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填写以下体检表,看看五大“正念”你拥有多少。
工匠精神的五大正念:
正念一:做事先做人
正念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正念三:因果思维
正念四:精进思维
正念五:利他思维
先做人,后做事
一天早晨,一个牧师的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
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彩色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
牧师心想,等约翰拼完,一天也就快过去了。
想不到,十分钟后,小约翰便拼好了。牧师吃惊地看到每一片碎纸片都吻合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他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
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岁月悠悠,人的一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人生一辈子,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而要堂堂正正地做好一个人就更难。一个人如果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掌握了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艺术,善于把“会做人”和“能做事”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能够成就人生,发展事业。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说他要做什么什么,几年之内,他一定要做到怎样怎样,但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总希望不劳而获。
要是不幸目标没有达成,他们就到处找客观原因,却忘了,一个人要想成事,真正的力量在自己身上。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你的专业技能,不是你的社会经验,而是你的思维方式。你是出类拔萃,还是碌碌无为,归根到底,来源于你做人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一头驴,掉到一个废弃的井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驴被孤零零地留在井里,又累又饿,不时还有人往里倒垃圾。
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井里,被主人抛弃,每天还要和那么多垃圾一起等死。
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努力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其实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让生命驾驭你。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这个道理,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做人的成败与做事成败密切相关。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的确,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所以,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有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是阻碍我们成就人生价值的大敌。
它们是:交差思维、差不多思维和走捷径思维。
1.交差思维:领导交代我的,我都做了!草草交差完事,从不关心做事的品质与成果
在一个建筑公司,老工程师找到总经理,说他已经到退休时间,请总经理批准。总经理想了想,问他能否帮助公司再建一座房子再走,老工程师回答说:可以。
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老工程师的心思已不在工程上,所以无论是选料还是监督,他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房子建好了,总经理郑重地指着房子对老工程师说:“这是你的房子。”老工程师惊得目瞪口呆。总经理接着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礼物。”
老工程师非常懊悔:“当初要是早知道建自己住的房子,我就不会这样粗心了。”
很明显,这个老工程师是典型的因为交差思维而吃了大亏的人。
他不明白,工作不是为公司做事,更不是为上司做事,工作中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自己付出。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也都会说,但真正到了工作的时候,往往还是会不自觉地出现“交差”的情况。上面的小故事,只不过是将这个道理放大而产生的对比结果。
2.差不多思维:在工作中认为差不多即可,没有精品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可以看作差不多思维者的典型形象。
差不多先生是这样的: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太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只是做事总不仔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却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差不多先生就这样“差不多”地活着,直到他快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话,方才咽了气。
胡适创作这篇传记题材的寓言,为的是讽刺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日常工作中“差不多精神”随处可见。公司规定9点钟上班,总有人9:05到,还打趣说:“就晚5分钟嘛,不是差不多吗?”下午6点钟下班,结果5:58就开始收拾东西走人,心里嘀咕:“就两分钟嘛,也差不多啦。”
如果我们总是怀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以差不多的精神做事,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了落后的顽症。
3.走捷径思维:中国人骨子里的“小聪明”在作怪大部分的中国人活在“知”的世界里而非“觉”的世界里。就是不知道也要装知道,因为不知道是没有面子的,是可耻的。因此我们很少有问“问题”的习惯。我们上学时学习就是等着老师给答案,很少人会积极问问题。我们从小就失去了好奇心。“觉”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否定自己的“知”,但会让我们缺少自我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大都喜欢“走捷径”。
“捷径”意味着“最近的路”,最近的路往往也意味着“最短的路”。
捷径可以走,问题是很可能没走多远就已走到了尽头。这时,我们会发现从“知”到“觉”是成长的开始。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的事例,非常能够说明“走捷径”
的危害。日本的餐饮业规定,餐馆的盘子必须洗七遍。而这位留学生发现,其实盘子洗五遍看起来就已经很干净了。所以为了多赚工钱,他每个盘子都少洗两遍。
一开始他的确多赚了工钱,还受到老板器重。但是当老板抽查盘子清洗情况时,这位留学生的小花招就被发现了。老板对他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他并不当回事,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但是老板打量了他半天后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这时,他才明白一时走捷径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所以他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
所谓捷径,就是比通常的路更近、更省力。但是为什么别人不去走呢?显然如果某条路没人走,通常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而是根本就走不通。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有走捷径的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一种侥幸心理。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人的确可以通过偶尔取巧获得短暂的成就,但人生不可能永远有捷径可走。正如上面事例中的留学生,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好像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但时间会证明这样做是多么的不明智。无数事实表明,用心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越是在浮躁的社会中,踏实、本分、诚信这些品德就越可贵。
慢慢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时下,在谈到工作时,不少人都会说,先在这里对付干着,过一段再说,将来想自己干。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如果平时养成了对工作无所谓、应付交差的态度,当机会来敲门时,如碰巧被委以重任时,你也很难有大的改变,也许机会就随之流失。所以说,做人的成败与做事成败密切相关。
做人与做事密不可分。做人是做事的根本:一个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做事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为做事赢得良好的人际支持。做事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生活资料的获得,能力和价值的体现等,都需要通过做事来实现,不做事,做人就没有内涵。
做人与做事,共同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
有的人,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才能与本领,但因为不会做人,结果“立身一败,万事瓦裂”,现实就是如此的公平与公正。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在于其做人的失败。
通过自身实践以及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士,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做人公式:
人生的成功=价值观×人品×能力其中,价值观是“发动机”,人品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
请记住,“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天下万事之难,最难的是做人,不会做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的。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先专注,后专业
有一位青年,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
但他在换了许多工作后,梦想中的成功依然遥遥无期。走投无路之下,他向禅师寻求开解。
禅师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频繁地换工作呢?”
他说:“我不喜欢重复。”
禅师淡淡一笑道:“佛祖一生都在重复讲他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禅师传达给他的是一个关于专注的真理:人这一生,如果用1%的力气选择,99%的力气用心重复,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新鲜的力量;如果用99%的力气选择,1%的力气重复,他只能不断地重复失败。
其实,对寺院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的修行进程中,新剃度的沙弥不是修习佛法,而是会被领到菜园里,学习全神贯注地割草、浇水和耕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专注于一件事,就是开悟的玄机。
相传,佛祖在菩提树下刚刚得悟大道之后,向身边一直供养他的农人首先传授的就是专注之道。那时,他还保留着他的本名悉达多,菩提树也还被叫做毕波罗树。
悉达多拿起农人带来的橘子说:“我们可以把橘子吃得专注或不专注。专注的人会用心感受这个过程,所以吃每一片橘子的时候,都察觉着它是如何的难得和美好。而不专注的人虽然在吃橘子,却没有去感受着橘子的香和甜,也就欣赏不到它可贵和美好的性质。”
接着,佛祖告诉人们,专注吃橘子就是要吃它时真正与橘子接触和沟通。因为专注的人活在当下,他的心只是全神贯注投入这一刻。
一个专注的人,小则可以做到在生活中多收获,少犯错;大则能看到宇宙间的奥妙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很多成功学导师一直在强调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如果要成为某行某业的专业人士,没有专注的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曾两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就认为自己的成就仅仅源于格外专注。
当年,为了写作《林肯传》,桑德堡住在密执安湖边,每天早上都会定时在湖边散步和沉思。他的几位邻居想开个玩笑,便让一位演员扮演已故的林肯总统朝桑德堡正面走去,想看看这位研究林肯的作家,在见到“真人”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
邻居们看着两人慢慢走近,又交错而过。只见桑德堡抬了抬头,又低头前行。
等演员回来,邻居们问他桑德堡见到他的反应。演员说,桑德堡什么反应也没有,只是看了看他,微微鞠了下躬,说了句“早上好,总统先生”。
桑德堡的这个故事,说明专注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对当代人来说,在工作中无法长期专注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进入一个行业、获得一份新工作的时候,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做什么都很认真,也很专注。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减退,也就慢慢地开始漫不经心。于是,有野心的人频繁跳槽,胸无大志的可能就从此混日子。专注,在就业选择越来越多的今天,显得更为难得。
不过“专注”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先不要说现在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就算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会有无法专注的时候。无数艺术家、学者、技术师在发展的路上,几乎都经历过痛苦的瓶颈期,会产生厌恶专业甚至抛弃的念头。
所以,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匠、真正的专家,不妨试试看以下这些自我修炼的方法。
方法一:保持对工作的兴趣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间就会过得很快,身心也非常舒畅;反之,则痛苦不堪。
虽然任何人都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一个人并不一定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你学了喜欢的专业,毕业后进到自己所期望的公司,也不能保证可以分配到自己中意的职位。所以,多数人都只能从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
如果对不喜欢的工作抱一种勉强接受的态度,总是觉得这是自己不得不干的事,不能从心理上认真对待工作,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被白白耗费。
所以,与其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学会保持对工作的兴趣。把每一个任务都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把工作的成果看作是自己的作品,彻底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意识,不仅能把自己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也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方法二:学会自我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最大的动力。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中,都有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内容,但是一切外力的帮助,都不如发自内心的动力。
有个女孩叫杰西卡。每天早上,身穿睡衣的杰西卡就站在浴室洗手台上对着镜子又唱又跳,并且进行一连串的自我激励喊话:“我整个家都很棒,我不管什么都能做好,我喜欢我的学校,我喜欢所有东西,我喜欢我爸爸,我喜欢表姐表妹,我喜欢阿姨,我喜欢我的大象玩具,我喜欢妈妈,我喜欢妹妹……我喜欢我的头发,我喜欢我的发型。”她接着说:“我喜欢我的睡衣,我喜欢我的房间,我喜欢我整个家。”
“我整个家都很棒,我不管什么都能做好。”这是杰西卡自我激励的中心思想。杰西卡的母亲偶尔发现了女儿每天早上的“功课”,就录制下来放到网上。
视频中的杰西卡充满活力,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和快乐的神情。不少网友留言说,看了视频后,深受她的热力与积极精神感染。
如果你觉得对工作真的提不起兴趣,也无法专注,不妨试试看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激励的信号,比如:重复填写一遍“我爱这份工作的20个理由”。
方法三:练习静坐和冥想
很多人总觉得静坐和冥想是和尚或者修道人的专利,其实不然。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静坐或冥想的习惯,比如乔布斯就在庙宇里冥想以获取创意和灵感。而对一般人来说,静坐和冥想是让自己习惯于专注一件事的最好方法。
曾经有一位被工作和生活困扰的人向高僧求助。高僧只说:“坐下,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只关注你的呼吸。”这就是最简单的冥想法。从专业的角度看,冥想是试图直接刺激和调动潜意识的一种方法。冥想者强制自己停止一切有意识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进入一种不需要任何强制和理性控制的状态,这恰恰也是专注的状态。
时下,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和纷繁复杂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影响人们的专注力。所以,如果适当地练习静坐和冥想,将给人远比眼前能看到的更大的收获。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散发着魅力的工匠,那就从现在开始,放下抱怨的心情,把精力都集中到面前的本职工作中,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专业,其实并不那么高不可攀。
先增值,后回报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寒冷的夜里,火炉熄灭了。一人抱着柴火,对着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加柴火。”
这个人的想法当然很可笑:你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又怎么给你温暖?不过,现在我们身边不少人,跟这个抱着柴火却不肯给火炉添柴的人差不多。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是不少人在工作中的习惯思维。他们的哲学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样才不吃亏。如果碰到质疑的声音,他们还会振振有词:“市场经济就是要讲究等价交换。”
“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真的就不吃亏吗?恐怕未必。因为即使真的把工资看作付出劳动的价格,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价格是别人给的,但价值却是自己创造的。价格和价值不会全然相等,这同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如果只是根据别人给出的价格去创造价值,那就不可能让劳动产生增值,同样也难以获得更高的价格。
换句话说,“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的人,失去的是自己在工作中发挥才干、挖掘潜能的机会,放弃的是迅速成长、持续加薪的希望。
有个日本的MBA毕业生,刚进公司干活的时候,认为自己能力很强,结果老板分配给他的是办公室的杂活,每天倒水、擦桌子、整理文件。这个学生委委屈屈地干了两个月,老板却根本没理过他。
终于他打算辞职了。
辞职前,他到原来的老师家里聊天。这位老师是国内有名的职业培训师,听了他的打算,笑着说:“我知道你的能力,现在你先不要急着辞职,回去再干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你主动一点,把文件做得更漂亮一点,把办公室收拾得更干净一点,再想着帮办公室的其他人多做点事,平时在各方面都关心一下大家。记住,不要去抱怨你的工资,微笑着工作。如果三个月后,老板还是没有看到你的努力,那么你再辞职!现在你什么都没有做好,就想让老板欣赏你,怎么可能?”
他听从老师的吩咐,果然认认真真干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他特别主动积极,把所有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旦有时间,他就主动帮别的同事做点杂事,还积极向老员工请教各种工作技巧。
三个月后,老板把他升为办公室主任。10年后,他成为了这个公司的总裁。
其实一个员工能否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老板心中是有数的。不要动不动就想让老板给你加薪,而应在工作中让老板看到你的价值,主动给你加薪。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的,但一个人只有明白了财富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个真理,才能真正拥有财富。不然,即使你幸运地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也可能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因为好运气不会伴随人的一生。能够帮助你一辈子获得并保有财富的东西,只能是你个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修炼。工作就是我们修炼自身能力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你只是想着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那么从近处说,高薪已经跟你无缘了;从长远看,恐怕你的人生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国内一个著名教育机构的CEO曾说,在他的企业中,他最尊敬的人之一是一个打扫厕所的员工。因为他所打扫的四个厕所总是比别人打扫的干净,不论什么时候进去,都看不到一点儿脏东西。所以,在打扫厕所的几个人中,他的工资是最高的。
其实,不论你是不是老板,只要把自己放到老板的地位上,就能理解工资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试想,你会付丰厚的薪水给一个不能创造价值或者很少创造价值的员工吗?如果你脑筋没有问题,肯定不会。
因为薪水是员工创造的价值以金钱方式表现的回报,就像火炉能产生温暖,是由于有木柴。火炉,只是一个载体。
如果把企业比作火炉,那么员工的劳动能力就如同木柴,而获得的回报就如同燃烧后的热量。木柴需要放在火炉里才能燃烧得更好,就像员工需要企业作为展现能力的平台。那些只想少付出劳动多获得回报的人,其愚蠢程度跟故事中抱着木柴不肯放进火炉中的人相差无几。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做到先增值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把领导当老师
工作是你自己的事,不是领导的事。工作的目的不是向领导交差,而是提升你自己的能力。领导只是你学习和求助的对象。
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有“为领导工作”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人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力量。只有知道工作是为自己做的,而领导是一个帮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在工作岗位上增值、成长。
2.把岗位当舞台
把自己的全部能量用到本职工作中去,珍惜每一个当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做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才能算是工作成功。工作岗位就是你的舞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人生最优秀的演员;
3.把任务当作品
在工作中,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工匠精神强调要把工作品质看作生命,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做生命中的作品。要相信自己,随着能力的提高,机会总会来到你身边;随着能力的积累,属于你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点都不会少。
先沉淀,后成才
90年代末,一位老作家在讲写作课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弟子们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两个女孩是好朋友,都热爱文学,同是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正面临分配。其中一个女孩的父亲是个小领导,活动了下,把女儿安排到一个不错的杂志当编辑。另外一个女孩则根据学校规划,分配到当地的普通学校当教师。
其实那个去杂志社的女孩,不论文学功底还是天赋,都远远不如她的朋友。
因此,那个分配到普通学校的女孩非常不满。因为以她的实力,进那个杂志社绰绰有余,只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如自己的朋友,就落到这样的地步。为此,她连朋友也怪上了,两人渐渐地断了交往。
而那个有幸进了杂志社的女孩,因为知道自己实力不如别人,格外刻苦地学习。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她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由于她身处文化圈,接触的都是名编辑大文豪,慢慢地,在环境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下,她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和小有名气的作家。
那位女友呢,因为对分配的不满,自己放弃了文学的天赋和能力,却也不能安心于教育事业,日渐碌碌无为。十年后,同学会上,这对朋友又见面了,这时,她们发现彼此的文学素养、境界,都已经相差不止一个层次。
那位老作家用这个实例告诉弟子们:成才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机会的确重要,但不能靠机遇过日子。试想,如果那个进了杂志社的女孩,不是自己刻苦学习、努力修炼,她最终也只能是个庸庸碌碌的小编辑。她的父亲再有办法,也只能为她提供一个平台。但人如何在平台上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
而那个本来天赋和能力都远胜于她的朋友,只是因为一次分配的不如意,就放弃了学习和追求,等于就是放弃了自己,最后放弃的是宝贵的人生。
我一直在强调,人不可能都幸运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一个有成功气质的人会在任何工作中找到成才的机会。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懒散、逃避、得过且过,是因为手头的工作看上去并不能带来人生的希望和意义,以及证明自己想要的价值。却忘了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安静的心情、沉淀的工作态度。
何为沉淀?从工作表现来看,就是一种不论何时何地,都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的表现。这种表现不能立刻让你成才,但可以保证你会先拥有一份美好的工作,并且拥有快乐的心情。没有哪个老板会开除一个兢兢业业工作而且完成得很好的人。
试想,如果你去饭店打工,你服务的几个桌子都干干净净,每个顾客都很满意,老板能不给你加薪吗?或者你去一个公司做文秘,要是你每天的电话记录都整整齐齐,资料井然有序,老板的出行计划安排得当,老板能不给你更高的工资吗?
其实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劳动能力,都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术,但由于懒惰是人的天性,所以,要想在工作中沉淀,最终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
不可否认,这是个浮躁的社会,所以沉淀的心态也就更为难能可贵。有志于成才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修炼自身。
首先,要有自信的心态。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工作本身的信任。在了解业务的前提下,相信这样的工作只要做得好,就能有发展。要真正把工作的过程当作是人生经验的积累。
其次,要有重视的心态,最重要的就是重视自己。哪怕你现在做的是一份社会上最不起眼的工作,也要用一名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许你现在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要时刻想到将来如果取得更大成就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并不断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样的心态,会有助于你在浮躁的环境中沉淀下来,真正为成为人才人生需要扎根,生命需要沉淀,修行需要韧性做好准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求知的心态。越大的成功就需要越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仅仅是熟悉公司的业务、做好每天必须做的事情,还要主动了解更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有时候,一些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常识,其实就是你进阶的契机。
请记住,求知并不是强迫自己去学什么,那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跟工匠精神大相径庭。一个懂得沉淀的求知者,看待学习的态度是:不论以后是否从事这个行业,都要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信息爆炸、头脑风暴,拍马赶都赶不上,还说什么沉淀?再说环境也不允许啊,老板巴不得我一下子把活干完、账算清、提案交上去啊!没错,老板要结果。但是你自己呢?一个真正想成才的人,不会只关心如何用一个眼前的结果去换取直接的利益,他会考虑过程带来的收益。
所以,要想成才,先懂得为自己沉淀!沉淀才能成长,沉淀才能成才。
先有为,后有位
我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抱怨公司和领导不重视自己的才华,没有给他提供能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这个舞台,他们默认为心中希望得到的职位。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负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往往因此觉得这个世界错了,在长叹“世无伯乐”的日子里,荒废自己的时光。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明白“有为”和“有位”之间的关系。
也许你真的很有才能,但是你也只有创造出有所作为的成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学校里学会读书写字,学习数理化、文史经济等知识,它本身不会创造什么,却是帮助人进行创造的基础。天赋、才华、能力、经验这些因素,不外乎如是。
何谓有为?有为就是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一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所作为。它包含着能力、才干、责任、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有位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地位,这里的“位”通常指职位、岗位、地位等。
先有为后有位,是一种双赢原则的体现,即:你有了作为,为组织做出了贡献,组织就给你更好的位置,让你施展你的才能。
相反的情况是:如果你没有什么作为,而这个位置却给了你,那就是对这个位置的浪费,同时,也会导致真正适合这个位置的人才被压抑、没有机会。
任何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标的,要想得到符合自身才能的职位,就必须先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至少要创造出比别人更优秀的成绩,用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成功者的成绩、地位不是凭空喊出来的,也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有位老总在闲聊时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某日,有一个中年人来公司应聘业务员。凭经验,他感觉此人资历很深,不过没有完全反映在应聘简历上。老总虽然很欣赏他的实力,但觉得“小庙容不了大和尚”,就对他说:“依据公司规定,目前给出的薪水,最多只有你原来公司的三分之一,恐怕你不能接受吧。”
他沉吟了一下,便同意公司给出的条件。
上班之后,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并没有因为微薄的薪水消极怠工。
不久他的实力便显现出来,工作业绩远远超出了老总原来的预期。于是,老总给他大幅度加薪,并将他破格提升为主管。
在年终聚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在原来的公司,他已经是业务部的经理,而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可是没想到公司的一次海外投资失败,老板远逃国外,他也受了牵累,只好另找门路。
在求职过程中,他本来是寻找和原来差不多的中层管理职位,但是同等资历的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大多数公司更倾向于提拔原来组织中的熟人,而不是聘用外人“空降”管理。所以多方求职,屡屡碰壁。
痛定思痛后,他选择从业务员重新做起。他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会得到合理的回报。而事实证明,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经说过: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人们就能看出来。这句话对那些抱着怀才不遇心态的人是一种警醒——不要总想着自己拥有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多想想自己创造了什么。
当然,这样看起来似乎遇到一个悖论:没有位,怎么为?就像毛遂自荐的典故传达的信息那样: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而毛遂反驳道:“那是因为你没有让我处在袋子里,不然,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这个典故为许多自诩为“千里马”的人找到借口:我现在没有成就,只是因为我的能力还没有被发现。我需要的不是努力工作,而是等待伯乐。只要有人慧眼识英发现我、赏识我,那么我要的都能实现。
这样想固然不能说不对,但是忽略了一点:毛遂生活在战国时代,士人必须依附封建地主、诸侯才能获得需要的“位”。而现代社会的竞争原则提供了无数的选择和机会,完全可以像上面实例中那位经理一样,先在某个职位干出成绩,再继续发展,持续发展。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就是从一名销售员起步的,当时他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在别人看来,这个职位实在委屈了这位高材生。但是他只是任劳任怨地搞好销售工作。两年后,他被提拔为联想集团CAD部门的总经理。
杨元庆上任后,该部门的营业额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
1994年,他继续被委以重任,担任联想集体公司微机事业部总经理。
在担任总经理的七年里,杨元庆为联想集团多次创下丰功伟绩。
2001年,他被提升为联想集团公司总裁,坐上了集团的第一把交椅。
从最初底层的销售员到联想集团的总裁,杨元庆并不是一步登天的。每一次的提升,都因为他在前一个职位上的优异表现。所以说,不断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更理想职位的基础。任人唯贤、能者居上的社会用人趋势中,只要你真的“有为”,早晚会“有位”的。
从有为到有位,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论你以前从事过什么职业,或者家庭背景与出身如何,都要意识到: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的积累与收获。这样,你就很容易改变人性中固有的惰性和坏习惯,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为”又“有位”的人。
案例链接:经典缔造——解读爱马仕的百年传奇它本只是巴黎街中的一家专门为马车制作各种配套精致装饰的马具店,却成了拥有14个系列产品的世界奢侈品牌。
它坚持手工和精致,历时170多年不变,至今仍诠释着传统美和精准。
它就是爱马仕,一个历经六代传承,用经典和高品质征服全世界的家族性奢侈品牌。
起源马具的世界奢侈品牌
爱马仕的传奇,始于1837年。那时的巴黎,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蒂埃利·爱马仕是一个马匹的热爱者,了解马和马具的他看出制造马具的价值:用上等的皮革为贵族们装饰他们的宝马会是一笔好生意。
就这样,蒂埃利在巴黎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开了一家以他姓名命名的小店铺,第一笔生意是为马匹制造颈圈。为了能让马匹配戴最贴颈的颈圈,爱马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一丝不苟。坚韧的牛皮护翼、光泽典雅的猪皮鞍座、柔软的小牛皮鞍板,都用天然的阿拉伯树胶包边,防水防潮,辅以爱马仕著名的马鞍缝线——蜂蜡亚麻线,全手工完成,坚固而细致。
这就是爱马仕被称为如飞鸟般灵巧精致的马具,他力求令骑士与骏马合而为一,将追风的快感和驾驭的舒适融为一体。
伴随着上流骑士们的赞誉,爱马仕皮革传奇的帷幕就此缓缓拉开。
因为他的马具店无论在店面装饰还是服务上都更胜其他马具店一筹,所以开张之后,很快享誉巴黎,门庭若市。后来,爱马仕在1867年的世界皮革展览中获得一等荣誉奖章。
蒂埃利爱马成痴,一生只为马制造皮具,爱马仕店铺的继承人也以此为祖训,除了马具之外,拒绝其他的皮具制作。
爱马仕的转折点发生在1920年。那年,蒂埃利·爱马仕的继承人埃米尔·查尔斯·爱马仕接待了一位贵客——威尔士的王子,他要求爱马仕为自己制作皮质衣服。
埃米尔信守爱马仕只为马制作皮具的原则。他借口称:爱马仕的匠人只会制作马具。送走王子后,店里的一位老匠人不服气地告诉埃米尔:在蒂埃利晚年,曾经心血来潮地制作过一只皮包。据说那只皮包的工艺和样式,是世界第一的!
埃米尔感到好奇,他仔细搜检了蒂埃利的遗物,最后在他爱马的马厩里找到了那只皮包,里边有一封信。那封信记载了这只皮包的故事:
这个皮包做好后,蒂埃利的妻子卡洛尔为它的精美而倾倒。她要求蒂埃利为自己也制作一个,却被丈夫拒绝了。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痴心于马的蒂埃利在卡洛尔去世后,才后悔自己亏欠卡洛尔太多。
但此时他想满足亡妻的愿望,却为时已晚,因此,他留下了自己的忏悔之词。
埃米尔被祖辈的故事打动了,他发誓要弥补祖父的遗憾。之后,埃米尔将爱马仕工场更改为爱马仕皮具公司。
一年多后,爱马仕首款皮包制作成功。
这款皮包,爱马仕只制作了四个,埃米尔没有让它上市。他把其中一个作为爱马仕公司制作皮具的标杆,如果今后爱马仕的产品无法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它唯一的归宿就是被销毁。另外两个,他赠送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
最后一个,永远地放在了卡洛尔的墓地,以弥补蒂埃利的遗憾。
在皮革里缝制时间
时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领悟,无论如何,时间一直都被认为是无法改变、更无法停止的。但对于爱马仕来说,时间是位好友。它能赋予皮革光泽,使它更富有故事和历史;时间更是一种真实的资产,能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
皮革对于爱马仕而言,不只是最先使用的一种材质,更是品牌的本源,是激发其无限创造力的灵感源泉。
170余年来,六代爱马仕人在皮革上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和梦想、忠贞和热诚,对皮革世界做最深入的探寻,用专业的手工艺让优质皮革焕发出诗意的光彩,矢志不渝地坚持这个手工艺世家对“完美”的执著。
爱马仕对皮革原料的要求非常苛刻。用来制作爱马仕皮具的原料上不能有任何瑕疵,除了有专门的养殖场外,爱马仕有专门的采购人员,在各大拍卖会上收购上等皮革。
制作前,皮革工厂的工匠首先会对皮革进行筛选分类,然后再选择皮革最好的部分进行切割,才用于皮具的制作。所以,最终到人们手中的皮具,使用的皮革原料绝对是百里挑一的。有人说正是从爱马仕开始,人们欣赏皮革独特的香味、光泽以及手感。
在制作工艺上,爱马仕通过鞣革、洗烫、精整、修葺和缝制等技艺将原始的皮革升华为生活的艺术。每一件经过200多道复杂精细加工工艺的爱马仕皮革制品,以其独特而隽永的馨香、优雅而精妙的设计、坚韧而精准的缝制、柔软而细腻的手感,向每一个接触它的人展示时间的魅力。
坚持手工是爱马仕与众不同的一大特色。爱马仕皮具从鞣皮、选皮、染色、裁剪到缝合,全部以手工完成。定制一个爱马仕著名的凯莉包往往需要等待数年之久。
当其他奢侈品牌都把工厂搬到第三世界来加工生产的时候,爱马仕仍然在法国雇佣手工工人,一针一线地缝制每一个皮包。每一件爱马仕成品都需一名工匠精工细作18个小时,然后编上编号,内侧都会标示制作工匠的代码,并且会帮顾客缝刻上个人的英文名字。所以可以说,每一件爱马仕皮具,都是独一无二的。
皮具出售后,不论维修或保养,都将由同一匠师负责。近年的销售统计显示,爱马仕皮袋利润率高达78%。爱马仕如此讲究、严谨的制作过程与后续服务,也是它矜贵的原因。
魅力丝巾的艺术梦想
1937年,爱马仕印制了第一条爱马仕丝巾。从此,手工定制和艺术家设计,成为爱马仕丝巾的标志,奠定了它丝巾王者的地位。
爱马仕的丝巾只有90×90厘米这一种规格。每方爱马仕丝巾的重量固定为75克。自1937年至现在,已有900款不同的爱马仕方形丝巾面世。
爱马仕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一年有两个丝巾系列问世,每个系列则有12个不同的设计款式,其中6款是全新的设计,其余6款,则是基于原有设计而作的重新搭配。
有人把爱马仕家族的经营哲学称为“创意的决策”加“古板的执行”。爱马仕丝巾可以说完全体现了这个哲学。所谓“创意的决策”,是指在产品策划初期,由各职能部门发挥各种可供参考的“灵感”,并完成初步的设计和开发。而在确认设计方式后,所有执行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要“古板”地将原有的创意一丝不苟地执行,以确保艺术设计完全被执行。
爱马仕丝巾的制作,汇集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工艺,它们全都以里昂区为基地,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必须经过严谨的七道工续:主题概念图案定稿→图案刻划、颜色分析及造网→颜色组合→印刷着色→润饰加工→人工收边→品质检查与包装。
当其他奢侈品牌从中国购买低廉的丝织品用以印染它们的丝巾的时候,爱马仕从巴西的农场购买原材料,在里昂雇佣当地的手工业者编制它们的丝巾。
爱马仕丝巾不是一片片平平滑滑的丝绸,而是有细直纹的丝布,它是把丝线梳好上轴再编织而成,特点是不易起褶皱。有时,为了使丝巾更具特色,会再编织过程中加上暗花图案,如蜂蜜、马等。
调色师会按照设计师的标志,挑选合适的颜料,每种颜色必须用一个特制的钢架,运用丝网印刷原理,把颜色均匀的逐一扫在丝贴上。
每一方丝巾需扫上多少种颜料,这要根据设计图的要求而定,一般是12~36种,最高纪录达到37种。
色泽决定以后,然后开始印刷,再裁成90厘米见方的丝巾。固定色彩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必须经过漂、蒸、晾等程序,色彩才不会脱落。
最后,有工艺部以人手卷缝黹口,折好边后,一方飘逸出众的丝巾才算完成。经过严格的品质鉴定,才会被认可。
就这样,每一条丝巾通过层层关卡,需费时18个月才得以诞生。
一条爱马仕生产的丝巾,就如同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独一无二而魅力四射。
永续经营的家族企业
今天,如果你去巴黎郊外去看一看爱马仕的皮革工作室,你会发现,在那里有340多个手工匠在认真工作——是的,这个景象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历经了170多年的风雨沧桑,几代爱马仕家族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品牌声名远扬。早在20世纪初,爱马仕就已成为法国式奢华消费品的典型代表。如今,爱马仕是奢侈品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由家族所有、家族经营的奢侈品公司之一,掌管公司的第六代家族成员仍然忠诚于创立者制定的基本价值观:手工、精致、优雅、高尚。
20世纪20年代,创立者蒂埃利·爱马仕之孙埃米尔曾这样评价爱马仕品牌:“皮革制品造就运动和优雅之极的传统。”这个标准至今未变。围绕着爱马仕的,永远跟“家族”二字有关。其实,家族本身就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最基本的载体。如此一来,便容易理解爱马仕是如何传递其价值给消费者的了。
爱马仕拥有14个系列产品,包括皮具、箱包、丝巾、男女服装系列、香水、手表等,大多数产品都是手工精心制作的,无怪乎有人称爱马仕的产品为思想深邃、品位高尚、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的艺术品。这些爱马仕精品,通过其散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专卖店,融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世人重返传统优雅的怀抱。
爱马仕家族对品质的执着,也可从它的徽标上体现出来。
爱马仕的徽标由一匹马、一个人及一辆马车组成。马是爱马仕事业的起源,人则是质量的关注者,马车代表者时髦、华贵。但这辆马车却是空的,它在等着慧眼识货的顾客。xiumb.com
这个传承了六代的手工艺世家,依然一如既往地用对优质材质和精湛手工艺的热爱,在皮革里讲诉着工匠的精神。正如爱马仕全球艺术总监暨爱马仕家族第六代成员之一的Pierre-AlexisDumas先生所说:“皮革是爱马仕最先使用的材质,至今,它仍是我们最尊贵的伙伴……在爱马仕,我们对皮革的世界做最深入的探寻。我们绝不会说自己已经完全驾驭了皮革,但是,能够如此全面地学习和了解皮革,着实令我们感到自豪。”
爱马仕之所以奢侈得“居高临下”,不仅仅在于它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皮具精品,更在其内涵。100多年来,爱马仕产品当中融会了历史、艺术、文化、精神以及原创。这种内涵使得爱马仕不仅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发展手工艺术的事业,更努力确保爱马仕的手工艺能代表未来的专业水平。
如今,爱马仕集团总部仍座落在巴黎著名的福宝大道,而它的精品则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专卖店里。这个以马具制造起家的集团,在历经爱马仕杰出而富有创业精神的六代手工匠和百余年辉煌之后,至今仍保持着经典和高品质,并凭借其一贯秉持的传统精神,在奢侈品消费王国里屹立不倒。
点评:
爱马仕品牌的美誉来源于爱马仕品牌所有的产品品质与品位。让所有产品至精至美、无可挑剔是爱马仕一贯的宗旨,注重工艺装饰,细节精巧,爱马仕优良的质量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爱马仕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在每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它奢侈、保守、尊贵,整个品牌从整体到细节,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爱马仕以其精湛工艺,在古往今来的时空之间取舍含蓄的和谐之美。爱马仕的手工工匠精神,恰是品牌的灵魂所在。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工匠精神更新,第三章 工匠之道——正念引领生命新航道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