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日,距离慈禧去世仅剩两天的时间。在紫禁城福昌殿的病榻中,慈禧突然秘密召见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及几个月前刚刚被提拔为军机大臣的醇亲王载沣。为了这次秘密会见能顺利进行,慈禧在头一天还做了精密的部署。
慈禧以勘验东陵“万年吉地”工程为由把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调离了北京,同时,慈禧又把袁世凯亲信段祺瑞的部队调出北京,将自己的亲信铁良的第一镇精兵换防回北京。做好了这些准备后,慈禧才命人召见张之洞等人召开秘密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改变了醇亲王载沣一家的命运,也决定了已历经两百六十年沧桑的大清王朝的命运走向。
自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在中南海瀛台长达十年之久,朝政大事由慈禧一人把持。如今慈禧病危,光绪又没有子嗣,坊间悄悄流传起这样一个传言:慈禧死后,庆亲王奕劻有意废掉光绪,让自己的儿子载振为帝,这个事情还得到了手握北洋新军兵权的袁世凯的支持。这一传言让慈禧意识到自己的噩运即将来临,必须有所行动。但是,奕劻在朝中党羽众多,而且又被外国人所看重,不能随意处置,于是才有了前面慈禧对奕劻的一系列行动。准备妥当后,慈禧立即召集张之洞等人商议为光绪立嗣。
在立嗣的人选上,慈禧提出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据史料记载,慈禧的这个提议当时遭到了张之洞等人的反对。张之洞等人觉得溥仪年龄太小了,而光绪的皇后裕隆正值盛年,担心到时候清朝会再次出现垂帘听政的局面。于是,张之洞等人提议不如直接立载沣为帝。而事实上,当时的载沣也确实是皇帝的合适人选。
载沣是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还是慈禧的外甥。光绪十六年,年仅七岁的载沣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了醇亲王,地位显赫。但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支撑载沣成为皇帝的人选,直到载沣十八岁时,他终于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驻中国公使克林德被杀。随后,清政府向英、美、法、德等十一国同时宣战,但最终却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皇宫,清政府和十一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战败后,清政府需要派遣使臣为克林德被杀事件到德国致歉。当时德国为了羞辱清政府,特别指定光绪皇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前往德国道歉。
●载沣
第二年的农历四月,载沣被慈禧任命为“头等专使大使”,奉命出使德国谢罪。这显然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载沣到达德国柏林后,德国突然要求载沣跪拜德皇递呈国书。事实上,当时的欧洲并没有跪拜礼仪,德国之所以要求载沣跪拜,主要目的是为了侮辱大清国体。据史料记载,虽然当时的载沣还只是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而且还是第一次出访外国,但却表现得十分沉稳。载沣始终坚持底线,冷静应对,最终德国让步,同意载沣不需要行跪拜礼,只向德皇三鞠躬。
对于这次的出使任务,载沣在自己的出使日记中平静地写道:“大局保全,国体无伤。”而当时的媒体却对载沣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甚至称赞载沣为大清未来的希望。从这一事件后载沣开始受到慈禧的重用,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二十五岁时就成了掌管军国大政的军机大臣。这样的资历,在当时的皇室亲贵里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当慈禧商议立嗣时,张之洞、世续等人才提出立载沣为皇帝的建议。那么,对于立载沣为帝这个提议,慈禧是怎么想的呢?
据史料记载,慈禧听到张之洞等人提议让载沣当皇帝时,沉思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提议。慈禧的理由是,同治、光绪都是兄弟相继,如果再立载沣为皇帝的话,就变成三代都是兄弟相承。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很不合适。所以,最后慈禧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那么已经垂帘听政了近五十年的慈禧,真是这么想的吗?
实际上慈禧有她自己的打算。载沣的弟弟载涛在后来的回忆中做过这样的分析:慈禧自认为身体尚好,很快就可以痊愈,三岁的新皇帝又容易控制,加上载沣性格温和、顺从听话,慈禧准备在接下来的新皇时代继续垂帘听政,所以最终选定溥仪为皇帝。
末代皇孙启功曾回忆,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命太监给光绪送去一碗酸奶,没多久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就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光绪死后当天,慈禧立即下懿旨,宣布立溥仪为帝,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当奕劻回京奔丧时,大局已定。为了稳住奕劻,慈禧又下了一道懿旨,封奕劻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直到这时,慈禧才终于放心。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慈禧也驾崩了。
半个多月后,溥仪在生父摄政王载沣的陪同下举行了登基大典。但这场本应庄严肃穆的登基大典,却被溥仪的大哭大闹搅得大煞风景。原来,皇帝登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烦琐的程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及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相关程序一个都不能少。而此时的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经不起这样来回的折腾。
●戴沣与溥仪(站着)溥杰(抱着)
●载沣与子女在天津
据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北风呼啸。在中和殿时,内务府大臣们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溥仪已经放声大哭,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又高又大的皇帝宝座上。太和殿里,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场面庄严肃穆。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住溥仪连声叮嘱:“别乱动,一会儿就好了。”可是溥仪却挣扎着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载沣在一边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溥仪,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但是,大臣们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溥仪的哭叫声也越来越大。载沣只好安慰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儿就完了,快完了啊!”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就这样在哭闹声中草草收场。事后,大臣们私下议论,说摄政王怎么能在皇帝登基时说“快完了”这样的话,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这个事情流传到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民间甚至开始流传起“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这样的童谣。不祥之兆如同乌云一般压在众人心中。不过,这些都不能改变溥仪登基为皇帝的事实,清朝正式开启了摄政王载沣执政的时代。
表面上,载沣儿子溥仪是皇帝,他自己是摄政王,一时风光无限,权力尽归载沣家所有,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载沣接手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中日甲午战争后,慈禧领导的清政府举借外债共12亿两,其中偿付赔款的比重高达60%。光绪末年全国年均财政收入保持在9000万两左右,半数以上用于偿付外债和赔款。此外,1905年到1908年期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了8次武装起义,虽然这8次武装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朝廷内部,当时奕劻作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首席军机大臣,同时又管辖总理衙门、财政处、练兵处,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党羽众多。仅军机处,就有袁世凯、那桐、世续、吴郁生等党羽。在奕劻七十大寿时,各地官员进献者络绎不绝,庆王府前车水马龙。仅这一次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是达到了百万两白银以上。奕劻的行为已经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但是载沣不敢贸然清算奕劻。理由很简单,慈禧在世时都不敢轻易动奕劻,何况他这个刚刚上台的摄政王。于是,载沣决定先从奕劻的党羽下手,这个人就是袁世凯。为什么载沣会选定袁世凯呢?
其实,载沣的哥哥光绪皇帝在世时,就很想除掉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导致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长达十年之久。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光绪在被囚禁期间,每天在纸上画大头长身的各式鬼形,写上“袁世凯”三个字,然后撕成碎片。光绪还经常画一只乌龟,龟背写有“袁世凯”三个字,然后贴在墙上用小竹弓射击,射烂之后不解气,还要再取下来剪碎。更玄的是,还有人说光绪临终时一言不发,只是用手在空中写了“斩袁”两个字。在慈禧死后,就连“乱党”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致书载沣说:“两宫祸变,袁世凯实为罪魁,乞诛贼臣。”对于载沣来说,清算袁世凯符合民意。
其次,逐渐成长起来的皇室少壮派也非常不喜欢袁世凯。当时,北京周围新建陆军一共有六镇,其中有五镇是袁世凯的部队。而且,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巡抚大多是袁世凯的心腹亲信,袁世凯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政大权。袁世凯仗着朝中有奕劻这个后台,又手握重兵,早就被一群急于掌权的少年亲贵们视为眼中钉。
于是,载沣找来善耆、载泽、载涛、溥伟等人商议,年轻的满洲贵族们意见一致,诛杀袁世凯。然而,载沣冷静之后仔细一想,立即发现了一个大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杀袁世凯。但年轻的皇室贵族毫不气馁,他们跟载沣说:袁世凯天天上朝,干脆在紫禁城里先把袁世凯杀掉再说。恭亲王溥伟甚至自告奋勇,要用家传宝刀白虹刀手刃袁世凯,为国锄奸。说到激动处,溥伟手舞足蹈,而载沣心里则非常不安。
据载沣的弟弟载涛回忆,载沣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同意杀袁世凯,但又希望通过合法的程序办成一个铁案,从而对天下有个交代。现在举不出可杀之罪,而年轻亲贵们杀气腾腾,这哪里是为国锄奸,简直是一场政变,这超出了载沣的预期。载沣一筹莫展,于是决定召集政治经验丰富的几位军机大臣,研究一下该怎样处理袁世凯。溥伟等年轻的皇室成员得知消息,气得直跺脚,这种事情只有用非常手段果断处置,哪能放到桌面上研究。确实,后来的历史也表明,这是载沣最失败的一步棋,也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加速灭亡。
很快,四位军机大臣应召而至,分别是庆亲王奕劻、世续以及年逾七旬的张之洞和鹿传霖。听说要杀掉袁世凯,奕劻首先站出来反对,但又没有合适的理由,于是倚老卖老索性哭了起来。载沣明白,处理袁世凯的方案将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把目光转向张之洞。张之洞素来看不起袁世凯,二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载沣急需得到张之洞的支持。
但此时的张之洞却心里冰凉,虽然他素来瞧不起袁世凯,但国家大臣说杀就杀,这个先例一开后果难以想象,必须阻止。张之洞稍加思考,斩钉截铁地说:“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意思是君主年幼,国家动荡,政局不稳,不能自相残杀,自毁长城。张之洞的表态立即让奕劻止住了哭声,他恶狠狠地说:“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
最终,在张之洞的调和下,载沣不再主张杀袁世凯,而奕劻等人也同意将袁世凯撤职。但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意外,袁世凯从京城消失了。
自从慈禧驾崩后,袁世凯就心惊肉跳,不断接到来自各方面的警告,已经感觉凶多吉少。这天载沣召集军机大臣开会,单单把自己排除在外,袁世凯自我判断最危险的时刻到来了。于是,急匆匆地从紫禁城赶回家中,换了一身旧棉袍,用围巾遮住大半个脸,由一个老家人陪同,冒着刺骨的北风,步行来到前门火车站,买了张“三等车”票,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抵达天津之后,悄悄住进旅店躲了起来。
●慈禧
之后,关于袁世凯的谣言四起,有人说袁世凯已经畏罪自杀,有人说袁世凯已经被载沣秘密处死。最后,军机大臣世续亲临袁世凯在北京的住所,晓以利害,软硬兼施,从袁世凯的儿子口中问出了下落,立即打电话到天津,保证袁世凯的生命安全,命令他立即回京。袁世凯见行踪暴露,更主要的是已经得到了安全保证,才返回了北京。
不久之后,罢黜袁世凯的上谕发布了,载沣本来想在上谕中加上这样一句话:“跋扈不臣,万难姑容。”但奕劻等人坚决反对,最后上谕宣布:“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就这样,载沣以让袁世凯回老家养病为理由,罢黜了袁世凯。虽然最终并没有杀掉袁世凯,但现在这样的结果还是让载沣满意的,载沣认为既然已经罢黜了袁世凯,他就不可能再威胁到儿子溥仪的皇位。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载沣对袁世凯的罢黜,让袁世凯彻底寒了心,也让众多的汉族官员及袁世凯的党羽有了危机感。当时,与袁世凯交好的军机大臣徐世昌、镶黄旗汉军副都统段祺瑞、清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冯国璋、安徽巡抚朱家宝等均手握重兵,他们纷纷支持并劝袁世凯反击。但精明的袁世凯认为目前并非合适时机,决定先回老家伺机而为。
据记载,袁世凯离开北京的时候场面十分冷清,只有段祺瑞等个别亲信前来送行,几个随从吃力地把一个很大的箱子抬上火车,当时,没人知道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其实,这是一部在当时中国十分稀罕的无线电台,正是因为有了这部无线电台,表面上袁世凯回到河南老家每天只是悠然地垂钓,实际上却暗中掌控着时局,并伺机反击。
1910年初春,同盟会的重要首领汪精卫为了反击梁启超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远距离革命家”的嘲讽,召集了炸弹专家黄复生和喻培伦等人,决定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以此引起轰动,用鲜血来证明革命党人非“远距离革命家”。
汪精卫等人秘密来到北京后,在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开了个“守真照相馆”,因为照相馆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疑。汪精卫很快就制订好了计划,载沣每天上朝的路线都一样,只要把炸弹埋在载沣上朝的路上,必能得手。汪精卫把目标选在了什刹海附近的一座甘水桥。琇書蛧
1910年4月2日这天夜里,黄复生和喻培伦正在甘水桥下埋炸弹。安放好炸弹后,他们开始布置炸弹引线,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影,两人只好匆匆将所有东西埋起来,迅速躲藏。接着,他们看到有人拿着灯笼在小桥下查看。黄复生和喻培伦发觉已经没有机会取回炸弹,同时自己也有暴露的危险,便决定先行离开,第二天再来查看。
其实,当天夜里甘水桥附近出现的人影是住在附近胡同的一个居民。当时,这个居民到偏僻的甘水桥附近解手。按照当时清政府颁布的法规,这是违法行为,当时北京的胡同已经设置了公共厕所,随地大小便是要罚款的。但是,深夜上公共厕所毕竟不方便,于是这个内急的胡同居民就来到这个僻静之处解手。没想到,蹲下来之后,居然发现小桥下面有俩人影在晃动。
由于什刹海附近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治安一向很好,居民的安全意识也很强,所以那个胡同居民第一时间通知了清政府官员。没几天,汪精卫等人就被清政府抓获,几人丝毫没有否认想要刺杀摄政王的事实。按照大清律法,汪精卫犯的是“谋大逆罪”,必死无疑。但当载沣主张按照大清刑律处决汪精卫等人时,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袁世凯的势力团体。
1910年4月的一天,袁世凯在河南老家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汪精卫暗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看完电报内容后,善于投机的袁世凯马上意识到,通过这件事不仅可以拉拢革命党,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打击载沣的威望。于是,立即电报儿子袁克定全力营救汪精卫。最后,在袁克定的运作下,汪精卫并没有被杀,而是判了个终身监禁。
在与袁世凯的交锋中,载沣开始意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于是,载沣开始效仿德国组建禁卫军,并任命自己的弟弟载洵、载涛分别掌管海陆两军。由于载沣任人唯亲,掌权后的年轻权贵们开始出现了各立门户、结党营私的情况,使得清末的政局更加的混乱。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清政府内立宪组阁的呼声越来越高。1911年4月,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任命庆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而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均予裁撤,以显示实行宪政的决心。5月8日,内阁名单出来了,内阁大臣一共13人,其中满人7名,汉族4名,蒙古族1名,汉军旗1名,而满族中皇族又占5名。军政大权为皇室贵族掌握,而且都位居要职。这种专权擅政的情况,即使在之前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也是未曾出现过的。消息一出,举国哗然,舆论纷纷指责,称之为“皇族内阁”。
各省谘议局竞相上书,要求撤销这个皇族内阁,就连都察院的御史也上本奏请实行内阁官制章程,认为皇亲不宜参与内阁。但载沣一再拒绝,认为“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究其原因除了不信任汉臣而大权独揽、巩固皇权外,还因为皇室内阁这几位成员分别为各派系的首领人物,无论得罪哪派,对于载沣来说都是极为麻烦的事情。年轻的摄政王载沣缺乏政治统治经验,又没有统驭臣下之才,常常焦头烂额,越来越无力应付这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后来变得日益消沉,常常在军政大会上一言不发。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远在湖北的武昌城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载沣的命运再次迎来了拐点。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九,清政府新军在武昌城打响了第一枪,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政府岌岌可危。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浪潮,陆军大臣荫昌奉命带领满族陆军出征讨伐,但却接连失败。当时,唯一能与武昌起义军相抗衡的只有北洋新军,然而北洋新军却是袁世凯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部队,只听从袁世凯的调遣,载沣、荫昌等人根本指挥不动。
●1904年4月德国太子访华,受到光绪皇帝接见,图为庆亲王奕劻等赴德驻华使馆与德国太子合影,图中清朝官员左第二人起那桐、瞿鸿机、奕劻、伍廷芳、载沣、程遵尧、联芳,中立者为德国太子,载沣右为德国驻华公使穆默
正当载沣束手无策之时,奕劻、那桐等几个大臣联名向载沣保举袁世凯出山,那桐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为袁世凯担保。平时总是温和谦逊的载沣对此大发雷霆,将那桐等人痛斥了一通。但随即他就遭遇了抵抗:那桐告老辞职,奕劻称病不朝,徐世昌一言不发。除此之外,载沣还受到来自军队的压力。在陆军实力派中,第一、第二两军统领、担任前线军事指挥的冯国璋和段祺瑞,均为袁世凯的嫡系,他们两人向载沣提出“非袁世凯再出,不能挽救危局”。之后,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向隆裕太后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
而此时,各国公使也在起用袁世凯的问题上一起向载沣施压。他们不愿意看到大清国动荡,尤其是有大批贷款业务的美、英、德、法四国银行,他们急需寻找一个能够迅速平息事态以维护其在华利益的最合适的人选。为此,四国银行的美方代表司戴德公开表示:“如果清朝获得像袁世凯那样强有力的人襄助,叛乱自得平息。”此外,英国公使朱尔典、美国公使嘉乐恒多次会见载沣,希望迅速起用袁世凯。载沣虽极不情愿把袁世凯请出来,但形势所逼,他再也没有抗衡下去的勇气,只能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
但袁世凯并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以“足疾未愈”为由,待价而沽,拒绝出任湖广总督。十月下旬,载沣派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的部下、时任内阁协理大臣的徐世昌亲赴河南洹上,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向载沣提出六个复出条件:
一、1912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此事件诸人;四、解除党禁;五、需委袁世凯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需与袁世凯以十分充足的军费。此六条缺一不可,否则绝不出山。
与此同时,国内的形势再一次恶化,云南协统蔡锷宣布云南独立,之后陕西、山西又纷纷独立。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兰天蔚在第六镇统制革命党人吴禄贞的影响下,发表通电,提出立即召开国会等十二项主张,否则即向北京进军。随后,他们立即调集军队,准备进入通州、南苑。看到局势如此不利,清政府的王公大臣们纷纷告假,消极怠工,就连载沣的亲兄弟、军谘大臣载涛也要辞去官职,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也上奏辞官不做。
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只能答应袁世凯的条件。1911年12月30日,载沣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次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阁。至此,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手让给了三年前被他罢黜回籍的袁世凯。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执政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据溥仪的弟弟溥杰回忆,载沣辞去摄政王位后,回到家里便对妻子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可见,三年的监国摄政确实让载沣够伤脑筋的。
●1911年3月校阅陆军时,摄政王载沣在德胜门外校场校阅禁卫军的情况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德、奥、此、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从而结束了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268年的清朝统治。1915年,袁世凯复辟,载沣只说了两个字——胡闹。83天后,袁世凯一命呜呼。那一天,载沣在家里洒酒祭奠二哥光绪皇帝,说:“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
几年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迁往天津静园。不久,载沣也携一家老小来到天津,一家人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载沣将三个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华学校读书,为了不引起人注意,载沣还将三个子女都改名姓金,并要求孩子们在学校要低调,不要跟别人讲自己的身份,放学之后立刻回家。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很多孩子都是专车接送,载沣的孩子只能自己坐黄包车上下学。在报装住宅电话时,载沣担心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在电话簿子上登记了“王公馆”几个字,商店往他家里送东西,也只知道那里是“王公馆”。
载沣每天待在家里读书看报,很少外出,尤其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经常同他有来往的只限于溥仪和有限的几家至亲。然而,载沣精心设计的隐居计划,却在一个寂静的深夜被打破了。
1931年11月的一个深夜,载沣突然听到枪响,急忙去找儿子溥仪。但是,溥仪却没在静园。次年,他就在报纸上看到了溥仪被日本人扶植为伪满洲国执政的消息。1934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建立伪满洲国。之后,溥仪多次写信要载沣把全家都带去,并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本人也屡次到天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却一直拖着。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1934年,载沣带着儿子溥任以私人探访的名义去了一趟东北,此时他仍没有放弃劝说溥仪远离日本人。据载沣的小儿子溥任后来回忆,有一天晚上房间里只剩下他们父子三人时,载沣语重心长地对溥仪说:“别拿日本人当傻子,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会打下江山让你坐。不如当个百姓算了,起码活得像个人。”但是重新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溥仪根本听不进这些,而且执意要把载沣等家人留在长春。但是,最终载沣以绝食相要挟,溥仪怕出事,只得让他们回天津。
而日本人却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他们想通过控制载沣进一步控制溥仪。当时,关东军以每月一万元车马费的条件,要载沣回长春当个闲职。当时一块五毛钱可以买一袋面粉,一万元可以买将近七千袋面粉。此时的载沣尽管回到天津后坐吃山空,只能靠变卖古董维持家计,却始终没有答应日本人的要求。
1939年,因为天津发大水,载沣带着全家人返回北京。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北京后,全家人没有迁进醇亲王府,而依照载沣的吩咐搬入王府西侧的花园内生活。他们办起一所小学,校址就设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旧址,载沣出任学校董事长,小儿子溥任为校长,七妹金志坚则担任授课教员。一时,醇亲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纷纷走入这所新办的小学。
1951年,68岁的载沣在北京辞世。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他: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历史权谋系列经典套装(套装5册)更新,第二十章《远去的紫禁城》(6)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