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之术是斗争的有效手段
所谓“韬晦之术”,就是通过各种欺骗手法,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掩饰政治上的野心和志向,解除对敌人造成的威胁感,麻痹敌人的警惕性,等待时机成熟,实现预谋的斗争目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韬晦之术”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斗争手段,借助韬晦之术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权术家大有人在。韬晦之术以其独特的神奇功效,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各种野心家和阴谋家,更是把韬晦之术视为自我保护和图谋进取的有效手段。
“韬晦”的字义,是伪装、隐藏的意思。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人们的真实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加以一定的掩饰。中国古代的权术家很早就学会了在政治斗争实践中运用韬晦的手段,从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掩饰和伪装。
常用手段之一: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者总是容易引起政敌的猜疑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惧和威胁,从而难免树敌招怨;与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则可以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容易被轻视和忽略,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成功。于是,不示人以大志,便成为一种重要的韬晦手法。
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权术家的野心和权欲常常隐藏在恬泊淡然或者沉湎酒色背后,他们暂时收敛锋芒,表面上与世无争,极力掩饰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权力欲望。野心和权欲固然需要掩饰,即使没有野心和权欲,在某些情况下也需故作胸无大志的姿态,以避免遭到猜忌,从而保全自己。
常用手段之二:在才能方面进行掩饰。
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一定的才能,而人们的才能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选拔政治人才方面,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贤举能”的主张,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标准,在政治实践中难以真正实现。权力地位并不是仅仅依靠才能获得的,恰恰相反,才能不过是权势的影子,权势越大,也就自认为才能越高。君主永远是圣明伟大的,上司永远是正确高明的。这就是政治现实的必然逻辑。
如果臣属和下属的才能超过了君主和上司,而又不加以掩饰,其结果每每不会美妙。这种血淋淋的政治斗争现实,无时不刻地提醒着那些暗怀异志或者恃才自傲的政客们:切记不可表现出比上司还要高明。掩饰自己的才能便成为政界常见的韬晦手法之一。
常用手段之三:在名望方面进行掩饰。
政治不仅追逐权力,而且追逐名望。权力与名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权力固然可以带来一定的名望,而名望同样有助于获取和巩固权力。权力和名望都是统治者正确的目标。如同志向和才能一样,别人的名望也会使权势者感到一种威胁。中国古代的权势者们,有谁能够容忍臣僚和下属的名望超过自己?民众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权势者自己,决不允许任何他人分享。
常用手段之四:在感情方面进行掩饰。
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这也是一种常用的韬晦手法。在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或者喜怒不形于色,爱憎深藏不露;或者制造假象,用表面上的臣服来掩饰内心的憎恶仇恨。
韬晦之计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时,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减少将来对手现在对自己的发现和谋害,从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后再战的计谋。
韬晦之计的运用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经典多多,特别是那些面对君王之威,深陷官场险恶之中的官吏来说,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二种韬晦之计的话,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的。因此,如果要在险恶的生存的环境立身保命的话,就必须韬晦之计。
隐藏自己的真实力量
无论是战场还是职场,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适当的隐藏自己的力量有时候是一种必须的策略。
古代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记载了有名的特洛伊战争:联军为了攻破特洛伊城,费尽心机想出一条计策。两军交战联军假装节节败退,仓惶中丢下一个内装精兵的木马。特洛伊人眼见敌军败走,欢声雷动,顺理成章地将木马作为战利品带回城内,是夜正当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的时候,木马内暗藏的无数精兵一涌而出,杀得特洛伊人张慌失措,迷糊殒命。城外守候的联军将士一见城内大乱,也急急向城头进攻,一举占领了特洛伊城。这就是有名的“木马计”。
俗话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除非是傻瓜,否则,没有人会拿鸡蛋去跟石头碰。针锋相对,是人们在竞争中的第一选择。
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实力量,不仅可以免除“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烦恼,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对方放松警惕,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轻松。这一招,司马懿也曾经用过,并且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躺在红木太师椅里,司马懿心事重重:“魏明帝驾崩,幼子齐王曹芳即位,自己身为太尉,和大将军曹爽受明帝遗诏,同辅朝政。曹爽原先不敢自专,凡逢大事必请问。如今,他竟引荐心腹,架空了我。唉,人家曹爽是宗室贵族,再加自己太尉兵权已被夺去。当了名空架子的太傅,怎能与这小子硬拼呢?养病吧,让曹爽这小子忘了我。”
曹爽没有忘记他。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暗暗嘱咐李胜:“去司马懿处告辞,探探虚实。”
“报太傅,李胜进见!”一声通报惊醒了司马懿。他忙让两个婢女搀扶着,坐在雕花大床上。
李胜刚刚跨入,司马懿忙以手拿衣,衣服却扑的落地。他又向婢女比划着双手,示意口渴。婢女端上一碗粥,司马懿滋溜滋溜喝着,粥汁竟全顺着口角流到了胸前。
李胜心中大喜:司马懿不中用喽!脸上却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皇上年幼,缺了您辅助不行。您病成这样,天下人都会痛哭流涕的。”
司马懿长叹一声:“我老了,快进黄土了。听说您出任并州刺史,好好地干吧,恐怕,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李胜忙纠正:“太傅公,我是去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知道李胜是荆州人,把荆州说成本州,但他故作昏庸:“君将出任并州长官,好自为之。”李胜再也忍不住,反复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一意装病到底:“君去并州出任刺史,正好为国建功立业。此地一别恐今生再难见面。有一事相托于您!”说着唤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出来,恳求李胜:“两小儿从此与君结为朋友,只求您在我死后多多照顾。”话语间,司马懿已开始抽泣起来。
李胜匆匆告别,直奔曹爽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将军,太傅胡言乱语,手已拿不动杯子,南北都分不清,肯定活不长了。”曹爽大喜过望,不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更加肆无忌惮地弄权。
第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老规矩去高平陵祭祀祖先,曹爽兄弟率兵随驾出行,好不威风。城中无主,司马懿马上部署兵马,飞速占据武库,控制都城。然后,他屯兵洛水浮桥,派人向曹爽兄弟送去一封信:“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遗诏,内则僭拟,外专威权,挟幼主以今天下。如秦朝赵高、汉朝吕后、霍光等乱臣贼子。我遵皇太后之命,罢免曹爽兄弟官职,令你们留下幼主及宫内一切侍从。你们自己乖乖回家,尚可恕罪;若违此令,格杀勿论!”
曹爽兄弟眼见重兵压境,不得不依言而行。曹爽兄弟回府后,司马懿征发来的八百民工接踵而至,在曹家四周筑起高墙。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高墙上严密监督曹家的一切行动。曹爽兄弟心慌意乱,马上给司马懿写了封乞求信试探虚实:“司马公,家中无粮,请求接济。”司马懿读罢来信,微微一笑,马上下令:“备一百斛大米,再多备些肉脯、盐、大豆,送到曹爽兄弟府上!”士兵们送来了这些东西,曹爽兄弟心中略显宽慰:司马懿不计前怨,看来自己可以免去一死啦!
谁料想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正忙着在朝中翦除曹爽党羽,将他们一一打入监狱。全部障碍扫除后,司马懿把曹爽兄弟也关进狱中,最后以谋大道的罪名,灭了曹氏九族。
孔子年轻气盛之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叫人轻易看见;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却显得愚笨拙劣。可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将会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受益无穷。
有所作为需韬晦
深藏不露,韬光养晦只是一种手段,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时机来临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有所作为,建立自己的显著的功业。
东晋温峤就是一个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的人。
温峤,字太真,以有识有胆、博学能文、风仪秀整、善于言谈见称于世。曾先后做过司隶都官从事、司徒东阁祭酒。司马睿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东晋王朝。温峤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后改任骠骑将军长史,升迁至太子中庶子。
322年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温峤起初拜侍中,后来转任中书令,很受皇帝器重,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起草诏书命令,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大将军王敦,正图谋叛乱。温峤忠心为皇室效力,所以为王敦所忌恨。王敦便故意请求朝廷把温峤调去给他当左司马,以便直接控制。
温峤调到王敦那儿任左司马,见王敦对朝廷的政令漫不经心,曾进行多方劝说,但王敦根本置之不理。温峤逐渐觉察到王敦已有反心,并且难以醒悟,于是改变了态度,采取了新的策略,不再规劝王敦,转而对他毕恭毕敬,特别巴结,在处理一些事务上积极为他出谋划策,甚至曲意迎合他,满足王敦的私欲,王敦渐渐地对他产生了好感。
为了进一步取得王敦的信任,温峤采取了结交王敦亲信的策略。他看到钱风是王敦的心腹,便有意结交钱风,两人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温峤是当时的名士,一向有善于知人的盛誉,凡是得到他的好评的人,声誉就高。于是,为了取得钱凤的信任,他故意常常称赞钱凤了不起,说钱凤腹有经纶,胸有韬略!到处替他宣扬。钱凤听说后,非常高兴,真的以为王敦看中了自己,便把温峤当做最知心的好友。
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丹杨尹出缺。丹杨尹是东晋首都的最高长官,温峤很想借出任丹杨尹的机会,回到京师,摆脱王敦的控制,设法制止他的叛乱。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他不能直接请求,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他对王敦说:“京师是要害之处,应该有个文武全才的人去担任丹杨尹,最好您亲自挑选一个适合、可靠的人。如果让朝廷选派,恐怕未必恰当。”王敦觉得温峤说得很对,正符合图谋叛乱的意图,便问温峤:“那么,请你帮我推荐一个合适的人吧。”温峤不加思索地说:“钱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王敦又去征求钱凤对丹杨尹人选的意见,钱凤知道了王敦推荐自己以后,对温峤十分感激,作为回报,钱风推荐温峤担任丹杨尹。温峤听王敦说钱风推荐他出任丹杨尹,当然是正中下怀,但表面上再三推辞难以独当一面,说自己不能胜任,宁愿在王敦身边听从指教。温峤越是推辞,王敦就越觉得他对自己忠诚,越要一定让他去。于是王敦上表,让皇帝委派温峤为丹杨尹,其目的是要温娇凭着自己的才干来监视朝廷和分析朝廷各方面的情况。
温峤知道钱凤是个诡计多端而又多疑的人,他知道钱凤现在只是一时被他迷惑住,不久就会醒悟,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在王敦为温峤摆设的饯行宴会上,温峤故意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和大家左一杯,右一杯地喝个没完。然后又装出醉醺醺的样子,走到钱凤那儿敬酒,故意要让钱凤立即喝下。钱凤的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刚要端起酒来,温峤就装作发了酒疯,用手把钱凤的头巾一下打落在地,满口吐沫地骂他:“我温太真给你敬酒,你竟敢不干杯!”这在当时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钱凤因此而怀恨温峤是可以理解的事。王敦以为温峤真的醉了,急忙前去把他们两人拉开。
不久,温峤向王敦辞行上任,故意泪流满面,显出依依不舍的样子。他辞行后走出大厅,又重新返回,然后才上路。
果然,温峤刚走,钱凤便恍然大悟,赶来告诉王敦说:“温峤曾当过太子中庶子,和当今皇帝关系十分密切,和皇帝的内兄庚亮交情也很深厚,这个人未必靠得住啊!看他近来的表现,恐怕是个金蝉脱壳之计。”
温峤的计策果然奏效。王敦认为这是钱凤因为昨天喝酒时温峤打落了他的头巾而心怀不满,便诚心诚意地劝他说:“昨天温峤是喝了几杯,喝醉了,他虽然对你有点失礼,但属于酒后失态,你也不能耿耿于怀,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啊!”
温峤脱离虎穴,快马加鞭回到建康,把王敦正在谋反的事全部向晋明帝司马绍作了详细的报告,请皇帝迅速戒备,同时又与皇帝的内兄庚亮一起筹划讨伐王敦的准备工作。
等到王敦兴兵造反,朝廷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已大致就绪,朝廷即委任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县名,今属湖南省)北部军事。消息传到了王敦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狂喊道:“没想到我竟中了这家伙的奸计!”于是,王敦造反添了一个理由,就是要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他向朝廷上表,列出了一串要诛杀的名单,为首者就是温峤。他甚至还出高价悬赏活捉温峤,恶狠狠地说:捉到后,他要亲自动手割掉温峤的舌头,叫他再要不能摇唇鼓舌地欺骗别人。
不久,王敦之兄王含和钱凤等人率领部队直逼江宁,京师震动,人心恐慌。:温峤急忙把自己的部队调到秦淮河北岸,纵火烧毁了朱雀桥,以挫敌人的锐气,并阻挠他们渡河。
晋明帝司马绍本想率军出朱雀桥攻击叛军,听说朱雀桥被烧毁,十分恼怒。温峤劝他说:“现在守卫京城的部队很少,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向各地征调的部队还未到达,如果出击利.叛军万一突然冲进京城,就会危及社稷了!陛下何必吝惜一座桥呢?”
由于朱雀桥被毁了,叛军果然无法渡河,被阻在河对岸,温峤为平定叛乱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后来,温峤亲自带领部队和叛军夹水作战,击败了王含,又追击钱凤,在讧宁将其彻底击败,叛乱就这样迅速平定了。此后不久,温峤被封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晋号前将军。
做一个时代的俊杰与英雄,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而为,根据变化的时势而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逞血气之勇、匹夫之勇者,却不能算是真的俊杰与英雄,他们会在自己站稳脚跟之前就会倒下,而让自己的事业付之东流。
有时要故意贬低自身
站在明处的永远是靶子,隐藏在暗处的才是猎人。
刘睦是东汉明帝刘庄的堂侄,他从小就好学上进,不但如此,而且,结交了不少的贤人名士,对声色犬马没有一点沉迷和贪恋之心,这样贤明的官员,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每一年的年底,各个地方的官员、皇亲都要向朝廷朝贺。据说是有一年的年底,刘睦派自己手下的一名官员去洛阳朝贺天子。在官员临行之前,刘睦问起这位官员,说:“你到了皇帝那边,如果皇帝问起我的情况,你应该怎样回答?”这位官员诚实地回答说:“您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我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是您这样的功绩,我即便是再如何的不善辞令,但是也会将您在这边的情况如实的禀告给皇上,以期嘉奖。”
刘睦听后,叹了口气,然后连连摇头,感叹道:“唉,你如果真的这样禀告给皇上的话,那就把我给害了!我要你见了皇帝以后,禁口不提我在这边的真实情况,否则的话,我将会有灭门之灾,你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整天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天除了在王宫与嫔妃饮酒作乐,就是外出打猎游玩,对正业毫不在意,只有如此,方能自保。”
刘睦之所以故意贬斥自己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广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疑心他们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威胁到皇帝统治的稳定,有时候,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刘睦的这番话可谓有的放矢。
刘睦的这有的放矢的一番话,蕴蓄着巨大的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揣摩和借鉴的。在昏聩和多疑的君主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智谋无异于引火烧身,而只有表现得沉湎于纸迷金醉、声色犬马之中,独自贬低自己方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因为在君主觉得臣下对他构成威胁的同时,也就在时刻地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稍有不慎,便会葬身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中。
中国人的全部智慧就在于“深藏不露”这四个字身上,并不是我们要时刻地隐瞒自己,而是当我们将自己放在别人对立面彰显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千百万双眼睛的视线,那个时候我们就不自由了。所以,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在情况实有特殊,有时候在别人面前故意的贬低自己,抓住对方的心病,有的放矢地替他排出顾虑,反而会让我们全身而退,从而有着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
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
只有设法躲开那些想阻拦你、扯你后腿的人,你的人生目标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
动物界如此,人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你下决心要做一件事,是不是要让别人知道呢?如果你不是未成年人,你也不是极贫极弱,千万不要。亲友要是知道了,会把他们的经验、想法甚至是想象的东西一股脑堆给你,让你无法分辨、无所适从。“小马过河”就是一个最贴切的例子。你的对手或者敌人要是知道了,更会千方百计地给你出难题设障碍,即使最终你的目的达到了,也是疲累欲死,满是伤痕。
所以说,人活着,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使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自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迷惑你的对手和敌人,减少他扰,等到他们惊觉时,你早已是一骑绝尘,他们也只有望而兴叹的份了。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着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捆绑拿下。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已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日本的前围棋高手高小秀格,曾以“流水不争先”为座右铭。他在和别人对弈时,常把阵式布置得如同缓缓的流水一样悠闲散漫,让对手掉以轻心,丝毫不加戒备。但一经发动自己的阵势却能在瞬间聚涌流水波澜中所蕴藏着的无限能量,使对手在惊慌失措中迅速被击溃,投子认输。
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无论是在战场、官场还是商海中,屡见不鲜,而且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收到奇效。
唐高宗时,吐蕃国势力日渐强大,引得西突厥归附。唐朝干预吐蓄国的吞并活动,结果导致双方的和亲关系破裂。唐朝声明对付吐蕃,并封西突厥酋长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将军,让他与吐蕃脱离关系。
阿史那都支表面上臣服唐朝,但暗地里却仍与吐蕃联手,一起侵扰唐朝西境。
唐朝欲发兵征讨西突厥,吏部待郎裴行俭启奏唐高宗说道:“现在吐蕃强盛,西突厥已表示与我朝修好,我们不便公开两面用兵。现在波斯王去世,其子泥涅斯作为人质还在我京师,不如遣使把泥涅斯送回国去继位。途经西突厥时趁机行事,或许可以不战而降西突厥。唐高宗听后觉得有理,遂命裴行俭为使者,护送波斯王子回波斯继位,实际上则是要借机降服西突顾。阿史那都支也知道裴行俭一行的目的绝非这么简单,也派遣了不少刺探,以便不断向他报告裴行俭的一举一动。
公元679年盛夏,裴行俭到达西州,西州众官吏都出城迎接。裴行俭召集西州的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四处扬言说天气实在太热,不想急急远行,等到天凉之后再启程西行。
阿史那都支本来担心裴行俭会趁势猛攻,如今听说裴行俭要留在西州,天凉时才会来西突厥,自然万分高兴,一下子放松下来,到处寻欢作乐,消磨难熬的酷暑,丝毫不加防范。
裴行俭又召集西州四镇的酋长,对他们说道:“以前我在西州时最喜欢打猎,现在正好闲着没事,我想重游旧日猎场,同时游遍各地,不知谁愿与我同行?”当地人本以游猎为生,一听此言,所有酋长子弟及下属,都欣然应声同行。裴行俭又说:“你们既愿与我同行,就应该听我约束。”众人自然又齐声应允。
于是裴行俭精选其中的万余人马,编成队位以打猎为掩饰,暗中加以操练,待时机成熟,他便急令队伍抄小路向西快速行进,过不了几日便来到了阿史那都支的部落附近。在阿史那都支大帐10余里的时候,裴行俭派遣使者去向阿史那都支问候。”
阿史那都史见唐使突然来到自己的营帐,异常惊慌。后来见使者安详平和,也不指斥他与吐蕃暗地勾结串联之事,更没有要讨伐的意思,这才慢慢放下心来。本来阿史那都支已与部下商量清楚,从现在开始积蓄力量,单等秋凉时与唐军决一雌雄。如今唐兵冷不防地来到眼前,负隅顽抗无异于自取灭亡,而且从唐使的态度来看,唐朝似乎还不至于马上动手,干脆与之周旋,故意装出一副尊唐的样子,只率子弟亲信500余人前去拜访裴行俭。
裴行俭表面上表示欢迎,暗地里却早已设下埋伏,一等阿史那都支等人进入营帐,号令立下,伏兵从四处涌出,500余人被悉数拘禁起来。
裴行俭兵不血刃,擒获了西突厥的酋长,大功告成。然后令波斯王子自己回波斯去,留人护防安西都护府,修筑碎叶城,’巩固边防。一切缮后的事完毕后,裴行俭自己押解俘虏东进,凯旋而归。
老百姓常说:“不出声的猫逮大耗子。”确实,聪明的人做事总能在不经意间轻易取得成功。世事虽然难料,但真正的竞争之道应该是:以正和、以奇胜。
用装傻来保护自己
两害相权取其轻,危机时刻如果装装样子就可以免除祸害,其实也是需要大智慧才办得到。
“自污自毁、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在破局之时,很多时候需要你懂得装傻。当然你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这对破局者来说是很忌讳的。
所以,对局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装傻可以让你变得可爱,变得大受欢迎;装傻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装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演得可爱。自污自毁,还要恰到好处。谁不识破其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战国末年,随着秦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所谓“战国七雄”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即将成为天下霸主。眼下,唯一尚可与秦抗衡一下的,也只有楚国了。为了消灭这最后一个强敌,秦始皇经过周密的战略部署,命令大将军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对楚国宣战。
这一仗至关重要,所以,秦始皇亲自将王翦送到灞上,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希望王翦能旗开得胜,一举成功。王翦对这一仗十分有把握,他并不关心能不能打胜仗,而是十分在乎另一类问题,他对秦始皇说:“现在仗也打得差不多了,我请求大王能给我封赐良田美宅。”
秦始皇一听,感到王翦怎么在这节骨眼上提这个问题,忙安慰说:“将军去吧,你为什么要担心受贫穷呢?”
王翦说:“我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封侯,所以,现在趁大王赏我酒饭为我壮行时,我请求大王能赏赐我良田美宅,以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始皇听了后,不禁大笑起来,说:“我将很快满足将军的请求。眼下,你还是抓紧时间,带领队伍出发吧!”
听秦始皇这么一讲,王翦第二天就率着大军出发了。但他命令部队减速前进,途中,不断派使者回来向秦始皇打听有关封赏一事。待部队到了潼关,王翦已经是第五次派人到咸阳,请求秦始皇给他封赏良田美宅。秦始皇无奈,亲自写一信给王翦,答应等仗打完后,将某处封赏给王翦。王翦这才带着队伍继续向楚国挺进。
有人见王翦如此三番五次地向秦始皇邀功请赏,十分纳闷,王翦身边的一个部下对王翦说:“将军要求良田美宅,也未免太性急了吧!”
王翦说:“你等有所不知,秦王为人狡诈,且不信任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委任给我一个人,我不向他多多地要求封赏,他会以为我另有所图呢!到时候,说不定就会怀疑我,使我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众将领都觉得王大将军讲得有道理。
这就是王翦的自污自毁。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自己锋芒太露而带来的危险,使得自己可以平平稳稳地度过。无独有偶,汉代的萧何,也是一位为了避免功高震主而自污自毁者。
楚汉战争末期,刘邦任用萧何主持关中大事,自己带兵与项羽决战。汉三年,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荥阳一带,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几次派使者到关中去慰问萧何。
萧何身边一个名叫鲍生的人对他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却多次派使者慰问您,这并不是为了关心您,而是对您有所怀疑呀!所以常派人来探听情况。为您考虑,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都到军队中去,好让皇上放心。”
萧何开始还很感激刘邦对自己真是关怀备至,时时都想着他。经鲍生这么一提醒,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就采纳了鲍生的计策,把自己的兄弟及儿孙中能扛武器的,都送上了前线。刘邦见此情景,心中大喜,遂放松了对萧何的警戒,一直到彻底消灭了项羽,再也没有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
汉朝建立后,吕后用萧何之计,杀害了韩信。刘邦甚为高兴,就派使者传去命令,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又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名士兵及一名都尉做为萧相国的侍卫。
这时,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有将军召平表示哀叹不安。萧何有一天见到他,有意扯上这个话题,召平说:“相国的祸害也要开始了,我有什么可去庆贺呢?”萧何问他这话怎么讲,召平说:“皇上终日奔波于外,而你守于京城之内,并无被弓箭射伤的危险,却又是加官晋级,又是设置卫队。这其实并不是为了维护你,而是有意在提防你。淮阴侯韩信起来造反,虽已平息,现在皇上已开始怀疑你了。希望你能把皇上的封赏辞让掉,不要接受,把全部家产用以资助军队,这样可免祸灾。”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向刘邦辞去封赏,并尽其所有资助军队。刘邦见了,赞不绝口,认为萧何真不愧是不计名利的功臣。最后,还是让萧何担任相国要职。
公元前196年秋,黥布起兵反叛朝廷,刘邦带病亲自披挂上阵,前去讨伐黥布。就是在这种戎马倥偬的情况下,刘邦仍然数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同时问萧相国最近在做什么。萧何对使者说:“皇上亲征,我在内安抚百姓,尽其所有帮助军队,盼皇上早日平息叛贼,凯旋归来。”使者将见到的以及听到的,一一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才稍微放下心来。
刘邦的这些防范萧何的行动措施,早已被萧何的一个门客看在眼里,他对萧何说:“大人,您离灭族不远了。您处于相国的高位,论权可以说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各方面已无以复加。自入关以来,十余年间,你一直深得民心爱戴,而且目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安抚百姓的工作。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打听您在做什么,是害怕您的威信太高,影响整个关中一带,乃致于整个国家,对皇帝造成威胁。为今之计,你必须多多地购买田宅,以损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皇上就会十分高兴,对您也就放心了。”
萧何与刘邦共事了这么多年,深知刘邦的为人,一个臣子如果功高盖主,那是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萧何听从了那位门客的活,命那个门客用低价强行购买了许多民田民宅,干一些违心的事情。在人们的心目中,萧何一下子变成了另一个,议论责骂声充斥于关中一带。萧何只是默默地忍受着。
第二年,刘邦平息了黥布,凯旋归来还京时,老百姓纷纷拦路,在刘邦面前控诉萧何的罪行。刘邦听了,三言两语地打发了那些告萧何状的人,不但不去怪罪萧何,还暗自为萧何的做法而高兴。回到朝廷后,大大地奖赏萧何,夸他治国有方。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历史上是很多的。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如果想要很好地保存自己,就可以通过自污自毁,使得自己看上去没有那么的有才华。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凡夫俗子,以减少他人对自己的猜忌,从而有效地保存自己。
还有一个例子是宋代的韩世忠。他和与岳飞都是抗金将领,自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韩世忠不久又被罢官。
韩世忠自此杜门谢客,闭口不再谈打仗的事。他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常常骑着毛驴,带着酒,身后再跟两个小童仆,到西湖一带游山玩水。同时,与人商议,准备购买新淦县的官田。宋高宗听说韩世忠在置田产业,不问军事政治了,心中十分高兴。还亲自赏赐给韩世忠御笔亲书。当韩世忠正式购得田宅后,宋高宗还亲自给他的村庄赐名并亲书“旌忠”两个大字,以示关怀。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破局者。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甚至在有些时候,必要的自污自毁才是有效的生存与保护自我之道。
耐心等待时机的来临
没有耐心,有再好的枪法也成不了好猎人。
耐心是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在政治斗争中,需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在激烈的商战中,同样需要耐心地等待时机。而一旦时机成熟,就必须毫不迟疑地发展自己,把对手挤垮。
历代奸相中,大概没有谁比严嵩的影响更大了。在他当政20多年里,“无他才略,唯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与昏庸的嘉靖帝“竟能鱼水”。
严嵩之所以当政长达20余年,与嘉靖帝的昏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世宗即位时年仅15岁,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加之不学无术,在位45年,竟有20多年住在西苑,从来不回宫处理朝政。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奸臣有机可乘。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朝代,昏君之下必有奸臣,这已成了一条规律。
虽然严嵩入阁时已年过60,老朽糊涂。但其子严世蕃却奸猾机灵。他晓畅时务-,精通国典,颇能迎合皇帝。故当时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说。在严嵩当政的20多年里,朝中官员升迁贬谪,全凭贿赂多寡。所以很多忠臣都被严嵩父子加害致死。为了反对严嵩弊政,不少爱国志士为此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也有不少志士因此献出了生命。在对严嵩的斗争中,徐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阶在起初始终深藏不露,处理朝政既光明正大又善施权术。应该说,在官场角逐中既能韬光养晦,又会出奇制胜,是一位弹性很强的有谋略的政治家。他的圆滑被刚直的海瑞批评为“甘草国老”。虽然他“调事随和”,但仍与严嵩积怨日深。在形势对徐阶尚不利时,徐阶一方面对皇帝更加恭谨,“以冀上怜而宽之”;另一方面,对严嵩“阳柔附之,而阴倾之”,虽内藏仇恨,表面上却做出与严嵩“同心”之姿态。为了打消严嵩的猜忌,徐阶甚至不惜以其长子之女婚许于严世蕃之子。
时机终于来了。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嘉靖皇帝居住近20年的西苑永寿宫付之一炬。大火过后,皇帝暂住潮湿的玉熙殿。工部尚书雷礼提出永寿宫“王气攸钟”,宜及时修复;而众公卿却主张迁回大内,这样既省钱又可恢复朝政。皇帝问严嵩的意见。严嵩提出皇帝应暂住南宫——这是明英宗被蒙古瓦敕部也先俘虏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的地方。嘉靖当然不愿意住在这样一个“不吉利”的地方。严嵩的这个建议铸成了导致他失宠于嘉靖皇帝并最终垮台的大错。
徐阶觅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所以他表现出十分忠诚的样子,提出尽快修复永寿宫,并拿出了具体规划。次年3月,工程如期竣工,皇帝喜不自禁,从此将宠爱转移到徐阶身上。
为达到置严嵩于死地的目的,徐阶还利用皇帝信奉道教的特点,设法表明罢黜严嵩是神仙玉帝的旨意。他把来自山东的道干蓝道行推荐入西苑,为皇帝预告吉凶祸福。不久,便借助伪造的乩语,使严嵩被罢官,严世番被斩。
羽翼未丰时须以弱示人
在羽翼没有足够丰满之前就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就等于把自己的弱点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对手,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不懂隐藏实力的人,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只能是前功尽弃,哪怕离权力的顶端只有一点点距离。历史上,任何一个权场的赢家都是善于伪装的专家,这里的伪装可说是一种“藏”的功夫。一个人若不懂得适时地隐藏自己的强势,一味地挑高自己的调门、显露自己的才智,那么对手会有所警觉,或做好防范对策,或对你首先下手,这样吃亏的必是你自己。相反,藏形隐迹,使对手疏于防范,那么你便多了取胜的机会,所以,适时地低下身来,以弱示人也是人生的制胜策略。
出身于东汉世家大族的司马懿素以多谋略、善权变而著称于世。从汉末乱世中谨慎出山、被动防范曹操的疑忌到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实际执掌曹魏政权,司马懿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韬晦之路。
东汉建安六年,司马懿在河内郡被举为上计掾。此时他年仅23岁,但由于家世和个人才能,已经在社会上有了比较高的声誉。当时枭雄曹操在汉献帝朝廷中担任司空,在政治、军事上都才刚刚起家,极需网罗人才为其效力。他听说司马懿是个干才,足智多谋,很想请他出山,授以要职。但司马懿对此时的曹操并未看重,所以不愿过早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曹氏,而是等待观望,看准可投之主。这是他在复杂形势下采取的谋策。
为了不开罪于曹操而招致杀身之祸,司马懿使出蒙蔽手段,推辞身患风痹,不能起居。曹操亦是老谋深算之辈,秘密派刺客假装行刺,以探察司马懿生病的真情。当夜深人静之际,刺客偷偷潜入司马懿的内房,手持利剑,装出要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司马懿刺去的姿势。机警的司马懿很快觉察到这是曹操派来察知真情的探子,因而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根本不加反抗。刺客认定司马懿真的患上严重的风痹病,所以慌忙收起利剑,回去向曹操如实禀报。曹操一时被蒙骗过去,而司马懿得以逃避了曹操的第一次征用。
建安十三年,曹操担任了献帝的丞相,他四处物色贤士,又决定延请司马懿为文学掾,并严厉地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还是推三阻四,再耍花招,就把他绑来见我!”司马懿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前去就职,其实这时司马懿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此时曹氏已今非昔比,独揽汉室大权已成事实,逐鹿中原,稳操胜券,中原许多大族名士均已投靠曹操,视其为实际君主,舆论普遍认为曹氏代汉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操对司马懿的应召固然十分高兴,但他一向认为此人非同寻常,为人城府很深,不容易探知其内心活动,所以对他既使用,又疑忌。司马懿虽然谨慎小心,处处留意,但其“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谋”的特点仍为曹操所了解。曹操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他亲自验证,果然,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通常人们回头看东西,不仅头要转过去,身子也应随之侧过去,而司马懿却能做到往后看身子一动不动。司马懿的“狼顾之相”是其为人机警灵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习惯动作,但这一点却使曹操更增加了对他的厌恶之情。一天晚上,曹操又梦见三匹马共食一槽,“槽”与“曹”同音,曹操遂产生了“马”吃“曹”的联想,认为司马氏终有一天会侵蚀曹氏的权柄,心里十分不快。
司马懿对自己的处境也很清楚,为了消除曹操的猜疑,他表面上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只是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埋头于日常公务,为人也注意谦恭抑损,逐渐淡化了曹操的敌视态度。
曹丕即位后,虽然他与曹丕关系不错,得到曹丕的重用,地位日益显赫,但他的防范心理并不因此懈怠。在征辽东公孙渊凯旋而归时,一些兵士因天气寒冷,乞求司马懿赏给襦衣,这本来不算过分的要求,但他却未答应。当别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表白自己,说是不能让皇帝认为他是用国库的衣物为自己收买人心。可见他为人十分精细。二十余年后,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儿子曹芳登位时,司马懿已官至太尉,与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辅助齐王曹芳,二人实际共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当时,曹爽门下有清客五百人,其中毕轨、何晏、邓扬、丁谧等常在曹爽周围,为他出谋划策。他们不断向曹爽进言,认为司马懿有一定野心,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声望,对皇室是潜在的威胁,不可对他推诚信任。
曹爽遂于景初三年二月,使魏帝下诏,表面推崇司马懿,说他德高望重,理应位至极品,因而从太尉升为太傅。这二明升暗降的办法,使司马懿的兵权被剥夺,实际权势被架空。以后尚书奏事,均先经过曹爽,大权遂为其所独揽。紧接着,曹爽又将其三个弟弟和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执掌实权,朝中要职,全为曹爽之党控制,一时曹爽权倾朝野,满门称贺。
对于曹爽及其党羽的夺权之举,司马懿早已看破其用心,司马懿出山以来,苦心经营多年,根基也很深厚,当然不可能善罢甘休,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比较明显了。但司马懿并未一怒而起,他洞察形势,认为自己目前处于不利地位,曹爽身为宗室,是功臣曹真之后;而自己却为外姓,是曹氏政权猜忌防范的对象,不可马上采取过激的对抗行动。于是,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声势,司马懿以退为守,收锋敛芒,藏形隐迹,一退再退,把政权拱手让给曹爽;并以年老病弱为由,不问政事。
后来曹爽对司马懿的病感到有些怀疑,恐怕其中有诈,正巧此时曹爽的亲信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曹爽命他向司马懿辞别,乘机伺察司马懿生病的真相。
司马懿知道曹爽派李胜辞行的用意,将计就计,故意表现了一副衰病之容。他躺在病床上,两个婢女在他身边服侍,他想拿过衣服来穿,但却由于手抖而使衣服滑落在地上。他指口言渴,婢女端进粥来,他只能勉强将嘴凑到碗边,让婢女一勺勺地喂他,稀粥顺着他的嘴角流出来,弄得胸前衣襟湿漉漉的,十分狼狈。
李胜回到曹爽那儿,将亲眼所见向曹爽详细报告,认为“司马公已神志不清,只剩下一具躯壳,不足为虑了。”曹爽听了,内心十分欢喜,从此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按惯例将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大臣,到城外祭扫魏明帝的陵墓。丧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兄弟及其亲信都前呼后拥地跟着小皇帝曹芳去了。久已装病卧床不起的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他乘这次曹爽势力倾巢出动之机,将长期周密策划,精心准备的力量积聚起来,发动了政变,将曹爽一伙投人监狱,不久全部处死。
自此司马懿威震朝野,实际掌握了曹氏政权的军政实权。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其孙司马炎时,反对派基本已经肃清,司马氏终于废魏帝而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条件还不成熟、时局尚未明朗之际,绝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尽管司马懿早就对皇帝的宝座产生了觊觎之心,很想取而代之,他还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骗过了最大的敌人,暗中等待时机,一举成功。没有长期的忍辱负重和韬光养晦,自身尚且难保,何况是揽取权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历史上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乏司马懿的头脑。
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从古到今,以退为进都是我们生存和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以退为进是一种弹性自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势,一举吞灭吴国;陶源明退隐山林,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篇;鲁迅弃医从文,磨砺笔锋,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
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路上处处充满荆棘,遭遇挫折时与其万念俱灰,一蹶不振,不如退下阵来,转求其他,多一点弹性,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世界之大,总有我们的容身之处。
请看下面一则有趣的以退为进的故事: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后来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刚从学校毕业的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并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自贬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算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低头其实只是适时地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适时的退是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琇書蛧
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由此可见,得寸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寸”,而是更大的“尺”。
以退为进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一味埋头苦干,奋勇搏杀也许会陷入思维的陷阱,沉没在泥潭或者迷茫在浓雾中。还不如退出这样的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也许就能看见成功的曙光!
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朋友或其他人意见不和,发生冲突时,若争得面红耳赤,弄得两败俱伤,不如平心静气,好言商量,就算自己有理,也大可不必据理力争,退让并不代表懦弱,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明月推出与太阳争辉,才展现出它的恬静与温柔;枯叶蝶退去它华丽的外衣,才逃避了人类的追捕,得以生存;梅花退出与百花争艳的春天,才显示出它“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人退出束缚自我的怪圈,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柳暗花明不是风光,而是一种境界,是路外之路。“进”与“退”的关系,其实是想当微妙的。繁星布满夜空,如果没有太阳的退避,怎会有星星像灿烂的花朵儿在空中绽放?这是“退”造就了“进”。春季是孕育生命得计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五彩斑斓。可是,没有一朵花儿长盛不衰,它们终会在冬天凋谢,难道是它们的退让结束了它们的辉煌?不是的,你看那枝头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会在第二年春风吹拂的时候发出绿芽,会鲜花怒放,会变成一片花的海洋!这是以退为进,进而又退,如此互相扶持,最后烂漫辉煌。
大自然中“进”与“退”的关系如此微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先发制人,后发制己;以退为进,以攻为守。其实这说明了进与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周瑜先发制人,运兵神速,最后迎来了漫天的红火映成的胜利;诸葛亮平南时以退为进,进二攻之,最后七擒孟获,高唱凯歌而回。“退”可以造就“进”,“进”也可以使“退”升华。
时势不利时要以退为进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的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就已经体现出他们的人性化的一面: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也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是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放松,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对方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的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盾的,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如果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
你退一步,按照你所掌握的对方的心理,对方愿意采取令你满意的行动,你的“以退为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妨让自己的头脑灵活些,欲擒故纵、以退为进都常常会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隐藏起自己的锋芒
锋芒是把双刃剑,既可伤人,又会伤已,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显露锋芒,什么时候应该隐藏锋芒避免伤己。
锋芒本意是指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显露出来的才干。人若无锋芒,就像立不起的藤蔓,提不起的豆腐,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然而。锋芒又是把双刃剑,既可伤人,又会伤已,因此显露锋芒还应小心谨慎。低调的人很会把握崭露锋芒的度,知道适时的将锋芒隐藏起来,以免伤身。以此来看,藏锋之法也是人不得不懂的处世智慧。掌握藏身大法是为了求得很高的安全系数,古往今来,在无数个白天黑夜,在无数次黯然神伤的时候,有多少明白人都萌生退路,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武功的退居江湖,二是有公职的选择看似合情合理的“退休”,都试图把自己藏起来,让别人不知去向。实际上,这不是高招,真正的高招是:位居前方,依然有藏身之术。这就要求做到“藏心”。曾国藩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站在第一线,但始终能把一颗饱经风霜的心置放在安全袋里,做到“藏心即藏身”的秘诀,而藏心的秘诀在于“避免碰撞,绕道迂回”。
屈是为了伸,藏心本是蓄志。不屈不以伸展,不藏心志从何来?曾国藩的“藏心”表现在他与君与僚属的共事上,这种藏锋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来自一种儒释道文化的综合。
一般谈曾国藩的思想往往只谈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过的人,曾国藩对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钟,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终身都喜读《老子》,对受道家文化影响很深的苏轼钦佩不已,而且周敦颐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曾国藩是一个儒家;在军事上,曾国藩又是一个道家。
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做到“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他能总揽全局,抓住要害,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水平,以至“天子亦屡诏公规划全势”(李鸿章语)。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慧眼识英才,看得准识得透,大凡他所举荐的人,“皆能不负所知”,李鸿章对此格外佩服,称他“知人之鉴,并世无伦”。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使他以文人身份站在行伍之间,在全军覆没之时,稳住军心,东山再起。
曾国藩认为,人单有志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此间最重要的是戒傲气、少言实干。他在写给九弟的信中说:自古以来讲凶德致败的道理大约有两条,一是长傲,二是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嚣讼,就是多言。历代公卿,败家丧命,也多是因为这两条。我一生非常固执,很高傲,虽不多言,但笔下却近乎嚣讼。安静下来自我反省,我所以处处不顺,其根源也是这两条……我在军中多年,怎么会没有一点可取呢?就是因为“傲”字,百无一成。所以我谆谆教导各位兄弟引以为戒。
曾国藩藏锋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从自己处开刀。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朝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消”,而时人却认为这完全是借口,实为避锋芒。时人王定安就说过:“曾国藩廉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军暮气不可复用,主用淮军。以后倚淮军以平捻。然国藩之言,以避权势,保令名。其后左宗棠、刘锦棠平定关外回寇,威西域,席宝田征苗定黔中,王德榜与法朗西(法兰西)战越南,皆用湘军,暮气之说,庸足为定论乎?吾故日,国藩之暮气,谦也。”
当时曾国藩所统湘军约计十二万余人,但左系湘军进入浙江以后,已成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以前,江忠义、席保田两军一万人已调至江西,归沈葆桢统辖,鲍超、周宽世两军二万余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也成为沈葆桢的麾下人马,剩下的便只有曾国荃统率的五万人,而这些人也正是清政府最为担心的。于是曾国藩从这五万人开始进行裁撤。
曾国藩留张诗曰等一万余人防守江宁,十五万人由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领,至皖南北作为巡防军队。裁撒了助功天京的萧庆衍部(李续宜旧部)近万人和韦俊的二千五百余人。但实际上,曾国荃的嫡系部队基本被保留下来。同治四年正月,又裁撤了八营。五月,曾国藩奉命北上山东剿捻,当时江宁未撤防军还有十六营八千人,但只有张诗曰一营愿随曾国藩北上,其余都不愿北上,于是曾国藩又裁撤了其余的七千五百人。之后,又陆续裁撤了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三军。此时,曾国藩能够调动的部队只剩下张诗曰一营和刘松山老湘营六千人。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此时,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唯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曾国藩回忆说: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会弟甫解浙抚任,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所以,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
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
在曾国荃41岁生日那天,曾国藩还特意为他创作了七绝十二首以示祝寿。曾国藩的至诚话语,感动得曾国荃热泪盈眶,据说当读至“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时,竟然放声恸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之气。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但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
早在裁湘军前,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说:惟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将来戡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国藩早持此议,幸阁下为证成此言。兵端未息,自须培养朝气,涤涤暮气。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湘勇则宜多裁速裁。
曾国藩书中之意极深,只有李鸿章才能理解他的苦衷:朝廷疑忌握兵权的湘淮将领,舆论推波助澜,欲杀之而后快,如湘淮并裁,断无还手之力,若留淮裁湘,则对清廷可能采取的“功高震主者杀”起到强大的牵制作用。李鸿章既窥见清廷的用心,又理解了曾国藩的真实意图,因而决定投双方之所好,坐收渔人之利。他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关天下大计”,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他致函曾国藩表示支持裁湘留淮的决策,说尸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终始”,淮军“改隶别部,难收速效”,“唯师门若有征调,威信足以依恃,敬俟卓裁”。由于曾、李达成默契,所以裁湘留淮便成定局。
曾国藩藏锋的“龙蛇伸屈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
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适时地隐藏起自己的锋芒,保持低调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生存本领更新,第4章 韬光养晦:保存实力的生存艺术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