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其它小说>曾仕强说三国领导力>第三章 领导知人善任的方圆之道
  第一节知人善任,用人先要用诚心

  善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给他最适当的职务,给他尽情施展才华的平台。其实,识人和善任是密不可分的,既要看到人才的长处,提供充分的自我发挥的机会,又要对其身上的缺陷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使其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劣势,这才是作为一个领导扬善避恶的最佳措施。当然,要想让人才忠诚于自己,领导首先就要亮明自己求贤若渴的诚心,毕竟人才终归还是渴望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的。

  孙策收降太史慈:领导要用人不疑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当孔融紧急向刘备要求合力帮助陶谦抗拒曹操时,太史兹曾自告奋勇对刘备说:我不是孔融的亲戚,也不是同乡,只是为了分灾共患的义务。孔融感谢太史慈,使他的高义更为著名。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乡。孙策向袁术借到兵马,带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韩当,巧遇结拜兄弟周瑜,礼聘张昭与张纮,前来攻打刘繇。太史慈再度自告奋勇,愿为前部先锋。但是刘繇看他年轻,不敢重用,引起太史慈的不满。适逢孙策来到神亭,太史慈不顾一切,与孙策相斗,孙策刺着太史慈的马,取走太史慈项上的手戟,太史慈也取得孙策的头盔。接着两家骑兵前来应援,才各自回营。孙策欣赏太史慈的英勇,和周瑜商量活捉的计策。太史慈被捕,孙策立即亲自为他解缚,握着太史慈的手说:“如果神亭相斗,你擒得我,会怎样处置?”太史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孙策邀他共同举事,太史兹说先要把士卒聚合起来。两人约定次日中午相见。诸将不敢相信太史慈,孙策坚持说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绝对不会欺骗他。太史慈果然如期回来,孙策大喜。大家对孙策的知人非常敬佩。江东老百姓,都称他为“孙郎”,他遂以仁义之师,征服江南。

  领导力箴言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为员工创造一种肯做、敢做、愿做的氛围。这样才能让每个员工打消顾虑,主动去开发自己的潜力,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静态地服从,或者畏首畏尾。孙策释放被捕的太史慈,相信他是青州名士,必定讲求信义,果然没有看错人。太史慈被孙策收降,江东父老也因此对孙策的识人善任钦佩不已。孙策善于识人用人,对于有才华的人,先显示出自己的信任和诚心,用人则不疑,疑人则不用。

  领导不能随便相信一个人,也不能随便换一个人,这都是高度冒险的。一个人必须经过不断地考验,直到完全通过考验才可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胡雪岩的师父常常把钱丢在地上,看他见了以后是自己留下还是交给师父。如果一个人捡到钱不交上来,这个人是贪财的。胡雪岩捡到十次都交给他师父了。等到他师父临终的时候才跟他说:“你常常捡到的钱,其实是我故意丢的,结果你每次都交给我,我知道你很诚实。”

  想确定干部是否可信,最好的办法是试探他,而不是观察他。

  当领导真的怀疑自己的干部时,也不要直接表明自己在怀疑他,而要不动声色地试探,以免怀疑错了,大家撕破脸不好收拾残局。

  管理外部团队和管理内部团队的道理相同,也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外部团队都是各自孤立的组织,有着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基本上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在考核外部团队时,应更加小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试探,判断出哪些是可以信任的,这是当务之急,心存疑惑的话,就不可能建立高度统一的外部团队。

  知人之明,是领导者十分重要的素养。孙策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但是,像太史慈这样的高义之士,值得孙策用心和承担高度的风险性,因为太史慈今后对孙策的助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刘备三顾茅庐:领导要礼待人才

  刘备去拜访诸葛亮,两个弟弟都不太高兴,他们觉得好像刘备心里只有诸葛亮重要,他们不重要。刘备事先考虑到他们会有这种反应,但还是三次去拜访并请出诸葛亮,这已经被世世代代传为美谈。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诸葛亮,可惜能够做到三顾茅庐的人实在不多。

  请看今日的征才广告,口气都不是很好,好像提供工作机会已经很了不起,求职的人非低声下气不可。诸葛亮如果遇到这种主公,恐怕不可能加以理会。当时诸葛亮既是贤才,又有志向。有人建议他投曹操,必定获得重用。他认为曹操虽然求才若渴,但由于志不同道不合,不能考虑。有人建议,江东孙权是好主公,诸葛亮说,他能贤亮却不能尽亮。既然无法发挥,何必浪费时间?他坚持慎选明主,否则宁可自己做做研究。即使听说刘备以仁德为怀,也是先让徐庶去试一试,果然如此,他自己还要亲自试试看。

  他算到刘备将于近日来访,故意外出。由童子口中,说出归期不定,行踪也不明,考验刘备的耐性。再请崔州平泼冷水,说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就算把诸葛亮请出山,也是徒费心力,试探刘备的信心是否坚定。然后放出讯息,使刘备知道自己回到卧龙岗。那时候天寒地冻,三兄弟一定有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内部先沟通沟通,看他们对礼聘诸葛亮这件事,能不能达成共识,以免将来诸葛亮成为“空降兵”,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这样可以促成刘备在内部调和上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故意让三人再度扑空,看看三人如何反应,刘备怎样安抚关、张二人,会不会自己也发牢骚。并安排石广元、孟公威从旁观察,最后请岳丈黄承彦面试。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三次才在家等候三人的来访。

  对刘备来说,能够三次顺利成行,实在不容易,因为关羽和张飞对此都有不同看法。能够三次兄弟同行,证明刘备领导有方,展现了大哥风范。两位弟弟虽然有意见,却也能够顾全大局,配合兄长的意愿。这显然是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集体,值得诸葛亮投入,把自己的心力贡献出来。

  但是,为了将来好做事起见,还是不能亲自到门口迎接,以免一下子主从定位,失去先生的地位,今后很难做事。

  所以,他故意高卧不起,看刘备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叫童子吵醒他,还是故意大声说话来吵醒他,还有关、张二人是不是忍得住,将来会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一切都通过考验,这才翻身醒来,问童子有没有俗客来访。如果开口就问有没有贵客光临,岂不是露出马脚,让刘备识破他的心思?于是整容更衣,使刘备获得很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十分谦虚,说自己年幼才疏,比不上水镜、元直。刘备更加坚定信心,好不容易见面,今天非得打动诸葛亮的心,把他请出山不可。若是诸葛亮一开口就自我膨胀,说水镜、元直不错,只是不如自己高明;又说刘备命苦,到现在还找不到立足之地,现在总算找对了人,以后可以安心。说不定刘备会恼羞成怒,反而把诸葛亮挖苦一番,拂袖而去。因为这么大的口气,这么高的姿态,以后大概很难领导,不如算了。反正大家都说时机不对,徒劳无功,不如另做打算!

  诸葛亮一句“愿闻将军之志”,把刘备的心安定下来。愿意聆听主公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这么高明的军师,当然不能错过。于是三顾茅庐,慎始善终,圆满地收场。

  领导力箴言

  所谓班底,指的是组织内人际关系良好、工作绩效优良,而且和领导十分配合并且获得信任的员工,是一种从工作中逐渐建立的领导集团,也就是领导伙伴。

  领导一步一步让开,员工一步一步自动,这时候需要某些人率先领头做榜样,班底便是合适的人选。有事协调,先通过班底做非正式的沟通,明朗之后,再由领导正式出面,是一种自留余地的方式。人事调动或升迁,先有班底放出风去,测试反应如何,领导就不至于承担太大的风险。员工有事不便当面和领导商谈,班底也是很好的前期洽谈人。诸如此类,经由班底与之沟通,相当有效。

  对班底要加以礼待,不能过分溺爱,以免只手遮天,反而引起沟通上的不畅通。领导心里清楚,只是通过班底去运作,不可反客为主,否则会引起大家的不安。领导和班底的互动,是同人注视的交点,相处融洽,大家比较团结,不然的话团队必然涣散,这一点刘备做得很好。

  凡事先经过彼此的交流非常重要。现在是个“快餐时代”,什么事情都要快,这非常不好。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还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进行起来也会更加顺利。

  做到让人家来请的,是真正的人才。什么时候能够把求人变成不求人,层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当时最起码也是豫州牧,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有一些名望,仍然愿意三顾茅庐去请一个年轻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曹操厚利诱关羽:领导要诚心待人

  曹操的心思,不说我们也知道,就是以厚利引诱关羽。一般人见利忘义,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利的范围很广,包括食、色、礼品、华屋、官位和礼遇等。一不小心,会立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使关羽和两位嫂嫂共处一室,是曹操的第一毒招。人言可畏,关羽一张嘴巴,难敌众人的胡言乱语。他索性秉烛立于户外,通宵达旦,让大家编造不了任何谣言。

  接着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让关羽肥了肚皮而错了脑袋。关羽吃是吃了,谢也谢了,嘴巴却丝毫不软,念头也完全没有改变。食物攻势,也不能奏效。

  曹操送美女,关羽尽送入内门,令她们服侍两位嫂嫂。自己每天三次,在内门外躬身施礼,问两位嫂嫂安好。必待两位嫂嫂问事完毕,才退回,曹操叹服不已。送绫锦及金银器皿,关羽都送给两位嫂嫂。有一天,曹操看见关羽所穿绿锦战袍已旧,马上送来新的锦袍。关羽接了下来,穿在旧袍里面。曹操问他何必如此节俭,关羽回答,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就忘了兄长的旧袍。曹操忍不住感叹:“真义士也!”心中实际上非常不悦。

  曹操最狠的一招是把赤兔马送给关羽。这果然打动了关羽的心,关羽再三拜谢,为的是一旦获知刘备下落,可以一日而见!这使得曹操至为后悔。

  义高于利,曹操再三以各种厚利来诱惑,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并发出誓言,要立下功劳,回报曹操,然后才会离开。荀彧向曹操献计,不让他有立功的机会,看他如何开脱。曹操为了留下关羽,确实费尽了心机。

  领导力箴言

  关羽最终没能投靠曹操,是因为曹操没能抓住他的心。一个称职的领导,必须真正打动员工。领导必须通过别人的工作来达成组织的目标,是一种“个人或少数人对多数人或大多数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感应”。因为被领导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只能智取不能力夺,所以心与心的互动,产生的感应,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员工的心直接影响到领导的效果。能遇还要能合,才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有机会在一起,却不能彼此交心、紧密地合作,便是遇而不能合,不如不遇。领导者与员工的遇合,固然有一拍即合,证明彼此频率相近,确属志同道合的;也有亲身体验之后,才发觉有缘无分,好比一盘散沙,很快就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不能交心的。

  一般来说,领导者择人而用与员工择主而事的过程,都属于心与心的互动。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知心。了解对方是不是自己所要用的人,或者自己所要追随的明主。换句话说,彼此能够聚合在一起,成为共同努力的伙伴,不但要知人,而且要进一步知心。

  交心。领导者确信“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重视人才。员工明白可事之主难遇,珍惜良机。两者互相尊重,遇而能合,才能够慎重地交心。

  连心。遇合如果出于一时的冲动,势必很快就会分离,两颗心灵不能够连接在一起。若是出自真诚,很快就能培养出高度的默契,而且越密切,就越能连心。

  绑心。心与心连起来,经得起各种严格苛刻的考验,持久不变,称为绑心,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之后,心就紧密地绑在一起,同甘共苦,可见绑心的可贵。

  由知心到绑心,是一种心与心互通的过程。领导者必须以赤心待人,不祈求获得任何回报,才更容易让员工产生感应,因而用心做事。基于利害关系的有心之感,反而不美满。

  孙权拒庞统:领导不应以貌取人

  龙、凤两位重量级人士,诸葛亮已经归于刘备,庞统还不知为谁服务。鲁肃趁着孙权哭祭周瑜,心中悲痛的机会,大力推荐庞统。孙权也久闻他的大名,赶快请来相见。可惜庞统长得不好看,面相相当古怪,又表示他的才学和周瑜大不相同。孙权很不喜欢,坚决不用。鲁肃无可奈何,修书把庞统推荐给刘备,拜托庞统辅佐刘备,让孙、刘互相合作。

  策略不会变,但是计划往往不得不改变。推荐是一回事,能不能顺利为对方所接纳,是不是会被加以重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同样才高名显,诸葛亮生得面如冠玉,像个活神仙,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庞统则不然,面貌不好看,说话又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孙权当然不喜欢他。刘备比孙权好一些,派他担任县令,也是大材小用。我们不可以凭印象来论断人,却不可能避免人家凭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刘备久闻龙、凤齐名,是不是有了诸葛亮以后,心满意足,心理上已经没有求贤的需求?大概不是这样,而是庞统自恃才高名盛,不把鲁肃给他的推荐信拿出来,却说是自己前来投靠。有人才不用,用而不当,固然是孙权和刘备的损失。但是庞统自己,只知道自己的才华,不了解自己的短处,以致得不到好机会,也应该负起相当大的责任。

  领导力箴言

  在《三国演义》中,最出色、最具传奇色彩的恐怕要属诸葛亮了,但不要忘了,当时还有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就是庞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以说二人的实力差不多,可是二人的际遇却大不相同。刘备三顾茅庐,才请诸葛亮出山,并奉诸葛亮为军师,以师礼待之。而庞统虽然巧献连环计,帮了刘备一个大忙,却需要拿着鲁肃的荐书去谋个一官半职,最后刘备也只派他当个县令。要不是张飞误打误撞,使庞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估计他一辈子就是“县太爷”的命了。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庞统可以说寸功未立,就惨死于落凤坡。

  为什么实力相当的两个人,际遇如此不同?是庞统浪得虚名?不是。我们再看书中对诸葛亮的相貌描写:“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再看庞统:“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这恐怕就是关键所在。就是因为庞统长得难看,又形成恃才傲物的性格,所以孙权不喜欢他,刘备也不喜欢他。如果他初见刘备之时就算拿出鲁肃的荐书,恐怕刘备也只是碍于情面,封他一官半职,并不是欣赏他的才华。

  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会对他有个初步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因为人不可貌相。一眼就要看穿别人,实在非常不可靠。因为外表看起来很忠厚的人,内心可能非常阴险;外表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实际上很可能是个草包。但是,别人常常以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往往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欣赏或不屑的样子。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一表人才虽然也提醒我们仔细端详别人的长相,因为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即“相由心生”,但是如果完全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的错误。

  张飞义释严颜:领导要放下架子

  张飞欣赏关羽的武艺,虽然不服输,却也很想向关羽学习。关羽义释老将黄忠的时候,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张飞心里也想,有一天遇上哪一位老将,也要仿效一番。张飞离开荆州,来到巴郡。听说巴郡太守严颜是蜀中名将。严颜年纪虽高,但精力仍然旺盛,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守城中,并没有投降的意思。听起来和当年的黄忠似乎一模一样,只是严颜自己担任太守,而黄忠不是。

  张飞粗中有细,早已用心盘算要义释严颜,不落在关羽之后。他首先采用恐吓的语气,说严颜若不归顺,即将踏平城郭,老幼不留。严颜也早知道张飞在当阳长坂坡的厉害,坚守不出,想长时间耗下去,以激怒张飞,使其重犯鞭打士兵的坏习惯,那时候军心有变,再杀张飞不迟。张飞由于心理上早有准备,所以一方面伪装大怒,叫军士到城下大骂;一方面派人入山探听,得知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巴郡,于是故意大声命令军士,趁着月明之夜,悄悄越过巴郡。严颜获得情报,认为张飞忍耐不得,便率军截住后路,谁知被张飞逮个正着,生擒过来,用绳索绑住。严颜全无惧色,大呼“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更加敬重他,亲解其缚,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严颜感动而降。附近的人马都是严颜所管,严颜都唤出来投降。因此张飞的招降十分顺利。

  领导力箴言

  领导常常感叹无人可用,事实上可能是领导者自己没有摆放好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做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很可能永远不知道无人可用的真相。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扭转这种心态,放下领导者的姿态,把“让我来领导”转换成“让我来服务”,放下领导的架子,给足员工面子。

  “让我来服务”远比“让我来领导”动听得多,因为一般人喜欢服务,并不盼望被领导。

  领导者最好认清:服务只是尽自己的责任,并非对员工施恩。就算有一些人情,也不应该讨人情,因为人情不讨,人情永远存在;人情一讨,虽连本带利都讨回来了,但等于白做人情。说不定两相对抵,领导者反而欠员工一份人情,岂不冤枉?同时,“服务”的时候,最好明白“功没过存”的道理,领导只记得过失,不容易认定功劳,所以不求有功,不应该老想着自己的“服务”对员工有好处,反而应该但求无过,小心不要使自己的“服务”给员工带来麻烦,甚至增加员工的苦楚,那才是最要紧的。

  领导给员工面子,表示对员工的尊重,员工才有可能自动自发地忠心工作。见到好榜样,在必要的时候也不妨像张飞一样,虚心学习。心理上预先做好准备,才能够稳定情绪。有板有眼地把事情做好,以竟全功。张飞义释严颜,便是最好的个案,值得仿效。

  第二节树立标杆,遵循合理的原则

  作

  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掌握奖罚兼用的高超技术,该严惩的绝不姑息,该奖励的也绝对不能小气,这其间的尺度是一定要拿捏准确的。在分明的制度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即便是领导自己也不能例外,只要制度严明,领导本身做得公正,整个企业才能有条不紊地得以完善壮大,整个企业的发展思路才会更加清晰。

  文武高才助刘备:领导要知人善任

  刘备的“备”字,可以解释为万事皆备,或者求全责备。一方面上天看重他的抱负,给他很多东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准备齐全。另一方面,他自己必须非常注重品德修养,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自己。只有两方面配合得好,刘备才算幸运,否则的话就是不幸。

  关羽武艺高强,万人莫敌。诸葛亮神机妙算,善于谋划。一武一文,都是当世顶尖人才,领导其中一位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共事,当然更为不易。刘备的识人功夫,堪称了得。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董卓见了他,直问他是什么身份;袁绍看见他,同样问他现居何职;曹操还算不错,说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独刘备一看到他,便和他结成异姓兄弟。

  诸葛亮高卧隆中,声名远播。刘表是他叔父的朋友,并没有看上他。刘备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就能够三顾茅庐,实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刘备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二十岁。隆中对谈后,却立刻拜这位后生为军师,当然是慧眼识英雄,无人能比。

  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刘备、关羽和诸葛亮,各自有很多朋友。但将三人圆满地聚集在一起,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针引线。

  领导力箴言

  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领导了解员工,是知人;领导如何让员工充分发展长处,是善任。刘备之所以获得文武高才的相助是因为他懂得知人善任。

  善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他适当的职务,让他去尽力。领导信任员工,不可以从零开始,也就是不可以“先不信任他,等他有良好的表现,才来信任他”。领导应该从小信开始,由小信到大信,经由考验来逐渐增加对员工的信任度。由零开始,等于宣判员工的死刑,表示完全不信任他。既然如此,何必用他呢?无论如何,由小信开始,让员工有被信任的感觉,十分重要。

  开始时,对员工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信任,这种信任有些增加得慢,有些增加得快,基于实际表现不同,逐渐拉出距离,这是自然的工作表现与人际关系,而不是以主观感情为主。

  有些领导者喜欢把员工的缺点看在眼里,而把员工的优点藏在肚子里。这样的领导势必难逃无人可用的噩运。因为人非圣贤,谁都有缺点。随时随地发现员工的缺点,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没有用得上的可靠员工,这和领导者的性格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领导者最好把员工的长处放在眼里,把员工的缺点放在肚子里。只要预防得当,不让他有机会表现缺点;只要辅导有方,让他有机会施展长才,领导者的领导便可达到圆通的境界。

  知人而不善任,等于不知。善任的时候,要经由实际的考验。重视员工的长处,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他充分发挥,以达人尽其才的地步,这一点刘备真的为领导者做了很好的表率。

  诸葛亮荆州布防:领导要会合理用人

  庞统连人带马被乱箭射死。刘备伤心至极,遥为招魂设祭,吩咐关平速往荆州请诸葛亮,自己则坚守涪关,并不出战。诸葛亮得知讯息,放声大哭,众官无不垂泪。诸葛亮知道刘备进退两难,不得不离开荆州,前往西川。关羽问他荆州重地,由谁看守。诸葛亮说刘备的书信中并未明言,但是关平送的信,用意即是请关羽守荆州。关羽也不推辞,慨然答应。诸葛亮交割印信时,对关羽说:“重大责任都在将军身上。”关羽回答:“大丈夫既领重任,至死方休。”诸葛亮听见“死”字,心中不悦。问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答:“以力拒之。”再问:“倘曹操、孙权一齐起兵前来,如之奈何?”答:“分兵拒之。”这四个字是诸葛亮最害怕听到的,因为如此一来,荆州必然十分危险。他赶紧告诉关羽,有八个字可保荆州,请他无论如何要记住“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绝对不能违反这个大原则。

  当时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不祥的预感。因为两线作战是兵家最大的忌讳。他原本有改变主意的念头,但因话已说出,加之关羽的脾气,惹火了很难协调,这才忍住不另提他人。他想把赵云留下来,带关羽、张飞赴西川,又恐刘备起疑,所以没有作出任何变动。

  再怎么说,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排行在张飞前面,由关羽来担此重任,当然最合适不过。可见组织中的班底或称核心团队,往往会分出亲疏。刘备如果考虑周到,在书信中明说请赵云留守荆州,应该会更好。

  领导力箴言

  中国文化讲伦理,伦理最注重的就是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而不是一视同仁。领导对员工到底是一视同仁,还是差别对待?一视同仁就是以领导为核心,对待每一位员工都一样;差别对待就是对这些人比较信任,对那些人差一点。

  如果从其中只选择一种,那就偏离了中庸之道,不合乎中国式管理的要求。在不了解员工的情况下,应该一视同仁;若是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仍然停留在一视同仁的状态,岂不表示领导连好人坏人都不会分,而且简直是非不明,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那还当什么领导!反过来说,领导在一开始就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员工就会怀疑领导是依据哪些标准,也许原本就是成见、偏见在作祟,当然不服气。搞差别对待还容易形成小团体,产生党派之争。

  所以领导者嘴上要讲一视同仁,心里想差别对待,逐渐按实际贡献和表现将下属区分为三层。最内层属于核心人物,领导应以“没有你我会死”的心情来加以礼待,给予特殊的照顾。第二层为“有也好,没有也好”的一般员工,如果他们不能再努力,提高贡献度,只能给予一般的照顾和客气的对待。最外层则为“早走早好”的待提高员工,若是他们不知自省、自律,就希望他们另谋出路,不要待在这里混日子。领导必须站在公平的立场,确实依据公共目标来考核,不夹杂私心,公正地区分员工。相信员工会认同这种作风的,这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最内层的核心人物,是十分值得领导信赖、依靠的少数人。日本人宣称“企业由少数人维持”,中国人似乎把这一句话发挥得恰到好处。让少数有心而且用心的人士,构成坚强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领导,首先必须信任自己的班底,但同时也不能对第二层和最外层员工的意见不闻不问。一方面表示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也要开启最内层的门,让更多的员工可以通过努力而成为班底的一分子。当然,这种做法同样具有防患作用,使班底提高警觉,不但不能够营私舞弊,而且应该更加用心,否则第二层、最外层的人会向领导反映,影响领导对班底的信任。总而言之,在用人方面不管是一视同仁还是亲疏有别,“合理”二字才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失误用马谡:领导识人不能只看表面

  司马懿举荐张郃为先锋,引军二十万,出关迎战。他料定诸葛亮一向谨慎,不敢走子午谷。这样,街亭就成为诸葛亮必经的要地,务必先断其要路,以绝其粮道。蜀军若一月无粮,自然退回。

  诸葛亮这边,同样料想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便问谁敢引兵去守。参军马谡立即表示愿往。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关系却十分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马谡坚持去守,诸葛亮还是不依。最后以军中无戏言,要马谡立下军令状,若有闪失,斩杀他全家。为安全起见,又指派王平相助,并特别提醒王平,这是重任,安好营寨之后,派人画图持回,以便查阅。凡事商议妥当而行,万万不得轻易私自决定。又派高翔屯兵街亭东北的山僻小路,以便及时引兵救援。再指派魏延在街亭之后,以便接应街亭。

  二人所见略同,都以街亭为目标。一攻一守,俨然是大战的关键。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要赵云、邓芝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自己则统领大军,兵出斜谷。

  马谡在白帝城时,曾经被刘备点名,要诸葛亮特别小心他时常言过其实,千万不可重用。但是其南征时所提的攻心、收心策略效果很好,诸葛亮十分欣赏。这次用他当参军,经常和他讨论,也有很多意见相同。诸葛亮觉得刘备每次出征,都喜欢提拔新人。既然这次马谡如此坚决,也就委以重任。不料他对人的判断,仍然不及刘备。第一次派人独挑大梁,便用错了人。

  领导力箴言

  诸葛亮曾说:“知我者,幼常也。”可见其对马谡的赏识。诸葛亮看重马谡提出的策略,却没有全面地识人用人,忽略了马谡言过其实的缺点。马谡虽有才能,但言过其实,不适合独挑大梁,做参谋还可以。所以,领导首先在识人方面应该全面把握,充分认识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保证在用人的时候两方面兼顾,所用即所长而非所短。

  举例来说,甲能力强,办事热心,思虑周到,可惜手脚不干净,钱财方面相当不可靠。这样的员工能不能用?不用的话,浪费了一位有用之才;用的话,经常提心吊胆,也很可能造成祸害。这种两难最好用兼顾的方式,把用与不用合起来想,也就是用其所长而防止其所短。换句话说,只要不让他有机会经手金钱,当然可以让他一展长才。对于他的长处,尽量加以鼓励,使其如愿以偿,获得表现的机会;对于他的短处,用不着大张旗鼓广为宣扬,使其抬不起头来,那样等于毁掉一位人才。扬善隐恶,对甲而言,殊有必要。

  扬善隐恶,并不是忘记他的缺失,而是伺机预防,防患于未然。但是,在防弊之外,尚须重视兴利,要提供合适的机会,让员工的长处有显著的表现,这便是人尽其才。人人能够尽其才,即是人人可用。

  错用人诸葛亮自贬:领导更要以身作则

  诸葛亮回到汉中,发现只有赵云这一军不折一人一骑,盛赞他“真将军也”,赠与黄金五十斤,以示奖赏。赵云请将赏金寄库存,要用时再拿,令大家倍觉钦敬!

  马谡和王平来见诸葛亮,诸葛亮先唤王平入帐,责骂他不尽劝谏的责任。王平说明马谡固执己见,坚持不听别人意见。诸葛亮叫王平出去,再唤马谡入帐。马谡把自己捆绑起来,跪于帐前。诸葛亮说依军法处置马谡当斩,他的家小将按月给予禄粮,让马谡不必挂心。马谡哭着说:“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虽死亦无恨!”诸葛亮挥泪,令左右将马谡推出辕门斩首。参军蒋琬,刚好从成都来,高喊刀下留人,已来不及。武士献马谡首级于殿下,诸葛亮大哭。说先帝曾经面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今果尝此言。于是自作表文,请蒋琬申奏刘禅,自贬丞相之职。

  诸葛亮自己承认用人不当,所以自请处罚。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以马谡为知心的参谋,这一次失误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按理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并不是打败仗便应该杀头。但是事先诸葛亮曾经再三交代此事非同小可。马谡犯了重大的过错,不能及时作出一些调整,但至少也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将伤亡减到最低。怎么可以临事而惧,致令军士惊慌失措,造成这么惨的溃败?如果马谡战死沙场,诸葛亮还多少有一些交代。现在他活着回来,难道还想活命吗?他不能力战而后败,才是诸葛亮下令斩首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是因为自己用错人,至少也要给马谡一些同情,所以挥泪,而且承诺照顾马谡的家小。

  领导力箴言

  诸葛亮用错了马谡,失了街亭,犯了大错。为了严明军纪,他虽然后悔、心痛,仍坚持斩了马谡,并主动向后主刘禅申请自贬,作为处罚。既表现了他作为领导的人情,也显示了他作为领导者的公正和奖惩分明。其对于惩罚问题的公正性和以身作则的意识非常令人钦佩。

  奖惩分明是合理的做法,良好的领导者,除了具备学识、经验、操守这三种条件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制度。领导滥用权力,乱开恶例,对员工就是不良的示范。所以领导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尊重制度,尽量减少例外,绝对不开恶例。

  领导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所以领导必须做好榜样,才是良好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说教还要有效。

  回顾历史,商鞅在变法之前,曾先在南城门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悬赏能把木头搬到北城门的人奖励十金。大家认为是开玩笑,不肯尝试。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人搬了,商鞅马上付给了他五十金。这种戏剧性的悬赏,乃是今日电视节目所流行的统统有奖的前身,这纯属表演性质,并不能用作为管理的法则。琇書網

  作为一个领导者,当然可以配合必要的赏罚。但赏罚犹如一把刀,有刀刃有刀背,必须审慎使用。

  姜太公主张“赏贵大,罚贵小”,便是通过“多赏少罚”的精神,使员工自发性地工作。职位高的人,领导会给他面子,但是职位低的人更需要被尊重。因此,领导在配合必要的赏罚时,务必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尽量多赏少罚。

  第二,“赏贵小”,要奖励先奖励官小的,不要老奖励官大的。

  第三,“罚贵大”,犯了错误从职位高的先罚起。要罚先罚官大的,不要先罚官小的。

  第四,赏罚要公正,力求有效。

  同时,奖励也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本职工作做得好,不可以奖励。这是员工应该做的工作,凭什么奖励他?如果每个人本职工作做得好都要奖励,那就应该普遍发奖金了。

  二是没有争论的奖励要公开,有争论的奖励要私下去执行。凡是有争论的、大家愤愤不平的奖励,是没有必要公开奖励的。凡是有具体事实、数据很明确的,就公开奖励;凡是大家很有意见的,就私底下奖励。

  三是奖励要尊重被奖励员工的需求。领导要和他好好商量,看看他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按照他的意愿去奖励。这样才是真正地尊重人。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曾仕强说三国领导力更新,第三章 领导知人善任的方圆之道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