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当事业遇到阻力时,幽默给你带来良好的心态,让你释怀;当你情感遇到挫折时,幽默是有效的润滑剂,缓解矛盾,一笑泯恩仇;当你健康情况欠佳时,幽默是最好的“开心药”,使你消除紧张,祛除病痛,使生活多一点情趣。
相传,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因此神通广大。幽默其实也如孙悟空般神通广大,它也有七十二变,只是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总是让人开心,让己开心。
在本章及下一章,我们将详细介绍幽默的七十二种变法,让读者在解颐一笑的同时,轻轻学会变来幽默的“法术”。
演讲或与人交谈,只有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幽默感才能传递给对方。相对地,有了幽默感,才能使演讲抓住人心。由这点看来,紧扣人心法也是一种幽默的技巧。
上了讲台后,你必须全神贯注注意你的听众,并持续到你的演讲结束的掌声响起。
演说家森姆杭特四十年来,一直有办法抓住并保持听众的注意力,是因为他善于以“化幽默为力量”的方法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他的幽默力量使他以虚构的情况造成很高的戏剧效果,并且给人真实的感觉,因此,他的演说始终能吸引住听众。
美国休斯顿的一位演说家约翰渥尔夫说:“就我了解,幽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听众喜欢演讲人及其演讲。要是他们喜欢主讲的人,必定喜欢他所讲的内容。”
渥尔夫在演说时经常用开自己玩笑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在谈论时间的重要性时,他喜欢说:“我还记得在二次大战时,他们给我吃些小药片,好让我不去想女孩子。现在我才发现那些药片正开始产生作用!”
渥尔夫在演讲中还用小故事抓住听众:
“人家称赞我,在我这年龄居然还保持这等好身材,我把功劳全归功于内人爱丽丝。二十五年前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告诉她:‘亲爱的,我们永远也不要吵架。每当你让我心烦的时候,我不会跟你吵,我只会到附近去走走。’因此,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副美妙身材,完全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我每天做户外运动的结果!”
使用紧扣人心法这种幽默技巧时要注意,幽默的笑话要与演讲相联系,否则,为了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随意插入风马牛不相及的幽默,那么听众的注意力很可能随着笑声的起落而移开。幽默如果与当时的话题有关,使它成为你讯息的一部分,这样,幽默的技巧也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你演讲的题目是和沟通有关,那么,下面一则外国幽默故事,可用来强化你要表达的讯息。
葛力半夜打电话给医生:“请你赶快来!我的太太病得很严重,我猜她得的是盲肠炎。”
“葛力,你昏了头吧!”医生回答:“六、七年前我亲自为你太太割掉盲肠的。你可听说过一个女人有二个盲肠的?”
“没听过,”葛力说:“但是你没听过一个男人有第二个太太吗?”
如果你在台上做政治演讲,不论是发表政见或是其他选举活动,也可以使幽默力量成为你发表的讯息的一部分。下面有两则幽默故事可以运用。
政客在大选之后对妻子说:“恭喜我吧,我当选为议员了。”
“你不是骗人吧?”
“不,亲爱的,现在已经用不着骗人啰!”
三个年轻人从水里救起一个政客。他很感激他们,问他们需要他帮什么忙以回报救命之恩。
第一个年轻人说:“我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但是我的成绩不理想。”
政客说:“没问题,你进了。”
第二个年轻人说:“我申请入安那波利大学被拒绝了。”
政客又说:“不用担心,你进了。”
第三个年轻人说:“我希望到国家公墓。”
政客不解地问:“公墓?为什么?”
第三个年轻人回答说:“如果我父亲知道我救了你,他会把我杀掉。”
无论是在演讲或是日常生活交谈中,成功地运用紧扣人心法这一幽默技巧,可以得到舒展听众情绪、吸引听众注意、传达幽默感的作用。
声东击西法,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目标向东而先向西,欲要进击先后退。在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但是,声东击西法要取得好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思,反复品味。因为这种幽默技巧的特点是:你想表达的思想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迂为直,被埋藏在所说出来的后面,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会出个中的奥秘,产生幽默风趣的情绪。
因此,一个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不但要自己善于说,而且还要善于领悟别人的幽默。善于领会别人的幽默,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据说,楚庄王特别喜欢马,给马披绸缎,喂枣肉,搭花床。有一匹马因喂得过肥而死了,楚庄王叫人给这匹马按“大夫”的葬礼办丧事。大臣们劝他不要这样挥霍,楚庄王动怒说:“谁敢再劝,杀他的头!”
这样一来,谁还敢再劝呢?优孟听说这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惊异地问:“优孟,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最好的木头做椁,出葬时,叫各国的使节都来送葬,给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庄王迷惑不解,接着说:“这样,人们都知道大王你特别喜爱马,而且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
楚庄王听出话里有骨头,问道:“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好呢?”
优孟笑道:“依我说,用钢铁做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入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
楚庄王点头应允了。
下面是一则美国幽默,也属这类技巧。
“劳驾,请问去警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路人。
“这很简单,你用石头把对面商店的橱窗给砸烂,十分钟后你就到了。”
路人似乎是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去警署的路线,却提示了去警署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你只要制造事端,自然有人送你去警署。这就是声东击西法的幽默。
阿凡提是一个智者,而且他还是个大幽默家。他的话大多属于声东击西法的典型,而且显得十分幽默。
一个穷人找阿凡提诉苦说:“我去年向巴依老爷借了一个熟鸡蛋,今年却要我还300个鸡蛋。理由是蛋孵鸡,鸡生蛋。”
阿凡提与穷人一起告到了法官那里。
审理时,阿凡提迟迟不到。后来很晚才来了。法官问他:“你怎么这么久才来呀?”
“我在家炒小麦准备下种。”阿凡提回答说。
法官听了哈哈大笑:“炒熟了的小麦下种后怎么会长出麦苗来呢?”
阿凡提笑着说:“那么巴依老爷的熟鸡蛋怎么会孵出小鸡来呢?”
显然,阿凡提以声东击西法,说的是小麦,但意却在熟鸡蛋。
声东击西法在不少场合都可以见到:明是说罪,暗里摆功;明是说愚,暗里表忠;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欲东而西,欲是而非;敲山震虎,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当然,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声东击西法的幽默技巧也可以诙谐地加以运用,以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设置悬念法,是幽默的一个重要的技巧。相声演员管它叫“设包袱”。即以热切的语调、真实的细节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引出你的幽默力量,在关键的那句话说出之前,埋下伏笔,预作暗示,让听众“着了你的道”。然后,用关键的话一语点破,或叫解开“扣子”,抖开“包袱”,让听者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于是,幽默的效果就发挥出来了。
请看这样一则幽默,是怎样运用设置悬念法的幽默技巧:
女儿:“爸爸,我们话剧团的一个女演员爱上了一个工人。”
爸爸:“这是条好新闻,我马上去采访。”
女儿:“你们记者就爱大惊小怪的,连这种事也值得采访?”
爸爸:“目前,‘门当户对’的旧思想还存在,像这样敢于冲破旧的传统习惯的好女孩,应该好好报道,表扬一下。”
女儿:“这个女演员就是我。”
爸爸:“怎么是你,谁同意你这样做的?”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位表面上反对“门当户对”旧观念而实际上满脑子“门当户对”旧观念的爸爸。从中也可看出,女儿用设置悬念法埋下伏笔,先不说是自己,让爸爸着了道,制造了悬念,到头来,一语道破是自己,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第一,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设置悬念要巧妙,顺理成章,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否则,“斧凿”的痕迹太重了,给人故弄玄虚之感,就不仅不显得幽默,反而使人反感。所以,设置的悬念要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
第二,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迫不及待要把妙语趣事说出来,太急于要引起听众发笑,太早地让人知道有趣的“谜底”,就会显得操之过急,太早泄露“天机”泄露了惊奇,由于铺垫不够,火候不成熟,结果也就失去幽默感。
所以,应娓娓而谈,不疾不徐,使听众对结果有错误的预期,有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然后再一语道破。但是也不能太慢,慢到使听众忘了他所期待和预期的是什么了。再看以下几则幽默,就是以不同方式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
邮递员送来一份电报,小芬芬用筷子夹着,小心地走进屋里,说:“爸爸,你的电报。”
爸爸见了,奇怪地问:“你为什么用筷子夹着?”
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啊!”
在这则幽默里,小芬芬用筷子夹电报就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最后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就是一语解开了“扣子”。
《节省一元钱》也是如此:
儿子:“爸爸,我给您节省了一元钱,你高兴吗?”
父亲:“当然高兴口罗,我的孩子!你是怎样省的?”
儿子:“您不是说,要是考试得了好分数,就给我一元钱吧?现在考卷下来了,我不及格,这一元钱不是给您节省了吗?”
《语言大师》这则幽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上帝是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大师。”
乙:“何以见得?”
甲:“你不见各国人都在用不同的语言向他祈祷吗?”
所谓以正导反法是指一方用正面的前提作反面的解释,向另一方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另一方来不及反应,在斗智的游戏中失败。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交谈中,这种以正导反式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结果。而在幽默和程式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
一位画家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假写生,他住在一个农夫家里。假期结束时,画家想送给农夫一些钱,但农夫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
这对于画家来说自然是好事,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己的要求,是很难不接受的。画家非常高兴,并感谢农夫称赞他的画。
农夫笑着答道:“我并非为了别的,我有一个儿子在伦敦,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他下个月回家的时候,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让他明白画家没什么了不起的。”
幽默的奥秘都在出人意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动机。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次乘坐计程车,他走出计程车对司机说:“我在这里办事要一个钟头左右,请等我一下。”
“不行。”司机一口回绝,“我要回家去收听丘吉尔的精彩演讲。”
丘吉尔听了很高兴,马上多给了他二镑的小费。
“唔,我想想看。”见钱眼开的司机马上改口说:“我还是在这里等你吧,管他什么丘吉尔不丘吉尔的!”
司机从拒绝到接受之间的条件仅是一笔较多的小费。这种以正导反法的幽默的好处,不但在于正反之间的转化迅速,而且在于正反之对比。
以正导反法的幽默关键在于:导向反面时,其理由要十分奇特,它必须别出心裁,它必须顺发人之所以未发。在构思这种类型的幽默时,切忌拘泥,最要不得的是过分的实在,放不开想像的翅膀。幽默感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是从现实的压迫中获得的一种解放,而解放的极致往往就进入了某种假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境界,才够味。
孟夫子说:“人之所患在好为人师。”其实好为人师不足为患,最足患者乃好为人师而又缺乏幽默。而产生幽默的障碍乃小手小脚,急于直接教训,而不善于在想像的荒诞之中寓教于乐。不露痕迹,不着一语,意在言外,尽得风流者,上也。教师在课堂上,经理、厂长在讲台上,贵在以庄重的道理和诙谐的谈吐相结合,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但是如果放不开想像,荒诞性不足,教训的意味太浓,则可能把幽默变成直接了当的讽刺。
在通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同样一个人,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原因、条件,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从正常的道理讲来,这是不合逻辑的。而对于幽默感的构成来说却不然,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同因异果,越可能构成幽默,这就是所谓的同枝异花法。
我们都知道,做人总不能在同一事情颠过来倒过去而总是有理,然而按幽默感来看,若能颠倒有理,左右逢源,则属智慧与谐趣之上乘。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在大街上遇见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见他穿着一件旧大衣,劝他更换一件新的。爱因斯坦回答说:
“没关系,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名声大震。这位朋友又遇见了他,他仍然穿着那件旧大衣。这位朋友劝他去买一件新大衣。爱因斯坦说:
“何必呢,现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
爱因斯坦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淡洎,而且在于肯定相同衣着时,却用了形式上看来是互不相容的理由。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情况怎么变幻,而行为却一点也不变。
同枝异花法在人际交往中很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你在极端变化的情况下,总是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反对的理由,也都能为己所用。
当然,这种方法的功能不但用于松弛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时也可以用做相反的目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紧张。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
国会议员们大为震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澄清或道歉,否则便要诉诸法律。
几天以后,马克·吐温的道歉声明果然登出来了:
“日前本人在酒席上说有些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大兴问罪之师;经我再三考虑,深悔此言不妥,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正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表面上是马克·吐温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实际上是马克·吐温作了一个概念游戏,“有些是”就意味着有些不是,而“有些不是”则意味着有些是。在形式上是从肯定到否定,而实际上是否定暗示着肯定。
对于用汉语作为表达工具的中国人来说,玩这样的概念游戏更方便。因为在汉语中有许多在语言形式上是否定的,可是其真正的含义却与肯定形式完全相同。
当然,这一类的幽默如果仅仅限于概念游戏,用多了,仅可能往思想深度上加以发挥。所以,同枝异花法以能通过游戏概念,而达到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者为上乘。
借语作桥法是指在交谈中,一方从另一方的话语中抓住一个词语,以此为过渡的桥梁,并用它组织成一句对方不愿听到的话,反击对方。
作为过渡桥梁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头相通,而且契合自然,一头与本来的话头相通,另一头与所要引出的意思相通,而且以天衣无缝为上。
一个小太监拦下纪晓岚,要求他讲个笑话。纪晓岚应要求说:从前有一个人。(沉默了许久)这个太监耐不住的问:下面呢?纪晓岚答道:下面没有了啊!
小太监把此事告诉了太监总管,太监总管很有学问,认为纪晓岚太不尊重人,决定对其惩戒一番。一日遇到纪晓岚时,便说:“久闻纪学士才高八斗,我有一上联:‘三才天地人’,请帮忙对出下联。”纪晓岚谦逊道:“过讲过讲。”随即对道:“四季夏秋冬”。总管便问:“四季乃春夏秋冬,怎么没春呢?”纪晓岚往太监总管的下身看了一眼,奸笑道:“春没了”。
马克·吐温的幽默感表现在借用对方的语词来表达了对方意愿相背的意思。
借语作桥法的难处,不是寻找两头契合的词语,而是从对方的话中看中一个词语,把它抽出来,这个词语要便于组成你自己的语句。好像是小学生在造句练习,不过比小学生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造出来的句子意思不得与对方的愿望一致或相似,只能与对方的愿望相反。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他欠下的医药费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你有价报偿。”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递给医生两卷《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拒绝或恳求缓期付款的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显然二者在内涵上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挂上钩就成。
借语作桥法,不一定都用于斗智性的戏谑,也可用于一般性的调笑。其特性是抓住对方话中一句词语,构成一个无任何攻击性的句子。
借语作桥法的关键在于接过话头以后,要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敢于往不可能实现的地方想,往荒唐的、虚幻的地方想。千万别死心眼、傻乎乎,越是敢于调皮捣蛋,越是善于胡说八道,越是逗人喜爱。
忍痛作趣法是指当人们受到伤害时,却淡化自身的痛苦,并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攻击对方。
曾经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有一个人患了盲肠炎,医生为他开刀,割去了盲肠,患者痊愈后,小腹仍时时作痛,经检查,原来是医生把手术剪刀留在里面了。于是重新开刀。事后,病人仍感腹中气胀,经检查,原来是纱布遗忘在腹中了。又开刀,仍不适,原来是棉花遗忘在腹中了,于是,病人对医生说:
“你还不如在我的肚子上装个拉链更方便呢!”
要化痛苦为幽默,关键在于进入一种假定没有生理痛苦的境界。一切绝不相干的东西,会因一点相关而突然变得一致了。
当然,忍痛作趣法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生理上的痛苦,有时则是心理上的痛苦,如果能把心理的痛苦忍住,则不难把不相同的东西扯到一起,甚至合二为一,使之产生谐趣。
有一个西方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回到家中,发现当地神父正和他的妻子在床上赤着身子紧紧拥抱,这种情形无疑会让每一个置身此境的男人火冒三丈。但如果把痛苦直接发泄出来则不属于幽默的范畴,要幽默首先得把痛苦淡化到等于零的程度。笑话中的这位丈夫正是这样把痛苦不当一回事,而跪到窗口对着天空作起了祷告。神父惊惶不迭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
“既然你代替我行使职责,我只好也代替你行使职责了。”
这自然是个笑话,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丈夫会有这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也可以从反面说明,通常人们在痛苦的困境中之所以不能幽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幽默要求人们忘却眼前的现实的严峻性,这是违反了人的基本特性的,即使是假定性的忘却,也是很困难的。
第二,幽默要求人们把性质不同的东西不动声色地}昆同起来,哪怕是口头上混同起来,这也是很困难的。
人们学会讲话和思考的基本法则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概念和语言区别开来,而幽默似乎要把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搞乱了才成。
如果你不能忍受你日常语言和理性思维的规范服从于幽默的谈吐和思维的规范,那你就可能把自己关在幽默的大门之外。
这种幽默技法也许用不着解释,随机应变就是随机应变,在随机应变中实现幽默角色的自然转移。
在美国的一家大饭店里,当侍女为一位顾客端上来一份芥末土豆糊时,顺便问道:
“您是干什么的?”
“我是葡萄牙国王。”
“噢,这个工作倒不错!”
这位侍女的幽默,就在于使用临场发挥法,把自己上升到和国王平起平坐的地位。
有个乡下小学的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那天早上刚开门,就看见一堆牛屎,使我大吃一斤!”
老师看后,忍不住笑,便在这段话的一旁写下批语:
“千万不能大吃一斤,小吃一两也使不得。”
引出幽默临场发挥,当然错别字还得更正哕!
写错别字闹出笑话的,当然不是这位学生的“专利”,而是自古有之,下面一则笑话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却也赴京应考,想谋个一官半职。
试卷到手,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只知道瞪着眼睛咬笔杆子。最后,勉强写了几句,总算不是交白卷。可是,这样的卷子又怎么能考中呢?焦急中他想起了自己和李鸿章的亲戚关系,便连忙在卷末写上了:“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几个字,想让考官大人看在李鸿章的面子取他。无奈他连“戚”字也不会写,竟写成了:“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
这年的主考官为人耿介,看了他那狗屁不通的答卷,正要弃之一旁,忽然发现了卷末的这行文字,一看,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起笔在卷旁批道:
“所以,我不敢取(娶)!”
这位主考官的随机应变似乎更为绝妙,他巧用谐音,一语双关,成了一时佳话。
如果说前面的侍女的随机应变属于高攀法,那么,那位老师的幽默就是一种低就法了。然而,不管高攀也好,低就也罢,只要把随机应变法运用得当,幽默角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移了。
在夫妻关系中,丈夫的事业,常常需要妻子出面帮忙,以求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贤内助”的说法。
有一位丈夫,常常在一家小饭馆招待客商,宾主边吃边谈生意。有时,丈夫把客人带来时,妻子也出面接待。入席坐定后,她还为每个客人夹菜,一边笑着说:
“希望筷子的双轨,能给各位铺出一条财路!”
然后,说明自己要回家照顾孩子,转身告退。
这位贤内助美好、得体的举止,机智、巧妙的临场发挥,赢得客人的欢迎和丈夫的满意,从女主人到女配角,幽默感不正是随机应变中找到吗!
可见,随机应变法不仅是寻找幽默感觉的一种方法,可以说,也是探索幽默,形成幽默的一种技巧。
任何职业都有它自身的幽默,利用职业的性质、特点产生幽默的方法,就是我们要说的职业辐射法。
世界上可以有单调枯燥的工作,但幽默感绝不会因此而蒸发。
“西门子公司的维修人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样的广告词不仅提高了该公司电子设备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比起许多广告用“终身保修”来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有一种自豪的孤独,幽默感也由此辐射出来。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从不同职业、工种和身份的人说的话中,就能感到幽默的辐射。
“题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一位教师在高考前,提醒那些一头栽进“题海”出不来的学生时说的话。
“加油加到了水,接人接到了鬼!”不用问,这是出租汽车司机发的幽默牢骚。
“满口金牙的人,说的话也不见得贵重;一口假牙,并不妨碍你说真话!”说这话的并非哲学家,而是一位牙医,谁说牙医只会说“嘴,张开”。
“从前我指哪儿,人们看到哪,现在是人们指哪,我拿到哪儿!”这是一位唱花旦的京剧演员改行当了营业员之后亲身感受,幽默感的形象都辐射出来了。从前她在舞台上,兰花指牵动着观众的目光,现在是身在柜台前,顾客的手一指,她得去拿。
以职业性质、特点产生的幽默,几乎比比皆是,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会开出幽默之花。因此,职业辐射法的幽默技巧的运用,是相当普遍和广泛的。
一个银行家在海水浴场打瞌睡。海水涨潮了,好心的人叫醒了他。
“先生,海水要涨了。”
“好,那就卖出吧!”
这位银行家对于“涨”字有一种职业性的敏感,难怪他听到“海水涨了”,也要吩咐人立刻卖出。
一位冠军运动员因患重感冒卧床不起,医生告诉他,他在发高烧。他问道:“体温多少度?”
医生说:“四十一度!”
运动员又急切地问道:“那么世界纪录是多少?”
这位运动员的职业病也许比重感冒更严重。即使自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却还念念不忘“世界纪录是多少”,争强好胜之心溢于言表。
有一位花匠,主人关照他说:“今天马夫生病,你送一点水给马喝。”
“知道了!”他拿了一只喷壶,在马头上乱浇了一阵。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像这位花匠,主人交待给马饮水,他却拿喷壶往马头上浇水的“外行”,倒十分少见。这种幽默确实令人忍俊不禁。
有一幅题为《化学家》的幽默画,画的是一位化学家,正面对大海汹涌波涛的海浪写生,但他的书架上却不见大海,只有一个水的化学分子式:H2O。这不仅是幽默感的职业性辐射,而且是职业病兮兮的幽默了。
变换词义法,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听众熟知的某词语的甲义转换成乙义,从而造成幽默效果的方法。此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广泛。
公园里有位年轻人给一老婆婆照相,由于技术生疏,欠缺火候,所以让老婆婆一会儿登上假山旁,一会儿坐在石椅上,折腾了老半天,还没能照好。老婆婆有点沉不住气了,说:“小伙子,婆婆我这把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再这样折腾下去,我可不找你照啦!”
“那您老要找谁照啊?”
“找大夫照,看看我这老骨头折了没。”
对话中,前面两个“照”指的是“照相”,在听者心里形成“定势”,概念明确,印象深刻。而后一个“照”却变换词义,变为用X光“照”,即上医院拍片检查是否骨折,造成很大的变异,因此幽默感便形成了,老婆婆的话则显得十分风趣。
我国古代人就很懂得以变换词义产生幽默。
宋代大理寺丞石延年幽默风趣。有次他出巡报宁寺,马夫一时大意,没能管好马匹,让马受惊了。马惊咆哮乱跳,把石延年颠落在地。侍从慌忙上前把他扶起。
此时,马夫吓得面如土色,跪倒在地,等候责罚。旁边不少闲人也都围拢过来,想看看这位大学士如何惩办马夫。四周寂静无声,气氛相当紧张。
只见石延年拍拍身上的尘土,微笑着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我是瓦学士,岂不是要摔得粉碎了吗?”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石延年这句话,既表示了他对下属的宽容与谅解,又缓和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在友善的笑声中,石延年既使马夫摆脱了困境,也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豁达大度,仁厚可亲,深得民心。
细究这句话的幽默技巧,关键是把“石”词义变换了:即从“姓氏”变到“物体”——石头。这种语义的随机应变,在听众心中形成鲜明的不协调。因为“石延年”的“石”是“姓氏”,听众十分清楚,“根深蒂固”,现在突然变成“石头”的“石”,则感到怪异、滑稽,因而引起众人的笑声。
使用变换词义法应注意的几点,一是所变换的词一般应为较通俗的多义词,普通听众一听就能理解;二是未变换的词义应十分明确,要通过讲话时强调句子的重音,放慢语速,适当解释等,给听众明白清晰的印象,以便为后面的变换设置铺垫;三是变换后的词义应是该词的常用义项。一般不宜选用生僻难懂的义项,更不能任意杜撰,否则,听者对所变换的词义不理解,前后差异就难以产生,幽默感也就难以形成了。
说话含蓄,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幽默的一大技巧。常言说:“言已尽而意无穷,含意尽在不言中”。含蓄表达法是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者说得明显,却又能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而且把幽默寓于其中。
含蓄表达法这种幽默技巧,有一定难度,它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说话艺术和高雅的幽默感,它表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和含蓄表达幽默的技巧,同时,也表现了对听众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像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这样不但起不了幽默的作用,而且平淡无味、言语逊色、使人厌倦。因此,有的话不必直说,甚至把本来可以直说的话,故意用含蓄表达法表达,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效果。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见含蓄表达法的幽默艺术:
有一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位客人来喝酒。客人刚喝了一口便叫:“好酸,好酸!”
酒店老板大怒,不由分说,把客人绑起来,吊在屋上。这时来了另一位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道:“我店里的酒明明香醇甜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
来客说:“可不可以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来一杯酒,客人喝了一口,酸得皱眉迷眼,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
后一个顾客显然机智地用含蓄表达法,幽默地表达了酒酸,使老板明白了酒的确是酸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运用含蓄表达法幽默技巧的例子,经常见到。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下面我们看一个“含蓄表达”和“锋芒毕露”对比的例子。
有一家理发店,门前贴着一副对联:“磨刀以待,问天下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人手段如何!”这副直来直去的对联,磨刀霍霍锋芒毕露,令人胆寒,吓跑了不少顾客,自然门可罗雀。
而另一家理发店的对联则含蓄幽默:“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上联取“弹冠相度”的典故,含有准备做官之意,又正合理发人进门脱帽弹冠之情形,下联意即人人中意,心情舒畅:两家理发店相比,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含蓄表达法的幽默技巧,有时是人们用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既不肯语言规范,又给人以风趣幽默之感。如有的演员自嘲自己长相差时说自己“长得困难”,“对不住观众”;营业员遇到顾客买了商品未付款而准备走时,问一句:“我找你钱了吗?”——大多数顾客会马上回答:“哦,我还没付款呢!”而说一个人“贪睡”为“对床铺利用率很高”等等。
僵化的机械性不但有悖于客观环境,而且有违于主观意愿者,其幽默效果比较温和。因为消极后果之产生,并非出于人物主观愿意,与主观品质无关,可笑之外完全在于此人之失误,在主观动机上,他并无可恨之处。
当机械的刻板胜过现实的迫切需求时,幽默的趣味就产生了。
在西方的戏剧性文学作品中,机械刻板法是一种构成幽默的常用办法。它所讽刺的对象不是社会的刻板法规,就是人类自身的僵化教条,在莫里哀的一句喜剧中有一位医生居然这样说:“你所提出的论证如此渊博,如此充实,使得这个病人的忧郁性精神错乱无药可救了。即使没有这种病,你那富丽堂皇的词句和精辟的论证,也会把他变成这样的病人的。”
这是讽刺某些人迷信僵化的教条,这种人的特点是只相信机械的论证方法,而不相信瞬息万变的活生生的生活。莫里哀笔下的医生常有这样的特点。柏格森嘲笑一个极端迷信辩论的哲学家说:“你的论证是无可指责地符合演绎法的,但实验结果则恰恰相反。”这位哲学家却回答说:“实验错了。”
这与中国古代一个笑话不谋而合,有一个人的丈母娘死了,请老师做一篇祭文,老师按照书本照抄了一篇祭妻文章。人家发现了,对他说:“你的文章写错了。”他说:“我的文章是书本定的,如何有错?只怕你家死错了人。”
从现实生活中,这样迷信机械刻板的形式,而不尊重事实是要碰得头破血流的,但是如果你想开玩笑,以幽默的趣味互相愉悦,就得遵循这种不顾事实,只管机械教条的法则。
通常口头禅是没有必要的,并不一定会达到可笑的程度。但是如果把某一口头禅放到一种特殊情境,使得这种无必要的口头禅变得比一切有必要的事情更为有力,就显出了那机械刻板的惯性怪异力量的可笑了。
懂得此法以后,要形成此类幽默就不太困难了,把一个行为放在一个特别与它不相容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某种幽默的意味。清朝的《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好讲不吉利的话,人家都很讨厌他。有一富翁新造一房,此人前往看视,敲门不应,大骂:“牢门为何关得如此紧?”富翁出来说:“我这房子价值千金,你怎这么无理!”此人日:“岂值千金。”富翁怒日:“我并没有卖,谁要你估价?”此人日:“我劝你卖是好意,若遏一大火,连屁也不值。”
这是故事的上半段,自然颇具谐趣,但是并不特别有味,因为太多无理谩骂之语,有不近人情之嫌。故事的下半部分就不同了。
一家人五十得子,人皆往贺,其人也欲前往,友人劝阻不听,此人应答:“此去一言不发。”结果入门贺喜,直到入席吃酒始终一言不发,其友甚满意,最后向主人告别,此人对主人说:“今日我一句也没说,我走后,你家娃娃若是伤风死了,可就与我不相干。”
这个故事显然比上面一个幽默得多,原因在不但情境与不吉利语尖锐矛盾,而且此人本身之声望与不吉利语也尖锐矛盾,使不吉利语的习惯性机械性力量,竟然大到超过此人的自我控制力闹到与自己作对的程度。怪异效果自然更加强烈了。
僵化的机械性不但有悖于客观意愿者,其幽默效果比较温和,因为消极后果之产生,并非出于人物主观愿望,与主观品质无关,可笑之处完全在于此人之迷误,在主观动机上,他并无可恨之处。
有一道学先生,走路一步三摇。恰遇天下大雨,他急忙跑起来。忽然想到,乱跑有失尊严,君子犯了过失,应当勇于“悔改”,于是他又冒雨回到原来的地方,安详地在雨中踱走方步来。
这即使机械刻板,但却很可笑可爱。
铺平垫稳法幽默的功效是常理与反常歪理互相映衬,互相得到说明。它是展开一个歪理的过程,开头不太歪,越接近常理对方越是难以发现它的陷阱。好比地面置物,不平处须铺平,不稳处须垫稳。凡是可能引起对结局不信任处,都要不着痕迹地说明。让对方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骗,而且让他觉得受骗是一种享受。
铺平垫稳表现为两点:第一,在开头不露马脚,因为马脚一露,概念和判断的陷阱就失去功效;第二,在结尾高潮,不引起困惑,困惑乃享受顿悟之大害。
有一个单口相声说一个怕老婆的酒汉,在回家的路上跌伤了屁股。因怕妻子罚,便蹑手蹑脚进屋,幸好妻子已经入睡,就对着镜子在伤处贴橡皮膏,然后酣然入睡。但妻子第二天仍然发现他酗酒了,把他从床上揪了起来。原来他并没有把橡皮膏贴在屁股上,而是黏在了镜子上。
高潮是橡皮膏贴在镜子上。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害怕老婆的惩罚,而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又使他未摆脱老婆的惩罚。这其间的因果关系是有歪曲之趣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橡皮膏没贴在伤口而是贴在镜子上,这与常理的距离太遥远,可信度很差,但也不失为一个好幽默。幽默高手懂得,对于引发一系列后果的事端,要尽可能接近常理,正因为这样,这个单口相声把故事的主人翁设计为醉汉,如果不是醉汉,则不可能分不清镜子里的屁股和自己的屁股。又特别交待贴后窃窃自喜,安然入睡了,要不然又有发觉自己搞错了的可能。所以这一切,虽然说的是醉汉,但其行事特点却合乎常理。这是铺垫工夫。
有时铺垫之功不在故事的开端,而在故事的结局。有一个单口相声说,一个装疯的醉汉躺在马路上,自行车来了不躲,三轮车来了不躲,汽车来了也不躲,待鸣着警笛的救护车一来,听众按照逻辑推演,认为他仍不会躲,可是他一反常态,突然爬起来,乖乖地躲开了,原因是怕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要花好多银子啊。故事到了高潮,不但没有更加违反常理,反而更加符合常理。药价猛于虎,医院进得出不得,救护车来了,不但成为他爬起来的充分理由,而且成为他在其他车子开来时不爬起来的充分理由。
清朝程世爵写的《笑林广记》中,有一个故事叫《谈天》是讲空间距离的。
有一群人在争论天地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农夫插嘴说:“天与地之间的距离只不过三四百里。从地到天慢走三四天可到,快走三天即到,六七天来去一趟绰‘绰有余。”大有问他有什么根据,他说:“你难道不知道灶神上天的风俗?腊月二十三送灶,腊月三十迎灶,时间也就是七天。去一程,三四天。最多也就三四百里路。”大家哄堂大笑。
靠主观感觉推理是这个故事的特点,从科学原理来说,自然是不足为据的,但是从幽默感的表达来说,有这么一说就够了。
要使你的谈吐有幽默之趣,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因为人很难打破科学认识逻辑的强大优势,说容易是因为只要你随便找到一个主观感觉作为客观现实的根据,明知其不科学、不全面、不可靠也不要紧,只要表达了你主观情趣就成。
导致荒谬法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作正面的反驳,而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申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结论上去,由结论的荒唐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这是中西古代哲学家常用的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叫做“导谬术”。
用这种方法,由于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荒谬,因而比一般反驳要有趣的多。
某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上作文课,教师出了一个题目《放学路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一些虚构的俗套的故事,因而惊人地雷同。如果从正面去批评就只能说,这么多雷同,只能证明你们都是编造的。这样批评是很正确,但并不一定有趣,也不一定能立刻使小学生心悦诚服地和教师在看法上一致。
但这位老师没有从正面去进攻,而采用导致荒谬的方法。他说:“你们的作文,三分之一写捡到钱包交给警察,三分之一写在公共汽车上让位给孕妇,三分之一写扶人过马路。别的不说,光说捡钱包,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上班下班走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你们那样好运气,我怎么一次也没有捡到过钱包啊!”
小学生哄堂大笑起来。
这说明,他们立刻分享了教师的幽默,也同意了教师的观点。
比之正面反驳,导致荒谬的好处就在于它有趣而且能迅速与对方分享,使双方不但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感上达到一致。
幽默能消除二者在情绪上对抗的可能。
有趣的关键在于极端的荒谬。法国十五世纪作家戈蒂埃说:“极端滑稽的就是极端荒谬的逻辑。”
不荒谬,就不可能有趣。可是对方的结论并不是本来就荒谬的。荒谬是引申出来的,因而能不能幽默起来取决于你引申的能力和魄力。
这类幽默感的程度取决于荒谬的程度,越是荒谬越是幽默。荒谬感不足,则幽默感也不足。
某人要学佛法,夏夜赤身在山边坐卧,祷告表示愿“舍身喂蚊”。观音菩萨欲试其诚意如何,便化为一只老虎向他扑去,此人大惊失色,拔足狂奔说:“我请不起这样的大客人。”
这里有一点荒谬感,但不足。原因是内在逻辑推理不严密。此人原祷告只表示愿“舍身喂蚊”并未自愿“舍身喂虎”,导致荒谬的幽默必须严格尊重其原有的前提。其次荒谬的结论必须由前提引申出来,不能越出原来的前提范围之外。这里最后的结论是:“请不起这样的大客人。”原前提“舍身喂蚊”中并无“请客”之意。如果改成:“我喂不起这么大的蚊子”就严密得多,也就幽默得多了。
导致荒谬的逻辑也有荒谬的严密性。严密性与荒谬性的结合不够,会影响幽默的效果。
古希腊柏拉图学派的一位辩证论者与一位大儒派的哲学家做诡辩游戏:
辩证论者说:“我与你不相同。”
大儒派哲学家:“我同意。”
辩证论者:“我是一个男人。”
大儒派哲学家:“同意。”
辩证论者:“因此,你不是一个男人。”
辩证论者设下圈套,首先让对方同意他与对方不同,然后肯定自己是男人,从而推出对方既然不同于男人,就应该不是男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诡辩。但是要反面反驳他,颇为不易。大儒学派的哲学家用导致荒谬的办法来反证他的错误:
“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成立,那么请你从我这儿开始再说一遍……”
如果由大儒学派开始说,他与辩证论者不同,而大儒学派是男人,则辩证论者不同于男人则应该不是男人。
不过是调动了顺序,就有两个相反的结果。
这显然是荒谬的,但其中幽默很少,原因是严密性虽有,荒谬性则不足,纯属智力游戏,理性的诱导而无双方情趣的交流和共享。
将谬就谬幽默法是不要立刻纠正对方的荒谬,而是模仿他的推理方法,使戏谑味升级的一种幽默术。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幽默地攻击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戏谑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发对方欣赏。一种是互相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外的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更重要。当然有时攻击性是很凶猛的,但表现形式是很轻松的。不管有无攻击性,都以戏谑意味升级为主,将谬就谬乃是使戏谑意味升级的常用办法。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的否定。
一位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聊天。小姐认为世界上最锋利的是这位先生的胡子。这位先生不解。小姐说:“你的脸皮这么厚,但你的胡子居然还能破皮而出。”
这显而易见是戏谑性的,因为其原因加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荒谬的。与其说显示先生的脸皮之厚,不如说显示了小姐的口齿之伶俐。在戏谑性的相互攻击中,戏谑性要递增,但方向要恰恰相反。正如中国古代书上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然而,这位先生却将谬就谬,将这位小姐的荒谬往更荒谬处推演。
他反问:“小姐,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生胡子?”小姐自然不知道。
“因为你脸皮更厚的缘故,连尖锐、锋利的胡子也无法破皮。”
这位先生反攻小姐的根据并不是另行构思的,而是从小姐攻击他的逻辑上伸出来的。即我有胡子是因胡子尖利透了皮肤,而你没有胡子是因为你的脸皮更厚,再尖利的胡子也无用,同样的前提取得相反的结论,指向不同的目标。
这种以谬攻谬法的幽默特点是后发制人。关键不在于揭露对方的错误,而是在荒谬升级中共享幽默之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得有模仿对手推理错误的能耐。
在通常辩论中,将对方的错误越是迅速的加以指出,越是有水准。而在戏谑性幽默中则不然,不但不能揭穿它,反而要去模仿它。要沉得住气,才是幽默家,沉不住气,只是小聪明而已,所谓不动声色,大智惹愚者,上也。
模仿荒谬推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类比能力的大小。对方在这一件事上荒谬,你把荒谬回敬给对方,但有时不一定要后发制人,也可以先发制人。关键是抓住类比。
这种幽默方法的特点是回答的话不涉及正面意图,正面意图全由不着边际的荒诞来反对。它一般用于亲近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调笑之用,也有的用之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反击之用。它的调笑功能和反击功能要严加区别。
当你不能不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时,直接拒绝会导致不必要的紧张。如果用以谬还谬法,让对方去体会他自己要求的不妥之处,比正面顶回去要文雅得多。
上个世纪末,伦琴射线的发明者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须用射线治疗。他请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说明书给他。
伦琴射线是绝对无法邮寄的,如果伦琴直接指出这个大的错误,并无不可,但多少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教训的意味,伦琴采用了以谬还谬法。
伦琴提笔写信道:“请把你的胸腔寄来吧!”
由于邮寄胸腔比邮寄射线更为荒谬,也就更易传达伦琴的幽默感。
这样的回答是给对方留下了余地,避开了正面交锋的风险。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夫妻生活中,针锋相对的争执常引起不良的后果,而以谬还谬的幽默,有利于把一触即发的矛盾缓和。
一个妇人同丈夫商量:“我想在钢琴上放一座音乐大师的塑像,你看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之中谁最合适?”
丈多回答:“当然是贝多芬了。”
她高兴地问:“为什么?”
“因为他是聋子。”
妻子出走已不成为其家,丈夫也出走,更不成为家,这是一种荒谬。丈夫本该留她,却和她一起走,这是双重荒谬。正因为双重荒谬,丈夫的真正意图才能让妻子去体悟,而不是由丈夫以冲突形式去强加。
冯梦龙在《笑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请来木匠装门,木匠却把门栓装到了外面。此人责怪木匠:“分不清内外,真是瞎了眼睛!”木匠反唇相讥:“你不瞎了眼,怎么会请我这个瞎眼木匠!”
这是利用以谬还谬法来反驳,而不是用来化解矛盾的,非不得已,不能运用。一旦用来反驳。则针锋相对的火药味就相对浓些,而轻松的幽默意味则相对淡些。以谬还谬法的调笑功能和反击功能要特别细致地加以区分,稍有粗心大意都可能导致弄巧成拙。总括来说,反击功能,分寸很难把握,风险较大,调笑功能则安全系数较大,因而运用起来也自由得多。后者在人际交往中有广泛的适应性。
用以自我调侃的,往往有故作蠢言的特点,不过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种蠢言引起另一种蠢言,在效果上把荒谬放大了。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爬上房顶,看到满天星斗,就拿钓竿去钓星星,另一个和尚看见了就笑他:“你真是个傻瓜,这么短的钓竿怎么能钓到,要换根长的才行!”
后面这个和尚是真傻还是假傻呢?我们不去管他,但作为一种幽默方法,凡所作傻言都要是假的才有味。
有一个翰林院出身的人做了苏州的通判官,他却胸无点墨。有一次他走过一个墓地指着墓前的“翁仲”说:“这是仲翁师!”手下掩嘴窃笑。事后有人写了一首诗:
翁仲如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工”;如何做得“院林翰”,只好苏州做“判通”。
本来就很荒谬,经过一引申,就放大了。通篇没有一句正面攻击的话,但其由于反语的排比构成了比正面的攻击更强烈的效果。
谬上加谬法是把一种荒谬极端化或者把荒谬性层层演进的幽默术。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还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这就要求幽默家把微妙的荒谬性扩大为显著的荒谬性,把潜在的荒谬性提高为摆在面前的荒谬性。
我国古代有个笑话:说是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一次别人问他仆人他什么时候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你非等来世。”主人在里面听到了,非常生气地责怪仆人:“谁叫你许他日子的!”
本来说:“来世请客”,已经由于来世的不存在不可能了,也可以说彻底否定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从传达思想来说这种极端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构成幽默效果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平淡了,不够极端,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谬,得有点绝才成。
这里的主人绝就绝在明明来世请客是永远不请客的意思,否定的意思,他却认为不够,因为从形式上来说来世请客,句子是肯定的,还没有达到内容到形式绝对否定的程度。在他看来哪怕是否定请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样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这种绝对的荒谬产生了幽默感。
有一个古罗马时期传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有来访者就说他不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了,远远看到他在家中,虽然他不相信仆人所说的话,仍然回去了。这里没有什么极端化的成份,也没什么可笑的地方。要让笑意不由自主地产生,就得往极端上推。
故事接下去这样说:
第二天,这个拒绝接客的人,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出来对他说:“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这已经够荒谬了,明明自己出来了,却说不在,但是还不够绝,因为这种荒谬还带着赌气的可能,纯赌气则不属于幽默之列,它与轻松的笑无缘(除非是故意假赌气),客人表示大惑不解。他说:
“你这太过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仆人的话,而今天,你居然连我亲口说的话也怀疑。”
这话真叫绝了。
绝就绝在一句话中包含有多层次的荒谬,第一个层次,明明在,却说不在;第二个层次,你昨日明明在,却让仆人说不在,这成了我今日说不在的前提;第三个层次,我明明知道你仆人说谎却相信了,因为我比你的仆人的地位更高。
强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谬推到极端外,还可以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我们把它叫做谬上加谬或谬上叠谬。
谬上加谬的特点是不管多种可能性的,它只管一条路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有强烈的幽默感。
歪打正着法是一种因果关系非常自由的幽默术。它的特点是起因与结果的不相干或不相称。
随便打开一本西方的连环画,你总是不难找到偶然巧合的连锁反应。例如一位先生匆匆忙忙冲进一间客厅,碰到一位太太身上,这位太太的茶杯落到一位老先生身上,而老先生碰破一块窗玻璃,窗玻璃落到街上打中警察的脑袋,警察发动全城的同伴追查,如此等等。非必然非因果的成分越多,越能引起人的喜剧感。这种喜剧风格在西方文艺中是有传统的。试回忆一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就成了。例如客店那一场,骡夫纯偶然,揍了桑乔一下,桑乔又打了马立托奈斯,老板又摔倒在马立托奈斯身上。在现代西方喜剧中,这属于通俗喜剧。原因是由纯粹的偶然性叠加而成,柏格森把这种形式称之为“滚雪球”的形式,它的功能是一系列的误会使原来正常的动因变成了歪曲的结果,而且越来越歪,离原来的目的越远,可以说越打越歪,越歪越打不着。
我国有许多喜剧之所以喜不起来,也就是在远离目标时不善于突然地接近目标,实际上就是不善于使读者和观众一次次期待落空之后,准备着再一次落空之时,突然地、偶然地、意外地把落空变成落实。风靡西方和中国的唐老鸭故事,常常把落空累积到极点时突然让观众惊讶于愿望的落实。
在中国的古典正统文学中很少有这样淋漓尽致的喜剧,但在民间文艺中则不乏这种风格的精品。有一个单口相声叫做《小神仙》,说的是一种相面的迷信职业者,善于制造耸人听闻的效果。恰巧场外有人打架。一个老头子抱着一把宜兴壶往场里挤,正好烫着一个小伙子的胳膊,两人吵了起来。小神仙为稳住看客,就对老头子说,你的这把壶出了格了,今天,明天,后天这三天要摔破,要是三天不摔破,保存到第四天,就价值连城,赛过聚宝盆哪。老头子立即回家找寻安全之地,最后在墙上掏了个洞,把壶放在里边。谁知邻居只有一身出客衣服。白天穿,晚上洗,要在房间里搭竹竿,隔墙钉一锤子正锤在老头子的壶上,果然碎了。
这是古典型的歪打正着,严重结果与完全不相干的原因形成反差。
有时并不一定是期待的落实。而是相反,在期待和愿望层层演进的过程中,突然无可奈何地落了空。这是西方古典喜剧或幽默小说的常用手法。
在中国传统的幽默故事中,不乏这样偶然性的连锁结构。
有一个大和尚对佛法一窍不通,有人前来问法,全靠两个做侍从的小和尚代答。有一天一个游方僧向大和尚请教,正巧小和尚不在。
游方僧问:“什么是佛。”大和尚茫然,他东顾西盼不见小和尚。游方僧又问:“什么是法?”他感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上看下看。游方僧再问:“何为僧?”大和尚闭目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游方僧又问:“什么是修法之道?”他自愧一无所知,还当什么大和尚,不如伸手乞讨,当叫花子,遂手伸了一下。
游方僧出来对两个小和尚说:“刚才我向你师父求教,我问佛,他左顾右盼,分明是说人有东西,佛无南北;我问法,他上看下看,是说法本平等,无分上下;我问僧,他闭目无语,是说‘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我问修法之道,他伸出手来,当然是‘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位大和尚真是明心见性,佛法精通。”
这自然是属于歪打正着之列。但是歪因正果之间得有一种表面的歪曲联系,这种联系在实质上不管多么不通,可是在表面上要能发生瓜葛,这种瓜葛越是貌似紧密,就越能构成幽默感。
歪解包袱法是相声中常用的逗观众发笑的方法之一。所谓包袱,就是一个奇特的结果,一种可疑的结论。解包袱,就是为这种结论或结果寻找解释,或求其原因。而歪解包袱者,不求正正当当地原因,寻找的是不是原因的原因,如果一本正经找到了很科学的原因,倒反不幽默了,要弄出一种似是而非,甚至根本驴头不对马嘴的原因,才能表达调侃之情,与对方共享幽默之趣。
比如说,你的朋友最近脸色变红了或者变黑了,通常按逻辑常理去思考问题,会不由自主地想,脸红是身体健康、营养丰富的缘故,而脸黑则是在阳光下暴晒过多的结果。这种因果很科学,很符合逻辑,但是它不幽默,幽默属于情理范畴,自有另一套逻辑,它与常理不同。所以,要有幽默感,首先要得超越于常理之外。如果你说脸红的原因是由于近来吃多了西红柿,脸黑的原因是由于近来多吃了乌贼鱼,这不科学,但是可能很幽默。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用幽默来思考问题,切勿为常理所囿,中国古代的一本幽默书《笑得好》中有这样的一则笑话:
甲乙两呆人偶吃腌蛋。甲惊讶地说:“我经常吃蛋,都很淡,为什么这个蛋是咸的?”乙说:“我是极明白的人,亏你问到我,咸蛋是咸鸭子生出来的。”
超越常理的歪理最好是与常理构成反差对照。而且,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又与常理发生某种联系,间接地暗示更深刻的常理。如果纯系歪理,充其量不过是滑稽而已,很少有深刻的睿智在内。一旦有了更深刻的睿智,滑稽就上升为幽默了。所以歪解包袱并非越是荒谬绝伦越好,其上乘者乃是歪中有正。这种区别非常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歪解,缺乏智慧,可能变成耍嘴皮儿,给人一种油腔滑调轻浮恶俗之感,而智慧的渗入则可提高幽默的品级,把对方的心灵带到更高的层次;在轻松谈笑之间不但对方为你的谐趣所吸引,而且为你的睿智和深思震动。
在冯梦龙的《笑府》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三个人同睡,一个人感到腿痒,直抓出了血。第二个人摸到腿上湿处,以为是第三个人遗尿,就催他起身。第三个人去小便,听到隔壁酒坊滴酒声淅沥不止,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撒完,竟站到天亮。
这个故事歪曲因果的连锁结构很紧凑,层层叠加效果也很强。
在社交中,特别是朋友亲戚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中,歪解因果的方法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由于人际关系的亲密,双方都容易打破礼仪的拘谨,构成对常理的超越。如一个朋友唱歌唱得好,本来是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或有名师指点,可是用歪解因果的办法就可以来一点任意性,你要开谁的玩笑,就可以说是由于谁的原因。他的妻子在场,就可以说,此人本来根本完全不适合唱歌,今天由于他妻子在场,因而得以超水准的发挥,这样你就不但赞美了他的妻子,而且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你不愿意去讨好一个在场的人,也可以随意给他一个不存在的原因。例如说,他今天之所以唱得好,完全是因为他已经得到消息,不久以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增设诺贝尔音乐奖,而他是第一个候选人。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曲折,太直接了,也可以把因果说得曲折多变一些,例如他唱得很好,但平时说话口吃,在一般情况下,口吃不妨碍他唱歌天才得以发挥,但每当他夫人在场时,他唱歌就会结结巴巴。
事实上幽默方法很多,不可能全部掌握,有的只能由自己灵活多变地去体会。
歪曲经典法是利用众所周知的经典作背景,然后作出歪曲的荒谬解释。这种幽默法的戏谑性极强。
司马迁的《史记》上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诺千金”,说的是秦汉之际,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季布,只要他一答应,多少金钱也无法改变。香港有个笑话就歪曲地解释了这个典故。
有一位女士问先生:“‘千金诺’怎么解释?”先生说:“千金也,小姐也;一诺者,答应也。意思是:小姐啊,你答应一次吧。”
把历史英雄的典故通过词意的曲解变成了眼前求爱词语媒介,二者之间距离有多遥远,则滑稽的程度有多大。
如果这种曲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锁性的,其谐趣则相应层层放大。
有一个县官处理一切事情的唯一依据是一本《论语》,他常说:“人家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何况我有整整一本。”
有一天早上,他升堂判处三个贼人。
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黄昏时分,将此人判死。”旁边一位幕僚暗暗对他说道:“太重了!”县官瞪大眼睛道:“《论语》上不是说过,‘朝产盗夕死可矣’吗?”其实,原文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个贼盗了一口钟。看过《论语》以后,县官匆忙宣布释放。幕僚莫名其妙,县官说:“《论语》云,‘夫子之盗钟,恕而已矣。7圣人规定盗钟是要宽恕的。”其实原文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不但读了白字,而且断错了句读。
第三个是杀人放火的惯犯,县官看了案卷,知道此人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以前已经被斩首。竟马上离座,对贼人纳头便拜,连声说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教矣,你是个大孝子,公差无知,还请见谅。”
三个案件由于对《论语》的曲解程度和宣判失当的程度越来越离谱,因而显得越来越荒唐。诙谐效果也就随之层层递加。
歪曲经典法除了用于自我调侃之外,还可以用讽喻他人。有时不便指出对手的错误,可以借故事的形式,把对手的错误转移到古人头上去。
当然,这时需要类比得当,而且分寸也需斟酌。如果类比不当,对方可能无所感觉,如果类比过分直露,可能失去分寸,不但显不出你的智慧丰富,而且招致对方的反感。
立志于谈吐幽默诙谐者切忌“引喻失当”,诸葛亮在出师前上表蜀主刘禅,就提出过这样的警告,这是因为作为蜀国的君主,他的地位要求他讲话要明确,不可含糊,而且要有威严,引喻失当可能有损威严。
幽默的效果大多是在与人交流沟通时产生的。要做到语言上的沟通,简洁明晰法则是一个重要的幽默技巧。
国外叫做“KISS”系统的英文分别表增:“KeepItSuperSimple,意思是力求简单,使你的信息易懂。”不论在与人沟通或激励他人时,力求简单,使你的信息易懂。不论何种语言,很简单的字也能抓住人的注意力,而过分的修饰词藻或夸大其辞,反而使沟通困难,难以获得预期的幽默效果。
有的人在公众场合,为了给人造成高贵不凡,饱学诗书的印象,专拣冷僻生涩的字来用,结果常常浇得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种情况,怎么会有幽默感出现呢?
一位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时,阻止一位驾车驶过他身后的老太太。他问:“夫人,难道你没有看见我的手举起来吗?你不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吗?”
“当然知道,”她回答说:“我在小学教了四十年了。”
古语云:“言不在多,达意而灵。”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诙谐幽默,自然能使人感兴趣,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不得要领,怎不令人生厌?有人说“惜墨如金”是指写文章而言,其实,不少演讲大师、幽默大师都是惜言如金的。
“善辩者寡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1260字;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墓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52字;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法西斯入侵的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800字;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仅有985个字;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是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
简洁明晰法,并不是信口开河,它恰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有这样,幽默风趣才有内涵,演讲和交谈才有深度,才能打动人们的心。
有人曾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答:“两个星期。”又问:“准备一小时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如果两个小时讲稿呢?”他回答说:“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简洁,重要是内容上。一次说话,不能谈太多的观点,比较适合是谈一至两个。切记,“鸡多不下蛋”,“观点多了不幽默。”
当然,在实际运用简洁明晰法时要注意,简洁也是很有限度的,并不是一味求简。一味求简就可能弄巧成拙,不但不幽默风趣,反而会产生许多误会。
幽默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讽刺丑恶现象。在古往今来的现实中,人们往往运用幽默的特殊形式和技巧,揭示、暴露或讽刺鞭笞社会上的种种弊病。这就是匡正时弊法。
古往今来,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对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喻、劝戒,读后令人捧腹!下面试举几聊:
某座财神庙里有这样一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人为难!”
联语以财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钱财的懒汉。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也撰写了一副对联,对迷信者可谓当头一棒:“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通神,分明菩萨是赃官。”
某城隍庙里有一副对联,写得也很幽默:
“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过而不改,子亦来见我乎?”
人们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要用幽默的匡正时弊法加以讽刺鞭笞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此恨之以极,深恶痛绝,直接抨击或咒骂已难解心头之恨,于是“悲极生乐”,通过嘻笑怒骂、讥刺打油诗等形式来宣泄。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给他人起过绰号,也都有可能被人起过绰号,总之都同绰号打过交道。无论在农村,还是厂矿及生意行当中,人人都有本名以外的绰号。张三老流鼻涕,就封他个“鼻涕虫”;李四左眼受了伤,就暂时委屈他叫个“独眼龙”;王五断了条胳膊,就推选他为“一把手”;刘六喜传播小道消息,就名以“扩音器”;……真是应有尽有。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几乎人人都有绰号,“智多星、黑旋风、及时雨、矮脚虎、金毛犬……”等等,仅仅凭借这些绰号本身就差不多把相关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不少人物,其真名实姓早就被人忘记了,如“汤龙、邓飞、王英、段景住、刘唐”等,可是他们的绰号却依然活着,人们不会忘记“金钱豹子、火眼狻猊、矮脚虎、金毛犬、赤发鬼”。
《港台文学选刊》曾刊有篇张晓风写的《答词表里》,文中的主持人一下给提了意见的四位与会者取了四个绰号:
“至于赵爱说先生的宝贵意见,我们一定慎重呈报上级机关参考;钱乱讲先生的卓识,我们交有关机构参研;孙贪话先生的十项原则,我们会交各单位斟酌办理;李胡言女士的书面报告,我们会慎重处理……”
赵钱孙李四人的绰号,令读者读了忍俊不禁。
给人起绰号,是很引人反感的。因为绰号几乎都是强调对方的丑而非美。因此,我们在用绰号来达到幽默效果时,最好不要拿身边的人,可以拿电视里的明星开开涮,或天桥下的行人过过瘾,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
什么事都有一个“理”。“理”的存在为人们司空见惯。如果擅自改变事物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大小关系,理就会走向歪道,有时歪得越远,谐趣越浓。
下面的例子是最好的说明。
一位乞丐常常得到一位好心青年的施舍。一天,乞丐对这个青年说:“先生,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两年前,你每次都给我十块钱,去年减为五块,现在只给我一块,这是什么缘故呢?”
青年回答说:“两年前我是一个单身汉,去年我结了婚,今年又添了小孩,为了家用,我只好节省自己的开支。”
乞丐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活你家的人呢?”
乞丐喧宾夺主,对青年的责怪过于离谱、荒谬,令人们在吃惊之余,哑然失笑。
有一户人家,一贫如洗;一小偷夜间上门偷东西,主人虽然清楚,但很坦然,随便小偷去偷。小偷摸到了米缸,脱下身上的衣服去包;主人想这是明天的饭食,不能让他偷走,于是顺手把小偷的衣服拿了过来。
小偷找不着衣服,惊醒了主人的妻子。妻子告诉丈夫有小偷。丈夫说:
“没有贼,睡吧!”
小偷抢白道:“没有贼,我的衣服怎么不见了?”
小偷反客为主,斥问主人,令人好笑。
这种要末倒置的运用主要产生于对事物的不了解或误解。所以,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迂腐、乖愚、无知人士,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行为经验来看待生活,衡量世事。
列车员看到一位老大娘的火车票说:“大娘,这是从南京到上海的车票,可我们这趟车是到北京去的。”
老太太一脸严肃地看着列车员,问道:“怎么,难道就连火车司机也没发现他开的方向不对吗?”
作为乘客,只能登上符合旅行方向的车,老太太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火车走错了方向,并认为司机也把方向搞错了,事理荒谬而可笑。
有个老头怕人踩了他的庄稼地,成天在地头看着。一天稍没注意,让一个割草的人走进了地里。老头大声喝住他,那人转身要走回来。老头急了,喊道:“站住!你要再走回来,不又踩了第二遍了?”
那人想向前走出庄稼地,老头又叫起来:“站住,你往前走,岂不又踩了没踩过的地吗?”
“那……”割草人不知怎么办好了。
老头说:“你别动,等我去把你背出来!”
如果把事理的内在关系搞错了,就会产生这样的笑话,让人哭笑不得了。
突破常规式样,达到幽默目的,正所谓“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异曲同工就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方式或方法而达到了完全相同的目的。不仅仅生活是这样,就是我们日常所离不了的交流工具——语言也有类似的情况。
而一旦我们将这种语言的特点运用到幽默王国中,它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幽默技巧。异曲同工幽默法具体表达是:它是指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意思时利用语言所具有的“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避开常规表达方式,而使用意味完全与之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模式来达到目的的幽默技巧。因此可以这样说,该种技巧之所以能够使整个显得诙谐有趣,引人人胜,不在于它的雄辩而在于它的构思新奇,不落俗套。
克诺克先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走进一家小旅馆,他想在那里过夜。
“一个单间带供应早餐一天需要多少钱?”他问旅馆老板。
“各种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价格:二楼的房间是15个马克一天;三楼的是12马克;四楼10马克;五楼的房间则只要7马克,先生。”旅馆老板详细介绍给他。
克诺克先生考虑了几分钟,然后拿起箱子要走。
“您是觉得我这儿价钱太高了吗?先生?”老板问道。
“不,那倒不是。”克诺克先生回答道:“我只是嫌您的旅馆太低而已。”
克诺克先生之所以再三犹豫之后决定要走,很可能是因为嫌老板的定价过高,或者是自己囊中羞涩,但无论哪种原因,他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当老板对他正面提出问题后,克诺克先生进行了很委婉的回答:“我只是嫌您的旅馆太低而已。”我们都能看得出他背后潜含的意思:以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受不起这么价格昂贵的待遇,这里也有暗暗贬讥老板贪心过重的意思。
虽然克诺克先生的回答不像常规方式那样坦露直率,但他说话的方式的力度并未因此而减轻,而且立场明确,大有绵里藏针、以柔克刚之势。结果,由于借用了老板语言当中“价钱太高”之“高”的双关语义,反其道而用之,更令前后两句话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记得有一次逛街,在一家食品店里看到下面这幅情景。
一个小男孩站在低低的柜台前面,凝视着一盒打开了的巧克力饼干。
“喂,小孩,你想干啥?”食品店老板跟他打趣问道。
“哦,没什么。”
“没什么?我看你好像是想拿一块饼干。”老板说。
“不,你错了先生,我是想尽量不拿。”小男孩顽皮地回答。
老板不禁被他的机智和可爱逗得哈哈大笑,于是送给他一盒饼干,作为“嘉奖”。
这位聪明的小男孩也是利用了这种异曲同工的幽默技巧。本来对美味望眼欲穿,馋得直流口水,但并不直说,而是直话曲说,“实话”巧说,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否定了老板的话,实际上等于将自己的意图变了个方式表达出来而已。这就是令人“防不胜防”的异曲同工幽默术。
在使用中大家应该注意的是:直话直说不是幽默,直话曲说才显得幽默无比;实话实说也不能算作幽默,将实话“虚说”才能移为上乘的幽默!幽默与现实生活通常只有一步之差,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巧妙实现二者的这一过渡。
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幽默术,就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形式的需要,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主观愿望,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摒弃了语言这种普通而便捷的交际工具,而采用符号、实物或体态等形式,将信息传送给对方。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创造性、含蓄性和隐晦性,往往能使人感到新奇有趣,幽默活泼。
一青年颇好创作,经常写一些随感、杂谈等。一次,他投寄了一篇创作的小说给杂志社,一直也未得到回音。实在忍不住了,便给杂志社寄去了一封信,信上不着一字,唯有一个大大的“?”。几天后,该杂志的主编回信一封,信中也同样一个字没有,只有一个大大的“!”。青年看了后,哈哈大笑,连声称妙。原来,他去信中的“?”表示询问,问自己的稿子怎么样,能不能发表。聪明的主编猜出了他的意思,用一个“!”表示稿子不错,马上就可出版。一问一答,无须语言从中做桥,只需心灵的相互沟通。读来自有可笑之处。
这种方法有时也可用于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形势。
明末,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后,即准备南下,当时,远居江西的巡抚郭都贤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他的一位好友当时正在北京,打算写信告诉他早做应急准备,但苦于清兵盘查严密,无法传送。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令家人连夜动身,昼夜兼程,给郭都贤送去一个礼盒。郭都贤打开一看,只见第一格中是红枣,第二格中是梨,第三格中是生姜,第四格里是西瓜。琢磨了半天,终于悟出其中奥妙。原来这是好友寄来的无字信,告诉他形势不妙,应“早离江西”(红枣——早,梨——离,生姜——江,西瓜——西)。那么,如何把信息再反馈给好友呢?谨慎考虑后,命人给朋友捎去两味中药,一是蚕蛾,一是蝉蜕。“蚕蛾”的“蛾”谐字“我”,“蝉蜕”的俗名为“知了”,两位药加起来意为“我知道了。”后来,郭都贤在清兵入赣之前,便弃官归乡,隐姓埋名。明亡后,削发为僧,以终天年。
在山东潍坊一带流传着一个中药传书的佳话,也同样使用了这种“心有灵犀,无须言语”的方法。
一人自幼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其母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为谋生计,只得暂别老母,外出经商,一走就是3年。一日,商人突然接到家书一封,打开一看,并没信函,只有一张药理处方,上列8味中药。生地、知母、独活、相思子、乳香、当归、熟地、一见喜。小商人不解,便持药方到药铺请教老中医,老中医问明小商人的身世后,也没有给他明确答复,只是又开了一味中药:“茴香”,让他拿回去细细琢磨。小商人苦思良久,方才大悟,遂即连夜启程返乡。回家后,方知母亲因思子心切而患病,家乡的老中医查明病因,便为小商人寄去药方一贴:生地——赴外经商多年;知母,独活——告诉你母孤苦无靠;相思子——思儿心切;乳香——应记哺育之思;当归,熟地——逮速返乡;一见喜——母子团聚。而那位外地中医也同样以药代言:茴香——回乡。
故事中的两位中医在传达信息时,并没有使用正常的方式,而是以药代言,读来回味无穷,幽默多趣。
“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的幽默术能给人一种含蓄、新奇的感觉,让人平添不少乐趣。但由于它的隐晦性,往往容易给人造成歧义,影响了信息的顺利传达,所以在应用时,尽量浅显一些,明朗一些。
平时我们所说的顿歇即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顿歇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像下面一段文字: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方式: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停顿不同,意义正好相反。
幽默技法的顿歇,意思是停顿后反转,即故意把一句完整的话拆开,给人一个悬念,将其注意力引向某一方向,然后通过停顿,反转出趣味来。最常见的例子是“司令员发枪”。
某司令员对部下说:“一个人一杆枪——”战士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这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大为失望。“两个人一杆枪——”战士们鼓掌。“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战士们垂头丧气。“三个人一杆枪——”战士们不抱什么希望,“还是可能的。”大家惊喜,毕竟有枪了。“但是木头枪。”
这里,司令员运用“滚雪球”的方式,采取停顿方法造成出乎意外的语义突转,趣味横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用过这种方法。
有次,会上发言。他说:“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全体与会者发出叹息。他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释然,鼓掌。
这里,发言者运用停顿有意设下圈套,让人感觉到其言很长,不料停顿之后意义突转,语义前后反差强烈,产生幽默效果。
停顿法多用于相声、小品等演出场合与生活中的逗笑场合。如相声《海燕》中有一段:
甲:她们都牺牲了——
乙:啊?!
甲:一顿午饭。
乙:嗨,你一块儿说不行吗?
生活中可运用这种方法逗乐,如:
“来了的和尚未来的工人都要努力学习。”在“尚”后停顿。
平时,在表达幽默故事时,要停顿适时,述说平稳,加强语义落差,表达起伏跌宕,将笑声推向极致。
语言中的重音,往往表达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强调。如:
问:“谁将去北京?”
答:“我将去北京。”强调“我”。
问:“你将去哪里?”
答:“我将去北京。”强调“北京”。
如果故意避开对方表达中的重点,而强调非重点,对其本义进行别解或误解,则可产生幽默滑稽的效果。
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赞扬说:“啊,总统先生,您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鞋子吗?”
“是啊,”林肯答道:“那么您自己经常给谁擦鞋子呢?”
林肯巧用。“自己”在不同位置重读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重点转移,妙语生辉。
下面再看一个发生在小学老师与学生身上的幽默。
老师:“你为什么上课吃苹果?”
学生:“报告老师,我没有吃苹果。”
老师:“你怎么这么小就学会了撒谎,老师在你这么小的时候,从来都不撒谎。”
学生:“那么,您是什么时候才学会撒谎的呢?”
学生的回答有点“文不对题”,但他们都撞上了幽默技巧,因此表达天真而滑稽。
欲擒故纵法,即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荒唐可笑的结论,简言之为引申归谬,设真推假。
欲擒故纵法在不便直说或不愿说明的场合下都可使用,关键就在于处理好“纵”与“擒”的关系。它的诀窍是:明看是放,顺着他人的意思说话行事;暗中却是收,迫使对方就范。
“纵”的语言形式要设计得巧妙,要达到表面上看起来是纵,实质上却蕴含着擒的内容。既可以先纵后擒,也可以纵中有擒,纵擒合一。
据邯郸淳撰《笑林》所载,有一位下级官员准备去拜访本地县官,为了投其所好,他行前还做了调查,问了问左右随从:“县令最喜欢读什么书?”有人告诉他:“最喜欢《公羊传》。”于是他兴致十足地去了。
县令刚一接见他,挺友好的,问:“君读何书?”
官员想,所问正不出我所准备,便老脸大胆笑日:“唯业《公羊传》。”
不笑罢了,一笑答出问题来了:“唯”专也,旁书不顾,这很少见。“业”者,深研细究也。县官推想:这老兄不像是一位研究《公羊传》的专家,便试着提了一个问题,神情也许稍严肃了一点:
“是谁杀了陈佗?”
下级官员一下子紧张起来,所紧张者,并不在答不上来这一节,而是他已进入了另一境界——公堂罪犯被审的境界。思考了好一阵,他才回答说:
“不是我杀的。”
马脚全部露在外边了,县官决计将玩笑开到底:“君没杀陈佗,那是谁杀的?”
在被问者听来,此语无异于“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抵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所以,这位官员只好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地“跌足先出”。
县官一问就试出了这个不学无术的下级,但他并不急于点明,而是继续演绎,从而形成一种幽默。
从前,有一个外地人在街上用方言吆喝卖豆腐:“豆腐,豆腐。”有人听成了“斗虎!斗虎!”街上的人一听,胆小者惊慌地四处逃走,胆大的围拢来问:“哪里斗虎?”这时,又有外地小摊主高喊卖馒头:“馒头,馒头!”人们又听成了“南头”,这些人就向南街跑去。来到南街,什么也没有。又遇到一个卖蒜者,用方言在喊:“大蒜啦,大蒜啦l”围观者一听,大失所望:“啊呀,打散了,打散了,真幸运。”
由于方言,致使“豆腐”与“斗虎”、“馒头”与“南头”、“大蒜”与“打散”相混,且环环相扣,给人误导,构成笑话。
方言是使用在一个小地区的本土语言,一般只为本地区的人们习惯使用。大众交际中,可能会引起语音隔阂,一旦误解,要么意义不明,要么产生笑语。
幼儿园老师说普通话,咬字不准。一天,临时有人来听课,她相当紧张。上课时:她取出一张图片,说:“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图片拿出来!”小朋友误听成把肚片拿出来,一个个翻开衣服,露出小肚皮。老师又问:“这图片上有什么?”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肚脐眼!”
生活中,由于方言表达出现笑话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位湖北人到:外地出差,一不小心把一双新买的鞋子掉入了一个井里。他忙找来竹竿,在井里打捞。周围的人见了,问他:“你在捞什么呢?”他回答:“孩(鞋)子,我的孩(鞋)子掉进去了!”众人大惊,忙加入“抢救”,忙乎了一会儿,才知道是捞“鞋子”而非“孩子”。
有个广东人到北京出差,迷了路,就问一位姑娘:“小姐,让我吻吻(问问)你啦……”话未说完,脸上“啪”地挨了一巴掌,打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冲着姑娘叫:“你这人怎么打人?”
“就打你这流氓。”
“你这么金(珍)贵呀,我吻吻(问问)你都不行吗?”
“啪”地一声,姑娘又是一巴掌过去。
这真是冤枉,方言造成的被打,真是可气又可笑。
上述的方言幽默是被动产生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创意,不妨主动用方言来娱乐一下,但切记不要像那位湖北人一样劳师动众,也不要像那位广东人一样不明不白挨了打。
我们在第一章里提及的易中天教授,他的讲课之所以幽默风趣,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用今人的话去诠释古人的行动。关于易中天教授此类幽默,前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引用。下面我们看一看同是讲《三国》的一段相声,是如何制造幽默的——
甲:诸葛亮当中一坐,前边是曹宫将官,他对当前敌人的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分析!
乙:怎么分析的?
甲:诸葛亮说:“根据我们侦察的材料发现,以司马懿为首的反动军队,自祁山一带向我方蠕动,从他们的行动来看,很可能进犯街亭,进一步占据西城,其目的是要把西城作为大规模侵略的跳板。我们知道,西城不但是通往后方的交通干线,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又是西城的桥头堡。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把进犯的敌人一网打尽。”
这里,诸葛亮流利地讲出了现代语言,今词古用,颇用趣味。
再看短剧《包公审歌星》片段:
包公:升堂,把案犯押上来!
衙役:是!(歌星袒胸露背,昂首上堂)
包公:本官是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今天开堂审理女歌星“走穴”偷税漏税一案。呔!那一女子,你姓甚名谁?速速报来!
歌星:(毫不在乎)(唱)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包公:(皱眉)你家住何方?
歌星:(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包公:嘟,大胆!犯法之人,还敢轻狂!
……
歌星:审完了吧?我今晚还有演出,外宾要看呢。拜拜!
(冲包公一个飞吻)
包公:(大惊,包掩面)啊……
今词古用法,运用起来并不难。比如我们说刘邦与项羽的争霸,就可以用“PK”一词。
歇后语是一种戏谑性的修辞语体,又叫俏皮话。由于它往往远及其他无关事物,而又强加比附,故常常奇趣横生,荒诞怪异。如形容人做事有条不紊或唱曲子有水平从容不迫,口语叫做有板有眼。这是一个带褒义的词语,可有一个歇后语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这里的“板”指板凳之板,而“眼”则指肛门。
应用歇后语形成幽默机制必须突出联想的新款,前后两部分要有强烈的不谐调感。如:“猪八戒戴花——自觉其美。”本身就蕴藉着顽皮与不协调,其情景很诙谐可乐。
应用歇后语生动形象,趋“俗”避“雅”,前后毫不相关的意义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一经顿悟,妙不可言。如:
推土机的大铲——吃苦在前
水底下推船——卖力看不到
地上摆摊——没有架子
打架揪胡子——谦虚(牵须)
黄花女做媒——先人后己
对着镜子亲嘴——自爱
肚脐眼打电话——心腹之言
绣花始娘缝绣衣——千真(针)万真(针)
古庙里的石像——老实(石)人
老太婆吃黄连——苦口婆心
心肝掉在肚里头——放心
骨头塞在喉里——不吐不快
汽车的后轮——不会拐弯
土地爷的五脏——实心实肠
三本经书掉了两本——一本正经
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两个和尚打架——谁也抓不到谁的辫子
当差的儿子打犯法的爹——公事公办
蒙面人出场——不留脸面
风吹头发——齐发动
王二麻子打哈欠——全面动员
山顶喊话山下应一一上下呼应
开会呼口号——异口同声
鸭子的脚板——联成一片
磁石遇铁砣——不谋而合
八个人抬轿——步调一致
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望文生义”的原义是: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而不探求其确切的含义,含有明显的贬义。而运用到幽默中的望文生义,常使说话十分诙谐,充满幽默感。
有位主管主持会议,开宗明义地宣布:“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研究全厂改革大计,故应明令禁止说普通话。”
与会者不禁愕然:“普通话,为什么要禁止呢?不说普通话,莫非要说方言或英语不成。”
望着众人迷惑不解的目光,主持人这才缓缓解释说:“所谓普通话,就是指那种普普通通、平平庸庸、四平八稳、不痛不痒、没有独到见解、缺乏实际内容的套话、空话。这种话难道不应禁止吗?所以,我提议在今天的会上,大家一定要说切实有用的话!”
听到这里,众人才恍然大悟,全场大笑,鼓掌表示赞同,主持人巧用望文生义法,开场白极富幽默感,既点出会议的宗旨,又活跃了会场的气氛。
由此可见,用“望文生义”法来制造幽默,这是件非常容易的事。语言里有不少表达式的整体含义距离构成它的组成成分的字面义已相当遥远,甚至全无关系,做幽默时装作不知道这回事,借着一个粗心人的嘴,将那表达式按字面意思讲出来,逗笑目的肯定会立即顺利达到。
比如“歇后语”一词,虽含“歇”字,但同“休息休息”实在是两回事,可是你完全可以让一位研究过“几国英语”的“学者”出来重作一番解释:
“歇后语嘛,就是指当我们讲话累了的时候,需要稍作休息,然后再说话;休息一会儿之后所讲的话语即为歇后语。”
望文生义法是一种巧妙的幽默技巧。运用它,一要“望文”,即故作刻板地就字释义;二要“生义”,要使“望文”所生之“义”变异得与这个“文”通常的意义大相径庭,还要把“望文”而生的义,引向一个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内容上。从而在强烈的不协调中形成幽默感。因为所有的幽默,从总体上说,都是来源于不协调。www.xiumb.com
逻辑推理法是借助片面的、偶然的因素,构成歪曲的推理。它主要是利用对方不稳定的前提或由自己假定的前提,来推是引申出某种似是而非的结论和判断,它不是常理逻辑上的必然结果,而是走人歧途的带有偶然性和意外性的结果。
人们的言论或行为,一般情形下,不可能像科学推进那样严密、周全,都有其变幻性和动摇性,有幽默感的人,就是善于抓住这点推理变化莫测的花样,去调侃对方或调侃自己。
因此,推理幽默法是很容易找到其幽默前提的,只要你思维自由,才思敏捷,就有应用自如的可能。
人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果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原因、条件,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从常理来讲,这不合逻辑、做这样的推理者是弱智的表现,然而对于幽默的构成来说却不然,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同因异果,越可能构成幽默。
逻辑推理法就是根据别人话中的事理或一般的道理、规则,合乎逻辑地推理出含有新意、具有幽默感的结果或新命题。推理幽默就好像一棵苹果树上结出的果实,不是苹果而是梨,这虽然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但对园艺家来说却是技艺高超的表现。
逻辑推理法在你的社交生活中极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你在情况不断变幻的条件下,总是可以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反对的理由,也都能为己所用。
清真寺要阿凡提走上讲台,他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讲什么,你们知道吗?”
“不,阿凡提,我们不知道。”大伙说。
“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的人,还有什么话说呢?”
阿凡提说完,走下讲坛便离开了。
后来,阿凡提又被请到清真寺来。他站到讲坛上问:“我要跟你们说什么,你们知道吗?”学乖了的人们马上齐声回答:“知道!”
“你们都知道了,我还说什么呢?”阿凡提又走了。
当阿凡提第三次登上讲台,又把上两次的问题重复一遍后,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一半高喊:“不知道!”另一半则喊:“知道!”
他们满以为这下可难住阿凡提,哪知道,阿凡提笑了笑说:“那么,让知道的那一半,讲给不知道的那一半人听好了!”说完再次扬长而去。
阿凡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利用“知道”与“不知道”这两个不具体而虚幻的原因,从而推理出与大家希望完全相反的结果,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方怎么变幻情况,理由也跟着变幻,而行为却一点不变。这就是推理幽默术使你在社交中能够超凡脱俗,潇洒自如的妙处。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研究笑的专著《半庵笑政》,其中有一篇“笑忌”,除了指出切忌“刺人隐事”、“笑中刀”、“令人难堪”以外,还特别指示,不可“先笑不已”。这个禁忌与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怎样讲故事》中所提出的原则是一样的。
马克·吐温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个士兵脚受了伤,他请另一个士兵把他背下战场,可是飞来的弹片把受伤的士兵的头削去了,而那个背着自己朋友的士兵仍旧飞奔不已。
这一切被在场军官看见了,军官叫道:
“你背着个没头的尸体跑什么呀?”
那士兵停下来看了看自己背上的朋友,大惑不解地说:“可是他刚才叫我背他的时候,还是有头的呀!”
这个故事自然是很好笑的。可马克·吐温说,在美国讲这个故事的两个人却有不同的讲法,一个是一面讲,一面预料到听众会感到可笑,他自己总是忍俊不禁地笑起来。马克·吐温认为即使这个人能引动听众也跟他一起笑,也没有什么讲故事的才华。而另一个讲故事的则不这样,他不动声色,装得像个乡巴佬的样子,好像他丝毫没感到这故事有什么可笑之处。马克·吐温认为这样的演员更能引起听众的笑声,而且与前者比,后者才是个有天才的人。
毫无疑问,幽默感是与可笑联系在一起的,越是使人可笑,越有幽默的效果。但你要明白,发出笑声是听众的事,而不是你这个说出幽默语言的人的事。可以说,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在你发挥幽默时越是沉不住气,越在面部表现出惊奇,流露出笑容,越减少幽默的效果。
不动声色法为什么更能引起听众的笑声呢?因为幽默的趣味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也不是单纯的智慧。它是一种复合的东西,其中包含荒诞与机智、同情与隔阂之间的对比或反差。一面讲,一面笑,减少了这种反差。本来可笑,而发挥幽默的人却显得很笨拙,很迟钝的样子,无疑就是增加其中的反差,自然也就增强了幽默的功能。这个规律有相当广泛、相当普遍的适用性。
小张和大刘去四川旅游。一天,他们在一个小客栈里歇下了。吃晚饭时,小张把刚端上来的调料舀了一匙偷吃了,结果辣得淌下了眼泪。
大刘抬头见好友在掉泪,忙问:“哎,小兄弟,你干吗哭呀?”
小张说:“我想起了死于贫病的父亲。”
过了一会儿,大刘也舀了一匙吃了,同样被辣得流出了眼泪。小张故意问道:“老兄,那你哭什么呀?”
“想起你孤苦伶仃,就忍不住掉泪。”
小张不露声色叫大刘上圈套,而上了圈套的大刘也是转个弯不动声色地回敬了小张。因此,就产生了并且加强了幽默的功能。
尽管他俩都被辣出了眼泪,但对他们俩这次旅游来说,这也许是最愉快的一件事。如果小张不设“圈套”,开始就把“真相”说出,那小张一定是不知幽默之趣的人,也不会有大刘的幽默之辞。
人们在日常社交场合为什么怎么努力也没有理想的幽默效果?往往是因为沉不住气,自以为是。很多人在看出对手的可笑、愚蠢时,或者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评价时,不是自作聪明地笑起来,就是自以为是地发火,而这一笑、一火,幽默感就被破坏得无影无踪了。
人类的语言非常奇妙。它的功能变化万千。同样一个词语,只要换一种语言环境,意思和味道就很不一样了。不懂得这门道的人,是很难利用语言的这种活性来开拓他的幽默途径的。
指桑骂槐就是明骂桑而实骂槐,运用此法既可达到己方目的,又不授人以柄,避免了正面冲突。此法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应对语听选择上,要让“槐”听明白是骂“槐”,但又抓不住把柄,叫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指着桑树骂槐树,不可能幽默;指着桑树而实际上骂了槐树,才有可能幽默。指桑骂槐法就是利用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把词语的针对性转向谈话对方,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魏晋时,谢石打算隐居山林,奈何父母难违,不得已在桓公手下做司马。一次,有人送桓公草药,其中有一味名叫远志。桓公问谢石:“这药又叫做小草,为什么同是一物而有两个名称?”
谢石一时答不上来,郝隆当时在座,应声说道:“这很好解释,隐于山林的就叫远志,出山也就叫小草了。”
谢石听到此处,满脸愧色。
魏晋时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并不以官宦为荣,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是非常时髦的举动。郝隆这里正是指桑骂槐,表面上解释是草药的名称,实质上是嘲讽谢石,而谢石即使想反攻也无从下手。
指桑骂槐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点来做文章。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哑巴吃黄连,自认倒楣。
从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账!看你好好的一只清白眼,怎么说没有眼睛?”
瞎子接过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这里,盲人采用的就是指桑骂槐法。他所说的“清白”和“糊涂”,实际上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造成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从而达到“指桑骂槐”的目的。
表面上看,他说的“清白”是指盲人的眼睛是清白眼,而实际上却是暗指盲人自身是清白无辜的。“糊涂”一语,貌似指盲人因眼睛看不清县官,但实际上却是说县官说话做事糊涂,是个糊涂昏官。所以,整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小人看不清老爷”,而实际上却是“我看老爷是个糊涂官。”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回话,从内容看却是“骂槐”,即暗中讥骂昏官。盲人巧妙利用指桑骂槐法,痛快淋漓地讥骂了昏官,又使县官抓不住什么把柄。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赢在幽默更新,第八章 幽默七十二变(一)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