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都市小说>蓝白社>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
  终于有时间,可以梳理一下山海经。

  千头万绪,还是先介绍五帝。

  一般所认为的五帝之一,是没有大禹的。

  禹的尊号为‘大’,意为伟大。

  最官方的五帝,自然是司马迁排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但这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应该是秦朝时吕氏春秋排得: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其中秦朝排得这个,是最正统的五方上帝,太昊为青帝,少昊为白帝,颛顼为黑帝,再加炎帝和黄帝,分别象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

  司马迁把尧舜加进去,还有帝喾,这明显是偏向炎黄系,直接把太昊、少昊这俩东夷排除了。

  五帝并不是指就这五个人,而是指功绩最大的五位上古帝王。

  而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没有禹,就特么离谱!

  因此我个人心目中的三皇为女娲、神农、伏羲。五帝乃是黄帝、炎帝、颛顼、帝俊、大禹。

  尧、舜,以功绩而论,根本排不上号。就是个帝而已,但不入五帝之一。

  尧舜,完全是被儒家抬进五帝之列的,传扬禅让之美德。

  在讲我心里的五帝之前,先要把被我排出去的尧舜讲了,且先要让你们了解他们,所以这是番外的番外……

  首先,史记排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其中,黄帝姓姬,颛顼姓姬,帝喾姓姬,唐尧姓姬,皆是一脉正统……唯有虞舜姓妫(gui)。

  但是虞舜本身,也是颛顼的后裔,只不过是旁支,他祖上穷蝉乃是颛顼庶子。

  只有嫡子才会继承父姓,因为上古姓不仅仅是个姓,我前面说过,它还是地位的象征。

  庶子只能封点别的姓,黄帝封了十四个,颛顼也封了好几个,历代的帝,都会封一堆姓。

  颛顼的孩子多了,儿子好几个,孙子几十个,后裔分为好几个大族。传到舜这一代,就是平民中的平民。

  事实上,虞舜本来不姓妫。因为颛顼的庶子,穷蝉这一支后裔封在虞国那个地方,称有虞氏,可以理解为有虞一族。

  舜是虞族的人,所以应该姓虞。

  但是很可惜,有虞一族又有主系、旁系不断衍生。

  舜不是嫡子,所以他连虞姓都没混到。因为出生在姚墟,所以姓姚……这种根据出生地来定的姓,就是平民阶级。

  他就是姚姓第一人。在他还只是渔夫的年代,属于没什么地位的姓。

  别人一听,什么?你姓姚?人家一盘算,心说没封过这个姓啊,哦,你是平民。

  但总归来说,舜还是平民,不是贱民,跟帝有亲戚关系,他起码有资格拥有姓氏。

  之后因为有能力外加孝顺,被尧赏识,辅佐尧,有了官职。

  尧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到妫水之滨。

  于是舜正式的,拥有了贵族级的,诸侯形式的姓,也就是妫。

  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

  身为颛顼后裔,不姓姬,身为有虞一族,不姓虞。

  先姓姚,后姓妫。从这点细节来看,就已经能看出,虞舜乃是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出人头地的。他的一生,是个往上爬的过程,靠自己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虞舜这个人,最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以至于后来,姚姓、妫姓,都成了上古八大姓,贵不可言。

  讲尧舜,不得不提禅让制,我只能说,尽管有禅让这个行为,但背后的血腥与阴谋,与王莽、曹丕、司马炎并无区别。

  先看山海经,截一段关于帝尧帝舜的《山海经》原文:“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关于尧舜的记载很少,舜还有一些事迹,尧就几乎没有了,只提及过帝尧台,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

  另外,通篇没有关于禅让的事。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用了三个字,就间接否定了儒家那种禅让。

  ‘帝丹朱’。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他是帝丹朱,就说明帝尧死后,帝丹朱继位了。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帝丹朱之后,是帝舜继位了。

  为什么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记载,帝尧禅让给了帝舜呢?

  首先,帝尧、帝丹朱、帝舜,这三人在山海经里,就几乎没有任何功绩。

  早期的作者,写了各种帝的各种功绩,发明这个,创造那个的,这个神异,那个神异,又是封神又是不死又是飞天又是改变自然的。

  轮到这三位帝,竟然几乎没有功绩?

  还是说,因为涉及尧舜禹,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山海经里太颠覆,所以刘歆删了?

  姑且就当尧舜二帝没有功绩吧。

  据我猜测,自颛顼绝地天通后,成帝者,已经不是神话般的大功德之辈了,而是看支持谁的势力最多。

  已经不看‘天命’了,颛顼之后,天命变成了人心。

  颛顼绝地天通的行为,导致皇权高于神权,政治大于宗教,利益高于信仰。这个思想,是之后四千年下来,华夏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最高的是哈里发,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xǐυmь.℃òm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著作中的是谁呢?

  墨子。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著作中。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看标题就知道,尚贤,这是借帝尧的事迹,表达墨子对于君主应该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主张。

  墨子尚贤的主张,在当时是极度叛逆的,他认为不仅仅是三公这类的大官要选贤能担任,就连天子,也应该选出最贤者。

  牛逼,若不是他会守城,善于制造军事器械,这个人一生会被打压地无比凄惨。

  事必不可能无中生有,孔子挂在嘴边上,《墨子》付诸于竹简。

  难道尧真的禅让于舜?

  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意思就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有这事吗?

  孟子就回答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翻译:住口!苍髯老贼!天子怎么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那人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意思就是:奇了怪了,然而舜就是得了天下啊,他不是帝尧的儿子,谁给他的?

  孟子说:“天与之。”

  翻译:天命在舜!

  这就耍流氓了,对此,孟子有一番解释:“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很长,大概就是说:天子能推荐合适的人,但不能直接把天下让给别人。当年尧推荐了舜,天认可了。又公布给天下万民,民众也认可了。尧死后,舜守了三年丧,避开了尧的儿子丹朱,跑到了南河之南。结果各部落首领,都不朝觐丹朱,而朝觐舜。该依法审判的事,不找丹朱审判,而找舜去评断。人人都不称赞丹朱,而称赞舜。所以说:这就是天意,于是后面舜就入主中央之国,坐上了帝位。

  哇塞,王莽原来是效仿舜啊。

  其实孟子这里,间接否定了尧禅让于舜,因为尧死后,舜守了三年孝,然后远离了尧的儿子,离开了都城,跑到了南河之南待着,估计是主动外放了自己。

  聪明人啊,避其锋芒,积蓄民心,最终登上帝位。

  孟子还算委婉,并没有直接反驳禅让说法。

  但是到了荀子,他就很刚烈了。

  《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人啊,总想搞个大新闻!非要说尧禅让给了舜,纯粹胡说八道!是一群浅薄之辈瞎传,一群可笑的人乱说的!

  荀子还是猛啊,直接驳斥儒家后来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之一,尧禅舜。

  这个人还是很客观的,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三代之治,说上古多好啊,现在大道崩坏了啊。成汤、文王都是天命加身,夏桀、商纣都是不修德行,被天所抛弃啊。

  结果荀子就来了一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耿直!

  活该322篇《荀子》,被刘歆修成了32篇。

  真正开始官方确定尧禅舜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并且细节贼多。汉朝再往后,就更夸张了,尧舜越来越牛,细节也越来越多。

  另外历朝历代,也都有文献不同意尧禅舜,说舜其实囚禁了尧什么的。

  可以说官方承认,民间却一直在质疑。具体的我都不说了,因为儒家那种以德禅让,真的很不现实。

  关于是不是真禅让的问题,没必要再继续论证下去。

  但是!

  到了这里,就这么否定禅让存在,我又觉得不行。

  因为事必出有因!为什么孔子要说尧舜禅让,你说他为了政治目的?

  不对,为了政治目的是墨子!所以记下来了。

  孔子故意没让人记,说明他很想这么说,但是又不敢,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学术大家们,心里门清,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他要是记下来了,不用等两百多年后的荀子喷他,当时就有无数人喷他了。

  所以他没写,既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为什么觉得尧舜禅让了呢?

  曾几何时,我一度冤枉了孔子,觉得尧舜禅让都是他编的。

  直到有一天,我查到了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真的禅让了的君主。

  是比王莽时期更早的,战国时期,燕王哙。

  什么时候出生的不知道,但这个人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六十年左右继位,墨子死后七十年左右继位。

  这个人极度的‘好贤’、‘仁爱’。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

  说白了,这个人节俭苦修,从不大开宴席,也不早亭台楼阁,更不随便带兵打猎,惊扰民众,丝毫不贪慕享乐,还经常亲自种地!

  这样的人,本应该是一代明君,举朝上下都对他评价极高,然而他做了一件事,差点把燕国整亡了。

  燕王哙把国家,禅让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

  继而引发国内大乱,太子直接造反,结果兵败。禅让还得了?齐国直接以此为理由,不久后起兵大破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

  知道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吗?说是燕王哙被儒家的人忽悠了,真相信什么尧禅舜。

  历来,对这个人的评价,就跟嘲笑宋襄公一样,嘲笑他脑子有坑。

  我原本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仔细查史料,突然灵光一闪。

  又萌生了一个主流基本没人意识到的一种可能性。

  首先,燕王哙其实本没有禅让的意图,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拥有极高的道德感。

  事实上,道德也是一种欲·望,他就是那种想要被人认可,被人崇拜,让人对他的崇高德行高山仰止的,那种名誉追求者。

  说白了,作秀狂!

  燕王亲自去种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啥意思,但不得不说,极有创意,后来历朝历代,很多君王都学他种地……以表明爱明如子,重视农耕。

  不过虽然是个作秀狂,但是他不是傻子。禅让?逗呢?

  所以他到底为什么禅让了呢?

  我查到是因为,当时有个叫鹿毛寿的人,给他出主意:“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意思就是:你把国家让给丞相吧,人人都说帝尧很贤的原因,是帝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要,于是帝尧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而却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现在燕王您把国家让给丞相,丞相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燕王您不就与帝尧一样,都是德行至高之辈了吗?

  天秀!

  说白了,嘴上说禅让,其实就是等别人拒绝,刷声望。

  燕王哙觉得值得一做,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光别人一句话就禅让,肯定不行。万一人家接受了呢?

  于是又有一个人跟他说:“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这段比较复杂,其实意思很简单:大禹推荐伯益继位,却都任命自己儿子夏启的人为官吏。到了快死时,禹说夏启不足以担当天下,于是传位给了伯益。结果满朝文武都是夏启的人,夏启直接带着党羽攻杀伯益,夺取了天下。于是天下都流传大禹的大德行,说他传位给伯益。之所以最后夏启继位,是因为夏启自己去夺来的天下,违背了禹的意思,不是大禹的过错。

  现在燕王您把国家禅让给丞相,但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就是表面传位给丞相,实际上还是太子的。

  燕王哙一听,完美!

  于是照做了,到了老的时候,以年迈让位给了丞相,然后结果我也说了。

  丞相子之,坦然受之!继承大统!

  燕王哙人傻了……

  不过没关系!还有双保险!太子上!

  太子造反,兵败……

  燕王哙彻底懵了。

  至此玩脱了,最后是齐国趁势而入,几乎灭了燕国,虽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但燕国之后根本在齐国面前抬不起头来,沦为附庸,毫无自主权,名存实亡,直到苏秦……扯远了。

  总之燕王哙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丞相子之的算计。

  丞相非常了解燕王哙,投其所好,本就已经权倾朝野。他能坐上丞相之位,就是燕王哙觉得他也是有大德行的人物,丞相这个人也很会作秀。

  燕国很多看似是太子的人,其实暗中都是丞相的人。

  那两个出主意的,也都是丞相的人,结果显而易见,燕王是被玩死了。

  丞相什么都拥有了,其实只差一个名分,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个名分就是鸿沟般的差距!

  他终究不是王族!

  子之这个人,虽然成功了,却架不住国外势力的干涉,齐国举兵讨伐,维护公族正统秩序,维护阶级利益,让他所有的算计,都是个笑话。

  回归尧舜,燕王哙被坑,关键在于有先例,帝尧让过天下,禹也让过天下。

  也就是说,真有这么回事,不只是儒家这么说。

  帝尧让天下,对方没接受,但是帝尧的美德传开了。

  帝禹让天下,真让了!但是帝禹何等人物?我给你天下,你也坐不住!

  综上,哪怕到了战国燕王哙的时期,世人也没认为,尧舜是后来儒家说的那种禅让。

  儒家说的礼让天下,是当时非常小众的认知。

  如此一来,回过头再看《墨子》,发现它其实也没有明确说禅让了。

  《墨子·尚贤》:“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说的是帝尧举荐帝舜为天子,想要把天下的政务交给他,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用的是‘举以为天子’,‘举’!也就是推荐。

  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想这么做而已。

  然后,到此为止了,后面呢?到底给没给?墨子没说了。

  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如果尧真的禅让了,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舜得天下,万民咸服’之类的,然后吹嘘一下,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以此反衬帝尧‘尚贤’是对的。

  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

  是吧,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

  毕竟《尚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个。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

  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

  然而没有,墨子完全没写。

  由此可知,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因为要编,就编全套啊,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

  结合燕王哙那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尧舜的事,普遍有一种认知,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作秀。

  当然,表面不能说作秀,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

  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几千年前的人了,墨子、孟子都没有读心术,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

  只是对方拒绝了啊!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他怎么想,我们哪知道?你要诽谤上古圣君?

  所以当时,对于帝尧的举动,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

  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真让’派。

  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只是‘许由’、舜都没接受,无奈传位丹朱,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万民跑到南河之南,请舜回来接管天下。

  大禹也是这样,都让位给伯益了,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兵把伯益干掉了,这才家天下!全怪夏启啊!

  以上,这是孔子派的看法。

  为什么孔子不写呢?因为小众,当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另一派,则为‘假让’派,都认为帝尧作秀!故意说让天下,实际上他知道,对方不敢接受。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许由’吗?

  这是个帝尧时期的贤人,大概是最早的隐士。他很有才能,重义轻利,但是不愿意入帝尧的领导班子。

  许由这个人的典故,有一个成语叫‘洗耳颍水’。

  意思是说:帝尧老了的时候,派人去请许由,说要让天下给他,许由断然拒绝,并且感觉受到了侮辱,然后用颍河之水洗耳朵。

  表达了许由淡泊名利,而帝尧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嗯嗯嗯,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假让’派,就认为帝尧是个到处张扬自己美德的人。

  他知道许由不会接受,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许由,以博得美名。

  也知道舜不会接受的,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舜,以博得美名。

  这其实就相当于:“小伙子好好干,我死之后,你就是天子!”

  “做得好,再加把力,不愧是你啊,以后我一定要传位给你!”

  通过这种方式,就像老板激励员工一样,帝尧驾驭手下的同时,狂刷声望。

  当然,帝尧肯定玩得特别溜,选得对象,都是他看得出来,不可能接受自己禅让的人。

  许由淡泊名利,舜孝顺至极,尧把他们都看清了,所以才敢这么玩。

  我个人猜测,许由估计是也看穿了帝尧,在此之前,帝尧就用过其他各种套路了,所以许由在听到帝尧要让位给他后,感觉受到了侮辱,跑去洗耳朵。

  哈哈,瞎猜的。

  另外战国时期,假让派还认为,大禹也是假让,虽然真的让伯益继位了,可瞬间就被夏启给灭了,连个泡都没冒出来。

  历史上,伯益连个帝位都混不上,夏启上位后,直接把伯益的事迹都抹得差不多了。

  这怎么可能呢?伯益就这么弱?

  肯定是大禹留了一手,大禹玩得比帝尧高明,在帝尧的基础上,搞了一波反套路,表面让位,实则所有人都是夏启的人,等他死了,夏启当然不服,直接起兵灭掉伯益,摧枯拉朽,继而天下还是他们夏氏姒家的。

  以上,就是我综合燕王哙禅让的原因,综合墨子孔子荀子孟子等人的说法,所推论的战国时期的两派认知。

  其中假让派,为主流,真让派,为小众。

  孔子其实都未必真心觉得帝尧真让位了。他只是故意支持帝尧真让的说法,想表明当时‘礼崩乐坏啊!看看上古时期多朴素啊,你们怎么就这么胡乱揣测圣君呢?人家明明真心实意,你们非说他是故作姿态,纯粹是小人啊!现在怎么社会沦落成这样了?完全没有君子的立足之地了吗?’

  孔子想恢复周礼,所以他必须主张,越上古的生活越好,越上古的君王越贤明,越上古的社会越有道德。

  我们想搞清楚上古尧舜禹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得先搞清楚,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样的。

  继而反推,根据其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得出上古一个大概的三帝原貌。

  能找到的,最早评价尧舜禹的,就是孔子。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我懒得认真翻译了,总之狂吹,他好伟大啊!仿佛渺小的人在面对浩荡无垠的天空!

  这是如何伟大的男子,他的统治一定会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的存在,万民生活得那样自在和自然,这种无上的美德,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

  啊!光芒万丈!

  孔子用一种发自内心敬仰的口吻,去衬托帝尧的‘人格之美’令人折服!

  是啊,真美啊,所以他到底有什么功绩呢?

  还是提了一点的,那就是尧制定了礼仪。焕乎其有文章,这句话指‘礼’。

  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尧除了礼仪,啥也没干,剩下的只是‘美德’!

  懂了,这是个人格魅力型君王!建立的是一个声望主义帝国。

  这种美德,这种人格魅力,配上高大、华美、文明的礼仪,这就是帝尧时期,治理天下的核心竞争力。

  记住这个概念,因为连孔子都只是这么认为的话,说明帝尧封顶了也就是这样,最高也就是用声望美德人格魅力这种东西,稳定住了天下各个势力,做到万民咸服的。并没有别的功绩。

  反推,山海经里的帝尧,上限就是这样,不会有别的重要功劳。

  那么接下来是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翻译一下,就是帝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这种美德,可以说传说中的至德,也就是这样了。”

  孔子啥意思呢,很简单,说舜会用人,是个管理型君主!

  结合孔子对帝舜孝顺的歌颂,以及帝舜小时候是个穷屌丝,父顽母嚣弟傲,舜经常被排挤坑害,就这样还能做一个完美的孝子,情商得高到什么程度?

  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舜有能力,会用人,胸怀宽广和头脑灵活。

  相比起帝尧的声望流,帝舜属于情商型选手,他就懂得拒绝、推让帝尧的禅让,而且拒绝时,恐怕说的情真意切,并且言语中特别给帝尧面子,而且他还总是帮助帝尧提高声望,对帝尧的统治有着极大的辅佐作用。

  所以帝尧非常喜欢舜,就总是拿着舜刷美德。这也同时让舜,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本。

  记住这个概念,连孔子都没有拿出帝舜的任何实际功劳,说明帝舜封顶,也只是会用人,长袖善舞!

  我推测舜在山海经时代中,大约是与人为善,同事、手下关系都处得非常好,情商极高的人。

  那么他善于用人,到底驾驭了哪些牛人呢?很多,但最有名的当然是大禹。

  最后,禹又是怎样的评价呢?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翻译一下就是,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给先祖的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视察沟渠,亲自治水。禹,无可挑剔。

  继人格魅力型君主,长袖善舞型君主后,终于来了一位实干兴邦型君主了。

  注意,祭祖这个不能省的,从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搞得那么丰富干嘛?

  但是在古代,甚至上古,祭祖都是重中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根据孔子的认知,我们反推,上古时这是个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登上巅峰的君王。

  他可能礼仪形象不够高大上,甚至可能很粗鄙。他可能人际关系不够讨人喜欢,甚至可能不太会说话。

  不懂礼仪,不善言辞,相貌可能还很一般,甚至还是罪臣鲧之后。

  他要重整家族,让家族恢复祖上颛顼时期的荣光……是的大禹也是颛顼后裔。

  到底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

  大禹懂得一个道理:帝尧刷了一辈子的声望,帝舜笼络了一辈子的人心,他们那无数件小事合起来,都不如自己干一件大事!

  把黄河降服了。

  注意,这都是三位帝王的‘上限’。反推向上古,实际情况,可能会比这三种评价更差劲一些。

  但是基本人设在那里,框架还是这样。

  综上,人设线索收集齐了,结合《山海经》把尧的儿子丹朱称为帝丹朱。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帝尧时候民风还算淳朴,帝尧善于制造大事件,刷存在感,很多氏族首领崇拜他,德高望重。

  他说要把天下传给舜,但是舜不是傻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帝尧觉得可以重用,自觉可以驾驭这个人。

  之后尧越来越老,渐渐对各地氏族失去了完美掌控,而舜与各个氏族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并且有不少功绩,名望很高。

  当然,依旧有一批氏族站在丹朱那边。

  帝尧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某一天,尧召见了舜。

  他再次向舜禅让,说丹朱不足以托付,要把天下让给舜。

  这一刻,尧起了杀心。

  只要他感觉舜真有这个想法,舜当场就得死。

  有点类似白帝城托孤:“我死之后,丹朱不足以托付天下,彼可取而代之。”

  我脑补的,大概就这意思。

  然而以舜的情商,怎会意识不到,自己若有一丝意动,出门就会被‘失足溺死于黄河’。

  舜肯定是完美化解了这波试探,情真意切,让帝尧感觉这真的是个好孩子,继而放心了。

  不久后,帝尧死去,丧事办完。

  开始天下共主的推举。

  如果帝尧只指定了一个人,那么不用推举,直接就是那个人。没有指定,就是他的儿子。

  而帝尧生前指定了至少三个人,丹朱、许由、舜。

  所以理论上,新帝要从这三人里选。

  我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帝尧肯定是能指定继承人的,如果他指定的不算,最后是一大群人公选,可以随便选谁,那么他‘举以为天子’这种推荐式刷声望就没意义。

  帝尧禅让天下,必须要是真的可以把天下,交给任何人。所以天下人才会觉得,帝尧太伟大了。

  因此天下共主的推举规矩之一,肯定有若指定继任者只有一个时,这人直接继位。

  但是从山海经我们知道,帝尧的儿子丹朱,称帝了。

  所以推举人里肯定还有一个丹朱。

  事实上我加上许由,只是尊重一下战国的说法,反正也不重要,没人选他,直接排除,他就是个隐士。

  那么三位候选人,排除凑数的许由,另外两个到底选谁呢?

  从‘法律’上来说,选贤。但从当时的社会习惯来说,应该还是子承父业,选儿子。

  为什么说当时主流应该选儿子呢?

  很简单,禅让天下给别人,能被认为是大美德,本身就证明给别人这件事‘不应该’。

  孔子等后世儒家狂吹尧禅舜,其实反向说明,上古帝王都是子承父业,突然冒出来一个尧天下给了舜,没给儿子,这才有狂吹的基础。

  上古时期,尧能利用‘举以为天子’,拿这种推荐别人继承自己帝位的事,提高声望。本身就说明,禅让很稀有。

  其他参与投票的大臣、部落酋长们,首先要会觉得尧应该传儿子,理所当然,才会佩服尧举荐别人。

  仔细看看历代先帝,黄帝、颛顼、帝喾都是姬,尧也姓姬。

  其实家天下,根本就不是大禹夏启开创的,完全是背锅了。家天下,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所以姓姬的尧,举荐异姓的舜继承他,才会在当时那么令人震惊,声望狂涨,人人赞颂尧的美德。

  因此,上古时期,优先世袭,儿子的品性能力声望,只要说得过去,就肯定传给儿子。

  其次投票,各大部落,可以推举其他候选人,且帝自己,也能推举别人。

  之后从帝的儿子,和其他候选人里面,大家投票选一个。

  这个投票,大家都懂的,所以惯例都会投给帝的儿子。只是‘法律’上,允许他们投别人。

  那么到底是选丹朱,还是选舜呢?

  舜此刻,肯定有不小的势力能威胁丹朱继位了,但是帝尧没杀他,说明又还差一点,支持丹朱的人较多。

  对此,舜聪明地选择直接退出,去为帝尧守丧三年!

  让丹朱轻松继位,号帝丹朱。

  可是因为舜的退出,又在为先帝守孝,丹朱没能与他发生冲突,也找不到毛病削弱舜的名望,再加上丹朱可能能力不行。

  所以舜的势力,依旧很大。丹朱虽然是天下共主,可天下有三四成的势力,其实是听舜的!

  这些氏族首领可能很不服丹朱之类的,而丹朱又不太会搞好关系,因此三年下来,丹朱一事无成!干啥啥不行。

  想想,自己的手下里,有三四成是竞争对手的人,他能干的成什么大事?

  三年期满,舜虽然放弃了帝位竞选,但以退为进下,却反而势力比三年前更大了。

  但是,舜依旧谦恭和睦,对帝丹朱非常尊敬,并且将自己外放,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帝都,去了南河之南工作。

  在外人眼中,帝丹朱可能是步步紧逼,而舜则是步步退让。

  又不知道多少年,帝丹朱一事无成,甚至可能搞砸了不少事。

  而舜则在南河之南做了不少事,与人为善,甚至还调解了许多氏族的矛盾,并帮助了很多首领。

  于是舜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帝丹朱搞砸了一件稍大的事,成了导火索。

  众多氏族首领要罢免帝丹朱,去把舜接回来,请他称帝。

  舜推辞了一番,最后发现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后,只能感慨天命啊,你说我一个河南的酋长,怎么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呢?就此继位,并把丹朱一族,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一个玩弄人心的君王啊。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采用《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不符。

  舜如果真直接翅膀硬了,在尧活着的时候就囚禁了他,之后又流放了丹朱。

  那么凭什么有‘帝丹朱之台’呢?

  所以丹朱必然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帝,而且时间并不短,起码没有后来的伯益那么短,伯益最多只当了几十天的帝。

  舜善于用人,情商极高,这是他最原始朴素的形象和能力。

  这样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功绩,凭什么把上一代有人格魅力的尧给直接囚禁了?

  氏族首领那么多,又不是舜的家奴,如果感觉舜这个人伪君子,必然会人心涣散。

  按照舜最后成功来看,他就是那种王莽级的人物,或者说王莽完全是模仿他。

  另外王莽还不如他,王莽最后还把自己玩脱了。

  而舜的人设一直没有崩塌,一个人无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能一辈子都跟人保持良好关系,让人称赞,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跟他内心实际在利用这一点获得什么,没关系,不重要。装了一辈子,那就是真的。

  舜,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主要是内政搞得好,改革细分了很多官职。

  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是禹治理的,也就是说他真的很会用人。

  禹踏踏实实地干,一心想做成这件大事,而重振家族。

  付出无数辛劳汗水后,终于完成治水,此时威望达到顶峰。

  而舜这个人,没有非要传位给儿子,他维持了一辈子的人设,到死也没有崩塌。

  也许他还是举荐了自己的儿子,也想传位给儿子。

  但他不想又自己的儿子在血腥斗争中死掉,所以同时也指定了大禹。

  毕竟,大禹的功劳太大了。

  最后投票,大禹轻松胜出,支持他的人太多了。

  至此,可以说舜就是个聪明人,他用情商成为帝,并最后完成善终。

  我这一次,没有采用后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我觉得这不现实,写舜禹弑君,写他们其实非常卑劣的,定然有所政治目的。

  是的,我这一次站在了主流说法上。

  人设在那里,舜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背叛尧。

  他从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巅峰,固然靠他自己,但没有尧的赏识,舜不可能出人头地。

  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在妫水之滨,让舜有了诸侯级姓氏‘妫’。

  舜可以辜负天下人,唯独不可以辜负帝尧。

  就像丰臣秀吉,如果不是织田信长死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成为‘天下人’,他是从农民开始,被织田信长一手扶起来的,秀吉出人头地的传奇背后,是织田信长的恩重如山!

  舜逼尧,流丹朱?逗呢?

  舜也是从一介平民,被帝尧赏识,一步步扶了起来。

  如果他囚禁了尧,流放了丹朱,人设崩塌,舜不足以威服于天下。

  所有人都不会再相信他,一个人连自己最大的恩人都可以害,这种人可以追随吗?

  不管他势力有多大,不管他有多大功劳,舜都不可以辜负尧,否则天下皆会远离他,尤其在尧名声本来也很好的情况下。

  同理,禹也一样。

  虽然禹是嫡长子,一出生就姓高贵的姒(si)。

  禹的父亲鲧之一族,乃四罪之一。禹属于罪族,跟蚩尤后裔三苗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被父辈的罪,牵连流放的人。

  你们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被杀,然后还要让他的儿子,禹继续去治水呢?

  一般来说,难道不应该换别的手下去治水吗?

  皇帝任命一个治水总督,这人把事情搞砸了,论罪杀死,可能再派他的儿子,继承治水总督吗?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发洪水,然后派人去治正在发生的洪水。

  其实不可能的。发洪水,只是个起因,不可能正在发洪水的时候去治理的,又不是现代。只有93年的时候,才是正在发洪水的期间,拼命去堵。

  事实上,鲧治水,和禹治水,中间隔了蛮久。并且他们每个人治水的时候,都治了十几年。

  鲧治了十年,结果又发了特别大的洪水,所以被杀了。

  舜统治的期间,黄河又开始搞事,他提拔禹去治水,就是恩重如山。

  禹作为罪臣之子,被流放者的身份,还被派去治洪水,完全是舜的赏识。

  没有舜的赏识,禹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禹治水,治了二十年,恐怕期间受了无数质疑。没有舜的支持与信任,就没有禹那泼天的功劳。

  这就类似郑和,郑和就是被流放的一族里的人,是永乐大帝赏识他,阉了收为己用,不断培养,还派他七下西洋,名垂青史。郑和一辈子都忠心耿耿,哪怕手握兵权,在海外都可以打下一个国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朱棣。因为没有朱棣,就没有他郑和。

  人是社会动物,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这个社会就容不下了。尤其在古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乱说的。

  小恩小惠,‘世受皇恩’这种,还算好,君主不贤,造反咯。

  可真是那种把你从微末之际,提拔上了天的人,是绝不可以背叛的。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也许禹就想当帝,也不是做不做的了的事,禹当时一定已经势力超大了,因为功劳太大,谁都服他。

  可是,‘逼舜’这种事,却绝对不可能做,只要有脑子就知道,做了,则天下离心。

  谁能信他?对你恩情最大的人,你都能害,你还有谁不可以害?

  你又不是神,你原本只是个屁民。

  舜、禹的德行名望这种基本盘是不可以丢的。

  综上,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偷换概念,只对一半!

  成汤可能流放了桀,武王肯定讨伐了商纣。

  因为桀对成汤没有恩情,成汤的一切是他自己发展起来了,桀反而还打压了他。

  武王的一切是文王给的,武王压根没见过纣王,凭啥不能伐?

  但是尧舜禹,却性质不同,概念不一样。

  尧对舜的栽培,犹如天高。舜对禹赏识,犹如海深。

  把武王伐纣,跟他们放在一起,就是偷换概念,故意让人以为,舜、禹上位的情况,跟武王伐纣一个性质。

  其实差得远了。

  舜是聪明人,哪怕他真想上位,也得等尧死了,然后用他的情商,让大家拥护他。

  禹也是聪明人,他降服了黄河,乃滔天功绩。无数人愿意支持他,天下不是他的也是他的,没必要动武。

  这是最合理的情况。

  总结一下,尧知道舜不会接受禅让,所以总拿举荐舜接任自己这种事刷声望,但最后还是传给了儿子。

  舜,上古第一出人头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长袖善舞,情商极高,王莽谦恭未篡时,舜是一辈子都很谦恭,最后硬是靠着民心,被众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争则争,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了。以退为进,不需要去逼尧,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际关系,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说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对他有多么推崇,仅次于颛顼,他在山海经里篇幅极大,我以后会单独讲他。

  总之泽被苍生,治水功业,让他注定是帝。

  不过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极重,所以最后禅让给伯益,却只重用夏启派系的人。

  是以禅让给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启直接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选举,完美世袭。

  舜可能是真谦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机。

  伯益刚上台,就被夏启杀掉,这背后都是禹给儿子铺好的路。

  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后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汉,却没能善终。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汉。

  无论是王莽,还是曹操,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类似故事,在我们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们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过了。如果你们熟读历史,便会知道,现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其他没有什么新奇的。

  人的本质……从未变过。

  我们注定是个套路、权谋都玩出花来的民族。

  你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再来看山海经了。

  一万四千字,这才写完尧舜禹的‘引子’,番外的番外……

  对于舜、禹在山海经里的传奇,有!舜有一个,脑洞极大。禹有很多,牵扯整本山海经。

  比如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对于这段,我有个绝妙的解读。

  但篇幅不够,我只能下章再说了,因为完全是我个人的脑洞,所以可能会放在新开的番外卷里,是VIP章节,抱歉。

  ……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蓝白社更新,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