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翻页 夜间
秀书网>都市小说>成大事者的修养(解读晚清一代名臣的情商修炼之路)>第六章 慎独自律
  一些人认为,曾国藩最大的成功是他率领湘军战胜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上。真实的情形恰恰相反,曾国藩在带兵打仗时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指挥方面的才能,只要是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战斗,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纵观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他能在最后取得事业上的大成功,以致功成名就,根本原因不是他很有军事才能,也不是他很有文才,而是他很会做人。

  在做人方面,曾国藩始终向古代的圣贤看齐。他说:“慎独则心泰,主敬则心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做人神钦。”他是这么说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在漫长的军旅、仕宦生涯中,他一直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

  1.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最终能够功成名就,取得人生的大成功,是因为他很会做人。他做人的成功之处在于,严格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当作自己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内圣外王品性的人。由此,他就能取信于人,受人尊敬,进而就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成为一个让部署信服的领导者。

  在规范家风方面他也同样如此。曾国藩以后,曾氏家族能够延续不断、人才辈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他主张推行的尚廉、尚谦和尚劳的家风。

  曾国藩一生奉儒家思想为信条,在为人处事和生活作息等方面都以古代先贤们为标准。为此,他把儒家“齐家”的主张摆在了很突出的位置。他常告诫弟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在对家人提出要求时,他自己则带头做好,给家人树立一个榜样。

  在儒家思想中,“廉”可以说是特意针对官吏的一项道德要求。怎样做到“廉”呢?曾国藩认为,唯崇俭、戒奢侈可以养廉。他说:“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置,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坚持贯彻节俭的生活作风。当旁人对他在穿衣方面的节俭有看法时,他就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在吃饭上,他也吃得非常简单,通常每顿饭就一道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为教育家人节俭,他亲书一联悬于大堂之上:“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另外,他还反对家人贪图享受以及在家乡修建巨宅、购置私田等行为。为他教育家人:“生当乱世,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可以过于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练习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曾国藩注重从小事着手,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家人跟他一样尚廉、尚俭。同时,他还要求自己的家人要有谦虚的品性,要以谦虚的态度来待人接物。这一点,曾国藩直接受到了祖父影响。

  道光十九年(1839年)11月,曾国藩前往京城参加散馆考试。动身前,他请示祖父说:“此次进京,求公教训。”他的祖父对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祖父的这番话,对他可说是受益终生,让他把“满招损,谦受益”用在了“齐家”中,终致“尚谦”家风逐渐确定。

  在曾国藩看来,谦虚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在他的那些家族兄弟中,他的九弟曾国荃虽说具有大才气、大魄力,但是为人有点狂傲。为此,他经常劝诫他:“长傲多言为致败之凶德。”他要求九弟力戒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要学会谦虚。同时,他还告诫家人:“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前函以傲字箴规两弟,两弟不深信,犹能自省息惕,若以傲字告诫子侄,则全然不解。盖自出世以来,只做过大,并未做过小,故一切茫然,不似两弟做过小,吃过苦也。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弟过盛,万目所属。临行时,教以三戒之首,末二条极力去傲惰二弊,当已牢记之矣。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正是明白了其中为人必须谦虚的道理,曾国藩才对家人有那样严格的要求。随着声望日隆,他的家道也跟着兴旺起来。从生活上来说,家人基本上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情形,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日子。在这种情形下,人的惰性就会滋长。为杜绝家人的依赖思想,曾国藩提出了习劳的要求。由此,他的家风中就多了“尚劳”这一条。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足于世就必须习惯于劳苦,以此来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如此才可以增长智慧和才干。安逸虽说是人性的需求,但贪图安逸的结果是让人变得无能、无识。当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消失时,他不久也会在这个世消亡。为此,他告诫家人:“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劳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为了让家人不陷身于富贵温柔梦中,曾国藩特意规定:妻子、女儿和儿媳妇每日纺纱、做鞋;新媳妇进门必须下厨和做家务;家人要亲手栽种、采摘蔬菜;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曾国藩在要求家人以勤劳为念时,他自己同时也在恪守践行着。他每天很早就起床了,凡是需他亲自动手做的事务,他决不委于他人。包括一些例行公事之类的公务,他都是亲自处理,每天很晚才睡觉。即使到了晚年,右眼失明,他仍然坚持勤于公务,时常批阅公文。另外,他还坚持每天不辍地写作诗文和日记。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他的那些关于习劳方面的家风要求都落到了实处。

  显然,曾家的兴旺得益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在曾国藩的推动下,曾家以耕读为本,尚廉、尚谦和尚劳的淳朴家风才得以养成,并在此后一直引领着曾家子弟自立自尊,自强不息。此后,曾氏子孙并没有走入“富不过二代”的宿命。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成为了人才。曾国藩以自己为例,为世人诠释了“齐家”的真谛。

  2.慎独:为善去恶,无愧于心

  在儒家的经典《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一个人在无人看见他的地方和无人听到他讲话的时候,要心怀戒备,保持谨慎,不要让不好的情欲、贪念迷惑了自己的心性——因为不好的情欲和贪念会在隐晦的地方表现出来,在细微之时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在个人独处或无人注意的时候,更要做到洁身自好,不逾越规矩,不迷惑心性,如此才能保持住为人的气节和操守。曾国藩自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在对儒家的思想有了切实的理解之后,他更是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日常行动的指南。《中庸》中提出的“慎独”的观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指导他修身的一个座右铭。

  慎独就是让人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它是一种道德修养,能让人时刻保持心性的平和,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曾国藩迈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时刻都紧绷着一根“慎独”的弦,让他勤修从政之德,不存非分之想,以优良道德的风尚来赢得支持和信任。他在家书中写道:“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番话将他的慎独观表述得十分清晰:为善去恶,无愧于心。

  慎独的实质,就是让人洁身自好,不做愧疚之事,使内心坦坦荡荡。只有这样,遇事才可以泰然处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就有些难,尤其是对身居高位、手握大权的人来说更是很难做到。举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当一个手握人事大权的人面对暗中的美色投怀送抱,他能做到坐怀不乱吗?当一个手头拮据的人,面对归自己支配的成堆的公钱时,能不产生私吞的欲望吗?金钱和美色,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具诱惑力的东西。如果禁不起诱惑,固然满足了欲望,但即使能洗手抽身,回头再思,总会觉得心内有愧。于是在一个监督普遍不到位的时代,儒家给出了慎独的良方,要求人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樊篱,自觉抵御各种外在的诱惑、内在的欲念。然而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纵观历史,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真正做到的都是历史上有大作为的人。

  曾国藩自步入仕途后,无论是当京官还是创办湘军,他的手中一直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创办湘军以后,他更是手握实权,拥有各种资源调配权和话语权。湘军平定了天平天国运动后,他更是成为了清王朝的超级重臣。然而这一路走来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他内心中“慎独”的弦一直没有丝毫的松懈,甚至越到后来绷得越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都做到了儒家推崇的知行合一。他是建立在道德高度之上的一座丰碑。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应该说,曾国藩一生致力于修身立德、内省慎独,与其家教有一定的关联。他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这种明训让曾氏子孙们以学习知识、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为自己立世的基础。受此影响,他把人格修炼归结为五个方面:诚、敬、静、谨、恒,即以真诚待人,以谦虚敬人,以清静安心,以谨慎处世,以有恒立世。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得净化内心,不让私心杂念左右了自己的取舍。这就是慎独。曾国藩曾说:“慎独可将欲念遏制到隐蔽,刻不间断地遵循自然之理。因时时内省而无愧于心,故可以心胸安泰。”有一天晚上,他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得到了一笔额外的财产,他对此非常羡慕。第二天回忆梦境里自己的表现时顿觉十分可耻。于是,他对自己梦中好利的表现大加痛斥,引以为耻。可是,这天中午到朋友家吃饭时,听到朋友说有一个人最近发了一笔横财,他又感到自己内心为之一动,并产生了非常羡慕的欲念。

  梦境中和现实中都产生同样的欲念,曾国藩认为自己很卑鄙、下流。他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那么,怎样才能让内心中的欲念不致转化成现实中的具体行动呢?那就是如儒家先贤所要求的那样,做到“一日而三省吾身”。只不过,他所采取的行动不仅有闭门思过,还包括参加一些具体的动手活动:动手写日记,每天坚持不间断。他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自道光十九(1839年)起,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1日,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天,他都在持之以恒地写日记,从未间断。要做好内省,首先在于心静。他说:“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他通过自省指出自身的一些陋习:“素有忿狠不顾习气,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务当力主求静,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

  为了做到慎独,修练好内功,曾国藩于32岁那年编制了一个名叫《过隙集》的日课册,给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定下十二条规矩,目的是:“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天天写《过隙集》,实际上就是为了天天反省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健全自己的人格。它是修身的一种刻意行为,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他的这种方法借鉴了当时一位有学问的理学家。这位理学家名叫倭艮峰。他有每天写日课册的习惯。曾国藩见到他时,他已经足足写了三十本。曾国藩说:“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要之药。”受倭艮峰的启发,曾国藩也开始写课册:“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这是曾国藩的亲身经历,也从侧面表明了慎独对他个人修身的影响。

  曾国藩后来位高权重,誉满天下,但他最终还能全身而退,并遗泽后世,为什么呢?答案就从他的慎独中来。翻看他所存世的家书、日记和著述,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负之处,都是战战競競、如履薄冰的自省之言。透过这些言语可以看出,曾国藩始终把“慎独”作为人生的自强之道,力求以无愧于心来泰然处世。

  3.自律:纳善言,省自身,求缺惜福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这句话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意思是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中的各项要求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但不可以用来约束他人。曾国藩始终把这句话用作自己的座右铭,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漫长的从政生涯中,他坚持做到了严格自律,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不断修养身心,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贪图享受,不希慕富贵,终而成为实现立德、立言和立功这“三不朽”的一代奇才。

  不过,曾国藩最终功成名就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某种先天的禀赋。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一番挫折,不过他及时吸取教训,调整自己。有人这样评价他:“30岁以前的曾国藩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狷狂、浮躁,脾气不好、修养欠佳的愣头青。”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曾在一封信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出于共同的爱好,他与一位好友探讨起程朱理学。结果,他年轻气盛,处处要强,喜欢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高谈阔论,只顾述说自己的观点,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以致这位好友此后再也不同他谈论学问了。他的心性的改变集中在他在京城求官期间。通过求学交友,他的眼界大为开阔。他认为,自己“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在他交往的那些人当中,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对他立定君子之志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理学家唐鉴,另一位是与他一同拜唐鉴为师的学友倭仁。与此二人交往后,他的人生步入了修身、自省的历程。

  受到老师和学友的砥砺,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出,以后要这样来要求自己:少说、多听、多思考,向先贤看齐,切实把儒家的修身、齐家的主张作为自己立世的基础。由此,他学会了每日反省,以此来发现自己言行和心理诉求诸方面与圣贤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反省,他还真的发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这可以从他的日记中反映出来,集中起来大致在这几个方面:其一,与人交流时,谈着谈着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致使言辞偏激,有时候对方一句话不对,他就会气得大跳起来;其二,不能沉静内心,常会陷入莫名其妙的躁动之中,他总让自己奔忙于接见客人的活动中,要是没有客人来访,自己就去访问别人;其三,对人缺乏真诚,有时与人探讨学问时,他会根据当时的情形虚伪应付;其四,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能够成功跳出农门,27岁就能中进士并入身翰林,都是因为自己强过别人的缘故,因而在与人交往或探讨学问时,不能以平等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只有王安石、黄庭坚这样的人才配与自己交流;其五,好名,总希望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人人瞩目的旷世奇才;其六,喜欢睡懒觉,可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个坏毛病;其七,毅力不够,比如说他知道吸大烟不好,就下决心戒掉。可第一天砸碎烟枪,第二天就觉得魂不守舍;最后就是好色,对年轻漂亮的女人也会动心。

  人人都有缺点,只要改了就好。在这方面,曾国藩堪称人师。他对自身已经发现的缺点从不刻意遮掩,而是及时改正。为了发现那些隐藏不见的缺点,他经常自省自己。怎么来发现和改正缺点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通过主修诚、敬、静、谨和恒这五门功课来提升自身的素养,把“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作为鞭策自己修身的座右铭,让自身的灵魂不断地更新。

  人最大的敌人恰恰就是自己,因为人很难发现和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致心性成为欲望的俘虏,最终让自己被动地去追名逐利。曾国藩不一样,他从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功德圆满,也从不好高骛远,更不会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除了时时反省自己以求无过外,还要求家人同样懂得盛极而衰的道理,告诫他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而应该做到求缺惜福。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一时声誉鹊起,当时的同治皇帝也这样称赞道:“环顾中外,才力气量如曾国藩者,一时亦实难其选。”早在此前,咸丰皇帝曾下旨:“取金陵者封王位。”然而,等到金陵城被攻下后,曾国藩只得到了侯爵的封赏。面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去刻意索求,而是思虑自己功高震主,遭到了朝廷的猜忌。于是,他审时度势,果断下令裁撤湘军。同时,他考虑到随着太平天国被平定,自家兄弟也跟着发达起来,他们可能会在家乡依势横行,作威作福,于是便屡屡写信回家告诫族人。然而,他的四弟曾国潢根本听不进告诫,借大哥及九弟的威望在家乡处处干涉地方事务。

  曾国潢当时借朝廷剿匪的名义来打击异己,凡是自己憎恶的人,他都会以匪徒的名义交给地方官治罪。当时的地方县令畏惧曾家权势,只能一一照办。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滥杀无辜的情形。例如,有一次,曾国潢一次送来了五十多人,要求全部杀头。县令本来笃信佛教,不愿杀人,可又不好违抗,只能依从。到后来,县令每次见到曾国潢都会流泪,哭道:“曾四爷又要藉我的手杀人了。”还有一次,湘乡县城新建的码头竣工。按当时风俗,要杀猪宰羊进行祭祀。然而,曾国潢竟然要斩杀16人来进行祭祀。这事一传出,当地人都对曾氏族人议论纷纷。

  曾国藩回家后得知四弟的所为,怒不可遏。不过,考虑到自己忙于公务,家中诸事都是四弟照管,他放弃了责打的做法。一天,他趁曾国潢午睡的时候,用锥子猛刺他的大腿,直到鲜血直流。曾国藩喝道:“我用锥子刺一下你就感到疼痛,你平日杀的那些人,难道不疼吗?”曾国潢明白大哥的用意后,痛改前非,开始在乡里大做义行善举,乡人们最终也原谅了他此前的暴行。

  曾国藩通过勤于修身,懂得了做人不可太贪婪、太强势的道理。为此,他的内心时刻有一种念头在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正确地对待名利,进而修美德、纳善言,舍贪欲之念,弃非分之想。他的这些做法,对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必须做到的十二条规矩,其中第六条是:“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以后,无论是带兵、为官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他都严格把“谨言”作为自己做人的第一要务,时刻留心。可以这样说,谨言并不是他最终功成名就的主要原因,却是他免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致力于程朱理学研究的曾国藩为明确自己的君子之志,将儒家“谨言”的主张奉为自己的信条。为了让自己做到这一点,他写了一篇《五箴》,其中的第四箴就是关于“谨言”的,文章标题就叫《谨言箴》。“箴”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用来警示或规劝人的思想和行为。下面,不妨对这篇箴文做些解读。

  该篇文章全文为:“巧言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贾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该文的大意是:花言巧语虽然能够取悦他人,实现自己的目的,但到头来只能给自身带来麻烦;闲言碎语让人听到后,也会搅得人心神不宁;懂得谨言的人不会平白无故去夸耀别人,平白无故夸耀别人的人就不是个懂得谨言的人;那些不是从正规渠道听到的消息,会让比你聪明的人讥笑而让愚笨的人感到吃惊害怕;感到害怕的人弄清事情的真相后会把你当作骗子;笑话你的人也会鄙视你,即使你很直率,他们照样怀疑你。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悔恨交加,便下决心将巧言、闲言、流言和妄言记录下来警示自己,可是光记下来而不去遵守执行,仍然做不到谨言,就只能感叹自己已到了人生的暮年。

  该文显然是曾国藩用来警示自己的。其中,他所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是:巧言之人,乃无德之人;闲言之人,乃无聊之人,实质上是无志之人;流言之人,乃无智之人;妄言之人,乃无识之人。这些人属于才德欠缺之类,也就不可能实现儒家所推崇的“立德”“立言”和“立功”的人生目标。而唯有“解人”,因为懂得谨言,所以能表达恰当,言事明确,说理透彻,而不是夸夸其谈或言过其实。

  其实,曾国藩所说的巧言、闲言、流言和妄言,都是谨言的对立面,是与儒家的诚信观背道而驰的。并且,他意在强调遵守谨言贵在认真履行,而不能只在口头上应付。在这方面,可以说他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有句俗话是:“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意思是说,一个人与人交谈时,十句话说对九句也不会有人称赞他;而一旦他说错了一句就会招来别人的批评。对此,曾国藩深有体会,与人交往时他力求做到三思而后行。由此他给人的感觉是,说话时速度非常慢,往往是坐在位子上一言不发。并且,他还以这种表现来要求他的家人。他曾对儿子说,与人说话时千万别图快,更不能抢着说话;在回答别人的话语时要沉吟一会儿再说出下句,这样说出的话才会不出差错且易于打动别人。也就是说,不要随便乱说话,宁可让自己显得笨嘴拙舌,也不要自作聪明。与人交流时,如果做不到谨言,就会很难让人愿意与你敞开心扉交往。而那些说话时咄咄逼人、满嘴大话空话以及那些胡言乱语、开口伤人的人,稍不注意就会招来他人的怨恨。

  曾国藩把谨言看作一个人的品德素养,在自己严格遵守的同时,他更是希望他的家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对不能谨言的人,他一般都是以鄙视的态度来对待。

  在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期间,有个叫王运的人三次前来游说曾国藩。第一次是在武昌。他见到曾国藩后用十分自信的姿态劝说曾国藩联合太平天国反清。但是,王运说出的话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其表达方式让曾国藩觉得他是个狂放不羁之人。于是,尽管他费尽口舌,也没能打动曾国藩。第二次是在曾国藩的幕府,王运再次慷慨陈言,要求曾国藩反清,“彼可取而代之”。曾国藩只是沉默不语,只是用茶水在桌面上书写着。王运看到,曾国藩所写的竟是一连串的“狂妄”。最后一次是曾国藩率军北上与捻军作战时期。这一次,王运虽没说出让曾国藩反感的狂悖之语,所借的只是讨论学问之名,但曾国藩还是听出了王运话里的弦外之音。王运对曾国藩说了这样一句话:“公之文,从韩愈以追西汉,逆而难,若自诸葛、魏武帝以入东汉,则顺而易。”曾国藩觉得,王运这次前来的目的,还是让自己反清,只不过他此次所效仿的是曹操。于是,他对王运所说的一切都不置可否,让王运再次悻悻而去。

  从这个故事中可看出,曾国藩要求的“谨言”不仅仅指的是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王运所说的内容,在当时属于灭九族的大罪。尽管他对自己非常信任,能冒杀头之罪来向自己敬献“良言”,但这样的“良言”明显属于“不谨言”的范畴。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来说,“忠”字是必不可少的信念基石,与“忠”字相违背的任何言语,哪怕再怎么替自己着想也属于非议范畴,被排斥和拒绝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曾国藩以儒家“齐家”为本分事,也就让他将谨言的要求落实到了家人身上。他指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的儿子曾纪鸿数次参加岁考科举都没考中,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对此并未介意,反而担心儿子会借自己的声望来谋取功名。于是,他写信告诫道:“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所谓谨言,实际上是一种自律行为。曾国藩自从得名师点化后,处处留心,将谨言作为处事的第一功夫,同时还教育自己的家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靠着这种明哲保身的谨言,曾氏家族才在晚清逐渐成为一代望族。

  5.以贪为耻,淡泊名利

  在官场上,官员们只有为官清廉,才能做到明察是非、处事公正,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进而能治国安民,使天下太平。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为官不贪是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晚清那个贪污成风的时代,曾国藩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他高举清廉旗帜,把“当官以发财为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甚至幻想凭一己之力彻底扭转官场腐败的风气。他常对人说:“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兼全可为名将,可为好官,不论文武大小,到处皆行得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身处何处,他都是以贪为耻,淡泊名利,以圣人先贤的品德来要求自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发生了满洲秀才闹事的案子,皇帝派曾国藩前去处理。结果,曾国藩却因为得罪人而受到满洲大臣的弹劾。道光皇帝为平息众怒,将曾国藩的官职由二品降为四品。不过,官职降了,实权反而大了起来,前来求文、求字等出于各种目的的拜访者络绎不绝。一些有求于他的人使出各种花样变着法地向他送钱。而他也是有求必应,但绝不收钱。属下把账本捧给他过目,仅写字送给别人的纸墨钱就多达20两银子,账上的开支要入不敷出了。曾国藩则安慰道,以后在其他方面都多省着点,每顿饭都吃素食,撑到下个月发俸禄时就好了。属下有些不解地问他,大家都在捞钱,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曾国藩点头解释道,如果自己当官捞钱,哪年不能捞个几万两?只是他已明志,当官不能为了追求钱,那会败坏自己的名声;如果为了钱而毁了自己的名声,那就是自己的奇耻大辱。他进而解释道,很多人就因为不注重名声,也就不能做一名廉洁的好官;其实廉和贪就像一对兄弟,都是为官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官员稍不注意就会让自己身败名裂。xǐυmь.℃òm

  曾国藩“以贪为耻”,虽然在京城做了十四年的官,俸银却极少。湘军创建完毕出征时,他同样以廉洁为念,给湖南各界写了一封公开信,说道:“国藩奉命以来……惟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借以号召吾乡之豪杰。”同时,他也严格要求效仿者们做到这一点:“弁勇之于本营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之洁否,保举之当否,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惟自处于廉……有以服弁勇之心。”再后来,他做到了总督的高位,仍然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清廉的信念。从创建湘军到镇压完太平军后湘军解散,曾国藩报销的军费近三千万两。当时,对这些钱,他个人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如果想贪污个一二百万,对他来说绝对是十分轻松的事。而实际上呢?自他筹建湘军到解散湘军这段时间,他寄回家的银两很少,平均下来每年差不多有一百两。也就是说,11年间,他实际所得不过一千两。他一生最为骄傲的事就是他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从未动用过军中财物,贪污过军中粮饷。那么,他是怎样做到如此廉洁的呢?

  其中一点是,曾国藩时刻以儒家的修身要求为念,严格自律。他每天都记日记,对自我的一言一行包括思想认识进行反省,给自己提要求并以此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另外还有一点是,他以崇尚节俭来消除欲望,杜绝非分之想。不论是在京城为官,还是带兵打仗,还是后来身居高位,他节俭的作风一直没变。并且,他还以节俭来要求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家人。他的这种节俭行为为我们呈现出他做人的另一面:以维持内心的平和为处世原则,淡泊名利。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此心多么快乐啊!而趋炎附势,蝇头微利,则心智日益蹉跎也。”这是曾国藩说过的一番话,可以说是他的心志的直接外露。咸丰九年(1859年)12月11日,曾国藩看到苏轼写的《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这首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于感触颇深之余,又在后面添上一句,让该诗变成了:“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了追求富贵,读书也不是为了做官,做些积德行善的事不是为了求得回报,著书作文不是为了流传后世,就好比人喝酒不醉一样,只不过是用酒来陶冶情操。从曾国藩赞同苏轼的诗和他所添加的句子来看,他显然已经从苏轼的诗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将品性恬淡、超然物外当作生活中必备的处世原则。

  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曾国藩的声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这时的他不仅没有欣喜之色,反而有如履薄冰之感。他写信劝告妻子欧阳氏道:“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长。”这番话将曾国藩于名利上的无欲无求表述得显露无遗。

  正是有了以贪为耻之念和淡泊名利之心,曾国藩才成了一个自愿戒除物欲、不计回报、淡泊名利的人。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人向航向才从未偏移。在他的一生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成大事者的修养(解读晚清一代名臣的情商修炼之路)更新,第六章 慎独自律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