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一位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清扫办公室时,发现公司的一个窗台上放着一枚自制的炸弹,而且上面还附有一张纸条:“联合爱迪生的罪犯们,这是给你们的礼物!”那位工作人员顿时吓得大惊失色,他立刻上报了公司负责人,并打电话报警。
警方随即赶到案发现场,并让炸弹专家对这枚自制的炸弹进行检查。炸弹专家经检查发现,这枚炸弹是由磺、木炭、硝、铝管等材料配置成的,制作上可以说是粗制滥造。不过,纸条上面的字迹却非常漂亮。炸弹虽然没有被引爆,但警方却找不出任何有用的线索,只能从这张字条上理解凶手意在报复。
虽然凶手的目标直指联合爱迪生公司,但由于这家公司是负责纽约市供电的合并公司,旗下有数家子公司,并且成立的时间较为短暂,所以工作人员的信息档案并不是很健全。另外,联合爱迪生公司在合并之后,很多分公司的人事记录杂乱无章,警方要想从中查出嫌疑人,犹如大海捞针一般。由于炸弹没有被引爆,因此,当地警方并没有特别重视这起案件。
不过,在10个月后,当地警方在街上巡逻时发现了一枚与放置在联合爱迪生公司的自制炸弹相类似的炸弹。经炸弹专家检查发现,这枚炸弹上还绑有没有开启的定时器。
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这次袭击导致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纽约警方收到了一封来自威切斯特县的信:“在战争期间,我不会制造更多的炸弹。我也是一名爱国者,我会在日后惩罚联合爱迪生,他们将为自己可耻的行为负责。”警方发现,这封信的笔迹与之前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发现的炸弹上所附信件的笔迹完全相同。因此,他们推测,罪犯可能是同一人。
在这封信的最后,署名处签下了简短的缩写F.P.。除此之外,警方并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之后的几年里,警方确实再也没有发现过炸弹。不过,联合爱迪生公司、纽约的报纸、百货商店和酒店却在这几年中收到了16封类似的信件。可是,凶手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因此,警方认为他可能已经放弃了报复的念头或是已经去世了。
但在1950年,警方在纽约的中央车站又发现了一枚炸弹。不过,这枚炸弹依然没有被引爆。经炸弹专家检查发现,这枚炸弹制作得相当精致,但凶手却没有想要引爆炸弹的意图。因此,警方依然没有对这一系列的炸弹袭击提高警惕。
正在警方放松警惕时,凶手却突然“出手”了:一枚放置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电话亭中的炸弹突然被引爆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爆炸并没有让民众受到伤害。可是,嚣张的凶手在这次事件后却给纽约多家报社寄了“还会有炸弹为正义而引爆”的恐吓信。
接下来,在1951~1954年期间,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海关车站、洛克菲勒中心、中央车站、电影院等地方先后有12枚炸弹发生爆炸。而最为严重的一次爆炸事件是在1954年,由于炸弹被藏在电影院的一把椅子下面,导致4人受伤。
到了1955年,警方一共发现了6枚炸弹,只有两枚炸弹没有被引爆。警方发现这些炸弹的威力越来越大,破坏性也越来越强,这意味着凶手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愤怒越来越强烈。因此,很多媒体都称这名凶手为“炸弹狂徒”,他的名声在纽约市尽人皆知,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中,人们每天出门都会担心自己被引爆的炸弹殃及。
此时,当地警方不得不向FBI寻求帮助。在FBI介入调查期间,这名“炸弹狂徒”依然没有“停战”,他不断给纽约的诸多报社寄信,甚至还打过电话。不过,由于“炸弹狂徒”说话的声音比较小,而且声音的辨识度较低,从而导致FBI无法查明其真实的身份。
更让FBI感到意外的是,“炸弹狂徒”还给某报社寄去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的信:“迄今为止,我已经在纽约投置了54枚炸弹,打了4次电话,以后我将会继续我之前的行为,直到联合爱迪生公司被绳之以法。”他甚至义正词严地写道:“我的这些行为不过是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1956年12月2日,“炸弹狂徒”在布鲁克林区的派拉蒙影院引爆了炸弹,导致6名市民受伤,其中有3人伤势非常严重。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只挽救了一名重伤者的生命。
此时,纽约一家报社的编辑由于一直关注“炸弹狂徒”所犯的案件,他发现“炸弹狂徒”有着强烈的倾诉愿望,因此,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致“炸弹狂徒”的信,希望他尽快自首,并为他提供了解释其犯罪动机的平台。
果然,正如那位编辑所预料的那样,“炸弹狂徒”很快就回信了。他声称自己将会对纽约的3名政客采取行动,并且还列举了自己在1956年放置的14枚炸弹,而这些炸弹多数都没有被警方发现。另外,他还在信中提供了自己身份的线索:“我在联合爱迪生工作时曾受过伤,我因此被认为永久性地成了残疾人。我没能从公司获得任何补偿,我是独自负担疗伤和生活的重担的……”
针对这一线索,FBI与当地警方立刻前往联合爱迪生公司检查近十年来员工因受到伤害而申诉的信件。虽然调查的范围有所缩小,但当他们查阅这些资料时发现,卷帙浩繁的资料导致他们调查的进度非常缓慢。
同时,FBI也为“炸弹狂徒”的“复仇之路”感到震惊。因为他投置炸弹已经有16年之久,而当地警局的领导也已经换了好几拨,可是,至今仍未抓获这名“炸弹狂徒”。虽然“炸弹狂徒”给出了详细的线索,但FBI与当地警方却无法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他真实的身份。因此,很多民众对纽约警方感到非常不满和失望,认为这些警察都是摆设。
于是,FBI找到了心理分析专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希望他能够协助他们抓到“炸弹狂徒”。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研究精神病人犯罪多年,他对罪犯的心理非常了解。不仅如此,他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美国迪克斯堡军事基地的首席精神病学家,并且为FBI和中央情报局的反间谍活动提供心理分析服务。
布鲁塞尔教授在仔细查阅了十多年来有关“炸弹狂徒”的案件资料后,对凶手进行了分析:“炸弹狂徒”是一名男子,因为布鲁塞尔教授曾研究过多起炸弹袭击案,这些案件的元凶几乎都是男性;凶手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单身,但可能与年长的女性亲属居住在一起;喜欢独来独往,没有朋友,但并不是不与任何人接触;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对他人的批评很敏感,并且会怀恨在心,但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不满和愤怒的情绪流露出来;凶手并非出生在美国,因为他所写的信件中没有使用美国的俚语和口语,很像是用外语写成后,再用英语将其翻译出来的;信件的行文风格既不属于德文,也不像是拉丁文,所以凶手可能来自于北欧国家,并且可能是第一代移民或者第二代移民。
从“炸弹狂徒”寄给报社的信件可以看出,凶手曾经是联合爱迪生公司的雇员,因为在工作中发生事故,导致他终身残疾,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因此,他对联合爱迪生公司怀有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而信件中提到的“他们会为自己卑鄙的做法付出代价”,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说法,表明凶手的年龄比较大。另外,从信件的书写方式可以看出,“炸弹狂徒”非常喜欢自己的母亲,但很讨厌父亲。
信件中的笔迹非常工整漂亮,表明凶手受到很好的教育。同时,从清秀的字迹和干净整洁的信纸也可以看出凶手做事比较认真,喜欢穿戴整齐,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整洁,他习惯穿双排扣的西装,并将外套扣得非常严实。
而从“炸弹狂徒”的作案时间来分析,由于他的这一行为持续将近了16年,因此,布鲁塞尔教授分析“炸弹狂徒”可能患有严重的偏执症,他认为自己永远处于被迫害的状态中。同时,布鲁塞尔教授还认为,一般来说,50岁左右的人最容易成为偏执狂,因此他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与很多偏执症的患者一样,凶手虽然患有精神疾病,但却控制得很好,做事小心谨慎,性格比较内向。
由于炸弹制作得比较精致,表明凶手善于使用工具,而且工作技巧较为娴熟,所以他常常因为自己的技能而颇为自负。布鲁塞尔教授还分析,“炸弹狂徒”可能具有一定的军事背景,因为在战争期间,警方并没有发现炸弹,可能制作炸弹的技术是他在军队中学习的,因此,他制作炸弹的手法越来越娴熟,这也表明凶手在服兵役期间曾担任过技术类的职务。
正当FBI与警方准备行动时,有媒体再次收到了“炸弹狂徒”的一封打印信:“我1931年9月5日在联合爱迪生工厂工作时受伤……”根据这一线索以及布鲁塞尔教授的分析,FBI与警方对联合爱迪生公司曾经的员工进行一一排查。经过细致的调查,他们找到了几名嫌疑人,最终,将目标锁定为一名来自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的名叫乔治·米特斯基的男子。
FBI经过调查发现,乔治·米特斯基是1904年出生的,是从波兰移民到美国纽约的,他一直没有结婚,与两个姐姐住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邻居都称他为“沉思者”,因为不管他人在什么时候跟他打招呼,他似乎都在沉思中。另外,他就像一个“独行客”,邻居每天都看到他一个人独来独往。
米特斯基的工作记录显示,他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工作时,是一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员工。可是,后来由于工作中的一场事故,导致他先后患上了肺炎和肺结核,但公司最终只赔付给他180美元的赔偿金。这让他难以接受,曾给公司写了好几封表达自己愤怒之情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信声称要让公司因为其“懦夫行为”而受到报复性的惩罚。
根据这些情况,FBI与当地警方带着拘捕令前去布里奇波特市,对米特斯基进行抓捕。当时正值深夜,给FBI开门的是一个看起来彬彬有礼的中年男子,只见他戴着眼镜,穿着睡袍。FBI向他表明了身份后,得知面前的男子正是乔治·米特斯基。
于是,FBI让他尽快穿好衣服,跟他们回警局协助调查。很快,米特斯基就换好了衣服,只见他穿着衬衣,打着领带,而且还穿着双排扣的西装,每个扣子都扣得很严实。
FBI与当地警方在搜查他的车库时发现,那里有用来制作炸弹的车床和管道。而在米特斯基的卧室中,他们还发现了一台打字机,那正是他写最后一封信给媒体时所用的。
在联邦调查局中,FBI还没有对米特斯基展开审讯,他很快就承认了自己是“炸弹狂徒”的事实。同时,他还告诉FBI,信件中的署名F.P.是指公平游戏(FairPlay)的意思。
当米特斯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法院认为由于他的精神状态无法接受审判,最终,只好将他关在专门看管精神病犯人的州立医院中。住院没多久,乔治·米特斯基因为肺结核而去世。
虽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所做的分析部分内容出现了错误,但大部分的推断都是相当准确的,这引起了FBI与当地警方的注意。后来,当地警方邀请布鲁塞尔教授与一些心理学家组建了心理画像团队,以此协助警方更快地侦破案件。
【犯罪动机】
所谓的犯罪动机,是指导致罪犯实施犯罪的内心动因。一般而言,侦查人员、行为分析专家等会通过案发现场推断或分析,抑或是通过与犯罪嫌疑人的交谈而掌握其犯罪动机。比如,上文中心理分析专家詹姆斯·A·布鲁塞尔教授通过对“炸弹狂徒”信件内容的分析,了解其所作所为可能是由于曾经在联合爱迪生公司受到伤害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从而让他产生怨恨,由于这种怨恨长期郁结于心,让他产生了报复心理,因而实施犯罪。
残暴的“儿童杀手”
1968年5月,在一间废弃的房子中,一个4岁的小男孩马丁·布朗僵直地躺在地板上。一群在附近嬉闹玩耍的孩子们进入这间空房子,看见马丁时,起初以为他躺在那里睡觉。可是,当他们聚拢过来才发现,从小马丁的嘴里不断地冒出鲜血,这把孩子们吓得连哭带叫地跑开了。
可是,当所有的孩子都逃离现场时,11岁的女孩玛丽·贝尔却带着她的好朋友诺尔玛·贝尔跑向了那处废弃的空房子。当附近的大人得知有小孩子在那里遇害后,担心玛丽过去会感到害怕,便告诉她不要前去。谁知,玛丽却称是想让朋友诺尔玛看看马丁的尸体。她的回答让提醒她的大人感到心惊肉跳,直愣愣地看着她们两个人走向案发现场。
而玛丽与诺尔玛在看完小马丁的尸体后,还去马丁的阿姨那里告诉她关于马丁的死讯,并向她详细地描述马丁的死状。甚至还问马丁的阿姨诸如“马丁死了,你会感到难过吗”“你会不会为马丁流泪”之类的问题。问完这些,她们还冲着马丁的阿姨笑个不停。这让马丁的阿姨感到很气愤,随即将她们赶了出去。
可是,玛丽的“疯狂举动”并没有停止。在马丁遇害后,她又敲响了马丁家的门,微笑着询问马丁的母亲,马丁有没有在家,她想要找马丁。马丁的母亲非常悲伤地告诉她,马丁已经离开了人世。谁知,玛丽听后却笑着回答道:“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只是想来看看躺在棺材中的马丁。”马丁的母亲愤怒地将她赶了出去。
警方接到报警后,他们随即对这起幼童谋杀案展开了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当听闻有关11岁的玛丽·贝尔种种怪异的反应后,警方不敢相信11岁的玛丽是这起案件的嫌疑人,更是很难将她与案件联系在一起。可是,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玛丽的种种怪异言行让他们不得不怀疑她有可能就是凶手。
在小马丁遇害后,玛丽为了庆祝自己11岁的生日,她潜入了一家托儿所中,并蓄意破坏了很多物品,而且还与诺尔玛在那里留下了匿名留言,声称是她们杀死了马丁·布朗。
在玛丽的图画课上,当她在作业本上画画时,她画的是一个小男孩躺倒的姿势,而这一姿势与小马丁遇害的姿势完全相同。另外,她还在躺倒的小男孩旁边画了一个药瓶,上面标有“药片”二字。不仅如此,她还在图画配文上写下与马丁遇害相关的事情。不过,老师对此并没有在意,以为她只是取材于马丁·布朗的死讯报道。
但怀疑归怀疑,当地的警方并没有掌握实质性的证据,同时,他们认为玛丽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虽然言行怪异、反常,但并不能直接将其定为嫌疑人。可是,没过多久,又一起幼童被杀案发生了,这让当地警方不得不将怀疑的视线再次转向玛丽·贝尔。
1968年7月31日,在小马丁遇害的两个月后,一个名叫布莱恩·豪的3岁小男孩在家门口失踪了。这让他14岁的姐姐帕特非常焦急,她在家门口附近仔细地找寻弟弟。在寻找的过程中,帕特遇到玛丽和诺尔玛。当她们得知帕特在找弟弟时,还热心地帮她一起寻找。
随后,她们将帕特带到一个废弃的地方。这让帕特不由得心惊肉跳起来,因为这个地方正在小马丁遇害地点的不远处。她非常害怕,不敢再往前走。虽然玛丽在旁边一直说,布莱恩有可能就在这附近。可是,惊恐的帕特还是跑回家了。
随后,布莱恩的家人便报了警。当晚11点,当地警方在玛丽曾带帕特去过的地方搜寻到了布莱恩的尸体。验尸官检查尸体后发现,他的嘴唇呈现出明显的青色,喉咙部位有痕迹,这表明他是被人勒死的;他的身上有多处刀痕。在尸体的附近,警方还发现了一把坏了的剪刀。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布莱恩身上的刀痕正是这把剪刀造成的。另外,他头上的一撮头发也是被剪刀割断的。
这起恶性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重视。当时,FBI特工詹姆森·多布森正好在当地的警局办事。于是,他与当地警方一起对案发地的一千多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和询问,但花费了一个星期,也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线索。虽然有两个孩子称诺尔玛·贝尔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多布森特工与其接触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于是,多布森特工与当地警方开始调查玛丽·贝尔,他们打算先去玛丽的家中了解一些情况。让多布森感到异常的是,刚走进玛丽的家门,就有阵阵的压抑感袭来。进入房间后,多布森特工再次被周围的黑暗和死寂的氛围触动,感到窒息。房间中只有几件破旧不堪的家具,虽然屋外阳光明媚,但是房间里却如置身于地狱般。
多布森特工与玛丽接触后发现,她是一个谎话连篇的小女孩。她声称在布莱恩遇害当天,她一直在做其他事情,但她编造的谎言却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漏洞百出。这让多布森感到很不解,这么小的孩子为何总是生活在谎话之中呢?
在布莱恩的葬礼上,多布森特工注意到玛丽站在布莱恩家的门口,她不但没有丝毫的悲伤表情,反而站在那里大笑,并且搓着双手。这让多布森感到脊背发凉,他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可怕,并认为自己有必要对她采取行动了,必须将其送进监狱中,否则她可能会杀害更多的孩子。
多布森特工在调查玛丽时了解到,在布莱恩遇害前,玛丽曾找过他的家人,声称要告诉他们一个秘密——诺尔玛将要杀害布莱恩。说完这些话,她还向布莱恩的家人演示了诺尔玛是打算如何杀害布莱恩的:她抓住自己的喉咙,并吐出舌头,表现出窒息而亡的样子。果然,没过多久,布莱恩就被人勒死了。
在布莱恩被害之后没多久,诺尔玛便向警方举报玛丽是杀害布莱恩的凶手。她声称玛丽在将布莱恩杀害后,还带她去看尸体,并且还提醒她不许告诉其他人。
于是,警方抓捕了玛丽·贝尔。当警方前来逮捕她时,玛丽起初有些惊慌失措,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并否认自己杀害了布莱恩。
当警方审讯玛丽时,想要故意探她的口风,对她说有人曾看见她在布莱恩遇害的地方逗留过。玛丽听后立刻反驳说,那个人肯定需要很好的视力。警方听出了破绽,立刻追问玛丽为何要有好的视力呢?
玛丽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于是,她对警察眨了眨眼睛说,因为只有视力好的人才能看清当时不在场的人。警方听完她的回答,不仅为眼前这个小女孩的聪明和狡猾而感到诧异。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她清楚地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随后,玛丽告诉警方是诺尔玛杀害了布莱恩,她还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天,她与诺尔玛、布莱恩在一处废弃的空房子附近玩耍。正玩得好好的,诺尔玛突然与布莱恩打了起来,她好像失控似的狠狠地掐住布莱恩的脖子,并扯着他的头发往墙上撞。她本打算将诺尔玛拉开,但诺尔玛却对她拳打脚踢。不久,她看着布莱恩的脸渐渐发青、发黑。随后,诺尔玛威胁她不许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会杀了她。并且诺尔玛还对玛丽称,这是她第一次杀人,但并不是最后一次。
当她们在布莱恩家的附近遇到帕特在找寻弟弟时,她想让帕特找到他弟弟的尸体,但诺尔玛却不想让帕特找到,声称布莱恩并不在那个地方。当布莱恩的尸体被警方找到后,诺尔玛还问她要不要和她一起逃走。
从玛丽的供述中,多布森特工看出她所说的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则是她编造出来嫁祸给诺尔玛的。最终,玛丽·贝尔与诺尔玛·贝尔都被警方起诉犯有谋杀罪。
在羁押期间,精神医生对玛丽的行为进行了鉴定,发现她根本无法理解此次指控对她所造成的后果。对她而言,她目前所烦恼的是母亲可能拿不出罚金;认为布莱恩死了,也没有人会想念他,因为他的父母离婚后,谁也不想管他。
在法庭审判的过程中,FBI儿童心理学家对玛丽·贝尔的行为和心理做出了分析,虽然他研究过诸多精神和心理不正常的孩子,但从来没有见过像玛丽这样聪明、有很强的控制欲、报复心且极度危险的孩子。虽然玛丽只是个孩子,但她聪明、冷酷、复杂的性格如同一个久经战场的老手,冷静而早熟的行为让法庭的陪审团对她产生不了半点的怜悯和同情。
不管面对何种情况,玛丽都不会表现出懊悔、焦虑的情绪,更不会因此而流泪。她对案件毫不关心,她的愤怒只是因为自己被拘留。而从布莱恩被杀害的种种迹象来看,玛丽残害他人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她的暴力倾向依然没有减少。对此,FBI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不将玛丽缉拿归案的话,那么,她长大后会变得更加残忍,会残害更多的人,很有可能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手。
可反观诺尔玛,她与玛丽截然相反,在法庭审讯的过程中,她的种种反应和表现都符合年幼孩子的身份:惊慌失措且不住地痛哭。她悲伤的表现和懊悔的举动博得了陪审团的同情。
因此,法院认为诺尔玛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孩子,她只是一个受害者;而玛丽则是一个心机重、有攻击性、残忍且不正常的孩子,而且她非常狡猾且有不寻常的智力,其狡诈的程度几乎让人心生畏惧。
另外,医检报告也显示,谋杀布莱恩和马丁的是同一人,因为法医在他们俩身上都发现了同一种衣服纤维,而玛丽的衣服纤维与他们身上的纤维完全吻合。
因此,法院宣告诺尔玛·贝尔无罪释放,而判定玛丽·贝尔有罪,并判其终身监禁。
这一案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世人的轰动,很多人都对玛丽·贝尔格外的关注,也从中了解了她阴暗的童年。同时,一些心理学家和犯罪分析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她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有可能与其不幸的成长经历有关。
玛丽·贝尔的母亲贝蒂在17岁时生下了她,但当时贝蒂还没有结婚。刚刚生下玛丽,她就相当厌烦地叫嚣着:“快将这东西从我身边拿走!”因为在她看来,玛丽的出生成了她的负担。因此,她总是对玛丽百般虐待。
在玛丽刚满1岁的时候,她曾因为吞食大量的药片而被送到医院。本来,家人以为她贪吃而将药片误认为是糖果。可医生检查后告知,这种药片是相当苦的,如果孩子将其当成糖果吃下,必然会刚刚吃完第一口,就迅速吐出来。此时,家人也意识到,那些药片是放在玛丽无法触及的地方的,家人才知道这并不是意外。
在玛丽3岁的时候,玛丽的姨妈卡西给她买了一些糖果。几天后,当姨妈卡西再来看她时,却发现玛丽手中既有糖果,还有紫心片(一种心形兴奋药丸)。而那些药丸是玛丽的母亲贝蒂吃的药,姨妈为此责怪贝蒂为何不把药丸放好,但贝蒂却辩称,自己已经将药丸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还责骂玛丽因为贪吃而拿了她的药丸。
还有一次,与她一起玩耍的小孩子看见玛丽的妈妈贝蒂给她吃一些粉末状的东西,并且告诉玛丽这是糖果。其实,那些粉末状的东西是铁粉,从而导致玛丽再次被送进医院。神经学专家也表示,如果服用过量的铁粉,会造成器质性影响,即可能损坏大脑,继而导致行为出现问题。
后来,家人才知这些意外事件都是贝蒂所为的。不久,贝蒂被检查出患有“幻想性冒险故事作者综合征”。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心理会发生紊乱,而且情绪无常,会有意识地将他人置于危险之中,而让自己变得相当兴奋。对此,有心理学家认为,贝蒂的这种病症可能是她折磨女儿的主要原因,也可能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创伤性的影响。
同时,有行为专家认为,服用这些药物虽然没有对玛丽的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在行为和心理上可能会受到影响。
的确如此,由于玛丽曾被母亲贝蒂多次送给亲戚或是其他收养者,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却导致玛丽变得越来越孤僻、冷酷。每次母亲打骂她时,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求饶、哭喊,而是隐忍着,并且从来不会掉下眼泪。
在玛丽5岁的时候,她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小伙伴被车撞死的情景,这对她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刺激,行为也出现了显著的分裂。一次,她在幼儿园玩耍时,狠狠地掐住其他孩子的喉咙,在老师的劝说下才松手;在家中玩耍时,叔叔陪她玩时,她却用玩具打断了叔叔的鼻子。
由于母亲贝蒂的百般折磨和虐待,导致玛丽患上了慢性尿床症,这让她对睡觉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自己睡着后会尿床。因为每次她尿床都被母亲羞辱,将尿液涂抹在她的脸上,并将尿湿的床单拿给邻居看,以此嘲笑玛丽。甚至,母亲贝蒂还变态地将玛丽的头按在尿壶中。
对此,FBI心理学家分析,正是由于母亲贝蒂对她的种种虐待,导致玛丽在长大后变得善于操纵他人,并将自己受到的侮辱报复在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玛丽被关押在监狱中时,有一位好心的门卫担心年幼的她可能会感到孤单,于是找了只小猫送给她。可是,玛丽竟然狠狠地掐住小猫的脖子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对此,有犯罪心理学家分析,玛丽的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残忍,她总是喜欢欺负和虐待那些比她弱小的孩子或动物,因为他们都无法反抗,从而导致她的心理和行为扭曲变本加厉。
【儿童杀手的犯罪】
有犯罪心理学家表示,很多儿童杀手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被虐待的环境中长大的,由于没有及时地宣泄心底郁积的情绪,导致他们会通过剥夺他人身上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来实施报复,比如暴力破坏财产、偷盗、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等。
对于大多数儿童杀手来说,他们在幼年时期都会遭遇某种形式的创伤,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紊乱或是行为失控,难以通过惩罚来纠正。可是,这并不是导致他们犯罪的理由。
而那些儿童杀手之所以会犯下罪行,是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成功保护的机制,是保护不力之下的恶性循环的结果。而暴力只会产生更多的暴力,那些犯罪的年幼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罪犯。上文中的儿童杀手玛丽·贝尔正是如此。
“山姆之子”的血腥杀戮
1976年7月29日晚上,在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多娜·劳里亚一家与多娜的男朋友乔迪·瓦伦蒂愉快地结束了用餐,随后,他们一起开车回到了多娜的家中。不过,年轻的多娜与乔迪还没有尽兴,朝气蓬勃的两个人依然在车里商量着一会儿要到哪里去玩。到了家门口后,劳里亚夫妇先回到了家中,而多娜与乔迪还在车中兴高采烈地交谈着。正当他们交谈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突然,一名男子向车中连开了5枪。多娜的颈部中弹,当场死亡。而乔迪却幸免于难,只是腿部中了枪。听到枪声后,劳里亚夫妇立即跑了出来,但凶手早已不见了踪影。看着身中数枪的女儿,他们悲痛万分,并且立刻报了警。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刻赶赴案发现场进行调查。经过初步的调查,警方并没有获得有用的线索,只是将现场搜集到的子弹壳带回去化验。由于事发突然,受伤的乔迪也没有看清凶手在哪里开的枪,更不要说凶手的长相了。
调查初期,警方以为这个凶手很可能是一个疯狂追求多娜的人。可是,在深入调查后,他们排除了这种可能。正当警方展开调查之际,凶手血腥的杀戮再次上演……
同年10月23日,在纽约皇后区,一对年轻的情侣卡尔·德纳若和罗斯玛丽·凯南在车中聊天时也遭到了枪击。不过,幸运的是,两个人并没有生命危险。卡尔遭袭击后有一块颅骨被击碎了,而罗斯玛丽只是轻微的擦伤。同样,他们也没有看清凶手的面貌。
一个月后,即11月26日深夜,两名女孩在回家的途中,在纽约皇后区遭到一名男子的枪击。不幸的是,一名女孩被子弹射中了脊椎,导致其终身瘫痪。而另一女孩比较幸运,只是被子弹擦伤了表皮。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在这三起枪击案中,凶手所使用的都是0.44口径的“斗牛犬”左轮手枪。由于每起案件的犯罪现场不同,警方并没有将这些案件联系在一起,他们怀疑这可能是一系列黑帮行凶案件。可是,两个月之后,枪击案又发生了。
1977年1月30日,一对年轻的情侣克里斯蒂娜·弗伦德和约翰·迪尔相约去纽约皇后区的一家舞厅跳舞,但在路途中,却遭到一名男子的袭击。克里斯蒂娜被子弹打中了要害部位,送到医院后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已经死亡了,而约翰只是被子弹擦伤。
警方勘查案发现场时,再次搜集到了0.44口径的子弹。此时,警方才意识到,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凶手可能是同一个人。
正当他们深入调查时,在3月8日,一名年轻的女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又遭到了枪击。当时,她的手中拿着几本书,出于本能反应,她试图用书保护自己,可是,子弹穿过了书,击中她的头部,从而导致她当场死亡。
可是,凶手并没有就此罢手。在4月17日,凶手又对一对情侣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凌晨三点,在布朗克斯区,即多娜与乔迪遇害地点的不远处,一对情侣遭到了枪击,其中一人当场死亡,而另一个人虽然被送到医院抢救,但不久就死在了医院中。
警方勘查现场时也找到了0.44口径的子弹。除此之外,警方在案发现场还获得了其他线索——一封凶手留下的信件。在信中凶手自称是“山姆之子”,并称由于父亲“山姆”是一个嗜血的怪物,总是指使他去杀人。他从小就遭到父亲的百般虐待和非人的监禁,而现如今父亲老了,自己依然要听从他的指使,为其收集血液来续命。
对此,有犯罪分析专家认为,凶手可能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为自己是被恶魔附身。
正当警方调查“山姆之子”的真实身份时,5月30日,纽约某报社的编辑收到了“山姆之子”的信件。在信中,他称为了帮助“山姆”收集更多的血液,他会不停地进行杀戮。最后,他还在信中向警方发出挑衅:“你在7月29日那天会做点什么?”而去年的7月29日,正是“山姆之子”开始行凶的那天。
这不仅让当地警方感到凶手的残忍和变态,也让纽约的市民感到恐惧,他们担心自己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很多人都不敢在晚上出门。为了能够尽快抓捕凶手,当地的警方向FBI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够协助破案。
在FBI介入调查时,他们从目击者的口中得知:在案发当天曾看见凶手在射击时采用的是特殊的射击姿势。对此,FBI推测,凶手可能曾经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可能曾经做过警察。
另外,根据不同目击者的描述,FBI总结出了凶手的大致体貌特征:凶手是一名男子,年龄大概在25~30岁之间;凶手的作案目标主要是年轻情侣;持有一支0.44口径的手枪;凶手可能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根据这些线索,FBI与当地警方开始对纽约合法持有0.44口径手枪的人以及纽约的精神病患者的行踪进行仔细的排查,但并没有任何收获。由于凶手的作案目标是年轻情侣,因此,FBI与当地警方特意在案发现场附近伪装成情侣,以期待凶手能够上钩。
可是,FBI犯罪分析专家在查阅各个枪击案的案情和犯罪现场的照片后分析,凶手的作案目标虽然是情侣,但重点对象还是在女性身上。因为凶手在实施犯罪时,并不是出现在驾驶座的一侧,而驾驶座一般都是男性坐的位置,凶手可能料到这会对他实施枪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在作案时总是绕到乘客座位的那一侧,而这一侧坐的90%都是女性。
当凶手采用特殊的姿势对作案目标开枪时,他的怒火和仇恨都是冲着女性发泄的。发射的子弹越多,表明他的愤怒越大。同时,通过子弹的检验,可以推断凶手在实施枪击时,是隔着一段距离进行的。
另外,通过凶手所写信件的字迹,FBI犯罪心理学家分析,凶手内心可能较为脆弱,因为第一封信的字迹较为工整有序,但后来的字迹却越来越潦草,到最后甚至无法辨认,而且拼写错误也越来越多,就像是出自两个人之手。但凶手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表明凶手正处于易出错和犯小过失的年龄。所以,他在犯案后有可能会留下一些线索,从而有助于FBI抓到他。www.xiumb.com
由于凶手的信件中声称7月29号会再次行动,因此,FBI与当地的警方在第一起枪击案的现场附近布下天罗地网,以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可是,虽然29日并没有人受到袭击,但在31日,在布鲁克林区再次发生了一场惨剧:一对年轻的情侣遭到0.44口径的手枪袭击,他们两个人的头部都受了枪伤,其中一人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而另一个人则失去了双眼。
不过,凶手正如FBI犯罪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这次犯案时他在案发现场附近留下了一些有力的线索,导致FBI顺藤摸瓜抓到了他。
当FBI和当地警察仔细地搜查案发现场附近时,发现了一辆可疑的福特汽车停靠在消防栓附近,而且上面有警察开出的罚单。可后来,有人看到一名男子将车上的罚单揭走。这引起了FBI与警方的怀疑。
当他们对那名男子进行审问后得知,他叫戴维·布考维兹。此时,FBI发现,他的外貌特征和其他情况非常符合“山姆之子”的特征。另外,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布考维兹曾经在纽约皇后区做保安,而且他能够熟练地使用枪支。同时,FBI将他的笔迹与凶手所发出的信件的笔迹进行比对发现,二者极为相似。因此,FBI与当地警方认为戴维·布考维兹无疑就是“山姆之子”,也是连环枪击案的真凶。
而在布考维兹被捕的当天,他并没有感到意外和惊慌,反而质问FBI和警方怎么这么久才找到他。在他被捕入狱后,FBI了解到,布考维兹信中提到的“山姆”其实是他邻居山姆·卡尔养的一条黑色纽芬兰猎犬。在布考维兹看来,它是一个寿命长达300岁的魔鬼,是它指使他杀害那么多的人。而在此之前,他曾因为这只猎犬经常吠叫而开枪射杀过它,幸好,那只猎犬活了下来。
精神病学家认为,布考维兹可能因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导致他产生幻想。的确如此,在他交代罪行时,他声称,受害者多娜·劳里亚是他“美丽的公主”,认为只有她死后,她的灵魂才能被自己占有。
不过,这些并不能成为血腥杀戮的借口,在1978年6月12日,戴维·布考维兹因为谋杀罪被判365年徒刑。
在布考维兹服刑期间,FBI犯罪心理学家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为戴维·布考维兹具有明显的犯罪个性,与其他连环杀手完全不同。
布考维兹是一个私生子,由于他的父亲有自己的家庭,所以父亲并不想与他一起生活。后来,在他还没有记事的时候被布考维兹夫妇领养了。布考维兹从小就不善言谈,而且有些自闭和暴力倾向。
在布考维兹六七岁的时候,他将氨水放入了养母的鱼缸中,从而导致一些鱼被毒死。而后,他用大头针去扎鱼的尸体。还有一次,养母担心他孤单,给他买了一只可爱的小鸟。起初,布考维兹很喜欢这只小鸟,可不久,他竟然用强酸弄死了那只小鸟。不仅如此,他经常折磨、杀害那些弱小的动物。对此,有心理学家分析,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从小动物死亡的过程中获得控制、征服生命的快感。
在布考维兹14岁的时候,由于养母患癌症去世,这让他非常难过。因为养母对他一向不错,养母去世后布考维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而且自闭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此后,他拒绝与人交流,时常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中。几年之后,布考维兹的养父与其他女人再婚,生性内向的他与后母相处并不融洽。不久,他们就搬到了佛罗里达州,只留布考维兹一个人在纽约。
举目无亲的布考维兹只好去参军,在服兵役期间,他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布考维兹夫妇是他的养父母。在部队中,他学会如何使用枪支。退役后,他决定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当他知道母亲与妹妹居住在长岛的长滩时,他随即赶往那里相认。
可是,让他感到失望至极的是,她们并不想与布考维兹相认,也不愿与其有来往。对此,有心理学家分析,由于这一段经历,让生性内向且缺乏安全感的布考维兹非常气愤,也为他日后犯罪埋下了伏笔,同时,他开始憎恨女性。
屋漏偏逢连夜雨,布考维兹正处于人生最失意、最悲伤的时候,他又被查出患有淋病,这是他在服兵役期间被派到了韩国,在那里他与一个妓女发生了关系而导致的。这更让布考维兹感到崩溃,于是,他内心的“恶魔”终于被激发出来。为了报复女性,布考维兹开始了他的杀戮计划。
其实,在他第一次杀人时使用的是刀,他以为自己已经将那名女性“杀”死了,可事后却没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后来,他才发现那名女性依然活着。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杀人方法。他在德克萨斯州买了一支0.44口径的手枪,这让他感到自己突然强大了起来。同时,他还在纽约郊外的垃圾场练习枪法,直到瞄准很小的目标都能射中为止。到了晚间,他就可以展开自己的血腥杀戮。聪明而又狡猾的布考维兹为了不让纽约的警方根据子弹线索而找到他,因此,他每次杀完人都会特意跑到得克萨斯州买子弹。
布考维兹在作案时,倾向于选择那些独自待在车中的女性,有时也会杀害在车中与男友亲密交谈的女性。他总是耐心地等待男性离开再伺机杀害女性,但有时候,杀红眼的布考维兹会连男性也一起杀害。他曾向心理学家交代,自己在杀害那些女性后,心理上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另外,布考维兹还向FBI犯罪心理学家交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在他杀害那些受害者时,往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状态,如果环境不适合或是状态不好,他就不会动手。而在杀完人之后,他还会开车去案发现场观看自己的“杰作”,以回味自己的成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对此,FBI犯罪心理专家认为,他的这一表现正如很多连环杀人犯那样,在作案后,一些凶手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这是一种犯罪行为的延伸。不过,他们的这种行为可以让执法人员对凶手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FBI犯罪心理学家与布考维兹交谈后分析,他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能够操纵一切,当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时,纵火就成了这种幻想的替代品。因为对于大多数纵火犯来说,当看到自己点燃的火苗成为熊熊大火时,就会有一种快感,这也是他们希望掌控一切的表现。
后经FBI调查发现,戴维·布考维兹曾犯下至少1488桩纵火案。而这些纵火记录以及纵火的原因和结果都记载在他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中。有犯罪分析专家认为,正如很多凶手那样,他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作案经过记录下来,甚至将这些内容寄给新闻媒体。而在被捕后,他们就会将记录带到监狱中。这些记录往往是罪犯的“想象力源泉”。
最后,布考维兹还交代,在被捕前他还在幻想自己与一群人在舞厅狂欢时发生了枪战,在枪战中,他被人杀掉了。这个幻想很符合现实,他还没幻想完,就被FBI抓住了。对此,有心理学家分析,他的这种幻想也表明了他对正常人际关系的嫉妒。可是,心理有问题的他是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的。由于他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只能走上杀戮的不归路。
【凶手的杀戮心理】
FBI犯罪分析专家罗伯特·K·雷斯勒表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对凶手都有普遍的误解,认为有的凶手由于双重人格而犯罪,一旦将其治好,他们就不会再杀人了。其实不然,杀戮对于疯狂的杀手来说,就像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只会不断地进行下一次杀戮,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意图。
对于疯狂的凶手来说,尤其是连环杀手,他们的杀人动机往往源于自幼被压抑的心理。起初,他们只是心生幻想,渐渐地,他们便将这些幻想付诸实践,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精于此道。同时,这类人往往喜欢流连于案发现场,以此回味那些作案细节,来推敲自己的作案手段和想方设法应对警方。对于他们来说,测谎测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刺杀总统的威胁信
1982年4月16日,当心理画像专家约翰·道格拉斯正在办公室研究各种案件时,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道格拉斯拿起电话才知道,原来是纽约的秘密特工打来的。最近,他们遇到一个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一些威胁恐吓信,希望道格拉斯能够帮助他们。
道格拉斯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得知:这些威胁恐吓信是在1979年2月开始出现的,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收到了一连串的威胁恐吓信。秘密特工通过比对发现,这些信件都来自同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信件并不是普通的威胁恐吓信,而是针对美国总统的,恐吓者在信中扬言要寻找机会刺杀总统。除了第一封威胁信是针对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其他威胁信则是针对罗纳德·里根总统以及其他美国政要。
1979年2月,恐吓者将第一封威胁信直接寄给了纽约的秘密特工部门,信中声称:“要打死卡特总统或者其他有权的人。”秘密特工发现,这封信是手写的,一共有两张便笺纸,信的末尾署名为“一个孤独忧郁的人”。
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很多政要为之惊慌:是哪个狂妄之徒想要刺杀总统?恐吓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因此,他们纷纷向FBI施压,必须尽快抓到发出威胁信的人。
当FBI特工深入调查这起事件时,恐吓者并没有停止行动。从1981年7月到1982年2月,他先后寄出了8封威胁信。其中,有3封信是寄给了纽约秘密特工部门,而其他5封信有两封直接寄给了白宫,另外3封则一封寄给了纽约的联邦调查局办事处、一封寄给了华盛顿的联邦调查局总部、一封寄给了费城的《费城每日消息报》。
特工检查这些信件发现,它们仍然来自于那个自称是“孤独忧郁的人”,但是署名的地方还有一个缩写名字为C.A.T。在这些信件中,都提到了要杀死里根总统,并称里根是“上帝的坏蛋”和“魔鬼”。信中还威胁称,那些支持里根总统的政要,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另外,在信件中,恐吓者还提到了约翰·欣克利,声称欣克利是他的偶像,要继续他没有完成的事业和梦想。在1981年3月30日,约翰·欣克利混在记者队伍中试图刺杀里根总统。不幸的是,里根总统当时左胸中枪,被立刻送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医院救治。经过及时的抢救,里根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接下来,这个狂妄之徒发出的威胁恐吓信越来越多。渐渐地,他开始将对象扩展到一些众议员和参议员。没过多久,众议员杰克·肯普和参议员阿方斯·德马托就分别收到了威胁信。
当秘密特工查看这些威胁信时发现,信中还有参议员德马托和纽约市众议员雷蒙·麦格拉思的照片。而这些照片都是近距离拍摄的,这表明C.A.T的威胁并不是儿戏,他一直在密切关注和跟踪他们。
在1982年6月14日,C.A.T将信件寄给了《纽约邮报》的编辑,这是他寄出的第十四封信。信中扬言在将“魔鬼(指的是总统)”除掉后,大家就会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时,C.A.T还在信中表示,即使没人相信他所说的话,但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行动。除此之外,他还在信中对这家报纸做出“承诺”:如果他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可以让他们与自己进行谈话。
收到这些威胁信后,虽然FBI的特工对其展开夜以继日的调查,但却找不出任何可用的信息。于是,他们才不得不向道格拉斯求助。道格拉斯听完特工的介绍后,让他们将那些信件以及有关的案情报告都拿给他细细研读。
道格拉斯仔细推敲那些威胁信中的遣词造句、使用的语言、信件寄出地点以及收件对象等,对行刺者做出了初步的心理画像:C.A.T可能是一个白人男子,单身,年龄大概在25~33岁之间;住在纽约的市郊,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能是独自一人居住;智商中等,中学学历,后来可能还学习了文学和政治;可能是家中的独生子或是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可能以前嗜酒或有很大的烟瘾;可能曾经遭遇很大的压力,与婚变、服兵役等有关,导致他时常产生悲观的情绪,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还有很多目标尚未实现。
从C.A.T所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对武器比较精通,而且喜欢近距离攻击别人,如果他采用这种战术,那么,对方便不易逃脱。由于C.A.T的做法带有一定的自杀性,所以他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会留下一本记录自己行为的日记。
在采取行动前,C.A.T应该会表现得非常沉着,并将自己很好地伪装起来,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如,他可能会与FBI特工或警察随意地交谈,以让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众,从而让他们对自己放松警惕。
在信件中,C.A.T提到了约翰·欣克利,并且声称他很崇拜欣克利,这表明他与欣克利是同一类人。因此,道格拉斯建议FBI特工,在进行调查和搜捕的时候,可以查看欣克利刺杀总统的华盛顿福特大剧院或是对欣克利在刺杀总统前居住的旅馆进行搜查,抑或是询问一下旅馆的负责人是否有人想要住欣克利曾经住过的房间。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表明此人有可能是C.A.T。
于是,FBI根据道格拉斯的建议搜查了欣克利曾经居住的旅馆。通过旅馆的负责人了解到,确实有人前来要求住那个特殊的房间。可是,当特工找到要住该房间的旅客时却发现,他们是一对年迈的夫妇。后来询问得知,他们之所以选定这个房间,是因为二人在新婚时就住在这里,因此,每年的结婚纪念日他们都会来这里住上一晚。
这一线索断了之后,FBI特工只好重新梳理案件,进行更细致的调查。正当他们进行调查时,在1982年8月份,秘密特工部门又收到了两封来自C.A.T的信件,这些信是写给华盛顿总统办公室的。特工们在检查信件时发现,两封信件的信封上都印有加州贝克斯菲尔德的邮戳。对此,道格拉斯认为,很多恐吓者都会跟踪自己的作案目标在全国各地游荡,这表明C.A.T也可能会因为作案对象的转移而行踪不定。
这让FBI特工感到非常担忧,因为C.A.T犹如一枚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引爆了——实施刺杀行动。同时,C.A.T在信件中还提及“由于心理健全、身体健康,我要求自己尽可能多组织一些美国人,让他们拿起武器,从内部消灭这个国家的敌人”。
除此之外,C.A.T在这两封信中还提到“折磨和地狱”,声称自己可能在消除“上层”的那些“魔鬼”后,就会被杀害。
不过,道格拉斯在仔细查看这两封烦冗的信件后分析,虽然C.A.T在信中有很多威胁、恐吓的言语,并且还出现谩骂,但从本质上来看,他不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当FBI特工对C.A.T这个缩写做出很多推测时,道格拉斯却认为,这个缩写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也许这个缩写只是恐吓者喜欢它读出来的声音或是喜欢它写出来的形式。
通过对这些信件的分析,道格拉斯认为,如果想要尽快抓捕C.A.T,最妥善的策略是用“引蛇出洞”的心理战术。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向《纽约邮报》的编辑“承诺”——当他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可以与他们进行谈话。对此,道格拉斯建议,不妨让一位特工伪装成《纽约邮报》的编辑,与其在电话中交谈,并且尽量拖长通话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让C.A.T现身,还能查出他所在的位置。
随后,FBI对这位“编辑”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和指导,以便让他与C.A.T进行电话交谈时能够让对方尽可能多说一些,谎称这样可以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他,并且能够对他进行更全面的报道。
另外,道格拉斯还建议,“编辑”与C.A.T建立联系后,不妨试着提出见面的建议。如果对方应允,可以选择在晚上,并且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见面。这会让C.A.T认为,“编辑”看起来比他更注意保密工作。
接下来,FBI特工经过再三斟酌,在《纽约邮报》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C.A.T就做出了回应,开始定期与“编辑”进行联系。通过分析两人的通话记录,道格拉斯认为,C.A.T可能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附近打的电话,比如图书馆、火车站等。
由于C.A.T的影响之大,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雪城大学的著名语言心理学家默里·迈伦博士对C.A.T的行为和心理也进行了分析,认为C.A.T其实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人物,实际上,他只是为了出名,引起世人的关注,以为自己能够操纵那些政界人士。
当特工伪装成编辑与C.A.T联系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在1982年10月21日,FBI特工在宾州车站的公用电话亭中抓住了一名白人男子。特工在抓捕他时,他正与“编辑”热烈地交谈着。
在C.A.T被捕后,特工对其进行审讯得知,他的名字叫小阿方斯·阿莫迪奥,今年27岁,出生在纽约,中学学历。这些情况与道格拉斯所做的分析几乎完全一致。起初,他拒不承认自己就是C.A.T。
为了搜集更多的证据,FBI特工去了阿莫迪奥所住的公寓中进行搜查。他们发现,阿莫迪奥所住的地方凌乱不堪,而且到处都是垃圾和没洗的衣服,又脏又乱的住处如同垃圾站。
特工在询问阿莫迪奥的母亲后得知,阿莫迪奥总是对他人和这个世界充满了憎恶和仇恨,认为别人都不接受和不喜欢他,因此,他总想着报复社会;他曾经当过兵,可是在服兵役期间由于开小差而被部队辞退;他唯一的爱好是收集报纸上发表的各种文章,如今,他已经搜集了两三个文件柜的简报。
FBI特工在查看那些简报时发现,每个简报的文件夹都有各个政要的名字。另外,他们在查看阿莫迪奥的日记时发现,他有时会称呼自己是“胡同里的猫”。因此,特工们分析,这可能就是阿莫迪奥为何在威胁信中署名为C.A.T(因为英语中的cat意思是“猫”)的原因了。
在小阿方斯·阿莫迪奥被关押期间,有心理治疗专家对他进行心理评估发现,阿莫迪奥的精神紊乱,如果一直放任他在外面游荡,有可能会对总统以及政府要员造成威胁。
后来,当特工再次对阿莫迪奥进行审讯时,他承认了自己就是C.A.T,但他声称自己并没有什么政治阴谋,之所以发出这些威胁、恐吓信,仅仅是为了报复那些不接受和不喜欢他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存在,让他人对自己给予关注。
【对付罪犯的心理策略】
对于侦查人员来说,当一些侦查线索中断后,他们往往采用“引蛇出洞”的心理策略,诱惑或迫使犯罪嫌疑人原形毕露。比如,侦查人员可以适度地公开心理画像专家对罪犯所做的心理画像和案情进展,以诱惑罪犯混在人群中打听情况,判断这些信息对自己所造成的威胁。此时,侦查人员才能根据心理画像的年龄和体貌特征找出那些符合的人,从而对其进一步调查。
上文中,心理画像专家道格拉斯就是建议特工采用“引蛇出洞”的心理策略,伪装成“编辑”与恐吓者交谈,以此让他“抛头露面”,掌握准确的位置,进行抓捕。
炭疽匿名信的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8日,当美国民众还沉浸在“9·11”恐怖袭击的悲伤和惊恐之中时,在美国境内再次发生了一起生物恐怖袭击事件——有各地的政要和公众人物收到了含有炭疽杆菌的匿名信。结果导致5人死亡,17人感染肺炭疽或皮肤炭疽。这让美国的民众再次陷入了绝望而恐怖的深渊中。
FBI立刻介入了调查,他们通过调查了解到,这起炭疽匿名信袭击事件主要分成两批:在2001年9月18日,第一批含有炭疽的匿名信件从新泽西州特伦顿发出,因为信封的邮戳显示是从那个地方寄出的。而当时恰好是“9·11”恐怖袭击之后的一周。这批信件有5封炭疽匿名信,它们分别被寄给了全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纽约邮报》以及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美国媒体公司旗下的国家询问者节目。
隔了三个星期后,第二批信件从特伦顿发出,这批信件一共有两封,信封上邮戳的日期显示是10月9日。而这两封含有炭疽的匿名信分别寄给了两位民主党参议员——佛蒙特州的汤姆·达施勒与南达科他州的帕特里克·莱希。
在11月16日,邮政工作人员发现在一个被留置的邮袋中有一封寄给帕特里克·莱希的信。不过,当时这封信并没有打开。但这封信因为邮政编码的错误而被送到了弗吉尼亚州政府机关邮政部。不久,那里的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吸入炭疽病毒而受到感染。
经过生物专家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第二批炭疽匿名信中的病原要比第一批更加危险,它们是由孢子组成的干燥粉末,而这些粉末具有“武器级”的杀伤力。在感染炭疽初期,症状与流感极为相似,但炭疽细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在几天之内,几千个细菌就能繁殖出几万亿个寄生菌。它不仅会侵蚀人的肺部,对脑部也有很大的伤害,让感染者在死前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为了不再有无辜的民众受到伤害,FBI找来笔迹专家和心理画像专家,对凶手的笔迹和行为进行分析。笔迹专家通过对信件中的笔迹进行分析鉴定,认为这些信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因为信封上的每个字母都是大写的,而且信中内容的每一句话开头以及部分代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比其他字母更大一些。这也表明凶手可能不擅长用小写字母书写信件。
笔迹专家还发现,信封上所写的姓名和地址都是从左向右有着明显的倾斜;在写日期时,凶手将日期写成了“09-11-01”,而不是将其写成“9/11/01”。其中,数字“1”采用的是正式的方式进行书写的;另外,信中写“不能”二字时,凶手是将它们拆开书写的。
FBI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信件的分析,对凶手做出了初步的心理画像:凶手可能是一名成年男子;有自己的工作,可这份工作并不需要与其他同事或其他人做过多的交流,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中,做的是科研方面的工作,对科学比较感兴趣。
从作案手法来看,凶手实施自己的犯罪计划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这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有逻辑的人;从凶手选择的作案目标来看,他是特意“选择”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纽约邮报》等媒体以及参议员汤姆·达施勒的办公室,这表明凶手非常有目的性。同时,对于凶手来说,这些目标都相当重要,可能在他实施犯罪之前就对他们有强烈的不满。
由于凶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中,因此,他并不擅长交际,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经常独自一人;如果凶手想要参加某种集体活动,多半是因为他认为那样做可以从中获益;从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出,凶手的仇恨已经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发誓早晚都要进行报复,可能在此之前他曾做过类似报复性行为。
由于两批信件的前后时间不同,犯罪心理专家认为,凶手可能对“9·11”恐怖袭击事件并不放在心上;虽然这一事件可能让他有了执行计划的“初衷”,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凶手在写完信后,行为会变得有些诡异、更加保密;凶手在信件中提醒收件人在收到信件后要立刻服用抗生素,表明他并不是真的想要置人于死地,同时,也表明凶手可能早就开始服用抗生素。
在炭疽信件发出后,凶手的行为可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信件被寄出或是受害者死亡,抑或是媒体对这起事件的报道等。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他的衣着打扮、饮食、睡眠上,心情也会发生变化,如心情变得非常焦躁。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FBI特工夜以继日地调查着。可是,他们一直没有抓到真凶。直至2008年,生物科学家布鲁斯·爱德华兹·艾文斯引起了FBI的注意,他曾经在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戴翠克堡政府生物防御实验室中工作。虽然FBI曾经对他进行调查,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第一批炭疽匿名信件是先被投入新泽西州特伦顿市区路边的一个邮箱中,而后又转发到全国其他地方的。那个邮箱位于“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办公楼下,而“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则是艾文斯产生报复心理的一根导火线。
艾文斯曾经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当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中有一个“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社团。在闲暇时,他们会举办一些联谊会,以让单身的男女同学前来这里参加联谊活动。在一次联谊会中,艾文斯也身在其中,希望能够找到心爱的女孩。
在联谊会中,艾文斯对一个名叫南希·海伍德的女生一见钟情,并想与她约会。于是,满怀期待的艾文斯就大胆地向海伍德表达了他的爱慕之心。可是,海伍德并不喜欢艾文斯,因为在她的眼中,艾文斯就像一个“怪人”,因此,她拒绝了艾文斯。
这让艾文斯心存不满和怨恨,他极端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造成的,因为南希·海伍德就是这个联谊会的成员。到了夜深人静时,艾文斯偷偷地潜入了联谊会的会所中,寻找联谊会的相关文件。后来,他发现一些文件中记录着很多会员的详细情况。
于是,他根据这些会员的情况对她们进行攻击,以挑拨会员间的关系。他先冒用南希·海伍德的名义给一家报刊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作为‘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的一员,对媒体以及其他局外人对大学社团的贬损企图,我始终感到惊慌,对刻薄攻击我们团体捉弄新成员(这是美国传统的成长仪式)的行为尤其感到愤怒……”
随后,艾文斯将在报纸上发表的信件复印了一份,寄给了艾琳·史蒂文斯,史蒂文斯的儿子在几年前因为刚刚加入大学社团被捉弄时意外身亡,这让她悲伤不已。同时,史蒂文斯也曾经是“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的成员。
艾文斯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史蒂文斯认为,在大学社团中捉弄新成员实则是虐待的行为,会导致他们意外身亡。紧接着,艾文斯又以自己的名义写信给史蒂文斯。在信中,他除了诋毁、贬损海伍德之外,还希望史蒂文斯能够将她知道的“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中的虐待行为告诉他。
有心理学家对艾文斯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他报复的心理和乖戾的脾气可能源于他的母亲。据FBI调查了解,艾文斯的父亲和母亲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父亲为人比较善良,也不会与他人发生争执;而他母亲的性格却相当火爆并崇尚暴力,在家中时常用扫帚或煎锅猛打艾文斯的父亲。不仅如此,他的母亲还经常羞辱和打骂艾文斯。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艾文斯的心理和行为也渐渐变得有些扭曲: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常常用绳子狠狠地将泰迪熊等玩具捆绑起来;上中学时,他开始在家研制军火,还带着同学到家中来参观自己的“杰作”,这让同学吓得以后再也不敢去他的家里玩耍了;大学毕业后,艾文斯被聘请到一家实验室做研究员,可没过多久,他的阴险恐怖的一面导致同事们都不敢与他交往。
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中有一个名叫萝莉·巴布科克的女博士生,她在上大学时也是“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的成员。一天晚上,当其他同事都离开实验室后,艾文斯竟然强迫巴布科克留下,并当着她的面朗诵她加入“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时的宣誓词,还向其逼问有关“卡伯卡伯伽玛姐妹会”的一些细节。这让巴布科克感觉毛骨悚然,一连几天都不敢去上班。
后来,艾文斯有了自己的家庭,可他对南希·海伍德仍然念念不忘。当时,海伍德已经结婚,她正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攻读微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但奇怪的是,正当海伍德在为写博士论文而做准备时,她之前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的笔记本不见了。这让她非常焦急,并立刻向警方报了案。
正当警方展开调查之时,海伍德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称,她那个极其重要的笔记本在某个街区的一个邮箱中。果然,警方按照信中所说的地址找到了邮箱,并发现了海伍德的笔记本。
后来,艾文斯被FBI抓捕,接受调查,他交代了海伍德的笔记本是他偷的,声称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海伍德无情地拒绝了他,让他感到自己好像是在儿时遭到母亲的百般嘲弄,因此,他非常痛苦和愤怒,从而有了报复海伍德的想法,甚至还想过要将海伍德杀死。
在实验室的工作结束后,艾文斯进入了美国军队传染病研究所。可是,当时的艾文斯心理已经有问题,但他却没有经过任何心理评估直接进入了研究所。在研究所中,他主要的任务是对炭疽菌培养、纯化,并实验军方的疫苗。
当时的艾文斯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有名望的科学家、温馨的家庭。可实际上,他经常偷偷地去看心理医生,并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有心理学家在给艾文斯做心理评估后,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病人”。而艾文斯还曾向一位精神病医生提及,他的一个助手曾经冒犯过他,因此他计划将其毒死。
可是,艾文斯的心理问题如此严重,但美国军方却不知情。当炭疽匿名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FBI在进行调查时,他们将调查的重点放在曾经发表疽菌论文的军方学者史蒂文·哈特菲尔身上。当时的艾文斯虽然也在FBI的调查对象之列,可他却向FBI特工提供误导性的线索,从而避开了警方对他的怀疑。
当FBI对史蒂文·哈特菲尔进行长达5年的调查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时,他们再次将怀疑的视线转移到艾文斯的身上。因为当时的艾文斯是高纯度炭疽菌的保管者,这些炭疽菌与匿名信中的炭疽有亲缘关系。
当FBI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准备起诉布鲁斯·爱德华兹·艾文斯时,在2008年7月27日,艾文斯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家中服用了大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而自杀身亡。
【笔迹窥探性格与心理】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长达20年,存有4万份笔迹档案,并从中得出结论:笔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思维逻辑等。
比如,方形的笔迹往往能够体现书写者很有强的自控力,同时,也表明书写者很聪明。不过,这类人的思维比较刻板,而且缺乏幽默感。而线形的笔迹则与方形的相反,表明书写者性格多变,让人难以捉摸。因此,对于一些笔迹专家来说,面对线形的笔迹他们往往无从下手。
有笔迹专家认为,拱形的笔迹表明书写者比较在意个人的隐私,不喜欢与他人谈及自己的私密事情。比如,在书写字母“m”和“n”时,如果字母“m”和“n”写得非常宽,而且顶部比较平,则表明书写者没什么道德感,善用巧舌如簧的手段来自圆其说。
而环形的笔迹与拱形的笔迹相差比较大。如果笔迹的大小看上去较为一致、没有倾斜,则表明书写者自控力很强,而且有很好的判断力;如果笔迹向上倾斜,则表明书写者多半心态乐观,并有野心;如果笔迹向下倾斜,则表明书写者性格悲观,常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果笔迹上下起伏不定,则意味着书写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FBI犯罪心理画像更新,ChapterVI 一切都是为了报复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