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都市小说>跟李嘉诚学创业>第四章 用人——海纳百川聚人才
  1.知人善任因时用才

  李嘉诚如是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李嘉诚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李嘉诚能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人才,对他们委以重任。对人才的要求上,李嘉诚不会局限于一个方面,他总是能知人善任,使自己身边积聚了大量的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是,李嘉诚赢得了打天下的资本。

  发现人才,是一门大学问,决定使用什么样的人才同样是一门大学问。李嘉诚深谙此道,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相同,同样的,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要寻找到适合本阶段的人才。

  在长江塑胶厂开创初期,由于资金不足设施简单,需要的是能埋头苦干、能跟李嘉诚自己一道吃苦创业的人。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把用人的眼光放在能像他自己一样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里。最具有元老资格的就是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在创业阶段,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二人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陪李嘉诚度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时期。李嘉诚最感激的就是这样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长实的元老们。李嘉诚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支持。”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倚为左膀右臂。

  然而,企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势,企业所用人才也会不断地变化。作为企业主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人才。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靠一批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人继续合作,还需要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吸收年轻有为的新人加盟,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对业主起步发家有很大的推助力,但发家之后,元老重臣们不一定都能跟得上新的形势。如果企业家要扩大事业,就必须向外招揽新的人才,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老臣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门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李嘉诚深明此理,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倚赖元老重臣。不可否认,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且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必然会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有鉴于此,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李嘉诚便决定起用新人

  霍建宁、周年茂,加上女将洪小莲,是长实系管理层的主要后起之秀,被舆论界并称为长实系三驾新型马车。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江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大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列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统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少。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酬金,再算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可能在1000万港元以上。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矩的职责。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也许会有很人觉得李嘉诚重用周千和的儿子,是因为念及旧情照顾老臣的原因,但是实际上,周年茂的确很有才干。李嘉诚委以他重任的时候,周年茂确实给长实做出了很多大的贡献。

  周年茂是长实地产发展方面的人才,在楼宇销售方面则是一名女将洪小莲。洪小莲人称长实的“洪姑娘”。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60年代末期,长江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姑娘是个‘叻女’,是完全‘话得事’(说话算数,能拍板)的人。”

  19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

  使用年轻人,使长实锐意进取,富于活力。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像洪小莲,她的工作颇似长实的总理,不但事无巨细、千头万绪都到她这里汇总,而且她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这样,没有旺盛的体力、精力、智力,没有日理万机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想象的。

  李嘉诚不拘一格,敢于重用年轻人,使长实富于活力,保持了旺盛的进取心。

  一般来说,在创业之初,作为老板,如果只顾自己赚钱,不顾下属利益,就没有人愿意真心实意陪你打天下,若顾及下属利益,固然能有效集结人心,但也有一些的遗症,那就是:当年的下属一无所有,因此愿意陪你搏命赚钱。当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下属的钱也赚得差不多了,可能不想继续搏命,而愿意享受享受。这时,强行驱使他们前进,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如启用那些没有老本可吃,愿意搏命的新人。

  创业感悟:杰克?韦尔奇说:“人才是经营公司的一等任务。在用人方面,怎样对待人才,是管理者领导能力的驾驭能力的高度体现。”现代公司都把抢夺人才摆在了关系成败的重要位置上。能否发现并得到人才,是能否用人的首要条件。而能否得到好人才就是能否给企业带来财富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得人才者,得商业大势,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得重要。

  2.任人唯贤指挥一人

  李嘉诚如是说: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李嘉诚任用人才的原则是任人唯贤。李嘉诚少年时接受的教育,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主。潜移默化,在他的公司内部,自然带有儒教色彩。李嘉诚是个善于吸收新事物的人,又绝不人云亦云,人爱我喜,对任何事都有他独到的看法。他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人会采取家族式管理。但是李嘉诚常说:“唯亲是用,必损事业。”唯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要求到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遭到他婉拒。在长实,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得到他重用和擢升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老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因此,李嘉诚绝对不是任人唯亲的老板。李嘉诚并不偏向于用什么人,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用最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就是说周年茂是因为其父的荫庇才飞黄腾达),实在不了解我们老细(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李嘉诚就把他作为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与其父一道送他赴英专修法律。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发言人。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月利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发展,都是周年茂具体策划落实的。周年茂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他不负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现在同行和记者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只是金额巨大的项目,李超人才亲自出马。

  周年茂外貌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

  李嘉诚招进人才不拘一格,只要对公司的发展有帮助的人才,李嘉诚都会尽力的招进。其实李嘉诚这样做是想使自己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成管人型。正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力为之。

  不过,重要的是他尊重及任用贤能。假如周年茂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李嘉诚要答谢周千和的方法有许多许多,简单地说,可以送他一笔钱,但绝不可能拿自己的事业作儿戏。

  李嘉诚得俊彦辅佐大业,得以从事无巨细一把抓的初级阶段解放出来,将精力专注于更大的事业上。“指挥一人”的观念是上乘的法则,李嘉诚就是这样实践着的。“指挥一人”是用人的上乘法则,但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其一是要有充分合用的人才;其二是要对人才的能力、人品充分了解;其三是自己要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能准确判断目前情况是否正常,以便及时调控。达成这三条,非得长时间下工夫不可。xǐυmь.℃òm

  李嘉诚寻找人才当然是经过很多番深思熟虑的。因此,他把长江的地产发展交给周年茂,财务策划交给霍建宁,楼宇销售则交给女将洪小莲。李嘉诚这样广交人才,就是从宏观上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指挥一人,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宏观指挥,从而把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创业感悟:对企业主来说,引进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人才的相助是为了企业主可以节省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业的宏观管理。引进的人才还必须是企业主信得过的人,所以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亲为贤。有了企业主信得过的有真正实力的人才,企业主方可以指挥一人。

  3.“以夷制夷洋人内阁”

  李嘉诚如是说: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及谨慎态度的同事,应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道:“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壹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还分析道:“反观一些事业上没有像李嘉诚般飞黄腾达的富豪,倘若说他们有什么缺失的话,那往往就是不晓得任用人才,以至窒碍了企业的发展。环顾香港的上市公司,虽然很多公司资产值不少,但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家族式管理。”

  在李嘉诚的管理体制中,既有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长实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李嘉诚可以说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丝毫看不到家长制的影迹,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

  李嘉诚摈弃家族式管理,而采取将中西方的优点和长处糅合在一起的管理机制。这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引进上。李嘉诚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不仅重用年轻人,而且连“洋人”也不“放过”。李嘉诚的人才观是开放的,做到了中西合璧,各采其长——只要是人才,他就喜欢,不计其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李嘉诚经商时脑中有一套自己的人才观。像英籍人士马士民、李察信、还有布鲁嘉,都是李嘉诚重用的洋人。在1970年代以前,香港华人见了洋人(特指有欧罗巴血统的白种人),都会有“洋大人”的感觉。但是如今,香港人自信香港是东方之明珠,是全球经济最发达地区,港人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比西方国家差。华人公司雇佣“鬼佬”(外国人)职员,理所当然。在80年代初可不同,由于百多年来洋人歧视华人的惯性,经济上开始崛起的香港人,仍存在抹不去的“二等臣民”的潜意识。那时候,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是一件颇荣耀的事。

  不过,李嘉诚雇用洋人完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200位。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聘请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李嘉诚只参与重大事情决策。其后,长江工业再聘请美国人PanlLyons为副总经理。这两位美国人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付给他们的薪金,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并赋予他们实权。到19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间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并不是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而是集团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职责在为旗舰领航。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业务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比如,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Ceorge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认识。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器重他,不仅看重他的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看重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作为收购对象。李嘉诚完成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是李嘉诚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水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但是,就在迁册问题上,李嘉诚跟李察信的意见不合,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除和黄,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马世民1940年生于英国,原名叫西蒙?默里,马世民是他来香港后取的中文名。马世民未读大学,他说他的大学就是人生。他有不凡的经历,19岁跑去参加法国雇佣兵团,派驻阿尔及利亚作战。他后来把他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Legionaire》的小说,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马世民在怡和服务了14年,深得怡和重视,他是多间公司的执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门建筑等。19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19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与李嘉诚的见面,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

  1982年后,和黄的行政总裁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诚积极物色接任人选,竭力拉马世民加盟。1984年,李嘉诚通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在1980年独自创立的Davenham公司,委任他任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便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集团。是为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中的一役。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

  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与此同期,香港不少财团已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干起来,取得骄人业绩。李嘉诚先输一轮,不甘再落后,从1992年起,把港外投资轴心放到内地市场。

  正是这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李嘉诚往往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一定,就不易随便更改。

  李嘉诚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

  就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马氏就用8.19港元/股的价格购入160多万股长实股票,当日就按每股23.84港元的市价出手,净赚2500多万港元。

  商人在商言商,皆为利来。李嘉诚体恤下属,让下属分享利益,可使集团拥有更强的凝聚力。其实,如果要计算的话,李嘉诚给予下属额外的利益,比他们因勤奋工作而创造的效益,相差不知凡几。就以马世民来说,低进高出长实股票,净赚2500多万。但是,马世民为和黄与李氏家族创造的盈利则以十亿百亿计。以小换大,最大的赚家还是李嘉诚。

  李嘉诚过去对收购来的英资公司,不但保留英人,还继续招聘英人,实行“以夷制夷”,港人惯称之“鬼打鬼”。马世民把李嘉诚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的职务,由长实董事副总经理与和黄执行董事霍建宁接替。马世民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也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以后不太可能启用洋大班。李嘉诚向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内地。李嘉诚“以夷制夷”的策略方针,对于稳定军心、控制局势起到了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收购英资公司之后,如果实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和瘫痪。这样,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的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可使公司正常运转。以马世民为例,他任和黄总裁达9年之久,为和黄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些投资的失利,只是白璧微瑕。马世民的政见,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的人品,却几近完美——他的口碑,甚至可与李嘉诚相提并论。马世民辞职后,其下属无不对“波士”(老板)交口称赞,有的还掉下眼泪。由此可见李嘉诚“以夷制夷”战略的成功。

  然而,李嘉诚的投资重心转向内地时,就顺应现实需要,以当地人为重,并且要通晓普通话,这是李嘉诚适时应变的体现。李嘉诚用人不拘一格,能够巧用洋人,他抱着“以夷制夷”的思想,认为重用洋人不仅可以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打入欧美市场。而且经过事实证明,“以夷制夷”的策略大获成功,硕果累累。李嘉诚的“内阁”可说是最科学的组合,无可挑剔,堪为楷模。

  创业感悟:用人不拘一格,这应该是每个商人都会明白的用人道理,只是如何才能不拘一格的用好人才就是一门大学问。李嘉诚在用人时候从年老的到年轻的,从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是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就是好的人才。

  4.家有梧桐引得凤凰

  李嘉诚如是说: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中国古代有一个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是深明大义,得很多客卿相助的典型,他几乎是古代中国崇尚贤能的典范和化身。孟尝君身边有门客三千,其志士能人比比皆是。正因为客卿的相助,孟尝君才能成大事。孟尝君的成功在于他深明大义,尚德尚贤,使不少身怀绝技的名人高士,纷纷投奔于他的门下,这些高人又感念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于是便倾力相报,终使孟尝君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这说的是人的道德方面,在经商方面也同样适用。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齐心协力,还需要得到企业外部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李嘉诚在事业逐步发展,缔造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其用人之法也颇有些孟尝君的风范,他以自己的信誉和重用人才的作风吸引了许多“客卿”来为他出谋划策,鼎力相助,甚至不图报酬者也比比皆是。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客卿”之功也不能不提。

  李嘉诚的客卿中最有名的就是杜辉廉。杜辉廉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20世纪70年代,唯高达证券公司来港发展,杜辉廉任驻港代表,与李嘉诚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万国宝通银行收购唯高达,杜辉廉参与万国宝国际的证券业务。杜辉廉被业界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他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经营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杜辉廉多次谢绝李嘉诚邀其任董事的好意,是众“客卿”中唯一不支薪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令重情的李嘉诚总觉得欠他一份厚情。

  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杜梁二人占35%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这些商界巨头,不入局,不参政,旨在助其实力,壮其声威。有18路商界巨头为后盾,百富勤发展神速,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百富勤也分拆了一间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的主席。到1992年,该集团年盈利已达6.68亿港元。

  在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安全”线。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盈利,以报杜辉廉效力之恩。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多次合作(借壳上市、售股集资),多是由百富勤为财务顾问。身兼两间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仍忠诚不渝充当李嘉诚的智囊。李嘉诚得到证券专家杜辉廉的帮助,在股市更是如虎添翼,风生水起,甚至对股市具有强大的左右力。

  除了杜辉廉,李嘉诚还有一个重要的客卿大牌律师李业广。李业广这个客卿就跟他公司里所有的员工一样,为长实做过很大的贡献。

  李嘉诚曾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我现在的成功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李业广就是这其中之一。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李业广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而这些公司的市值总和已超过了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1/4。另外,李业广还是许多商界富豪的高参。

  人们都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可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有这个本事独包下他。”李嘉诚很敬重李业广,因为李业广不仅本事大,而且人品好。李业广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谁给的钱多就帮谁的人。虽然一般的大亨很难请得动他,但只要是他敬重的人,没钱他也会鼎力相助。李嘉诚正是李业广所敬重的人物。因此,长江上市之初,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扩张之后,李业广又是长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就是两李“合谋”的杰作。

  李业广做事一贯甘处幕后,保持低调。直到1991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后,才突然一鸣惊人。因为香港证交所董事局主席的位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在他之前任联所主席的个个都是名满商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香港报章,在介绍联交所新任主席李业广的资格履历时,称他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长实集团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江在李业广及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创业感悟:一个企业主不仅要重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引进,还要重视拉拢外部人才相助。使用外部人才充当客卿,会得到比内部人才更重要的信息和帮助。但是,前提是这个企业主必须要有足够的魅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客卿的帮助。“家有梧桐,引得凤凰”,只有自身的品格高尚,才会引得有才能的客卿相助。

  5.以“仁”为本利益共享

  李嘉诚如是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李嘉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用儒家的仁义思想治理企业。他重用洋人,吸收了西方思想,然后再跟儒家的仁义思想整合。他对员工总是宽厚仁爱,因此,赢得员工的爱戴,从而留住员工。留住员工,从而使集团内部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一贯身体力行。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卖命的“军队”才会无坚不摧。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没有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如何能赚大钱?而要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将心比心,就要让员工得到他们劳动的所得,关心他们的利益。

  日本的一些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之类的宣誓,而李嘉诚从不苛求员工做出终身效力的保证,公司行政人员十分稳定,流失率极低,可以说微乎其微。李嘉诚说:“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回忆说:“如果哪个员工做了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他真要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员工家,骂个狗血淋头的也有。”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一旦骂错了,他也会知错就改。往往在他冷静后,便会向被批评者赔礼道歉,说明道理。看来李嘉诚先生的“骂”术也很不一般。一般而言,在长实公司,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所挨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能升职和加薪。这就是李嘉诚受到了西方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但多数时候,李嘉诚对员工还是宽厚仁爱的。

  李嘉诚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但是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有人评论就说,“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而公司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李嘉诚回答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周千和和盛颂声是李嘉诚在艰难的创业初期最重视的员工伙伴,他们兢兢业业,为长江厂服务,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们是长江厂劳苦功高的元勋。这二人就是李嘉诚初创阶段需要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能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值得,打工的就不值。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李嘉诚自己则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支持。”

  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倚为左膀右臂。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的精神安慰。”

  不仅对长江的重臣如此,对长江初创阶段,也就是生产塑胶花阶段的那些老员工,为了他们的生计,李嘉诚仍然在公司里保持小规模的塑胶花生产。用别人的话就是李嘉诚还在背负着老员工这个包袱。这跟香港很多的老板不同,这种情况他们一般都会把员工一脚踢开。而李嘉诚的观点是: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确实,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卖力苦干,无论多么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愿意为老板奋斗出力,这个企业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并不是在收买人心,李嘉诚继承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知恩图报,凡是对他的企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他都不会忘记。这是他能够长远发展的原因。很多人目光短浅,利用别人发财之后就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这种认识不会有好结果的。因此他这样说就是真心实意的。

  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实际的好处,使别人能够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的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这样,员工就不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老板,心心念念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对员工好一点,员工肯定会尽心尽力,为企业的发展着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利益一致。按现代经营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诚的合作。因此,这首先要了解合作的利益问题,这包括下属的利益与外来合作伙伴的利益。李嘉诚懂得体恤下属,让下属分享利益,从而使集团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李嘉诚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很好。

  李嘉诚不但重用下属,而且很顾及他们的利益,当事业有发展的时候,会及时让下属分享利益。例如,马世民离职前,在和黄的年薪及分红共计有100万港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港督彭定康年薪的4倍多。至于马世民的其他非经常性收入,则很难计算。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他还说:“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只会使自己的生意做断做绝。

  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假如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只是合作的这一个对象。口口相传,失去是你在整个商业界的信誉,继而危及你在整个商业界的地位。

  李嘉诚在一次面对记者的访谈时袒露胸襟:“我们都痛恨世界上现存的不正义和不公平现象,但我们可带来改变的能力却有局限;然而我深信忠诚、正直、公正无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人生观已不合时宜及不适用,这不令我感到惊奇。对于某些人来说,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就,或要牺牲以上的价值观,当然现实中的商业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求变,但我深信在获取更多盈利及更多效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应牺牲了我们维护公平及减除疾苦的决心:如果我们选择只为追求金钱及权力,而牺牲人类高尚情操的话,则一切进步及财富的创造都变得没有意义。”李嘉诚呼吁:“我们要同心协力,建立一个新的大同世界,协助舒缓痛苦,知识贫乏贫困等问题,以我们的技术及资金,参与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

  这样的话在李嘉诚嘴里说出来,是那样坦荡和真诚,是那样让人动颜、动情,因为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一个以赚钱为天职的商人以公义之心为社会和他人花钱时,其震撼力决非任何词语可比。

  创业感悟:一个企业主不仅需要有发现人才的眼光,挖掘人才的能力,还要有留住人才的能力。留住人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跟留住客卿一样,要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员工来说,需要的是老板的真诚关爱。尤其是公司里的老员工更要对他们实施照顾,而不能过河拆桥。而且在利益的分享上,也要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得仁至义尽,这不仅仅是经商的精明,而且是一种经商的智慧。一些人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呢,往往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及员工和合作伙伴,甚至对手的利益,舍得让利,才会得利。

  6.虚心坦承集思广益

  李嘉诚如是说: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的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李嘉诚认为,海纳百川不仅要的是宽广的胸怀,还要虚心坦诚,集思广益。

  在公司迁册的问题上,李嘉诚坚持留在香港,但是和黄的行政董事李察信坚持要迁册,跟李嘉诚意见产生了重大分歧,李察信因此而辞职。当时由于股市出现动乱,香港工商界出现迁册风潮。李嘉诚是坚决不愿迁册的。在这件事上,李嘉诚并不是因为固守己见,不听取别人意见,主要是因为李嘉诚有他自己的原则。而在其他的事情上,李嘉诚还是能够广纳博言,听取别人的意见。

  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所以,李嘉诚并不是固守己见,排斥外人意见。广采博纳,融汇众智的“绝桥”(好主意),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之源泉。

  《明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

  李嘉诚说:“有好多吧!凡是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原来,当初李嘉诚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曾委托《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做代理商,这家广告公司便派人去别墅现场察看。广告公司的人见到这些高级别墅已全部落成,确实十分漂亮,颇具欧洲的典雅风格,又不失中式的豪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四周的道路还没修好,而且恰好这天下大雨,走起路来泥泞不堪。李嘉诚这些日子很忙,也没去看过,知道已建成了就打算立刻发售。

  广告商到现场查看过之后,向李嘉诚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单位之后再正式出售?这样不但售得快,售价也可标高。

  “对对对!”李嘉诚忙不迭地答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本该想到这一点,结果还是忽略了,多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办。”李嘉诚马上按照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在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接受了这一经验教训,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在四周种植上了美丽的花木,楼卖得更是出奇地好。

  李嘉诚自己不仅善于广采博纳,融汇众智,而且也这样要求下属。他说:“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的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资料,而我自己也已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

  人的智慧不会无穷无尽,江郎也会才尽。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是人,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事,所谓“大意失荆州”。广采博纳,融会众人的智慧,这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之源泉,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以其超人的脑袋集思广益,力求圆满。

  不仅对员工下属,李嘉诚对自己的儿子也一样能采取好的意见。李嘉诚在刚刚进行跨国投资的时候,首选目标是加拿大。当时,李嘉诚看好了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世博会的旧址。而那时候李嘉诚的大公子李泽钜,长期生活在温哥华,他以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他认为这块地皮最适合于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买下这块地皮加以开发。他经过仔细分析,向父亲提出了以下一些理由:

  其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其二,温哥华城市环境,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其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和郊区,同样便利;

  其四,位置临海,景色宜人,海滨住宅当然矜贵;

  其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滨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结果成功的签署了协议。

  创业感悟:干大事业的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意,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李嘉诚虚心坦诚,不但善用身边的人,而且极会利用外脑的智慧。人的强大不仅在于提升自身智慧,凝聚众人智慧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总是抱着一颗坦诚谦虚之心,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凡人也可能成为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集众人之智慧于一身者,方能成大事。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跟李嘉诚学创业更新,第四章 用人——海纳百川聚人才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