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无为用,是大用,是无限的作用。是以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却能有无穷的力量。
楔子
《韩非子》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官吏被任命为一城之长,为了使这个城市的政治安定,人民安乐,他夜以继日地操劳政事,结果形销骨立,日益消瘦。友人见状不禁惊叹道:
“老兄,你怎么会瘦成这样子!”
“治理政事,实在劳心劳力,怎能不瘦?”
友人则哈哈大笑起来:
“过去,舜天子焚香弹琴治理天下,就使天下安和,百姓乐业。而你如今只为一城之政事,就辛劳操劳若此,若请你去治理天下,又当如何呢?”
不懂得无为而治者,难免和这位官吏一样,忙得焦头烂额而一无所成。
要做到自己无为,而让部下有为,这才是懂得管理之道的人。这里的关键是要选择和任用好部下,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司的无为也并非完全地无所作为。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从自然而变化。他认为,无为才合乎天道,才是唯一至乐活身的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究起来,人也要法道,即是依照其本来的自然,因而无所为。
但是人在天地间,要生存下去,不可能毫无作为。对此老子并非不懂,只是他深深体会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知止可以不殆”。老子主张柔克刚,他并不是不知刚的作用;主张无为,并不是不知道人类必须有所作为。但他知道如果只守刚,则刚过必折;只是作为而不懂无为,则作为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老子把以柔克刚,无为则无不为的观点作为他的思想的核心提出来,实是对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有深刻体悟的结果。
老子把他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政治和管理领域。他说:
“治理国家要无为,做事不要生事,品味要不讨厌无味。”“我无为而治,人民就自然地化育;我喜爱清静,人民就自然地安定;我不生事,人民就自然地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质朴。”
老子批评那些不懂无为而治的为政者,说:
“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我看他不可能达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勉强作为的。勉强作为就会失败,执持而不放就会失去天下。”
我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于管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上位者要自己有所不为,而让部下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和能力。古代的一些帝王端坐龙庭,垂拱而治,并不包办一切,而国家却治理得有条不紊,就是懂得了无为而治的道理。
孔子在《论语》中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赞扬舜的为政态度,说他恭敬自守,端居君位,终而得以天下大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小鲜”即小鱼。盖烹饪小鱼不能随意折腾翻动,否则就要破碎销形。治理大国和烹小鱼一样,要清静无为,不能政令繁苛。因为一旦人民不堪其扰,国家就要混乱一片了。
就是说,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政治,尽量减少政令颁布,但一旦颁布,就要严格执行,不可朝令夕改;在组织管理上,与民休息,不要使民众的安乐生活遭受破坏。
对此,老子说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所以饥饿,是因为在上位的聚敛太多,弄得他们不能自给;人民所以难治,是因为在上位的多事妄作,政令苛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人民所以轻死,是因为在上位的自奉过奢,弄得他们不堪需索。因此,在上位者糟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要比贵重厚养,以苛政压榨人民,好得多了。
依据这一思想,老子把为政者分为四个等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调:‘我自然’。”
最上等的君主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都不知道君主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以德教化民众,以仁义治理民众,所以人民都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君主,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都畏惧他;最末一等的君主,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所以人民都不服从他。这末一等君主本身诚信不足,人民当然也不信任他。而最上等的国君却是悠闲无为,不轻易发号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够各遂其生,得到最大的益处。
老子在这里提出的这种国君的为政之道,实也是给我们指出了四种管理方法。第一种是无为管理,第二种是仁德管理,第三种是有为的高压管理,第四种则是运用权术的诡诈管理。无为管理是老子所代表的道家的管理思想,仁德管理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为的高压管理是西方的所谓对物不对人的“科学”管理,运用权术的诡诈管理则是那些有才无德的小人所最爱使用的管理方式。
应该说,这四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管理中都存在着。在大工业革命的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上述的第三种管理方式,然而这种高压式的管理,由于对员工采取指导、训斥、惩罚等手段,从而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也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旧的管理方式正被一种更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所取代,即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方式所取代,这种管理方式十分接近于儒家的仁德管理的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差别之处。然而,无为管理,尽管在老子那里,被视为一种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却并未能获得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虽然如此,无为管理的方式,仍在不同场合、不同程度地被现代管理者所采用,这也证明了这种管理方式的生命力。
老子是把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也许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至上完善的理想,所以才不那么容易被普遍认可和采用。然而也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将给现代管理带来福祉和希望。
无为乃顺应自然之理,因为无为,免除了得失之心和俗世的羁绊,所以也就无所不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它要求在上位者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采用无所作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
庄子在《天道篇》中说: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水平仪、道德的最高峰,所以帝王圣人都生活在这个境界里。生活在这里心就虚旷,虚旷才是真正的充实,充实就是合理;虚旷才能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安静就会无为,无为就悠悠自在,悠悠自在,忧患就不放在心上,寿命就会长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
庄子接着又说:
“帝王的德性,宗奉天地之道,以道德为基础准则,把无为作为不变的行为规范。无为,支配整个天下还有余暇;有为,劳碌终日还忙不过来。所以古人非常贵重无为……古代在天下称王的人,知道虽然包罗天地,但不自己思考;辩才虽能驳倒一切,自己却并不动口;才能虽然治理四海,却不亲自做事。”
庄子所阐述的这种政治理想,无论是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还是在现代的管理中,都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在上位者无需事无巨细一概全管,只需执其要术,抓其大纲,垂拱而治,而让部下充分发挥其才干。这已是被人们所广为接受的领导和管理方法。
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无为而治在历史上只有汉初实行过。尤其是汉初宰相曹参那里,这种领导艺术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曹参也因此成为无为而治型领导者中的典型。
曹参原是刘邦的同乡,随刘邦起兵后,虽然投笔从戎,身经百战,到了晚年,却专修黄老之术,讲清静无为之道。平时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生活非常恬淡。萧何去世前,推荐了曹参作宰相。没想到曹参当上相国后,政清刑简,朝中无所事事,就终日在相府中饮酒作乐。有些好事的人,看曹参不理政事,便来谒见,想要有所陈说。曹参就先将来人请人酒宴中,殷勤劝酒,灌得酩酊大醉,扶出门去,让他没有开口的机会。
相府后面是一座花园,紧靠着花园的后围墙,就是一所官家宿舍,住在宿舍的官员,终日饮酒叫嚣,吵闹不堪,有些人不胜其扰,很想报告相国。一是陪同曹参游园,正好听到喧哗之声,他们就乘机报告说这些官员平日生活如何放纵,不守官箴,请求丞相整饬。曹参听说,即着人将那些好饮酒取闹的官员们唤来,并不申斥反而大摆酒宴,和他们一起纵酒吆喝,尽情欢乐,也不顾身份体面,弄得那些告发的人们,啼笑皆非。曹参发现部下有小过失,只要不伤大体的,总是设法为之掩盖。这样一来,朝廷上下,倒也相安无事。
年轻的孝惠帝看到曹参不甚问事,以为他仗着是先帝高祖的IH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着实有些不快。一天,特地召他到宫中,严加指责。营参摘下冠帽,叩头谢罪说:
“陛下请平心静气地想想,您比高祖皇帝圣明英武吗?”
“朕怎敢和先帝比呢?”
“陛下看臣与萧何是谁比较贤明呢?”
“似乎你不如萧何。”
“陛下说得不错,圣明英武的先帝与贤明的萧何,合力平定了天下,制订了完善的法令。如今,陛下即帝位,臣也当上要职,只要尊重先帝与萧何所订的法令,不出丁点差错,不就行了吗?”
“你说的倒也不错。”
三年后,曹参死了。当时,民间盛传这么一首歌:
“萧何制订的法令,
清楚划一;
曹参接替,
也原本的沿用下去,
人人欢乐,家家富足。”
这首歌是对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的称道,也是对无为而治型领导者曹参的赞美。
成语“萧规曹随”也正由此而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新上任的管理者,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民心,并显示自己与前任不同,总是急急有所作为,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指此。但事实证明,这种新官为了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其原因就是他违背了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从静处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闲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老子所谈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柔和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与那种强有力的铁腕式的管理方式是根本不同的。
然而,老子所谈的柔软,绝不是真正的柔软,而是柔软与刚强的有机结合。这是对柔软和刚强的辩证综合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一种智慧的处事方法,也是一种卓越的管理方式。春秋时代郑国宰相子产就是刚柔相济治理国家的典范。
子产出任郑国宰相时,郑国内忧外患,处境十分困难。子产一方面以大刀阔斧的政治手腕使国内政治步人轨道;另一方面又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功绩斐然,从而改变了郑国的困难处境。
我们先看子产政治作风中刚强的一面。子产除了实行整理区划农田及整顿灌溉系统等振兴农业的措施之外,又将农民编列为“伍”,制定了新的丘赋制度。农民因为增加了新的军事费用负担而怨嗟之声四起,子产听了之后说:
“为了国家的利益,纵使牺牲个人生命亦在所不惜。我听别人说,‘如欲为善就必须贯彻如一,否则其所行的善就不能得到实际的功效’。我已下定决心努力使郑国复兴起来,即使因此遭致人民的怨尤,亦不能改变我革新的初衷。”
几年之后,郑国由于子产的改革,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臻于富裕安康。先前的那些对子产恨之入骨的农民们,都开始赞扬子产了。
然而,在对待“乡校”的问题上,子产却采取了截然不同于上述政策的婉柔的方式。在“乡校”中的知识分子常常非议政府的政策,有人向子产建议关闭“乡校”,但子产不同意:
“没有这个必要,人民在一天工作完毕之后,聚集在一起批评我们的施政得失。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意见,对获得好评的政策继续努力推展,对于获恶评的施政虚心改善,他们岂不是相当于我们的恩师?如果以强制的手段封闭他们的言论,就如同要切断水流,最终使堰水的堤坝决破,而造成大洪水,产生重大损失一般,到时抢救都来不及了,不如在平时就任随水流奔泻以疏通水路。对于人民的言论,堵塞不如疏通,这才是治乱的根本。”
在子产的这段话中,体现了他对水之本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也是他实行刚柔相济政策的依据。
在实际的政治措施上,如欲做到刚柔并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子产临终,在病榻之前,把后事托给心腹子大叔,并且忠告他说:
“我认为施政的方式不外柔与刚两者,一般来说以刚性的施政较妥。刚与柔两者譬如水与火一般,火的性质激烈,故人民见之畏之不敢接近它,所以因火丧生的人极微;反观水,因为水是温和的,故而不易使人生畏,但因为水而丧命的却不在少数。施行温和的政治看起来虽然容易,但实际上实行起来却极困难。”www.xiumb.com
孔子对子产的这些话评论说:
“言之有理。人民在宽大的政治下,每每不听驾驭,严格执法就成为不得已的事。但是用法太急,又让人民难以喘息,必须刚柔并济,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把中庸的政治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子产的继任者子大叔并没有听从子产的劝告。起初,他想用严厉的方式来治理国事,但踌躇再三,最后决定采用宽大为旨的政治,但这么一来,盗贼却到处横行了。
实行宽大的政策本身并没什么错,但是只注意宽大而忽视了严厉,就会出问题。古人有“宽猛中庸”的说法,就是指要做到柔(宽)与刚(猛)的平衡并施,这可说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政治形态。
治理国家需要刚柔相济,同样,管理社会、管理企业也需做到刚柔相济。许多企业领导者一方面严格制度管理,同时又注意施以仁德,关心尊重部属,充分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种管理方法,可说是深得刚柔相济、宽猛中庸管理策略的真谛。
天下最柔软的莫若水了,但水滴却可以穿石。
“水清无大鱼”(《后汉书·班超传》)。水过于清,大鱼就难以生存。同样道理,我们在判定一个人时,如果拘泥于细枝末节,就不能找到堪当大任的有用之才。
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没有缺点,而在于缺点与优点相比,短处与长处相比,仅属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是小节。因此,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要从大局总体着眼,只要大节信得过,小节则不必斤斤计较。
宁戚是卫国人,在牛车下向齐桓公讨饭吃,敲着牛角唱了一首歌。齐桓公感到他不是平凡的人,准备起用他管理国政。群臣说:“卫国离齐国不远,可派人到卫国去了解一下宁戚。果然是贤才,再用他也不迟。”齐桓公说:“去了解他,就可能知道他的一些小过失而对他不放心。因为小过而丢弃了人才,这是世上的国君所以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啊!”于是,便举起火把,封宁戚为上卿。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是个小节不太好的人,他的朋友鲍叔牙对此深有感触。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做生意,管仲经常多分给自己钱;管仲三次参军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与管仲办事,他也出过不中用的主意。但鲍叔牙以为,这都是小节,从总体上看,管仲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是个做大事的料子。齐桓公对管仲的认识,也是如此。齐桓公和他哥哥公子纠争夺王位时,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后来,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开始不同意。但当鲍叔牙说明,当初管仲用箭射你是为其主,不应揪住不放时,便原谅了管仲的过失,从大处总体着眼,任用鲍叔牙为相,结果终生受益。
领导者常犯的错误是寻找“足赤之金”,结果往往因小节之失,丢弃了有用之才。
三国时期的伟大人物诸葛亮,就犯了许多这样的错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似乎不太注意这一道理。他为人“端严精密”,但由此产生出一个弱点,凡事求全责备。他识人用人,总是“察之密,待之严”,追求完人,对那些有些毛病和不足,而又有一技之长的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而不见其玉,或者弃之不用,或者使用但不放手。比如,魏延这个人物,有勇有谋,诸葛亮一直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怀疑他政治上有野心,用而不信,将其雄才大略看作“急躁冒进”。还有一个刘封,是一员猛将,可他认为“刚猛难制”,劝刘备借机把他除掉了。诸葛亮这种求全责备的用人方法,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那就是人才空虚,他不但不能像刘备那样,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文有庞统、孔明等举世瞩目的高级智囊,人才济济,风云际会,就连一个称职的继承者都没有选拔出来。蒋琬、费阢和姜维,相继无所作为,最后,反倒被黄皓、谯周之流小人所制。西蜀后继乏人,终于被人所灭。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早在诸葛亮之前的汉人任尚,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任尚之前,班超久在西域,后来,朝廷召回班超,让戊己校尉任尚代替班超。
任尚对班超说:“您在外族之地多年。现在我来接替您的职务。我任重而学浅,请您多多指教。”
班超说:“塞外的官吏士兵,本不是很温顺的,都是犯了罪流放到这里的。那些外族人,怀着鸟兽之心,难以收抚,容易坏事。您的性子过于严厉急躁,水至清则无鱼,处理政事过于精细严苛,反而难以知道真情,也得不到下面的拥护。应当平和简易,对别人的小过失尽量宽容,只把握住大的原则就行了。”
班超走后,任尚私下里对他的亲朋说:“我以为班超还有多高的谋略呢?听他一说,也很平常。”并没有把斑超的话放在心上,他还是按自己的性子行事。果然,过了几个年头之后,西域出现了叛乱,班超的话得到了证实。
任尚的失败告诉我们,追求完人,不仅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反倒激化领导者和群众下属之间的矛盾,使彼此处于对立状态,其结局是领导者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家寡人。这样的领导者结局肯定是悲惨的。
看中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不渗漏。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开始变法时,用了一大批恃才好胜的人。司马光不解,便问王安石为什么如此用人。
王安石答道:“一开始要推行新法,需要调动这些人的才能,到了适当时候,再改用老成持重的人来接替他们。这是智者行法、仁者守成的一招。”
司马光说:“此言差矣!君子在被聘请居于要职时,总是谦虚为怀,不轻易答应;当你请他辞退时,他便丝毫不眷恋地离开。而那些恃才好胜、爱出风头的小人,却完全相反,他认为要职得来不易,所以想尽办法保住高位;若你逼他下台,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我想,你这样用人,日后会出问题的。”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话不在意,只当耳边风。果然,不出司马光所料,就是这些当初受到王安石重用的人,最后全成了出卖他的小人。所以结论是:宁用愚人,不用小人。
一般说来,“德”与“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由于世人分辨不清,笼统称之为“贤”,以致往往用人失当。鉴于这种情况,司马光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德”和“才”。他提出:“善恶逆顺,德也。”“智愚勇怯,才也。”也就是说,人的善良、恶毒、悖逆、随顺,即思想品格,叫做“德”;人的聪明、愚昧、勇敢、怯懦,即处事能力,叫做“才”。司马光认为,在“德”和“才”之间,“德”比“才”更重要,“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工具。
司马光根据他的德才观对人才进行分类。他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既然把人分成四种类型,那么应优先任用哪些人呢?司马光说:“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就是说,用人先用德才兼备的圣人,其次用心胸坦荡的君子,不得已而用愚人,但万不可用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才能是用来做好事的;愚者“虽欲不为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是无碍大局的;而“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小人心术不正,而又有“智”、“勇”的话,做起坏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负重,涉河不如舟。合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责适知,慎勿多苛求。
奖赏下属,是一个十分伤脑筋的问题。奖赏得当,会起积极作用,如果不得当,反而会坏事。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已得到奖赏的人身上照见自己将来的命运。如果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一般都不会认命静等,而会采用某种忤逆的行动了。
汉高祖刘邦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平定了天下。有一天,高祖从洛阳的南宫居高临下俯视,看到诸将三三两两聚集在宽敞的庭院,好像在议论着什么。
“他们在议论些什么呢?”高祖问站在身旁的张良。
“他们正在酝酿谋反。”张良回答说。
高祖有点惊慌,忙问:“为什么呢?”
“获得陛下封侯的是萧何、曹参等直系,而被诛罚的都是平素与陛下疏远的旁系。现在宫中正在评定各人的功劳,如果奖赏每一个人,就是把天下分掉也不够分,所以他们都担心自己不仅得不到奖赏,甚至还会被诛杀。他们聚在一起,正在讨论:‘何不干脆起来造反。’”
高祖听张良这么一说,便显得更加慌张了,急忙问张良:“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献策说:“陛下最讨厌而且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人是谁?”
“雍齿。”高祖回答。
“那就赶快把雍齿封侯给群臣看吧。这样一做,大家就会认为:连雍齿都封侯了,我们更没有问题,这样大家才会放下心来,而风波自然也就会平息下去了。”
高祖一想,张良的话很有道理,就按他的办法做了,结果群臣果然平静下来了。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一位能正确运用奖赏治军的典范。
建安二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北伐乌桓和辽东。决策之时,有的将领认为孤军深入,不利于作战,坚决反对这次出兵。但曹操没有采用反对意见,坚持北伐。结果打了大胜仗。
在开庆功大会时,曹操问:“出发前是哪些人劝我不要北伐的?”当时劝谏过曹操的那些将领都很恐惧,纷纷跪下请罪。曹操哈哈大笑,非但不予治罪,反而每人赐以重赏。他说,这次北伐,差一点全军覆没,侥幸取胜的冒险行为只能偶一为之。其实,当初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受赏者听了无不感叹,旁观者也都非常信服。从此,部下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更高了。
曹操不愧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英雄,难怪他最终吞并了蜀吴二国,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潜行密用,如愚如鱼。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智若愚术更新,第10章 无为而治,妙手御人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