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张悦然有天发微博说你向她推荐了一本小说。“然后他深沉地说,现在我真的很羡慕你。我问为什么。‘因为我已经看过了,再也没法得到第一次读它那种幸福感了。’他回答。——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推荐语吗?”我好奇的是那是哪本书?有没有什么书,第二次第三次读,一样能给你这样的幸福感?
双雪涛:是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当时我正在写一个小长篇,我的工作方式是上午写,中午出去散步,有时下棋,下午写一小会儿。然后想办法消磨时间,清空脑袋,晚上洗完澡,把白天的东西改一下。当时《自由》已经买了好久,相当厚,摆在书桌,有天拿起来看了几页,然后就看了一天,彻底打乱了过往的作息。这本书在我心里有个独特的位置,即是他用一种很笨拙的方式呈现了某种已经消亡的伟大,或者说,诚恳地写出了自己的卓越。那时带着汗味,带着桌子的硬木气息的现实主义,竟然在现代作家的手里再现,而且又带着内在的现代性,把读者彻底包裹住,一种沉浸感,使阅读成了一种生活,和人物以及人物的命运一起生活,这是已经好久没有的阅读经历。经常的情况是,此人写得真棒,厉害啊,漂亮……但是《自由》把我吸纳进去,已经忘记去品评。我知道自己也许永远也写不出这么一本书,虽然我也带着某种野心在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风格和完成度,可能不在我的频度里,所以让我更加难以自拔,同时也给我信心。只要你足够好,足够耐心,足够企盼自己的不朽,就可能完成伟业。
当然,值得多次阅读的书很多,而且我愿意多次阅读,我反对细读,逐字逐句地压榨作者的企图,但是我乐意重读。可能有时读通了几本书,就可以做一个还凑合的写作者。我一直重读的书: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曾经在我大学最迷茫的时候扶了我一把,告诉我即使人生短暂虚无,也要爱智慧。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我一直觉得汪的白话文是汉语写作里的高峰。完美的语感,柔软的观望,强大的自信。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李文俊的翻译太好,也许可以说,这是一部李克纳的作品。福克纳永远在谋求着史诗,谋求着人性里永恒的懦弱和强大。
走走:我看你的第一部作品是你的长篇小说《聋哑时代》,你在自己博客里写,“过了一年,翻出旧稿来改,发现当时确实真心想要写好,所以写得不好”。这句话很有意思,举重若轻、大成若缺,肯定是最难达到的,因为还不能让人看出刻意来。
双雪涛:是,其实现在回头看,包括《聋哑时代》,说实话,没有自悔少作的感觉。不是自负,而是一种对时光在自己身上流逝的痛感。那时的自己,有一种刚刚起步,满腔的情绪和对世界的感知想要表达的幼稚。倒是会使一些篇章,有一点纯粹的,与生活血肉相连的气息。
就像你曾经说,一种满不在乎的深情。现在已经很难捕捉,因为写作已经成为职业,同时也就使写作成为了一种盾牌,抵挡了生活里面很多真实的感受。一切都可以进入写作,也就使一切不那么真实。所以越改越差,越想写好越写不好,可能也是持续性写作永远的难题。
走走:你的短篇《大师》和阿城的《棋王》很像,借了象棋写人,写“术”和“道”的差异,最后又落到了做个怎么样的人的问题。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父亲和和尚下棋,和尚最后说出这样一席话:“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如果还有十年,我再来找你,咱们下棋,就下下棋。”尤其是最后八个字,“咱们下棋,就下下棋”,这是真正回归了棋道。可是对应上面那个问题,对应我看到的你的几乎所有创作谈里谈到的小说的“伟大”、“牛逼”(即使你把小说比喻成阑尾,把写作者比喻成滑稽的人),我觉得在写作这个层面上,大概我们还都在“术”的层面?
双雪涛:也许,但是也不尽然。可能我觉得的伟大,或者牛逼,应该指的是小说已经超过“术”的东西。
走走:但是没有就“写写东西”那种心境……
双雪涛:那是很难。至少我自己,永远想要写好。即使一个便条,我也修改。写给友人的邮件,我基本上都改三四遍。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虽然艰辛。但是很多时候,随心所欲可能就在字斟句酌的长路里面。拿出的东西不体面,是永远无法向着随心所欲靠近的。修行可能就是如此,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再站高一点,直到有一天松开头发,发现自己已经飘了起来。
但是我反对过多的技术讨论,这个我们之前也争论过,这种“术”我一直比较警惕。
走走:嗯,但是对于很多初学者,注意,是初学者,而不是初写者,有很多技巧,是必须去学的,必须用外在的技巧去清理掉之前多年语文教育浸染的陈词滥调。
双雪涛:我觉得,如果初写作时,还有语文教育的陈词滥调,那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根本没有写下去的必要,另一种是慧根还在,只是一种残留的习惯。而对于后一种,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解决,向着好东西的标准进发,自动就会修正自己。而技术,如何写,甚至细分到如何写心理、动作、场景,我觉得是无用的,因为每一个新小说,都是新宇宙,有新法则。小说家有点像匠人,其实完全不是,天壤之别,跟书法、绘画也有着本质区别。没有所谓技术关,只有好还是不好。
走走:很可惜,我了解到的很多西方好作家,都出自创意写作的专业训练。比如得过布克奖的约翰·班维尔、伊恩·麦克尤恩。我觉得是你还不了解整个西方创意写作训练的是什么,只是我们这里笼统概之为技巧而已,因为没有更精准的语言可以形容。我想先向你介绍一下,我现在了解到的法国创意写作课程。我先生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报名了这一课程。第一堂训练课:1.列出你记忆中有深刻印象的睡过觉的地方。2.从列表中选出两个地点,分别用1500字描述。注意,不能掺杂回忆等故事性情节;不需要加入想象成分。他写完第一个,轻而易举。写第二个,冥思苦想。这时他才发现,还原一个场景,是非常困难的。3.上传后,其他同学会一起点评。包括老师自己也要交同样的写作练习。4.老师会发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气质的篇章,帮助大家理解,描述一个自己睡觉的场景,都有哪些不同方式。目前他只上了第一堂课……这些笼统而言,我们这里都叫“教技巧”。
双雪涛:其实这些东西我也很感兴趣。从侧面,我也参与过设计这样的课程。像得红斑狼疮的奥康纳,像哈金,像卡佛,其实都经过创意写作教程的训练。我相信确实是有帮助的,我只是在警惕这个东西是不是有不对劲的地方,这可能是一个写作的人老在思考的事情,一个东西是不是有不对劲的地方。现在西方一些评论家,也在忧虑,西方的文学写作课程是不是正在杀死写作,因为这里面有一种特别理性化的气味,条理化的东西,因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越来越理性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是不是会湮没一些写作人的根基,这是我担心的。比如我去过两次台湾参加活动,他们的写作班也很蓬勃,但是其实也出现了瓶颈,正在谋求着突破。我不反对写作教学,我反对可能伤害写作的任何事情。一个人写作,首先是感受,对于世界的接受能力。
走走:会被此伤害的,本身也走不远。
双雪涛:这么说,可能就会出现更多的悖论。但是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多了解一些创意写作教学的东西。也许了解之后,不会这么偏狭。但是现在,这个时点,我还是偏狭的。我之所以写小说,可能就是因为很难去笃信什么。
走走:父亲和和尚的终极对决,怎么会想到出现“十字架”这样一个赌注?
双雪涛:十字架是一种献祭。写《大师》的时候,我正处在人生最捉襟见肘的阶段,但是还是想选择一直写下去。有一种自我催眠的烈士情怀。当然也希望能写出来,成为一个被承认的写作者,但是更多的时候,觉得希望渺茫,也许就无声无息地这么下去,然后泯灭。那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献祭。我就写了一个十字架,赌博,一种无望的坚定。因为我的父亲一辈子下棋,当然故事完全不是他的故事,但是他为了下棋付出之多,收获之少,令我触目惊心。比如基本上大部分时间,处在不那么富裕的人群;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只是在路边的棋摊那里,存有威名。但是一到他的场域,他就变成强者,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当时他已去世,我无限地怀念他,希望和他聊聊,希望他能告诉我,是不是值得。当时已无法做到,只能写个东西,装作他在和我交谈。
走走:90后写作者国生有天和我谈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3D新剪版),他说,“本来以为在说武林和宗师,但好电影一定是在说人生:人生注定一败涂地,但还是要有人的尊严、气节、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因为人生如果不是往一败涂地走去,谈信念也未免太过轻易。也像是巨石注定要滚落,只有这时,人的价值才能真正显现……”我觉得这番话非常适合阐释你对《大师》的结局设计。
双雪涛:嗯。也不能说,结尾上扬就肤浅。人生到底是有很多面向,但是从一个失败者身上,也许能看到很多东西。人注定毁灭,地心引力太强大,注定要落在地上,落在死亡的岸上。毁灭的过程,有时有那么一点光泽。海明威老说这个,其实是某种真谛似的东西,人生的悲剧性基础,和划落过程中那么点光泽。写小说的人,当然可以写悲剧,写喜剧,但是不能放过那道稍瞬即逝的光芒,这可能是我一直在留意的。《大师》的结尾,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结尾,所谓正常,就是我认为的真实。每个小说家都有自认为的真实,这是写作的乐趣所在,但是一定要坚持心中那个真实。由你命名,独一无二的真实。
走走:我一直觉得《大师》里有很多你和父亲的真实记忆,结果你说“全是虚构。真实的东西占多少?一点也没有。小说里的真实和虚构不是比例问题,是质地的问题”。我们来具体谈谈你对质地的理解吧。
双雪涛:小说,与现实的距离之遥远,超出很多作家的想象。因为语言本身,尤其是中国语言,就带有虚构性。汉语是诗的、叙述的、隐喻的、间离的语言,所以小说本质上,就是虚构,即使是真实记忆,到了小说里,马上瓦解、粉碎、漂浮、背景化,然后成为另一种东西,就是你的精神世界。这是完全属于精神领域的场子,无论你带进来的是什么,都变成主观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和所谓的现实的真实彻底分离。我所理解的质地就是这个,来到这个世界,先选择记住,再选择遗忘,然后开始创造。
走走:现在重新回过头来看《大师》,我觉得它像是你对自己的某种警醒,某种人生选择的暗示。纳博科夫写过一个长篇小说《防守》,天才棋手被关心自己的庸妻一步步扼掉了退路和空间,最后走上了死局。《大师》里的父亲,原本也该走上专业道路,但是因为母亲离家,父亲不再下棋,回归生活,最终被繁琐的生活本身毁掉,成为傻子。我忍不住会想到你最终放弃家人为你选择的法律专业、银行生计,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你在向你已去世的父亲致以尊敬与爱的同时,也选择了承受生活意义上的重,成全生命意义上的重。
双雪涛:我从小其实一直希望完成父母的心愿,成为一个工工整整的学生。成绩一直还凑合,就一路走下来,其实过程中,有过几次选择的机会,比如去写字,比如去当运动员,但是现实的强大就是,你一旦走偏,就无法再回来。我就小心翼翼地继续走,路两旁的东西就当是风景,看看而已。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比较安逸,一切想要我达到的,我基本上都达到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时刻。人生极其扁平,我的人生,就放在一纸档案里,拎起来就能拿走。因为一直阅读,但是很少写东西,高中时,我可以流畅地阅读古文。偶尔写作文,老师觉得不太差,其实那时如果认真写,也许也能写点什么出来,但是从没往这方面想过。就是当起银行职员之后,迫切地想要把自己袒露出来,把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搞清楚,就开始写东西,然后发现,我操,这玩意有意思。然后矛盾就出现了,到底干嘛去。因为你看了我投给《收获》的小说,给我打了个电话,所以我觉得还是写小说去吧……所以承受生命力的重,其实是内心的一种自私。为自己整一把,干点有趣的事儿,成为一个说得过去的小说家。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可称之为事业或者理想的东西。一晃好几年过去,觉得蛮好,家人比我承受的压力要大,我自己一直乐在其中。当然也有崩溃的时刻,虚无茫然的时候,挺过来,一看,还可以,也许比干别的,崩溃的时刻要少一些。
走走:很多评论文章都把你的《大师》和阿城的《棋王》相提并论,做出种种比较。我感兴趣的是你在写创作谈时写道:“我高中时看过《棋王》,深受震动。现在再看,觉得很好。”为什么你的阅读感受会从“深受震动”下调至“觉得很好”?
双雪涛:你看得很细啊……首先《棋王》对于中国文学,影响之大,我觉得不下于那几个老被提起的长篇,比如《白鹿原》之类,因为《棋王》,是个人的,精神的,里面有道,而且语言,完全去政治化,去西方味。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小说,只能说是天才所为。因为耳濡目染的,不是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接续的,是早已经被遗忘的传统,被烧掉,否定的东西。我高中时第一次看《棋王》,震动确实很大,觉得小说写到这个程度才有意思。而且阿城的《棋王》,叙述是非常有距离的,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叙述姿态。他自己也说过,你们看着激动,我自己不激动,我很冷静。所以从各方面,这个小说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是提纲挈领的。现在再看,第一觉得阿城对于棋本身,是不懂的。他写了一点下棋的过程,看起来应该是不懂的,或者他就没打算往懂的方面写。他的棋,直接换成武术是可以的,没什么不同。棋对于这篇小说,只是个形式,而非内在关联。第二,那种语言,还没有很好地溶解在叙述里,有时会一跳,一个词,会觉得厉害。比如,“喝水,在身体里一荡。”荡,可见他是炼字的。里面有很多动词,都是炼过之后的选择。还是多少有点做作,矫枉过正的东西。可惜他不太写了,真想看看他现在写小说是什么样子。
走走:“一年里我写了十几个中短篇小说,每篇都不太一样”,因为你不太喜欢“风格”这个词,觉得风格就是约束,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小说里重复出现的一些元素:大火(《大路》、《平原上的摩西》);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的和还没倒闭的)(《安娜》、《平原上的摩西》、《大师》、《走出格勒》);踢足球(《冷枪》、《我的朋友安德烈》);引用圣经(《平原上的摩西》、《长眠》);打枪(打真枪或在游戏里打)(《长眠》、《靶》、《冷枪》);艳粉街(《走出格勒》、《平原上的摩西》);残疾,跛脚或者独眼、带翅膀的婴孩降世因此被视为不祥的谷妖(《跛人》、《大师》、《走出格勒》、《翅鬼》);抢劫(《大路》、《平原上的摩西》、《走出格勒》);诗歌(《生还》、《我的朋友安德烈》、《长眠》、《走出格勒》)……我觉得这些元素基本勾勒出了你这个写作者?
双雪涛:真厉害,还真差不多。我出生在沈阳市一个繁华商业街的胡同里。当然当时的繁华和现在的繁华是两码事,可能那时候出门能买两匹布,一袋苹果,吃点冷饮,就算是与繁华接近了。那个胡同我大概住到十岁,就是我记忆能力大大增强的时候,搬到了市里最落魄的一个区域,艳粉街。我的邻居大概有小偷、诈骗犯、碰瓷儿的、酒鬼、赌徒,也有正经人,但是得找。总之,在那个环境里,会看见各种各样的人。有个女孩,十岁,和我打架,输了,半夜把我家的门卸了下来。她没有妈妈,我到现在还记得她的姓,姓仇。我就住在那里,然后每天父母骑车,送我去市中心上学。那里也有学校,但是教学水平可以想见。到了市区,我又是另类,大家都住在学校附近,我是个野孩子。虽然一直成绩可以,但是总体上,隔阂很大。艳粉街有条火车道,我老去那玩,去看火车,觉得火车是特别牛逼的东西,威严,承载着巨大的想象。那里还有煤场,我曾经就在煤山里走失了,差点回不了家。这一切,都是我一直牢记的东西。因为就在我的血液里,无论表面看起来如何,无论写东西之后如何如何,我还是艳粉街的孩子。你说到诗歌,我很爱读诗歌,但是不会写。诗歌里有些语言的童贞,我喜欢那种组合和韵律,大多数不懂,但是语言本身就比较可看。《长眠》里我写了一点,但是写得很差,不入流,算是过了一把瘾。《圣经》是因为我老读,有时候就翻翻,因为我们这些人大多数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学。西方文学的根基是西方社会,而西方社会和宗教的关系太密切。读《圣经》,或者读柏拉图,都是接近西方文学的方式。我不相信一个东方人,能够完全地理解西方的神,半路出家的信徒我也总是抱有怀疑,但是不妨碍我去了解他们的神。那里面充沛的元气,和舍我其谁的腔调,是写作者非常需要的东西。
走走:你似乎还有某种奇人情结,《大师》里精于棋艺的父亲、《靶》里笨拙文弱却神枪手般的兰江、《我的朋友安德烈》中的理科“天才”安德烈、《无赖》中的小偷老马、《冷枪》里可以在枪战游戏里拿全国第一的老背、《长眠》里的诗人老萧……他们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奇怪或奇异之处,但也正因为这种天生长了反骨或多了翅膀的“奇”,他们全都是现实生活的失败者,穷困潦倒,被太过正常的人淘汰在社会底层,为什么你会迷恋预设物质生活的正常与非正常、精神生活的平庸与不平庸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结构?
双雪涛:一方面来源于我父亲,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就是我对技艺本身,比较痴迷。我觉得一个人把一种东西做到极致,就接近了某种宗教性,而这种东西,是人性里很有尊严的东西。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神祗,就是自己的手艺。小说家本身,就是文学这个宗教的信徒,也是在努力把某种东西做到极致。塑造他们的时候,倾听他们的声音,某种程度,也是对自我的迫近,而现代人,正在丧失这种专业性。专业的细分,导致一些人掌握的职业性是很虚无的东西。我向往那种有着生命体验,凝结着个人对世界思考的手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这里面也有一点对社会机制的反叛,就是在这个体制里头,边缘化的,多余的人,到底是不是无用的,过着没有意义的人生?我们的社会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机制的原因,拥有话语权的,大多是混蛋;而柔软的,沉默的,坚持了那么一点自我的人,很多都沦为失败者。而事实上,一个好的世界,是所有人都在自己该在的位置。
这也是我老写的东西,当世界丧失了正义性,一个人怎么活着才具有正义。
走走:对你的小说,很多评价是写实、冷峻、坚硬,但它同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举重实重。你一直跟我说是因为你每写一个都“拼尽全力”,但我现在想到,是不是和你一直会预设上述那种二元对立结构有关?非此即彼,不是有了正常生活从此平庸,就是有了强大精神世界从此被社会拒绝接受,人生的困境如果有更多色彩,更多复杂向度,大概才会到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不是现在你笔下的主人公被压垮被摧毁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双雪涛:说得非常好,这是我非常想去尝试的东西。二元化的东西,我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有人总结了一下,看去上好像是有道理的,这里面存在着我对世界的简化,或者说,一种主观的浪漫。但是这个东西的解决方法,可能需要时间,需要多写多读,对于世界的观察更丰富和透彻。我想进入这个过程,慢慢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写坏点东西去完成。谢谢你说到这点,正是我在琢磨的问题。
走走:看你的稿子,有一个细节印象很深,是你的署名方式:双雪涛作品,署名和小说标题往往会占去一整页,别的作者不会像你这样,他们不会加上“作品”二字,我觉得这个细节看得出你怎么看待写作这件事。
双雪涛:嗯,可能也是比较自恋……我是希望每一篇东西,拿出来,都叫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个什么其他的东西。而作品的定义,其实是有要求的,大概应该是形式和内容上,有一点圆满性,有一点自己独到的东西。就像小说家这个词,我不太敢用,可能有了很多很多说得过去的作品,才能叫做小说家。
走走:你因为喜欢文学,最早为《看电影》写了很多电影评论,是不是工作机会让你接触到台湾办了个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写《翅鬼》(又名《飞》)这样一个题材?
双雪涛:也不是工作的机会,当时是有个朋友看到了《南方周末》上的征文启事,告诉我,“也许你可以搞搞,看你读了不少小说,也看了些电影,这个比赛两样都有”,我就去参加了。当时家里一团乱,总之是有一堆家族琐事,我就让他们吵吵闹闹,自己关起门来写,写了二十一天,好像是一口气写下来,几乎没怎么修改,也没有太多犹豫。因为是台湾的比赛,首先想到了海峡,想到征服和被征服,奴役和被奴役,想到了自由,然后想到一个非常令自己心动的意象,就是井。先想到井,然后想到长城,然后想到一对男子,也就是义气,然后想到一大群人,也就是族群。我想了一周时间,其实这些基本上都比较清楚,但是想不出开头的第一句话。后来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句:“我的名字叫默,这个名字是从萧朗那买的。”这一句话解决了故事背景、发生年代、幅员广度、个体认知的所有问题,最主要的人物也出现了。后面的写作就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写,不停地写下去,这是我第一个可以叫做小说的东西,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创作的巨大乐趣。我常在深夜里战栗,因为自己的想象,和自己超越自己的想象,自己给自己的意外,现在回想,那真是太令人怀念的夜晚,一切存在未知,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故事。琇書網
走走:《翅鬼》写的是雪国,一群有翅膀的奴隶为了权利与自由,与一群没有翅膀的统治者殊死斗争的故事。你生在沈阳,见过太多雪,名字里也有“雪”。而主人公萧朗被砍去翅膀被阉割的情节也让我联想到你的家世:你家“祖籍北京,听说祖上是给溥仪做饭的,伪满成立之后跟着出了关。爷爷是满族人,‘文革’的时候吓坏了,一斧子劈烂了家传的族谱,从那时候起,我们全家都变成了汉族”。被斧子劈烂的家谱与被砍掉的翅膀一脉相承,而写作是你高飞从而找回自己身份的方式……
双雪涛:这里面的翅膀,其实是我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因为当时手头的工作相当刻板无趣。单位的朋友也很多,其实对人本身,很多我是喜欢的,但是那个氛围确实让人窒息,一切都像是卡夫卡笔下的世界,我内心向往着挣脱,但是不知道要挣脱到哪里去。挣脱首先要有翅膀,翅膀是我逃走的最好工具,但是这双翅膀,又几次被我自己斩下,因为我很难确定自己到底是谁。这个自己到底是谁的问题,和我的血缘方面的东西关联较小,也许有潜意识的关联,更多的是,我到底是个什么货色,该干点什么,飞,能飞多远,有没有属于我的故乡。而这个故乡,也许是安妥心灵的所在,我找寻的更多的是这个东西,精神世界的安放地。
走走:2011年,你的小说处女作《翅鬼》(中篇)得了首奖;时隔一年,你的另一个长篇小说写作计划《融城》又获得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年金。这两部作品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奇幻类型小说特征,但是从你给我的投稿日期来看,这期间你又攒了一个长篇《聋哑时代》,却完全遵循了纯文学写作的传统路径。按理,写类型小说尝到了甜头,怎么会浅尝辄止,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呢?
双雪涛:在我心里,《聋哑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其重要程度,类似于一种良药。我曾经患过严重的失眠,在初中的时候,一是压力太大,二是思虑过剩。导致的结果一个是失眠,一个是出现了阅读的障碍,基本表现是,一旦读书,文字就会变成清晰的声响。这个毛病其实一直跟着我,所以很长时间,我阅读,有时要花很大的力气,但是一点点地克服了不少,但是不敢写作,因为脑中的那根大梁曾经断过。写完《翅鬼》,我发现大梁还在,过程有过几次抖动,但是还好,我就想,怎样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初中的磨难写出来。而我一直认为,那个年龄对人生十分关键,是类似于进入隧道还是驶入旷野的区别。而我初中的学校,在我看来,是中国社会的恰当隐喻。控制和权威,人的懦弱和欲望,人的变异和坚持。所以写完《翅鬼》,我就全身心地开始写作《聋哑时代》,一方面是想写一部好的小说,写出我们这代人有过的苦难,而苦难无法测量,上一辈和这一辈,苦难的方式不同,但是不能说谁的更有分量,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想治愈自己,把中过的玄冥神掌的余毒吐出来。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是还是完成了,存在着很多瑕疵,但是我也为当时的自己点赞,这里没有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的界限,这里面只存在我当时最想说的是什么。
走走:你曾说过你极端看重语言。那么你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事实上,我觉得你在写类型小说的时候,很快会转换到和你其他纯文学小说不同或者说正相反的语言风格上。它们华丽、啰嗦、煽情,完全没有你在纯文学杂志上发表的那些简洁、节制、力量感。语言也需要这样的“分裂人格”吗?
双雪涛:哈哈。我觉得,我提供出来的,是我当时能提供的自认为好的语言。而且在把《聋哑时代》修改成短篇和中篇之前,我一直在写比较长的东西,虽然不是大长篇。《融城记》和《刺杀小说家》,都是村上春树的产物。当时我极其迷恋村上,欲罢不能,几乎把他的书全找来看了一遍(除了最初的三本),包括杂文、采访,我喜欢他的文学观,也喜欢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操守和职业性。到现在为止,我还从他的东西里汲取营养,也许我辞职也和他有关系。但是他的语言,在那时影响了我,我不知不觉操起那种语言讲故事,遮掩了某一部分自己的语言习惯。这其实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修改,不断形成自我的过程。我也曾学习过卡佛,写过比《刺杀小说家》更做作的东西。我也曾模仿过余华,写过现在看来让自己难堪的浅薄冰冷的东西……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我一直认为,写作需要一点任性的东西,放肆的东西,浅薄的东西,不那么贪图赞美,但是自己想写的东西。有时候,认真地走一些弯路,是有益的。也许下一个东西,我可能会写得更放肆些,谁知道呢,写作者首先要保证自己叙述的激情,保证自己对世界的兴趣。深刻、简洁,当然是好的,但是有时候也要警惕寡淡和无聊,努力写出自己当时所想的,所感受的,所喜爱的,就挺好,也许将来会让自己难堪,但是也许这种难堪没那么坏。我一直觉得,写作保持生命力的一个方法,就是拓宽自己。也许写得不好,但是有兴趣就应该去试,而不是固守自己的疆土。就像你写你的历史系列,其实也是一种冒险,但是至少你去试。
走走:有评论文章说你的小说“大都有一个镜像式的结构,表现在叙述视角上,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的使用和‘他者’的存在的并置……几乎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但核心主人公却又非‘我’,而是其他人”。我想他的结论背景应该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因为在拉康看来,“自我无法靠主体本身得以确立,它必须是主体依赖于自身在外界折射出的镜像关系才能够得以确立”。你笔下的“我”几乎都安于现状,因此安全,而“我”内心真实的欲望都投射给核心主人公去尝试,去冒险,去失败,最终“我”只需要有效规避成为“他”,“我”就能免于恐惧,尽管“我”对自身境况也会“深感厌倦和无奈”。我觉得这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你的小说冷、硬的原因之一,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把“我”豁出去,一起(而不是旁观)冒险,一起付出代价?
双雪涛:《聋哑时代》里的李默,其实是我写过的东西里,叙述者参与感比较强的,那可能是唯一的一个,而且其作用,更多的也是观望者。不是我喜欢当观望者,而是叙述者和他所看到的所有人都是“我”的一部分,是孙行者身上的汗毛,也许将来我会试试,但是不会刻意去试,既然大家都是我,谁去试,都没有关系。
走走:我觉得我做访谈,特别想弄清楚的,是影响这个人写作的人生问题,是这个作者看待世界的方法……所以你写作时的旁观我觉得潜意识里,你有某种自保的倾向……
双雪涛:嗯,田耳也说我性格里,有某种求稳的倾向。这个确实存在,我希望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因为从小到大,只有这么干,才能一路走下来。很多卷子,要检查很多遍,导致我现在关门都要关上三回。这种从严格教育体系里成长的经历,可能一直在影响我,理性的、保守的、有条理地去生活。一切最好都不要失去控制,一切最好都比较恰当,即使有风险,也是恰当的风险。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改变,辞职写作,是我人生中最离经叛道的事情。
其实那时的想法,也是想从这种妥当的意识里把自己拖出来,但是也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在成家之后,更多的东西需要考虑。更多的责任,更多的他人。从某种程度,家庭就是一种体制内。而这种体制内,可能也在影响着我,归属到原来的性格里。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困境,但是我觉得,一个写作者永远处在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而他面对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走走:那么写作正好应该是一次臆想的安全的冒险……我是觉得,也许你写到一定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个瓶颈的时候,可以再想想这个角度的。
双雪涛:对,臆想的安全冒险,非常准确。你说的瓶颈,我希望自己能提前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那只能站着去面对,别让自己趴下。
走走: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冷枪》吧,“我”叫棍儿,靠赤裸裸的暴力在现实世界称王称霸;“我”的好友老背则在射击游戏里所向披靡。“我”最终被人伏击,两只踝骨,全都折了,但因为忌惮对方家世,在大学保卫科威胁“打回去就不可能毕业了”后选择息事宁人;老背则因为难以容忍有人打游戏作弊而将那人后脑打了一个窟窿,在准备被抓前他因为心事已了,安心入睡。“我”去看看那人被打成怎样,结果发现那人没事,还在游戏中继续作弊,而且那人是在食堂门口伏击“我”的其中一个。“他应该给过我一棍子,也许是面门,也许是后脑,或者在脚踝。”于是小说结尾,“我走到他身后,挥起拐杖把他打倒在地”。
给你写这篇评论《指认现实的符号与发明现实的小说家》的汪功伟是我的朋友,评论中他的解读如下——
“老背恰好可以被视为某种知识分子的原型:他们凭着自己的‘美丽心灵’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理应在某种不受搅扰的规则中运转,而一旦这种五彩肥皂泡般的幻想被打破,他们却迅速投靠现实暴力的怀抱,正如老背最终在‘我’的床上安然入梦,而‘我’则代替老背杀死了那个狡猾地破坏了公平原则的人。”
我后来和他有过相关讨论,我觉得,因为“我”只是挥起拐杖把“他”打倒在地,而不是把那人打死,所以,老背这样的天真的知识分子不会对暴力、对违反规则(法律)的行为真的造成伤害,而“我”这样的暴力的原型却会去袭击那个作弊者,以暴制暴(因为他也是现实生活中曾经袭击我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在虚拟世界中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而且,他既是一个落单的人,也是一个没有元凶家世背景的人。(“你想干嘛?我不认识你,打人是让人找去的。”)
如果按汪功伟的解读,“我”把那人杀了,那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反转了:
老背以为自己把那人杀了,(“在他寝室里,不用去看了,救不回来了,”他指了指自己的后脑。“我把他这儿打了一个窟窿。寝室就他一个人。”)也不打算逃走,只是想先睡一觉,(“棍儿,我能在你床上睡会儿吗?先别找人抓我,我太困了。”)那么“我”如果真的把那个人杀了,也不会有“我”什么事的,反而让老背这种天真的知识分子背了黑锅。联系到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游戏中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老背,用的网名却是“我”的绰号“棍儿”……
就像你说的,“好的小说是生活绝妙的比喻句”,我觉得这篇小说既在某种显意识层面揭示了这个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在某种潜意识层面泄露了你自身的很多价值取向。简而言之,我觉得你在质疑知识分子的破坏性,强调法/规则要守护公平正义,同时又鼓励在自保的前提下放冷枪,鼓励不讲法/规则。也就是说,你否定了明目张胆开枪的人,同时又鼓励被子弹追赶的人躲进暗处放冷枪。你的文本的尖锐和一切意义,其实建立在你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其实和你尖锐所指向的是一体的,你自身的价值取向正是你文本想影射想批判的……
双雪涛:说得很棒。这篇小说其实讲的是世界的残暴和个体在残暴的世界里能干点什么。你的解读很厉害,对于《冷枪》,确实是一种非常有穿透力的理解方法。但是那篇小说的结尾,他举起拐杖,第一,是不会把对方打死的,只是打倒在地;对方可能很快站起来,把这个半瘸的人打得死去活来;第二,因为对方不会死去,所以背黑锅一事也就无法发生,因为他已经清楚地知道是谁打的他。所以这也就来到一个节点,就是这一拐是因为什么发生的。是因为理性的判断,对方无背景,有人可背黑锅,还是只是一种压抑了很久的愤怒和正义。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因为结尾我写了一点,他开始是想走掉的,这个也不是一个计谋,欲擒故纵什么的,而是他确实想走,就这么算了。当他走到楼梯口,一种很久以来的对无规则世界的狂怒,把他拉了回来,这个无规则世界处处在伤害着他(包括老背和他的父亲),他曾经妄想用强硬的手腕与其对抗,但是一败涂地(还有女朋友对他的不屑)。他走了回来,给了那人一拐,不是那么光明磊落,从背后袭击。这其实是一种感性的,一时的,无奈的选择。我不是提倡这种选择,可能我只是想写的是,恶是怎么传递的,一些恶是怎么发生的,到底什么是正义,到底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的,我们是不是都要安静地领受。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的解读,虽然不是我心里所想,但是对我很有启发。
走走:2015年第二期《收获》发表了你的中篇《平原上的摩西》,在给《收获》订阅号写的创作谈中,你提到“每个写作者不但创造着作品,也在创造自己”,你希望通过写作,塑造出一个怎样的自己?
双雪涛:啊,又是一个好问题……我希望自己有写作者的尊严,其内涵可能就是,最高目标就是写出好东西,这种常识。希望自己能一直牢记这个常识。我希望自己更卑微,永远记得自己是文学的学徒,在写作的过程,一点点发现自己那么平凡,而人性的幽深和世界的广大也可以用平凡去体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永远对他人保持兴趣的人,因为写作就是对他人的观望。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具有道德感的人,希望文学无处不在的道德感能感染我,让我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美好。
走走:最后我们来谈谈福克纳吧,福克纳早前影响过中国一干先锋作家,近来我又听到不少年轻作家提起他,比如路内、阿乙。你在创作谈里这样写:“感谢福克纳老师,虽然我不太懂你。”你要感谢他的是什么呢?
双雪涛:哈。我感谢他,是因为他的书那么难懂,但是还是影响到我。虽然我无法用他的方式去写作,也无法写出他那种让人一震的开头。但是他的本质,是敢于写出他看到的人性里的所有东西,也敢于表现他的道德观和宗教感,更敢于开创他自己的文体,去开拓小说的场域。但是我还是认为,他的东西中国作家不要陷入太深,有些东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由伟大的作家写出,而不是什么伟大的形式。所以我感谢他,是感谢他告诉我,什么叫做纯粹的作家,什么叫做勇敢自信的叙述。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聆听灵魂的声音更新,“写小说的人,不能放过那道稍瞬即逝的光芒”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