1877—1927。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被誉为“现代舞之母”。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条向上延伸的精神路径,凡是沿着这条路径而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其余的不过是精神在前进过程中抖落的垃圾。促使我活下来的动力只有两个——爱情和艺术。
——伊莎多拉·邓肯
唯理想与爱不可辜负
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裕容龄的文章。她是中国首位“现代舞之女”,这位大清帝国法国公使的女儿,曾担任过慈禧太后御前女官一职,专门负责为宫廷引入新的舞者。
裕容龄在20世纪初跟随父亲来到法国巴黎。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中造访,发现裕容龄很喜欢跳舞,当时恰逢来自美国旧金山的一位优秀的年轻舞者在巴黎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活动,父亲朋友的女儿在那里学习舞蹈,于是也推荐裕容龄去那里学舞。
年轻的舞蹈老师挑选学生十分严苛,但看到裕容龄即兴跳的几段舞蹈,当即赞叹不已,立马决定收下她并愿意免费教她。
这位年轻的舞蹈老师便是后来享誉世界舞坛的著名舞蹈家——“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而裕容龄则是第一位也是唯一向邓肯学过舞蹈的中国人。
裕容龄曾经表示,她是在跟随邓肯学习现代舞之后才对舞蹈真正热爱起来。事实上,邓肯在全世界培养出了很多类似裕容龄这样的学生。
距离邓肯1905年在德国柏林创办第一所舞蹈学校,时光已经过去了111年,但以邓肯名字挂牌的舞蹈学校仍欣欣向荣地开遍世界各地,很多舞蹈老师沿袭着她自由自信的舞蹈理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的舞者,向世人传递着舞蹈生生不息的美丽。
1
伊莎多拉·邓肯是个苦命的孩子。1877年,她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单亲家庭。父母在她出生前就已经离婚,邓肯与两个哥哥及一个姐姐跟随母亲一起生活。
这个家庭物质生活相当贫乏,但精神生活却丰盈滋润。每当华灯初上,就是这个家最为欢乐的时光。
身为音乐教师的母亲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开始为孩子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或者肖邦的钢琴曲。琴音如月光流淌,小小的邓肯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手舞足蹈。
后来,邓肯将她的跳舞天赋归功于母亲,她说,如果有人问她最早是从何时开始跳舞的,她会回答说:“在娘胎里就开始了。”因为母亲在怀她的时候爱吃冰冻的牡蛎和香槟酒,而这些,正是古希腊美神阿芙洛狄忒的美食。
关于现代舞,邓肯属于无师自通。
小时候,母亲曾送她到旧金山最有名的芭蕾舞教师那里去学习,但邓肯只练了三次就拒绝再去。
她讨厌穿着箍勒着身体让人喘不过气的芭蕾服,讨厌踮起脚像在刀上行走的丑陋足姿,讨厌那些僵硬而古板的芭蕾手势,她渴望丢掉所有的束缚,跳一种自由自在的舞蹈,将人体与音乐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她最初的舞蹈老师是自然界的一水、一花、一草、一木。
她出生于旧金山的海边,大海对她有无尽的吸引力。她喜欢看潮起潮涌、浪奔浪流,海浪的节奏韵律和波动起伏的曲线给了她很多舞蹈的灵感。
她时常闭起双眼,伫立于风中,任风吹动她的卷发,那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被她植入了舞蹈动作。
她会长久地注视着天空中飞翔的一只鸟,看它扑腾着翅膀,学它展翅高飞的姿势。她也醉心于仰望蓝天,观摩云朵在空中漫游的身姿……
书籍是她的第二个老师。
她去图书馆潜心研读所有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历史书籍,从中汲取无穷的灵感,不列颠博物馆是她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地方。
她尝试着将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古希腊女子的宽袍长衫和赤足给了她启示,从此“希腊式舞衣+赤足”成了邓肯舞蹈的特色标配。
她披着薄如蝉翼的宽袍,裸露着双脚,在舞台上跑步、腾跃,时而两臂向侧向上伸举,像鸽子在展翅翱翔;时而轻摇臂膀,双手颤动,似寒风吹落树叶;时而身体呈起伏状态,如波涛在汹涌翻滚……
她的舞姿千奇百怪,舞台上的她像天神一样映照出万物生命的律动,以及人类和宇宙间息息相通的神思遐想。
你根本找不出规律,不知她下一步会跳出什么样的动作来。
观众看呆了,一部分艺术先锋以欣赏的态度率先接纳了她的创新舞蹈,但更多讲究礼法的保守主义者发出了强烈的抨击。
在此之前,舞蹈被定义为社交舞、体操和芭蕾,在他们的眼里,跳着自由式现代舞蹈的邓肯简直就是一个疯子,一个不折不扣的异教徒。
然而,为舞蹈而生的邓肯没有屈服,她始终相信,舞蹈是门直接的艺术,她用舞蹈传递出来的是一种通过身体表达内心、将身体与灵魂合二为一的美丽。
她说:“我宁愿全裸地跳舞,也不愿像当今美国妇女那样半裸地、带有挑逗性地、装模作样地在大街上行走。人体本身就是一种美,因为这是现实的、真实的、自由的。它应该唤起人们的崇敬,而不是恐惧。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
事实上,邓肯对舞蹈作出的贡献除了开创现代舞这个舞种之外,她还打破了人们惯常对舞者苗条纤瘦的体形印象。
邓肯丰满、健康,乍看不像一个舞者,可是,正如自由奔放的现代舞无章可循,谁又能界定舞者必须得有统一的身形呢?
在邓肯的眼里,一个舞者只要能展示出现代舞的艺术灵魂——“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就是最有魅力的美的使者。
2
邓肯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开办舞蹈学校。
早在6岁时,她就过了一把舞蹈老师的瘾——
她把六七个邻居小伙伴召集在家中,让她们坐在地板上,教她们如何挥舞双手。她开心地告诉母亲这是她的舞蹈学校。
小老师教得不亦乐乎,小学员也学得不亦乐乎,母亲也来为大家弹琴伴奏。很快,舞蹈学校就在街坊间有了小小名气,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家长也乐得给邓肯一些学费来贴补家用。
青年时期的邓肯一边四处演出,一边默默筹钱,等待机会继续开办舞蹈学校。
在目睹了许多孩子被严酷的芭蕾训练拉伤了肌肉之后,她更坚定了要将自由式舞蹈发扬光大的信念。
1905年,邓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学校开张了,它位于德国柏林格伦瓦尔德的特拉登大街。
说是舞蹈学校,其实就是一幢别墅,在里面设置了40张小床,在大厅和练舞房里摆放了舞蹈雕塑。
邓肯将舞蹈课堂设置在小河边、森林里、草地上,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练习形体。
她教她的学员要关注大自然中的一切运动,感受灵魂深处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跟着生灵律动的节奏去摆动四肢、舒展腰筋,把意识和思维融入广袤的大自然中。
上完形体课,她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舞蹈动作,教他们的动作由慢至快逐渐增强:先练习缓慢的行走步伐,在慢速度里融入走的意念;接着,练习快步行走;最后,跑与跳夹杂,该跑时跑,该跳时跳。邓肯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会音乐音阶的各个音符,进而学会舞蹈动作音阶的音符。
她教孩子们去理解:“你自己就是一个音符,你的跑、跳、行走都有一种节奏,脱离了这个节奏,你的步伐就会乱,你的心也会跟着乱,舞蹈便无法进行。轻重缓急抑扬,如何达到最微妙的结构上的和谐,使身心合一,乃是你们在训练中要达到的目的。”
从小的贫穷让邓肯学会了自强自立。她知道钱的重要性,但当有了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后,她便视艺术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不为利益所驱动。
她的舞蹈学校免费接收了很多贫民的孩子来学习,她不愿意漏掉任何一根爱跳舞的苗子,为此常常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几近破产。她也曾抱怨这个崇高迷人的理想让她受尽困苦,却从来都没有放弃这个理想。
后来,她在俄罗斯、美国等地相继开办舞蹈学校,将自由自信的舞蹈理念传递给她的学生们,为世界各地培养了许许多多舞蹈的精灵、美丽的使者。
3
与邓肯自由的现代舞蹈一样引人注目的,是她同样自由的波西米亚风格的爱情生活。
舞蹈和爱情,从来都是邓肯的两个坚定不移的信仰,两者缺一不可。
邓肯曾经说:“让人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就好像让人一辈子只喜欢听一个音乐家的作品一样。”她不在乎未婚同居,不在乎未婚先孕,她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
也许是单亲家庭的痛苦经历让她对婚姻心生恐惧,她强烈地反对婚姻制度,她追求和在乎的仅仅是爱情本身,而不是形式。
邓肯一生中拥有的男人可谓不计其数:画家、诗人、音乐家、雕塑家……她甚至未婚产下三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彼时风华正茂的英国艺术家克雷格。
1905年的某个晚上,邓肯刚刚表演结束,一个英俊的男子跑上台来质疑她的舞台设计抄袭了他的创意。邓肯惊讶极了,因为这男人完全在胡说八道。
邓肯向他表示这是自己设计的蓝色背景,可那个男人不依不饶地说:“不!这是我的舞台设计创意!不过我当时就想象着有一位像你这样的人在它的衬托下跳舞。邓肯,你是属于我的布景,我的布景!”
这也许是邓肯听到过的最动听又最不可思议的情话。她即刻就爱得天昏地暗,连家也不回了,直接住到克雷格的工作室里。
然而,克雷格是个极度自私的大男子主义者。他自负善妒,希望邓肯能放弃登台表演,乖乖地待在家里为他削削铅笔,支持他的创作。
显然,克雷格要的是一个能整天围着他转的全职太太。这让爱火正炙热燃烧,但同样不舍得放弃事业的邓肯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
邓肯曾经说过:“我的人生只有两个目标——爱情和艺术,爱情却经常摧毁艺术,而艺术对我的强力召唤经常会使爱情以悲剧收场。”可想而知,两人的恋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邓肯生下了她和克雷格的女儿后,便毅然决定离开孩子的父亲。她并不在乎以一个未婚妈妈的身份曝光在公众面前,哪怕彼时她已是个公众人物。
1908年,她邂逅了另一名男子L,她叫他“罗恩格林”(罗恩格林是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形象)。xǐυmь.℃òm
L是一位百万富翁。这个男人爱她,愿意娶她,愿意为她一掷千金买下豪宅。
放在如今的社会,这便是典型的女星与豪门的故事。
多少女星梦想着嫁入豪门,邓肯却毫不心动,她从来不需要一纸婚书来换得下半辈子的饭票,那对她来说,无非是用身体交换一种所谓的安全感。
对于身体,邓肯并不吝啬,甚至可以说很随意,只要遇见能点燃她爱之火的、对她有着“天才的致命吸引”的人,她就会奋不顾身地贡献出身体,来求得“片刻的欢乐”。
但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她又会视身体为宝物,就像她从事的舞蹈一样,她只追求肉体与灵魂的合二为一。
这段豪门之恋最终以邓肯不愿结婚而结束。
但此时,邓肯发现她怀上了L的孩子,她再次选择做未婚妈妈,她在生下儿子之后,带着儿子一起离开了他的父亲。
然而,没过几年,命运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一双儿女某天外出,因乘坐的车子被司机开进了莱茵河而齐齐丧命。
一夜之间,一个母亲失去了她所有的孩子,悲怆的丧子之痛足以摧毁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信念。
邓肯当然也痛不欲生,她忧郁,苦闷,绝望。好在她还有钟爱了一生的艺术,她在不断地跳跃、奔腾中将悲伤、痛苦和幻灭一一宣泄出来。
可惜,生活的凄风苦雨并没有停止摧残的脚步。后来,她的第三个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
难以想象,那些阴霾密布的日子,邓肯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挽救她的还是她的艺术和爱情。
她疯狂地投入了舞蹈表演中,她又开展了下一段爱情,她说:“有人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而我,则热爱生活本身。”
4
邓肯曾经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正如她一直追求舞蹈的自由,她同样觉得婚姻是对爱情的一种束缚。
爱情于她来说是欢欣的,情到浓时,她完全不介意为对方诞下孩子,但唯一坚持的是拒绝婚姻给女性带来枷锁。
但这一切,被一个有着天使面孔的年轻男人终止了。
时间倒溯至1921年11月7日,那天是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的纪念日,莫斯科大剧院里座无虚席。邓肯因受苏联政府邀请,千里迢迢飞来表演。
她穿着薄如蝉翼的希腊式舞衣,赤着双足,带着青春的激情和热烈的活力,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像个舞台精灵,释放出身上所有的小宇宙,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舞台下面,年轻的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看呆了。
舞台上那个跳着自由舞的西方女子,与他曾经见过的那些古典型的俄罗斯女人是多么不一样。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熟女味道,是那么夺人心魄。
表演结束,叶赛宁迫不及待地来到后台。
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会英文,只好用俄文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歌向邓肯表达他的爱慕之心。邓肯听不懂俄语,但她接收到叶赛宁炙热灼人的情感电波。
她把红润的嘴唇覆盖在叶赛宁的嘴唇上,他们热恋了。
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不婚主义者邓肯就嫁给了叶赛宁。那年,邓肯43岁,叶赛宁才26岁,两人的年龄相差17岁,这是场彻彻底底的姐弟恋。
没有人知道他们两人是如何沟通的,邓肯不懂俄文,叶赛宁不懂英文,大概只能用一句“在爱情面前,语言是苍白的”来解释。
婚后,邓肯带着叶赛宁游历了欧美。可是,叶赛宁很快发现,在俄罗斯,他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但在欧美,根本没人知道他,他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平凡人,并且被人冠以“伟大的舞蹈家邓肯的小丈夫”。
这个带着嘲讽的附属身份让骄傲的诗人情何以堪?他郁闷、苦恼、不甘心、发脾气,忧郁这个恶魔渐渐侵蚀了他的心灵。
生活不是过家家的游戏,热情过后,夫妻俩要面对的是生活方面的摩擦。没有内心的交流,没有扎实的爱情基础,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这两个个性迥异的人难免相看两厌。当爱情之火渐渐冷却,裂痕产生了。
从性格上来看,双子座的邓肯外向并且热烈,而叶赛宁沿袭了大多数诗人的秉性,忧愁、敏感。虽然性格的互补对婚姻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良性的,但两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使得他们无法在遇到问题时用心交流。
苦闷的诗人叶赛宁无法理解快乐的舞蹈家邓肯的快乐,而骄傲的舞蹈家邓肯亦无法理解忧郁的诗人叶赛宁的忧郁,两人常常闹得不欢而散。这场闪电式的婚姻又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向悲剧的终点。
婚后第二年,叶赛宁黯然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欣赏和暗恋他的姑娘在一直默默地等待着他。
然而,回到故乡就能找到心的皈依了吗?没有。
这段短暂的婚姻似乎给了叶赛宁很大的伤害,回到家乡后的叶赛宁,忧郁并没有得到缓解,他整天借酒消愁,甚至陷入疯狂,如此恶性循环直至以自杀收尾。
邓肯得知叶赛宁的死讯后异常悲伤。她给义女写信,似乎也沾染了他的忧郁:“谢尔盖的死使我深为震动,而我已经为他哭泣了很长的时间。我哭的是,看来他已经耗尽了任何一个人承受苦难的能力。我苦难深重,无休无止,这使我常常想到步他的后尘……”
后来,邓肯接受过一位记者的采访,当她被问及“在你的一生中,你认为哪一个时期最伟大和最幸福?”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俄罗斯。只有俄罗斯。我在俄罗斯这三年,是同它的全部苦难联系在一起的。这短短的三年,足够抵得上我一生中余下的全部岁月。不久我又要到那里去了,我愿在那儿度过我的余生……”
俄罗斯,那里埋葬着叶赛宁的灵柩,邓肯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叶赛宁啊。
1927年,那是叶赛宁离去的第二个年头。那年秋季的9月14日,邓肯在法国尼斯和朋友聚会,她戴了一条她平生最喜欢的红围巾。
树木萧条,秋日寂寥,红色的围巾将邓肯衬托得如同一团炙热的火。
和朋友分别后,神情有些恍惚的邓肯坐上汽车,她没注意到绕在颈间的红色围巾的流苏被卷入飞驰的汽车车轮……这个意外令她当场丧命。
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人生的句号画在了50岁。
你为她难过吗?也许她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因为生命的圆满在于浓度而非长度。
她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人间,她完成了她的理想,并以这样决绝而美丽的“行为艺术”来告别人生的舞台,留给世人的永远是年轻妍丽的容颜,这对一个视美为生命的艺术家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理想,从这个层面来讲,邓肯是幸福的,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开办舞蹈学校,也早早定下了人生目标——艺术和爱。
正因为拥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她才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向着何方前进,生活因此变得有意义。
更多一些质感:
实际上,我们年少时,也曾有过鸿鹄之志,但是后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走着走着就把理想给弄丢了,有的是因为懒惰,有的是因为能力,总之有各式各样的理由。然后,就成了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在一条看似安全却没有挑战的路上走完一生。
但凡有点出息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一直都坚守着理想,规划着未来,即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易丢弃理想,也因此,他们成了非凡的少数人。
由此可见,理想在我们人生中是个多么重要的存在,它是我们疲惫生活中的精神充电器,它会不时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麻木地靠着惯性而活着,我们需要依靠理想来砥砺前行。
同样,我们也需要用爱来鼓舞自己,它是点亮生命的火焰,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亲爱的姑娘,愿你能怀揣理想去做你想做的事,去爱你想爱的人,我们一生中,总会辜负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唯有理想与爱不可辜负。因为,理想能让美好落地生根,让空虚的灵魂变得丰盈;爱则能赶走寂寞与孤独,让无助的心灵得以安歇。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为世界开一朵花更新,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