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其它小说>识茶 泡茶 品茶>伍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这句诗来品评茶道和茶艺非常贴切。茶道蕴藏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正如女人敏锐的心思与良好的修养;而茶艺展示着与茶有关的不同事物的美感,与女子曼妙的身材和柔韧的性格极像。茶道与茶艺仿佛是一对双生子,从内涵到神韵,从气质到形态,各自将茶的精髓展现出来,使人不由自主地醉在其中。

  第一章修身养心论茶道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艺术,也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它通过沏茶、赏茶、闻香、饮茶、评茶等过程美心修德,陶冶情操,因此被认为是修身养心的一种方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茶文化的灵魂所在,它既符合东方哲学“清净、恬澹”的思想,也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可以说茶道从很大程度上诠释了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何谓茶道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做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来,爱茶之人才开始讨论起这个悠久的词语来。有人认为,茶道是把饮茶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与修身养性的手段;有人也说,茶道是一种对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仪式;还有人认为,茶道是通过茶引导出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茶道这个词被茶人越来越多地探讨起来。

  茶道

  其实,每个人对茶道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茶道本就没有固定的定义,只需要人们细心体会。如果硬要为茶道下一个准确僵硬的定义,那么茶道反而会失去其神秘的美感,同时也限制了爱茶之人的想象力。

  一般认为,茶道兴起于中国唐代,诗僧皎然第一次以诗歌的形式提出了茶道的概念,解释了什么是茶道。他将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淡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开启了中华茶道的先河。

  茶道在宋明时期达到了鼎盛。在宋朝,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将饮茶作为生活中的大事。当时,茶道还形成了独特的品茶法则,即三点三不点。三点其一是指新茶、甘泉、洁器;其二是指天气好;其三是指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反之就是“三不点”。到了明朝,由于散茶兴起,茶道也开辟了另一番辉煌的图景,其中爱茶之人也逐渐涌现出来,为悠久的茶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之后,茶道开始渐渐衰败。但过了不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茶道又开始全面复兴起来,时至今日,茶道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推崇。

  我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也就是说,饮茶是中国茶道的根本。饮茶往往分4个层次,一是以茶解渴,为“喝茶”;二是注重茶、水、茶具的品质,细细品尝,这便是第二个层次“品茶”;品茶的同时,我们还要鉴赏周围的环境与气氛,感受音乐,欣赏主人的冲泡技巧及手法,这个过程便是“茶艺”;第四个层次,通过“品茶”和“茶艺”之后,由茶引入人生等问题,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性情上的升华,这便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人生。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这样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由此看来,他一定真正地懂得人生。

  茶道不仅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鉴茶、悟茶的艺术,同时也算得上是大隐于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内涵,从而将茶文化的精髓在一缕茶香中传遍世界各地。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的核心灵魂是“和”。它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其涵义是: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全普利万物。

  我国的佛、道、儒各家都有其自己的茶道流派,从表面上看,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皆有差别。佛教重视明心见性;道家讲求无为而治,避世超生,空灵虚静;儒家提倡中庸之道,积极入世,以茶励志,认为无过亦无及的“和”才能恰到好处。由此来看,三家表面上追求的各有不同,其本质却都以“和”为贵。

  茶道的核心灵魂——和

  世界虽大,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短,矛盾也因此而生。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能像有些人想的那样,“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而是应该以和处之。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

  这种“和”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在茶道之中。采茶的时候,雨天不可采摘,阴天不可采摘,晴天方可采摘;制茶过程中,焙火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一定要恰到好处;泡茶时,投茶量要适中,投多则茶苦,投少则茶淡;分茶时,要用公道杯给每位客人分茶,这样茶汤才会均匀,不能有所偏袒……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和”字,可以说,“和”是茶道的核心灵魂。

  除了现代茶道中“和”的体现,古时的茶人也讲求一个“和”字。茶圣陆羽无论从形式、器物方面都体现出“和”的特点。他所作的煮茶风炉,形状像古鼎一样,整个用《周易》思想为指导。而《周易》被儒家称为“五经之首”。除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定其尺寸、外形,风炉主要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以此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了水;巽在八卦中代表着风;离在八卦中寓意着火。因而,陆羽曾这样解释道,“风能兴火,火能煮水”。水与火看似对立,实际却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人们品茶的过程,也讲求一个“和”字。饮茶可以更多地自省、清醒地看自己,也清醒地对待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彼此理解,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因而,当儒家把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引入中国茶道时,他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以开茶宴聚会的原因所在: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用来表示团结;客来敬茶可表示主人的友好与尊重。我们经常见到酗酒斗殴的,却极少见到茶人喝茶之后打架的,看起来,茶道中的“和”字的确已经深入人心了。据说,英国议员开会的时侯,怕彼此吵起来,特意准备茶作为饮品,以改善气氛,这大概也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延伸。

  此时的世界充满了喧嚣与吵闹,无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清醒、平和一些比较好。于是,茶便成为了安定气氛,稳定情绪的一剂良药。中国的茶道也许会唤起更多人类善良的本性,也许会让世间的纷纭更少一些,由此可见,茶道的核心灵魂的确非“和”字莫属。

  茶道修习的法则

  茶道不但讲求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内涵。如今的茶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当品茶至一定境界,从生理感受上升到心理感受,再上升到精神感受之后,我们便可以进入茶道修行的境界。就中国的茶道而言,就是要求“和、静、怡、真”这4个字,而其中的“静”,就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则。

  茶道修习的法则——静

  老子曾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另外,庄子也说过:“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主镜。”由此看来,老庄学派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的无上妙法,而中国的茶道也正是通过这一法则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静与美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高僧、羽士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内敛含藏,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澈,静可体道入微,因而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古往今来的人在茶道中获得了愉悦之感,也自然体悟到了茶的美感。

  中华茶道不仅是要修习者获得身心的愉悦,提升自我的境界,还是修习者寻回迷失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煮水,还是泡茶、分茶、品茶,都给人们营造出一个无比温馨祥和的氛围,没有纷争,没有喧嚣,一切皆化为静谧之光,让品茶者的心灵在这种静中显得空明澄澈,精神得以净化并升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虚静”状态。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在茶道中,只有将守静进行到纯笃的程度,我们才能发现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在修习茶道的过程中保持心静,修习者就可以放下心中的私心杂念,就可以变得襟怀宽广。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这种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同样主静。由此看来,“静”的确称得上是中国茶道修习的重要法则,在寂静的环境中煮水,听山泉水被煮沸发出的声响;将沸水冲入杯中,看茶叶起起伏伏,无声地翻腾;细品茶汤,感受茶汁滑过喉咙的柔滑感觉;观香气袅袅,琴声悠悠,体悟茶道带给人们深邃的内涵。也便是“静”的妙处,心静,神静,万事万物的细微声音才更加凸显,我们的头脑才会变得更为清明。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可称为“怡”。中国的茶道中,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亦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邀三五友人,共赏美景。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茶道中的身心感受——怡

  但从古代开始,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阶级的人对茶道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古代的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富贵、附庸风雅,他们重视的往往是一种区别于“凡夫俗子”的独特;文人墨客讲究茶道,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他们真正地体会着茶之韵味;佛家讲茶道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更重视茶德与茶效;普通百姓讲茶道,更多地是想去除油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由此看来,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可以修习茶道。而每位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但殊途同归,品茶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也可以说,只有身心都获得圆满,那么便领悟了茶道的终极追求,这也就是茶道中所说的身心享受——怡。

  茶道中的“怡”,并不是指普通的感受,它包含3个层次:首先是五官的直观享受。茶道的修习首先是从茶艺开始的。优美的品茶环境,精致的茶具,幽幽的茶香,都会对修习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将最直观的感受传递给修习者;接下来是愉悦的审美享受,即在闻茶香,观汤色,品茶味的同时,修习者的情丝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敏感起来。再加上此时泡茶者通常会对茶道讲出一番自己的理解,修习者就会感到身心舒泰,心旷神怡;最后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中华茶道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众多茶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修习者悟出茶的物外之意时,他们便可以达到提升自我境界的目的了。

  中国茶道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它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在百姓间也广为流行。正是因为“怡”这个特点,才让不同阶层的茶人都沉浸在茶的乐趣之中。

  茶道的终极追求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乃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它最初源自道家观念,有返璞归真之意。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活动时所讲究的“真”,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泡茶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制成的;泡茶要“不夺真香,不损真味”;品茗的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墙壁上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真迹……

  以上皆属于茶道中求真的“物之真”,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所追求的“真”还有另外三重含义:

  首先,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其次,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在邀请友人品茶的时候,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从而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第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让自己飞翔在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中。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以真我的灵魂与茗共品,以真实的心境寄情山水,以真挚的情怀融入自然造化之中,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品味、顿悟、修行、升华人格、锤炼意志。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执著于“道”,追求于“真”。饮茶的真谛就在于启发人们的智慧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俭德行事,淡泊明志,步入真、善、美的境界。当我们以真心来品真茶,以真意来待真情时,想必就理解茶道的终极追求了。

  中国的茶道流派

  中国的茶道已经流传了千年,沉浸在其中的人们也越来越多。由于品茶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茶道流派可分为4大类,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和禅宗茶道。

  1.贵族茶道

  贵族茶道由贡茶演化而来,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发展到今天已经日趋大众化。贵族茶道最早流传于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豪门乡绅之间。他们不必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定要身份尊贵,有地位,且家中一定要富有,有万贯家私。他们用来品饮的茶叶、水、器具都极尽奢华,可谓是“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缺一不可。如此的贵族茶道,无非是在炫耀其权利与地位,似乎不如此便有损自己的形象与脸面。

  晋代常据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这便是将茶列为贡品最早的记载。

  茶的功能虽然被大众所认知,而一旦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的必然是皇帝妃子以及皇室成员。正因为各地要进献贡茶,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百姓的疾苦。试想,当黎民为了贡茶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地劳作,得到的茶叶却被贵族们用来攀比炫耀,即便茶本是洁品,也会失去了其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了吧。

  2.雅士茶道

  雅士茶道中的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也是他们雅化了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

  中国文人嗜茶者在魏晋之前并不多见,且人数寥寥,懂品饮者也只有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但自从唐代以后,这些文人雅士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士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千古。于是,文人的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随着社会及文化的转变,开始担任茶道的主角。

  对于饮茶,雅士们已不只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清新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雅”体现在品茗之趣、以茶会友、雅化茶事等方面。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由于茶助文思,于是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除此之外,还有茶歌、茶画、茶戏等等,于是,雅士茶道使饮茶升华为精神的享受。

  3.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也是俗物,它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因而添了几分世俗气息。唐朝,茶叶打开丝绸之路输往海外开始,茶便与政治结缘;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宋朝朝廷将茶供给西夏,以取悦强敌;明朝将茶输边易马,用茶作为杀手锏“以制番人之死命”……由此来看,茶在古代被用在各种各样的途径上。

  而现代茶的用途也不在少数,它作为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成好事也成坏事,有时温情,有时却显势利。但茶终究是茶,虽常被扔进社会这个大染缸之中,可罪却不在它。

  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门的茶道,大致分为几类,如官场茶道、情场茶道、家庭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等等,其中确实含有较多的学问。为了使这些学问更加完整与系统,我们可将这些概括为世俗茶道。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节奏加快,还出现了许多速溶茶、袋泡茶,都是既方便又实用的饮品。由此看来,最受中国百姓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但它此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已经完全不是古时的那种格局了。

  4.禅宗茶道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是中华茶道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三饮便得道”为禅宗和茶道之间架起了第一座桥梁;另外,佛家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还可抑制性欲。由此,茶成为佛门首选饮品。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例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在《茶经》中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所产的香杯茶、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献给皇室;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也是僧人;松萝茶也是由一位佛教徒创制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更不必说,直接以“佛”名其茶……

  茶与佛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门中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等许多内容,其中“煮茗”名列第二,由此可以“禅茶一味”的提法所言非虚。

  现如今,中国的茶道仍然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它将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成为了人生的艺术。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有3种表现形式,即煎茶、斗茶和工夫茶。

  1.煎茶

  煎茶是从何时何地产生,没有固定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捕捉到其身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试院煎茶》中写道:“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由此看来,苏东坡认为煎茶出自西蜀。

  古人对茶叶的食用方法经过了几次变迁,先是生嚼,后又加水煮成汤饮用,直到秦汉以后,才出现了半制半饮的煎茶法。唐代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茶饼,在煎茶前,首先将茶饼碾碎,再到烤茶,用火烤制,烤到茶饼呈现“虾蟆背”时才可以。接着将烤好的茶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掉,等到茶饼冷却时将它们研磨成细末。以风炉和釜作为烧水器具,将茶加以山泉水煎煮。这便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由此看来,当时的人们已经在煎茶的技艺上颇为讲究,过程既繁琐又仔细。

  煎茶所用的原料

  2.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焰盏、点茶6个步骤。

  斗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品茶艺术,他们各自携带茶与水,通过比斗、品尝、鉴赏茶汤而定优胜。斗茶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1)汤色

  斗茶对茶水的颜色有着严格的标准,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次之。纯白的颜色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如果颜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颜色发青,则表明蒸时火候不足;颜色泛黄,是采摘不及时;颜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这样看来,斗茶之人对汤色的好坏真是了如指掌。

  (2)汤花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与茶汤相同的是,汤花也有两条标准:其一是汤花的色泽,其标准与汤色的标准一样;其二是汤花泛起后,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定胜负,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茶色水线,即水痕。

  斗茶

  斗茶的最终目的是品茶,通过品茶汤、看色泽等这些比斗,评选出优劣茶,唯有那些色、香、味俱佳的茶才算得上好茶,而那些人才能算斗茶胜利。

  3.工夫茶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一代最为盛行。工夫茶讲究沏茶、泡茶的方式,对全过程操作手艺要求极高,没有一定的工夫是做不到的,既费时又费工夫,因此称为工夫茶。有些人常把“工夫茶”当作“功夫茶”,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潮州话“工夫”与“功夫”读音不同,本地人能够区分,但外地人经常混淆。

  工夫茶在日常饮用中,从点火烧水开始,到置茶、备器,再到冲水、洗茶、冲茶,再经过冲水、冲泡、冲茶,稍候片刻才可以被人慢慢细饮。之后,再添水烧煮重复第二泡的过程,数泡以后换茶再泡,这一系列的过程听起来就十分费时间。

  工夫茶

  工夫茶所需要的物品都比较讲究,茶具要选择小巧的,一壶带2~4个杯子,以便控制泡茶的品质;冲泡的水最好是天然的山泉水;茶叶一般选择乌龙茶,以便于冲泡数次仍有余香;另外,冲泡工夫茶的手艺也是有较高要求的。

  中国茶道的这3种表现形式,不仅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它渲染了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实在算是我国茶文化的瑰宝。

  日本茶道

  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也特别盛行。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污秽,是建立在崇尚生活美基础之上的一种仪式。

  日本的茶道比较规矩,要求也比较严格。首先,它的举行场所一般由茶的庭园和茶的建筑构成。茶的庭园指露地,茶的建筑指茶室。

  客人进入茶室前,首先要进入露地。这时,客人需要先洗手和漱口,等到主人出来迎接时,客人还要在庭院中打水再清洗一次。这样做既表达了对主人的尊敬,其寓意又表达茶道的场所乃圣洁之境。

  接下来进入茶室。茶室的布置与我国大致相同,墙壁上挂着与茶事有关的古画、诗词,以提升主人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茶室内摆着鲜花,并配以与之相适的花瓶,花瓶一般用金属、陶瓷等制成,可以使整个茶室既雅静又富有生机和活力;茶碗、茶盒、水罐等用具都是金属、木、漆、染织等工艺品,这些小巧精致的摆设既朴素又新鲜,点缀茶室的同时,也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茶室中,与我国略有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茶室有一个高60cm的四方小门,只能侧身而入,据说这样隐秘的入口代表了里面的茶室是虚拟的、非现实的空间,听起来让人觉得十分神秘。

  客人坐好后,主人并不会直接煮茶待客,而是先招待客人吃饭,同时,主人还要准备好清酒以供客人品饮。款待客人的菜肴并不丰盛,但一定要选用新鲜的蔬菜和水产,还要有季节感,且搭配的菜谱也要讲究。总体来说,这样的菜肴更新鲜、更健康。

  主人的待客方法很有讲究,客人也不例外。客人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礼仪,不可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地慢慢吃。同样地,饮酒时也一定不能大口喝下,反而要用小盏分三口慢慢品。这样才能表达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敬意,以及对食物的感恩之心。

  料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点茶和饮茶的步骤。这时,客人不会继续在茶室中等待,而是要暂时回避,以给主人一些时间准备。等到客人再次进入茶室时,主人才会正式开始点茶。首先,主人先为客人端上点心,点心的种类由茶的浓淡决定,如果是浓茶,所配点心通常是糯米做的豆馅点心,如果是淡茶,通常用小脆饼作为点心。

  接着,主人需要用风炉生火,煮水。接下来,准备饮茶器具。但这个过程与我国茶道有些不同,他们会将已经擦洗过的茶具再擦洗一次,所用的工具是一块手帕大小的绸缎,接着才会用开水消毒。

  接着便是点茶的主要过程:主人先用精致的小茶勺向茶碗中放入适量的茶叶,再用水舀将沸水倾入碗内。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茶水不能外溢,与我国“倒茶七分满”很像,并且,倒水时要尽量让水发出声音。

  点茶完毕后,主人需要用双手将茶碗捧起,依次给宾客分茶,客人要先向主人致谢才可接过茶碗。在品茶的过程中,宾客需要吸气,并发出“咝咝”的声音,声音越大,表示对主人的茶品越赞赏;茶汤饮尽时,还要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并仔细欣赏茶具,边看边赞“好茶”,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如此看来,整个茶道过程比较复杂,规格较高、较正式的茶道往往会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日本茶道需要遵守“四规”和“七则”。这四规分别为“和、敬、清、寂”,与我国茶道中的“和、静、怡、真”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七则”代表的是七种煮茶品茶茶镜的特色,分别为准备一尺四寸见方的炉子;炉子的位置摆放要合适;适度的火候;水的温度要因季节不同而变化;茶具要能体现茶叶的色香味;点茶要有浓淡之分;茶室要整洁并且插花,且要与环境相配。由此得知,日本的茶道果然极其严谨,单凭这一系列的过程就令人觉得郑重其事。

  日本茶道融合了诸多文化,例如文学、美术、园艺、烹调以及建筑等等,它以饮茶为主体,延展出许多文化内涵,可称得上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活动。

  韩国茶道

  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期引入茶文化,时至今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韩国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特色各异的茶道。与我国相似的是,韩国茶道也有4大宗旨,即“和、敬、俭、真”。“和”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善良的心,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敬”是要有正确的礼仪;“俭”是指俭朴的生活;“真”是要有真诚的心意。这些宗旨旨在通过茶礼向人们宣传茶文化,力图使人们逐渐形成规范有序、高雅、文明的生活准则。

  总体来说,韩国茶道的过程包括迎客、环境和茶室陈设、书画和茶具的造型与排列、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茶道被定义为阴历的每月初一、十五、节日和祖先生日在白天举行的简单祭礼,或像昼茶小盘果、夜茶小盘果一样来摆茶的活动,也有些专家将它定义为贡人、贡神、贡佛的礼仪。

  如果按照名茶类型来区分,韩国茶道可以分为“饼茶法”、“钱茶法”、“末茶法”、“叶茶法”等。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叶茶法”的茶道过程:

  1.迎宾

  迎宾即宾客光临时,主人到大门口的恭迎。此时,主人需要用“请进”、“谢谢”、“欢迎光临”等迎接词欢迎宾客;客人必须以年龄高低按顺序进入。进入茶室后,主人必须站在东南方向,同时向来宾表示欢迎,接着坐到茶室的东面向西,而客人坐在西面向东。

  2.温具

  主人沏茶前,应该先折叠好茶巾,将茶巾放置在茶具左边。接着,将沸水注入茶壶、茶杯中,进行温壶、温杯的过程,接着倒出热水。

  3.沏茶

  沏茶的过程根据季节有不同的投茶方法,一般而言,春秋季采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的方法为:泡茶者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

  冲泡好茶汤之后,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3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不要超过茶杯容量的70%。

  4.品茗

  茶沏好之后,泡茶者需要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同时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过“谢谢”之后,宾主才可以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茶的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清淡茶食来佐茶,例如各式糕饼、水果等。

  茶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茶文化课。年满20岁的青年要学习茶道礼仪之后才能进入成年人的行列,由此可见,韩国对茶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正因如此,茶才能走进韩国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俄罗斯茶道

  1679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了第一笔购茶合同,俄罗斯人第一次品尝到了茶的清香。但因为那时茶叶价格较高,普通人家只有在圣诞节这样的重大节日时才喝茶。

  俄罗斯茶道有些特别,首先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沏茶器具。乌拉尔地区的铁匠发明了“茶炊”。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构造类似我国火锅和大铜茶壶的混合体,里面设有炊膛,外有水龙头和把手,上有壶托,下有炉圈和通风口,旁边还有小烟囱。茶炊曾是俄罗斯家庭必不可少的“大件儿”之一,价格不低,最便宜的也和一头母牛的价格相差不多。穷人家常常是几家合买一个,大家轮流使用。

  茶炊的形状各式各样,圆形、扇形、筒形、锥形,还有两头尖中间大的酷似橄榄状的大桶。图拉市的茶炊驰名全国,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陶瓷制成的。过了不久,还出现了暖水瓶似的保温茶炊,这种茶炊内部设有3格,第一格盛茶,第二格盛汤,第三格还可盛粥。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们常将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龙头雕铸成金鱼、海豚、公鸡和狮子等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的茶炊上还篆刻着诗词,雅致至极。

  除了茶炊比较特别,俄罗斯人的饮茶器具也十分漂亮:他们所使用的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至于茶具,有的人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人喜欢玻璃的,总之制作得极其考究。

  俄罗斯茶道中,沏茶方式也比较特别:首先要用滚烫的开水将茶壶烫一下,接着放入茶叶,加入一小块砂糖,注入开水,而后将茶巾蒙在茶炊壶托上5分钟左右,其目的在于使茶叶舒展并释放出叶片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当茶泡好的时候,往杯中倒入半杯,再从茶炊中倒入适量的白开水。品饮的时候,茶炊的水一定要保持开着的状态。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最好喝的茶正是源自不断翻滚的开水,这样做也可以使每个人都喝到浓度相同的茶汤。

  倘若人们去俄罗斯人家做客,正赶上主人用茶,他们会热情地向客人让茶。此时,客人也应向主人打招呼,例如“茶加糖——祝喝茶愉快!”喝完茶后,客人应向主人致谢,可以说:“谢谢您的茶!谢谢您的款待!”

  喝茶是俄罗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这项传统历史久远,茶道也由此产生。从过去到现在,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喝茶。也可以说,俄罗斯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间久了,其国家的茶道文化也发展完善。时至今日,各地还纷纷举办不同风俗的茶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英式茶道

  中国茶道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国也有其特有的茶道,而且英国茶道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一些独特的规矩,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不用沸水冲茶

  英式茶道中首先要遵守的特点就是不用滚烫的开水冲茶。他们认为,温度过高的茶水会刺激口腔并引发口腔癌,另外,也避免烫水使茶叶中的营养物分解、破坏。因此,英国人习惯于故意将刚刚煮沸的开水置于室温下冷却上几分钟,再缓缓将半烫的水注入茶壶中,最后注入杯中喝时已是“半热半凉”的了。

  2.尽量避免使茶水在茶壶中放置过久

  英式茶道另一个特点是,尽量不让茶水在茶壶中停放过久,即在将热水冲入茶壶后仅几分钟,便马上把茶水注入茶杯中,这样做可以尽快使得茶水与茶叶相分离。英国人认为,尽管茶叶含有3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但冲泡过于长久的茶叶会释放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这样,英国人喝到的茶水往往比我们的要清淡得多。

  3.不钟情于浓茶

  英国人认为,浓茶容易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失眠或慢性头疼,对健康利少弊多。因此,他们并不钟情于浓茶,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对浓茶更是敬而远之。除此之外,英国人在饭前饭后都习惯用淡淡的茶水漱口。他们认为,茶叶含有丰富的能促进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并预防虫牙以及抑制口腔内有害细菌生长的氟元素,用淡茶水漱口之后可以保护牙齿。另外,一些喜欢吸烟的人在参加社交活动前也常常用淡茶水漱口,这样可以减少口腔中残留的烟味。

  4.重视进茶“时间”

  中国人随时都可以喝茶,但英国人却不同,他们的喝茶时间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他们认为茶水可以稀释胃酸,妨碍消化,因此在饭前饭后都不喝茶,尤其对需要补充尽可能多种营养物的孕妇来说,更应绝对避免餐后即时饮茶。即便是饭后喝茶,也必须在用餐完毕半小时之后才可。

  5.饮茶种类繁多

  英国茶道重视身心享受,这体现在他们每日不同时段所品饮茶的种类。他们认为,每天品饮各类茶,可以从中汲取多种多样的丰富营养物,还可以起到健身和键心的功效。

  英国人从早到晚所喝的茶大有不同,一般来说,他们在清晨热衷于喝味道较为浓烈的印度茶,或直接喝一种混合了印度茶、斯里兰卡茶和肯尼亚茶的“伯爵茶”,并在其中加入牛奶,调制成芳香四溢又营养丰富的奶茶,他们认为清晨喝这类茶可以提神;午后吃点心的时候,英国人为了冲淡奶油蛋糕或水果蛋糕的油腻,则品饮颜色雅致、味道甘美的祁门红茶;下午茶对英国人来说,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时段。这个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含印度茶和中国茶,并用“佛手茶”加以熏制的色泽深沉的混合茶,这样可以体现优雅的环境与心境;而到了晚上,英国人又会喝一些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睡眠的茶,例如被他们取名为“拉巴桑茶”的中国茶。

  由此看来,英国茶道的确有着其独特之处,这也从某个角度诠释了茶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沉淀。它用自身的特性和独特的美感将古代各家的美学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了茶道独特的自然美感。

  自然美的本意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因而,用它来形容茶道可谓相得益彰。茶道看似平淡,可平淡之中却又不平淡,具有深刻的韵味及深意。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大体可分为虚静之美与简约之美。

  1.虚静之美

  虚,即无的意思。天地本就是从虚无中来,万事万物也是从虚无中而生。静从虚中产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我国茶道中提出的“虚静”,不仅是指心灵的虚静,同时也指品茗环境的宁静。在茶道的每一个环节中,仔细品味宁静之美,只有摒弃了尘世的浮躁之音后,我们才能聆听到自然界每一种细微的声音。

  2.简约之美

  简,即简单的意思。约,乃是俭约之意。茶,其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琐;贵乎俭约,而非贵乎骄奢。茶历来是雅俗共赏之物,也因其俭约简朴而被世人所喜爱,越是简单的茶,人们越能从中品出其独特的味道。

  我国茶道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这与其自然美都是离不开的。从采摘到制作,茶经历的每一个过程都追求自然,而不刻意。茶的品种众多,但给人的感觉无一不是自然纯粹的,无论从色泽到香气,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芬芳美感,相信这也是人们爱茶的根本原因之一。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茶文化研究者曾提出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中国虽自古有“茶道”之说,但“道”字特别庄重,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茶学家希望民众能普遍接受茶文化,因而提出了“茶艺”一词,即以茶为主体,将艺术融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由此来看,“茶艺”产生的目的在于生活不在于茶。

  茶道与茶艺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形式,茶道是茶艺的精神内涵,茶艺是有形的行为,而茶道是无形的意识。正因为有了茶艺和茶道的存在,饮茶活动的目的才具有了更高的层次,人们才可以在最普通的日常喝茶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技能。

  茶道与茶艺的差别表现在:茶艺本身对品茶更加重视。俗语说:三口为品。品茶主要就在于运用自己视觉、味觉等感官上的感受来品鉴茶的滋味。因而,与茶道相比茶艺更加讲究茶、水、茶具的品质以及品茶环境等等。若能找到茶中佳品、优质的茶具或是清雅的品茶之地,茶艺就会发挥得更加尽善尽美,我们也将在满足自己解渴提神等生理需要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说,相对于喝茶而言,外在的物质对于茶艺的影响更大一些。

  当品茶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我们就将不再满足于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愉悦了,只有将自己的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和解脱。于是,茶艺在这一时刻就要提升一个层次,形成茶道了。这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对于外在物质的重视转移到通过品茶探究人生奥妙的思想理念上来。品茶活动也不再重视茶品的资质、泡茶用水、茶具及品茶环境的选择了,而将通过对茶汤甘、香、滑、重的鉴别来将自己对于天地万物的认知与了解融会贯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活动已经变成了茶道活动的同义词了。

  除此之外,茶道和茶艺之所以不能等同的原因还在于茶道自问世至今已经形成了前后传承的完整脉络、思想体系、形式与内容。而茶艺却是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的关于专门冲泡技艺的范式。虽然茶艺的流传促进了茶事活动的发展,但是从概念上来讲,仍不能被称作为“茶道”。

  茶道与茶艺几乎同时产生,同时遭遇低谷,又同时在当代复兴。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法使其界限十分分明,但两者却是各自独立的,不能混淆。

  第二章伴茗之魂赏茶艺

  自古以来,喝茶就被视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古人在品茗的同时,还会焚香、弹琴,总之,喝茶者总会精心地准备着与泡茶有关的一切事情。喝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这么简单的事了,慢慢地,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在茶香余韵中涤荡心中的尘垢,释放心情,欣赏泡茶者优雅准确的姿态,相信这样的氛围一定令人心驰神往。

  什么是茶艺

  茶的历史虽然发展久远,但“茶艺”一词却在唐朝之后才出现。对于“茶艺”从何而来,真是众说纷纭:刘贞亮认为茶艺是通过饮茶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皎然又认为茶艺是一种修炼的手段。但无论古人们怎么评价茶艺,这些都无法阻止茶艺的发展。

  从唐朝开始,茶艺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到了宋代,茶文化由于进一步发展,茶艺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一不以茶为生活必需品,这也使饮茶精神从宋朝开始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时尚。而此时的茶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有了一套特有的规范动作。

  明代后期,饮茶变得越来越讲究了:茶人所选择的茶叶、水、环境都有了较高的标准,例如茶叶一定要精致干燥,水源一定要干净,环境一定要清新雅致等等。我们也许会发现,从这一时代开始,茶艺已经与现实中的越来越像了。

  茶艺到现代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人们对茶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总体而言,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与茶叶有关的学问,例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等一系列原则与原理,从而达到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狭义的茶艺是指如何冲泡出一壶好茶的技巧以及如何享受一杯好茶的艺术,也可以说是整个品茶过程中对美好意境的体现。

  茶艺包括一系列内容:选茶、选水、选茶具、烹茶技术以及环境等几方面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茶叶的基本知识

  进行茶艺表演之前首先要掌握茶叶的基本知识,这也是学习茶艺的基础。茶叶的知识包括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茶艺员和泡茶者需要在冲泡时为宾客讲解有关的茶叶知识,这样才会显得专业。

  2.茶艺的技术

  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即茶艺的技巧以及工艺,包括茶艺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

  3.茶艺的礼仪与规范

  即茶艺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不仅仅是茶艺员与泡茶者的礼仪,还包括对宾客的要求。礼仪与规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简而言之是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要求自己去对待茶。

  4.悟道

  这属于精神层次的内容。当我们对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提升到精神层次的觉悟了,即茶道的修行。这是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悟道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也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

  千百年来,人们以茶待客,以茶修心,在美好的品茶环境中释放心灵,平稳情绪,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道德。可以说,茶艺俨然成了一种媒介,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物质层面的生活享受上升为艺术与精神的享受,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奇葩。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随着茶叶种类的多元化,饮茶方式的多样化,中国的传统茶艺发展越来越精深,茶艺道具也极其复杂讲究。

  首先,泡茶之前需要烫壶,要用沸水注满茶壶,接着将壶中的水倒入废水盂中。接着,用茶匙或茶荷取茶,将干茶拨到壶中,可以在投茶之前将茶漏斗放在壶口处,这样做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

  传统茶艺

  等水壶中的水烧好之后,将热水注入壶中,直至泡沫溢出壶口为止。静置片刻之后,提着壶沿茶船逆行转圈,以便于刮去壶底的水滴。此时要注意的是磨壶时的方向,一般来说,如果右手执壶,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果左手提壶,则正好相反。

  接着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中,这样做可以使茶汤变得均匀,以便于每个客人茶杯中的茶汤浓度相当,做到不偏不倚。如果不使用公道杯,那么应该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因为最后剩下的茶汤算得上是精华。

  奉茶时可以由泡茶者或茶艺员双手奉上,也可由客人自行取饮。品饮结束之后,传统茶艺才算告一段落。等到客人离去之后,主人才能洗杯、洗壶,以便下次使用。

  家庭茶艺并没有传统茶艺那么复杂,往往道具更为简单、实用,且冲泡方法自由,在家中即可轻松冲泡,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家庭体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茶艺已经走入许多家庭之中,茶慢慢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家庭茶艺所需要的茶具较传统茶具简单得多,一般只需包括以下几部分就好:茶壶、品茗杯、闻香杯、公道杯、茶盘、茶托、茶荷等。这些道具在家庭茶艺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选择也需要根据茶种类不同而变换,例如,冲泡绿茶可以使用玻璃器皿,冲泡花茶可以用瓷盖杯,啜品乌龙茶则可以选择小型紫砂壶,如此一来,家庭茶艺一定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可以在闲暇之余约几位友人或亲人,聊一聊冲泡技巧,并实际冲泡一下。另外,我们还可以亲自布置饮茶环境,播放烘托气氛的音乐,在喝茶中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令心神达到一个全新的静神层面。

  家庭茶艺

  家庭茶艺可以令喜欢茶艺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茶的魅力,也可以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将茶艺融入寻常生活之中。

  无论是传统茶艺还是家庭茶艺,都不需要我们太刻意寻求什么外在的形式,相信只要有一颗清净安宁的心,就可以领略到每种茶艺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获得茶艺带给我们的轻松和享受。

  工艺茶茶艺表演

  工艺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并非7大基本茶类中的成员,主要有茉莉雪莲、丹桂飘香、仙女散花等30余个品种。品饮工艺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嗅觉和视觉方面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还可以在享受时尚的同时达到美容养颜、滋养身心的目的。因此,从工艺茶问世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为了许多爱茶之人的首要选择,而工艺茶茶艺表演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起来。下面我们将介绍工艺茶的茶艺表演:

  1.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曾这样写道,用这句诗形容烫杯的过程十分贴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经过沸水烫洗过的正在冒着热气的杯子模样,是不是很像在暖暖江水中游动的小鸭子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

  2.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这句形象地描述了琵琶弹奏出的动人琴声,在这里我们将其形容为取茶投茶的过程。当我们用茶导将工艺茶从贮茶罐中轻轻取出,将它拨进洁白如玉的茶杯中时,看着干花和茶叶纷纷落下,是不是就像落进盘中的珍珠一样呢?相信那幅画面一定很美。

  大珠小珠落玉盘

  3.春潮带雨晚来急

  工艺茶要经过三次冲泡才会泡出其美妙的形态与滋味。头泡要低注水,直接将适宜的热水倾注在茶叶上,使茶香慢慢浸出;二泡要中斟,热水要从离开杯口不远处注入,使工艺茶与水充分交融,此时茶中的花瓣已经渐渐舒展,极其好看;三泡时要高冲水,即热水从壶中直泻而下,使杯中的菊花随着水浪上下翻滚,如同“春潮带雨晚来急”一般,将其美好的形态展露无余。

  春潮带雨晚来急

  4.手捧香茗敬知己

  倒好茶汤之后,下一步需要敬茶。敬茶的过程中,要目视宾客,用双手捧杯,举至眉头处并行礼。随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为客人奉上沏好的茶,并将最后一杯留给自己。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面带微笑,因为笑容会令宾客觉得茶艺员或倒茶者性情平和,也会更衬托出茶艺表演的氛围。

  赏茶

  奉茶

  5.小口品饮入人心

  茶汤稍凉一些时,我们就可以品饮工艺茶了。品饮时注意,要用小口饮入,切莫“牛饮”,否则会给人留下没有礼貌的印象。

  6.细品茶味品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细细品尝茶汤味道之后,我们同时也能领悟到茶中的百味人生。无论茶味苦涩还是甘甜,无论茶性平和还是醇厚,我们都可以在这杯茶中获得美好的感悟与憧憬。因此,品味人生也是品茶时的层次提升,更是茶艺表演中的重中之重。

  小口品饮

  7.饮罢两腋起清风

  唐朝诗人卢仝曾在自己的诗中写下了品茶的绝妙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咕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因此,当饮毕之后,腋下清风升起之时便是人茶融为一体之时。

  以上为工艺茶茶艺表演的全部过程,当这些结束之后,茶艺员或泡茶者需要起身向宾客鞠躬敬礼,至此,一套完整的工艺茶茶艺表演就结束了。

  喝上一杯工艺茶,就如同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不仅是其色、香、味、形令人着迷,其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也令每个人心驰神往。

  乌龙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的茶艺表演很普遍,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大受欢迎,我们以铁观音为例,为大家展示一下乌龙茶的茶艺表演。

  1.燃香静心

  茶艺表演中不可缺少焚香的过程。首先通过点燃香料来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祥和的气氛,此时,闻着幽幽袅袅的香气,人们一定会忘却烦恼,感觉到自己已经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并且会用一颗平凡的心去面对一切。

  燃香静心

  2.旺火煮泉

  这个过程即是用旺火煮沸壶中的山泉水,众所周知,泡茶最好要选择山泉水,但如果实在条件有限,也可以选择其他。另外,我们也可以用电热壶来取代旺火,这样也能随时调控温度。

  3.百花齐放

  用百花齐放这句成语来展示精美的茶具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乌龙茶的茶艺表演中需要很多茶具,例如:茶盘、紫砂壶、茶荷、茶托、公道杯、茶道组合、随手泡等。最后,向客人展示闻香杯和品茗杯。

  旺火煮泉

  茶盘

  紫砂壶

  茶荷

  茶托

  公道杯

  茶道组合

  随手泡

  向客人展示闻香杯的步骤

  向客人展示品茗杯的步骤

  4.绿芽吐芳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敬请宾客欣赏一下今天将要冲泡的铁观音茶的外观,绿莹莹的颜色一定与“绿茶吐芳”贴切极了。

  5.紫泥逢雨

  这一过程就是用开水冲烫茶壶,即温壶的过程,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壶温,又能清洗壶体,“紫泥逢雨”即像是紫砂壶被细雨浇注一样。温壶后再温品茗杯和闻香杯。

  绿芽吐芳

  紫泥逢雨

  6.温泉润壶

  “温泉润壶”是淋壶的过程,即用温杯的热水浇淋壶的表面,以增加壶温的过程。这样做更有利于发挥茶性。

  7.乌龙入宫

  此过程为取茶投茶的过程,因为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所以将其用茶导拨入壶中称之为“乌龙入宫”,形象而又生动。

  温泉润壶

  8.飞流直下

  此为冲泡茶叶的过程,冲泡乌龙茶讲究高冲水,让茶叶在茶壶里翻腾,这样做可以令茶香散发得更快,同时也达到了洗茶的目的。因此,我们要讲究冲水的方法,使茶叶翻滚的形态更为美观。

  乌龙入宫

  飞流直下

  蛟龙入海

  9.蛟龙入海

  一般来说,我们冲茶的头一泡汤往往不喝,而是用其来烫洗茶具。将洗茶的废水注入茶海,即称“蚊龙入海”,看着带着茶色的水流冲入,还真是十分形象。

  10.再铸甘露

  再次出汤,此茶汤可饮用。

  再铸甘露

  11.祥龙行雨

  所谓“祥龙行雨”就是将茶汤快速倒入闻香杯中,正与其甘露普降的本意相合。

  祥龙行雨

  12.凤凰点头

  这是指倒茶的手法,其更多的意思不仅在于倒茶,还表达了对宾客的欢迎及尊敬。

  凤凰点头

  13.龙凤呈祥

  将品茗杯扣于闻香杯之上,便是“龙凤呈祥”,意在祝福宾客家庭和睦。

  龙凤呈祥

  14.鲤鱼翻身

  我们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便是“鲤鱼翻身”。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鲤鱼跃龙门”的说法。“鲤鱼翻身”即取此意,意在祝福宾客家庭、事业双丰收。

  鲤鱼翻身

  15.捧杯传情

  倒好茶之后,我们可以将茶水为宾客一一奉上,使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品茶的气氛更加和谐温馨。在此,我们还需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宾客的祝福之情。

  捧杯传情

  16.品幽香,识佳茗

  此过程为闻香品茶。用手轻旋闻香杯并轻轻提起,双手拢杯慢慢搓动闻香,顿觉神清气爽,茶香四溢;闻香之后,即品茶的过程。先将茶小口含在嘴里,不急于咽下,往里吸气。使茶汤与舌尖、舌面、舌根及两腮充分接触,使铁观音的兰花香在口中释放。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适当地表示赞美,无论是对茶汤的品质来说,还是对泡茶者的手艺来说,都不要吝啬,这样既可以给泡茶者带去鼓舞,也可以让整个茶艺表演过程更加温馨和睦。

  品幽香,识佳茗

  17.细品观音韵

  铁观音茶之所以被列为名茶,不仅是品质上乘,同时也具有独特的韵味,即观音韵。我们在品饮茶的时候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音韵,这样才能感受到茶的真、善、美。

  18.谢客不可少

  当宾客品饮结束之后,茶艺员或泡茶者一定不要忘记谢客,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全部宾客及其家人。

  以上即乌龙茶茶艺表演的全部过程,我们无论是作为泡茶者还是宾客,都可以以此作为参加茶宴的参考。

  绿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包括茶叶品评,艺术手法的鉴赏以及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过程,注重茶汤品质的同时,也将形式与精神相互统一。以下为茶艺的过程简介:

  1.焚香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茶,至清至洁,为天地之灵物,泡茶之人也需至清至洁,才不会唐突了佳茗。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而通过焚香就可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焚香

  2.洗杯

  洗杯

  这个过程即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茶至清至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因此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

  3.凉汤

  一般来说,较高级的绿茶茶芽细嫩,如果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因此,我们需要将开水放置一会儿,使水温降至合适的温度才可。

  凉汤

  4.投茶

  这个过程是用茶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绿茶因为冲泡出来后的形态美观,因此常选用玻璃杯冲泡。

  投茶

  5.润茶

  再开始冲泡茶叶之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润茶

  6.倒水

  可以采用凤凰三点头方法冲泡绿茶,高冲水,使茶香扩散。

  倒水

  7.赏茶

  由于绿茶冲泡之后形态美观,所以茶艺表演中还需要观赏其姿态。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冲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赏茶

  8.奉茶

  奉茶

  双手将倒好的茶汤为宾客奉上,以表达祝福之情。

  9.品茶

  绿茶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品茶

  10.谢茶

  谢茶主要是针对宾客而言,这样既是礼貌的象征,也是彼此沟通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互相沟通才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因此,在品茶结束后,宾客需要向泡茶者致谢,感谢对方为自己带来如此美妙的物质与精神享受。

  以上为绿茶茶艺表演的全部过程,希望能对大家在今后的泡茶品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谢茶

  花茶茶艺表演

  花茶如诗如画一般美妙,它融茶之韵与花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与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花茶中,我们可以品出大自然的气息,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的放松与享受。那么,我们以碧潭飘雪来看一下花茶茶艺表演的过程:

  1.烫杯

  烫杯的过程与其他茶艺表演很相似,都是用热水烫洗茶具的过程。

  烫杯

  2.赏茶

  花茶我们称之为“香花绿叶相扶持”。赏茶也称为“目品”。“目品”是花茶三品(目品、鼻品、口品)中的头一品,目的即观察鉴赏花茶茶胚的质量,主要观察茶胚的品种、工艺、细嫩程度及保管质量。

  3.投茶

  赏茶

  我们称之为“落英缤纷玉杯里”。“落英缤纷”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描述的美景。当我们用茶导把花茶从茶荷中拨进洁白如玉的茶杯时,干花和茶叶飘然而下,恰似“落英缤纷”。

  4.冲水

  我们称之为“春潮带雨晚来急”。冲泡花茶也讲究高冲水。

  投茶

  冲水

  冲泡特极茉莉花时,要用90℃左右的开水。热水从壶中直泄而下,注入杯中,杯中的花茶随水浪上下翻滚,恰似“春潮带雨晚来急”。

  5.闷茶

  我们称之为“三才化育甘露美”。冲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茶杯的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茶杯代表“人”。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

  6.敬茶

  我们称之为“一盏香茗奉知己”。敬茶时应双手捧杯,举杯齐眉,注目嘉宾并行点头礼,然后从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闷茶

  敬茶

  7.闻香

  我们称之为“杯里清香浮清趣”。闻香也称为“鼻品”,这是三品花茶中的第二品。品花茶讲究“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闻香时“三才杯”的天、地、人不可分离,应用左手端起杯托,右手轻轻地将杯盖揭开一条缝,从缝隙中去闻香。闻香时主要看三项指标:一闻香气的鲜灵度,二闻香气的浓郁度,三闻香气的纯度。细心地闻优质花茶的茶香,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定会感悟到在天、地、人之间,有一股新鲜、浓郁、纯正、清和的花香伴随着清悠高雅的花香,沁入心脾,使人陶醉。

  8.品茶

  我们称之为“舌端甘苦入心底”。品茶是指三品花茶的最后一品:口品。在品茶时依然是天、地、人三才杯不分离,依然是用左手托杯,右手将杯盖的前沿下压,后沿翘起,然后从开缝中品茶,品茶时应小口喝入茶汤。

  闻香

  品茶

  9.回味

  我们称之为“茶味人生细品悟”。人们认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无论茶是苦涩、甘鲜还是平和、醇厚,从一杯茶中人们都会有良好的感悟和联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

  10.谢茶

  谢茶

  我们称之为“饮罢两腋清风起”。唐代诗人卢仝的诗中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觉,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多次。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红茶是世界上饮用量最大的茶类。每年世界各国人民饮用的红茶数量要占到饮茶总量的1/3以上。而祁门红茶算得上是红茶中的精品,它与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及印度大吉岭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祁门红茶的茶艺表演:

  1.备器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中所需要准备的器具与其他茶艺类似,需要有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盘、茶荷、茶道具组等。

  2.赏茶

  双手托茶荷,请在座的客人欣赏祁门红茶的外形和色泽。

  备器

  赏茶

  3.烫杯热罐

  将开水倒入盖碗中,然后将水倒入公道杯,接着倒入品茗杯中,最后将品茗杯中的水倒入废水盂。

  烫杯热罐

  4.投茶

  按一定比例把茶叶放入壶中,此时可以用茶拨和茶荷两种工具拨茶投茶。

  投茶

  5.洗茶

  洗茶的过程很重要,千万不可忽视。这一过程,我们需要用右手提壶加水,用左手拿盖刮去泡沫,左手将盖盖好,用右手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然后用此水依次温洗品茗杯。

  洗茶

  6.泡茶与倒茶

  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过程为:将沸水注入盖碗中,然后右手执盖碗,将茶水缓缓注入公道杯中,再从公道杯斟入品茗杯,只斟七分满。

  泡茶与倒茶

  7.品茗

  祁门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因此,品茗环节便需十分讲究。无论是迎宾,还是独自品茗,大家都需要遵循小口慢品的原则。唯有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品茗

  谢礼

  8.谢礼

  谢礼的过程必不可少,不仅泡茶者要表达祝福之情,同时客人也要表达其感激与赞美之情。

  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能领略其特殊的“祁门香”,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

  禅茶茶艺表演

  自古以来就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不仅蕴藏着禅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它可以使人们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禅茶中的真谛。

  在进行茶艺表演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即礼佛与调息。

  礼佛时需要焚香合掌,同时要播放梵乐与梵唱,例如《三皈依》、《心经》、《赞佛曲》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将心牵引到虚无飘渺的境界,使心思沉淀下来,远离烦躁不宁的世界。

  调息是为了进一步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泡茶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敲打木鱼。这个过程中,静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头正;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双目似闭还开;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静坐的形态很重要,可以使人很容易进入这种祥和的环境之中,尽快平和心境。

  接下来就是禅茶茶艺表演了,一般可分为以下10个步骤:

  1.入场

  这一步骤可称为“步步生莲”。佛经上说:莲花,能给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因此茶艺员以莲步走向禅茶台,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脚下生莲一般,庄重而又高雅。

  2.静心

  静心对茶艺员以及宾客皆有要求,在祥和肃穆的气氛中使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在禅茶茶艺中,泡茶者与宾客以礼一脉相承,彼此尊敬,虔诚之心也溢于言表。

  入场

  静心

  3.焚香

  双手将香托平后进行插香,不仅协调好茶香,而且消散杂念,澄澈心怀。

  焚香

  4.洁器

  洁器即用水将茶杯清洗干净,其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亦如修佛,除却妄念,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的清净地,才是禅茶茶艺表演最佳环境。

  洁器

  5.投茶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观音下凡”,即投茶的过程。意在于投茶入壶的过程,如观音下凡普度众生一样,将祥和之光播撒到人间。

  投茶

  6.洗茶

  洗茶过程洗的虽然是茶叶,但意在洗去茶人的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因此,这个过程也称为“漫天法雨”。

  洗茶

  7.泡茶

  禅茶茶艺中,我们讲求以茶悟道,感悟到的是,茶清如露,心洁如佛。清洗茶叶后,再冲入第二道水,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菩萨点化”。

  8.敬茶

  泡茶

  茶艺员需要双手将茶敬上,使茶人慢慢品尝。由于茶人在苦涩的茶中能够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大智大慧的境界,因此敬茶给客人,也称为“普渡众生”,意在于将大慈大悲、大恩大德带给每一位宾客。

  敬茶

  9.品茶

  佛经说“凡夫生存是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而茶性亦苦,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也是对“苦”的理解,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从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0.悟茶

  品茶上升了一个精神境界之后,即是悟茶。禅茶茶艺之后,人们可能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放下苦恼烦忧,抛却功名利禄,超脱尘世之外,如此的境界才算是对茶真正地有了领悟。因此,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超凡脱俗”,即人们参破了人生,身心都从茶中获得了慰藉。这也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品茶

  11.谢茶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此为禅茶茶艺中的最后过程。

  禅茶茶艺相比于其他茶艺来说,更注重修心。若将心带入清净明澈之地,那么无论人在哪里,身边的物质如何,都不会影响到禅茶的本质。希望我们能抱着一颗禅心来欣赏或亲自尝试禅茶茶艺表演,这对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谢茶

  盖碗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在茶艺表演中也不在少数,被许多茶人推崇并喜爱。下面以武夷水仙茶为例,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盖碗茶的茶艺表演过程:

  1.温泉净器

  温泉净器

  此过程就是用烧开的沸水依次烫洗盖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器具,其目的在于以洗去茶具上的灰尘,并使茶具增温。这样做可以保持泡茶水的温度,不会因为茶器太凉而降低温度,温器之后的废水可以倒入茶海中。

  2.水中逢仙

  这一过程包含许多步骤:取茶、投茶、冲泡、刮茶沫。用茶匙与茶荷将武夷水仙茶取出让宾客欣赏茶的色泽与形状。接着,用茶导将茶叶拨取到盖碗中,将沸水冲入盖碗中,左手提起碗盖,轻轻地在盖碗上绕一圈,将浮在盖碗表面上的泡沫刮去。用“水中逢仙”一词形容这个过程很形象,因为所冲泡的为水仙茶,因此得名。需要注意的是,乌龙茶的第一泡汤往往是不能喝的,主要用来洗茶,我们需要再次向盖碗中注入开水,刮去表面的泡沫。

  水中逢仙

  3.普降甘霖

  这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的过程,茶艺员或泡茶者需要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盖碗的两个边沿,用食指按住盖碗上的盖钮,使盖子与碗身之间露出一条小缝。同时,倾斜盖碗,将里面泡好的茶汤注入公道杯中。接着将公道杯中的茶汤注入闻香杯中,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每个杯子里面的茶汤都要同样满,达到“普降甘霖”的作用。

  普降甘霖

  4.扭转乾坤

  将空的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手按紧,接着将两个杯子迅速翻转过来。这样,闻香杯里面的茶汤就都被注入品茗杯中了。而“扭转乾坤”这一过程恰好可以形象地比喻这个过程。

  扭转乾坤

  5.闻香识茗

  用左手扶住品茗杯,右手慢慢拿起闻香杯,并沿着品茗杯的杯沿轻轻绕一圈,让闻香杯中的茶汤全部注入品茗杯中。然后拿起闻香杯放在鼻尖下,双手搓动闻香杯,旋转闻香。

  闻香识茗

  6.细品甘茗

  闻香之后,就可以品茶了。缓缓地啜饮三口,之后就可以随意细品了。

  细品甘茗

  7.尽杯谢茶

  当宾客饮尽杯中茶后,需要向泡茶者及主人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自己奉上好茶,并感谢他们的完美表演,这也是盖碗茶茶艺表演的最后一个过程。

  以上为盖碗茶茶艺表演的全部过程,不过用盖碗品茶还可以直接在碗中冲泡,这样也可以省下茶壶这个器具,比较适合人数较少的情况。

  第三章不可不知的茶礼仪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以茶待客”历来是中国人日常社交与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之一。因此,了解并掌握好茶礼仪,不仅表现出对家人、朋友、客人的尊敬,也能体现出自己的良好修养。从过程来看,茶礼仪大致可分为泡茶的礼仪、奉茶的礼仪、品茶的礼仪等多种,每一个过程都有许多标准,有些极为重要,我们不可不知。

  泡茶的礼仪

  泡茶可分为泡茶前的礼仪以及泡茶时的礼仪。

  1.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前的礼仪主要是指泡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茶艺员的形象以及茶器的准备。

  (1)茶艺员的形象

  茶艺表演中,人们较多关注的都是茶艺员的双手。因此,在泡茶开始前,茶艺员一定要将双手清洗干净,不能让手沾有香皂味,更不可有其他异味。洗过手之后不要碰触其他物品,也不要摸脸,以免沾上化妆品的味道,影响茶的味道。另外,指甲不可过长,更不可涂抹指甲油,否则会给客人带来脏兮兮的感觉。

  除了双手,茶艺员还要注意自己的头发、妆容和服饰。茶艺员如果是长头发,一定要将其盘起,切勿散落到面前,造成邋遢的样子;如果是短头发,则一定要梳理干净,不能让其挡住视线。因为如果头发碰到了茶具或落到桌面上,会使客人觉得很不卫生。在整个泡茶的过程中,茶艺员也不可用手去拨弄头发,否则会破坏整个泡茶流程的严谨性。

  茶艺员的妆容也有些讲究。一般来说,茶艺员尽量不上妆或上淡妆,切忌浓妆艳抹和使用香水影响整个茶艺表演清幽雅致的特点。

  茶艺员的着装不可太过鲜艳,袖口也不能太大,以免碰触到茶具。不宜佩戴太多首饰,例如手表手链等,不过可以佩戴一个手镯,这样也能为茶艺表演带来一些韵味。总体来说,茶艺员的着装应该以简约优雅为准则,与整个环境相称。

  除此之外,茶艺员的心性在整个泡茶前的礼仪中也占据着重要比重。心性是对茶艺员的内在要求,需要其做到神情、心性与技艺相统一,让客人能够感受到整个茶艺表演的清新自如、祥和温馨的气氛,这才是对茶艺员最大的要求。

  (2)茶器的准备

  泡茶之前,要选择干净的泡茶器具。干净茶器的标准是,杯子里不可以有茶垢,必须是干净透明的,也不可有杂质、指纹等异物粘在杯子表面。

  茶器的准备

  2.泡茶时的礼仪

  泡茶时的礼仪包括取茶礼仪和装茶礼仪。

  (1)开闭茶样罐礼仪

  茶样罐大概有两种,套盖式和压盖式,两种开闭方法略有不同,具体方法如下:

  套盖式茶样罐。两手捧住茶样罐,用两手的大拇指向上推外层铁盖,边推边转动罐身,使各部位受力均匀,这样很容易打开。当它松动之后,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外盖外壁,转动手腕取下后按抛物线轨迹放到茶盘右侧后方角落,取完茶之后仍然以抛物线的轨迹取盖扣,用两手食指向下用力压紧盖好后,再将茶样罐放好。

  开闭茶样罐

  压盖式茶样罐。两手捧住茶样罐,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盖钮,向上提起,沿抛物线的轨迹将其放到茶盘右侧后方角落,取完茶之后按照前面的方法再盖回放下。

  (2)取茶礼仪

  取茶时常用的茶器具是茶荷和茶匙,有三种取茶方法。

  茶匙茶荷取茶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名优绿茶冲泡时取样,取茶的过程是:左手横握住已经开启的茶罐,使其开口向右,移至茶荷上方。接着用右手手背向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茶匙,将其伸进茶叶罐中,将茶叶拨进茶荷内。放下茶叶罐盖好,再用左手托起茶荷,右手拿起茶匙,将茶荷中的茶叶分别拨进泡茶器具中,取茶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茶荷取茶法。这一手法常用于乌龙茶的冲泡,取茶的过程是:右手托住茶荷,令茶荷口朝向自己。左手横握住茶叶罐,放在茶荷边,手腕稍稍用力使其来回滚动,此时茶叶就会缓缓地散入茶荷之中。接着,将茶叶从茶荷中直接投入冲泡器具之中。

  茶匙茶荷取茶法

  茶荷取茶法

  茶匙取茶法

  茶匙取茶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茶的冲泡,其过程为:左手竖握住已经打开盖子的茶样罐,右手放下罐盖后弧形提臂转腕向放置茶匙的茶筒边,用大拇指、食指与中指三指捏住茶匙柄取出,将茶匙放入茶样罐,手腕向内旋转舀取茶样。同时,左手配合向外旋转手腕使茶叶疏松,以便轻松取出,用茶匙舀出的茶叶可以直接投入冲泡器具之中。取茶完毕后,右手将茶匙放回原来位置,再将茶样罐盖好放回原来位置。

  取茶之后,主人在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时,还需要让客人依次传递嗅赏茶叶,这个过程也是泡茶时必不可少的。

  (3)装茶礼仪

  用茶匙向泡茶器具中装茶叶的时候,也讲究方法和礼仪。一般来说,要按照茶叶的品种和饮用人数决定投放量。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冲好。这个过程中切记,茶艺员或泡茶者一定不能为了图省事就用手抓取茶叶,这样会让手上的气味影响茶叶的品质,另外也使整个泡茶过程不雅观,也失去了干净整洁的美感。

  (4)茶巾折合法

  装茶礼仪

  此类方法常用于九层式茶巾:将正方形的茶巾平铺在桌面上,将下端向上平折至茶巾的2/3处,将茶巾对折。接着,将茶巾右端向左竖折至2/3处,然后对折成正方形。最后,将折好的茶巾放入茶盘中,折口向内。

  茶巾折合法

  除了这些礼仪之外,泡茶过程中,茶艺员或泡茶者尽量不要说话。因为口气会影响到茶气,影响茶性的挥发;茶艺员闻香时,只能吸气,挪开茶叶或茶具后方可吐气。以上就是泡茶的礼仪,若我们能掌握好这些,就可以在茶艺表演中首先令客人眼前一亮,也会给接下来的表演创造良好的开端了。

  奉茶的礼仪

  关于奉茶,有这样一则美丽的传说:传说有种叫土地公的神明,他每年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发生的事。一次,土地公到人间去观察凡人的生活情形,走到一个地方之后,感觉特别渴。有个当地人告诉他,前面不远处的树下有个大茶壶。土地公到了那里,果然见到树下放着一个写有“奉茶”的茶壶,他用一旁的茶杯倒了杯茶喝起来。喝完之后感叹道:“我从未喝过这么好的茶,究竟是谁准备的?”走了不久,他又发现了带着“奉茶”二字的茶壶,就接二连三地用其解渴。旅行回来之后,土地公在自己的庙里也准备了带有“奉茶”字样的茶壶,以供人随时饮用。当他把这茶壶中的茶水倒给玉皇大帝喝时,玉皇大帝惊讶地说:“原来人世间竟然有这么美味的茶!”

  虽然这个故事缺乏真实性,但却表达了人们“奉茶”时的美好心情,试想,人们若没有待人友好善意的心情,又怎能热忱地摆放写有“奉茶”字样的大茶壶为行人解渴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人们就用茶汤待客,用茶果宴宾等。主人将茶端到客人面前献给客人,以表示对其的尊敬之意,因而,奉茶中也有着较多的礼仪。

  1.端茶

  依照我国的传统习惯,端茶时要用双手呈给客人,一来表示对客人的诚意,二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现在有些人不懂这个规矩,常常用一只手把茶杯递给客人就算了事,他们怕茶杯太烫,直接用五指捏着茶杯边沿,这样不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试想一下,客人看着茶杯沿上都是主人的指痕,哪还有心情喝下去呢?

  端茶

  另外,双手端茶也有讲究。首先,双手要保持平衡,一只手托住杯底,另一之手扶住茶杯1/2以下的部分或把手下部,切莫触碰到杯子口。此时茶杯往往很烫,我们最好使用茶托,一来能保持茶杯的平稳,二来便于客人从泡茶者手中接过杯子。如果我们是给长辈或是老人倒茶时,身体一定要略微前倾,这样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2.放茶

  有时我们需要直接将茶杯放在客人面前,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边缘,接着,再用右手将茶杯从客人右方奉上。如果有茶点送上,应将其放在客人右前方,茶杯摆在点心右边。若是用红茶待客,那么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方,将砂糖和奶精放在小碟子上或茶杯旁,以供客人酌情自取。另外,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放茶

  3.伸掌礼

  伸掌礼是茶艺表演中经常使用的示意礼,多用于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的礼节。主人用表示“请”,客人用表示“谢谢”,主客双方均可采用。

  伸掌礼的具体姿势为: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并微笑。如果两人面对面,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伸左掌行礼。

  伸掌礼

  除了以上几种奉茶的礼仪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茶水不可斟满,以七分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把客人烫伤;若有两位以上的客人,奉上的茶汤一定要均匀,最好使用公道杯。

  若我们按照以上礼仪待客,一定会让客人感觉到我们的真诚与敬意,还可以增加彼此间的关系,起到良好沟通的作用。

  品茶中的礼仪

  品茶不仅仅是品尝茶汤的味道,一般包括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待分辨出茶品质的好坏,水温是否适宜,茶叶的形态之后,才开始真正品茶。品茶时包含多种礼仪,使用不同茶器时礼仪有所差别。

  1.用玻璃杯品茶的礼仪

  一般来说,高级绿茶或花草茶往往使用玻璃杯冲泡。一般说来,用玻璃杯品茶的方法是:用右手握住玻璃杯,左手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如果饮用的是花草茶,可以用小勺轻轻搅动茶水,直至其变色。首先,把杯子放在桌上,一只手轻轻扶着杯子,另一手大拇指和食指轻捏勺柄,按顺时针方向慢慢搅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来回搅动,这样的动作很不雅观。当搅动几圈之后,茶汤的香味就会溢出来,其色泽也发生改变,变得透明晶莹,且带有浅淡的花果颜色。品饮的时候,要把小勺取出,不要放在茶杯中,也不要边搅动边喝,这样会显得很没礼貌。

  用玻璃杯品茶的礼仪

  2.用盖碗品茶的礼仪

  用盖碗品茶的标准姿势是:拿盖的手用大拇指和中指持盖顶,接着将盖略微倾斜,用靠近自己这面的盖边沿轻刮茶水水面,其目的在于将碗中的茶叶拨到一边,以防喝到茶叶。接着,拿杯子的手慢慢抬起,如果茶水很烫,此时可以轻轻吹一吹,但切不可发出声音。女土则需要双手把盖碗连杯托端起,放在左手掌心。

  用盖碗品茶的礼仪

  3.用瓷杯品茶的礼仪

  人们一般用瓷杯冲泡红茶。无论自己喝茶还是与其他人一同饮茶,都需要注意男女握杯的差别:品茶时,如果是男士,拿着瓷杯的手要尽量收拢,这样才能表示大权在握;而女士可以把食指与小指弯曲呈兰花指状,左手指尖托住杯底,这样显得迷人而又优雅。总体说来,握杯的时候右手大拇指、中指握住杯两侧,无名指抵住杯底,食指及小指自然弯曲。

  以上为用几种不同茶具品茶时的讲究与礼仪,需要我们每个人了解并掌握,以便于应对各种茶具。

  用瓷杯品茶的礼仪

  倒茶的礼仪

  茶叶冲泡好之后,需要茶艺员或泡茶者为宾客倒茶。倒茶的礼仪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1.倒茶顺序

  有时,我们会宴请几位友人或是出席一些茶宴,这时就涉及到倒茶顺序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客人不只一位,那么首先要从年长者或女士开始倒茶。如果对方有职称的差别,那么应该先为领导倒茶,接着再给年长者或女士倒茶。如果在场的几位宾客中,有一位是自己领导,那么应该以宾客优先,最后才给自己的领导倒茶。

  简而言之,倒茶的时候,如果分宾主,那么要先给宾客倒,然后才是主人;宾客如果多人,则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位,性别不同来倒茶,年龄按先老后幼,职位则从高到低,性别是女士优先。

  这个顺序切不可打乱,否则会让宾客觉得倒茶者太失礼了。

  2.续茶

  品茶一段时间之后,客人杯子中的茶水可能已经饮下大半,这时我们需要为客人续茶。续茶的顺序与上面相同,也是要先给宾客添加,接着是自己领导,最后再给自己添加。续茶的方法是: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起茶杯,侧过身去,将茶水注入杯中,这样能显得倒茶者举止文雅。另外,给客人续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杯子快见底了再添加,而要勤斟少加。

  如果在茶馆中,我们可以示意服务生过来添茶,还可以让他们把茶壶留下,由我们自己添加。一般来说,如果气氛出现了尴尬的时候,或完全找不到谈论焦点时,也可以通过续茶这一方法掩饰一下,拖延时间以寻找话题。

  续茶

  另外,宾客中如果有外国人,他们往往喜欢在红茶中加糖,那么倒茶之前最好先询问一下对方是否需要加糖。

  倒茶需要讲究以上的礼仪问题,若是对这些礼仪完全不懂,那么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修养问题,也许还会影响生意等,切莫小看。

  习茶的基本礼仪

  习茶的基本礼仪包括站姿、坐姿、跪姿、行走和行礼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是需要茶艺员或泡茶者必须掌握的动作,也是茶艺中标准的礼仪之一。

  1.站姿

  站立的姿势算得上是茶艺表演中仪表美的基础。有时茶艺员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并为宾客奉茶、奉点心等,时站时坐不太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不方便,往往采用站立表演。因此,站姿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十分重要。

  站姿的动作要求是: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双眼平视。女性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微呈外八字分开,左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于小腹部。

  茶艺员的站姿

  站姿既要符合表演身份的最佳站立姿势,也要注意茶艺员面部的表情,用真诚、美好的目光与观众亲切地交流。另外,挺拔的站姿会将一种优美高雅、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美好印象传达给大家。

  2.坐姿

  坐姿是指曲腿端坐的姿态,在茶艺表演中代表一种静态之美。它的具体姿势为:茶艺员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尖抵下颚;眼可平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拳轻搭前方桌沿;女性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面前桌沿。

  另外,茶艺员或泡茶者身体要坐正,腰干要挺直,以保持美丽、优雅的姿势。两臂与肩膀不要因为持壶、倒茶、冲水而不自觉地抬得太高,甚至身体都歪到一边。全身放松,调匀呼吸、集中思想。

  男性习茶(坐姿)

  女性习茶(坐姿)

  如果大家作为宾客坐在沙发上,切不可怎么舒适怎么坐,也是要讲求一点礼仪的。如果是男性,可以双手搭于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不可抖动;如果是女性,则可以正坐,或双腿并拢偏向一侧斜坐,脚踝可以交叉,时间久了之后可以换一侧,双手在前方交握并轻搭在腿根上。

  3.跪姿

  跪姿是指双膝触地,臀部坐于自己小腿的姿态,它分为三种跪的姿势。

  (1)跪坐

  也就是日本茶道中的“正坐”。这个姿势为:放松双肩,挺直腰背,头端正,下颌略微收敛,舌尖抵上颚;两腿并拢,双膝跪在坐垫上,双脚的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双手搭放于大腿上,女性右手在上,男性左手在上。

  (2)单腿跪蹲

  单腿跪蹲的姿势常用于奉茶。具体动作为:左腿膝盖与着地的左脚呈直角相屈,右腿膝盖与右足尖同时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一样。另外,如果桌面较高,可以转换为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前跨一步,膝盖稍稍弯屈,右腿的膝盖顶在左腿小腿肚上。

  跪坐

  单腿跪蹲

  (3)盘腿坐

  盘腿坐只适合男士,动作为:双腿向内屈伸盘起,双手分搭在两腿膝盖处,其他姿势同跪姿一样。

  一般来说,跪姿主要出现在日本和韩国的茶艺表演中,另外,无我茶会上也常用这种姿势品茶。

  盘腿坐

  行走

  4.行走

  行走是茶艺表演中的一种动态美,其基本要求为:以站姿为基础,在行走的过程中双肩放松,目光平视,下颌微微收敛。男性可以双臂下垂,放在身体两侧,随走动步伐自然摆动,女性可以双手同站姿时一样交握在身前行走。

  眼神、表情以及身体各个部位有效配合,不要随意扭动上身,尽量沿着一条直线行走,这样才能走出茶艺员的风情与雅致。

  走路的速度与幅度在行走中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行走时要保持一定的步速,不宜过急,否则会给人急躁、不稳重的感觉;步幅以每一步前后脚之间距离30厘米为宜,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这样才会显得步履款款,走姿轻盈。

  行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茶艺员走到来宾面前时,应该由侧身状态转成正面状态,离开时应先后退两步再侧身转弯,切不可掉转头直接走开,这样会非常不礼貌。

  5.行礼

  行礼主要表现为鞠躬,可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站立式鞠躬与坐式鞠躬比较常用,其动作要领是:两手平贴小腹部,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行礼的速度宜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不谐调感。

  女性行礼

  行礼根据其对象,可分为“真礼”、“行礼”与“草礼”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而“草礼”用于说话前后。“真礼”时,要求茶艺员或泡茶者上半身与地面呈90度角,而“行礼”与“草礼”弯腰程度可以较低。

  除了这几种习茶的礼仪,茶艺员还要做到一个“静”字,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不主张用太多语言客套,还要求茶艺员调息静气,达到稳重的目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轻柔而又表达清晰,使宾客不会觉得有任何压力。因而,茶艺员必须掌握好每个动作的分寸。

  习茶的过程不主张繁文缛节,但是每一个关乎礼仪的动作都应该始终贯穿其中。总体来说,不用动作幅度很大的礼仪动作,而采用含蓄、温文尔雅、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这也可以表现出茶艺中含蓄内敛的特质,既美观又令宾客觉得温馨。

  男性行礼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泡茶者在泡茶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姿势,并非只按照一种手法进行泡茶。提壶、握杯与翻杯都有几种不同的手法,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不同器具转换。

  1.提壶手法

  (1)侧提壶

  侧提壶可根据壶型大小决定不同提法。大型壶需要用右手食指、中指勾住壶把,大拇指与食指相搭。同时,左手食指、中指按住壶钮或盖,双手同时用力提壶;中型壶需要用右手食指、中指勾住壶把,大拇指按住壶盖一侧提壶;小型壶需要用右手拇指与中指勾住壶把,无名指与小拇指并列抵住中指,食指前伸呈弓形压住壶盖的盖钮或其基部,提壶。

  (2)提梁壶

  提梁壶的提壶方法为:右手除中指外的四指握住提梁,中指抵住壶盖提壶。如果提梁较高,无法抵住壶盖,这时可以五指一同握住提梁右侧。

  若提梁壶为大型壶,则需要用右手握提梁把,左手食指、中指按在壶的盖钮上,使用双手提壶。

  (3)无把壶

  对于无把壶这类茶壶的提壶方法为:右手虎口分开,平稳地握住茶壶口两侧外壁,也可以用食指抵在盖钮上,将壶提起。

  侧提壶

  提梁壶

  无把壶

  2.握杯手法

  (1)有柄杯

  有柄杯的握杯手法为:右手的食指、中指勾住杯柄,大拇指与食指相搭。如果女士持杯,需要用左手指尖轻托杯底。

  有柄杯

  无柄杯

  (2)无柄杯

  无柄杯的握杯手法为:右手虎口分开握住茶杯。如果是女士,需要用左手指尖轻托杯底。

  (3)品茗杯

  品茗杯的握杯手法为:右手虎口分开,用大拇指、中指握杯两侧,无名指抵住杯子底部,食指及小指自然弯曲。这种握杯的手法也称为“三龙护鼎法”。

  品茗杯

  闻香杯

  (4)闻香杯

  闻香杯的握杯手法为:两手掌心相对虚拢作双手合十状,将闻香杯捧在两手间。也可右手虎口分开,手指虚拢成握空心拳状,将闻香杯直握于拳心。

  (5)盖碗

  拿盖碗的手法:右手虎口分开,大拇指与中指扣在杯身中间两侧,食指屈伸按在盖钮下凹处,无名指及小指自然搭在碗壁上。

  盖碗

  3.翻杯手法

  翻杯也讲究方法,主要分为翻有柄杯和无柄杯两种。

  (1)有柄杯

  有柄杯的翻杯手法为:右手的虎口向下、反过手来,食指深入杯柄环中,再用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杯柄。左手的手背朝上,用大拇指、食指与中指轻扶茶杯右侧下部,双手同时向内转动手腕,茶杯翻好之后,将它轻轻地放在杯托或茶盘上。

  有柄杯翻杯法

  (2)无柄杯

  无柄杯的翻杯手法为:右手的虎口向下,反手握住面前茶杯的左侧下部,左手置于右手手腕下方,用大拇指和虎口部位轻托在茶杯的右侧下部。双手同时翻杯,再将其轻轻放下。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所用的茶杯很小,例如冲泡乌龙茶中的饮茶杯,可以用单手动作左右手同时翻杯。方法是:手心向下,用拇指与食指、中指三指扣住茶杯外壁,向内动手腕,轻轻将翻好的茶杯置于茶盘上。

  无柄杯翻杯法

  提壶、握杯、翻杯的手法介绍到这里,也许开始学习比较复杂,一旦我们掌握了其中规律,就可以熟练掌握了。

  温具手法

  在冲泡茶的过程中,温壶温杯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1.温壶法

  (1)开盖。左手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按在壶盖的壶钮上,揭开壶盖,提手腕以半圆形轨迹把壶盖放到茶盘中。

  (2)注汤。右手提开水壶,按逆时针方向加回转手腕一圈低斟,使水流沿着茶壶口冲进,再提起手腕,让开水壶中的水从高处冲入茶壶中。等注水量为茶壶总容量的1/2时再低斟,回转手腕一圈并用力令壶流上翻,使开水壶及时断水,最后轻轻放回原处。

  (3)加盖。用左手把开盖顺序颠倒即可。

  (4)荡壶。双手取茶巾放在左手手指上,右手把茶壶放在茶巾上,双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手腕如滚球的动作,使茶壶的各部分都能充分接触开水,消除壶身上的冷气。

  开盖

  注汤

  加盖

  荡壶

  倒水

  (5)倒水。根据茶壶的样式以正确手法提壶将水倒进废水盂中。

  2.温杯法

  温杯需要根据茶杯大小来决定手法,一般分为大茶杯和小茶杯两种。

  (1)大茶杯

  右手提着开水壶,按逆时针转动手腕,使水流沿着茶杯内壁冲入,大概冲入茶杯1/3左右时断水。将茶杯逐个注满水之后将开水壶放回原处。接着,右手握住茶杯下部,左手托杯底,右手手腕按逆时针转动,双手一齐动作,使茶杯各部分与开水充分接触,涤荡之后将里面的开水倒入废水盂中。

  温大茶杯

  (2)小茶杯

  首先将茶杯相连,排成一字型或半圆型,右手提壶,用往返斟水法或循环斟水法向各个小茶杯内注满开水,茶杯的内外都要用开水烫到,再将水壶放回原处。接着,将一只茶杯侧放到临近的一只杯中,用无名指勾住杯底令其旋转,使上面放着的这个茶杯内外壁都接触到开水,接着将茶杯放回原处。按照这种手法,将每个茶杯都进行一次温洗,直到最后一只茶杯温洗之后时,将杯中的温水轻轻荡几下之后,将水倒掉。

  温小茶杯

  3.温盖碗法

  温盖碗的方法可分斟水、翻盖、烫碗、倒水等几个步骤,详细手法如下所述:

  (1)斟水

  将盖碗的碗盖反放,使其与碗的内壁留有一个小缝隙。手提开水壶,按逆时针方向向盖内注入开水,等开水顺小隙流入碗内约1/3容量后,右手提起手腕断水,开水壶放回原处。

  斟水

  翻盖

  (2)翻盖

  右手如握笔状取渣匙伸入缝隙中,左手手背向外护在盖碗外侧,掌沿轻靠碗沿。右手用渣匙由内向外拨动碗盖,左手大拇指、食指与中指迅速将翻起的碗盖盖在碗上。这一动作讲究左右手协调,搭配得越熟练越好。

  (3)烫碗

  右手虎口分开,用大拇指与中指搭在碗身的中间部位,食指抵在碗盖盖钮下的凹处,同时左手托住碗底,端起盖碗,右手手腕呈逆时针运动,双手协调令盖碗内各部位充分接触到热水,最后将其放回茶盘。

  烫碗

  倒水

  (4)倒水

  右手提起碗盖的盖钮,将碗盖靠右侧斜盖,距离盖碗左侧有一小空隙。按照前面方法端起盖碗,将其平移到废水盂上方,向左侧翻手腕,将碗中的水从盖碗左侧小缝隙中流进废水盂。

  以上为几种主要器具的温洗手法,无论是哪一样茶具,在温洗的时候都要注意:不要让手碰触,这样会给人带来不正规、不干净的感觉。

  常见的4种冲泡手法

  冲泡茶的时候,需要有标准的姿势,总体说来应该做到:头正身直,目光平视,双肩齐平、抬臂沉肘。如果用右手冲泡,那么左手应半握拳自然放在桌上。以下是常见的4种冲泡手法,详细解释如下:

  1.单手回转冲泡法

  右手提开水壶,手腕按逆时针回转,让水流沿着茶壶或茶杯口内壁冲入茶壶或茶杯中。

  单手回转冲泡法

  2.双手回转冲泡法

  如果开水壶比较沉,那么可以用这种方法冲泡。双手取过茶巾,将其放在左手手指部位,右手提起水壶,左手托着茶巾放在壶底。右手手腕按逆时针方向回转,让水流沿着茶壶口或茶杯口内壁冲入茶壶或茶杯中。

  双手回转冲泡法

  3.回转高冲低斟法

  此方法一般用来冲泡乌龙茶。详细手法为:先用单手回转法,用右手将开水壶提起,向茶具中注水,使水流先从茶壶茶肩开始,按逆时针绕圈至壶口、壶心,再提高水壶,使水流在茶壶中心处持续注入,直到里面的水大概到七分满的时候压腕低斟,动作与单手回转手法相同。

  回转高冲低斟法

  4.凤凰三点头冲泡法

  “凤凰三点头”是茶艺茶道中的一种传统礼仪,这种冲泡手法表达了对客人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茶的敬意。

  详细的冲泡手法为:手提水壶,进行高冲低斟反复3次,让茶叶在水中翻动,寓意为向来宾鞠躬3次以表示欢迎。反复3次之后,恰好注入所需水量,接着提腕断流收水。

  凤凰三点头最重要的技巧在于手腕,不仅需要柔软,且要有控制力,使水声呈现“三响三轻”,同响同轻;水线呈现“三粗三细”,同粗同细;水流“三高三低”,同高同低;壶流“三起三落”,同起同落,最终使每碗茶汤完全一致。

  凤凰三点头的手法需要柔和,不要剧烈。另外,水流3次冲击茶汤,能更多地激发茶性。我们不能以纯粹表演或做作的心态进行冲泡,一定要心神合一,这样才能冲泡出好茶来。

  凤凰三点头冲泡法

  除了以上4种冲泡手法之外,在进行回转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还可能用到双手回旋手法。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必须按逆时针方向动作,同时左手必须按顺时针方向动作,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为“来、来、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反之则变成“去、去、去”的意思,所以千万不可做反。

  冲泡手法大致为以上几种,使用正确方法泡茶,不仅可以使宾客觉得茶艺员或泡茶者有礼貌、有修养,还会增添茶的色香味等,真是一举多得。

  喝茶做客的礼仪

  当我们以客人的身份去参加聚会时,或是去朋友家参加茶宴时,都不可忘记礼仪问题。面对礼貌有加的主人,如果我们的动作太过随意,一定会令主人觉得我们太没有礼貌,从而影响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

  一般来说,喝茶做客需要注意以下几种礼仪:

  1.接茶

  “以茶待客”,需要的不仅是主人的诚意,同时也需要彼此间互相尊重。因此,接茶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同时也能反映出宾客的道德素养,使主人与宾客间的感情交流更为真诚。

  如果面对的是同辈或同事倒茶时,我们可以双手接过,也可单手,但一定要说声谢谢;如果面对长者为自己倒水,必须站起身,用双手去接杯子,同时致谢,这样才能显示出对老人的尊敬;如果我们不喝茶,要提前给对方一个信息,这样也能使对方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接茶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类人,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比倒茶者高,就很不屑地等对方将茶奉上,有的人甚至连接都不接,更不会说“谢谢”二字,他们认为对方倒茶是理所应当的。试想一下,对方为自己端上茶来,是表示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我们非但不领情,还冷淡相待,这样倒显得自己极没有礼貌,有失身份了。如果你的注意力一时不在倒茶者的身上,没来得及接茶,那么也至少要表达出感谢之情,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倒茶者的感情。

  2.品茶

  品茶时宜用右手端杯子喝,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切忌用两手端茶杯,否则会给倒茶者带来“茶不够热”的讯号。

  品茶讲究三品,即用盖碗或瓷碗品茶时,要三口品完,切忌一口饮下。品茶的过程中,切忌大口吞咽,发出声响。如果茶水中漂浮着茶叶,可以用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千万不可用手从杯中捞出,更不要吃茶叶,这样都是极不礼貌的。

  除此之外,如果喝的是奶茶,则需要使用小勺。使用之后,我们要把小勺放到杯子的相反一侧。

  品茶

  3.赞赏

  赞赏的过程是一定要有的,这样可以表达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赞赏主要针对茶汤、泡茶手法及环境而言。

  一般来说,赞赏茶汤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赞赏茶香清爽、幽雅;赞赏茶汤滋味浓厚持久,口中饱满;赞赏茶汤柔滑,自然流入喉中,不苦不涩;赞赏茶汤色泽清纯,无杂味。另外,如果主人或泡茶者的冲泡手法优美到位,还要对其赞赏一番,这并不是虚情假意的赞美,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我们在现实中常常遇到一类人,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很内行,对什么事都喜欢批评几句,认为这样可以显得自己很博学。提出批评与反对意见也可,但一定要根据客观事实,且对事不对人,尽量记得“多赞美少批评”。其实,人生的智慧就是不断去发现世间万物的优点,只有那些经常从事物中发现美好的人才算得上是聪明人。

  4.叩手礼

  叩手礼亦称为叩指礼,是以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且手指叩击桌面的次数与参与品茶者的情况直接相关。叩手礼是从古时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古时的叩指礼是非常讲究的,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忱。

  现在流行一种不成文的习俗,即长辈或上级为晚辈或下级斟茶时,下级和晚辈必须用双手指作跪拜状叩击桌面两三下;晚辈或下级为长辈或上级斟茶时,长辈和上级只须用单指叩击桌面两三下即可。

  有些地方也有着其他的方法,例如平辈之间互相敬茶或斟茶时,单指叩击桌面表示“谢谢你”;双指叩击桌面表示“我和我先生(太太)谢谢你”;三指叩击桌面表示“我们全家人感谢你”。这时我们就需要因各地习俗而定。

  叩手礼

  以上喝茶做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到他人家做客,一定不要忽视这些礼节,否则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第四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说到茶文化,茶自然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多年来,随着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茶文化也逐渐发展完善,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各类著作、诗词、书画、茶联、歌舞、婚礼、祭祀等等,几乎涵盖了我国众多文化。茶由我国起源,又被各国所接纳,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俨然成了我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如果大家想了解茶文化的真正内涵,那就请随我们一同踏上茶文化之旅,去欣赏这些多姿多彩的茶之国度吧。

  茶与名人

  从古至今,茶穿梭于各种场合之中。它进入皇宫,成为宫中的美味饮品之一;它流入寻常百姓家里,成为待客的首选。除此之外,它还与各类人打交道,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其中不乏各类名人,古今皆有。

  1.神农

  第一个闻到茶香味的可以说是神农了。《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由此看来,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品。

  2.陆羽

  陆羽与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前爱茶,并著有《茶经》一书,将与茶有关的知识介绍得极为详细。除此之外,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样做对其生意有帮助。

  3.皎然

  说到诗僧,大家一定会想到皎然,他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实,他不仅爱诗,更爱茶。他与陆羽常常论茶品味,并以诗文唱和。其作品之中对茶饮的功效,地方名茶特点等都有介绍。

  皎然博学多识,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时至今日仍被无数茶人捧读。

  4.卢仝

  卢仝,唐代诗人,他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曾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七碗”之吟,即:“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其诗中将他对茶饮的感受及喜爱之情皆展现出来,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他与茶的感情至深,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5.张岱

  张岱认为人的一生应有爱好嗜好,甚至应该有“癖”,有“瘾”。那么,他的诸多爱好与嗜好中,称之为“癖”的非“茶癖”莫属了,这决非溢美之辞。种种史料表明,他对绍兴茶业的发展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在《兰雪茶》一文中他说:“遂募歙人人日铸。勺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兰雪一经出现后,立即得到人们的好评,绍兴人原来喝松萝茶的也只喝兰雪茶了,甚至在徽州各地,原来唯喝松萝茶的也改为兰雪茶,只喝兰雪茶了。他不仅创制了兰雪茶新品种,还发现和保护了绍兴的几处名泉,如“禊泉”、“阳和泉”等,使绍兴人能用上上等泉水煮茶品茗。由此看来,张岱与茶真如莫逆之交一样。

  6.曹雪芹

  一部《红楼梦》让人记住了曹雪芹的名字,也同时看出了作者是个品茶好手。曹雪芹创作的许多诗词都可以在《红楼梦》中寻找到踪迹,例如“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这些诗词将他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诗词,同时也是无数与茶相关的知识。

  另外,妙玉以雪烹茶等详细描写,更衬托出作者对茶的热爱;贾府中不同院落里的精致茶器,也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院落主人的性情以及贾府的奢华。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的确可称为爱茶之人。

  7.巴金

  著名文学家巴金老人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已故作家汪曾祺在《寻常茶话》中记载:“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巴金老人平时喝茶很随意,用的是白瓷杯,后来,著名制壶大师许四海去拜访,用紫砂壶冲泡法为他冲泡了乌龙茶。茶还没喝时,一股清香就已经从壶中飘出,巴金老人一连喝了几盅,连连称赞。

  8.汤玛士·立顿

  提到汤玛士·立顿,可能有许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提起“立顿”这个品牌,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立顿红茶的创办人,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喝到真正的好茶”为口号,让“立顿”这个品牌响彻全球。

  汤玛士对红茶极其热衷,他发现红茶会因水质不同有口味上的微妙差异,例如:适合曼彻斯特水质的红茶来到伦敦便完全走味,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各地分店定期送来当地的水,再配合各地不同的水质创立不同的品牌。除此之外,他卖茶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以前的茶叶都是称重量,而他将茶叶分为许多不同重量的小包装,并在上面印有茶叶品质,这种独特的方式令许多人争相购买起来。

  时至今日,由汤玛士奠定的基础,及后人对的求新求变,使立顿红茶行销全世界。“立顿”几乎成为红茶的代名词,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品尝到它的芳香。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海外,茶与无数名人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人们爱茶、敬茶,而茶叶将其独特的馥郁芬芳留给了每个喜爱它的人。到了今天,仍有无数名人与茶为伴,品味着一个又一个清幽雅致的故事。

  有关茶的著作

  一代又一代名人留下无数与茶相关的作品,其中对茶叶的记载算得上极尽详细,这些著作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无数瑰宝之一,值得现今所有爱茶之人借鉴。

  1.《茶经》

  《茶经》创作于“茶圣”陆羽之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全面介绍茶的概况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这本书分别从茶的起源、采茶的用具、采茶的方法等10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还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同时也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不仅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开创了中华茶艺与茶道的先河。

  2.《茶录》

  《茶录》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作者蔡襄。全书分为两篇。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在下篇中,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目。下篇中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各条均是围绕着“斗试”这一内容的,其上篇各条,与下篇各条均成一一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茶录》应是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3.《煎茶七类》

  从茶史上论,徐渭的《煎茶七类》稿是中国茶道之至论,而且这文稿的形成和出现,又有着引人导幽探秘之魅力。全书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

  4.《僮约》

  《僮约》是王褒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也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章中记述了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因而,《僮约》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

  5.《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全书共20篇,其中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载: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它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就内容而言,《大观茶论》可以说是有关茶的知识的入门之作,主要在于它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提出了“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的观点;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它提出了“焙人得茶天为庆”的观点;对制茶过程,它提出了“洁净宜热良”的要求。《大观茶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深刻的哲理与生活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使后人能够更容易理解。

  6.《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的茶学专著。全书10篇,分别提出与茶有关的10种方法:一说采造过时,则茶汤色泽不鲜白,水脚微红,及时采制的佳品茶汤色鲜白;二说白合盗叶,茶叶中掺入了鳞片、鱼叶而使茶味涩谈;三说入杂,讲如何鉴别掺入的其他叶片;四说蒸不熟;五说过熟;六说焦釜;七说压黄;八说渍膏;九说伤焙;十说辨,谈壑源、沙溪两块茶园,其地相比虽只隔一岭,相距无数里,但茶叶品质相差很大,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后指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之茶为佳品。

  本书对茶叶采制得失对品质的影响作出了仔细分析,并提出对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对审评茶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爱茶之人借鉴参考。

  7.《茶谱》

  《茶谱》的作者为朱权,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全书除了绪论外,可分为十六则,其中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茶事是雅人之事,可用于修身养性。正文首先指出了茶的功效,包括“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诗兴”、“倍清淡”、“伏睡魔”、“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等。除了对茶功效的记载,《茶谱》中还提到了饮茶器具,例如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列举得极为详细。

  朱权在这本专著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他觉得在诸多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到了茶中的真谛,对茶的理解较为深刻;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好,原因是叶茶保存了可以保留原有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色。朱权对茶的领悟可谓极高,他将品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以他所言为:“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他在著作中指出,这是饮茶的最高境界。

  我国留下的有关茶著作很多,每一部都是茶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个爱茶之人学习。

  茶诗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茶文化中,茶诗是很有特色的。翻开中国茶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与茶相关的诗词,既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将茶与诗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由此看来,茶诗不愧为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1.《赋》

  有关人士分析,最早的茶诗要数晋代杜育所写的《荈赋》了,但也有人认为,“赋”并不算是诗,只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但无论如何,茶诗源于晋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将《荈赋》的全诗呈上:

  灵山唯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唯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唯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该诗简单地从茶叶的生长环境开始介绍,又描述了茶农不辞劳苦采茶的情景,接着描写烹茶所选择的水源、器具,以及品茶之后的艺术美感。可以说,全诗将与茶有关的事宜描述得极为详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幅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样。

  2.《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由此可以看出,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诗中仅寥寥几句,就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效以及制作方法描述得惟妙惟肖。

  3.《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精彩。他沉宦40年,上下往返,窜斥流离。晚年他作诗自述,欲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却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本诗说的是人与茶的关系,以茶喻人。其中含义为:佳茗不可得,就好比君子之质,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

  4.《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相传,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在龙井茶区所作。本诗先写的乾隆去观采茶前的心情,以前不喜欢是因为由官员经理,现在是看百姓采茶,自己却有兴趣了。后三句写的是期间经历所见。后面又写了观采茶后的想法。本诗既体现出乾隆观农务时的欢乐心情,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故而有闲观采茶,体民情;还表现了乾隆观采茶后心底油然发觉诚信最可贵,为政者要真切体察百姓的辛苦,而不是虚伪的关怀,如果不是今天看到茶农如此艰苦辛劳,自己喝再好的茶叶也无法体会茶的真实味道。

  5.《一言至七言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一言至七言诗》是我国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这种“一七体”诗歌是唐朝一种古体诗种,常称“宝塔诗”,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分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此诗将“一七体”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了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写了这首诗。当时白居易心情较为低落,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诗中二三句赞茶质优,暗喻白居易品质优秀。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写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接着写诗人与茶的情谊深厚。最后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的功效。元稹用诗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这种诗歌也将元稹的才情展露无余。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家。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品茶行家。他本人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

  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表明了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

  我国流传下来的茶诗数以千计,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诗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产物。一首好诗,寥寥几字,却饱含着千言万语。当我们读着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时,一定会领悟当时诗人那种旷达幽怨的宁静心绪与对茶的浓浓喜爱之情。

  茶诗

  茶画

  茶与画的关系既简单又微妙,画与象形文字有关,而茶能催发人的灵感,因此,有关茶的画作很多。茶入画后可以提升画的意境,而通过画的衬托又可以使茶更添加几分雅致。以茶为画的主题一来能使茶画区别于其他画作,二来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茶事的热衷程度以及社会史实与茶事变迁的关系。我国的茶画很多,茶画艺术也是始终遵循着生活轨迹而发展的,但也像书法一样,建立在毛笔和绢纸等工具基础上。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比较著名的茶画:

  1.《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所作。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的艺术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并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徵明画风重于“神会意解”而不拘泥于“一笔一墨之肖”,故文徵明画个性鲜明,神韵流动。他曾创作大量有关茶事的绘画作品,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著名。

  《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文徵明与友人游惠山时煮茗品饮的情景。茶会的地点山岩突兀,繁树成阴,树丛有井亭,岩边置竹炉,文徵明与友人围坐井亭。幽静的林间,有的人在亭中休息待饮,有的观赏山景,一茶童忙碌备茶,由此看来,整幅画正是茶会未开之时。整幅画面人物古雅,线条简洁流畅,充分展现了古时文人淡泊高远的精神面貌。

  2.《玉川烹茶图》

  《玉川烹茶图》为明代画家丁云鹏所作。他早年人物画工整秀雅,晚期趋于沉着古朴,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丁云鹏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除此之外,他在山水画上也有一定造诣,在师法宋元基础上,自具风格,亦能作兰草,有《楚泽流芳图》存世。丁云鹏生活于雕板、制墨业发达的徽州,还为书刊画了不少插画,对于新安木刻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Χiυmъ.cοΜ

  《玉川烹茶图》中画的是花园的一隅,两棵高大芭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也就是玉川子,这也是该画名字的由来。图中还画了一个老仆提壶取水,另一老仆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泡茶所用的茶具,只见他左手持羽扇,眼睛凝视着炉火上的茶壶,栩栩如生,如同卢仝真正在烹茶一样。整幅画浩型优美典雅,风格独特。

  3.《调琴啜茗图》

  《调琴啜茗图》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据当时人记载,周昉画作的特点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其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他现存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

  《调琴啜茗图》画的是三个贵族女子,一个调琴,一个拢手端坐,一个侧身向调琴者,手持盏向唇边,另外还有两个侍女站立。画中表现两个妇女在安静地期待着另一个妇女调弄琴弦准备演奏。其中啜茶的背影和调弄琴弦的细致动作,都被描画得很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这幅画,旁边衬以树木浓阴,嶙峋怪石,渲染出十分恬适的气氛。又通过刹那间的动作姿态,描绘出古代贵族妇女在无所事事的单调生活中的悠闲心情。

  4.《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阎立本根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的故事所作。画面中描绘的是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真迹的故事。画面中狡猾的萧翼向袁辩才索画,当时辩才已年逾古稀,但神情淡定,有佛门二人相对而坐,侍者僧立于其间,右为烹茶的老者和侍者。老者端坐在蒲团上,手持“茶夹子”准备搅动釜中刚投入的茶末,侍童弯腰手持茶托茶盏,准备“分茶”入盏,右下角还画有方茶桌,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图中的每个人物及细节都被他刻画得细致入微。

  由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出了阎立本高超细致的画图技巧,同时也能看到当时社会与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5.《事茗图》

  《事茗图》为明代唐寅所作。据史料记载,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茶画

  这幅《事茗图》所描绘的是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群山飞瀑,巨石巉岩,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一座茅舍藏于松竹之中,环境清幽。屋中厅堂内,一个人伏案观书,案上放置着书籍、茶具等物品,一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板桥上有客来访,一童携琴随后。整幅画面线条秀润流畅,笔工精致细腻,墨色渲染得也极其柔和,似乎能使人透过画面听见潺潺水声,闻到淡淡茶香,生动至极,也代表了唐寅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是独特的传统文化,经过层层积累而炼就的综合艺术。茶画也是如此,它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社会与生活图景,同时也向世界展示出茶文化的魅力。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联包括: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在各地的茶馆、茶道馆、茶艺馆、茶楼、茶坊、茶室、茶叶店等地都可以见到茶联的风采。在此,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它们的魅力吧:

  (1)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2)杭州“茶人之家”正门门柱上的茶联是: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店中会客室门前木柱上的茶联是: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陈列室中的茶联是: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3)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的茶联是: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4)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为: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5)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同时也经营酒业。其大门两边有这样一幅茶酒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我国还有一些茶联所写的内容都是各类名茶,有的形容茶叶外形,有的形容冲泡后的色泽以及香味,总之,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这类茶联究竟有哪些:

  (1)题西湖龙井茶: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2)题太湖碧螺春: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试待清明风景画;素描谷雨碧螺春。

  (3)题黄山毛峰茶:

  毛峰竞翠,黄山景外无二致;兰雀弄舌,震旦国中第一奇。

  (4)题庐山云雾茶:

  秀出东南,匡庐奇秀甲天下;香飘内外,云雾醇香益寿年。

  欲识庐山真面目;兴吟云雾好茶诗。

  (5)题君山银针茶:

  川迥洞庭开,君山拔萃尘心去;境清天趣尽,云彩镶金好月来。

  淡扫明湖开玉镜;妙着神笔画君山。

  川迥洞庭开美景;金镶玉色画君山。

  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

  (6)题武夷岩茶:

  碧玉瓯中翠涛起;武夷山外美名扬。

  (7)题安溪铁观音茶:

  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

  (8)题祁门红茶: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9)题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腾四海;茶中圣品味一流。

  茶与茶联

  (10)题云南普洱茶: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

  (11)题苏州茉莉花茶: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茶联,它们有的被注册为商标,有的被作为签名,有的被用于茶叶外包装,还有的被网友注册为网名昵称。以下列举一些,仅供大家参考:

  (1)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2)草泥来趁蟹傲建;茗鼎香伴小龙团。

  (3)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关公仗义,旺旺大吉。

  (5)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6)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7)争新买宠各出色;献艺看茶三咏香。

  (8)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

  (9)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10)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11)陆羽知音偏好饮;清风无处不宜人。

  (1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13)酒醒饭饱茶香;花好月圆人寿。

  (14)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15)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过夜静听松涛。

  (16)紫芽白蕊岭头来,吃茶且坐;陆羽觉农圣驾去,余韵犹香。

  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在家庭茶室中悬挂这样的茶联,既可以美化环境,同时又能增强文化气息,促进品茗的乐趣。相信在品茶之余,细细读来,一定更能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茶与歌舞

  茶歌与茶诗、茶画的情况一样,都是由茶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现存资料显示,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就这样记载:“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但可惜的是,陆羽的这首茶歌已经散佚,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

  不过在唐代中期,一些茶歌还能被找到,例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

  到了宋代,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这里所说的“传在人口”,就是指在百姓间传唱歌曲。

  有些人对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些疑问,认为这首诗在唐代并没有当作茶歌来唱。这虽然没有详细资料查考,但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就提到了“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由此看来,至少在宋代,这首诗已经配乐演唱了。

  以上介绍的茶歌都是诗歌加以配乐得成,正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也有记载:“有章曲曰歌”,它们都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那么这首诗也就可以称其为歌了。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茶谣开始,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茶农在山上采茶,面对着鸟语花香、天高气爽的环境,忍不住就开始放声歌唱。如清代流传在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江西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由民谣改编的茶歌还有许多,不过当时茶农采制的茶往往都要作为贡茶献给宫廷,其辛苦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不少茶歌都是描绘茶农悲苦生活的,例如《富春江谣》,歌是这样唱的: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幸?

  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戏,山难摧,江难枯。

  我民不可苏!

  有个官吏韩邦奇,给皇上奏章,用了这首歌谣,皇上大怒,说:“引用贼谣,图谋不轨。”韩邦奇为此差点丢了命。由此看来,君王杯中茶,俨然是百姓辛酸泪啊!

  这些茶歌开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唱得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曲牌,同时还形成了“采茶调”,致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边唱茶歌,边手足起舞,便成了茶舞。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展较早,但在元代和明清期间,我国舞蹈经历了一段衰败阶段,因而在史料中对我国茶舞的记载很少。现在能被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茶灯是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采茶灯的简称,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在广西被称为壮采茶和唱采舞;在江西,人们还称其为茶篮灯和灯歌;在湖南湖北,也被称为采茶和茶歌。

  这种茶舞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名字,连跳法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跳舞的人往往是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有时人数会更多。跳舞者腰中系着绸带,女人左手提着茶篮,右手拿着扇子,边唱边跳,清新活泼,表现了姑娘们在茶园劳动的勤劳画面;男人则手拿钱尺,以此作为扁担或锄头,同样载歌载舞。

  这种茶灯舞属于汉族的民间舞蹈,而我国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以敬茶饮茶为内容的舞蹈,也可以看成一种茶舞。例如云南白族的人们,他们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领歌者的带领下,唱着茶歌,弯着膝盖,绕着火塘转圈圈,以歌纵舞,以舞狂歌;彝族与白族类似,老老少少也会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一一献给每位客人,然后再边舞边退。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茶舞,当推音乐家周大风先生作词作曲的《采茶舞曲》。这个舞中有一群江南少女,载歌载舞,将江南少女的美感与茶的风韵融合在一起,使满台生辉,将茶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歌、茶舞的兴起,让我国的茶文化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多姿多彩。试想一下,当人们在茶园中采茶时,面对着绿油油的茶树,温暖和煦的阳光,唱起歌跳起舞,一定会是一副极其美妙的画面。

  茶与婚礼

  我国古人常把茶与婚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茶代表坚贞、纯洁的品德,也象征着多子多福。且有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与我国古代广泛流行的婚姻观念极其吻合,所以茶与婚礼的各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如果想知道茶与婚礼有什么习俗,就请看以下的的简单介绍:

  1.送茶

  送茶即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喜”、“过礼”。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男方向女方求婚时要带上茶叶等物品,只有女方收下“茶礼”,婚事才算定下,否则,女方就要把这些礼物退给男方。另外,在我国湖南的一些民族中,男方向女方送茶时,必须要带上“盐茶盘”,即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用茶和盐将盘中的空隙堆满。如果女方接受盐茶盘,那么就表示答应男方的求喜,双方确定婚姻关系。

  送茶的这一过程与订婚相似,我国各地都有类似的仪式,虽然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即“送小礼”和“送大礼”。这样才会把亲事定下来。但无论送什么礼品,除首饰、衣料、酒与食品之外,茶都是不可少的。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之后,也要送些嫁妆,虽然嫁妆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是省不掉的。由此看来,茶与婚礼的关系实在紧密。

  2.吃茶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在浙江某些地区媒人奔波于男女双方之间的说合,俗称“食茶”,是旧时的汉族的一种婚俗。媒人受到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应允,则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只水泡蛋招待,俗称“食茶”。当地将其称为“圆眼茶”和“鸡子茶”。

  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都带有“从一”的意思,而我国其他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多数只将其作为生活的一种礼俗而已。例如宁浪地区的普米族结婚,还残留有古老的“抢婚”风俗。男女两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届时仍叫姑娘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抢”了就走。边跑边高声大喊:“某某人家请你们去吃茶!”女方亲友闻声便迅速追上“夺回”姑娘,然后再在家正式举行出嫁仪式。由此看来,这与汉族的“吃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吃茶”这个词也不能一概而论。

  3.三茶

  三茶是旧时汉族的婚俗之一,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这种习俗现在虽然已经不常见了,但在某些地区仍然还有些痕迹。“三茶”有其独特的意义: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有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如果姑娘收下则为心许,随即会递送一杯清茶;入洞房前,还要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为早生贵子跳龙门之美意。

  4.新婚请茶

  新婚请茶是汉族的婚俗,现在许多地方仍有人使用。婚礼宴请男女双方的至亲好友外,为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泡清茶一杯,摆糖果、瓜子等几种茶点招待,既节约又热闹亲切。

  5.新婚三道茶

  新婚三道茶也被称为“行三道茶”,主要用于新婚男女在拜堂成亲后饮用,通常饮用三道:第一道是两杯白果汤,新郎新娘双手接过第一道茶,对着神龛作揖以敬神;第二道是莲子红枣汤,新郎新娘将其敬给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第三道是茶汤,需要两人一饮而尽,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新人白头到老,夫妻恩爱。

  5.退茶

  退茶意味着退婚,退掉了“定亲礼”,主要是旧时侗族的习俗。如果女方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不愿意出嫁,就用纸包一包干茶亲自送到男家,把茶叶包放在堂屋桌子上转身就走。这样是含蓄地向男方父母表达辞谢之意,只要不被男家人抓住,婚约就算废除。

  6.离婚茶

  离婚茶的习俗来源于滇西的一个地方,也被称为好聚好散茶。这里的人面对离婚时,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

  离婚的过程简单叙述如下: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就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如果这第一杯茶男女双方都不喝完,只象征性地品一下,那么就证明婚姻生活还有余地;如果双方喝得干脆,则说明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很小。

  第二杯还是要离婚的双方喝,这一杯较前一杯甜,是泡了米花的甜茶,这样的茶据说是长辈念了72遍祝福语的,能让人回心转意。可是如果这样的茶,还是被男女双方喝得见杯底的话,那么就只有继续第三杯。

  第三杯是祝福的茶,在座的亲朋好友都在喝,不苦不甜,并且很淡,喝起来简直与温水差不多。这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喝完三杯茶,主持的长辈就会唱起一支古老的茶歌,旋律让人心伤,即将各奔东西的男女听完也会不住地抹眼泪。如果男女双方此刻心生悔意,还来得及握手言和。

  整个过程虽然朴素,它送别过无数从此分道扬镳的夫妻,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试想一下,若是现今社会的人们在离婚时能添加这样一个过程,相信也能挽救不少婚姻吧?

  茶与祭祀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由此看来,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将茶与丧祭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1.以茶陪丧

  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的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在我国安徽、浙江等某些地区,人们总会先用甘露叶做成一个菱形的附葬品,再在死者手中放一包茶叶。因为人们迷信地认为,人死之后会被灌下“孟婆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入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如果用这两样东西陪丧,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孟婆汤,从而保持清醒,不受鬼役蒙骗。因此,茶叶就成为了重要的随葬品之一。

  另外,我国湖南某些地区旧时还会在棺木中放置茶叶枕头,即白布制作枕套,用茶叶作为填充料制成枕头。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为死者到达阴曹地府之后,如果想喝茶就可以随时取出泡茶;另外,将茶叶放置在棺木内,可消除异味。而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死者入殓时要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到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存遗体,不受潮,也可除去异味。

  2.以茶驱妖除魔

  一般来说,丧葬时使用茶叶多是为死者而准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是为活人准备的,也就是当地的“龙籽袋”习俗。旧时,如果当地人家里有人亡故,都要请风水先生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便于埋葬死者。棺木入穴前,香火缭绕,鞭炮齐响,此时风水先生需要在穴中铺上地毯,并洒些茶叶、谷子、豆子以及钱币等物品,接着让亡者家属用地毯将里面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并封口,将其挂在自家房梁上,以便于长期保存,当地人称其为“龙籽袋”,象征着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

  当地人认为,茶叶是吉祥之物,能够“驱妖除魔”,保佑死者的子孙财源茂盛,吃穿不愁,同时里面的豆子、谷子也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以茶祭祀

  古人还以茶祭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他们用茶祭天、地、神、佛,也用来祭鬼魂。无论我国哪一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的风俗。

  湘西苗族的旧时祭祀分为三种:早晨祭早茶神,正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其中,祭祀所用的物品以茶为主,并辅以纸钱、米粑等物品。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区也有其独特的祭祀习俗。每年夏历正月间,各家派出男性家长,在清晨带一只公鸡到茶树下宰杀,拔下鸡毛连血贴在树干上,边贴边说一些吉利话,据说这样可以使茶树有好收成,表达了他们的期待与盼望。

  云南丽江纳西族在办丧事时,家人备好点心、米粥供于灵前,一般在吊唁当天五更鸡叫时分进行。此时,子女用茶罐泡茶,再将其倒入茶盅祭祀亡灵。这种祭祀方式被称为“鸡鸣祭”,它表达了家人对死者的怀念。

  茶是在我国祭祀发展的较迟阶段上才加入祭品的,以茶祭祀的活动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有封建迷信的副文化。虽然说部分祭祀活动是一种迷信的社会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减轻了祭祀过程中的浪费,也有一些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旧有的一些祭祀活动已经被取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茶与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茶谚是指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

  茶谚并不是与茶同时产生的,而是在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茶谚是人们在种茶采茶制茶等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经验。

  我国对茶谚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唐代苏广的《十六汤品》,里面写道:“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也就是说,当时就已经有茶谚产生了。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谚有很多种,分别讲述与茶相关的不同类别事宜,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揭示茶产地与茶质

  “鸟语茶香”,意思是说当百鸟来栖息时,由于茶树上害虫的天敌数量增多,那么茶树必定少受虫害,茶树自然生长得欣欣向荣。

  “高山雾多出名茶”,意思是说,名茶与山高多雾有关,包括顾渚紫笋、莫干黄芽等,茶品质好都与雾多有关。

  2.介绍采茶要领与诀窍

  采茶要领因春、夏、秋三季茶叶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一般来说,这部分茶谚都是教人们适时采摘,合理采摘,合理留养的内容。例如“头茶勿采,二茶勿发”、“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春茶一把,夏茶一头”、“茶叶本是时辰草,早三日是宝,迟三日是草”、“采高勿采低,采密不采稀”、“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尖对尖,四十天,混茶当中间”、“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草”等。

  3.传授植茶技术与经验

  “惊蛰过,茶脱壳。”意思是说,惊蛰雷声起,大地春回,气温逐渐升高,孕育和保护越冬芽的鳞片逐渐张开,也就是说,新茶叶的潜育期到来了。

  “留叶采摘,常采不败。”“拱拱虫,拱一拱,茶农要吃西北风。”“茶籽采得多,茶园发展快。”“茶叶不怕采,只要肥料待。”这些茶谚都向人们传授了种植茶叶的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正月栽茶用手捺”、“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衫”、“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槐树不开花,种茶不还家”、“一年种,二年采”等。

  4.茶叶制作

  有一些茶谚是讲茶叶如何制作的,例如:“茶之否臧,存于口诀”、“大锅炒茶对锅保”、“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帽”、“抛闷结合,多抛少闷”、“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5.讲述茶品

  “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意思为,茶的产地以山区为佳,以嫩蕊黄芽之鲜美与清香作为茶叶高品质的标准。

  “嫩香值千金”是对新茶嫩芽的赞美,新茶嫩芽多有茸毛,是白毫的特点。另外,因白毫富含的咖啡碱是茶叶片上的精华,对人们的健康极其有利,因此才有“千金”之称。

  6.讲究茶的泡饮方法

  “头交水,二交茶。”意思是说,有的好茶头交水不能将其茶汁充分泡出来,直到第二、三次才能使茶叶的精华释放,这时的茶汤才算真正的茶,味道也较先前好很多。

  “头茶气芳,二茶易馊,三茶味薄。”“头茶苦,二茶补,三汁四汁解罪过。”所说的都是头茶、二茶、三茶在品质上的差别。

  另外,还有以下这些:“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忌停,薪忌熏”、“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龙井茶,虎跑水”。

  7.倡导茶礼

  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客来敬茶”、“客到茶烟起”,这些讲的都是茶礼问题。“茶七饭八酒加倍”意思是说,倒茶时,水以茶碗的七分为宜。

  8.提倡种茶树

  “千茶万桑,万事兴旺”、“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这些茶谚都比较古朴,意为提倡人们种植茶树。

  9.提醒饮茶与健康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烂牙。”“姜茶治病,糖茶和胃。”这些都是讲茶的功效,茶与健康的关系。

  我国茶谚很多,包含了与茶相关的诸多内容。它们虽然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通俗语言,但数千年来,这些茶谚在种茶、采摘、茶品、茶礼以及饮茶保健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教科书的作用,使无数茶农、茶人受益匪浅,是我国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与棋

  南宋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两句诗:“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此句诗中,将茶与棋联系在一起。除了他以外,我国有很多诗人都吟咏过类似的诗句,例如曹臣《舌花录》中,曾把琴声、棋子声、煎茶声等并列为“声之至清者也”,还说“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由此看来,我国很早以前就将茶与棋看作一体,“茶诗琴棋酒画书”还被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士列为引以为豪的七件雅事。

  棋与茶是亲密的伙伴,它们在唐朝一同兴盛,又一同作为盛唐文化经典漂洋过海,在东瀛扎根。同时,它们还传入朝鲜半岛和周边地区,如今,茶与棋已经进入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将古老东方的文化播撒向全球,被全世界的人所深深喜爱。

  人们将茶与棋联系起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两者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例如,下围棋时讲究下本手,其特点是:下这步棋的时候,功用不明显,但如果不走,需要时又无法补救,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舒展宽裕地下出本手来。一般来说,那些华而不实的虚招往往会令对手反感。棋下得厚,积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围棋术语称之为“厚味”;但棋又不可下得太厚,否则赢棋的几率又会变低;另外,棋下得厚实,借力处就多,让对方处处受掣,时时小心提防,着子也得远些,免得被强大的厚味吞噬。因而,在这两者之间能够保持平衡的人才算得上是高手。

  由此我们一定会联想到茶的某些特性吧?茶在某些方面也讲求这样的平衡,茶采摘得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若太早,其精华还未凝聚,制成的茶经不起冲泡,且味道很淡;若采得太迟又会太过粗老,因而,采摘的时候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除了茶的采摘,泡茶的时间也需要保持平衡,不可冲泡太久,亦不可冲泡太短;不可用太烫的水冲泡,又不能让温度降得太低;喝茶虽然有许多功效,但又不宜多饮,否则单宁酸摄入过剩,又会对身体有些损伤……总之,从茶的采摘开始,到品饮结束,许多环节都需要把握一个度,掌握平衡。

  另外,茶产于名山大川之间,其性平和而中庸;棋崇尚平等竞技,一人一手轮流下子,棋逢对手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完全符合中庸之道。中国茶道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而曲径通幽,远离杂乱喧嘈是弈者追求的一种棋境;而对弈过程中,胜负乃是其次,重要的是于棋艺中彼此切磋,悟出棋中的精髓,与饮茶的意境又相辅相成。由此可以说,对弈成了双方心灵的交流,无声的语言沟通。而茶道与棋道也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一同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除了两者在某些方面的相似,饮茶对于下棋来说还有许多益处:饮茶能令下棋之人思维敏捷、清晰,帮助其增加斗志,这是其他饮品难以企及的。正因为茶、棋相近相似的品性,我国才出现了许多以茶会友、以棋会友的茶艺馆。这些茶艺馆在表演茶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对弈者提供了远离尘嚣,曲径通幽的良好棋境。在这些地方,爱下棋的人们可潇洒驰骋于天地间,心清气爽,喝着并不贵的盖碗茶,以茶助弈兴,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扰,沉浸在棋局与茶香里;而茶客也可以边饮茶,边观看对弈,其乐趣尽在其中。因此,茶也就被认为世外桃源中的“忘忧君”,这些茶艺馆也被茶人棋人看做“世外桃源”一样。

  茶与棋的关系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透,需要每个爱茶与爱棋之人细细体味之后才能得到它的韵味。看似遥不可及的两种事物,其中丝丝相连的意味却渗入每个人的心中,一同转化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魅力。

  茶和道家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教产生时间较早,而茶与道教的关系历史也较为久远。我国许多关于茶叶的神话和传说都证明两者关系密切,我们首先看一看史籍上有关茶和道教的文献记载:

  南北朝著名道家思想家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由此看来,茶叶的药用和饮用功效可以轻身换骨,这也是道士们经常服用茶叶以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所在。

  《神异记》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路上遇见了一个道士,他牵着三头青牛,把虞洪领到一个大瀑布下并对他说:“我便是神仙丹丘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常想得到你的惠赐。”于是指示给他一棵大茶树,从此虞洪常以茶祭丹丘子。

  《武夷茶歌》中也记载:“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相传,福建武夷山的茶树最先也是道教发展起来的。

  《广陵耆老传》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个卖茶的老婆婆,终日提壶卖茶,可壶中的茶水却丝毫不减少,官吏认为她是邪道中人,于是把她抓了起来。可到了晚上,老婆婆带着茶具从窗户飞走了,后来人们议论说老婆婆是仙人。后世道家的许多成仙飞升的故事,往往与茶有关。

  《后汉书徐登传》中记载:泉州道士徐登,精医善巫,贵尚清俭。曾以茶济世,据传曾在莲花山摩崖石刻“莲花茶襟”,提出保护这一片的茶园。这记录的也是道士与茶的故事。

  唐德宗时期的李季兰就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女道士,她在江南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一起组织苕溪诗会、共襄茶事。有人认为正是这一儒(陆羽)、一僧(皎然)、一道(李季兰)共同开创了唐代文士茶格局,这些对后世中国茶道形成回归自然、参天地造化的品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道士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在《茶谱》中写道:“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以上这些史料记载都表示出茶与道家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道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茶呢?这要从茶性开始说起,茶性自然、纯朴、平和,这与道家崇尚节俭、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相当契合。茶叶的保健功能也被道教中人无限放大,他们认为,茶可以健身、修心、养性,喝茶还可以羽化成仙,因而,他们将茶称为甘露、仙草、仙茗、仙茶、灵草等。朱权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借用老子的话说:“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由此看来,有些道教人士竟以喝茶作为道教徒的标志,这也表明了道家与茶的关系之密切。

  除了饮茶之外,道教人士早期便开始种植茶树,葛玄在天台山建圃种茶,吴理真在一蒙山上清峰手植茶树,武夷山、杭州西湖的茶树最先为道教徒所种。他们种茶、采茶、饮茶,完全可以算作“爱茶一族”了。

  另外,道家思想中的清、静、和等观念,也对品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和《庄子》中经常提到“清”:《老子》中记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清静为天下正。”《庄子·至乐》中也记载,“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它与茶人们所追求的品茗意境有共通之处,用以表达经过修行得道后一种清虚明澈的精神状态。

  “静”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范畴。《道德经》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因而,道家把“静”看成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他们主张“无欲故静”,追求起杂欲而得内在之精微。道家所崇尚的这种“静”与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是相通的。因而,茶人们自然会将道家这种思想融入到茶事之中,整个品茗的环境也追求一种“静”的感觉,达到“无我”的境界。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人和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本为一体,其性必然亲和。他们所强调的“和”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要“法天顺地”,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由此来看,道家的这种思想与茶又息息相关了。

  以上皆可以证明,茶和道家的关系极为紧密。茶所具有的那些清净、自然、纯朴的特性,不仅被道家深深喜爱,也让世间每一个人着迷,想必这就是茶的魅力所在吧。

  茶和儒家

  儒家的学说与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作为“庙堂之教”,对中国人影响深远。茶与儒家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静

  茶树生长在山野之中,由于其自然条件与其他树木不同,这也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道醇厚而不浓烈,使人提神醒脑而不过于兴奋以至迷惘、狂躁。与一般烈性的饮料大不相同,茶叶具有平和、冲淡、闲洁的特性,饮茶之后,人们会有宁静、冷静、闲静之感。而进行茶艺的过程中,茶的这一特性也表现出来,使整个茶艺也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一现象被儒家发现并重视起来,也可以说,茶叶与儒家的思想在“静”这个字上有共通之处。

  《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礼记·大学》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儒家认为静是人的天性,这也是作为农耕社会产物的儒家思想,故儒家以静为本。

  2.雅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以茶可雅志”,他认为品茗活动不但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还可以使人的品格更加高雅。“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在“静”、“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风度和神韵。它与品茗艺术的儒雅之美是相通的。在茶艺与茶道中,无论是煮茶过程、茶具使用、茶汤品饮还是茶礼仪等多方面动作要领,都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风韵。儒家将品茗活动称为“雅尚”,心志之雅,使茶性与人性相契合,由茶性之雅,到茶艺之雅,至茶道之雅,最后造就茶人之雅。可见中国茶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由此看来,两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推广茶艺也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修身养性方法。

  3.礼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从唐代开始,宫廷的许多重要活动,例如春秋大祭、殿试、大宴等都有茶仪茶礼,以表示尊崇。到了宋明两个朝代,儒家更是把茶礼引入“家礼”,用在婚丧、祭祀、待客等时候,这都是儒教“礼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以致后世有了“无茶不礼”的说法。同时,儒家也用“茶礼”作为正伦序、明典章的手段,将茶与儒家的关系进一步联系在一起。

  4.德

  刘贞亮总结过茶之“十德”,除了“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这六德之外,他似乎更看重精神性的“四德”,即“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

  在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对茶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也有记载: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确论述了对饮茶之人的品德要求,强调了茶对于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另外,欧阳修《双井茶》诗曰:“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就是借茶的品性比喻人的情操。

  当茶上升到了精神境界,即茶品上升到与人品相对应的高度时,就使茶的清淡宁静与人的品格统一起来,这种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也体现出儒家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茶叶沟通了人与人、人与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有界限,整个世界都统一和谐起来,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5.中庸

  “中庸”被看成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同时,它也是儒家基本精神之一。茶虽然对人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令人产生兴奋的情绪,但总体来说,它对人的总体效果是亲而不乱的,这正与儒家尊崇的中庸之道相吻合。

  正因为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代文人非常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常常被赋予伦理道德的色彩。于是,从古时的茶宴开始,儒家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沟通人们之间的情感与维系人际关系,让众人在品茶的活动中体会到茶的魅力与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受到这种“中庸”思想的教化与熏陶。不仅在古代,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在聚会、访友等活动中品一杯香茗,将茶与儒家思想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主张“寓教于乐”,并在茗饮艺术中发现了“修、齐、治、平”的人伦大道,应对进退的规矩法度,乃至怡情悦性的艺术等等。由此来看,茶与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儒家的思想也通过茶融入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被寻常人所接受并推崇。

  茶与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追求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旅游就是其中一种。人们在蓝天碧水间自由驰骋,闻着花香,听着鸟鸣,心情也在一瞬间得以释放。近年来,旅游业又与茶产业相互交融,为人们展现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在发扬茶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拓宽了旅游业的发展渠道。

  以下,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各地与茶相关的旅游景点,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1.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西湖边著名的“茶乡”龙井,是我国唯一的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

  博物馆内部设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展厅和茶艺区,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从多种方位和层次上立体地展示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茶艺区设在典型的饮茶场景建筑内,表演现代茶艺、古代茶艺、日本茶道、径山茶道、台湾茶道等。每年清明后,该馆都举办国际性的“西湖茶会”,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

  2.武夷山

  武夷山所产的大红袍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每年来武夷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关于武夷山还有一段美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也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印象大红袍》中一段重要的故事:相传玉帝的女儿来到武夷山,与淳朴善良的青年大王相爱,但凡人与神仙的爱情终究不被接受,最后玉帝将这对不愿分离的痴男怨女变成了石头,化作大王峰与玉女峰。这如痴如醉的爱情故事不仅感动了人们,同时还增添了武夷山茶文化的魅力。

  武夷山以茶文化为噱头,将茶文化与武夷山民俗结合,使那些来当地做客的人们不仅可以免费观看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还能欣赏到别具一格的茶俗。现在,人们已经说不清是茶产业带动了旅游业,还是旅游业带动了茶产业。总之,两者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使登上艺术殿堂的茶元素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3.加尤镇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山麓的加尤镇,由于土壤肥沃深厚,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发展茶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为把白毫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尤镇积极推出生态旅游项目,开辟集茶园风光、摄影、采茶、制茶、品茶、旅游购物、吃农家饭、听民族山歌、观茶艺表演、享受天然氧吧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项目,为游客带来多元化的选择。

  2010年10月该景区成功晋级国家4A级景区,由于其项目丰富多元,游人在观赏风景如画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等活动,其妙趣不言而喻。

  4.临沧茶区

  临沧既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又是一个完整保留悠久饮茶习俗的地区。临沧茶区以滇茶文化及少数民族茶文化为主,兼顾中国及世界茶文化,展现了古老的茶经、茶礼、茶道、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华。可以说,临沧有多少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有多少年的茶文化。

  近年来,临沧又以临沧茶为灵魂建成了东南亚最大的茶文化风情园,将民族风情融为一体,集食、宿、行、游、购、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点,其品位以滇茶文化和临沧大叶茶为龙头。

  5.安溪茶叶大观园

  安溪茶叶大观园位于凤城北侧凤冠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茶叶大观园分为茶树品种观赏园、茶作坊、凤苑三大部分,它融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本茶文化百科全书。

  进入茶树品种园,一眼就可以览尽全国茶树之精华,里面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品种;在茶作坊里,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包揉、烘焙等,亦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凤苑是富有园林韵味建筑群体,分设挹翠院、虹桥、鹅潭、掬月台、沁香阁、水帘洞、醉墨轩、沉香谷、龙凤精舍等,给人以温馨的享受。

  茶叶大观园是安溪茶文化的缩影,只要一进入茶叶大观园,所有与茶有关的东西应有尽有,一同构筑成安溪茶文化旅游亮丽的风景线。

  6.韩国旅游景点之宝成茶园

  看过《夏日香气》的人都会被片中那片茶园深深地吸引,其实那片茶园的名字叫宝成茶园,是韩国很著名的一个休闲景点,也是天然的氧吧。每年,茶园的秀美风景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

  宝成茶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无论是里面绿油油的茶田还是路两旁的银杉树,亦或是用绿茶制作的冰激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曲折蜿蜒的小路,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相信每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整个人都会因这里的风景而变得清爽起来。

  茶与旅游业的完美组合,可以算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人们在观赏茶文化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真是一举多得的休闲放松方式。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识茶 泡茶 品茶更新,伍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