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蒙台梭利是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她在1949年、1950年、1951年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招收孤儿和穷人家的孩子。她和修女们一起给孩子们上课。后来,人们发现儿童之家培养出来的孩子,从贫寒儿童成为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少年英才,便开始思考和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现在,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不断地蓬勃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真正的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了解得还太少。
《童年的秘密》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让人深刻地理解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同。
尊重孩子的本能
《童年的秘密》的核心观念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所有的新生儿都有一个预定的心理机能,就像蜜蜂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去成长。婴儿虽然没有蜜蜂的存活能力那么强,但是也有自己去成长的生存本能。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这个世界。
很多家长做的事恰恰是阻碍孩子去探索。比如说,很多小孩儿一出生,就被裹成一个紧紧的蜡烛包。想想看,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是多么舒服的状态,是可以动的、温暖的、舒适的。很多人说孩子没有感觉,不会反抗,但孩子被僵硬地裹起来的时候,他的学习已经被阻断了。还有人会把孩子抱起来,一会儿横着抱,一会儿竖着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一个物品,当他幼小时,把他当作一件东西提起来并拎东拎西。
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孩子在3岁前所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但3岁前的孩子的确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看人际关系,学会了分辨秩序,学会了识别颜色……这个信息量是巨大的。其实,一个小孩儿能让自己的手指协调起来,准确地抓到东西,准确地塞到嘴里,就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大人的学习能力跟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大人不能用自己成长的速度来想象孩子的成长速度,甚至有时候大人“刻意地教”远不如孩子“自发地学”来得快。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本能,如果能够以尊重孩子的成长本能为基础来培养他,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正常人。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正常孩子是:智慧早熟、已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
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甚至都算不上蒙台梭利所说的正常的孩子。我们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每天患得患失,挣钱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想挣钱,常在内疚感和自负之间不断地徘徊。很多人的心理没那么正常,也没有向我们天性所在的方向发展。
蒙氏教育的体系里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有四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是敏感期。
比如说,蝴蝶的幼虫是通过对光线的感应来判断哪个地方有树叶可以吃。不用教它们,它们会朝着有光的地方爬,去吃叶子。虫子大了,到了它能够找到叶子的时候,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在伸手乱抓的时候,在各种摸索的时候,都有他的敏感性。他用这种方式学习探索世界。大人会认为很无趣,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老重复做那么奇怪的事,其实他是在学习,甚至他什么都要用嘴尝一下,就是为了感知他没有见过的东西。
这个敏感性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他不会再用这个方法去探索世界了。但是,如果你阻止他,敏感期一过,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第二个是孩子会特别重视外部的秩序。
嘟嘟小时候很重视外部秩序,他放任何东西,都会按照原来他看到的样子摆好。连家里来了很多人的拖鞋,他都要按照他的方式摆整齐。
书里讲到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哭,家人发现小女孩老盯着桌上的伞。原来是有一个客人来了,把一把伞放在了桌上,小女孩觉得不对,一直哭。后来,他们把伞拿开,放到了别的地方,桌子恢复了原来的秩序,孩子就不哭了。小孩儿天生对秩序有敏感性。
第三个叫“内部定向”。
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也会有秩序感,他会要求自己的身体也要符合一定的规律。这个过程中,他就在摸索、协调。有一个孩子,保姆给他洗澡,他每天都很开心,每天洗澡都没有问题。结果,有一天换了一个新保姆给他洗澡,他变得不安和绝望。后来才知道,第一位保姆的动作是右手托着孩子的脑袋,左手给孩子洗澡,另一位保姆则恰恰相反。
最后一个,就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来完成的。
一个出生只有4个星期的婴儿,看到爸爸和叔叔同时出现在自己面前,孩子呆住了。叔叔跟爸爸长相相近,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来,只要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他俩一直分开,一个到左边,一个到右边。终于等孩子慢慢发现了原因,开始认识到原来这是两个人时,他才宽慰。
大人在孩子探索时要有耐心,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告诉他这个是叔叔,这个是爸爸,他自己会慢慢地发现。当他露出会心微笑的那一刻,他才真的把这个东西掌握、学会了。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就能够看到,大人是怎样阻止孩子的发展的。
大人阻止孩子的发展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不要动、不要碰、老实点儿、别喊。像孩子自己拿着梳子,觉得很好玩,想梳头,你会觉得孩子把头发梳得乱七八糟,说“我来帮你梳”。实际上,孩子在模仿梳头的过程中体会着秩序感,体会着自己身体的协调性,也在感知这个社会。
又如,孩子穿衣服太慢,因为孩子的节奏跟我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蒙台梭利说:“儿童虽然有他的步速,但这种步速几乎是机械地带着他前进。幼儿的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他自己。他步伐缓慢,这是一种看上去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的的步伐,他行走是被他看到的周围物体所引起的。如果成人要帮助这个儿童,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目的。”
孩子正在学习,在探索扣子和扣眼的关系,他很慢,可能会扣错,但这正是他学习最重要的时机。如果为了省时间,家长的办法就是替他把衣服都穿好。这样,孩子慢慢地就放弃了,不学这项技能了,失去了学习的自信。
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个墨水瓶的时候,大人一定会特别紧张,也可能为此发生冲突,但是这些东西对孩子天生有吸引力。孩子喜欢的是把盖子拿起来又盖下去,并不是真正要这个瓶子或者墨水。其实,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打开和拧上的过程中,去感知什么是圆、什么是螺纹,这些是怎样一起配合的,他会觉得世界真好玩。
成人阻碍儿童发展的很多方法,在今天听来并不陌生,我们依然在用类似的方法阻碍着孩子成长。
完成老师的任务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他认为教师应该端正对待儿童的态度。儿童不能够保护自己,他们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任何事情。如果我们对孩子发泄情绪,他们不仅很快就忘记了我们的罪恶,还会对我们所指责他们的一切感到内疚。
孩子很善良。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告诉我,有一个老师,给班上一个表现不好的小男孩起外号,还让全班的同学都叫那个小男孩的外号,小男孩很羞愧。但是,班里没有一个孩子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他们觉得老师一定是对的。大家一起去指责那个可怜的小男孩,回家还跟家长说那个小男孩不好,连老师都叫他的外号……
老师要珍惜手上的权力,孩子不会轻易地反抗大人。因此,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够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
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第一是通过自己与这些坏脾气做斗争,努力克服它们;第二是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观念来抑制我们的坏脾气;第三是时刻反省自己。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
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蒙台梭利选择了这个方向,并从中感受幸福。书中有一张老照片,是蒙台梭利在1950年为一个电台发表讲话之前和一个英国小女孩交谈时拍摄的。她把女孩抱在胸前,一块儿接受电台的采访,她的样子、她的眼神,充满了爱。
当一个老师真的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的时候,才能够用爱心对待这个孩子,而不是为了图省事,为了能够有秩序,告诉孩子“坐在一起静悄悄,手背后,举手要发言,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
发展天赋的发现
儿童之家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后,有六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重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说,一个3岁的小女孩玩一个圆柱体,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她重复练习高达42遍!
蒙台梭利说,当小女孩重复练习了42遍后停下来,她仿佛从梦中醒来并愉快地微笑着,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并环顾四周。
当一个孩子玩过、玩透、玩熟一样事物的时候,他是在进行一些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探索。他真的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东西。
嘟嘟小时候看他喜欢看的动画片,我们觉得喜欢看一个片子,至多看两遍,但孩子喜欢看一个动画片,会看几十遍。而且,他每次看到某处情节的时候,该紧张还是紧张,该兴奋还是兴奋。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断孩子的重复。
第二个发现是允许孩子自由选择,给孩子可选择的空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三个发现是孩子很喜欢秩序感。
很多早教中心、幼儿园,都希望营造出一种物质很丰富的感觉,很多地方都有玩具。可是,玩具过多,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他就没法非常安静地去探索一些事情了。
我曾反思,我家给孩子的玩具真的是有点儿多了。其实,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所有人都时不时地给孩子送玩具,每个家里都有一堆玩具。
给孩子太多玩具,孩子就不会去认真地把一个东西玩很多遍了。
第四个发现是尊严感。
大人喜欢跟小孩儿开玩笑,经常用欺负他、侮辱他、调笑他、吓唬他的方法,孩子是真的会认真的。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次专门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擤鼻涕。孩子们擤鼻涕的时候,总是被呵斥不礼貌、声音太大、去一边等,他们一想这事就很紧张。蒙台梭利坐在孩子们中间,教孩子做这件事。最后,所有的小孩儿竟然都热烈地鼓掌,掌声像在剧场中听到的那样长久而热烈。因为老师尊重他们,在乎他们的需求。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不能随便否定他的感情。有时候,大人一张口说的话就不客气,调笑、打击、否定、呵斥,让孩子没有尊严感。
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就要学会尊重他,让他知道他的尊严很重要,他是能够掌控自己尊严的人。
第五个发现是关于书写和阅读的。
蒙台梭利认为过早地强求儿童通过书本来识字,对儿童是没有帮助的。
不需要刻意地教写字,而要把认识字母变成一个游戏,用硬纸板做出字母,有些字母是发亮的纸板做成的。儿童既可以用手指在上面顺着字形写,又可以感知它的形状。
这样,孩子们依靠着自己对探究的浓厚兴趣,兴趣和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有一次,大人正在谈论一场地震的时候,有个大约5岁的小孩儿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我感到遗憾。”大人们猜想他是要表达悲哀,但他接着写:“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儿。”这也不足为奇。后来,他接着写:“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我会去帮助他们。”这多么令人感动,一个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他表达出这么崇高的感情。
总之,当孩子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时候,他才能循序渐进地去看有图画的书,接着看带字的书。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揠苗助长。我记得嘟嘟在很小的时候,我对全家人说不要教他认字。如果他问,我们就告诉他;他要是不问,谁也不要强迫他认什么字。
他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因为没有人强迫他,没有人把认字当作任务和要求灌输给他,他反倒探索得很愉快。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
第六个发现是关于身体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做任何事去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但是孩子们的健康状况都很好。
孩子能够玩起来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运动量肯定比我们大人大。剩下的是健康的心理因素,让孩子心情愉快、不压抑,他的身体会好很多。而反过来,很多疾病是来自经常被父母训斥,压力很大,这种心理上所受到的摧残会导致发烧,免疫力下降。
以上六个发现,对我们做好父母的工作以及老师去做好老师的工作,都会有很多的启发。
帮助孩子正常化
这里提到的不正常,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大家千万不要套用到歧视上面去,正常和不正常是理想化和不够理想之间的区别。
蒙台梭利提到了一个词——皈依,是因为很多孩子已经偏离正常很远了,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状态。
有一群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儿,他们丧失了亲人,也没有家园。当进到儿童之家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不正常的,晚上常常听到他们大声地叫喊和哭泣。
老师们带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教他们学习像王子一样用餐,像最好的侍从一样端菜,让这些孩子逐渐从震后的伤痛中慢慢地恢复过来。他们又重新开始欢笑,重新开始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还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是什么?儿童之家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富家子弟,他们总不在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觉得什么都不好玩。一个孩子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丧失了兴趣,因为他的生活条件太优越了,他在家里有太多人愿意替他打理各种各样的事,所以有了这样的状况。
老师和家长们给了这些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相信一个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还跟这个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有关系。这些富人家的孩子在这儿待了几天以后,慢慢地开始探索,也开始玩简单的玩具,开始专注于去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也叫作“皈依”。
如果大人用了很多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不正常的行为。
第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叫作“神游”。
神游就是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么专注,他做任何事都不投入,注意力不会集中,上课的时候会看别的地方。
我小时候的数学老师跟我妈妈说:“樊登上课的时候,眼睛像个小老虎一样。”我放了学不复习——只是做作业。但是,我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地盯着老师。
嘟嘟现在学习成绩也好,我问他怎么把分数考这么高。他说:“我就是一个办法。”我说:“什么办法?”他说:“我上课的时候就盯着老师,认真地听他说什么,这样下课玩就可以了。”
孩子的专注度尤为重要,有一个孩子被老师反映上课从来不认真听讲,成绩一塌糊涂。我们就问是怎么回事,一了解马上发现,她爸爸妈妈老吵架。当一个家里充满暴力情绪的时候,很多争执让孩子觉得恐惧,他的注意力是没法集中的。
还有一个造成神游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多数人迷信孩子的童年与玩具紧密相连。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拥有太多玩具。
第二个不正常的状态是障碍。
过早地给孩子进行过度教育的家庭,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你给他造成了学习的障碍,你没有让他按照他的节奏去探索这个世界,而是给他灌输得过多,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是傲慢心理,使他不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学的。
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数学,等到他上一年级后,发现这些内容自己都会,就开始不屑于学习这些,最后的结果就是听到数学就烦,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当障碍产生后,再想扭转孩子,让他重建对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第三个不正常的状态是依附。
有的孩子永远黏着爸妈,他放弃自己活动,只想永远和父母在一起。其实,一个孩子是很喜欢自己玩的,自己会玩得很开心。
在我家,虽然我们也陪嘟嘟玩,但嘟嘟经常自己一个人玩半天。他最好的伙伴是想象力,他拿着玩具想象它们怎么打,发生了什么故事。我小时候也经常会做这样的想象。
一个孩子如果放弃了自己活动,凡事都依赖大人,他长大了会懒散,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感,认为这一切都应该跟父母有关。
第四个不正常的状态是占有欲。
如果一个人占有的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他的发展就失去了平衡。
第五个不正常的状态是权力欲。
权力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买这个、买那个,通过大人来获取更多的东西。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没有底线地满足。最后,孩子发现指挥大人很容易,而且常常指挥大人来做成一些事比自己做要容易得多,他就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大家要小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什么事都让他通过大人来实现。
第六个不正常的状态是自卑。
自卑来自苛责。家里来客人,客人失手打翻了一个杯子,你会说:“没关系,不要紧,杯子也不贵,是我上次旅游的时候顺手买的……”你想让客人不要有愧疚感,但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你会说:“多好的一个杯子被打碎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当孩子观察到你对他和对别人的态度不一样时,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渐产生了。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对普通人的高,甚至,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都高!这样的孩子,容易在长大后有自卑的特征。他不会有足够的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因为他就是在被不断批评中长大的。
此外,不正常的状态还有恐惧和说谎。
想要回归正常:第一是要靠我们外部的努力,老师和家长要能够遵从孩子的节奏,要允许孩子不断地探索,给他创造一个探索和学习的环境,让孩子通过探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二是要靠孩子自身的调节,当你尊重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节奏时,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况。
很多家长难以做到尊重孩子,包括孩子和父母的冲突,这主要来自家长的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
主导本能是孩子想有他的话语权,希望自己主导一生,但父母总把孩子视作自己的产品、私有的财产。当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并实行控制时,双方在控制权上就产生了争执,导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工作本能是重要矛盾的分歧点。如果一个人长大成人很不容易,到了养家糊口的时候,他会把工作视作一种负担。他就不想让孩子天天工作,觉得让他休息是最好的,会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办法就是一切让大人来,想让孩子过得舒服,因为他根本不觉得工作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通过工作来认识世界的。比如说,他扣扣子、自己背书包上学、去洗碗、去帮着妈妈布置餐台等,这些事情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
孩子帮大人做一些事,他会特别愉快。樊登读书很多授权点有时候需要我拍一段视频给大家,大家在会场播放,我都找嘟嘟帮我拍。家里有大人,我也不用他们帮忙。我对嘟嘟说:“嘟嘟,你来帮爸爸拍个视频。”他说:“我行吗?”我说:“你当然可以,没问题,你拍照拍得那么好。”于是,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拍个视频有多认真。比如,他会找一个角度,说:“爸爸,我先拍个照片,你看看这个角度行不行,我再拍。”他是很认真地在参与大人的工作。
如果大人把这个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差事,对孩子说:“你给我拍这个视频,我给你10块钱。”这立刻就变成了以成人的逻辑去破坏孩子的世界。
孩子在主动性很高的时候,会在参与这个劳动的过程中感受愉快和好玩。大人活得太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苦差事,就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我们对孩子说的“你快点儿”和“我帮你做”,使得孩子没法通过工作来认识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真的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领会工作本身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修炼、不断精进的过程,就会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
了解了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后,应该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让他可以重复地做一些事情,让他可以参与到很多家庭的工作中去,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作大人一样对待,跟他对话。这时候,你发现孩子完全可以成长得非常阳光、健康、开朗。
最后引用这本书里的话,跟大家共勉——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具有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托付给他们使命的意义,这个使命使他们超越社会,并使他们能够支配所有的物质环境,因为他们的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希望我们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很多朋友向我咨询:“我的孩子性格特别内向,该怎么办?”还有人说:“我自己性格内向,我的孩子也内向,我特别不希望他这样。”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内向这么排斥,《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的作者兰妮博士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
那么,内向和外向是存在的吗?会不会是我们大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感觉?因为所有人在某些时刻都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可别人说樊老师肯定是外向性格。
内向跟外向到底有没有准确的界定?兰妮博士阅读了数千份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材料,还采访了数百位内向的人,发现内向和外向的概念的确是存在的。
只不过,内向和外向不总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气质。
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内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内向?这个很长时间以来的误解,来自20世纪所谓最伟大的三个心理学家之间的纷争,这三个人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荣格、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本来在心理领域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后来三个人不再和睦,最有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对另外两个人愤愤不平。因为荣格和阿德勒都是内向的人,弗洛伊德便开始贬低内向,把内向的定义扭转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等。
今天,我们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内向担忧,都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非得把一个内向的孩子推到台前去演讲。如果不会演讲,必须得练,非得让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看似活泼、外向的人,这种教育方法会带来特别多的伤害和失误。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学习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把他改变成外向的人。
判断内向与外向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最重要的标志,是要看他获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外向的人越玩越带劲儿,人越多越开心,只要热闹就会觉得充满了能量;内向的人在人多的环境下会觉得越来越累,他需要自己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休息一下,安静一会儿,才能够逐渐补充上能量。
外向的人所获得的信息交流和能量恢复,都来自社交和与他人的互动;内向的人是来自安静,来自独处。
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有如下的问题可以引导和验证:我参加完刺激性活动后浑身是劲儿,还是在大多数时间里借由安静地思考来恢复精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他很有可能是偏内向的孩子。反之,如果你的孩子精力充沛,总想到外面去玩,不管有没有人和他一起,他就很有可能是外向的孩子。
从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个人休闲的时候,他是想拿起手机叫朋友来玩,还是想自己静静地看会儿书或者是散散步,这是内向和外向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内向与外向也大为不同。
多巴胺作用于交感神经,醒着的时候,交感神经控制我们的行为,休息的时候,就切换到了副交感神经。
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内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我们减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外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人加速和战斗的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是多巴胺。
又如大脑的区别,人类的大脑有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域,相互独立、彼此配合,分别为:大脑前叶、大脑后叶、左脑、右脑。
从大脑前叶和大脑后叶的区别来看,内向孩子的大脑前叶更加活跃,外向孩子的大脑后叶更加活跃。
在左、右脑之间,每个孩子都有占优势的一部分:内向的孩子,左脑占优势,孩子就更有逻辑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爱玩、爱交朋友。
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社交,与很多人混得很熟,因为他的知觉和情感的系统比较发达。
我在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发现了孩子之间的不同。小朋友学说话有两种学习方式:有的小朋友说一个字后再说一个字,说很多不连贯的话,有的小朋友则总是说连贯的话。我儿子如果没有把一句话组织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说话。他喜欢想,想半天后,如果说不准,就停下来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脑里组织出一句完整的话后,他才会全部说出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我判断他有点儿偏内向。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是他在幼儿园时,一次过生日,我们把小朋友都请到家里来玩。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把我们家闹翻天了。嘟嘟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哭了,他说:“他们为什么还不走?他们太闹了,我受不了。”
这从生理原因让我们看到内向和外向的不同。当然,没有所谓的优劣。
对内向孩子的理解与爱
兰妮博士致力于研究内向,她分析内向有如下优势: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通谈话,乐于自处,谦虚,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好公民,珍惜长期的友谊。
我觉得这提醒我们意识到内向的人有很多优点。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优势,外向的人身上也会有。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外向型的人看起来会更容易适应,人和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内向的人看起来似乎要慢一点儿。这就需要家长帮孩子创造一个“耐寒区”,给内向孩子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成长要素。
第一,确保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家长不会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愿意成为的人,不会因为孩子总躲在人身后而忧心和焦虑,而是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第二,要教他行事符合自己的气质。帮孩子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书中的人物角色:有人特别外向,爱开玩笑,经常组织大家聚会,甚至会为了团队牺牲;还有人不爱说话,性格内敛。但是,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气质去生活。
第三,与孩子建立一种灵活的关系,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当他的才能受到鼓励,孩子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第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这样,当孩子需要安静时,就能够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了。
以上可以帮助孩子创造“耐寒区”。不要总讲道理,因为内向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思虑过度,太多的道理会让他变得非常焦虑。也不要总反驳孩子,不要跟孩子展开大量辩论,更不要轻视或者忽视他的需求和感觉。
要做的事是承认他的感受,跟他换位思考。今天处理不了的问题,可以约孩子下次再做。如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应该向他表示歉意。
理解内向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内向孩子很容易产生内疚和耻辱感。一定程度之内,会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如果内疚感和耻辱感过多,则造成伤害,导致孩子的行为扭曲或者深度自卑,以及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建议纠正内向孩子的错误时,稍微说一下就好了。比如,孩子在家里练吉他,吵得你睡不着觉,如果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的话,你可以跟他说“妈妈真的有点儿头疼,我希望能够安静一下”,就这一句就好。如果要想阻止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真的需要父母花很大的力气,因为孩子能量很强、停不下来。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我带着嘟嘟去博物馆,那时候他三四岁,很爱跑。我发现他影响到了别人,只需要看着他说:“嘘。”就做这一个动作,他就立刻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点点头,安安静静地跟在我后边。
在对内向孩子的看护和饮食调配上,也跟对待外向的孩子不同。
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变化的环境,你突然把他带到一个特别嘈杂的宴会,他会特别不舒服。所以,在变化之前,要提前明确地告知孩子。比如说:“今天晚上,咱们要参加一个活动,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活动的安排是这样的……”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参与到对这个活动的预判和想象中。活动之中,要多去观察孩子是不是累了,是否需要安静或者需要你去陪他。
不要逼着孩子吃东西,我太太小时候被迫吃了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到现在,她一想到这个食物,依然无法接受。家长不要在食物问题上和孩子较劲儿,世界上的食物种类那么多,少吃一两样,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我们会因为这件事发脾气,其实对身体不好,对心理关系也不好。所以,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有挑食这个状况,家长应避免卷入食物的争斗中。
要给他足够的睡眠时间。内向的孩子很需要在睡眠中吸取能量,也普遍需要一个安慰物——一个小被子、一个小毯子等,或者是揪着妈妈的衣角入睡。
作者请内向孩子的父母谨记:对于一个明显羞怯和不自信的内向孩子来说,严厉的对待——包括过分严厉的管教——必然会失败。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内向的孩子变得不与他人交流,极其内向的孩子甚至变得孤僻。他放弃自己的能力,说反正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内疚感爆棚。还有一种可能是叛逆,他去做很多出格的事,成为反面教材。
享受孩子独特的气质
家庭成员的性格是有很大差异性的,不是内向的家长一定会生出内向的孩子。即便同一对夫妻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性格也都不同。
不同并非缺陷,家长千万不要把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去错误比较,这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关键词是享受。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家长都要享受引导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要珍惜家里的每一个人。
对家庭里的内向孩子来说,调动他的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帮忙,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为这个家所做的贡献,他会觉得非常开心。还可以跟孩子讨论某一个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在我家,我可以和嘟嘟聊起家庭存款的事项,邀请他参与家庭的经济管理。他从中了解钱是怎么赚回来的,应该如何分配。甚至连家中老人生病住院了,我都会告知他,让孩子参与到整个家庭的活动中。这给他建立了责任感和自信心,他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很受重视。
还有,可以和孩子讨论另一个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比如,妹妹不愿意去幼儿园,父母就可以和哥哥探讨,大家怎么做可以帮助妹妹,这也会让孩子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当然,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家长跟孩子讲一讲自己小时候发生过什么事,孩子会特别乐意听。在我的记忆里,关于我父母年轻时的故事都是我小时候听的,这几十年他们都没有再说过这些事。我父母在我出生前的经历,在我脑海中是一幅一幅的画面。因为这是一个大系统,会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生命跟一个更大的系统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宏大的感觉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会是件礼物。
这本书中特别关爱面临父母离婚的内向孩子,因为孩子们有一个共通的特性,就是自我归因,他会觉得父母离婚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离婚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但是在离婚的时候,怎样能够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我认为要着重讲一下离婚的情况下,怎样能够给予孩子稳定感。
第一,不要让你的内向孩子被迫夹在你和配偶之间,非得让他认同你们当中某一个人的感受。实际上,孩子认同的是父母两个人,他忠于两个人。
第二,要理解内向孩子的反应较慢,他们需要时间处理这个变化。在与前夫(前妻)的争执中,表现得姿态高一些,他长大以后会因此而尊重你。孩子虽然不说什么,但他都看在眼里。如果两个人为了一点儿财产撕破脸,天天争吵,会给孩子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第三,可以与孩子讨论离婚这件事,在孩子的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确保孩子不会认为父母离异是他的错的时候。
第四,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烦恼,确定问题所在。比如说:“你晚上到爸爸那儿时,咱们可以通一个电话。”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不高兴的话,就要讲出来。
第五,尽量保持每天的生活规律。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变动,在两个家之间频繁改变生活,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第六,用带有卡通贴纸(针对年纪小的孩子)或附有便条的日历,来为孩子标明近期的安排,包括旅行、学校活动、预约就诊,以及其他一些父母双方都应该掌握的信息。
第七,告诉孩子,虽然你知道他希望父母复合,但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让他理解这件事情,否则,孩子心中永远有期待,总在给父母创造机会,甚至他会装病,需要爸爸妈妈一起来照顾他。如果以后确认父母不能复合,孩子会更加难过。
第八,不要叫内向的孩子监视你的前妻或者前夫。比如,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爸爸是个坏人,你替我惩罚他。”
第九,提醒孩子,每个人早晚都会适应变化,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还建议,在家庭中带孩子的老人能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不同,让他们互相交流,把家族故事传承下来。多一个人爱孩子,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重要的是让老人学习起来,理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学习,他可能真的希望孩子长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模板,对孩子提奇怪的要求。
有一次,我见到一位奶奶批评孙女玩滑梯,奶奶好凶,对着孩子大骂。我观察到小女孩完全无动于衷,像根本听不见奶奶的声音一样,接着玩滑梯,面无表情。实际上,双方都很痛苦:小女孩已经开始学会麻木了,而奶奶已经陷入了习惯性批评。
家长的学习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事。
内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家长需要跟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把学校的纪律准确、明确地告诉孩子。
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让孩子能够深度交友。内向的孩子交朋友跟外向的孩子不一样,就是他不会马上和很多人突然变得很熟,但是内向的孩子一旦跟某个人成为好朋友以后,他会非常珍惜,两个人会成为一辈子慢慢走下去的“发小”。
家长还要多留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内向的孩子有时候会在学校里被人欺负,因为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找到伙伴,更容易适应一个团体,内向的孩子则不同。比如《硅谷钢铁侠》里改变世界的埃隆·马斯克,他小时候总被人欺负,思考问题时极其深入,爱读《大英百科全书》。
内向孩子的父母要和老师沟通起来,请老师及时反馈,更好地呵护孩子。
帮助挖掘孩子的潜质
从学习环境来说,我们要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节奏。
当他慢慢找到了节奏感,发现自己就算比别人慢一点儿,也能够把事做得很好时,他就有了自信。
这份自信是来自他对节奏感的把握。
第二,要给他足够宽松和包容的环境。
生活中大量的悲剧都来自家长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别人家的孩子。这样,问题就来了。我想告诉大家,事实上,就算你的孩子在某个时刻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你还会继续希望他改变,希望他如果再怎么怎么样一点儿就更好了。家长的贪心是“无与伦比”的,事实上,永远不会停下来。没有人说“我的孩子现在已经最好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懂得满足太难了,这源于每一个家长内心不断涌动的焦虑情绪。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根本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得更好,而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
要把满足家长的自尊心、满足家长的对比欲望、满足家长焦虑情绪的这些东西,改成沉浸式的、漫步式的教育。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是宽松、包容,是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做,给他创造更多自己思考的机会,所以慢慢地,孩子真的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三,要了解内向孩子的课堂陷阱。
嘈杂的环境对内向孩子来说是一个陷阱。我曾经做过一个纪录片,叫《世界的孩子》。我们去看了美国的很多学校,学校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有的学校会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学校总是那么热闹,适合那些外向的、愿意排名的、愿意跟别人比拼的孩子去加入。所以,家长帮孩子选学校的时候,要看这个学校是否适合一个内向的孩子发展自己。
误解也会伤害到内向的孩子。有的学校的老师对内向的孩子缺乏理解,他们觉得内向的孩子不容易接近,觉得他们叛逆、不合群、自私自利、不善于沟通等。
第四就是内向孩子被忽视。
比如,大家的节奏和内向的孩子并不同,久而久之,他们得到的关注就更少了。
从交友方面来说,内向的孩子希望长期地、深入地交流,但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挫折,因为他们对于友谊的质量要求很高。
内向的孩子容易面临欺凌,家长要学会观察。例如,孩子有如下表现:
长期心情低落,或者异常烦躁;
在校期间,经常发生异常的状况;
总是丢东西或者衣服总是有破损;
没吃东西,经常饿着肚子;
做噩梦或者尿床;
身上有原因不明的擦伤或者淤青;
经常生病;
……
这些状况孩子虽然没有讲,或者在情绪上没有过多反映,但都有可能是他在学校里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父母需要安慰他,可以告诉他有的孩子脾气不好,就是非常讨厌,或者说“我知道你伤心了,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说“你为什么不打回去,你怎么没有自己的办法”。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以后,不要再去责怪他,再去责怪他就是进一步欺负他。
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帮助孩子。
第一,要给孩子做榜样。那些在家里目睹暴力和攻击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施暴者或者受害者。
如果父母在家里用言语辱骂或者讽刺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也会跟别人出现类似的情形,很有可能会让别人再骂他。这就是在家里习惯了这种角色,到学校他可能会扮演这样被欺负的角色。
第二,向孩子说明,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对于那些坏孩子,最有威慑力的还是大人。你需要让他尽快去寻找大人的帮助,无论是找老师还是找家长。
第三,如果见到欺负人的行为,你要立刻上前制止,你必须挺身而出。
兰妮博士还提出,家长可以做的防备工作如下:
让孩子学会辨认谁是恃强凌弱的“坏孩子”。凡是那种喜欢挑衅、戏弄、威胁等方式的人,要远离他们。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欺负人的“坏孩子”。
跟孩子说,你知道有些孩子喜欢欺负人,所以没必要对每个人都友好。有的人,你就是要跟他划清界限,或者你就是要反抗他。
跟孩子讲,任何欺凌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只要发生就要告诉大人。
确保孩子要有一两个好朋友。
跟孩子说有些欺凌是因为嫉妒,你的成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孩子表现得很好,如某门成绩非常棒、得了奖的时候,那些嫉妒的人有可能会欺负他。
向孩子描述,好朋友会如何对待你。那些欺负你的人只不过是想居高临下,而不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
告诉孩子不要理会那些“坏孩子”的粗鲁语言、表情和手势,以免伤害自己的自尊。
告诉孩子躲开欺负别人的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他,他可以去警察局或者其他有大人的场所寻求帮助。
让孩子学习空手道或者参加其他自我防卫的培训班,逐渐建立自信。受过这些体育训练的孩子,他容易走得稳,坐得直,看上去自信。敢于直视挑衅者眼睛的孩子,不大容易成为“坏孩子”的欺凌目标。
在家里,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被欺凌的时候应该怎样应对。要让孩子能够直视对方的眼睛,同时坚定地说“走开”“放手,不然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告诉孩子不要不敢喊叫,喊出来,不要怕。
如果孩子受到欺凌,要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因为学校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处理办法。
告诉孩子被人欺凌的时候,到公众场所去,这样有助于灭掉“坏孩子”的嚣张气焰。
还要告诉孩子,被惊吓到了没有关系,只是一定不要当着欺凌者的面哭,最好是安静地走开。
在孩子回家的路上,或者等他下公共汽车以后陪陪他,和他愉快地聊天,“坏孩子”不会欺凌经常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经历的这些事情真的是出人意料。我们应该下足够的功夫,来帮助容易被欺负的内向孩子。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把一个内向的孩子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讲得很清楚。一个内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核心是爱,是时间。
你要拿出时间来陪伴他,因为“爱”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有时间才能够表达爱,你要用更多的时间关注他,给他信任、稳定、信心,适应他的慢节奏,给他鼓励和快乐。
母爱的羁绊:妈妈如何与女儿相处
《母爱的羁绊》的作者是卡瑞尔·麦克布莱德。这本书可能会引起很多人伤痛的回忆,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应,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太夸张了。它所揭示的矛盾是大多数女孩和妈妈之间的矛盾。
对女孩影响最大的人是妈妈,妈妈的某些特质会导致女儿一生中面临特别多的困难:有的女孩对自己特别严苛;有的女孩子总是不自信,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干了很多工作,还对自己的评价不高;有的女孩子总是特别容易内疚;有的女孩子希望自己美了还要再美,瘦了还要再瘦……
这些可能是因为妈妈有自恋的特质。自恋的妈妈有强烈的自我关注,情感的贫乏也是来自强烈的自我关注。她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
自恋导致取悦,而非爱
有自恋母亲的女性会面临一些和她的兄弟们完全不同的困境,妈妈并不会将儿子视为自己的反映和延伸,但会给女儿压力。比如,对女儿过分严苛、过度关注。她在女儿身上事事处处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要求。
作者卡瑞尔总结了自恋的妈妈的九种特质。
第一个特质是她对自身的重要性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最好的,总希望别人都按照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比如,女孩结婚后,在做家务的习惯上,两个家庭的习惯不一样,亲家之间会因为家务开始打架。很多家里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二个特质是她专注于对成功、权力、才华、美貌、爱情的幻想。
我观察到很多家庭里,最能带着孩子报班的不是爸爸,而是妈妈。妈妈会不遗余力地骑个电单车,带着孩子,一天跑五六个班。妈妈觉得不能失败,一定要出人头地。
第三个特质是她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她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她觉得自己可以被更高层的人理解。
她总是孤芳自赏,觉得自己如果能够跟那些更高层的人见面的话,就能被更好地理解。
第四个特质是她特别需要过度的崇拜。
你要给她足够的赞美。吃了她做的饭,一定要说“特别棒”,要说“妈妈什么都好,妈妈一切都比别人强”,她才能得到满足。
第五个特质是她觉得自己享有特权。
我爱人开美容院,她有一个感受:有的女性一进店,就是一种女王的姿态。她约时间,随时可以改,但她如果临时来了,还要等,就发飙了。
第六个特质是人际关系上的剥削。
她喜欢利用别人,喜欢通过别人来实现目标。她认为别人帮自己很正常,当对方不再对自己有用的时候,她会把对方排除在朋友之外。
第七个特质是缺少同情心。
当女儿哭和难过的时候,妈妈回应的是你应该坚强一点儿。她甚至没有共情地过去搂着她,关爱地问要不要紧。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女主角的母亲在女儿出现问题时,首先担心的,不是女儿痛苦不痛苦、伤心不伤心、有没有受伤,而担心的是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当然,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但是女儿此时会觉得特别伤心,因为妈妈关心的根本不是自己。
第八个特质是常常会嫉妒。
有很多妈妈甚至会嫉妒自己的女儿。当然,中国妈妈很少这样。
第九个就是傲慢,目中无人。
这九个特质是自恋的妈妈通常拥有的特征。
妈妈自恋,女儿就会努力地做各种各样的事取悦妈妈。但就算女儿做得再好,都不会得到自恋妈妈的欣赏,因为自恋妈妈的关注点在女儿没有做到的地方——挑毛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
她说:“你下次应该再努力一点儿,你这次刚刚得了一个区里的冠军,那么你下次要得市里的冠军。”“你这次漂亮了一点儿,你下次应该更漂亮。”甚至有的家庭里,妈妈攒钱,给女儿送的礼物是做整形的手术费。
此时,女儿和妈妈之间的这种感情不是爱,是取悦和被取悦。
妈妈如果有自恋的人格障碍,会导致女儿出现下面的状况:
第一,总是觉得没人爱自己。
第二,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工作的时候特别拼命,但自我评价很低,总觉得自己没干好,总觉得自己好像在假装一样。
女性容易过于谦虚,比如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里写道,男人经常觉得自己是专家,女人却觉得:别叫我专家,其实我不是,我没有那么成功。有一位女士接受诺贝尔奖时的致辞是那么谦卑,把自己的贡献讲到几乎快没了,把一切荣誉都归于别人。
第三,女孩子经常觉得空虚,觉得心中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干什么。
第四,总是不自信。
如果一个女性在这四个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就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妈妈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问题。
母女关系的十根毒刺
卡瑞尔把与母性自恋有关的十种母女互动关系称为“十根毒刺”。
第一根毒刺是女儿总是想得到爱和赞许,但是却永远无法取悦母亲。
很多女儿在生气、抓狂的时候说:“为什么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取悦永远换不来满意。
第二根毒刺是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你感觉怎么样。
有的母亲在孩子出门之前,会把孩子打扮得很漂亮,至于孩子穿这身衣服去运动到底舒不舒服她不在乎。
有的母亲不关心女儿工作开心不开心,只关心女儿工作的头衔讲出去好不好听。
有的母亲甚至要求未来的女婿怎样才看起来有面子、门当户对,或是符合大家的看法。如果女儿找了一个不高不帅的男人,母亲就不能接受。问题是,这个人可能更爱女儿。她不去关心谁更爱自己的女儿,她关心的是谁看上去更好看。
我还见过有的妈妈会以死威胁女儿,说你要是不跟谁结婚,我就死给你看。这就是母亲觉得女儿和谁结婚,自己才觉得好。表面上看,母亲过的桥比女儿走的路还多,但这背后是母亲在替女儿做自己的人生决策,这会给女儿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
第三根毒刺是妈妈嫉妒女儿。
第四根毒刺是不支持女儿的自我表达。
比如,女儿想跟妈妈谈一谈,妈妈找一个借口就走了。当女儿说出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感受的时候,妈妈就哭、发飙,说:“你们都不理解我,干脆都别管我,我之前做的事都白做了……”她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会平心静气地与对方交流心中的感受。
第五根毒刺是所有的事都得围着妈妈转,所有的事一定是以她为中心的。
母亲是全家的女王。所有人都要跟着她的节奏,所有人都要配合她的计划。别人改变计划,她不会接受,但她改变计划,会觉得理所当然。
第六根毒刺是母亲在母女关系中缺乏同情心。
她只会对女儿提要求,只会说怎样会做得更好,但是对女儿的遭遇没有同情:不会搂着女儿,也不会给女儿一个依靠的肩膀。
第七根毒刺是妈妈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妈妈在女儿面前突然发飙,用大喊大叫、摔东西、摔门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打女儿。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因为她觉得为了我的情绪,我可以破坏周围的一切。
我见过个别在机场里突然大闹的女性。在那一刻,周围这么安静,有这么多双眼睛。按理说,她不会这么冲动,但是她管不了自己。她已经失控了,把个人情绪置于一切规则之上。
如果这根毒刺扎在女儿的身体里,女儿会更无助。因为女儿内心有一个文化的压力,就是指责母亲是大逆不道的,她的压力会更大。
第八根毒刺是爱挑毛病。
不光是针对女儿,母亲看到谁都会挑出毛病。
第九根毒刺是母亲把女儿当朋友。
有一种妈妈和女儿像是闺密,两个人看起来形同姐妹。母亲也乐于让别人把她们看作姐妹,打打闹闹,互相抢着衣服穿,讲一些闺密之间的私房话。
这是一根毒刺!虽然看起来很好,但会给女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因为女儿找不到母爱的感觉,只是多了一个玩伴儿。
更可怕的是很多妈妈还会把女儿当妈妈,多发于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母亲身上。母亲会在家里发脾气、不讲理、撒娇,要求女儿在她与父亲吵架的时候调停、评理、维护自己。当一个女儿充当了妈妈的角色时,这就着了道了!妈妈会更喜欢在女儿面前扮演孩子的角色。她的身体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不好,希望女儿多来照顾她。
这样的母亲,可能在她小时候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她在女儿面前会以缺乏爱的状态来索取对她特别重要的那种母爱。如果母女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无论是朋友,还是反过来的母女关系,都会使真正的关系受伤。
第十根毒刺是母女之间没有隐私。
母亲认为自己当然可以看女儿的日记,随便打开女儿的包,听女儿和朋友之间的电话,去看女儿手机里的信息和资料,她觉得母女之间完全没有界限。她侵入女儿的生活,让女儿根本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这十根毒刺如果存在,女儿就会出现不自信,永远对自己要求高,只注重外表,过度在意外貌等很多问题。
自恋妈妈的六张面孔
怎么识别一个妈妈到底是不是自恋?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研究区分了自恋妈妈的“六张面孔”。
第一种面孔,叫作“浮夸外向型的面孔”。
《六人行》里钱德勒·宾的妈妈经常跟小伙子们乱开玩笑,参与他们的游戏,在任何场合都是中心。这种浮夸外向型的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妈妈,剥夺了女儿应该有的位置。
这种妈妈在中国很少,但在家庭聚会时,也能够看到有的妈妈要让自己永远是中心。
第二种面孔,叫作“成就导向型的妈妈”。
妈妈要求女儿事事都要比别人强,一定要做到最好。她评价女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通过女儿能够做什么来做出的。
当你说“樊登是一个什么人”的时候,第一种评价方式:樊登是一个老师,会讲课;是一个创业者,每个月能挣多少多少钱。第二种评价方式:樊登是一个正直、包容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对家庭很重视的人。
第一种是用一个人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他在社会上的存在,第二种则是从内在进行评价。一个人只有充满了安全感,才能自然地用到第二种评价方式。
以此类推,我们评判孩子,是说宝贝特别聪明、成绩特别好、特别听话,还是说宝贝性格很开朗、特别懂得关心别人、善于与人沟通?
从内在评价一个人尤为重要。我觉得,孩子的成绩可能不是太好,可他善于与人沟通,也应该欣慰。可成就导向型的妈妈觉得这不能解决问题,女儿既要能够善于沟通,考试成绩还得是第一名。
第三张面孔,叫作“心身疾病型”。
妈妈总是柔弱,总需要人照顾。有的妈妈跟孩子讲,她的身体不舒服。孩子就带她去看病,做完各种检查,医生却说她没病。可妈妈说换个医院再检查,于是又做了一遍检查,结果依然是没病。妈妈还是觉得不可以,那就再看中医,中医号了脉也说没病……就算所有的医生都说没病,她还要求孩子带她去检查。
这样的妈妈往往缺少关爱,等女儿长大了,妈妈便去寻找补偿——去寻找被人照顾的感受。
第四张面孔,叫作“成瘾型母亲”。
比如说吸毒、酒瘾、家庭暴力,现实生活中不多见。
第五张面孔,叫作“不怀好意型”。
妈妈经常会欺负孩子,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她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过来泼冷水,给一些打击,在公开场合又显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
第六张面孔,叫作“情感饥渴型”。
极端的案例是有的妈妈会跟自己女儿的男朋友谈恋爱。
无论是哪一张面孔,所带来的结果可能都让女儿有如下特征:
第一个是过度在意形象。有很多女孩子已经很瘦了,但是她们说“我还得再瘦一点儿,我还要去做削骨”。她们超出常态地节食,可无论怎样,一看镜子还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看了这本书,我才理解了以前的一个段子:男人照镜子的时候,无论身材怎么样,都会觉得自己还挺健壮的;女人一看镜子,无论身材好不好,都会觉得“哇,怎么这么胖”。
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女儿可能从母亲那里被过度要求,导致女儿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够完美,还要再美。就像一些演艺人员,已经很美了,还要不停地整容。
第二个是永远自我加压。自我加压的好处是出色、成功,缺陷是感受不到幸福。她觉得等自己有了哪种成就才能够幸福,没有的时候,就不幸福。一生都在要求自己做到下一步,才能够享受生活,但幸福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下幸福才是幸福。
最后一个是向外寻找补偿。很多好女孩没有找让自己这一辈子都开心的人做伴侣,而是找了一个“妈”——找了一个能够给她带来妈妈没有带来的感觉的人。
因为女儿没有得到母爱,所以她找对象会找一个宠着她的人。她并不爱这个人,但这个人对她足够好,对她逆来顺受。她以前被妈妈欺负,后来找了可以欺负的对象。她根本不是出自爱,而是出自依赖,或者欺压,能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她的婚姻未必会幸福。
四步走出自恋的深渊
《母爱的羁绊》提供了四个步骤,帮女儿走出妈妈自恋的深渊。即便有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这四个步骤也能对女儿有帮助。
第一步,首先要告诉自己,感受比外表更重要。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圣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说,吃东西吃饱就行了,不必把东西做那么好看,好看就是浪费。又如,有个地方住就行了,不讲究外在装饰。
这一点,孔子跟老子有区别:孔子讲究文质彬彬,人既要有文又要有质,才能够被称为“君子”;老子说文的东西不重要,有质是最重要的。
自恋的妈妈们过于看重文,女儿要学习建立起新的意识:外在的表现重要,但内在的感受更重要。
第二步,慢慢地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女儿可以尝试着搬家,搬到离母亲稍微远一点儿的地方。也可以尝试一些小事,不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要慢慢地让妈妈知道,女儿是有底线的,有些事是自己的原则,女儿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应该自己来做决定。
第三步,治疗中,要和母亲和谐相处。
我以前参加过一个德国的心理学训练营,做家庭系统排列。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心里说:“我原谅我妈妈了,虽然我妈妈很自恋,虽然我妈妈没有爱我的能力……”而是要感谢——感谢妈妈用她的方式把我们养大。在心里对妈妈讲讲感谢的话,有可能母女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即便有的家庭,妈妈已经不在了,女儿也可以想象妈妈,并在心中对妈妈表示感谢。有很多女孩,在家庭里所受的煎熬让她无法理解妈妈,但如果想要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的话,要努力尝试。
作者卡瑞尔提醒女儿们,对妈妈的理解,能够超越过去那种做一个不高兴的、受伤的孩子的感觉,它让你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最后一步,要学会建立爱的体系。
妈妈自恋的习惯不能遗传下去,女儿要学会去关注自己的下一代。当女儿把这份爱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时,自恋的“魔咒”就会即刻被解除。否则的话,它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导致一代一代的女人都生活在内疚、减肥、痛苦和不满足中。
读这本书,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位女性,如果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得内心富足、开心、快乐,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在教育女儿这件事情上,父亲真的没有妈妈重要,尤其当妈妈是一个自恋型的妈妈时,父亲也会被她管束。
女性可以去做的事就是自己了解这些知识,必要的时候,带着妈妈去进行心理治疗。
我在家庭系统排列时,学到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理顺母女关系:当妈妈表现出种种状况的时候,女儿要学会跟妈妈说“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是有疗愈效果的。比如,妈妈跟爸爸出现一些情况时,女儿会意识到,这不归我管。女儿不在父母面前扮演父母的角色,不管父母的争执,只负责照看他们的健康。
此外,女儿不介入父母的生活,扭头出门,把爱给自己的孩子。这时候,女儿才能够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而不会被妈妈的自恋所培养出来的那种剥夺的价值体系束缚住。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叛逆时的特别关爱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的作者杰弗里·伯恩斯坦,是美国有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他经常出现在美国的公共媒体上,已帮助了2000多个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亲子关系。
叛逆的孩子通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总是拒绝大人的要求,不接受大人的管教,人际关系也受到严重的挑战,经常气愤不已地大喊大叫,等等。
父母可能尝试过不理他、奖励他、贴小红花等很多强硬或柔软的方法,但都不太起作用。因为叛逆的孩子缺乏成熟的情感,他不能够理智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挫折,不能够从错误中很快地吸取教训。简单地用这些处理成人的方法来对待他不会有效。
还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叛逆的时候说:“没关系,这是一个叛逆期,叛逆期过了就好了。”实际上,消极、被动地等着孩子的叛逆期过去,孩子的叛逆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父母用这个借口放弃了自己去努力的可能性。有的人20岁,有的人30岁,我见过有人甚至40岁才开始回归家庭。
叛逆控制不好的话,除了回归家庭的周期会很长,还有很多叛逆的孩子最后会出现沮丧或者抑郁的情绪,甚至会导致犯罪。父母要真正地学习理解孩子的叛逆。
理解叛逆的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英文直译的名字是“用十天去减少孩子的叛逆”。作者所开发的十天的计划是在他本人已经拥有25年咨询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一天,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叛逆。
诱发一个孩子叛逆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他在学校里被同伴拒绝;学习遇到困难;与父母相关的问题,比如说父亲酗酒,母亲用暴力的方式管教他;外部的创伤,比如说性骚扰;对自己的外貌形象不佳的焦虑;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冲突;认为叛逆是一件很酷的事。
多种多样的原因会诱发叛逆,但是归根结底,所有叛逆的孩子都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
这时候,请父母永远记住:你一点儿都不孤独。那些在电视上看起来很棒,接受采访,或者看起来非常和睦的家庭,只是其中一面,另外的一面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着孩子叛逆的问题,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已。
你只要坚持下来,平静地面对叛逆的问题,坚持10天,你就会看到改变。第一天,家长要检查自己是否有以下行为:
对孩子微笑了吗?
眨眼睛吗?
有没有拍拍孩子?
有没有跟孩子站得很近?
对孩子说“我爱你”,跟孩子目光接触,然后拥抱他,点头、握手。
参加学校的会议。
给予表扬。
给予赞美。
敦促他上课。
安排他的生日聚会。
敦促他参加各种活动……
这些活动每做一项,就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当你做到了以上所有的方面,即使你的孩子口头上不承认,也会在心里非常高兴和感激。
父母的消极行为,也可做如下检查:
有没有吼叫?
有没有嘲笑?
有没有讽刺、挖苦?
有没有打骂?
有没有忽视?
有没有唠叨?
有没有说教?
经常打断、羞辱孩子。
批评。
引发内疚。
刺激、挑衅。
撒谎。
跟其他家长说闲言碎语。
威胁。
贬低。
摔东西。
否定感受。
没有耐心。
不切实际的期望。
过于严厉的后果。
如果你检查以后,发现错的事做得太多了,也不要太难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让自己减压,父母对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照顾好你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的行为。
父母可以锻炼身体、看电影,和家人处好关系,让自己的状态变好。当你放松时,孩子的叛逆就会减轻。
你的孩子需要你帮助他克服叛逆行为。
第二天,要学会理解叛逆的孩子。
没有父母会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部分家长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几乎都会觉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确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理解是最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
倾听是关键,父母不要带着评判听孩子说话,不要总是想给他建议,说应该怎么样。这种话讲出来的时候会让孩子放弃讲述,因为你又开始“上课”了。如果你不表达出理解,孩子会感受不到你的爱。
要减少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积极面,你才能够耐心地倾听下去。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愿意倾听,是因为他们一听孩子讲话,就已经有结论了。总下结论叫作“不会聊天”。
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倾听状态:第一,不要给予未经请求的建议,孩子没有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这种话不是倾听的语言;第二,不要轻易跟孩子谈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孩子在讲他的事,你却在想讲你的事,这是倾听的大忌;第三,别忽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他的痛苦并不重要。
有一天,我儿子早上起来发现他的书包前一天放在我们另一个家里,没带回来。他紧张得要命,觉得没有带书包可怎么上学,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他妈妈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为这么小的事就哭,将来怎么做男子汉?”这就是忽视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委屈、更加难受,他的表现会更糟糕。父母没帮他快速从难过中走出来,导致孩子事后不再向父母倾诉。
要想做到良好地倾听,得蹲下来或者坐下来,认真地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地听孩子讲,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第三天,要做的是在大喊大叫的陷阱边上学做情绪教练。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喊叫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因为太有效了。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只要大喝一声,小孩儿就会立刻愣住。从此,父母只要一喊、声音一高,孩子就听话。只要父母的声音不高,孩子就不听话,因为他等着父母喊他。他认为只要不喊他,一切就是正常的。他并没有学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他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边界在哪儿,只是凭家长的吼叫来判断事情的正确性。
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或者缺乏积极的行为表现。父母大喊大叫的时候,孩子其实找到了父母的弱点,成功地干扰了父母,并且他也学会了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的诱惑就在于它看起来非常有用,但它导致孩子怀疑父母到底是不是爱他。它让孩子觉得特别孤独、害怕。只要父母一翻脸、声音一高、一拍桌子,孩子立刻会觉得父母不爱他,他会把自己的一切错误都归咎为“反正你不爱我”。
他会用叛逆的办法来跟父母对抗,这就是父母越喊,孩子叛逆得越严重的原因。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配偶或者你的领导每天冲着你大喊大叫,你觉得你能改好吗?反正我的经验是不会,我的经验是想办法对抗,证明我是对的,或者我做这件事不让他知道,等等。
当你想大喊大叫,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时,你可以先告诉孩子:“我现在真的快要疯掉了,在我平静下来之前,我得先处理好我自己的情绪问题。”跟孩子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
找到大喊大叫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有如下原因:一是来自遭受强烈挫折的反应,觉得自己无能,怎么连这件事都搞不定;二是我的父母这样对我,我也学会了大喊大叫;三是大喊大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四是大喊大叫是唯一的选择。
想要避免大喊大叫,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通过理解让自己平静下来。
要意识到自己愤怒的信号,让自己冷静或者先离开,等自己平静的时候再处理这个问题。
用轻声细语来替代大喊大叫,声音越小,威力越大。当你把孩子拉到一边,小声地、认真地跟他说话,会比你大声地喊他,更容易让孩子听得进去。
还有一些奇招,比如,想象一下你家正在做电视直播,像真人秀一样,到处都有摄像机。这时候,你会喊吗?会在十几亿观众面前疯狂吗?在这一刻,你会冷静。
还有就是想象一下美国总统就站在你身边,你还会喊吗?
还有一个挺绝的招,就是想一想这是你最后的日子。假如这是要离别的日子,你还会这样跟孩子度过今天吗?
当你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去提醒自己的时候,大喊大叫的习惯会逐渐减少。这时,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你减少了大喊大叫,孩子更容易关注你所说的话。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我儿子的书包忘带这件事,我送他上学的路上拉着他的手,一边走一边跟他谈心,发现时间有点儿紧张了,差几分钟就要迟到了。
我问:“你觉得今天咱们为什么可能迟到呢?”
他说:“时间可能浪费在哭上了。”
我说:“那你觉得哭有用吗?”
他说:“哭其实没什么用。”
他接下来问我:“爸爸,什么情绪才有用呢?”
当他跟我讨论什么情绪才有用时,我说:“有用的情绪是乐观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正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有用。沮丧、痛苦、抱怨、难受,通常是没有用的,而且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他听着听着,就很高兴地跟着我去上学了。
当父母轻声细语地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他几乎记得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超越权力之争
第四天,要超越权力之争。
权力争夺是孩子认为他有权力这么做,而父亲认为“你必须听我的”。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4岁的女儿。有一天,他女儿把一个香蕉皮扔在地上,就去玩了。爸爸让女儿把香蕉皮捡起来,女儿说不捡。爸爸说必须捡,否则别的都不能玩了。
女儿去看电视,爸爸把电视关掉;女儿去看书,爸爸把书收起来。女儿拿一个水果给她爸爸吃,她回避那个香蕉皮,但想和爸爸缓和关系。爸爸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吃,因为你没捡香蕉皮。”女儿“哇”的一声就哭了,这就是典型的权力争夺。
没有什么比你和叛逆的孩子之间进行权力争夺更加糟糕的事了。权力争夺战通常非常激烈、情绪化,而且可能丑态百出,往往落得两败俱伤。
你以为你在坚持原则,其实,只是你的心在受输赢感的控制。
叛逆的孩子对自己有什么权力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认为自己跟父母是平等的,才会有权力争夺。权力争夺之后,他会强烈地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避免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叫作“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他的。这时,父母跟孩子之间不需要进行权力争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共同协商来解决,因为目标是一致的,大家的目标都是爱这个家。
父母越是放弃掌控权,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就越多。有这样一句话:“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要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如果父母让孩子知道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可以做出选择,父母只是给出建议,孩子可能就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超越权力之争,父母要改变心态,记住:应对叛逆孩子时,不要操控他,而要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当你心平气和、果断而坚决地表达你的看法和信念的时候,你的孩子更可能会听;没有哪个成年人讲过由于父母太理解他们而度过一个可怕的童年。
改变你的心态后,学会给孩子选择权。
告诉孩子不同选择的结果,冷静、坚定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是跟他进行权力的争夺。《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里有19个秘诀:
1.想一想“预防”,也就是在平静的时候多加强沟通和爱;
2.思考用回应代替反应;
3.尝试把自己悬在天花板上来看孩子;
4.注意时间和过渡;
5.观察你在做什么示范;
6.注意你的情感节奏;
7.一直坚持你的界限;
8.说出你的想法后就走开;
9.有礼节地提出要求;
10.想一想“妥协”;
11.避免负面标签;
12.顾及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Χiυmъ.cοΜ
13.运用幽默;
14.用恰当的方法向孩子表达他有权力;
15.记住少说为妙;
16.给予选择,并且要求选择;
17.说“我理解,但是”;
18.给你的孩子赋权;
19.不是每件事都会引发权力之争。
在我家,当我和嘟嘟有可能面临权力之争的时候,我的办法就是共同制定规则。比如玩手机,我说:“嘟嘟,你觉得玩手机怎么样是合适的?前提是爸爸要告诉你它的危害性,第一是对眼睛不好,第二是我怕你上瘾。上瘾之后会导致你没心思干别的任何事,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讲完后,让他来选择,他自己定的是每天最多玩五局游戏,超过五局就一定把手机还回来。
有时候,他一天一局游戏都没打。他并不需要父母每天一定盯着他玩够这五局才行,因为他很放松,他觉得这不是一件敏感的事。
反过来,如果他只要一拿手机,我就非要让他还给我。产生这种权力争夺后,他会觉得玩手机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很多孩子后来就变得玩手机特别上瘾。
强化积极转变
第五天,要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懂得夸孩子,要在他做对事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是对的。
口头表扬的方式特别有助于塑造孩子的行为。不要轻易用物质来进行“贿赂”,千万不要以为给他买一双鞋就代表了表扬。你给他买双鞋,他未必知道这件事好在哪儿。最有利的奖励是简单的、没有任何成本的口头表扬:
·表扬的时候,态度一定要真诚。
同一件事情不要重复提及太多次,别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表扬的时候说出事实。
比如说:“今天早上,咱们在时间那么赶的情况之下,你还能够坚持不迟到,这说明你特别重视不迟到这件事,你是一个守时的孩子。”
·表扬越及时越好。
·表扬要多样化和见机行事。
不要吝惜你的表扬,认为对孩子表扬过多会让孩子骄傲是过虑了,很多父母的眼睛整天就盯着孩子的错误。
此外,父母可以邀请孩子来做一个游戏,让孩子参与设计一个奖励池。表扬可以出乎意料,但你答应的奖励一定要给孩子。除了表扬孩子,偶尔表扬自己一次也是很不错的,也会让自己更有动力。
第六天,要依靠纪律来约束。
孩子被表扬了很多次,逐渐出现了很多正确行为,也与你建立了亲密的感情。接下来要有可靠的纪律,可靠的纪律是关爱和理解。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和理解的时候,他会倾向于不轻易犯规。
不肯悔改有时候是叛逆的孩子伪装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说,他有时候特别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想要报复、充满嫉妒、感到害怕、身体不舒服。
使用后果惩罚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孩子对惩罚强度已经逐渐适应了。父母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会变得越来越严厉,惩罚逐渐升级,甚至失控。同时,孩子的恐惧、愤恨、痛苦会淹没他们学习的潜力。
正确的方法是学会换位思考,这才能让孩子承担后果的同时又做到“非控制”。
比如说,哥哥打了妹妹,爸爸如果大喊“你给我立刻回房间”,这就是控制的手法,爸爸表达的是自己愤怒的情绪。哥哥有可能被吓坏或者哭,离开房间,甚至影响他和妹妹的关系。
非控制的方法是说:“你刚刚打了你的妹妹,我感到很担忧,我希望你回到房间想想自己的行为。等我们大家都平静下来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件事。”这样,你给出的是建议,是非控制的手法。
纪律约束有一些注意事项:言行要一致;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后,要及时给予纠正,或者做出处罚;愿意协商。
想要发挥出最佳管束孩子的能力,还要树立好的榜样;设定限制,但别强加太多规则;制定家庭规则时,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帮助孩子理解规则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私下给予回应;告诉你的孩子你多么爱他;做积极行为选择,比如帮孩子从错误里学到人生经验。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惩罚结束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不喜欢的是你刚刚的那个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爸爸妈妈无条件地爱你。”只有无条件的爱存在,惩罚才会有效。否则,惩罚会成为孩子叛逆的理由和借口,他最后会说“我之所以叛逆,就是因为你们根本就不爱我”。
纪律是靠爱来维系的。
爱也需要纪律,如果父母没有纪律,不能够回应叛逆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就会失去威信和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当下,纵容型的家长导致的叛逆性的孩子和专制型的家长导致的叛逆性的孩子一样多。很多家长小时候被父母管得太严了,所以对孩子过度纵容。
温柔但是有边界永远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原则。有两个长得很像的名人的孩子在看守所相遇,两家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一家是完全纵容,一家是严格控制,孩子都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父母都没有完成无条件的爱和给孩子边界的责任。
调动全面支持
第七天,要调动家人的支持。
不要仅靠你一个人跟孩子互动,你的配偶、家里的老人、你的兄弟姐妹都可以加入与孩子的互动。单亲家庭也一样可以想办法获得更多亲友的支持,让大家都融入孩子的生活。
作者杰弗里给了建议:父母之间要结成联盟,夫妻关系要远远优于亲子关系;综合运用策略;做让大家一起开怀大笑的事,比如全家一块儿看电影,一块儿做拼图游戏,一块儿搭乐高,一块儿猜字谜,一块儿出去春游、野餐。
第八天,要减少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
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叛逆孩子会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争执,逃课、不做作业,不参加班级活动。
老师对学生的自我认知的影响是巨大的。叛逆的孩子很难适应并且管理好他们的挫败感和其他情绪。他们通常会向那些让自己感到威胁的老师和同学发起攻击。他们不停地告诉自己和他人“老师是不公平的”,以此来确认自己的感觉。这未必被界定成说谎,因为这就是叛逆孩子当下的感受。
当老师向你反映孩子有纪律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用如下方法:
·保持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
·积极、主动地了解更多的情况;
·参与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不是认为“这事不归我管”;
·找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请教;
·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告诉老师,他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的哪些方面;
·表扬老师;
·支持学校的工作而不恼火。
你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的话,孩子在学校里的问题,老师会更愿意帮你来解决它,你和老师会有很好的互动。
第九天,要克服顽固性的障碍。
比如,孩子注意力缺失、抑郁症、焦虑、酗酒、有健康问题,诸如心悸、肠胃问题、头痛、肥胖、失眠等。
遇到这些情况,要寻求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十天,要从长远来看,以减少叛逆的行为。
孩子的叛逆可能会反复,一段时间状态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出现叛逆。当孩子用叛逆来试探你的耐心的时候,请你不要失去信心,坚持下去,不要恐慌,思考自己的价值,保持前进的步伐,承认自己的不足,远离消极、质疑的陷阱。对孩子始终保持宽松的态度,邀请老师、家人共同参与。同时,也不要忽视你自己的业余生活。当你有了精彩的人生时,孩子才会感受到真正安全。
我总结这十天行为的关键原则是不要试图控制孩子,不要试图用强权来“屈打成招”。
解决叛逆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为什么要叛逆,倾听、尊重他,给他选择权,跟他一块儿制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的规矩。
要看到他的优点,表扬和肯定他,教他养成更多正确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是避免权力上的争夺——父母不应该跟孩子是权力争夺的关系。父母应该是帮助孩子的角色,当孩子会崇拜父母、喜欢父母的时候,他才更愿意跟父母在一起。
爱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做到无条件地爱,父母自身的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很重要。当父母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才不会轻易被孩子小小的叛逆行为激怒。大的叛逆都是从小的叛逆开始的,小小的叛逆能激怒你去骂他、打他,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叛逆。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你能够冷静,而不会轻易发飙,你能够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谈话时,孩子一定会发生改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自由、信任的艺术
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樊登:尹建莉老师是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她影响和帮助了太多的中国家庭用爱和自由来养育孩子。她也总能够用简单、温暖的方法解开家长们的难题。很多家长有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孩子写作业得有人陪,怎么办?
尹建莉:陪是不对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认为孩子写作业是需要陪的,那孩子的自觉意识就无从生长了。
家长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自觉学习、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的孩子,目标一定不要放在陪上面,再好的陪也不如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地去做事。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没有自觉意识了。”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我女儿刚上一年级,我就希望她能够学会自觉地写作业。
她刚开始不习惯,经常忘写作业,我会适当提醒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提醒本身就是不对的。我跟女儿谈了一次话,我说:“宝贝,你是一名小学生了,每天都会有作业,作业也是必须天天写的。以前,妈妈总是提醒你。以后,你自己管理作业,妈妈不提醒你了,行不行?”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是愿意答应的,我女儿也答应了。
她第一天确实能够自己写作业,后来的某一天,她忘了。我尽量不去提醒她,因为我说过以后不再提醒,但我这并不是要惩罚她。
她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忘了写作业。
很多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会生气、批评。
千万别这样,孩子难免犯错误。如果不希望孩子犯错误,就永远别在他犯错误的时候去指责他,你只要帮他想办法改正就行了。
女儿想起来的时候慌了,我说:“没事儿,宝贝,谁都会有忘记事情的时候。”我先是在情绪上安抚了她一下。
她爸爸在旁边急了,说:“赶紧起床来写作业吧。”
爸爸一说,孩子马上表现出不情愿。
我马上说:“宝贝,如果你想今天写,就今天写;如果你今天不想写,明天早晨妈妈早点儿叫你,早晨写;如果你明天早晨也不想写,这次作业就别写了。”
她肯定不敢选择第三种,也不愿意第二天早晨起得太早,想想还是现在就写吧。
最后,这个决定是她自己做出来的,她就没有抗拒性了。
在培养孩子自觉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要稍微拿捏一下,把工作做到孩子心里面去,家长还要不断地强化孩子的自觉意识。
孩子得过一次教训后,并不能够保证后面永远就记住写作业。我女儿后来又犯过类似的错误,我还是采取类似的做法。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写作业就再不用管了。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其实一点儿都不痛苦。关键是要从正面去强化:他做得好的时候,父母要表现出鼓励;如果他做得不够好,不要过分地指责。
樊登:尹建莉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硕士毕业后去小学教书的人,您有一个观点说最好的老师应该做小学老师。那么,对您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尹建莉:我本身就是学教育学的,教育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容易谈某一个具体的理论对我影响最大。但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我把理论落地了。
我觉得小学更需要好老师。或者说在小学,更能够实现我的教育抱负和教育理想。
小学老师非常重要,小学是一个人打基础的关键年龄段。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如果在小学不能够建立学习的自信、做人的自信,上中学后很难反转,也可能这一辈子都很难。小学学习好的同学,后来也都一直比较好。
樊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一段推荐语非常打动我,是尹老师的一位老同学写的,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在我和你之间——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尹建莉:这确实是我一个老同学写的话。
当时,我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写完,还没正式出版。老同学的孩子当时在读高中,不想学习,想离家出走。
老同学很痛苦,我就把书的电子稿给她看,她说:“天哪,跟你认识这么多年,我根本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思想。你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孩子的认识。”
其实,孩子原本基础还是不错的,初中时也不错,但上了高中后,跟妈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孩子学习的时候,妈妈经常假借送水果、送杯水去“侦察”孩子。妈妈越是期望高,孩子就越不愿意学习;孩子越不愿意学习,妈妈就越给孩子压力。最后,孩子彻底不学习了。
看完书稿后,我的老同学彻底改变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这是最根本的改变。此后,孩子一年多的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以为孩子考不上本科,但这一年孩子非常自觉,后来考了一所非常理想的重点大学,学校的老师都非常惊讶。
其实,家长只要改变态度,孩子发生改变的难度就会小很多。
樊登:家长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
尹建莉:教育孩子的三个要素:第一是信任,第二是自由,第三是爱。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源于恐惧和不信任,如果能真诚地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用非常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成长得很好。
还要给他足够的自由,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营养剂。没有自由的孩子,无力去发展自己,也没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正如我们回答为什么不能陪孩子写作业,如果家长天天陪孩子,孩子就无力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把控自己了。一个作业都无法独立完成的孩子,就更激发不出对学习的热爱了。
有的孩子被强迫弹钢琴,这种强迫的方式是一种伤害,父母陶醉在自己的执念中。当父母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弹琴时,当下所见是孩子真会弹了,爸爸很陶醉,但他没有想到背后的伤害有多么深远。看似在培养毅力,其实是从根本上毁坏了毅力。
有种伤害是在10年、20年甚至30年以后,才能够被看见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被破坏了以后,孩子一辈子都不会有能量。
如果父母跟孩子的交流中,父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孩子接触到的是不爱的信息,或者孩子感觉父母爱的是成绩,而不是自己,那就南辕北辙了。
天底下的父母亲都希望孩子变好,但为什么有的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做法更极端?这些家长的背后可能有一个更可怕的家长,伤痛累积,直到爆发。
教育的链条一代一代形成,健康的家庭惠及三代,尤其是妈妈对整个家庭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如果一个母亲心理健全,她的孩子也自然健全;如果一个母亲心理病态,孩子就有可能病态。病态的孩子又可能把病态传染给下一代。
信任、自由和爱,是最重要的基石。
要比孩子更爱动脑筋
樊登:信任、自由、爱是态度层面特别重要的事情,在方法层面,您觉得一个母亲还应该做对哪些事?
尹建莉:要多动脑筋。遇到事情,不要跟孩子死磕。
有的家长问我:“小孩儿不听话,老跟我闹别扭,怎么说都不管用。”
我问他:“到底有多大的事,你给我举一个例子好不好?”
他说:“我家住在五楼,楼梯扶手很长时间没人擦。最近,孩子每天下楼都要用胳膊肘夹着楼梯扶手溜下去,衣服都被弄脏了。我不让她这样弄,她非得这样弄。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
我说:“为什么要用打骂的方式?问题的解决何其简单。您和孩子一人拿一块毛巾,从五楼擦到一楼,既做了公益,又可以让孩子尽情去玩了。”
还有家长问:“家里的孩子才11个月,爱捡马路边的树叶。小区的树刚喷了农药,孩子又喜欢吃手,捡完树叶就吃手。我不让捡,孩子就哭闹。每次出去都为这件事苦恼。”
这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说:“带一瓶水,洗洗手或者洗洗树叶,或者带个湿纸巾给他擦擦手,多简单呀。没有必要因为这点儿小事,就跟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
家长知道树叶上有农药,但孩子那么小,就是听到“农药”这个词也理解不了。所以,家长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孩子的视角是什么。
一定要学会向孩子妥协,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必须是家长的附属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家长永远要指点孩子,而是家长想办法去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做父母比知道怎样去指点孩子更重要。
樊登:孩子的作业多得做不完,家长如何动脑筋?
尹建莉:帮孩子写作业是方法之一,我就亲自上手替女儿写过作业。
她小的时候,老师偶尔留一些没有意义的作业,比如把10个生字写10遍,共100个字。
我对女儿说:“宝贝,妈妈读,你写。如果妈妈读这个字,你能写出来,就写一个就行了;如果不会写,写三个就行。”
三个足以记住了,当晚,她写了十来个字就完成了作业。
孩子的时间也是时间,孩子的精力也是精力。让孩子把时间消耗在写100个字上,不如省出时间来阅读、玩耍,她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还不会对学习本身产生抵触心理。
这并不是教孩子作弊,相反,这才是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和学习素质。
很多孩子从小没有学会实事求是地面对功课,精力被多余的作业浪费了。孩子就无力去掌控自己的学习,更不会分辨哪些东西是需要学的、哪些是不需要学的。
我女儿的学习效率特别高,她每天的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拉二胡、玩耍、读小说,什么都不耽误,因为她能够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我给她省了很多时间,她面对学习是非常诚实的。
比如说,假期的作业特别多,我觉得假期本就不应该留作业,有一些不想写也可以不写。
有一次开学,她问我:“妈妈,怎么办,开学以后要查作业?”
我说:“没事,还剩三天的时间,妈妈帮你一起写。”
我开始布置,哪些是她需要写的,就自己写一下;不需要写的,我来写。
让孩子去管理自己的学习,核心是“这是我的事”。现在的家长插手太多了,孩子今天有一天没好好写作业,就急了,或有一道题做错了,也着急了。
我们不要在孩子学习上过分计较。我女儿学习一直很好,她16岁高考,分数超过了清华录取线。后来,她在美国常春藤盟校读书,毕业后工作。上小学的时候,她同学经常考双百,很荣耀,但她没考过一次双百。
我无所谓,我不要求她做得那么完美,我觉得错误是难免的。
她是个正常的孩子,经历了正常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她对自己学什么专业、上哪所大学目标明确。
我从小没打骂过女儿,有人觉得奇怪,其实一点儿都不奇怪,没有什么错误是需要打的。
我女儿刚2岁时,我买了一瓶很贵的擦脸油。她想模仿我,趁我没注意,一个人站在梳妆台前,用小手弄出来一些抹在脸上,觉得美美的,把一瓶擦脸油全“祸害”了。
有的妈妈有可能气坏了要打孩子几下,我看的时候觉得太可笑了。我说:“别动,妈妈给拍张照片。”我拿着相机给女儿拍了张照片,这是个多可爱的影像!
一个很美好的回忆和一瓶擦脸油的价值比,珍贵太多。
如果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没有问题的,那该多好。当孩子犯了错,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的时候,你都可以找一个理由让他宽慰。
这绝对惯不坏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说孩子别给溺爱坏了,大家对爱反而有了一种恐惧。世界上没有溺爱,只是有一些爱的假象。所谓的“溺爱”包含着很多的控制,比如强行给孩子喂饭,是因为你不信任孩子能自己知道饥饱,那绝不是爱。那是披着爱的外衣,对孩子的强力控制。这种控制最后会严重地伤害孩子。
樊登:有人说,不要太惯孩子,万一他将来杀人、放火怎么办?能联想孩子杀人、放火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表现。
正常的孩子怎么可能杀人、放火?杀人、放火的根本原因是他心中充满了恨。比如,他从小就跟父母的关系不良,一直在心中累积恨。
很多父母坏起来的时候,对待孩子跟对待敌人差不多,简直可怕。家长要用健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儿子有一次考语文,没考好,因为“攀登”的“登”字写错了,我的名字是樊登。
他回来后,特别不好意思,说:“爸,我今天写错一个字,把你的名字写错了。”
看到他的样子,我觉得特好笑,我说:“你知道你这个做法,在古代很高级吗?”
他说:“为什么?”
我说:“古代有‘为尊者讳’和‘为亲者讳’。《红楼梦》里,林黛玉读书时将‘敏’字念为‘密’,写时又减一两笔,便是因为她妈妈的名字叫贾敏,这是‘为亲者讳’。你很高级,还创造了一个新字,特别有意思。你上学时可以跟老师讲,说‘登’字必须这样写。试试看。”
他说:“那我可不敢。”
他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字了。
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有问题,他才有问题。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天使,都充满着机会。
人和人的智商,根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从心理学上分析,人都是向上、向善的人。即便出于自私,要保证自己活得好,他也必然要发展出一种向善的心理。因为只有美好的东西才能够使他在这个人世间生存,比如协调跟别人的关系,让自己做得更出色一些。
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人们经常忘了的。
家长怀疑人性,就生发出对孩子的控制。
家与学校,双面努力
樊登:家长对社会的惯性心存困惑,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给孩子报培训班的时候。最夸张的是周末四个语文班、三个数学班,还有俩英语班。我说:“孩子怎么能上得过来?”家长就回应了一句话:“别人都这样,我不让上不行。”这种情况,该如何破局?
尹建莉:一方面想培养一个杰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做着平庸的、大多数人做着的事情。这怎么可能?
孩子是有无限可能的,家长的眼界却往往非常有限。所以,家长更需要学会权衡。
我女儿上小学和初中时,数学都没有学得很出色。
上了高中后,我女儿的数学明显弱,班主任老师建议我到外面给女儿报一个数学补习班。大部分家长听了之后,很自然就去找了。
我权衡了一下,觉得高中生的学习已经非常忙了。
女儿已经在满负荷学习,再去报一个数学班,路上一个小时,上课一两个小时,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其实,这半天完全可以用来学习数学或者学其他学科的知识。
我分析了她的数学,不是因为她笨,而是她一直对数学没有兴趣、没有自信。
我就想从激活她的自信入手,我对女儿说:“你们班主任,也就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你的数学潜力挺大,但现在的成绩稍微有点儿不理想。你在这方面要多问问老师,多做做题。”
我女儿说:“是吗?我数学那么差劲儿,老师还觉得我有潜力?”
我说:“你们数学老师教过那么多年,还能看不出来谁有没有潜力?”
这当然是我的“演绎”,但如果我让她上补习班,会消解她的自信。在我看来,激活一个孩子的自信比给她花钱报班更重要。
樊登:我也用过这招,是用在别人家孩子身上。
我给成年人讲领导力的课,有一门叫“二级反馈”:要想塑造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表扬他,并且说原因。
有一个家长跑来问:“关于二级反馈,如果找不到机会的话,能不能编?”他说,“我的孩子从外地到上海来读书,上海的孩子英语发音好,但我的孩子一读英语,大家都笑他。他总不读就导致逆向反馈了,就越来越不读了。我要表扬他,都没有机会。”
我说:“你试着回去编一下。”
他就回去编。他对孩子说:“你们老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
孩子很紧张,问:“怎么了?”
他表扬了孩子一句:“老师说今天早上听见你读英语,发音已经变得越来越准确了。”
孩子说:“不可能。”
他当时也觉得这样没用。
可过了一个星期,他很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最近总读英语。在南通老家的时候,孩子对外婆说:“您知道吗,我们老师说我的英语念得越来越好了。”
其实,孩子宁可选择相信——孩子嘴上说不可能,心里却期望它发生,也在给自己励志。
我赶紧说:“你快去给老师打电话,让老师真的表扬他一下。”
老师就配合了,孩子真的越来越好了!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为什么不见效?就是因为大家习惯于批评和打击,我们总觉得批评和打击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孩子的功课不好,往往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家长一定要激励他,让他变得有信心。
我儿子喜欢自学数学,虽然爷爷是数学教授,我数学也好,但我们都不教他。
他自己在墙上写方程式,二年级的时候,自己把分数的加减乘除全学会了,还幻想数学大战。
有一天,他问我能不能买一本《相对论》。我吓一跳,说:“你可能看不懂《相对论》。”
他说:“我又没看过,你怎么知道我看不懂?”
他回答得非常好,我说:“行,给你买一本。”
我家的书架上就有了一本《相对论》。一个星期后,我问他:“看懂了吗?”
他说:“可能真的看不懂。”
看不看得懂并不重要,他知道了自己目前还达不到那个理解程度,重要的是他始终有自信。
我们建议家长,当孩子哪门功课的成绩不好的时候,不要第一个念头就是找补习班,第一个念头要激励他在这方面的自信心。比如,孩子的作文写得不够好,家长不要总说孩子写得不行,而是要暗示他写得还不错的地方。
樊登:很多家长通过学习,自己改变很多,但老人带孩子,教育观念很难扭转。这个问题在一个家庭里怎么办?
尹建莉:有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家庭结构简化、简单。
尽量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虽然老人在生活方面可以关照,但从老人的角度来说,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平,老人也很累。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只能住在一起,要尽量减少老人对孩子的干涉,毕竟教育孩子是父母亲的责任。
要好好跟老人谈一下,把权力收回来。
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品格
樊登:书里有一章节在讲孩子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哪几件事?
尹建莉:品格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教育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的品行方面出了问题,其他的都是空的,都没有意义了。
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妈妈的角度,我都把品行、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
我在书中写到一个例子,小朋友都会不小心跟桌子、沙发、茶几碰撞,很多家长习惯打沙发,我觉得这个动作虽然让孩子暂时高兴,但是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就是它是坏蛋,它撞了你,所以要报复它。这时,沙发或者桌子就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了。
我希望一个孩子的内心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友爱的。这样,就会跟这个世界摩擦更少一些。
我女儿碰到桌子,我先给我女儿揉揉,安抚她,然后说:“你刚才跟小桌子碰撞,它也疼。来,咱们一起再给它揉一揉。”我带着我女儿给桌子也揉揉,桌子就不是她的对立面了,而是成为她关心的一个对象、朋友。
我女儿从小没跟任何小朋友闹过意见,后来和同学、同事都相处融洽,她懂得用一种最朴素的态度对待所有人。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斗争心态引入家里。先跟家具斗争,再跟所有人斗争。比如,教孩子说“坏爸爸,打爸爸”。
再比如,有的孩子说脏话了,有的家长一听就甩一个耳光。也不想想,一个耳光其实比一句脏话更恶劣。我女儿在幼儿园时,说了一次脏话,说完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一下扎进我的怀里。我故意让孩子觉得无所谓,哈哈大笑,说:“哎哟,没事,爸爸妈妈小时候说的脏话比你还多,长大也不说了。”此时,信任上场了。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会成为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她偶尔说一句真的不是问题。
家里没有说脏话的基础,她不可能说脏话的,我女儿很快就不说了。
我们对孩子进行道德教养、家庭教育、心理教育,最重要的是体会孩子接收到的是什么。虽然目的是让孩子不说脏话,但一个耳光甩过去,就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孩子体验的是暴力、人格的屈辱。孩子确实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父母用非常尊重的态度告诉他不好,他体验到被尊重,就学会了尊重他人。
越是内心强大的父母,在对待孩子这件事上就会越放松。
这种强大就是首先要信任孩子,如果不信任孩子,每天充满了担心和恐惧,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有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我立刻就会反问:“这句话是我们哪一位先贤说的?”这个恶劣的说法和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关系。被虐待长大的孩子,将来对待父母,大概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牙还牙,等到父母亲老了,虐待父母;另一种是表现出过度的孝顺,完全放弃他自己。这样的孩子,内心永远没有一个平和的时期,总在极端发展,令人心痛不已。
反之,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告诉我们,一个能赋予孩子学养和修养的家庭,所培养的后代也会优秀、文明。
樊登:您书里写了一句话“小事情就是大事情”。
尹建莉:教育中没有小事,都是大事。宏大的教育理论,大家听来都差不多,但实际上一个孩子怎样成长起来,全落实在小事上。家长所有的教育理念也都在小事中反映出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所以受欢迎,读者的反馈是能从细节中看见什么叫“教育”。
有一些教育是不成立的。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布置图画展览。
我女儿把河流画成了粉色,里面还有小鱼游动。
我觉得挺好,女儿去幼儿园后,老师说画错了,这张画不能放墙上。
女儿很委屈,大部分家长可能也觉得就是画错了。可我觉得,画画没有对和错,不能用对和错去评判。如果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看,毕加索全画错了。
我并没有告诉女儿具体应该怎么画,我接女儿回家的路上一直想,回家又想怎么来引导她。
我说:“宝贝,水是什么颜色的?”
她想了想说:“白色的。”
我找了个红色的盆,接了水,说:“这是白的吗?”
她一看确实不是白的,就不知道该说什么颜色了,问我:“妈妈,你说是什么颜色?”
我开始倒水,清亮亮的水流下来,我说:“宝贝,水没有颜色,是不是?”
她说:“水是透明的。”
我说:“那你说,该画成什么颜色?”
她说:“画成没有颜色。”
我说:“那你用哪支笔?”
她不知道该怎么画了。
我说:“宝贝,你看,如果要用一种准确的颜色和画笔,我们永远也找不到画河流的颜色和笔。画画其实就是只要你觉得好看,怎么画都行。它可以是蓝的,可以是粉的,可以是绿的,可以是黄的,只要你喜欢就行。”
经过我一番教育,女儿知道,错误来自成人固化的观念,画画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讲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批评老师。如果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对孩子也不好。而是借由一个小插曲,让孩子看见了艺术是什么。
所以,教育在细节里,就看你怎么处理细节,最后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印象。
樊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后一章叫“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尹建莉:这本书的销量只是一个数字,销量背后带来的是时代思想的改变。
书出版之前,开设多动症治疗门诊的医院特别多。
很多孩子都被冠上“多动症”的帽子,我一开始也认为真有这种病。
我的一个亲戚移民到国外,他们的孩子我特别熟悉,学习非常好,进了少年天才班。过了几年,突然听说这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了。
这对我们整个家族都是晴天霹雳。我想,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这到底是个什么病?
我上网查多动症的诊断、成因、治疗。研究了各种信息后,我完全可以断定根本就没有这种病。
我给亲戚做思想工作,他说:“你不专业,北美医生都诊断出这种病了。”
我说:“哥,你不要相信他,你信我一次。”
为了孩子,我一直在争取。孩子每天都要痛苦地吃药,后来,他妈妈实在不忍心了,终于停药了。
这个孩子本科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生活、工作都很正常。
还有,书出版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小孩儿背古诗没用,我在书中写自己是如何带着女儿去阅读和背古诗的。带来的变化是帮大家走出误区,传统文化以阅读又重新成为儿童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樊登:您还有什么计划?
尹建莉:我现在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
以前,大家认为做父母不用学习。20世纪90年代中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投稿,我拿着这本书走了十来家出版社。大家看不到潜力,一听说是家教书,都感觉没有市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出版带动了家庭教育市场的繁荣,人们看见了家庭教育的力量,发现孩子与孩子的差异不是选学校的差异,而是家长的差异。
我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尤其感谢本书的编辑郑建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郑建华提出来的。2008年,我们反复讨论书名。妈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是围着家人转,文化程度也没有多高。“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提法起初顶着很大的压力。
但实际上,孩子真正最需要的是一个专业的、能够拿出时间来学一点儿东西的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后,我收到家长的提问有20多万条。现在,我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现有100多位高级辅导员,他们完全理解我的教育思想,不断地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很好地帮到家长。我们还针对父母开发了线上课程和线上训练营,就是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变得更加平和、快乐,越来越多的家长让自己变得更好,陪着孩子一块儿成长。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力量与温柔同行
我当爸爸之前总在出差,有一次去书店,看到《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书,就马上买来学习。
作者布鲁斯·罗宾森是一位医学系教授、胸腔科医师。医生的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我见过很多医生,随身带着通信设备,只要一有事情,立刻就往医院跑。
同时,布鲁斯·罗宾森还要做研究、带团队。他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澳大利亚成了好爸爸的楷模,很多爸爸都向他讨教怎样教育孩子。
爸爸给一个家带来了什么
爸爸为家带来了安全感、无条件的爱、价值观,还有热爱学习的探索精神。
第一,爸爸为孩子带来安全感。当一个爸爸的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或者当一个爸爸的角色在家庭里变得疏远、暴力、让孩子害怕,孩子心中并不爱他的爸爸或者并不敬佩他的爸爸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
有的演艺人员的孩子误入歧途,可能源于父母往往一出差就是一年,爸爸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身边。虽然物质环境很好,妈妈也很好,但孩子的安全感彻底被破坏掉了。
第二,爸爸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都在。这会形成孩子内心的能量,帮孩子走得更远,创造更多的成功。
第三,爸爸让孩子理解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孩子的心里相信什么。一个孩子是相信金钱、暴力,还是相信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力量;是怀着那种不得已才去工作的心态,还是他相信自己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觉得探索世界是一件美好的事。
这些影响都来自父亲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的陪伴和帮助。很多大人都会在孩子面前说上学压力很大,要挺住。嘟嘟有时候说上学很累,我每次都要纠正他。我问他:“探索这个世界好玩吗?”他说很好玩。我说:“你喜欢星空、星座,想当天文学家吗?”他说想。这并不是要求他做天文学家,而是引导他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这就是帮助孩子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说“忍着点儿,把这几年忍过去,等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忍着的弊端是孩子把玩和工作分得特别清楚:某一件事情被他定义为工作,另一种被定义成玩。只要有机会能玩,他就一定玩。
第四,让孩子喜欢学习,爸爸可以带孩子做很多手工。在国外,有一类家庭订阅杂志做得非常专业。只要拿回家照着学习,人们都能学会自己修车。很多家庭有工具房,整面墙都有各种工具。家里的除草机坏了,可以自己修,甚至装修整栋房子。我到一个德国朋友家里做客,他家非常漂亮。我问他装修费用高不高。他说此地基本没装修公司,即便有,也都太贵,整栋房子是他自己装的,从电路改造到铺地板。
手工其实很有意思,我10岁左右时,动手最多的就是修自行车。现在,我们做手工的机会真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生活真的太方便了。我的一个律师朋友回东北老家,干了几十年都没干的活,比如劈柴、往炉子里塞炭、引着,帮全家把屋里弄得热乎乎的。我问他什么感觉。他说特别开心,做了很多年都没动手做的事,给整个家庭带来很鲜活的氛围。
如果一个家庭里爸爸是缺席的,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多。
我观察到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孩子的学业不佳。樊登读书的一位分会会长回到山西老家,他的同学找他咨询。这位爸爸说孩子成绩很差,名次总是倒数,每次上课注意力都不集中,不知该怎么办。这位会长做了个家访,发现孩子很不爱说话。他利用樊登读书分享的书里的知识和这个孩子沟通,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孩子的爸爸身上。这位爸爸只顾挣钱,所有教孩子的事,爸爸就一句话:“我老婆负责。”
总有人问我:“樊老师,你们家谁负责带孩子?”这是我听过的很业余的话。一个家庭里,怎么可能出现一个职位是带孩子,也就是一个固定的人负责带孩子,别人就什么都不管了吗?我家没有人负责带孩子,全家人都得负责带孩子。
还有的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跟妈妈吵架。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心中的爸爸是一个令他恐惧的对象。他觉得爸爸只要回家,就有可能跟妈妈吵架,孩子没法集中注意力。他内心根本就没有安全感,永远都处在恍惚的状态中。所以,孩子的学业不佳,跟爸爸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西方,青少年犯罪也和父亲缺席有很大的关系。曾缺失父爱的一些青少年长大之后,婚姻失败,一辈子生活在愤怒、忧郁、恐惧中,吸毒的情况也很多。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63%的青少年自杀,是因为父亲的忙碌和缺失;70%的未成年怀孕和滥用药物的状况,都跟父亲的缺失有关。
微型人生的理念与排序
爸爸要转变理念和排序。
很多人这样规划自己的人生:20岁以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0~30岁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工作技能,30~40岁的主要任务是创业,40岁以后享受人生。
这种阶段性规划的根本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创业,那么请问,创业以外的事,会不会构成干扰?他会因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创业,觉得家庭好烦、孩子好烦。这样的人40岁以后,即便真的很成功,可以提前退休,但已经没有人愿意与之分享生活了。
一个人要学会微型人生,要去想:这一年中,我要不要创业、锻炼身体、呵护家庭、享受亲情……这都应该是生活的重点。那这一年、一个星期、一天中,你会如何安排?你不再区分哪个是最重要的、哪个是次重要的,你能够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你的生活,都只是你的人生,你可以同时照顾它们。这样,你就不至于把自己变成一个机器怪物、一个工作狂。
我希望大家能够调整一下排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这并不妨碍你把工作做得更好。很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工作会干得更好。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以人为本的公司工作,公司里中国区的负责人是个外国人。他和大家开会时,把手机放在桌上,跟大家抱歉,说手机可能会响。大家问怎么了,他说家里现在在装修。大家习以为常,只要家里有事,就忙好家里的事。
这是一家活力十足的公司。每天下午四点就下班了,大家站在院子里边聊天,边等班车,福利好到没法想象。这家公司照样能够创造出好的业绩。
我们要懂得人生没有时光机,你不可能等过了几十年,再去想当年应该多陪陪孩子。来不及了,没法再回去的。有一本书叫作《临终前人生五大憾事》,里面有一条就是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努力地工作,而错过了孩子的青春期以及陪伴爱人。
我们要抓住陪孩子的时间。因为时间很少,要尽量创造跟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黄金时间能够营造出一种画面,甚至能够让孩子记一辈子。回想过往,你有没有一个爸爸或者妈妈陪着你的温馨的画面……黄金画面,会让孩子觉得这一刻无比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需要爸爸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特别怕爸爸看似陪着自己,却只是坐在旁边看电视,或者看手机。
我有一次陪嘟嘟听写,他在一边听写,我就在一边看自己的书,然后再看一眼他的书,给他念一个字。过了一会儿,嘟嘟突然哭了,说:“爸爸,你还是不要给我听写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我觉得,你一点儿都不想给我听写。”
孩子能够敏感地感觉到,爸爸的心根本不在听写这件事上,爸爸的心在看书上。我当时觉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对。
要抓住黄金时间,就得拿出全副的身心,真的关注在孩子身上,看他的一举一动。他玩得很开心,你也能够跟着乐,甚至参与进去玩一下,这才能够帮助孩子。
提高陪伴的质量并不是陪伴10个小时,那就变成保姆式陪伴了。当你确实很忙,有很多工作的时候,哪怕只是10分钟,你可以跟孩子做一件事,让孩子觉得开心,觉得爸爸关注他,这就是黄金时间。也不要用一些不恰当的娱乐替代陪伴,比如说看电视、打游戏。那种情形下,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陪伴。
为了增加黄金时间,你还可以尝试着在家工作。
很多家长说在家里没法工作,孩子闹得不得了。孩子闹得不得了的原因是什么?是你之前没有教会他,什么叫作“工作”,什么叫作“帮助妈妈工作”,什么叫作“帮助爸爸工作”。你要在前面下功夫,让他提前理解和学习什么是工作,而不是在他吵闹的时候,你说不许闹,并把门关上。这时候,他会哭得很厉害,更闹。
你和他定规矩,教他理解你的工作要做什么,告诉他保持安静是对爸爸有很大的帮助的。他拥有成就感,他会更愿意帮助你去提高在家工作的效率。
我是一个经常在家办公的人。嘟嘟两岁多的时候,我就和他定了一个很好的规矩:只要我进书房办公,嘟嘟就不会进来吵。他做得到,他会帮我把门关上,甚至在外面跟家人说:“大家安静,爸爸在工作。”他觉得爸爸在工作是件很神圣的事,他的责任是要保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就是磨合出来的互相的尊重和信任。
创造有质量的家庭时间
忙碌的爸爸怎样变出更多的时间?这是所有爸爸最关心的问题。有的爸爸一出差就是一年,中间可能回来一两次,看望一下孩子,孩子就完全交给他妈妈了。我觉得这个付出的代价真的有点儿大,爸爸在孩子的童年中几乎消失了。
如果你不需要频繁出差的话,第一个方法是你要错时上下班。你可以跟公司沟通,送孩子上学后,再去上班,下午可以早点儿回去接他。
第二个方法是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不要把时间拖得特别长,那样反倒疲惫。
第三个方法是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过去,很多人觉得不应酬根本拿不到生意,必须在酒桌上谈事才能谈成,但现在愿意跟你喝酒的人已经逐渐在减少了。商业的规律越来越清晰,投标的过程更加透明、开放了。
最重要的是你的竞争力到底在哪儿。如果一份工作是完全靠喝酒维系关系,我建议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该换一种生意模式了。喝酒换来的利益,拼的是你的肝能够承受多长时间。你拿到了单子,但是肝硬化,再去医院把钱花掉,一切还是落空了。我们应该做一些更具有竞争力的事情,做一些不需要喝酒也能够解决问题的工作。
我自己做过基因检测,喝酒身体就会出问题。我去过河南、山东这种喝酒特别厉害的省份,我完全不喝酒,也和大家交流得很愉快。爸爸们可以减少应酬,早点儿回家,能通过电话谈的事,未必要见面。
第四个方法是你需要把孩子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放进日程表里。很多人的手机里从来不记家里的日程表,永远只记工作、出差、开会、谈判。实际上,孩子过生日、孩子需要旅游、学校开家长会……这些重要的时刻,一定要提前记在手机上。
有一次,嘟嘟幼儿园的老师参加樊登读书的活动。她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我看了特别感动。她以前对我不太了解,只知道我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后来她参加樊登读书,读书对她有了很大的帮助。她还回忆起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嘟嘟上幼儿园的三年中,每个家长会,我从来没有缺席过,每次都是我和他妈妈一起去。
我认为这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没太在意。但是老师说,这真不容易,她从实际工作中看到的是,两个家长能保持一直都来是比较少的。因为在北京,大家的工作时间都很长,出趟门就两个小时。爸爸们都很辛苦,很多爸爸甚至都没有在幼儿园出现过,除了交学费。
幼儿园老师还记得我家有一个习惯,给嘟嘟请假的理由是:嘟嘟爸爸今天回来了,嘟嘟要回家跟爸爸一块儿玩。
那时,我特别忙,经常出差,一年要飞将近一百次。我把和孩子相关的事情记在日程表里,就能准时参加孩子的重要活动了。
第五个方法是珍惜早起的时光。有的人说自己的工作太忙了,但是早上总是要起床的吧。有的爸爸睡懒觉,不想起,不如试着早起一下,陪孩子一块儿吃早餐,聊一聊。
第六个方法是不要刻意地把工作跟生活分开。有的爸爸要求家里不能在上班时间给他打电话。我见过有人工作的时候突然狂怒,一听就知道是家里来的电话,因为家里有事来烦他了。记住这条——家里的事也是你的事。
不要把工作跟生活分得特别开。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正在跟总统谈话,这时候手机响了。他接听,然后跟孩子聊天结束后才回来,接着和总统谈下去。
我甚至还看过一个电影,警察正在抓捕坏人,孩子的电话打过来了,这个警察一边枪战,一边聊天。虽然这个有点儿夸张,但是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去讨厌你的家人打扰你的工作,不把工作和家庭刻意分开,你的时间才会变得更多。
最后一招,就是有机会的话,爸爸做一个好妈妈,其实也是不错的。比如,对孩子说:“今天,咱们给妈妈放个假吧,让妈妈陪她的闺密去做指甲、去玩。”
我从来不介意带孩子一整天,我觉得特别好玩。家人、保姆都不在家也没关系,那也是享受父子之间幸福生活特别难得的机会。
我有时带嘟嘟去吃简餐。好多人说这太不负责任了,但我能够看到,他吃简餐时的那种开心、快乐。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跟他在一家大超市的楼底下,等着买东西的时候,我意外地给他买了一个冰激凌,这是惊喜。他现在很大了,但他依然记得小时候爸爸给他创造惊喜的画面。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能够帮爸爸挤出一些时间来的。
还有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在家时间的质量。
第一个建议是当你能够回家的时候,别磨蹭。有些日本人的习惯特别不好,下了班以后不回家,在外面喝酒。回家太早了,怕被孩子的妈妈数落,你怎么连个朋友都没有,没有事业心。我认为这个做法一点儿都不科学。
还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尤其是在孩子3岁前,发现孩子哭闹,有时候孩子生病,还要换尿布,要喂奶、兑水……年轻的爸爸甚至会刻意把工作时间拖长,晚点儿回家,来逃避这些令他心烦的事。
有的爸爸听到孩子哭就会烦躁,这是自私的表现,自私到还没有准备好去做一个爸爸,还没有肩负起这个责任,这需要改正。建议爸爸下了班,第一时间能够回家,别磨蹭。
第二个建议是一起珍惜晚餐时间。大家共进晚餐的时候,最好全家都把手机关掉。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可以聊聊天,而不是吃着饭,看着手机,没有沟通。
有的爸爸做得很好,吃饭之前有一个小小的仪式感,之后就是大家一起好好吃饭。周末跟每一个孩子单独聊天,聊聊孩子这一个星期的进展,对未来的各种想法,对生活的理解。爸爸在家里是重要的老师的角色。
第三个建议是给孩子举办一些庆祝仪式。这不是把孩子宠坏了、惯坏了,而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一个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觉得自己是被人爱的、被珍惜的,他会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不至于把自己扔在下游中漂流,也不会和别人比惨。他不会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给孩子做庆祝仪式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小惊喜:出差回来带一些小礼物;或者一些孩子想了很久的事,帮他稍微实现一下;或者突然带他们去看一场电影……这是创造一些小惊喜的方法。
嘟嘟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问我土桥在哪儿。北京地铁八通线最后一站叫‘土桥’,他每次坐地铁,总是听广播里说:“终点站土桥方向……”
我说:“土桥就在北京。”他说:“我想去看看。”我说:“你为什么想看土桥?”他说:“就想看看土桥什么样。”有一年圣诞节,学校开晚会,结束以后,我说:“走,带你去看土桥。”
我开着车,把他带到地铁的终点站,看看地铁怎样开出来。他觉得真神奇,后来问:“桥在哪儿呢?”我说土桥这站好像没有桥。然后,我们找了一个过街天桥,在上边站了一会儿,他说:“这就是土桥。”
这就是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让他知道爸爸是能够帮他去探索的。
这很好玩,从那以后,我俩大概在北京探索了好多个“桥”,因为北京有很多用桥做地名的地方。
我的朋友、心理学家杨霞老师建议,要多带孩子去爬山。爬山的确对孩子的身体好,有时候孩子咳嗽,爬完山以后,他的咳嗽就一下子好了很多,真的很神奇。我开始先带他爬矮一点儿的百望山,再定下一个目标八大处,第三个目标是香山,第四个是泰山,第五个是华山,第六个是珠穆朗玛峰。这是他定的,他把他知道的山的名字全部列了出来。孩子愿意和爸爸一起订立这样的计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一个提高质量的方法,就是每年安排一两次全家的度假,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跑远一点儿,去印度,去非洲。如果没有那么多预算的话,就近一点儿,高铁这么方便,跑一些国内的旅游景点,也已经非常好了。因为我们国家真的是太大了,各处风貌都是那么好玩,太多美的地方,我们还都没有去看过。
带着全家一块儿去度假,这是能够创造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积极爸爸更容易收获事业
爸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做孩子的楷模。《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作者布鲁斯·罗宾森拟了一份清单,询问爸爸们,最希望孩子拥有什么品质。
在他的清单中,有财富、豪宅、身高、名誉、海滩小屋、健康等很多选项,然后让爸爸们选出最重要的四项。
结果出来,排在第一位的是诚实和仁慈的价值观,排在第二位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喜悦和快乐。
有一个演喜剧的明星在节目里讲,他有抑郁症。他每天看着窗口,就想跳下去。他根本不想活,虽然每天演喜剧,但是觉得人生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一个星期里连着三四天晚上不睡觉。这是很可怜的一个状况,就是一个人赚到了钱、出了名,把别人都逗笑了,但他内心没有得到喜悦和快乐。
那怎样做才能让一个人长大了以后,内心还能得到喜悦和快乐呢?就是爸爸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获得爱和安全感。一个在内心有着爱和安全感的人,知道爸爸和妈妈是爱自己的人。今后接受什么样的打击,他都有能力反弹起来。
一个人在长大以后所受的种种痛苦和伤害,都和童年时的经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到他60岁的时候,他和父母的那种潜藏的感觉还在。
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们希望孩子拥有健康。
排在第四位的是热爱学习。
热爱学习为何如此重要?并不是为了要当学霸。学霸不重要,但热爱学习很重要,很多学霸并不热爱学习。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保持好奇心的人,而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幸福感相连。一个人越是有好奇心,他就越幸福。
以上这四条,也是我们希望一个爸爸能够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东西:诚实和仁慈的价值观,喜悦和快乐,健康,以及热爱学习。
爸爸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父亲形象。很多爸爸在家里特别消极,看别人高兴就发脾气。抱怨社会,抱怨公司,抱怨单位的同事和领导,看谁都不顺眼,这样的爸爸所影响的孩子怎么会积极?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容易性格怪异和暴躁,因为父亲把这些负能量全部都释放在家里了。
很多父亲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积极”。积极不仅仅是乐观,积极的核心定义是你要永远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别人决定。“我没办法,这个社会就这样,所以咱们只能这样”就叫“消极”。相反,即便整个社会的人都不高兴,我依然可以选择高兴。
记住:我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
总之,努力做孩子的楷模,也就是积极的爸爸,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帮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分享,那就是好爸爸往往比“坏爸爸”的事业更成功。
爸爸不要以为自己在家庭里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没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了。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大量成功的家长更珍惜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多国家领导人访问别的国家的时候都带着家人,这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爸爸总出差,也可以有一些应对的方法。我就用了很多办法,经常出差的爸爸可以参照下面的做法。
第一是不要莫名其妙地消失。
要告知孩子你出差的原因。出差之前,一定要跟孩子好好地聊一聊,说爸爸为什么要出差,这次去哪儿。甚至在地图上把它找出来,告诉孩子爸爸去那里干什么,有哪些具体的安排,哪天回来……
我借这个方法,给嘟嘟教了很多地理知识。
他在地图上标出了很多地方,我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会在家里的微信群发出来。
爸爸不要莫名其妙地消失,要让孩子参与到你的工作中来。让孩子知道,爸爸是很酷的,爸爸干的工作很有意思。
第二是可以给孩子留字条。
纸带给人的感觉是很值得珍惜的。孩子喜欢留下小纸片,你会发现,孩子连自己很小的时候做的纸飞机都不舍得扔,这个是情感的交流。
出差途中,我以前每天要坚持打一个电话。我现在出差的时间没过去那么多了,两三天打一个电话。心理专家提醒我,要让孩子觉得爸爸一直都在,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条件允许的话,爸爸可以尝试带孩子出差。
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短途的出差,让他参与一下你的工作,也挺好。我录节目,有时候会把嘟嘟带到演播室现场。他看到这么多的人,觉得这太好玩了。灯光打着,爸爸在台上做节目,底下那么多的观众鼓掌,他会觉得很棒。
我还带他参加过我所任教的大学的毕业典礼。他看到大学生是怎样毕业的,爸爸在台上,学生给爸爸献花,他看到了这样具有仪式感的场面。
让孩子参与到爸爸的工作中来,孩子的心中,爸爸的这个形象才会更加丰满。他才会知道,爸爸不只是在家里穿着睡衣的那个样子,爸爸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他才会更加喜欢和崇拜爸爸。
当然,你不要期待孩子崇拜你一辈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马上就换偶像了。但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如果他心中崇拜的是爸爸的话,对他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带孩子出差,我还要补充两个条件:一是最好在孩子7岁以后,这时他能够照顾自己了;二是不要一次带俩孩子,最好是一次带一个孩子。这是能够帮助孩子跟爸爸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机会。
当爸爸回到家里时,我建议爸爸可以跟孩子玩一些男人才能玩的游戏。爸爸回到家,不要只陪孩子读故事书、讲童话,爸爸更要做的事是“打”。面对女儿也可以“打”,爸爸教女儿练习出拳,保护自己,然后带孩子爬树、翻墙、去野外、爬土坡,玩那种脏脏的妈妈一般都不让去的地方。这样才能够感受到男人跟女人的区别。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强大的力量,感受到父爱和安全感。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定能够帮到很多总是出现在手机前、电脑前声称自己没有时间管家庭、陪孩子的爸爸。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读懂孩子的心更新,第2章 无条件的爱的力量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