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做喜欢做的事,突然有人说要来投资你,你会高兴吗?
这样的事,放在几年前,我可能还会为之兴奋雀跃,但是现在,对经历了人生波折和无常变化的我来说,这些早就没有吸引力了。
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写了,因为它实在太过神奇,更何况后面还有神奇的新进展——让我意想不到的进展。
01
事情要从2016年7月底我开始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付费阅读文章说起。
当时新浪微博上排在订阅收入前列的,不是财经、股票类文章,就是保健、彩票类文章,像我这种主题松散、写得随心所欲、对读者也没有什么行业限制的文章并不多。
写了一个月,到8月底,收入突破了10万块。
这个数字在实体经济行业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刚刚试水纯社交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我来说,还是挺意外的——所以,当时微博官方账号转发了这篇文章。
官方账号转发的目的无非是吸引更多的作者加入内容生产行列,对付费阅读进行更多的尝试。当然,这也成了另一个故事的开头——
2016年10月底,我的付费阅读已经进行了3个月了,订阅人数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在不断上涨。于是,我开始运作自己的付费读者俱乐部,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了上千人的规模。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个陌生男人的声音,说想约我见见面。再一问,原来是一个文创基金的投资人,他说:“我们正在寻找一些优秀的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而您的项目我们特别感兴趣。”
“我看到新浪微博官方对您的付费阅读文章进行推荐了,觉得特别有代表性,想问问您有没有对这一块业务进行资本运作的打算。”
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显然有些意外,以为我没看上他们,连忙说了一大堆:他们的基金实力如何雄厚,投了多少好项目——这些项目我真没听说过,但不管听没听说过,在我心里,写字只是一件我喜欢做的事,好玩而且有趣,我实在没工夫考虑其他。
付费订阅虽然打开了一个内容变现的渠道,但单纯挣钱这件事并不是我的首要追求。
当然,拒绝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我对现在流行的投资、入股等事宜的靠谱程度始终存疑——在过去很多年里,我曾经在一家一直准备上市的影视公司工作,在工作的那几年中,至少有大半时间在跟“上市”“投资”这些流行的词汇打交道。
后来因为风云突变,那家一度是行业后起之秀的公司上市失败,并且在一连串变故之后近乎销声匿迹。经过那段时间,我了解到了中间的深浅,也知道了其中的虚实。说实话,这些和我想要的、想做的相去甚远。
再说了,我一单纯写字的,要资本入股来干吗?
所以,第一次联系就这么不咸不淡地中断了。
02
我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一周以后这个人居然再次联系我。他不知怎的,这次居然还找了一个我认识的朋友作为中间人。
朋友跟我说:
“人家也是看好你,再说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不也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吗?试错成本相对比较高,如果有外部资金的介入,对你来说能够降低成本风险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这位朋友和我久未见面,并不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考虑。我没有多说,但是好歹要给这个朋友几分面子,于是同意了和那人见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东三环边上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咖啡厅里。
自从不上电视节目,也不在公司坐班后,我的衣着就比较随意,经常穿着运动服就去跟人见面了。这天我也不例外,看上去就像一个在路边随意溜达的中年人。
对方30多岁,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倒是和五星级酒店咖啡厅的氛围非常匹配。
我们互相打量了一番,然后开始聊事情。他说:“知道您的付费阅读做得很好,我们正在找比较有潜力的优质内容项目进行投资,所以约您来聊一下。”
我说:“我的付费阅读纯粹就是写着玩儿的,谈不上好不好,但很感谢你的认可。”
那人拿出了一个iPad,里面有一个PPT,讲了其他几个知识付费项目,说了一堆……都是其他平台上的项目。
我说:“这些项目是你们投的吗?”
他说:“不是,但我们希望把您的项目也包装成这样的‘拳头项目’,这些项目专业性比较强,但我们希望有一些适配性更广、专业性没有那么强的项目进入市场,而您显然是特别合适的对象。”
他兴奋地说了半天,我的兴趣却没有高涨。
他说:“您是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我说:“我没有什么不同意见,确切地说,我对这事没什么意见。”
他哑然失笑:“像您这样的我还是头一次见。现在做点事情多难啊,能够用别人的钱做点事情,那更是难上加难了。别人一听到我们有投资意向,都特别主动,也会立即跟我们联系……”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感觉,但在影视行业工作的那几年正赶上所谓的风口,我所负责的部门又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和项目合作方,所以这种情况我已经见了很多了,并不奇怪。
我随便找了个话题问他:“你们的基金股东是做什么的?有文创背景吗?为什么要选择做文创项目的投资?”
听到这个问题,他又开始口若悬河,同时打开另一个PPT,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项目和听上去很厉害的一些股东的背景。
我忍不住问:“这些项目是你们做的,还是你参与过?”
他有些尴尬地摇摇头,说这些只是尝试性的项目,而这个文创基金刚刚开始运作,未来他们可能打通文学、影视、艺术等多个领域。
我没怎么说话,仿佛回到了几年前我用类似的方式忽悠别人的时候。
03
不管他说的是真的假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项目和他所谓的股东原有业务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在做厨师,手里有了一些钱之后,去投了一个芭蕾舞蹈团一样,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业务关联,风马牛不相及。
他说得越兴奋,我听着就越无感。
后来,他说:“其实因为您这个内容项目刚刚开始,我们才比较有兴趣,如果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比如说罗辑思维,我们还不愿意投呢。”
哈哈,这话说的,罗辑思维还用人投吗?
我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心里的感觉:“这样的投资,如果对彼此没有任何的业务共振效应,只是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对于创新型项目来讲其实没有太大用处。问题是,我也不缺钱啊。”
他完全没想到我会这么说,看了我一眼之后问:“您以前接触过投资吗?”
我笑了笑,说:“没有,我就是一个写字的人。”
那人听了之后,有些不服气地说:“我们做这个是有过考虑的。”于是他拿出了另一个PPT,就经营模式、联动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讲了很多,最后问我,“您不觉得您这么写着很累吗?如果有了这样的投资,能够让您如虎添翼,能够让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内容创作上,获得更好的收益,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我看着他说:“写作对我来说就是好玩的事儿,我并不觉得累。”
又是一阵沉默,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把话接下去了。
最后,我忽然问他:“你是不是从来没看过我写的付费阅读文章?”他老老实实地摇摇头。
这下我就明白了,有些人把内容生产当成工作,而有些人却把它当成乐趣。当成工作自然会累,当成乐趣就会快乐无穷。
见面进行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他说得很美,但中间有很多地方匹配不上。
那次见完面之后,我真心觉得: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已经是这个世界能够给予我的最好的投资了。
本来我以为那次见面之后不会再有下文了,没想到一个月后我又接到了那位老兄的电话。
这一次他跟我说:“我这一个月专门订阅了您的付费文章,仔细看完了您所有的文章,我还是想跟您聊一下。”
听他这么一说,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又答应了见面。
04
这一次见面改在了一个连锁咖啡厅,我经常能够碰到影视行业的人在里面谈论巨额融资。
因为有了上次的交道,这一次我们就说得更直接了。他直截了当地问:“您做这件事的成本是多少?”
我问他:“什么成本?”
他说:“您这边负责付费阅读的人员工资啊。”
我说:“只有工作室的两个助理,另外一个就是我。”
他说:“只有两个助理啊,那您的投入、产出比还挺高的,性价比非常高。”我心想,但在这件事中我才是最大的成本啊,这倒好,直接把我给忽略了。
他说:“那你们现在有多少订阅读者?”
我告诉了他大概的总订阅人数和包年用户后,他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光是阅读就能吸引这么多的固定用户,而且还能持续付费。意外之后便是兴奋,他说:“刀哥,您真的没有兴趣把它给扩大吗?我们真的是很有诚意的。”
我问他怎么扩大,他说:“首先,我认为您这个团队的人数太少了,您至少应该有10个人,有人找选题,有人做助理,有人做初稿,同时写的人也不应该只有您一个,应该有更多的人。”
接着,他眼睛发亮地说:“您想,您一个人就能靠写文章赚这么多钱,如果您手里有10个像您这样的人,那么这个利润率会多高?”
“不,不用10个,3个就行,这规模效应得多可观?而我们最擅长做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做起来可能很辛苦,但是有了我们的加盟,做这个事情就非常容易了。”
然后,他还给我算了一下,如果投资以后用这笔钱去请3个主笔一起写,我们4个人可以生产多少内容,可以再吸引多少固定读者,可以再增加多少年度用户,那么净收益可以从现在的100多万变成五六百万……
他兴奋地说:“您知道五六百万收入意味着什么吗?”
我摇摇头。
“五六百万收入,结合您的成本、利润率以及成长空间,您这个项目估值能够达到3000万。您知道3000万的估值意味着什么吗?”
我继续摇头。
“这就相当于刚进行A轮融资的中小型企业了。有了A轮,B轮、C轮都不会太远,以后您就可以上市了,而且是一个专门生产内容的上市公司,多棒啊!”
其间,他抛出一堆“市盈率”“市净率”“利润率”“成长率”等专业名词,听得我浑身火热。然后,我问:“那你准备投多少钱?”
空气凝固了一下,他看了我一眼说:“当然,刚刚跟您说的前景都是以后的事,现在您的项目估值没有那么高,差不多500万,我们愿意投100万,占20%的股份。”
咦?怎么瞬间就从3000万变成了500万?
05
见我有些发愣,他说:“我们可是要拿出100万真金白银来投你的,比如我们可以给你安排一些资源,还有一些活动,等等。你如果有名了,不就能挣来更多的钱了吗?”
我一听,哎,还真跟几年前我忽悠别人的时候一样。
“不过相应地,我希望您写的文章要更有方向性、更有目的性,因为您以前只是单纯地写字,但有了投资方以后就不行了,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掏钱订阅,才能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听他这么说,我试探着问他:“你这个意思是说以后写什么,你们也要参与、也要管吗?”
他说:“是啊,既然我们投了,那对文章内容肯定应该有一些意见。”
然后,他就我目前的文章的方向、风格、特点讲了一通,希望在我的付费阅读文章里能看到品牌。
他一说品牌,我耳朵一竖:“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对啊,你现在这个盈利的方式太单一,只靠收费,而内容是最好进行植入的,如果我们进行了植入,为什么不可以收些钱呢?这也可以增加你的盈利。”
听着好像也有道理,但是想想又觉得不妥,那些读者从一开始就跟着我,他们已经接受了我的表达方式和文字风格。如果我找别人来写,或者中间植入一些广告,那人家会接受得了吗?
他淡淡一笑:“接不接受得了,那是需要您去引导的。如果没引导,您怎么知道他们接受不了呢?”
不,我太了解我的读者了,他们肯定接受不了!
但他觉得自己那番话已经打动了我,说:“您有什么看法?”
我摇摇头说:“不行,让我写东西可以,让我做命题作文不行。我写东西本来就是随性所至,如果按照你这么说,要受这样那样的限制,还不如不写。”
他看我一眼,有些不理解:“限制怎么了?还有很多收益呢!您可以请好多人帮自己写啊。”
我说:“可是我的读者只认我的名字啊。”
他哈哈一笑:“如果您请了几个人来写,用您的名字发,谁又知道呢。”
这话听得我目瞪口呆。
他热切地看着我:“怎么样?这个发展蓝图对您来说很震惊吧?”
我看着他,忍不住笑了:“是挺好的,但真的不适合我,我就是想随便写东西,要是哪天不想写了,直接退钱给大家走人就是。可要是你们真成了我的投资方,写什么、写不写还由不得我做主了,那怎么可以?”
他说:“但是规模不一样呀,前景不一样啊,未来的成长空间不一样啊。”他说的时候,我心想: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要成长成什么样啊?
那次见面之后,他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跟我说很多话,让我再去聊聊什么的,特别热情,有时真让人难以招架。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联系我了。
06
不联系就不联系吧,本来我也没太大兴趣,难得清静。
2017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这是我的付费阅读文章结集而成的第一部作品。推广宣传期间,有一天,我正在跟出版社的人开会,忽然又接到了这位投资人的电话。
他说:“我看到您的书了,没想到您这么快就出了一本书!”
这次我以为他又要说投资的事呢,于是特主动地说:“是啊,我也就能写写书,投资什么的真不在行。”
没想到那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我想跟您讲的就是,我已经离开那个文创基金了。”
这下轮到我吃惊了:“为什么?那个基金不是资源很好、背景很深、实力很强吗?”
他打着哈哈说:“就那样吧,去年的确投了好几个项目,但是光花钱,也没什么好的产出。文创项目普遍需要比较长的投资周期,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收益,老板后来就决定收缩战线,不投了。”他接着说,“我春节后就离开了那家公司,现在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哎,您要不要了解一下我现在的公司,也特别有实力。”
我听了差点笑起来,觉得好魔幻啊。
那个当初一直追着喊着说要投资我的人已经不干这个了,而我现在还在写……这中间的变化太大,以至于我一想起这事儿就忍不住想笑。
我打着哈哈拒绝了他。
说实话,写字就是写字,对我来说,它真的就是一个兴趣爱好,让我把它变成一个由资本左右的工作,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另外,现在很多人创业纯粹是为了获得投资,跟做事儿本身没关系;而很多投资也纯粹是以“资本故事”为诱饵,其实对做事本身同样没有帮助。
这样的事,放在几年前,我可能还会为之兴奋雀跃,但是现在,对经历了人生波折和无常变化的我来说,这些早就没有吸引力了。
不过,放下电话,我有一丝怅然:原来我有机会成为估值3000万、未来会上市的公司的核心人物,现在却又成了那个老老实实写字的普通人了。
唉,这就是人生!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去多赚点钱吧
很多人之所以可以说出“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种话,常常是因为有人为他们提供了可以说出这种话的条件,但他们却对这些条件视而不见。
生活有个特别玄妙的地方——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条件,换了不一样的人去做,常常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条件,同一个人去做,结果却完全一样。
经常有人向我提起对职业和工作的困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我的第一个建议始终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那样能激发你全部的激情、能力和毅力。
也有年轻人会苦着脸说:“我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
我朋友的孩子小米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
01
春节前,我朋友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兄弟,我闺女有个事想请你帮忙,听听你的意见。”
他是我以前在媒体工作时认识的前辈,比我年长10多岁,特别热心、诚恳,我刚入职场的时候他帮了我很多。小米是他的独生女,今年23岁,大学毕业1年多了。
就在最近这1年多时间里,我觉得他念叨起女儿的频率明显高于往常。开始我还总笑话他,说他是“关心过度”,而他总是一脸苦笑。
他在电话里说:“我家小米又想换工作了,我劝她也不听。她刚毕业1年多,就已经跳过3次槽了。我觉得这样对她很不好,但是她听不进去。”
后来我们约着吃了一次饭,小米也来了,看上去年轻又活泼,举止也得体大方,唯独说起工作的时候,脸上开始有了不悦。
她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工作应该是很稳妥的,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小米说,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她已经跳过3次槽了。前两个都是3个月试用期结束后她自己选择了离开,第三个也不过工作了6个月。
“做这几份工作,一开始我都挺开心的,也挺用功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时间一长我就会觉得很没意思。”小米接着说,“这种没意思的感觉让我很迷茫,生怕自己的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下去,后来就干脆辞职了。”
说完,她很认真地问我:“刀叔,我应该怎么办?”
我问她:“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就去找一份你喜欢的工作去做。”
小米皱了一下眉:“可是……我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想了想说:“当你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那就争取多赚点钱,这总不会错的。”
听了我的话,小米不以为然:“那不成了为钱而工作,不是更没意思了?”
我对小米说:“你不会觉得你真的已经财务独立了吧?”
这话让她当时就愣了。
02
照理说,现在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年轻人没有喜欢做的事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大可能存在的,但是这样的情况就发生在了小米身上。
那天,小米真的花了好半天时间也没想出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可如果你因此觉得小米是那种沉闷又无趣的女生,那你就错了——小米从小开朗活泼,学音乐、学舞蹈,喜欢看书、旅游、交朋友……这一切让她看上去跟其他同龄人没什么区别。
“但那些事情只是我的兴趣,想做随时就可以做,而且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做到。”小米接着说:“那些事只是生活的调剂品,除此之外,我真的想不出来我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是我特别想做、特别喜欢做的,可以作为职业的延伸。”
为什么别的孩子是有喜欢的事而做不了,小米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种情况在城市里,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中产家庭中更多见。
小米家里条件不错,在北京长大,因为是独女,家里从来不会亏待她。更难得的是,父母对她也比较尊重,从来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虎爸虎妈”。
拿课外兴趣班来说吧,学音乐是小米自己提出来的,学舞蹈是小米看到同学在学回家后提出来的,她父母知道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
“只要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我爸妈似乎从来都会支持。”小米说,“所以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也就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
就算到了后来考大学这么重要的阶段,父母也充分尊重了小米的意见,同意她填报了一所离家不过半小时地铁路程的院校——其实他们是希望小米能考到外地去,出去见见世面,同时也锻炼一下自己。
就这样,小米一路顺风顺水地大学毕业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她进入职场后会觉得这么别扭,就像她说的,“好像有劲不知道往哪儿使”。
根据小米的叙述,她毕业之后的1年多时间里做的4份工作中,的确没有一个跟自己的兴趣能挂上钩。
“第一份工作是校招时签的。”小米说,“在一家大公司做前台服务工作。开始还觉得很新鲜,但做了一个多月就觉得每天都是在重复工作,很枯燥,实习期一满我就辞职了。”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外企。选择这个工作,是因为可以经常出差,我觉得只要不让我天天在办公室里坐着就成。”
没想到这个工作虽然不用坐办公室,但是在外面出差,各种杂事也不少,而且经常周末出差,基本把小米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占了。她干了3个月,同样是实习期一满就离职了。
第三次小米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因为人手少,小米什么都要做,有时候甚至还要兼着出纳。
“虽然老板总是跟我说,公司未来发展很有前景,但我觉得那是他的前景,不是我的前景,所以干了半年就离开了。”
小米在家闲了两个月后,去了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开始想得可简单了,觉得在旅游公司上班,应该有很多机会去旅游,没想到根本不是这样,而且还经常需要和那些难缠的顾客打交道,都快烦死了。”
这时距离小米入职第四个公司不过4个多月。
03
有时候你会很羡慕小米这种孩子,衣食无缺,家境优渥,同时生活顺风顺水。可事实是,小米居然很羡慕其他同龄人:“特别是他们对工作和生活那种渴求的眼神,我从来没有体会过。”
但“破题”恰恰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问小米:“你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渴求工作和生活吗?”她摇摇头,我接着说,“因为他们如果不这样做,明天可能就没有收入,交不了房租,负担不了自己的生活费。”
“你觉得你现在财务独立了吗?”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小米愣了一下,说:“应该算自立了……吧。”
一个“吧”字就暴露了小米的不确定。
我问她:“你现在一个月收入多少钱?”
小米说:“4000多块。”
我说:“4000多块,交完五险一金,拿到手的也就4000块。你现在手上的iPhone7、身上的名牌衣服,还有品牌包包,应该都不是你自己买的吧?”
小米吐了一下舌头,看了她爸一眼:“是爸妈给我买的。”
“你在外面租房子住,每个月需要交房租吧?”
小米摇头:“跟爸妈一起住。”
“你需要每天自己买菜做饭吗?”
小米摇头:“跟爸妈一起吃。”
“也就是说,你吃住都靠爸妈,手上所有贵重物品都是爸妈给买的,你却说自己财务独立了。”我笑嘻嘻地看着她,“原来财务独立是这么简单就能做到的呀。”
“但是他们说我刚工作,挣得少,能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小米还有些不服气。
我说:“那是他们说的。他们说是一回事,你应不应该这么做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你父母多大年纪了?他们还能这么养你多久?你知道为什么你没有特别喜欢做的事吗?因为你的兴趣和渴望都被过得太久的安逸生活给遮挡住了。”
小米嘟着嘴说:“刀叔,我本来是想问你换工作的事,你怎么扯到这上面来了?”
我非常认真地看着她说:“小米,如果你信任我,就按照我说的去尝试一下:当你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多赚点钱,实现真正的财务独立。”
“这有什么难的!”小米有些不以为意,然后狡黠地一笑,“嘿嘿,我有存款。”
“这样,你用你那些外地同事的情况来要求一下自己——每个月给父母交房租。你家那么大,条件那么好,你住的房间,每月房租2500块不过分吧?吃饭的费用算1000块好了。你每个月交给家里3500块,试几个月,然后我们再来说其他问题。”
小米当着她爸爸的面拍了拍胸脯,一点也没犹豫:“好吧,我从这个月就开始交!”
04
那天的聚会过后没两天,小米父亲又给我打了个电话:“我姑娘当真了!”
我说:“什么当真了?”
他说:“她今天一早真的给了我们3500块钱。”
我哈哈地笑:“那你们就收着,什么都别说,坚持三个月再看。”
“但这……”小米父亲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
“老米,如果你心疼女儿,当然可以不按我说的来,但是你真的不想看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吗?”
听了我的话,小米父亲想了一下,说:“行,那我就看看。”
那次碰面是2017年2月初,也就是春节长假期间。
一个月后,我问小米父亲:“你闺女换工作了吗?”
他说:“还真没有,不过她已经第二次交给我们房租和餐费了。我跟她妈开始还想不收,但她坚持要给。”
我连忙告诉他:“你一定要收!”
小米父亲犹豫地说:“但是她刚工作1年多,每个月才拿4000多块钱……”
我说:“正因如此,她才必须这么做。你们别心软,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到了4月的时候,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小米妈妈打来的。尽管隔着个电话,但我一下听出了她的担心:“我家小米已经第三次交房租和餐费了。第一次的时候她是笑嘻嘻地交的,说是要试着自己独立,第二次她说要多赚点钱,可这一次她交钱的时候好像有些不开心,说钱怎么这么不经花。”
“我不是不赞成让孩子自立,但是我家一直信奉‘女孩子富养’的策略,吃穿用度上从来没有亏待过她,也一直都很尊重她的意愿,总觉得这是为了孩子以后好,但现在孩子一门心思想证明自己可以财务独立,我总担心……”
接着,小米妈妈忧心忡忡地问:“女孩子太缺钱的话,会不会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
听了她的话,我差点笑喷了:“大姐,我熟悉你和老米,你也熟悉你家闺女,小米那孩子是因为缺钱而去学坏的那种人吗?”
“当然不是,这点我还是相信她的。”小米妈妈想了想说,“我只是担心女孩子手头太紧,容易让人有机可乘。”
其实我很能理解她的担心,都是为人父母的,这种担心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告诉她:“这钱并不是让你们一直收下去,如果小米有一天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不对的,那就可以不收了。在此之前,我觉得你们应该忍一下。”
小米妈妈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05
转眼到了2017年6月中旬,距离上次见小米已经4个多月了,小米已经给家里交过5次房租和餐费了,一共17500块。
小米父亲说,第一个月的时候女儿跟以前一样,看不出什么异样;到了第三个月,女儿开始愁眉苦脸,说自己的钱不够花;第四个月开始,小米加班的次数突然多了起来,因为她说加班有补贴。
到了第五个月,也就是6月中旬的一天,小米父亲忽然告诉我:“你知道吗,我闺女今天早上忽然在餐桌上说公司给她升职了,从以前的专员升成了主管。当时她特别高兴,跟她妈说,这下她每个月的月薪就能涨到6000块了!”
小米父亲感慨地说:“虽然只是一次简单的升职,但小米兴奋的样子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试探着问小米:“你不准备辞职了?”
小米坚决地摇了摇头:“暂时不打算换了。”
小米父亲又问:“怎么改主意了?”
小米想了一下说:“之前已经换了不止一份工作了,每个都做得不久,我想还是先把眼前这份工作做好了再说。”停了一下之后,小米苦着脸说,“主要是一想到每个月要交房租、餐费,就觉得压力好大啊!”
小米妈妈一听,很是心疼,说:“要不这个月先不交了,缓缓吧。”
但让她和小米父亲没想到的是,这个建议被小米自己否决了:“不用,我还是想坚持半年再说。”
一个周末,我的微博忽然收到了一条私信:“刀叔,你猜我是谁?”
没几个人叫我“刀叔”的,一般都叫我“刀哥”,哼!我跑到那人微博上看了一会儿,确认了:“小米。”
她嘿嘿地笑着说:“我刚刚订阅了你的付费文章,不过只敢订包月的,你的文章太贵了!”
“好的东西都贵!”我毫不客气地说,然后故意揶揄她,“你不是已经财务独立了吗?每个月花88块钱看文章还觉得贵,谁信!”
“哎呀刀叔,就知道你会这么笑话我!”小米发了几个欲哭无泪的表情,“我这几个月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给父母交钱这事儿,开始我想得特别简单,做到第三个月时就觉得压力好大,存款花得巨快。真想不明白以前钱那么够用,现在居然这么不够花!为了不认(上尸下从),我开始拼命加班挣补贴,后来因为工作很努力升职了……”
我说:“这不是挺好的嘛。”可是小米却说:“结果升职这半个月,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因为以前我做的事都很简单,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还要教别人做事。那些人资历比我深,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沟通,顿时觉得自己和想象中差太多了。”接着,她说,“我现在终于知道自己和那些同事相比差的是什么了,是那种迫切的渴望。不管是对成功的渴望还是对金钱的渴望,都缺乏。有一天,我跟一个同事聊起这事,她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因为你从来都是靠家里的,如果没有你爸妈,你试试……’”
06
小米说,同事的话让她琢磨了很久,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切平淡和任性不过是建立在父母提供的稳定的生活条件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消失了,她立即变得什么都不是了。
小米还说:“我才交了5个月房租和餐费,就觉得特别辛苦。我那个外地同事跟我说,她不仅要交房租,父亲身体不好,还有个妹妹在读书,需要她经常寄钱回去,压力比我大多了。和她相比,我真的是太幸福了。”
“而且,也不知怎么搞的,以前我觉得平常无奇的事情,现在却慢慢觉得有意思了。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是您说得没错,在我明白之前,多赚点钱总是不会错的。”
……
很多人之所以可以说出“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种话,常常是因为有人为他们提供了可以说出这种话的条件,但他们却对这些条件视而不见。
用一句俗之又俗的话来说,就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一旦把这层保护膜剥去,仅仅几个月的房租、餐费,也就1万多块钱,就能让你感到压力巨大,很快被打回原形。那你的原形也太弱了吧?
而这不过是真实生活的冰山一角,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总会变老、会生病,你的生活也会遇到很多波折,你在职场中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一旦这些合力出现,你真的能依然轻松、任性吗?
唯一让我高兴的是,小米真是个聪明孩子,因为她能从别人的话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不过,这场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人生中的三个50万
普通人只能面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跌宕起伏、意想不到……种种考验。这些事对那些幸运儿来说真不算什么,但对普通人的心态和意志却有极大的杀伤力,很容易让人茫然、消沉。
前几天我去高校做交流活动,有一个即将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告诉我,他之前实习了3个月,一开始信心满满,但到最后却觉得前路漫漫,甚至产生了怀疑:这样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地做事,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多挣点钱。”
哈哈哈,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包括我。
在关于梦想和实现梦想这件事上,人和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那天交流到最后,那个年轻人忽然问我:“说点具体的吧,您什么时候达成您关于挣钱的第一个目标的?”
我说:“你指的是所挣的钱达到计划中的数目吗?”
他说:“是。”
我想了想,好吧,那就说一说自己关于挣钱这个梦想的经历和感受。
01
很多年前,我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那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很喜欢写东西,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一家报社做实习记者,专门写稿。
刚开始那段时间干得很开心,每天不管跑再多路、写再多稿,只要想到“自己喜欢”,就觉得开心得很。可是实习第一个月结束后发工资时,我傻眼了:工资2000块钱,扣除房租、水电费、通信费、交通费等五花八门的开销后,所剩无几。
那一瞬间我有了和那位同学类似的困惑: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可能会养不活自己,还有必要继续做下去吗?
从一开始信心满满,到最后莫名感到困惑,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有一天,我跟一个前辈说起这种困惑。这个前辈比我年长很多,当时和我一样,也在四处采访,然后写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和其他很多已经不怎么兴奋和激动的“老人”不同,他总是和年轻人一样兴冲冲的。
听了我的困惑之后,他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一年挣多少钱算多?”当时我脑子里并没有什么概念,想了想,咬牙说了一个自己觉得很大的数字:50万。
那位前辈的第二个问题马上就来了:“那你觉得你现在靠什么能够挣到50万?”
这个问题顿时就难住我了,对啊,当时的我刚出校门,经验不是特别足,成绩不是特别好,我拿什么挣够这50万?
前辈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你能力不够的时候,时间可以帮助你。”
我愣愣地问:“怎么帮?”
那位前辈说:“既然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弱点,既然明白自己初出茅庐,那么就靠时间去弥补这些,提高能力,打好基础,看看有没有一天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你当然可以一拍胸脯说出自己想挣多少钱,但是紧接着你应该马上想到另一个问题:你靠什么可以挣到这笔钱?如果没有,那就去寻找。”
前辈的话让我瞬间明白了,我还没有迈出第一步,就已经在考虑第三步的问题了。
后来,我终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继续在媒体工作。我在那个领域里工作了很多年,其间也经历了单位的变化、职位的调迁等考验,有很多人放弃了,但我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终于到第7年的时候,我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50万。这个50万是我靠一次一次采访、一字一字写稿慢慢积累下来的。
02
50万的目标实现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的梦想实现了?
不知道别的朋友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在达到某个目标或者实现某个梦想之后,有一种茫然会不期而至。
我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之前我还总想着:没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继续努力。可是当目标达到时,环顾四周,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
面对着30岁的门槛,说年轻也不年轻了,说成熟也不成熟,之前设定的目标看似已经完成,但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却又说不清楚。总觉得事情很多,时间很少,这该怎么办?
就在那个阶段,我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采访对象。她是中国第一批DNA女鉴定师中的一员,跟我年纪差不多。她曾经参与过21世纪初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取得了很出色的成绩。有一天,我问她:“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当时她的回答是:
“以前的这些工作都是在打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就是想知道自己做的这份看似金字塔尖的工作是不是跟每个普通人都有关系。”
我听了心里一动:这不就是我所困惑的地方吗?
于是,她成了我第一个长期跟访对象,我花了3年多的时间,详细记录了她的成长过程。她最初是一个纯科研人员,后来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寻亲人员DNA数据库,并运用这个数据库,帮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与亲人失散的人寻找自己的来路。最让人惊讶的是,有一次她帮助一位在20世纪饥荒年间与家人失散的寻亲者找到了家人。
如果说之前的采访是本职工作,那么后面的追访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一件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是如何一点一点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的。就好像在变魔术一般。
跟访3年后,我完成了国内第一本DNA鉴定纪实文学。更让我意外的是,后来一个公司买走了这本书的影视版权,版权费也是50万——说实话,这个数字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让我惊讶。
后来一想,这明明是我亲手做的馅饼啊!
如果说最初的那个50万是我用7年的时间脚踏实地地挣出来的,那么这个50万就是靠我开阔的眼界和极强的能力获得的。
对,这是上面那个问题的另外一个答案:
当你的时间不够用的时候,能力可以帮助你。
03
又过了好几年,我已经彻底不能再装嫩了,而这个世界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欣欣向荣的传统媒体行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很多已经没落。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人的心态:很多人发现,之前那么受人追捧的报纸、销量那么大的杂志似乎一夜之间就没人看了。他们以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现在却充满了困惑,变得消沉、懈怠。
好在,我还一直在写,只不过写字的阵地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报纸变成了网络,从论坛、BBS变成了微博、微信——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写的那些文章并不赚钱,都是免费阅读的。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写有什么用,只是因为喜欢,就一直坚持了下来。2016年夏天,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开通了微博付费阅读——说实话,当时心里没有底,免费文章那么多,我的付费文章有人看吗?
我心里还有另外一个疑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也没有深厚的背景和广阔的人脉,只靠自己喜欢的专业,能不能养活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
答案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一篇文章当日订阅就超过1000块,第三篇文章破了1万块。一个月后,我迎来了第一个“100000+”。差不多4个月时,订阅账户上的数字突破了50万。
这是我人生中第三个让我记忆深刻的50万——如果说第一个50万是我花了7年时间靠脚踏实地工作挣来的,第二个50万是我花了3年靠开阔的眼界和强大的能力换来的,那么这第三个50万,我只用了短短4个多月就挣来了,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靠的是机遇。
对,世界在变化,时代也在变化,很多变化会毁掉你对过去的认知,也会给你带来新奇的未来,而未来就是机遇。如果你一味地留恋过去,自然抓不住新奇的未来。
这就是第三个50万带给我的启示——
当你能力不够、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机遇能够帮助你。
04
说完这三个出现在我人生不同阶段、实现路径和方法完全不同、对我个人的意义也截然不同,但印象都极其深刻的50万,再说一点小感受吧。
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希望一夜成名——这种事有没有可能发生?有。但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看,那是极少数幸运儿才会遇到的事,比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或者是中了巨额彩票的幸运者。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
普通人只能面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跌宕起伏、意想不到……种种考验。这些事对那些幸运儿来说真不算什么,但对普通人的心态和意志却有极大的杀伤力,很容易让人茫然、消沉。
不管你的梦想是不是赚钱,在实现梦想的这条道路上,你都必须谨记以下三点:
(1)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
(2)给自己足够的空间提升眼界。
(3)给自己足够的坚持抓住机遇。
这三点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果你做不到,那请先收回那些虚无缥缈的想法,回到地面上来。
当然,也许你会说:如果你认为区区三个50万就可以看破人生,那你也太小看我了。
在实现挣钱这个梦想的道路上,每个敢于投入时间、提升能力、抓住机遇的人的未来都不可限量。
你为“中看”花的钱,会远远比“中用”更值得
对钱理解得越通透,你在生活中受到金钱羁绊的可能性就会越少。而越闭口不提,反而会像讳疾忌医那样越过越拧巴。
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写关于钱的系列文章,他说:“太拜金会不会不太好?”
我只想说,写正视生活和金钱关系的文章并不意味着拜金。正相反,对钱理解得越通透,你在生活中受到金钱羁绊的可能性就会越少。而越闭口不提,反而会像讳疾忌医那样越过越拧巴。
之所以提笔写这个系列文章,是因为我觉得父辈这一代人传递下来的生活观虽然正确,但缺少和中国人的生活本质息息相关的基本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关于金钱观的教育,这个从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就像我之前说过的: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父母最常说的就是:“钱的事你别管,好好学习就行了。”
大学一毕业,父母的口头禅立马就变成:“你已经大学毕业了,赶紧多挣点钱。”
从不用管钱的一个极端到多赚点钱的另一个极端,只有短短4年时间的过渡期,根本不够。所以,这个话题不仅有必要写一写,还应该写得更多、更深入。比如,在“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上花的钱,我们就应该好好聊一聊。
01
是不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某些东西吸引——这些东西,有些人非常喜欢,但是放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却是“中看不中用”。
对我而言,这种事情经历得太多了。
有一次去外地,路过一个古镇,觉得很有特色,就留下来逛了逛。逛着逛着,忽然发现有一家店铺,里面在卖店主自己手工做的陶瓷用具。店里的东西都很别致,无论是设计、手工还是上色、上釉,都和市面上的大路货不一样,精美无比,让人一看就印象深刻。
一问才知道店主祖上做了很多年陶瓷器具,这家店也开了很多年了。因为都是手工制作的,所以每套用具价格不菲,是市面上普通产品的五六倍。
我挑来选去,后来买了一套餐具,花了2000多块,千里迢迢地带回北京。
我妈见我拿了个大箱子回来,开始还以为带回了啥土特产,结果打开一看发现是一套瓷器,意外地问:“家里又不是没有这东西,干吗还买?”
我说:“您不觉得这套东西很别致吗……”我讲了半天,我妈撇撇嘴,不以为然地说:“再别致不也是套餐具。”
一句话顿时弄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后来到了春节,我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吃团圆饭的时候专门换上了那套全新的餐具,顿时觉得屋里整个感觉不一样了。
还是我妈,继续不以为然地说:“难道用旧盘子就不能吃饭了?用这套新餐具就能多吃两碗?”
我说:“你不觉得这样很好看,看上去很美?”然后就听我妈说:“餐具就是拿来吃饭的,要那么美干吗?再说了,就为了那么点美,还花那么多钱!”
那时候年轻,虽然出于本能觉得我妈说的话有问题,但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02
刚刚说的餐具,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记得第一次装修房子的时候,我特别中意以欧式灰色调为主的“性冷淡风格”。有过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风格的房子装修出来很好看,但是材料和人工费都会比一般风格的贵一些,至少要贵30%吧。
当时提反对意见的是我爸,他觉得另外一个公司的那种风格就很好——那是一种以暖色调为主的风格,比较普通。当然,最让人满意的就是价钱,因为便宜啊。
结果一算下来,如果要装成“性冷淡风格”,一套下来的钱远远超过了预算。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装修贷款、消费贷款之类的东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便宜的风格。
后来房子装好了,我在里面住了整整好几年,也后悔了整整好几年,因为——太难看了!暖色调的装修风格本身不洋气不说,再洋气的家具、家电都能被拉下来两三个档次。
家里唯一对此满意的就是我爸了:“这多好啊,虽然不那么时髦,但是便宜啊……”
这话听着真别扭,但当时我怎么也没想明白具体别扭在哪儿。
有一次去一个外国朋友家做客。她家窗明几净,陈设别致,最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个小露台——露台虽小,但是收拾得非常雅致,不仅有遮阳棚,还有一面小花墙,绿绿的爬山虎爬满了墙。
那天吃饭就是在露台上,从餐巾到餐具都别具一格,一看就是花了很多心思。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说这里环境不错,朋友来了一句:“都是钱堆出来的。”
03
她顺手指着满是爬山虎的那面墙说:“这面墙里面装了特殊的滴渗装置,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恒温出水,不会被冻裂。这阳光房里专门安了隐藏式换气装置,不然别说人坐在里面了,植物都热得活不下来。还有那砖也是特制的,因为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又要能够散热透气,还不能轻易开裂变形……”
按她的说法,单是这个露台的设计费和材料费就抵得上整个装修费的一半了。“虽然有人觉得露台就是露台,能用就行,但是我却觉得,到了一定阶段,好看就成了第一诉求,而且好看更重要。因为它带来的美感如果缺失了,再多的钱都买不回来。”
就是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瞬间明白了之前心里的别扭之处——
在有用的基础上,如果美感缺失,再多的钱都买不回来。比如,在那套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的房子里住了好几年,我觉得很遗憾。
但是这样的话题,如果拿去跟父母那辈人交流,他们总会对所谓的美感和好看嗤之以鼻,答曰:“好看能当饭吃?”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他们奉行一切以“中用”为前提的原则,而大部分跟美有关的需求都会被他们抛在脑后,有时甚至成为牺牲品。
别人我不知道,在绝大多数70后、80后的家里,以下几种说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是普遍存在的:
(1)家里的沙发,不管是皮的、布的还是革的,都喜欢拿一块神奇的布给包起来。
(2)家里的电器遥控器,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会拿透明塑料袋给包起来。
(3)家里的电器,不管是经常用的还是不经常用的,都会缝一个外套给包起来。
……
这是另外一种“包治百病”。
像上面说的这种例子,真的举不胜举。
04
那个外国朋友还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
你为实用付的钱只能证明你的经济实力,但你为美感付的钱却能证明你的眼光和修养。
当然,她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如果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却很少去想好不好的问题,下一次依然会照着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的路数来,本来富有情趣的生活,结果慢慢变成了一潭死水。
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当然这和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有关——物质匮乏、选择不多、生活动荡,伴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尽管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但他们依然很少用现在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想着省钱,很少单纯因为好看、美丽、喜欢而花钱。
这真是一件想想就觉得遗憾的事。
而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再也不愿意让自己回到以前那种别扭的状态中了。
随着为好看、美丽而花钱的经验逐渐增多,你还会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那些为“中看”所花的钱,到了一定时候,作用会远远大于为“中用”所花的钱。
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前几年,我们做过一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是这个领域内的首创,没有可以对比的先例或者竞品,有可能会大获全胜,也有可能会折戟沉沙,所以在项目进行之初谁都不敢打包票。
我们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种是以完成项目为前提,在策划、构架、设计、执行、推广等方面以最低限度推进,尽可能压缩成本,以减少项目风险。
第二种是以做一个很牛的项目为前提,先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推进设计、执行等各个环节。
第一种方案找的是一个普通团队,第二种方案的合作方是业内顶尖的设计师。显然,第二种花费要高得多,但是也好看得多,同时风险也高得多。
尽管当时很多人反对,但是考虑再三后,我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光是一个概念海报就要花很多钱,但出来后的效果真是好看得难以形容。
等到了给项目“掀盖头”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忐忑,因为不知道用户会不会接受这种风格。
最后的事实是,这个项目一上线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因为此前的同类产品都只考虑了有没有用,而没考虑到好不好看,而这个项目却成功地让“好看”成了它最明显的标签。
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都已经过了只图“中用”的时候。
有钱没钱是判断价值观是否相同的标准吗?
有一天,我听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不要和穷人交朋友,因为你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跟价值观不同的人交往有多痛苦,你知道吗?”
后一句我是基本认同的,但前面那句……
有钱没钱可以作为判断价值观是否相同的标准吗?要说这个问题,先说我熟识的两个人吧。
在18岁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用钱去衡量一个朋友值不值得交。那时候因为年轻,交朋友基本是随性而至,没有什么目的性,所以很多人说那时候交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最开始觉得挺有道理,但是后来发现好像也有些不对。如果连物质或者金钱这一关都过不去,那么好像也很难称为朋友。
不过用钱考验人,有时真的还挺复杂的。
01
读书的时候有两位同学,每次学校组织一些出行或者是其他活动需要交钱的时候,他们俩便会是老大难。
其中一位同学家里非常贫困,父亲早逝,母亲打零工供养他和姐姐上大学。一进了大学,他就申请了助学贷款。就算这样,他也依然每个周末到校外去做兼职,挣钱来当生活费。
他和我们这些每个月能定期收到家里汇款的同学不同,他母亲辛苦一年也只能把他们姐弟俩的学费挣出来,而生活费都是靠他们自己解决。
所以,最开始学校组织活动,他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一来二去次数多了,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处境,班长提议从班费当中拿出一笔钱,每次出行的时候帮他贴补点——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那时候物价低,每次可能也就几块钱。
班长的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同意。
相比之下,班上另一个老大难同学就很耐人寻味了。
那个同学平常跟其他人一样,但每次出去需要交费用的时候,他就推三阻四,后来便管人借。
他每次借的时候都说得特别好,回来就还,或者有钱就还,但是每次参加完活动,回来也没有见他还过钱。次数多了,大家就不借给他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同学盯上了班长,借了两次班长也受不了了,开始找各种理由推托。
那个家境贫困的同学因为没有交费用,所以每次活动都不参加;而这个同学尽管费用都是借的,或者有时干脆没交费用,但是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都会分秒不差地出现。
大家那时候都很年轻,脸嫩,每次他没交钱又出现了,大家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有班长气鼓鼓的,又帮他把钱垫上。
02
那次讨论减免活动费用的特殊班会,专门避开了这两个同学——家境不好的那个同学,大家怕伤他的自尊心;而另外那个同学,大家根本就不想让他参加。
没想到的是,另外那个同学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了班会的事,一定要求班长把他也纳入用班费代缴费用的名单里。
他说:“凭什么家境不好的同学就要用班费来代缴费用呢?我也要这样。”
班长实在看不过去了,说了一句:“人家是家里条件真的不好,你呢?”
没想到这个同学脖子一梗:“我家的条件也很不好!”
后来还是在全班同学都反对的情况下,他的要求才作罢,从此他对那个家境不好的同学特别看不上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跟这两个人相处的感受完全是不同的。
尽管被告知用班费承担了出游的开销,但是那个家境不好的同学依然很少参加团体活动,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勤工俭学上。
偶尔有一两次他参加了,也都会主动帮女生拿东西,或者扛着很重的背包。大家有些时候看不过去,想接过来,他也总说没事儿,他力气大。
有一段时间他还主动去做一些吃力的工作,比如为同学们取信件、领包裹,然后去各个楼层分发。
大二那一年西南某地发生地震,造成不少人死伤。当时整个西南地区都在捐款,我们学校也搞了募捐活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同学捐出了100块钱——要知道,这100块钱相当于他近一个月的生活费。
大三那年,班上有个同学的家人生病,需要请一段时间的假回家照顾家人。当时我们正在备考专业八级考试,这个同学知道了这个情况,不仅帮他把那段时间的笔记做了,还每周把资料邮寄到医院,连邮费都没有收。xǐυmь.℃òm
大学四年,这个同学在班上一直有很好的人缘,似乎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贫穷的家境而有过什么心理上的障碍。不管是谁,跟这个同学相处时总是很愉快。
03
相比之下,另外那个同学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因为班费那事儿,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是非常小气、比较抠门,但后来大家发现真实情况好像并不是这样。
他给自己花钱并不束手束脚,身上穿的全是名牌。他的问题在于——只要有能占便宜的机会,就一定不会放过。
那时候我们都是学生,零用钱不多,最常见的出去聚会的形式就是AA制,但是不管吃饭还是唱歌,没有人愿意叫他。因为只要他在,一定会在结束前找个借口离开,或者装着出去打电话,总之就是等着大家把账结完了才会回来,然后一拍荷包:“哎呀,忘带钱了,忘带钱了。回去给你,回去给你。”
等回去之后,他就不知道把这事儿忘到哪儿去了。
刚才说过,他还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特别喜欢管人借钱——他借的钱倒也不多,不是10块就是20块,最多100块,但借了总是不还。
偶尔有同学受不了,开口让他还,他就会特别不高兴地说:
不就借了你一点儿钱吗,还追着要,怎么这么抠!
瞧,他还说别人抠。
印象最深的是大四毕业前我们照毕业照,每个人交25块钱,除了照相,还会冲印一张照片。
班长知道他素来有喜欢管人借钱的毛病,所以专门提醒大家,这个钱必须得提前交。
没想到的是,就这25块钱,他最后也没交!
因为负责拍毕业照的照相馆实在等不及了,班长只好自己又帮他垫了钱。而他知道后,直接发了一个地址给班长,可怜的班长又只好把照片给他寄过去。
一直到现在,班长还记着这事,有一次还在群里气鼓鼓地说:“那个谁谁谁呀,简直是抠到了极点,毕业照的钱还没还我呢!”
04
我们毕业后,家境不好的那个同学选择了继续读研,他上研究生的学费也是自己挣的。
我到北京第二年时,有一天忽然接到他的电话,特别不好意思地说想跟我借3000块钱,因为交不起一个课题的费用,大概一个月后还我。
当时我没多想便借给了他,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他。我觉得很奇怪,又问其他正在读研的同学,别人说也联系不上他。
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以后。有一天,他到我们单位来找我,面容憔悴、风尘仆仆。一问才知道,这段时间他母亲病重,因为姐姐在国外读书一时间赶不回来,他便回去照顾,把所有钱都用在给母亲治病上了,结果连手机话费也舍不得充,因此失联了。
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办完丧事才回到学校。
一到北京,他就先来找我道歉,说再给他三个月的时间,他一定能还我这笔钱。我心里很替他难过,安慰他说:“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先缓缓,不要担心钱的问题。”
尽管这样,没到三个月的时候,他就把这笔钱还上了。我并不知道他是怎么挣到那3000块钱的,却记得他那时整个人又瘦了一圈。
有一次,我无意中把这个事情跟母亲说了。母亲听了之后很感慨地说:“这个同学人品很好,值得长久交往。”
当时我还半开玩笑地说:“为什么?就因为他还了我那笔钱吗?”
母亲非常认真地跟我说:
“这事虽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后你就知道了,钱就像一面镜子,最能够看出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了。”
随着在社会中不断历练,我越发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
跟这个同学相处这么久,从来不用担心他不靠谱,也从来没有过心里不踏实的感觉。连我这么个急脾气,跟他相处起来也变得温和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尽管我们家境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是这些都不会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
这个同学研究生毕业,进了一家公司,后来发展得很好,也在北京扎根,成家立业。
尽管都非常忙,但是每年我们都会找个时间约到一起坐一下,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即便是聊聊天,也能让人很开心。
真的,认识这么多年了,我们之间很少有什么分歧。
05
再说另外那个同学。
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他在当地的一个企业工作,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企业是他家亲戚的。他父母是生意人,家庭情况一点也不困难。
但就算这样,他在钱上的观念也总是刷新我对人的认识。
有段时间,大学班级建了个微信群。有位同学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工作,因为工作便利,经常往返于国内外,有时候群里的女生会让她帮忙给自己带一些东西。
当然,托人家从国外带东西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前把钱转给她。
忽然有一天,我看到群里的一个陌生人问那个同学:“能帮我带一套护肤品吗?听说国外会便宜很多。”那套护肤品很有名,但价格不便宜,一套下来需要五六千块钱。
那个同学说:“好的,那你把钱先给我。”
那个陌生人说:“你先帮我垫上,等回来我再给你。”
没想到那位同学特别不客气地说:“垫上?上次你让我带的那个包包,到现在钱还没给我呢,一共6800块钱,你什么时候给我?”
她这么一说,我忍不住悄悄地小窗口问她:“这是不是那谁谁谁?”
她特别不高兴地说:“就是他!”
没想到近20年过去了,还是这毛病。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说:“听说你在北京混得还不错,我有可能要去北京旅游哦……”
我立马说:“不不不,我不在。”
他说:“那你什么时候在?”
我说:“我可能最近都不在。”
我们都已经长大了,终于能对不是一条路上的人说“不”字了。
06
那条路就是价值观吧。
有一句话,我一直印象很深,那就是——
你对钱的态度,就是你做人的态度。
对钱斤斤计较的,在生活当中不可能会大方洒脱;对钱大手大脚的,在生活当中也不可能心细如发。
这并不是对错的判断,只是方向的选择。每个人的出身、成长环境、经历、性格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不同价值观的人,本质的区别就是对钱的态度不一样。
有些人遇事会把钱放在第一位,而有些人不会把钱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价值观相同的人相处起来就会风调雨顺,而价值观不同的人在一起,无论如何都会别别扭扭。
就像那个家境贫寒的同学,虽然他家里条件不好,大家走的路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么多年里,我们一直都算彼此了解和认同的朋友。从这一点上说,尽管我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但我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而另外那个同学,尽管他看上去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但是只有当你跟他相处的时候才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总会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非常不爽。从这点上说,尽管他的条件不错,但我们的价值观终究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经常用家庭出身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但是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种判断并不完全具备决定意义。
也就是说,对钱的态度如何和有多少钱本身没有关系。
一个人说,我有钱。另一个人说,我没钱。两者的价值观未必不一样。
但是,如果一个人说,我愿意花钱来节省时间;另一个人说,我宁愿浪费时间也不愿意花钱,这两者的价值观肯定不同。
同样的道理也见于我们在生活中花钱的态度——有些人可能生活非常简朴,但是在读书、爱好、兴趣等方面,花钱从不吝啬。而有些人追求物质生活的极大享受,但是基本不看书,对于需要花钱充实精神生活的行为嗤之以鼻。
这两者也是异路人。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但是当你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就会发现:
只有跟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一起,你才会从心底觉得轻松,没有负担,对方说的什么你都可以理解,而你做的什么对方也都能够明白。
再多说一句,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其实说到底还是价值观不同,两个本来就是异路的人走在了一起,彼此之间很难包容、谅解,不断折磨。
真的,如果你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说服自己接受某个人或某件事上,你会觉得特别难受。
所以说,能够和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交往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真的是一面魔镜——
它可以让人看到不堪,也可以让人看到幸福。
亏钱是砒霜吗?不,一上来就赚才是
大部分人都害怕亏损,但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来说,最可怕的其实不是一上来就亏钱,而是一上来就赚钱,尤其是一开始就赚了一大笔。
很多年以前,看过华尔街传奇投资人物彼得·林奇的一本传记,他在里面说了一句让我一度很不得要领的话:“大部分人都害怕亏损,但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来说,最可怕的其实不是一上来就亏钱,而是一上来就赚钱,尤其是一开始就赚了一大笔。”
当时觉得这句话简直让人无法理解,赚钱怎么会可怕呢?赚钱了我一定会买这个、买那个,看见谁都笑,多开心啊……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毒鸡汤哲学。
因为觉得这句话很没有道理,我就把这本书扔到一边去了,没有看后面的内容。
直到我和身边的人开始真正置身于赚钱和亏钱的旋涡之后,才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01
很多年以前,在工作逐渐进入稳定期后,因为很偶然的原因,我开始尝试投资。最开始无非是买股票、基金。
但是很倒霉,我开始尝试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股市从2001年之后开始的那次熊市,虽然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大盘却“跌跌不休”,不知不觉间居然跌破了1000点大关。
当时身边有些朋友跟我前后脚开始尝试,结果都被跌怕了,亏损了一点之后就坚决撤退,还让我也撤退。但我那时候啥都不懂,不懂见好就收,更不懂得坚决止损,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前面投进去的钱已经亏了近一半。
投进去的真金白银就这么打水漂了,想想就不甘心,我不愿意撤退,但是我更想弄明白的是:我究竟为什么会亏?
开始我也想,要不跟其他人一样,撤了算了,但是又觉得不甘心,特别是啥都不懂就亏了这一点,一想起来,就跟吵架没发挥好一样很遗憾。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功课,一点一点地学习,终于明白了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并且熬过了亏损最多的那个阶段,等到后来苦尽甘来。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难熬,我不知道这么熬下去是对的还是错的,也不知道熬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所以我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字,发在了博客上。
没想到,这些对我来说只是思考和记录的文字,却阴差阳错地开启了另一个人的人生魔幻之旅——它改变了对方原有的人生方向,甚至让对方慢慢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不真实。
02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有个人总会在凌晨时分来我的博客留言,这个人就是王飞。最开始我只知道他会看博客写留言,熟悉后才知道他在一个驻外机构上班,和国内有七八个小时的时差。
王飞比我小几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就驻外了,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于赚钱这件事,除了工作拿工资之外没有其他经验,也不敢太投入。特别是看到我用工资尝试投资理财,结果惨遭亏损一事后,对此更加担心了。
“刀哥,既然亏了,就赶紧拿出来吧,别到时候亏完了,那就血本无归了。”
“我投的这些钱只是收入的差不多三成,就算都亏了也没啥。不过,我真的连怎么亏的都不知道,就这么出来了,就等于交了学费没学到东西。”
因为王飞在国外,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有一次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书上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得还不错,股市却糟糕成这个样子?”
对于这个问题,王飞找了外国媒体的一些报道来回答我,比如中国国企改革的难度、股市制度设计问题等,听得我云里雾里的。末了,他还是劝我:“刀哥,虽然你把投资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但你金钱上的亏损是实实在在的啊。这全天下有哪种生活态度会给你带来金钱上的亏损呢?”
我笑他:“你那么年轻,怎么想事做事这么死板?一点不像你这个年纪的人。”
然后,他也笑我:“你也一把年纪了,怎么总喜欢尝试新东西?一点也不安分守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王飞就像两条平行线,彼此能够看见,但并没有什么交会点。不过,这世间有些变化总是让人始料未及。
03
2005年年底,我无意中发现,虽然A股指数没什么长进,依然在1000多点的低位徘徊,但是之前的亏损却已经大幅度减少。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几个月之后的2006年4月,之前几年的基金亏损已经全部弥补,并且有了盈余。
知道了这个消息,王飞高兴地跟我说:“刀哥,既然已经赚钱了,那还不赶紧拿出来?万一再亏了,多可惜!”
“可是我亏了那么多年都没出来,现在也不想出来,先放在里面看看吧。”
王飞听了我的话后,忍不住叹气说:“刀哥,你这人就是不听劝。”
我倒不是不听劝,只是觉得,虽然投资有风险,但是我也给自己设置了几道防火墙,比如投进去的钱3——5年内都不会急用,每个月追进去的钱也只占收入的1/3左右,就算有所亏损,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
最关键的一点是,自从对投资市场有所了解后,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炒股,于是果断地选择了基金。有那么多时间盯盘,还不如拿来认真工作。股市会起起伏伏,但是工作只要你认真负责,基本就会不断向上,收入的增长也是指日可期的,我可不想因小失大。
这种投资原则一直持续着。
从2006年春到2007年春,整整一年又过去了,中国股市已经彻底摆脱了熊市,从998点低位一路攀升到了3000点上方——对,我亏了几年的钱已经翻番挣回来了。
这一年的氛围其实非常有趣:之前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投资理财领域,忽然因为赚钱效应成了香饽饽;我博客上的那些关于学习理财的文章居然也吸引了很多人,一些以前对此完全不感冒的人也在一夜之间转变了态度。
其中就有王飞。
04
忽然有一天,王飞在网上跟我说,他也准备开户买基金了。我听了很诧异:“你不是一直觉得这事是肉包子打狗吗?”
“但是你亏了那么久,现在却赚了钱,我也想试一下。”
那段时间,我身边像王飞这样转变态度的人特别多,对此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只是告诉了他们我的那几个不让投资结果影响生活的防火墙措施。
开始王飞只是尝试性地投了一笔钱进去,结果大概几个月就赚了30%——不要惊讶,如果你经历过2005年——2007年那一拨中国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应该能够体会到那种一夜之间账户上的数字就涨了很多的心跳和快感。
王飞对此也格外兴奋,他跟我在网上聊天时说:“真没想到,钱这么好赚。早知道真的应该早早投入,这样就能赚得更多了。”
这一次换成了我给他泼冷水:“别只看赚钱的时候,想想我那几年。”我告诉他,不要拿短期要用的钱或者绝大部分积蓄去投资,那样太冒险了。那时候王飞对我的建议还是能听得进去的,也都照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飞账户里的数字一直在涨,他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加大投入。我只得叮嘱他,投资要有限度,千万不要让投资影响生活。但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跟我说,他找家里的几个长辈借了一大笔钱准备去买基金。可他连什么是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什么是人民币基金、什么是美元基金都不清楚。
我连忙阻拦他,他却说:“这段时间我天天关注投资市场,也学了不少东西,不像一开始那样啥都不懂了。”
那段时间市场虽然经历了“半夜鸡叫”的跌宕过程,但整体趋势还在不断向上。很快到了2007年下半年,王飞借的这笔钱也赚了大概30%。
他用赚来的这笔钱,带着他妈妈去国外玩了一圈,说好回国后来看我。
05
那次是我和王飞第一次见面,他满面红光,谈笑风生,跟我的原有印象中那个谨小慎微的驻外工作人员完全不同。
王飞告诉我,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单位不受重视。他是名牌大学出身,虽然单位听上去不错,也在国外工作,但做的是最初级的工作,领导要求还很严格,让他略有些憋屈。他说:“我总觉得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才华没有发挥出来,没想到自己最大的才华原来是在投资赚钱这件事上……”
我忍不住提醒他:“但是投资市场的变化瞬间可至,越是繁荣的情况下越应该谨慎一些……”
他笑着打断我:“刀哥,我觉得你是被那几年亏损给吓怕了。”然后他又列举了一大堆的例子,来说明投资市场的繁荣还能延续多少年,大盘还能从5000点上涨到8000点,赚钱效应还能持续多久……各种专业术语和名词,听得我直发愣。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学习,越学习越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有天赋。”王飞信心满满地告诉我,“没准这才是我应该从事的事业。想起我们单位那些古板的老学究,就知道训我,他们一天就能赚几千块钱吗?他们知道什么叫投资吗?他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的钱,我一天就赚出来了……”
我听了目瞪口呆,这真的是那个谨小慎微的王飞吗?
那次见面之后没多久,王飞就告诉我,他把所有基金都赎回来了,开始炒股了。他说:“基金虽然不错,但是跟股票比起来,赚得还是太少了!”
不仅如此,他还开始从亲戚朋友那里“融资”。由于先前的赚钱效应,很多亲戚真的把钱交给他来投资了,最多的一个甚至拿出了家里的房子拆迁款。
知道这个情况后,我使劲阻拦他,可他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他说:“刀哥,我觉得你是被那几年亏得吓破胆了。再说了,你是你,我是我,我觉得自己在投资方面还是很有天分的,也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这话一出,我也只好闭嘴了。
06
后来的一段时间,王飞开始在网上跟我炫耀,今天又赚了多少多少,今天又赚了北京几平方米的房子……
因为他在国外工作,每天晚上看国内大盘看到很晚,第二天工作状态不好,总是疲疲沓沓,因此受到领导批评。但他对此也毫不在意:“这工作才赚多少钱啊,大不了不干了。”
他甚至有一天还问我:“刀哥,你说我去读一个MBA或者经济学学位,转行去做投资怎么样?”
我认真地告诉他:“术业有专攻,我真的不建议你那样做。另外,你只是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牛市,但是真不要觉得你已经赚了钱,风险就离你很远了。”
王飞对此不以为然,我知道,他并没有听进去。
2007年10月,大盘越过6100点,开始一路向下。
自从大盘开始调整后,王飞就很少跟我说他的收益情况了,偶尔我主动问起,他也三言两语地搪塞过去。
虽然大盘指数下跌很大,但这个下跌的过程也不是一天就完成的,中间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逃脱。可能因为前期赚钱太过容易,王飞始终不相信这次面对的情况很糟糕,所以对别人的建议完全听不进去,反而不断加大投入,意图扭转局面。
可是在整体趋势向下的情况下,个体很难独善其身——大盘指数2007年年底还是6100点,2008年年底却跌到了1600点,一年之中跌了70%,也算是前所未有地惨烈了。
07
这一年里,王飞的前期盈利全部灰飞烟灭,亲戚几次想把钱拿回来,他都说没事没事,结果资金越套越多。
可是就算面临这种局面,王飞也始终不相信牛市就这么结束了,更不认为这波下跌是牛熊转换,反而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财经专业知识,所以亏损了——2008年夏天,王飞甚至辞了职,回国报了一个财经方向的培训班。
“我还是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天赋,如果不是这样,前期那么多钱是怎么赚来的?”
这时候,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了。
而从他辞职到大盘跌到1600点,又经历了几个月,王飞在网上已经不怎么说话了,只是偶尔从他的签名中能看出他的情绪非常低落。
2009年春节,我在网上给他拜年,他很久才回复我。我问起他的情况,他好半天才说,他已经半年多没有工作了,亏了很多钱,之前的幻想都破灭了——因为市场一路向下,他终于明白过来:好像自己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天分。
“刀哥,如果有可能,我多希望当初自己见好就收,没有头脑发热啊……”
我想起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事情,主动跟他说起。我告诉他,虽然这波下跌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熊市之后迟早会转好,还是不要着急。
但是这样的话他已经听不进去了。没多久,他意兴阑珊地告诉我,他已经把所有的股票都卖了,亏了一大半。亲戚为此还跟他翻了脸,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是,就在他卖出没多久,大盘扭头向上,一年后重新回到了3000点。因为对此前遭遇印象太过深刻,王飞一直担心重蹈覆辙,再也没有入场。
08
这之后,王飞再也没有跟我联系过。我不知道他后来去哪里工作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重新开始投资——MSN消失之后,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从2009年到2016年,很多年过去了,中国投资市场起起伏伏,再度经历了几个牛熊交替,包括2015年夏天和2016年初的股灾,很多人受伤,但依然有很多人坚持了下来。
但我一直不知道王飞的情况。
到了2017年,因为在网上连载“聪明女人会理财”系列文章,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过投资经验的年轻读者开始了他们的投资经历,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所收获。
一个年轻人很兴奋地说,他准备在股市里尝试一下。我忍不住劝他谨慎些,就像当初劝王飞一样,也不知道他听进去了没有。
这让我想起后来无意中翻到彼得·林奇那本书的情景,那时候我才发现书里的后半部分内容对文章开头的那段话有一个解读:
一开始投资就亏损,会让投资者越来越谨慎;而一开始就赚钱,则会让很多人失去对市场和风险的敬畏之心,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在比赛活得长而不是活得好的投资市场中,后者永远比前者危险得多。
但这话,有些人能够听进去,有些人却只有吃了亏后才能听进去。
可是,有些亏吃着真是惨痛啊!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远离迷茫,从学会赚钱开始更新,第三章 无论人还是生活,都不应该被钱束缚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