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讲话常见问题突破训练
Lesson1
上台后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
腹稿不是稿
我在一所大学做讲座时,有位学工业设计的学生问道:“我在课堂上介绍设计作品,明明在台下准备得很好,为什么一上台就讲不出来呢?”
我问道:“你有没有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
他回答说:“没有。”
我说:“这就是你的症结所在。因为你没有把内容写下来,上台一紧张,就全忘了。”
经常有学员问我类似的问题,说他上台前在脑子里准备了发言内容,可是一站到台上,脑子就一片空白,怎么办?
我对学员说,在脑子里准备,那不叫准备。腹稿不是稿!一定要写稿子,先写后讲。
什么叫准备?看得见摸得着才叫准备。把稿子写下来,才看得见摸得着,上场时才能用上,这才叫准备。只在脑子里想,没有形成白纸黑字的稿子,忘词的时候拿不出来用不上,这不叫准备。
在演讲培训中,我坚持一个原则:不写不讲话,讲话必先写。从第一天在课堂上做自我介绍开始,到最后一天上台做汇报演讲,学员必须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先写后讲,带稿子上场。
有一次,我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总裁演讲班的演讲实践课上做评委,上课前我就提出要求说:“凡是没有写讲稿的,一律不准上场。今天临时来上课的学员,若来不及写讲稿,也要写份提纲。”结果凡是没有写讲稿或提纲的学员,都被请下台了。
先写后讲是铁律
很多演讲培训都鼓励学员脱稿上场,出口成章,我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原因有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预”和“渐”。
1.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管做什么事情,想做好,都要事先精心准备。没有准备,做了也是白做。
《论语》教人要“慎于言”。那么,怎样才叫“慎”?只在脑子里打腹稿不叫“慎”。因为腹稿不是真正的稿子,没有白纸黑字,就无法做推敲和修改。只有写下来,才能反复修改,把想说的话最准确、最全面、最精彩地传达出来。这才叫“慎”。
如果你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讲稿,却偏要打腹稿上场,那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懒。要“慎于言”,就要先写后讲,与懒惰的习惯做斗争。
白岩松在一次讲座中说:
二战时有个将军,把人分为四种品行:聪明、愚蠢、勤奋、懒惰。最好的是聪明加勤奋,第二种是聪明但懒惰,第三种是愚蠢但懒惰,最坏的却是愚蠢但勤奋。如果希特勒是愚蠢但懒惰的,也就不会祸害那么多人了。人类历史很多悲剧,是由愚蠢人的勤奋造成的。
什么叫聪明加勤奋?我认为,聪明人要下笨功夫,就是最好的解释。
以前我在课堂上讲练习胆、声、情、识的四种方法时,每讲完一种,都让学员用耳语加手势来说“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和“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这两句话,以此激励他们。后来我又加了一句话,就是“聪明人要下笨功夫”。
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因为我发现,凡是在演讲时忘词的人,几乎都只打腹稿,不写文字稿。为什么只打腹稿,不写文字稿?因为懒,不想动笔。写东西费脑子呀,既要想观点,又要想事例,还要做修改。打腹稿多省事呀,在脑子里想一想就可以了。结果上台一紧张,大脑就不工作,把腹稿忘得一干二净,又没有救命稻草,只能张口结舌了。想靠打腹稿出口成章的人,大多是聪明人,而他们上台忘词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肯下笨功夫。
白岩松是个真正的聪明人,因为他肯下笨功夫。2013年9月27日,在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暨融媒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研讨会上,我向主讲嘉宾白岩松提了一个问题:“您讲话出口成章,干净严谨,没有一个废字。请问您是怎样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
白岩松是这样回答的:
第一,我曾经做过三年半的报纸编辑,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要做减法,要精练。语言一定要打磨,能讲一分钟,就不讲三分钟。王岐山同志曾讲过,说长话容易,说短话不容易。他还拿丘吉尔的一段话说,“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时可以讲。这个演讲就属于随时可信口聊的水平”。
第二,给自己规定采访时间。1996年刚当主持人的时候,我对自己进行规定时间内结束采访的训练,在墙上挂个钟,8分钟的采访要在20分钟内完成。一开始同事都不信,但我做到了。
第三,坚持写。我给广州一家报纸写专栏文章,每周一篇800字的文章,已经写了10年。我带学生,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不让他们写长篇大论,只写400字的文章。
我做《新闻周刊》,每期有8段话的评论,每段300字左右,一直坚持自己写。今天我参加完论坛,要在回去的飞机上写明天播出的《新闻周刊》的评论。
听完白岩松的回答,我的感受是:一个主持人要想出口成章,就要先写后讲,不写不讲。讲一天,就要先写一天,讲话不止,写稿不歇。名嘴尚且如此,我们每一个初学者不更应如此吗?
2.渐——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学习更是如此
学员之所以来学习演讲,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短板、瓶颈。当你还不具备足够的演讲实践经验时,就打腹稿演讲,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学习演讲,如果没有经过出手成章的训练,就不可能达到出口成章这种高级水平。
其实出口成章完全是外行人的误解。你看马云演讲经常不拿讲稿或提纲,那是因为他讲的话题你是第一次听,而他可能是第100次讲了。如果是谈新话题,马云照样要带着讲稿或提纲上场。比如他曾在济南出席“十人看十年”主题论坛,讲完政商关系的问题,在谈教育问题前,他就先看了看手中的提纲,然后才接着讲。
任何精彩的演讲,都没有出口成章这回事,演讲者在台下都做了十遍百遍的准备。
马云是演讲高手,所以只需带着提纲上场。因为经过长期的演讲实践,临场组织语言对他来说已不成问题。如果是新手,则先要一字一句地写好讲稿,然后背得滚瓜烂熟,再把讲稿压缩成简洁的提纲,带着提纲上场,演讲时才能不漏观点,不结巴。
不认真准备,就想把事情做得漂亮,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很多初学者梦想出口成章,这是不现实的。记住,先写后讲是铁律!
Lesson2
讲话跑题怎么办?
手中有稿,心中不慌
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山班的公开课上,有学员问我:“我讲话一紧张就跑题,怎么办?”
讲话跑题和上台后脑子一片空白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都是因为紧张,一紧张就忘词了,有的人不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为了不冷场,就随便乱讲,结果就跑题了。
确保不跑题的方法也是带着讲稿或提纲上场。
为什么90%的人明明讲得不好,却又不肯带着讲稿或提纲上场呢?主要是因为有虚荣心,怕观众说自己没水平。
这是一个误区!马云每次做大型演讲,手里都拿着卡片,那就是提纲。我曾在珠海横琴的一个论坛现场看俞敏洪演讲,他也带着卡片提纲。有哪个观众会笑话他们没水平?
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带讲稿或提纲上台演讲的学员,在台上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脸上没有笑容,二是说话不流畅。
为什么脸上没有笑容?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组织语言上,思维高度紧张,反映到脸上,表情一定是严肃的。手中有稿,心中不慌,脸上才能有笑容。
有一次,我给一个演讲夏令营的孩子们做培训,在最后一天的汇报表演中,没有一个孩子忘词,没有一个孩子慌张。因为他们事先反复训练过,而且按照我的要求带着讲稿上场,吃了定心丸,当然就不慌了。
人不慌才会自信,自信才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没有讲稿或提纲,一紧张就会忘词,这时没有任何救命稻草,就会更紧张。就像溺水时,发现没有救生圈,就会更恐惧。
作为一个经常当众讲话的人,如果没带讲稿或提纲,主持词又背得不太熟,我在上场前几分钟也会感到恐慌。
流畅比潇洒更重要
有学员说:“有的老师告诉我,带着讲稿上台演讲,会讲得不自然,不口语化。”
这其实是个误区,而且这种认识具有普遍性。据我观察,第一次上台演讲的人,不带讲稿,大都讲得不流畅;而带着讲稿,有时停下来看一眼稿子,然后自信地接着讲,效果反而更好。
不写稿、不背稿、不带稿的人,在台上要临时组织语言,一边想一边讲,就会哼哼哈哈,靠说些“这个”“那个”“然后”之类的词来争取思考的时间,语言很不干净。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循序渐进,先学会走,再学会跑。如果没有经过从有稿到无稿的讲话训练,就直接抛开讲稿上场,又要想内容,又要做手势,就会顾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自然”“口语化”,往往就是不流畅、不规范的代名词。
对有些人来说,带讲稿还是不带讲稿,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带讲稿潇洒,但一忘词就狼狈了;带讲稿有底气,但不够潇洒。一个是讲话潇洒、有风度,一个是讲话流畅自然,到底选哪个?两利相权取其重,从演讲效果来看,当然是选择后者更明智。
观众衡量你演讲的好坏,不是看你拿没拿稿,而是看你讲得好不好。即使你拿稿上场,如果讲得很流畅,观众也会认为你讲得好。如果你不拿稿,讲得结结巴巴,观众都替你着急,还会认为你讲得好吗?所以,演讲者要走出误区,不要把不拿稿作为演讲水平高的衡量标准,而要把语言流畅作为标准。
经常有学员问我说:“老师,稿子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我在台上还是读得结结巴巴?”
原因就是动手不动口,动眼不动口。虽然讲稿是自己写的,但上场前没有反复开口读,唇、舌等器官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所以上场一读,还是觉得很陌生。
因此,上场前一定要勤于动口,每一句话都要用嘴巴反复读,在台上才能口齿清晰,断句准确,把讲稿读得自然流畅。切记,一定要开口读,不要只看不读,或者只在心里默读。
另外,在台上想给人出口成章的感觉,在台下就一定要把讲稿背熟。请注意,背而不熟等于没背!背到滚瓜烂熟,能脱口而出,才叫背熟。
为什么要背讲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熟读唐诗就会写诗,如果能背下来,那就更会写了。因为把诗背下来,诗的词句就都在你脑子里了,写诗的时候,你很快就能根据自己的思路来组词、组句。
背讲稿的目的也是如此。经过背诵,讲稿里的观点、例子、词句就都被你牢记在脑子里了,演讲时,你无须绞尽脑汁遣词造句,只需快速构思结构。如果没有经过背诵的阶段,你演讲时要找砖头,要找水泥,要找结构图,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经过背诵,你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多了,演讲时只需去想结构,就省事多了,也流畅多了。
提纲是讲好话的保险
到底是带讲稿还是带提纲上场呢?这要视讲稿的篇幅而定。
如果讲稿很短,在一页纸以内,就可以直接带上场;如果讲稿在两页纸以上,就要缩写成提纲。因为讲稿太长,忘词的时候,你就不能很快找到下面要讲的内容,就会手忙脚乱,有失风度。简明的提纲能起到提词器的作用,因为忘词往往是忘记自己要讲的分论点,这时看一眼提纲,就能想起来。
那么,怎样把讲稿缩写成提纲呢?就是写出讲话的要点,即写出论点和论据的关键词。也就是说,提纲上要有两个内容:观点和例子。比如讲“专注”,我就在提纲上写“观点:专注。例子:金话筒,在大学教书十年,出书”。
写提纲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提纲纸要小,要硬。如果提纲纸太大,你拿在手上晃来晃去,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俞敏洪在济南“十人看十年”主题论坛上拿的提纲纸就是一张大纸,太显眼了,而马云拿的就是一张小卡片。
二是提纲的内容不要太多,最好在一页纸以内,只写关键词,不写句子。而且,不要写得太密,行距要宽,字要大,这样才一目了然,便于迅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写好了提纲,也带上了提纲,还要会看提纲。
有的人在台上不敢看提纲,也不会看提纲。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敢于停顿。每讲完一个观点,要养成主动看一眼提纲的习惯,记住下面要讲的观点和例子,然后再接着往下讲。
停顿的时机很重要。如果你只讲半句话就停顿了,观众就会以为你忘词了;而如果你总是在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层次后看一眼提纲,观众就会觉得你这种有节奏的主动停顿是正常的。
提纲是讲好话的保险。初学者应抛弃虚荣心和幻想,踏踏实实地准备讲稿和提纲,做好“写、背、缩、带、看”五个步骤,在台上就不会忘词,也不会乱讲了。
当然,按照这个方法练习当众讲话,是一个很烦琐、很费力的过程。但是,做任何事都是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样做是慢了一点,但你最终会比别人快一点掌握当众讲话的技巧,讲出精彩来!
Lesson3
怎样做好有稿讲话?
切忌只看稿,不看观众
我把当众讲话分为三类:有稿讲话、提纲讲话和即兴讲话。所谓有稿讲话,就是事先写好讲稿,然后当众读稿的讲话。这类讲话看似最容易,其实也有不少学问。
有稿讲话,讲话者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只埋头看稿,不看观众。为了让学员克服这个毛病,我要求学员前读后看,也就是前半句话看稿,后半句话看观众。凡是按照这个方法练习的学员,都能把讲稿读得自然流畅,也能与观众进行很好的眼神交流。
前读后看的顺序不能颠倒。有位学员就把顺序弄颠倒了,前半句话看着观众讲,后半句话看着稿子读,结果不是读错就是找不着句子,以至于停顿太多。所以,前看后读的效果很差。
在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员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看观众的时间太短,往往后半句话还没讲完,就赶紧低头看下一句话,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不够充分。我虽然提醒过很多次,但他们就是改不了。
我在写教学小结时记下了这个问题,后来我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定格练习。这个练习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分解,就是把每句话分成前半句和后半句,学员在讲前半句时看着稿子,在讲后半句时看着观众;第二步是定格,就是学员讲完后半句,我就喊停,检查他们是否在看观众;第三步是重复,就是重复练习三次,以强化正确的记忆。
以“共同纪念我们的母校百年华诞”这句话为例,我把它分成“共同纪念我们的母校”和“百年华诞”两部分,要求学员在讲前半句时看着稿子,讲后半句时看着观众。每当学员讲完后半句,我就喊停,然后检查他们的眼睛是否在看观众。对那些做得不到位的学员,我马上进行纠正,这对其他学员也是一种提醒。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能当师傅。一般经过三次重复,学员就能比较牢固地记住要领了。因此,我在课堂上要求学员对每个要领都重复练习三次,最后再综合练习三次,这样就记得牢了。
通过分解、定格、重复的三步练习,学员很快就掌握了前读后看的方法。
不要拿着手机读稿
在演讲课上,我经常看到学员用手机写讲稿,然后带着手机上台读稿。
这是不恰当的做法。有稿讲话,要带着纸质稿上台,不要拿着手机读稿。
为什么?原因有三:
一是显得没有礼貌,不尊重观众。手机是私人物品,不是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工具,把手机带到台上使用,会让观众觉得你不懂礼貌。
二是手机容易锁屏,耽误时间。如果手机设置了锁屏,你就要频繁解锁手机来看稿,造成语句中断,停顿时间过长。
三是手机屏幕上的字太小,你一紧张,就找不着要看的内容了。
拿稿有讲究
有稿讲话,拿稿要注意四个问题:
一是稿子不能拿得太低,因为低头看稿时,脖子下弯,气息会不通畅。但也不能拿得太高,不要超过下巴。
二是要把稿子拿稳,不要乱晃。讲话者在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稿子一晃动,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三是要拆掉稿子上的订书钉,避免翻页的动作太大。拆掉订书钉,就不用上下翻页了,看完一页,就把这一页放到最下面,减少干扰。
四是稿子要折叠好,开始讲时再打开。为什么呢?如果稿子是用A4纸打印的,面积就比较大,直接拿在手上,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可以把稿子折叠两次,男士装在西装口袋里,女士拿在手上,上台后再打开。
要控制好讲话时间
怎样控制好讲话时间?有两种办法:
一是根据讲稿字数来估算时间。当众讲话,语速较慢,大约每分钟200字,可以根据这个语速来估算讲话时间。
二是计时演练。按照实战要求读一遍稿子,用表计时,看看是否超时。如果超时,就要压缩稿子,而不要加快语速。
Lesson4
经常词穷怎么办?
坚持写“一字悟”
有读者说,我讲话经常词穷,心里有话想说,嘴上却不知怎样用合适的语句来表达,说来说去只有那几句话,干巴巴的,特羡慕别人能滔滔不绝地讲。
讲话词穷的一个原因是平常思考少,也写得少。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天天写“一字悟”,背“一字悟”,对着镜子讲“一字悟”。坚持三个月后,脑子里积累的观点、例子多了,语汇也丰富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了。
讲话干巴巴,主要是因为缺乏生动的例子。
想让讲话吸引人,就要有观点,还要有例子。比如你要讲三个观点,如果讲10分钟,就一个观点配一个例子;如果讲30分钟,就一个观点配两三个例子。如果你一口气讲了三个观点,却没举一个例子,就会让人觉得枯燥。
腹有诗书,才能舌灿莲花
练口才,要道术兼修。
练习写、背、讲“一字悟”,是提升口才之术。然而,只有技巧,腹中空空,也难以舌灿莲花。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也就是腹有诗书,才能舌灿莲花。这也是提升口才的根本之道。
积累知识有两个途径: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读书自古以来就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人看了不少书,却没有吸收多少养分,对书中的知识记忆不深,过了一段时间,脑子里的知识便了无痕迹,讲话时用不上。比如,有位读者苦恼地说:
很多人都说想要增加知识,就要多阅读。我读的书也不少,但好像记不住多少东西,有时想班门弄斧说两句有文化的话,说到一半就因为记不清而卡壳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问题,虽然看了很多书,却不能记住书里的知识,为己所用。
那么,怎样看书,才能记住书里的知识,从而提高讲话能力呢?我的建议是:第一,看书不求多,但求精;第二,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两个原则。
看书如交友。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但是能和我们成为知心朋友的只有两三个。看书也是如此。看书要少而精,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不如读万遍书。拿我自己来说,我读《论语》,读了七八遍,很多观点我就记住了,讲话时就能脱口而出。
人与人之间要讲缘分,人与书之间也要讲缘分。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特别有帮助的书,一定要精读。xǐυmь.℃òm
选一本书,反复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书里的知识才能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我有空就读南怀瑾老师的语录体著作《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反复读了不下30遍,已经把书里的内容刻在脑子里了。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书里的话自然就跳出来指导我的行动。
另外,学习要有进有出,效果才好。读书是“进”,写作是“出”,讲话是“出”。如果只进不出,只读不写,只读不讲,就是“书虫”。只有写了、讲了、用了,才能把自己的见识、心得分享给别人。
因此,我的原则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看书的时候,我都带着笔,看到有所感触的地方,我马上就把自己的感受或联想记下来。看完一本书,我就会整理笔记,看看哪些内容有用,然后把它们用到我的工作和教学中。
Lesson5
语速太快怎么办?
嘴唇脱皮、唾沫横飞,是因为语速太快
一次课间休息时,有位学员问我:“我给客户讲两个小时的课,嘴唇就会脱一层皮,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问他:“你讲话语速快不快?”
他说:“快。”
我说:“你嘴唇脱皮,就是因为你讲话语速太快。讲话语速一快,就来不及换气,气一不够,换气就更加频繁,而且是用嘴换气,这样就容易把嘴唇上的水分吸干。嘴唇一干,就会脱皮。”
讲话语速快,还会导致一个不雅的问题,就是唾沫横飞。因为语速太快,停顿不够,口水来不及咽下去,就会往外喷。
讲话语速快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给兴业银行的高管们讲课时,我做过一个调查,请当众讲话语速快的人举手,结果现场30位学员中,有29人举手。
为什么会语速快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紧张,一紧张,不由自主就会讲得快;二是主观上总想一气呵成,一口气讲完。
语速快会导致什么问题?一是气不够用,显得底气不足;二是思维不缜密,容易说错话,或者说半截话;三是让人听着难受,心里闹得慌;四是说话无重音,声音缺少抑扬顿挫的变化,容易让人打瞌睡。
怎样克服语速快的毛病?
1.停三秒
想要克服语速快的毛病,可以练习停三秒。这个练习很简单,就是讲三句话,在讲每句话之前默数“一,二,三”:(默数“一,二,三”)各位领导,(默数“一,二,三”)各位来宾,(默数“一,二,三”)大家好!
这个练习有“四稳”的作用:
一是稳胆,就是增强自信,消除紧张。当众讲话的时候,你如果不去想紧张这件事,就不会那么紧张;你越去想,就越紧张。心无二用,你在默数“一,二,三”的时候,注意力就从紧张这件事上转移开了,你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二是稳场,就是让观众安静下来。我在讲课时试过很多次,如果我10秒钟不讲话,学员就会安静下来,开始纳闷,老师怎么不讲了?这时我再告诉学员,台上的人不说话,台下反而会安静下来,如果你一上台,还没站稳就开始说话,这时台下乱哄哄的,没人听你说,或者听不清你说什么,大家就会交头接耳,台下的秩序就会更混乱。
三是稳气,就是让气息平稳下来,以便从容换气。如果气不够用,就会越讲越快,而且换气的声音也会很大。适度停顿,吸气就充分而从容,换气的次数也就减少了。而且,放慢语速后,口、鼻同时吸气,鼻子分担了一部分换气任务,嘴巴的负担就减轻了,嘴唇上的水分被吸走得少了,就不会脱皮了。
四是稳思,就是稳住思路。讲话太快,大脑就没时间去思考,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前后不连贯的情况。停三秒,可以让思路更清晰,也给大脑一点时间去斟酌用词。
2.加手势
因为开口讲话快,而做动作慢,所以要想让语言和动作保持一致,口就得迁就手,一加手势,语速自然就慢下来了。
加手势有两个作用:
一是增加语句间的停顿。有个成语叫“一举一动”,表明做手势的时候,先要“一举”,也就是先要把手举起来,然后才能“一动”,才能做动作。在“一举”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一个停顿。比如,说“速度,力量,激情”这句话,你要先把手抬起来放到腰部,然后再从腰部往前刺。抬手的时候,说话自然就会停顿,语速也就放慢了。
二是增加词语间的停顿。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词与词之间也要有停顿。语速快的人讲话,就像打机关枪一样,词与词之间应有的停顿也没了,而加上手势就会有停顿。比如,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句话,你要先用手指着前方,表示指着桥,说“你站在桥上”,然后把手搭在额头前,做眺望状,说“看风景”。这两个动作的转换需要时间,这就逼着你要有停顿。
有一次,我做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携手同行,生态共赢》。讲到“携手同行”时,我做双手握在一起的动作,“携手”和“同行”这两个词之间自然就有停顿了;讲到“生态共赢”时,我做双手伸出大拇指的动作,“生态”和“共赢”这两个词之间也就断开了。
大道至简,这两个让语速慢下来的方法很简单,但练习起来贵在坚持。你可以任选一个方法,每天练习100遍,坚持21天,就会有明显效果,你会发现自己讲话语速变慢了,也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了。
当然,语速快是多年形成的讲话习惯,改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网友说,他练习了一个多月,练习时,语速不算快,可一到实际生活中,语速又快了。
练习时语速能慢下来,说明练习是有效的,但在生活中语速还是快,说明还没有养成放慢语速说话的习惯。不需要自我提醒,在自然状态下也能放慢语速说话,才算养成了习惯。如果还需要提醒,就叫意识当家;不用提醒了,才叫潜意识当家。
要彻底打破一个旧习惯,养成一个新习惯,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所以要持之以恒、不急不躁地练习,使新习惯慢慢变成潜意识。
Lesson6
当众讲话,要会适时停顿
讲话缺少停顿,会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我曾经看过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谈积极心理学的视频,内容非常好,对人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很有帮助,可惜他讲话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我仔细听了听,这位教授语速并不快,为什么会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呢?主要是因为他讲话缺少停顿。比如,他讲道:
微笑可以使人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而且有较强的感染力。当你看见微笑的表情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一定也想笑。无论你有多少忧愁和痛苦,你都会受到一种感染。我们把这种具有感染力的微笑叫作迪谢纳式微笑。
迪谢纳是一位法国医生,他曾经做了一项研究,把一些人请到实验室,用电流刺激他们脸上的肌肉,看看不同的肌肉活动会使人产生怎样的情绪或情感。他发现,每当人们脸上有三块肌肉同时活动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魅力、有感染力的微笑。哪三块肌肉呢?第一块肌肉是嘴角肌,第二块肌肉是颧骨肌,第三块肌肉是眼角肌。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这三块肌肉同时活动,人就会产生迪谢纳式微笑。
当你呈现出迪谢纳式微笑时,你就会感到很开心;当你看见别人呈现出迪谢纳式微笑时,你也会感到非常开心。所以,这是我们人类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方法。
“迪谢纳式微笑”是个陌生的术语,这位教授讲到这里时,并没有停顿,观众就没有时间来咀嚼和消化。当他讲到“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时,观众就很好奇,想体验一下这三块肌肉是怎样动的,可是他依然没有停顿,观众就无法当场体验。
五个地方要停顿
当众讲话要达到好听、好记、好用的效果,讲话者就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讲,还要考虑观众怎么听。适当停顿,能给观众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让观众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讲话内容。如果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观众就会跟不上讲话者的思路。
那么,在讲话过程中,什么地方需要停顿呢?
一是“生”,也就是讲到陌生的术语或名词时要停顿一下。比如,我在讲“情在抑扬顿挫中”这个观点时,会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说:“抑,是指要会压低讲话的声调;扬,是指要会提高讲话的声调;顿,是指要会停顿;挫,是指要会转折。”虽然观众对“抑扬顿挫”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我的解释是陌生的,所以我每解释完一个字,就会停顿一下,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
二是“重”,也就是讲到重要的观点时要停顿一下,给观众留一些记录和产生共鸣的时间。比如,听到我说“父母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这句话时,观众很认可,很有共鸣,有人频频点头,有人交换眼神,有人拿笔记录,我就停顿一下,给他们时间去完成这些事情。
三是“趣”,也就是讲完风趣幽默的话,要停顿一下,让观众开怀一笑。比如,我讲到一位主持人因为紧张,报幕时说“下面请欣赏新疆歌舞——《掀起你的头盖骨》”。讲到这里,我就打住了,观众大笑不止。如果我在这里没有停顿,直接往下讲,我后面的话就会被淹没在观众的笑声中。
四是“验”,也就是讲到观众想要现场体验的内容时要停顿一下。上面这位清华教授讲到迪谢纳式微笑的三个条件时,马上有观众用手摸着自己的颧骨进行体验。这个时候他没有停顿,而观众只顾着体验,就不会认真听后面的内容了。
五是“长”,也就是长句子中间要适当停顿,这样讲话者就不会上气不接下气,观众也不会有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感。讲话前,可以在长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个记号。只要不读破词,不违背语法,一个长句子可以停顿多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停顿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断句不恰当,比如断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不行了。
停顿技巧的训练
先讲一个停顿带来力量的故事:
英国历史上有一位口吃的国王,叫乔治六世。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按照古老传统,任何国家大事,国王都要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人民。后来,有了无线电广播技术,乔治六世必须亲自通过广播向全国人民宣读通知。
当时国际局势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就在1939年9月3日,乔治六世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在全国人民面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因为口吃,他在演讲中经常停顿,在国际局势紧张的大环境下,他这样的表现反而显得镇定又庄重。因为国王的冷静沉着,英国上下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当然,因口吃而停顿是无奈的,我们正常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掌握停顿的技巧。
那么,怎么训练呢?方法有三:
一是练习停三秒,讲完一句话后,默数“一,二,三”,再讲下一句话。实践证明,这个方法非常有用。
二是练习定住手势,不要不停地做动作。这位清华教授讲话之所以缺少停顿,就是因为他不停地在做手势,手一直在动,所以语速自然也慢不下来。
三是练习站定,不要总是走来走去。身体不停,嘴往往也停不下来。
Lesson7
怎样讲故事才吸引人?
讲自己的故事
有人讲话很抓人,是因为故事讲得好。
那么,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呢?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讲自己的故事。能讲自己的故事,就不要讲别人的故事,除非自己的故事不如别人的经典。
讲自己的故事有什么好处呢?先来看一位学员分享的故事:
为了鼓励孩子早日独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教11岁的女儿钉扣子。
女儿穿针时,两只手哆哆嗦嗦的,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在旁边指点,让她用口水把线头浸湿,然后再穿,她才终于把线穿进去。然后,她开始往衣服上缝扣子,但扣子好像总跟她作对似的,她总找不到扣眼。
女儿很着急,其实我也很着急,但我克制住着急,慢慢地教她。我说:“钉扣子不能着急,要慢慢来,熟能生巧。”
女儿点点头,继续尝试,终于把针准确地穿过了扣眼,她高兴地喊了起来,结果猛一拉,线又跑出来了,原来她忘记给线打结了。在我们的笑声中,她又从头来了一遍,终于钉好了第一颗扣子。
虽然女儿钉一颗扣子用了好长时间,但她毕竟自己完成了。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还是为女儿感到自豪,因为她做到了。
做妈妈不容易,教育孩子比喂饱孩子难很多,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讲自己的故事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是好听,因为独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教孩子钉扣子这件事发生在这位学员家里,别人可能没遇到过,就会觉得新鲜。如果讲别人的故事,可能会跟别人撞车,或者有人可能会听过。
二是生动具体,因为是自己经历的事情,所以对来龙去脉和细节都很清楚。人人都有故事,信手拈来就是一个好故事,不用挖空心思去编。有位学员就讲过一个挺有童趣的故事:
我天天忙,顾不上儿子。有一天,儿子说:“爸爸,你带我去春游吧。”当时是冬天,儿子却说让我带他去春游,因为他才三岁,还分不清四季,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我知道儿子是想让我陪他玩,于是我就带他去深圳湾骑车、踢球,儿子开心极了。
三是能让人产生代入感。无论男女老幼,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能让人产生代入感,产生共鸣,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你可能没有教孩子钉扣子的经历,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的道理,对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有启发意义。
怎样避免东拉西扯?
有了好故事,还要会讲才行。有人有很好的故事,却讲得很失败,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东拉西扯,枝蔓盖住了主干,使故事失去了吸引力。
那么,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就是要勤加练习。提高任何技能,勤加练习都是不二法门。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选故事。初学者一定要选短小精悍的故事,不要选太长或太复杂的故事,否则驾驭不住,就会丧失信心。
第二步,找主题。每个故事都有画龙点睛之处,要找准能体现主题的“睛”,着重练习把这个地方讲好。这里讲不好,其他内容讲得再好也没用。
第三步,定脚本。初学者要事先把故事的脚本设计好,不要在台上临时加词或编词。好故事都是打磨出来的,文本都经过了仔细推敲,表达准确,没有废话,所以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脚本来讲。有人上台后临时编词,觉得讲得不到位,又继续往下编,最后便刹不住车了。
第四步,背故事。要把故事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低头看着稿子讲,就会影响生动性,也会让观众瞧不起。
第五步,要彩排。光熟悉内容还不够,上台前还要彩排,在亲朋好友面前多讲几遍。如果不彩排,你就不知道每句话讲出来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心里没底,自然就会不自信。多讲几遍,熟能生巧,你就能根据现场情况自由发挥了。
Lesson8
如何训练即兴讲话能力?
应对即兴讲话,最好的办法是有备无患
有学员问我:“我经常参加一些颁奖活动,有时主持人突然让我上台致辞,我该怎么应对?”
突然被点名要求发言,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没做任何准备,谁都会蒙,我也吃过这种亏。
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我是五位评委中资历最深的,主办方让我做总评人是大概率的事,但我以为主办方事先没提,就不会让我发言了,所以只顾着给每位选手打分。结果主持人突然请我对整场演讲比赛做一个总点评,我又不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台,结果讲得很不全面。
有了这次教训,我就学乖了,再做评委,我一看自己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就会早早做好发言的准备。
即兴讲话有两个特点:一是准备时间短,二是发言不能长。为什么不能长篇大论呢?从客观上讲,即兴讲话都是临时被安排的,发言时间有限。从主观上讲,由于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讲多了,就会捉襟见肘,干货少,水货多。
应对即兴讲话,最好的办法是有备无患。
广义准备法
提前为即兴讲话做准备的方法分为广义准备法和狭义准备法,先说广义准备法。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多实践
我们以温家宝和李克强两位总理为例,来看看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是如何造就不同的讲话风格的。
温家宝总理在即兴讲话时喜欢引用古诗词或名言名句。比如,就任总理伊始,他向人民立誓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卸任前,他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对古诗词或名言名句能信手拈来呢?这与他出身教育世家,从小饱读诗书有关。
李克强总理即兴讲话的特点则是喜欢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简短、实在。他曾说过很多浅显易懂的话,比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李克强总理这种语言风格是他在生活和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他曾经下过乡,当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天天跟农民打交道。
2.五分钟读报法
我听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音指导闻闸的领导干部言语沟通艺术课程,其中提到一个五分钟读报法,我觉得可以用来提高即兴讲话能力。
什么是“五分钟读报法”?就是每天朗读五分钟行业报纸,坚持三个月。
为什么要读报纸?原因有三:一是报纸上登的是新闻,可以丰富知识,让人有话可讲;二是报纸上的文章使用的是书面语言,可以让人讲话逻辑严密,用词准确;三是可以积累行业知识,让人成为内行,说内行话。
为什么要朗读?因为默读时,嘴巴没有参与,而朗读时,嘴巴、舌头、两颊等部位都参与了,唇舌得到了锻炼,嘴皮子就利索了,吐字就清楚了。这里要注意一点,要用耳语法来读报,这样既可以练吐字,又可以练气息。
为什么要每天朗读五分钟并且坚持三个月?因为每天朗读五分钟,占用的时间不多,容易挤出时间来。而要坚持三个月,是因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坚持三个月,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养成新的习惯。做任何事都要坚持,这样才能有效果。坚持读报三个月,你就会发现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口齿流利程度和讲话的专业性都会提高,产生质的飞跃。
把五分钟读报法和写“一字悟”结合起来,则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读报是读别人写的东西,而写“一字悟”是写自己的感悟,一进一出,形成动态平衡。
狭义准备法
1.两级判断法
所谓“狭义准备”,是指讲话前临时准备。这种准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问后备,另一种是不问就备。
所谓“先问后备”,就是到了现场,主动问主办方需不需要发言,如果需要,要讲多长时间。如果主办方说需要发言,你就马上开始准备。如果对方明确答复说不需要发言,你就可以安心了。
所谓“不问就备”,就是到了现场,根据经验判断主办方会不会要求你发言,如果觉得可能会让你发言,你就马上做准备。
那么,怎么预判主办方会不会让你即兴讲话呢?可以采取“两级判断法”:
一是顶级,也就是看看在出席活动的人员中,你是不是级别最高的,如果是,你就极有可能要发言。
有位学员是某出口行业协会会长,有一次,副市长带领他们行业的会员到卫生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参观交流。参观后,副市长突然让他发言,他一下子就蒙了,张口结舌。
在这个活动中,这位学员是同行人员中级别最高的,十有八九要发言,因此他就应该早做准备。
二是同级,也就是如果与你级别相当的人发言了,那么你往往也跑不掉,就要早做准备。
有位学员说:“春节前,我参加中国建筑集团的年终客户答谢会,有个人代表中建的第二大客户站起来发言,他讲完,主持人马上就让我发言。我一点准备都没有,结果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很尴尬。”
我问他:“主持人为什么让你发言?”
他说:“因为我是中建最大的客户。”
我说:“这就对了,因为你是最大的客户,所以让你发言才有代表性。排第二的客户都发言了,那你肯定跑不掉!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就不能只当听众,要早早做好发言的准备,才不会感到被突然袭击,手足无措。”
在单位开中层会议也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生产总监发言了,那么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中层领导就要做好准备,不能光带着耳朵当听众。
2.怎样临时准备?
早做准备,才不会被动。做好了准备,让你讲,你就能讲出精彩;不让你讲,你权当做了一次训练,也没什么损失。
那么,怎样准备呢?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写就讲”这个词。不能只用脑子准备,一定要动笔写,哪怕只有三分钟时间,也要写。因为写的时候,考虑问题更周密,语言也用得更准确。
如果时间允许,就写好讲稿。备而不用,不会出丑;用而无备,就会出丑。《周易》中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写好的讲稿就是你的“器”,上场时有“器”可用,你自然就有底气,不紧张。如果临时有变,不需要你发言了,那你悄悄收起你的“器”就行了。多写一次讲稿,就多锻炼一次思维和写作能力,没有浪费。
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写讲稿,就写提纲。如果连提纲都来不及写,那就写关键词。
怎样写提纲呢?我的经验是三个字:感、点、串。所谓“感”,就是先把在现场的感受记下来;所谓“点”,就是从感受中提炼出观点;所谓“串”,就是把观点排出先后顺序,串起来。
在一次读书会上,我点评一位高中老师推介小说《巨流河》的演讲时,就用“感点串”的方法迅速进行书面准备,最后我侃侃而谈,忙而不乱。
我当时有三点感受:一是这位老师是教数学的,却对文学、历史十分熟悉,有名师风范;二是他的演讲声情并茂,听他演讲,就像在教室里听一堂精品课;三是他的演讲让我想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
这三点感受,我边听边记下来,然后我从中提炼出三个观点:名、精、气。我把这三个观点重新排列,最后串起来,写下点评提纲:“今天这位老师的演讲有三个特点:精、名、气。精——像听精品课(加以解释);名——名校名师,这位老师不光数学教得好,也很有文学修养,能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加以解释);气——这位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耳濡目染,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在点评时就按照这个提纲来讲,心中有数,从容道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即兴讲话实用技巧
即兴讲话是当众讲话的高级阶段,我建议初学者先不要急于掌握即兴讲话的技巧,先练好有稿讲话的基本功。
想越过有稿讲话的训练,直接练习即兴讲话,是不太现实的。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有稿讲话实战经验,提升了自信心,才能逐渐具备即兴讲话的能力。如果有稿讲话还没练好,就直接进行即兴讲话,在台上必定会紧张。因此,我在大学里给学生上一个学期的当众讲话课,从不涉及即兴讲话的内容,只让学生进行有稿讲话的训练。
打好了基础,胆量也练出来了,慢慢就会即兴讲话了。
练习即兴讲话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讲一个内容。因为你反复讲,哪里有包袱、笑料,你一清二楚,下次再讲,你就心中有数了。比如我上课时,让学员练习绕口令《稀奇》,课堂气氛马上就很活跃,我就知道下次讲到这里,还会这样。
如果你老是讲新内容,而这些新内容又没有经过现场检验,你就不知道哪里有包袱、笑料。心里没底,你在台上当然就不潇洒、不自信了。
那么,即兴讲话要讲些什么才好呢?
一是讲亲身经历。在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亲身经历与讲话主题挂钩,找自己的故事。去找不熟悉的素材,时间不够,而我们对自己的事情往往是最熟悉的,很快就能找到素材。而且,因为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时间、地点、经过等细节都能讲得生动具体,就能吸引人。
二是抓现场。1999年4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美国白宫发表讲话,其中有一段话就巧妙地把当地的天气情况融入进来。他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当我们到达你们的‘日光之城’洛杉矶的时候,是春雨连绵;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是雨过天晴;当我们到达华盛顿的时候,是阳光灿烂!”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艰难时刻,朱总理借用天气的变化来暗示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美关系就会越来越好。许多外国记者对朱总理的口才赞不绝口,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到即兴讲话的眼神,有读者说:“演讲或谈话时,我脑中已经有清晰的思路,做到眼定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即兴讲话时,需要边思考边讲。我发现,大脑在高速运转时,我就做不到眼定了,要么低着头,要么抬着头,要么左右环顾。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说实话,我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的文艺演出中当评委,并负责点评第四个节目。没想到主持人出错了,让我点评第三个节目。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讲什么好,站起来随便讲了几句很没分量的话,眼睛也不知道往哪儿看,很尴尬。
事后我想,我应该把球踢回去,说句“抱歉,主持人搞错了”,这样就可以避免让自己出丑了。
没做好准备就当众讲话,谁都难免心慌,不知所措。如果手上有提纲,心中就有数了,眼神也就不会飘忽不定了。如果来不及做任何准备,那么不管你在讲某句话之前是仰着头还是低着头思考,讲到句末,你的眼睛都应该看向观众。
Lesson9
运用讲话技能为面试加分
面试前重点练什么?
有位研究生读者发邮件给我说:“我快毕业了,要找工作,时不时会参加面试,老师能否给我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面试前,应该重点进行哪些练习?我的建议如下:
一是把“三定”练胆法反复练三遍,只要做到笑定、眼定、站定,面试的印象分就拿到了。
二是把一简二活三口诀练识法反复练三遍,以增强讲话的条理性。
有些学员平时认真练习当众讲话技能,面试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战中获得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下面我们举四个学员面试成功的案例,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经验,运用所学的讲话技能为自己的面试助力。
练习笑定助力面试案例
一位UIC的大四男生写道:
在一学期的演讲课程中,殷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对笑定的强调。
上演讲课之前,我很不习惯以笑待人,总给人一脸严肃的感觉,加上我身材高大,同学们都对我有点惧怕。这导致我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朋友也不多。自从上了殷老师的演讲课,我学会了以笑待人,给别人留下了一种亲切友好的印象,现在大家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和我商量事情。同时,微笑也让我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我的人生。就这一点而言,演讲课带给我的收获已超出了这门课本身的意义。
记得我第一次练习微笑时,很担心这种“练出来的笑容”会给观众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当我真正投入并坚持练习之后,当微笑慢慢成为我讲话时的一种习惯之后,我才认识到微笑的魅力。
上个月,我去参加南方医科大学的MBA课程面试。虽然面对十几位学校领导的连续发问,我觉得很紧张,但我还是强迫自己保持镇定,面带微笑地回答每一位领导的提问。
这个MBA课程只招10余人,却有160余人报名,最后我以一名没有任何医学经验的外校学生的身份成功入学。之后,学校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那次面试,我让学校领导眼前一亮,因为我的笑容给人感觉诚恳而谦逊。
练习《人一之》助力面试案例
一位来自香港的女生写道:
在学习当众讲话的三个月里,我发现自己成长蜕变了。一开始练习《人一之》这段励志格言,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了期末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训练能让我终身受益。
刚开始练习《人一之》,其实是因为殷老师的一句话——能收小腹,这对我这种十几年来一直在寻找减肥方法的女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因此,我每练完一遍,就摸摸自己的小腹,看看有没有变化。只要感觉小腹好像收紧了一点,我就特别兴奋,还会不自觉地多练几遍。
三个月以来,我每天都对着镜子调整自己的姿态和面部表情。把头抬高一点,把眼睛睁大一点,嘴角再上扬一点,我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经过反复练习,我慢慢体会到做出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才会让别人觉得我讲话气定神闲。
但我知道闭门造车是没用的,总得走出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国庆假期,我化了妆,穿上一套正装,去一家航空公司应聘地勤人员。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找一份工作,而是想找机会锻炼自己,积累面试经验。
在面试现场,我本犹豫要不要做第一个应聘者,但我看到其他小伙伴都不太自信,就鼓起勇气对面试官说:“那我先来好了!”我运用平时在镜子前练习《人一之》的方法——笑定、眼定、站定来让自己克服紧张情绪,很快就从紧张兮兮调整为从容淡定了。
这次相对出众的表现让我顺利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但我还没毕业,没办法参加这家公司接下来的培训课程,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之后,我继续努力寻找挑战自己的机会。10月上旬,我特意跑到何文田爱民商场去参加香港电台“学徒计划”的试音活动。在排队等待录音时,我不停地用耳语背诵准备了多日的讲稿,同时也非常注意笑定、眼定和站定这三点,这都是因为我平时勤加练习,形成了肌肉记忆。
让我高兴的是,在黑漆漆的环境下,竟然有一位电台节目主持人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我看你在自言自语地练习时,笑容从容自然,很有自信,想必你的声音也一定很好听。好好表现,祝你成功!”虽然我不晓得他的名字,但他的话却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试音后,我等了一个多月,未有回音。我本来以为自己没希望了,但上周日,我接到了香港电台普通话台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他们告诉我,我已通过了第一轮遴选,他们邀请我参加1月18日的首轮面试。
殷老师常说,每天练习20遍《人一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我在学期末接到的这通电话,证明了我这三个月的坚持没有白费。
练习一简二活三口诀法助力面试案例
一位UIC的大四女生写道:
2013年下半年,我上了殷老师的演讲与朗诵课,并读了他的《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一书,这帮助我快速学会了当众讲话,使我在求职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下面我讲两个我参加面试的例子:
我参加普华永道公司的面试时,有一个环节是要求应聘者根据抽到的题目做五分钟的个人演讲。我用几分钟时间列好演讲提纲后,便迈着沉稳的步伐上场了(殷老师会反复要求我们练习上场时的仪态)。
由于平时反复练习,在演讲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站姿,对面试领导报以自信的笑容,并不时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为了使演讲内容便于记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演讲,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使演讲更加生动。
演讲结束后,我看到公司合伙人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他对我的演讲给出了“逻辑清晰,得体大方,有气场”的好评。这次成功的演讲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我还参加过宝洁公司的面试,他们的终面(最终面试)是以多对一(多名面试官对一名应聘者)的问答形式进行的,因此要求应聘者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清晰的思维与较强的表达能力。在这次面试中,我从殷老师那里学到的一简二活三口诀的方法可派上了大用场!在回答每个问题时,我都会先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我的观点,再辅以生动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就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面试官问道:“你觉得自己和别人比起来,有什么更出色的地方?”
我答道:“乐,施,行。乐,我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总能靠自己的感染力给他人带来正能量。施,我非常愿意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为了给贵州山区的贫困孩子建立一所希望小学,我和朋友们用了半年时间去筹划募捐项目。行,我有很强的执行力。做好募捐计划后,我和朋友们坚持执行这一计划,在两年内募集了100万元,为孩子们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校舍。积极乐观,施人以助,执行力强,这就是我的优点。”
再比如,面试官随手拿起桌上的一瓶矿泉水,问道:“如果你是一家新矿泉水公司的CEO,你要决策现在是否应打入市场,你会考虑什么因素?”
我答道:“我认为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合适,即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这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看供应商是否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若供应商数量少,且其产品不可替代,则不利于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第五,通过市场调查及现有的可靠数据来分析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若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现在打入市场就比较合适。因此,我会通过综合考虑供应商、购买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及行业内竞争者这五个因素来进行决策。”
最后,我凭借出色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面试官们的青睐。
感谢殷老师教会我如此简单实用的讲话技巧,在求职的路上,这些技巧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上殷老师的课,读殷老师的书,能够让没有自信的人变得自信,让有自信的人更显魅力!
练习定耳舞诀法助力面试案例
一位姓刘的女生写道:
在这个学期的演讲与朗诵这门选修课上,我跟殷老师学到了很多当众讲话的诀窍,比如“定耳舞诀”四字经。最让我欣喜的是,我可以立刻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临近期末的时候,我接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视频面试通知,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我辛苦准备雅思、GMAT考试和申请材料,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担心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通过这最后一关——面试。
为了准备面试,我在网上查遍了资料,包括学校信息、专业信息等,还有“面筋”(广大学友对面试经验的叫法)。虽然做了这么多准备,我心里还是很紧张,因为面试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查,不是让人背诵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就算事先准备好所有问题的答案,面试时紧张,表现也会不如人意。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在演讲与朗诵课上学到的当众讲话技巧帮了我的大忙。
以前妈妈总说我爱驼背,没有精气神,跟人讲话,眼睛到处乱看,显得很没有自信。自从在演讲课上学了笑定、眼定、站定的“三定”之法,我便开始有意识地纠正自己讲话的毛病。
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坐下来就精神松懈,我想了个法子,我找同学借来一块小桌板,把它架在宿舍的书桌上,然后把电脑放在上面,准备站着进行视频面试,这样一来我就能够随时提醒自己站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此外,我还与妈妈进行视频连线,做了两三次模拟面试。从自我介绍,到回答我为自己准备的问题,我都进行了演练,然后让妈妈给出评价,特别是让她关注我有没有表情僵硬、眼神飘忽、站而不定等硬伤。在这个过程中,我留意到我的声音通过聊天软件Skype传输时,会有一点延迟,如果我语速太快,声音听起来就断断续续,还很不清楚。注意到这一点后,我适当精简了讲话内容,放慢了语速,力求清楚地传达自己的想法。
经过多次练习,面试那天,我打开聊天软件,一切都好像和妈妈练习一样,只不过这次我面对的不是妈妈,而是面试官。
刚开始的时候,面试官的表情还有点严肃,当我做完自我介绍后,气氛就轻松下来,他开始微笑着问我一些专业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回答问题时,我表现得谦虚又不失自信,面试官看起来十分满意。
正如我前面所说,由于是视频面试,声音无法完全同步传输,所以我运用了一简二活的方法精简了讲话内容,力求表达清晰。就拿职业规划这一问题来说,我之前准备的回答比较冗长,没有条理。后来我把我的职业规划提炼成短期目标、中长期计划和职业理想三个要点,每个要点用一两句话进行说明,这样内容就精简了很多。让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提炼成口诀化的观点。把观点口诀化,需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由于这次面试是英文面试,因此这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
在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面试官一般都会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应聘者。其实,这通常是应聘者展示自己能力的最后机会,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机会。很多应聘者都只是问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能得到面试答复,或者如果被录用,什么时候要求到岗。考虑到我的面试官就是我这个专业的首席导师,我在面试前反复看了学校官网上的专业信息,最终我决定问一个与专业课程设置有关的细节问题。我先肯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学在学生中引起的良好反响(我事先咨询了上一届的学姐,了解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反馈),然后才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模式转变的疑惑。可以看出,面试官对我问出这样的细节问题感到有些惊讶,他先对我如此关注这一专业表示了感谢,然后非常热心、详细地为我做了解答。
一周之后,我收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心中的喜悦自不必说。
谢谢殷老师将这么重要的技能传授给我,让我能够学以致用。我想,我一生中还要经历无数次面试、考核,而我掌握的这些技能永远都能为我加分。
Lesson10
怎样练好普通话?
不必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自卑
在培训中,我经常听到学员说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因此很没有自信。我也收到过不少读者的来信,向我请教如何练好普通话。比如,有位深圳的读者阿文说:“我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所以我非常自卑,殷老师能就您个人的经验谈谈如何快速练好普通话吗?”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必自卑。中国这么大,方言这么多,说不好普通话很正常。走遍全中国,你就会发现,除了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人士,很多人说普通话都带有口音。就算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说的也不是纯正的普通话,而是北京话。所以,不要因说不好普通话而背上沉重的包袱,也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想达到播音员、主持人的水平,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只要你的口音不影响你与别人的交流,就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大胆地讲话。
我经常在深圳讲课,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人们讲普通话都有口音,但并不影响交流。马云、俞敏洪讲话,也都有南方口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演讲受大众欢迎。
当然,因为咬字不清或口音太重,让人听不明白,就要加以解释。比如,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是温州人,他说话时,有些地方不容易听懂,他就及时给大家解释。南怀瑾的儿子南一鹏在《父亲南怀瑾》一书中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晚餐,有几位客人是父亲的老朋友。用餐时,父亲不停地调侃老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餐桌上一个喜欢佛学的朋友对父亲非常尊重,开口便说:“您是一代宗师……”父亲不等他往下说,就笑道:“什么一代宗师,是一代终死。”父亲说话带有浓重的温州口音,在场的很多朋友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于是他又一字一顿地说:“是终将的终,死亡的死,哈哈,还不明白,吃茶去!”
南怀瑾先生对“终死”这个词一字一顿地解释,就是消除歧义的好办法。我们讲话时,要留意自己哪些字词的发音不标准,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就要像南怀瑾先生那样放慢语速加以解释。
我在给学员做辅导时,一发现听起来有歧义的字词时,就会提醒学员加以解释。比如,学员把“寻友”说成了“损友”,就要解释是“寻找”的“寻”;把“寂寞”说成了“自寞”,就要解释是孤单的意思。这样一解释,就不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用耳语法练习说“百炼成钢”
学习普通话,一要多听,二要多讲,三要多练。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普通话好的人聊天,通过耳濡目染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还要多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播音节目,或者找一段标准普通话的录音天天听,并跟着模仿,以形成肌肉记忆。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耳语法练习说“百炼成钢”,每天练200遍。
为什么要练习说“百炼成钢”呢?因为这个成语包含了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反复练习,讲话就会字正腔圆。
做这个练习时,耳语要轻,手势要做到位,而且要放慢速度说,每个字至少用时五秒。
我的看法是,练习材料不求多,但求精。反复练习一个内容,才能练得精,迅速取得突破。河南有位姓温的读者说话发音不标准,与人沟通出现障碍,感到很痛苦。后来,他坚持用耳语法练习说“百炼成钢”,并观看我的讲座视频,进行跟读和模仿,40多天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面来看看他分享的学习体会:
在即将退伍那一年(2009年),我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于是我从一名军人变成了一名大学生,从严肃紧张的军营来到了自由活跃的校园,好像笼子里的鸟儿一下子飞上了蓝天。在校园里,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我的普通话很蹩脚,导致我与人沟通很不顺畅。由于我发音不标准,老师和同学经常听不懂我说什么,这让我感觉很尴尬,也很不自信。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学校里的普通话培训,每天大声朗读标有拼音的普通话教材,但效果不理想。后来我又去书店买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来看,但不管我怎么努力,我的普通话水平都没有明显提高。难道真的是乡音难改?讲不好普通话成了我心里的痛。
直到2012年11月底,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殷老师的讲座视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开视频观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赶紧把这套讲座视频全部下载下来,开始学习。
我先用耳语法练习了两周绕口令《稀奇》,然后开始练习一篇演讲稿。练了一个月,我并没有发现我的声音有多大变化。春节的时候,我就停止练习了。在停止练习后的几个月里,说话没有底气、吐字含混不清、嗓子累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很苦恼。直到2013年6月,我再次看了殷老师的讲座视频,决定重新练习耳语法。
针对我个人的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专门练习“百炼成钢”,主要解决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二是进行跟读模仿。殷老师讲话,发音标准,声音悦耳,表情丰富,动作形象。我边看边跟读模仿,既练习了普通话,又练习了表情、手势,一举多得。
先说说专门练习“百炼成钢”。刚开始学习殷老师所教的方法时,我很兴奋,总想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招法都学到手,绕口令也练,段子也练,结果啥都没练好。后来我看到老师说,练习材料不求多,但求精,一段时间只练一个内容,才能有所突破,就像挖井一样,要坚持不懈地挖一口井,才能挖出水来。针对自己发音不标准的问题,我选择了专门练习“百炼成钢”。
目标有了,方法有了,就需要行动。刚开始,我要求自己每天练习50遍“百炼成钢”,走路的时候,或者坐车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练习。
有一次,我在广场上练习“百炼成钢”,一口气练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我开口背诵一段演讲词,没想到一开口,我就感觉自己的声音非常清脆响亮,喉部非常轻松,并且声音一提起来,就感觉小腹在用力。这个变化让我感到很惊喜,因此我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练习的时间也更长了,有时练一个小时,有时练两个小时。练完之后,我就开口说话,体会自己声音的变化,以此增强信心。
其实,在练习过程中,我并不是每天都很有信心,也有过消极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练习的两周里,可能是因为练习强度太大,我的嗓子很难受,总感觉有痰却吐不出来。
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感到很困惑,很茫然。怎么办?我就再去看殷老师的讲座视频,试着从中找答案。结果我发现老师在说悄悄话的时候非常自然,并且每个字的音都发得很饱满,而我在练习的时候,为了体会腹部收缩的感受,故意压气息,导致气流摩擦喉部,喉部就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找到了问题之后,我就专注于气息的控制,不再考虑腹部有没有收缩。我在练习时注意两点:一是把音发饱满;二是每说一个字,就把气息都吐出来,吐到没气了再说第二个字。坚持了一段时间,喉部难受的感觉没有了,腹部的收缩感也越来越强。我想这就是量变带来了质变。
再说说跟读模仿。殷老师的讲座视频每集都有50分钟左右,不可能天天对着电脑看视频,为了便于跟读模仿,我就把视频切割成小片段。我先把视频从头到尾看三遍,了解主要内容,然后用软件把视频转换成音频,并切割成6个片段,每个片段5~10分钟,存到手机里,这样就化整为零了。等车时,或者吃饭时,我就拿出一个音频片段来练习,一字不漏地用悄悄话跟读模仿,直到自己的发音跟老师一模一样。然后,我试着把内容复述出来,整理到本子上,用不同的语速来读,并进行录音,看看自己有哪里读得不标准。
经过40多天的练习,我发现我主要有三个收获:一是气息通畅了,说话声音好听了。以前我说话,总感觉声音憋在嗓子里,很难受,现在感觉很轻松,很清爽。二是吐字清楚了,发音标准了。以前我说话,有的音发不出来,有的音发不清楚,我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但一直克服不了,现在我口齿清楚多了。三是腹部有力,说话不累了。为了检验练习效果,有一次,我一口气练习了两个小时讲话材料,嗓子一点都不累,倒是感觉腹部很累,腹部一用力,声音顿时就有了力度。
非常感谢殷老师,他不仅帮助我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教给我很多当众讲话的技巧。
手势矫正发音法
针对一些常见的发音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的练习方法,即手势矫正发音法。
比如,练习平舌音和翘舌音时,先把手指伸平,发平舌音,比如“z”;再把手指蜷起,发翘舌音,比如“zh”。通过手势来指挥舌头的动作,只要舌头的动作做对了,音也就发准了。
再比如,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时,先用手指着鼻尖,发前鼻音,比如“an”;再用手指着后脸颊,发后鼻音,比如“ang”。
同样,练习“n”和“l”,手指着鼻尖,发“n”的音;手指着嘴角,发“l”的音。
手势矫正发音法的练习要领如下:
一是要把容易混淆的两个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先发一个音,接着发另一个音,如此反复。因为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把两个容易混淆的音放在一起交替练习,就容易把它们区分开了。
二是每次练习都要加手势。发音时加上手势,不仅有听觉上的感受,还有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练习效果更好。
三是要面带微笑地练习。越发不准音,舌头越紧张,一微笑,舌头就放松了,就容易把音发准了。
四是要用耳语法练习。用耳语法练习,既能练音准,又能练用气发声,一箭双雕。
五是要每天早晚各练半小时。要纠正某个发音,就要改变原来错误的发音习惯,形成新的肌肉记忆,因此要不断练习。不管什么方法,都只对有恒心的人有用,没有恒心,方法再简单,也没用。
Part2
当众讲话技能练习法则
Lesson1
练习要做到“三习”
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要既学又习。
《论语》中讲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是学习的两个阶段:学就是效法,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就是练习,下课后自己练习。既学又习,效果才好。
当众讲话能力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我已经把提高当众讲话能力的秘诀教给大家了,后面就要靠大家自己去练习了。一位学生说:“听有的老师讲课,我能掌握50%的内容就很好了,而听殷老师讲课,我能掌握90%的内容,剩下的事情就是练习了。”
虽然我所讲的方法都很简单易学,但大家如果不勤加练习,就很难收到效果。
当然,练习也有练习之道,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想取得较好的练习效果,就要做到以下“三习”:
一是温习。温习,从字面上来说,就是要保持所学知识的温度,不让所学的知识凉下来,否则就会忘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研究,提出了描述人类遗忘规律的遗忘曲线,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一开始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所以,要趁着还没开始遗忘就进行巩固。也就是说,学了方法后,就要趁热打铁,及时练习。
二是时习。什么叫“时习”?就是要经常练习,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由生疏变熟练。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重复21天以上,就会变成习惯;重复90天以上,就会变成稳定的习惯;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这个习惯,就很困难。所以,每讲一个方法,我都要求大家至少坚持练习21天,这样量化一下,大家就好操作了。
三是悦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知识后,经常温习,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在温习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有位学员告诉我,他回家练习“芝麻这么小,西瓜这么大”这句话,刚开始练了20遍,觉得很枯燥,练到100遍的时候,就觉得脸上的肌肉灵活了,表情生动了。发现自己的变化后,他感到很高兴,练习更有动力了,进步也更快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练习当众讲话的技能,做到这“三习”,才能富有成效。其实,不仅学习讲话技能要如此,学习其他技能也要如此,因为学习之道是相通的。
Lesson2
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大年学雕刻故事的启示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名叫大年的学僧喜好雕刻佛像,但由于没有师傅指导,他雕刻出来的佛像总不尽如人意。于是,大年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
大年每天到禅堂时,无德禅师就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握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去。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始终没有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连为什么在大年手中放一块宝石也没有说明。大年有点没耐心了,但他不敢询问无德禅师。
一天,无德禅师像往常一样,又把一块宝石放在大年手中,准备谈天说地。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就觉得不对劲,脱口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
无德禅师欣慰地笑了,说道:“对了,雕刻靠的就是心手合一的功夫,这最重要的一课,你算是及格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绝招都很简单。在这个故事中,大年天天把一块宝石握在手里,握了三个月,就掌握雕刻的绝招了。可见,绝招并不难学。学习当众讲话也是如此,方法都很简单易学,就看能不能坚持练习,能不能忍受反复练习的枯燥。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练不出讲话的绝招;掌握正确的方法,加上勤奋刻苦,才能练出绝招。
二是要坚持练习三个月。我们在前面讲了,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坚持三个月,这个习惯就能稳固下来。因此,要学会某项技能,就要坚持练习三个月,这是一个起码的期限。无德禅师教大年雕刻的功夫,也是三个月才见效。当然,要想精通某项技能,就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期练习,才能达到极致。
三是要以一当十。无德禅师没有教大年很多方法,只传授给大年一个以一当十的绝招——心手合一。我教学员时,也强调以一当十的原则。我跟学员说,你们不要贪多,不要什么都练,要先找到自己突出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选择一个有针对性的方法反复练习。比如,恒心不够,就练《人一之》;激情不够,就练“速度,力量,激情”。一个材料练出效果了,再换另一个材料。总之,要重点突破,而不要四面开花。常言道,熟能生巧,反复练一个材料,比同时练10个材料见效快。先有“以一当十”,后有“从一到十”。
为了30秒,练了10800秒
上面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的道理。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学习任何一门技能,这个道理都适用。
先来看一个例子:
当地时间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时任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岐山以下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市长的身份,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
在此之前,王岐山特地从百忙中抽出半天时间来练习接旗和舞旗。他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很不容易,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梦想,他作为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国、举办城市的代表来接旗,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看到这条新闻报道,我就找来王岐山接旗的视频,计算了一下时间,我发现他面向全场观众挥舞会旗长达30秒。
为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做好这30秒的展示,王岐山练习了半天时间。这半天若按3个小时来算,就是180分钟,也就是10800秒。也就是说,为了这30秒的展示,王岐山付出了360倍的努力。
这就叫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Lesson3
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网红教授”第一次做讲座,只有三名观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现在是“网红教授”,他曾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道出自己的一桩糗事:他第一次为学生做讲座,只有三个观众。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南京师范大学搞学术讲座周,郦波作为唯一的年轻讲师,要给学生做讲座。为此,他紧张了许久,就连打不打领带这种小事都犹豫再三,最后为了正式起见,他还是打上了领带。
打扮好后,他来到可以容纳300多人的阶梯教室。一进教室门,他就傻眼了——教室里只有三个学生!郦波说,他当时还看了看表,心想自己是不是来早了。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在同一时间,楼上有另外一名“网红教授”在做讲座,所有学生都被吸引过去了。
虽然郦波感到非常失落,但他还是把这场讲座讲下来了。讲完后,他问这三个学生,觉得他讲得怎么样,其中一个女生说:“老师,你讲得很好,我看好你!”另一个男生听讲时兴致勃勃,讲座结束,又趴在桌子上睡觉了。
回家后,郦波的爱人问他讲座做得如何,郦波打趣说,全场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默认了。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为什么郦波后来也能成为“网红教授”?就是因为坚持,他做了近千场讲座,才换来了这个声誉。
坚信才能坚持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德经》将人分成几类,最优秀的人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后,会立即付诸实践,不管达成目标的过程多么艰辛,最后都会以成功告终;中等人听到道理后,会在实践过程中将信将疑,走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弯路;最糟糕的一类人在听完好的道理后,不加思考,就报以骂声,最终一事无成。白岩松说,大多数人都属于中等人,年轻人有时应该选择相信前人的智慧,这会让自己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我的演讲课教学实践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半信半疑的人最多,完全相信或不信的人较少,而最后学有所成者都是相信我的人。相信,就会行动;行动,就会有效果。
2018年12月,我给深圳创融商学院第七期总裁演讲班的学员上课时,一位姓谭的第五期学员来复训。她兴奋地告诉我,她每天累计练习40分钟耳语法,至今已坚持了8个月,身体状况和讲课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就让她把收获写下来发给我,以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她是这样写的:
1.我是一名企业培训师,原来连续讲话两个小时,嗓子就干、哑、痛,一两天内很难恢复。严重的时候,嗓子还会发炎。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
2.原来我的血压低压总是低于50mmHg,经常头晕。通过练习耳语法,我的血压正常了,低压达到了70mmHg左右。而且,原来我总是手脚冰凉,现在这种情况也改善了。
3.原来我讲课经常觉得气短,如果讲的时间比较长,讲到最后就觉得接不上气来。现在我学会了气沉丹田,讲一上午课,也不会出现气不够用的情况。
通过坚持练习耳语法,我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整个人非常阳光。我会将我学到的耳语法分享给我的同事和朋友。
坚信才能坚持。这位学员因为坚信我的方法是有效的,所以每天坚持练习,果真收获很大。
何谓“坚持”?拆开来讲,“坚”就是“坚定”,“持”就是“保持”,“坚持”就是“坚定地保持”,也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知难而进,而不要知难而退。
我之所以对郦波教授的故事产生较深的共鸣,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做事坚持到底的人。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但我已出版了三本书,并且获得了很好的读者反馈,这都是因为我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无论多忙,我都坚持写作。
坚持到底者不超过5%
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坚持一万小时,可以让人成为行业专家;坚持一生,可以让人成为行业翘楚。
然而,坚持非常不易,除了要禁得起苦头的考验,还要禁得起甜头的诱惑。
媒体人秦朔在《平安三十而立,解码马明哲的成功之道》一文中写道:
2017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占115席。财富50强,中国占12席,仅次于美国的21席,它们分别是:国家电网(2)、中石化(3)、中石油(4)、中国工商银行(22)、中国建筑(24)、鸿海(27)、中国建设银行(28)、中国农业银行(38)、中国平安(39)、上海汽车(42)、中国银行(42)、中国移动(47)。这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竞争。
位居财富50强的这12家中国企业,从创立到今天,企业创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和鸿海的郭台铭。1988年,马明哲作为最早的倡议者和主要创办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
…………
1994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市长李子彬计划为市政府配备一个金融专业较强的副市长,配合发展深圳的金融产业。他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说马明哲,连深圳老书记李灏也加入说服之列。当时马明哲还不满40岁,事业初成,也拥有中南财大的博士学位,综合条件可谓一时之选。面临诱惑,他陷入长考,并去请教袁庚。老人家说:“小马,你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做企业。”
也许马明哲自己本就有答案,但袁庚的话,无疑使他更加坚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要做中国最好的企业,跟随中国的崛起,进入世界顶级企业前列。此后,当更高级别的职务向他招手时,他很释然:从政是为国服务,做企业,尤其是做一家伟大的企业,一样是为国服务。
一心一意的马明哲领导平安从保险开始,一路前行,几乎跨越了所有金融领域。今天的平安集团直接管辖着超过20个在行业内都很有影响的各类子公司。
袁庚曾任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是促成中国平安诞生的关键人物,他的意见对马明哲来说无疑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马明哲本人来做决定。马明哲抵抗住了当官的诱惑,最终成就了中国平安。
并不是每个人都禁得住当官的诱惑,有些人就因此荒废了事业。比如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跑到安徽做了五年副县长,荒废了相声事业,让人觉得可惜。
大多数人在坚持干事业的道路上可能不会遇到当官这么大的诱惑,但难免会遇到各种小甜头的诱惑。只有禁得起这些小甜头的诱惑,才能坚持到底,成就辉煌。
我曾在一位学员的企业里看到这样一句口号: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同名文章,文章中说,成功的历程的确很艰辛,在心理、体能等方面,都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就淘汰了80%的人。剩下的20%的人,去追求成功,中途因学习不够淘汰一些,因恐惧失败淘汰一些,因受到消极影响淘汰一些,因体能不支淘汰一些,自以为中途改道淘汰一些……最后又淘汰掉80%的人。因此,有96%的人在成功路上被淘汰,只有4%的人能取得成功。
我在演讲课上也发现一个“5%”定律:上完我的演讲课后,有50%的学员能坚持练习21天,而21天以后还能继续坚持练习的人,就不超过5%了。这个比例与上面提到的4%的成功概率是差不多的。
你想成功吗?想的话,就做那5%的坚持者吧!
Lesson4
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反复尝试,成功率从1%提升到63%
有位署名“休闲人”的读者,在“一字悟”中讲了一个反复练习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坚持
通过练习段子《人一之》,我学会了坚持,现在我这个文字功底很差(上学时,我的语文总是不及格)的人,也能按时完成每周的“一字悟”作业了。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一定能成功,正所谓“奇迹在坚持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在《读者》上看到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很深的感触。
一位大学的老教授在上公共课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备选答案有四个:10%、23%、38%、63%。
经过十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大部分人都选了10%,少数人选了23%,极个别的人选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却没有人选。
老教授沉默片刻,微笑着公布了正确答案:成功率是1%,就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么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因此最后成功率应该是:100%-37%=63%。
全班哗然,学生们都很震惊,没想到反复尝试一件事,成功率竟然能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63%!
大道理谁都会说,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就拿练习当众讲话技能这件事来说,大多数人刚开始读到殷老师的书时,都觉得很实用,练习也很认真,收到的效果也很明显。但是,进入老师所说的停滞期后,练习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因此难免会懈怠,至少练习没有刚开始时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了。这时候最需要坚持了,要调整心态,坚持下去。自古以来,成功的人并非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毅力罢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方法再好、再实用,也要靠自己不断练习,不断体悟,才能有效果。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在坚持中创造奇迹吧!
我把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派”,只看书不行动;另一类是“习派”,看了书就开始行动。这位读者就属于“习派”,他不仅开始练习了,而且坚持下来了。
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来看一个柏拉图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很多人慕名前来向他学习。有一天,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学者?”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动作,然后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300次,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谁坚持下来了?”
教室里有90%的学生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们:“请告诉我,这个最简单的甩胳膊的动作,谁坚持做到了今天?”
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掌握当众讲话技能,要恒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学会当众讲话,就要恒练。
什么叫恒练?就是天天练习,不断练习。
关于恒练,我有一个“打鱼论”。我把学习技能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晒网不打鱼的人,也就是光学不练;第二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一开始劲头很大,但坚持不下去;第三类是天天打鱼的人,这类人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
想掌握当众讲话技能,就要做天天打鱼的人,这样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具备较强的讲话能力。
恒练的关键是要有耐心,不急躁,不厌烦。一般来说,恒练会经过新鲜、枯燥、习惯三个阶段。刚开始练习觉得新鲜好玩,再练下去,就会觉得枯燥单调,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耐心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能形成习惯,不练反而会觉得不舒服。
反复练习有用,但并不有趣。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这时候就会产生焦躁情绪。那么,怎样消除焦躁情绪呢?要用理性战胜情感,在不想练了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正是磨炼自己的关键时刻,不能打退堂鼓,此刻一退,前功尽弃。
想要成功,就要有耐心,忍受住枯燥,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形成习惯为止。枯燥是黎明前的黑暗,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灿烂的朝霞!
千锤百炼,才能有所超越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2005年,珠海市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黄河大合唱》大型合唱会,会务组指定我担任这场演出的主持人,并表演其中的一个诗朗诵节目——独诵光未然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时间6分钟,由珠影乐团演奏交响乐伴奏,500人的合唱团进行演唱。
为了保险起见,朗诵者一般都拿着夹子上台,看着词朗诵。但是,时不时看词会分心,无法全身心投入表演。因此,我决定破釜沉舟,把这首近千字的诗背下来,不拿夹子上台。
我用了一个月时间来背诵这首诗,每天一睁开眼,我就背道:“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我像发了疯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背诵这首诗,走路时背,吃饭时背,上厕所还背,开车时还播放着朗诵录音。
听到我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这首诗,太太不堪其扰,对我说:“求求你别背了,我听得都想吐了。”
最后,我把这首诗背诵了300遍,达到了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程度。在正式演出时,我声情并茂的朗诵与珠影乐团的精彩演奏融入一体,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情不自禁地落下热泪,而我自己也实现了在朗诵方面的突破。
为了把这个诗朗诵节目保留下来,从2005年开始,我每天至少要背诵一遍这首诗,累计背诵了1500多遍,做到了随时可以上台朗诵。
2009年,一场临时告知我的演出让我尝到了恒练的甜头。那次,珠海市爱乐合唱团和中国歌剧院乐团合作演出,主办方当天下午才告诉我,晚上由我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乐团演奏交响乐伴奏。因为我每天都在背诵这首诗,所以我只和乐团排练了一次,当晚就熟练地上台表演了。我和乐团配合默契,演出一气呵成,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晚会结束后,导演惊奇地问我:“下午才通知你,你怎么这么快就能把诗背下来?”
我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他才恍然大悟。
正因为我亲自验证了恒练的好处,我才会一直向学员强调“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这个理念:
你想让自己由内向变外向吗?如果想,就加上手势练习“速度,力量,激情”,每天练习100遍,坚持10天,你讲话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给人活泼开朗的感觉。
你想让自己由不苟言笑变为笑口常开吗?如果想,就每天练习说“引”字100遍,坚持10天,就能养成微笑的习惯。
你想让自己讲话条理清晰,好听又好记吗?如果想,就把自己用“四说”结构写的作业背诵100遍,以后你再写讲稿,自然就会套用这个结构。
我让学员把每个练习重复百遍、千遍,而任正非、马云更狠,他们认为读书或训练要重复一万遍。
任正非说:
我认为学习不要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反而懂得不深不透。我认为要读书破万遍。公司公布的很多文件,是高层智慧,是反复多少遍研究出来的,所以有机会就要多读公司文件,要反复读,一个星期一次行不行?读读你就明白了。如果以后要当将军管理整个队伍,你先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整个问题的,一遍不懂不要紧,多几遍理解就靠近了。
马云说:
日本的武士道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他们在学武时依靠的是严格的训练。一个桩在这里,师傅让你先用这个姿势砍一万刀,再来讲你的功力有没有提升。然后师父再教你第二刀,接着再砍一万刀。
因此,阿里巴巴做管理培训,不管是针对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只教三门课,要求管理者必须反复训练,直到能够具备这些核心能力。
千锤百炼,才能有所突破。这就是任正非、马云超越常人的秘诀,也是他们带领的团队能够超越一般团队的秘诀。
无论做什么事情,成功之道都很简单,就是反复练习和实践。
Lesson5
怎样培养恒心?
有恒心是成大事者的珍贵品质
有位读者说:“殷老师,从开始接触您所讲的当众讲话练习方法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四个月了。您说练习当众讲话技能,贵在坚持,道理我都懂,但我在实践练习的时候总是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坚持,练习总是断断续续。一有点空闲时间,我就想看看电影,或者浏览一下八卦新闻,等时间过去了,才懊悔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吧。不知道您的其他读者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其实,像这样缺乏恒心的学员不在少数。比如,一位大学生说:
在最开始的几周里,我可以每天练习20遍《人一之》,甚至超过20遍,每周四都深有感触地写下本周练习的“一字悟”。在这个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可是,坚持了一个月以后,我就产生了很强的惰性,觉得上了一天的课,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了,哪还有力气练习?
然而,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就要坚持练习,这也是《人一之》这个段子教给我的道理。同时,练习《人一之》也让我拥有了一样珍贵的东西,就是恒心。人和人的差别并不大,有时成功与否,就看有无恒心。
那么,怎样培养恒心呢?下面介绍五个实用方法。
每天练习20遍《人一之》,每周写一篇“一字悟”
为什么要练习《人一之》?因为这个段子本身就有激励作用,只有付出10倍于别人的努力,才能超越别人。
人人都有惰性,做事情都可能会半途而废,每天练习这个段子,正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养成坚持的习惯。
而且这个段子一共才20个字,用“笑手镜”的方法练习一遍,只需要15秒,每天练习20遍,也只要5分钟。想让一个人愿意行动,就要让他觉得付出少,而得到多。人们喜欢买打折商品,就是这个道理。每天花5分钟练习,付出不多,坚持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讲话能力。
除了每天练习20遍《人一之》,还要每周写一篇“一字悟”练习感受。为什么?原因有四:
第一,把练习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二,可以锻炼写作能力。每周写一篇“一字悟”,间隔时间不长,练习感受不会有太大变化,想写出新的东西,难度比较大,这就逼着你要去仔细体会,并且要多动脑筋,才能写好。
第三,记录练习感受本身就是在进行自我监督,检查练习效果,以便及时发现不足,找到改进方法。
第四,能够培养感悟能力。“悟”从哪儿来?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感悟,在写作中升华。
有位UIC的学生就通过这个方法练出了恒心,她写道:
小时候,我上过很多特长班,比如钢琴班、舞蹈班、声乐班、美术班、书法班……学的东西虽多,却没有一样精通,大多是半途而废。很多教过我的老师都说我脑子挺聪明,就是没有毅力,没有恒心。
上第一节演讲课时,殷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对着镜子练习20遍《人一之》,每周写一篇“一字悟”。
起初我认为这个任务很容易完成,这个段子一共才几个字啊,太简单了!但是,练了几天后,我就发现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新鲜感消失之后,练习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坚持练习,我便也咬牙坚持。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就发生了转变,我不仅不对练习感到厌烦,还觉得很享受,每天练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有恒心了,做事不再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事情再繁杂,我都可以耐心地做完。在管理自己的网店时,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这次成长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微激励法
对80%的人来说,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是很辛苦的,如果能在枯燥中找些小乐趣,不断用微小的成就来激励自己,就会苦中有甜,这样就容易坚持下去了。
比如,我每天早晨会把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然后用电脑统计一下字数。哇,1500字!没想到我一会儿工夫就写了这么多字,真棒!这就是一次自我激励。
再比如,我每天早上要练习双手摸地拉筋的动作。刚开始时,我两腿绷直,手摸不着地,我就先屈腿,让手能摸着地,这样我就开心了。带着愉快的心情,我一下一下地练,练到50次左右的时候,我的腿自然就能绷直了。
得寸进尺法
得寸进尺法就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做,逐步增加难度,最后实现目标。
我在“樊登读书”App上看到一篇解读《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一书的文章,里面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忙碌的职场人,怎样才能学会西班牙语呢?你可能会说,每天抽空看一看,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学会。实施起来你就懂了,基本没戏!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科学有效的办法:
第一级:用西班牙语点一次餐。
第二级:和一个西班牙的出租车司机沟通一次。
第三级:略读一份西班牙语报纸,至少看懂一个标题。
第四级:看懂一集西班牙语动画片的大致剧情。
第五级:阅读一本幼儿园水平的西班牙语书。
终极目标:能和一个西班牙人进行一次完整的日常交流。
与“抽空看一看”相比,这个方法可靠在哪里呢?在达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你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明确的关卡,这些关卡就如同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当你升级过关之后,“荣耀时刻”带来的喜悦与满足感自然会推动你向下一个里程碑攀登,最终让你实现目标。
这就是得寸进尺法的经典案例。用西班牙语点一次餐就是“得寸”;然后用西班牙语和出租车司机沟通一次,就是“进尺”。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道理,在这个五步学习法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得寸进尺法为什么能让人坚持到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易,即容易做到。一听学习西班牙语,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难。如果只是学会用西班牙语说一个菜名,恐怕任何一个到西班牙旅游的人都会觉得很容易,能够做到。
二是甜,即有甜头,能起到激励作用。你用西班牙语点餐,如果服务员听懂了,给你上菜了,你就会尝到学习这门语言的甜头,这样你是不是就会非常开心,信心大增呢?
在我的演讲课教学中,这个方法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比如“三定”练胆法就是从易到难的:第一步是练习笑定,就练习说一个字——“引”字就可以了;第二步是练习笑定加眼定,在面带微笑的同时,眼睛要先看左边的观众,再看右边的观众,然后看中间的观众;第三步是练习笑定、眼定加站定。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员很快就能掌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易到难,得寸进尺,就是有心人获得成功的方法。从“得寸”开始,然后“进尺”,再“进丈”,在由小到大的成功喜悦中坚持到底。
甜头交换法
甜头交换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你我交换法,就是你满足我一个要求,我就给你一个甜头;另一种是自我交换法,就是向自己承诺,完成一件事,就奖励自己一个甜头。
1.你我交换法
你我交换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及时交换,就是你满足我的要求后,我马上就给你甜头;另一种是到期交换,就是你先满足我的要求,我日后再给你甜头。
(1)及时交换
先来看一个例子:
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小时候特别喜欢玩电子游戏,花了大量时间在上面。他曾经带不少同学回家一起玩游戏,其中有人留级了,有人退学了,而他却没有沉迷于游戏。
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和他定了一个交换协议:只有在当天的所有家庭作业都高质量完成(正确无误且页面整洁)的前提下,他才可以玩游戏;如果想多玩一个小时游戏,就必须多学习一个小时。正因为有这个协议,他才能很好地平衡学习与培养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后来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又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学习,获得了互动媒体专业硕士学位。在美攻读学位期间,他就与人合作开发了《云》和《浮游世界》两款游戏,全球下载量突破200万次。2013年,在国际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他设计的《风之旅人》获得了11个奖项中的6项大奖。
我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总裁演讲班上也会用这种及时交换甜头的办法来激发学员的练习热情。
有一次,我在课间休息前说:“我和大家定个协议:如果课间休息时,有80%的同学用耳语法练习三遍《人一之》,一会儿上课时,我就给大家朗诵一首诗。”
全班雀跃,班长马上说:“我们集体练习完再休息,好不好?”
于是,全班学员集体练习了三遍《人一之》,之后才休息。一上课,我马上兑现承诺,给大家朗诵了戴望舒的《雨巷》。
(2)到期交换
我在UIC教过四年演讲课,为了督促学生用耳语法练声,我每次都会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公布一个期末免试协议:哪位学生能每天用耳语法练习20遍《人一之》,期末的口试就可以免试。每个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免试。
这所学校采用全英文教学,我的演讲课是少数用中文教学的课程之一,又有免试的机会,学生觉得像天上掉馅饼。结果,一个班60名学生,每次都全员报名。
那么,能坚持到期末的学生有多少呢?我教了四年课,一共八个班,其中有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坚持到底了,其余六个班,有90%的学生坚持到底。
当然,为了确保学生能坚持练习,我还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比如,报名参加免试者,要上台宣读一份诚信承诺书,期末还要宣读承诺兑现书;每周要写一篇练习笔记。平时在课堂上,我还会进行抽查。
2.自我交换法
我虽然算是一个做事能坚持的人,但有时我也会觉得枯燥。怎么办?我就给自己一些甜头。
比如,我很喜欢在家看电影和电视剧,我就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上午要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写书、写讲课小结、修改课件等),下午才可以看电影和电视剧。这样,我每天上午工作时,一想到下午就可以放松了,我就觉得很开心,工作起来就很有劲头。
再比如,为了坚持阅读经典书籍,我就向自己许诺:看完枯燥的书,就可以看有趣的书。我每次外出讲课,不管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都会带两本书,先看我的安身立命之书——《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再看《环球人物》杂志或人物传记等有故事情节的书。
叠加式坚持法
什么是叠加式坚持法?就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去做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
2019年1月,我在给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办的工信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讲课时,特地邀请上一期研修班的班长肖行政来现身说法。
肖行政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在课堂上,他和大家分享了叠加式坚持法。他讲道:
我练习耳语法已经半年了,现在还在坚持。
我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当众讲话的机会多,必须提升讲话能力。
二是我将练习耳语法与晨跑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2018年7月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晨跑。晨跑结束后,我放松5~10分钟,顺便练习一下耳语法,既锻炼了肺活量,又训练了讲话技能。
我喜欢晨跑,在晨跑的同时,我进行耳语法的练习,这样就容易坚持下来了。
肖行政的叠加式坚持法是否有效呢?来看台下的一位学员写的“一字悟”感受:
练
好口才是练出来的。
1701班的肖行政的分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肖行政学习耳语法后,坚持练习了半年时间。他上台分享经验时,不慌不乱,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Lesson6
学习当众讲话,要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什么是技能?游泳打球是技能,唱歌弹琴是技能,当众讲话也是技能。
学习技能,光看是没有用的,只有亲自去实践,反复去练习,才能掌握。
学习任何技能,都要经过仿招、练招、创招三个步骤。仿招就是模仿,这也是学习技能必经的一个过程。我在教授演讲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看不起模仿,认为模仿太低级;二是模仿的时候放不开,怕模仿不好被人笑话。
其实,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小孩子学说话,不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吗?大人说什么,孩子就跟着学什么,慢慢就学会了说话。长大后,我们接受学校教育,学习写作文,其实还是在模仿。经过长期模仿,我们才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最后才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在演讲教学实践中自创了耳语练声法,这属于创招,但归根到底,这还是源于仿招。
1980年,我到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进修,跟着老师系统学习了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方法依靠胸腔、横膈膜和腹肌联合控制气息,使发声有根基,声音有立体感。胸腹式联合呼吸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这种方法虽然很科学,但非常难学,我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才掌握。说实话,我以前做播音或主持工作时,用气发声的状态一直很不稳定,时好时坏。尤其是在朗诵诗歌时,我常常为无法自如用气而苦恼。
直到2005年,我开始给普通大学生上演讲与朗诵课,才逼着自己去寻找更简单易学的用气发声方法。我教的这门课只有一个学期的课时,在这一个学期里,学生们不光要练声,还要练胆、练情、练识。显然,教学生们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不切实际的。
怎么办?我想起当年广院的老师说过,耳语可以让人体会到气沉丹田的感觉。于是,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摸索,自创了耳语练声法,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如果没有当年在广院的仿招训练,我就不可能创造出这个方法。
模仿不能走样
要模仿,就不能走样。
“样”是什么?“样”就是样板,比如字帖就是一种样板。
样板是专家智慧的结晶,学习技能,要按照样板练习,先达到形似的程度,进而才能达到神似的水平。比如练字,先临摹字帖,把字的笔画、结构都临得很像,这就是形似。再练下去,就能把字的气韵、神采也展现出来,这就是神似。没有形似,何来神似?
网友高岩在一篇博文中说,日本中小企业的大部分雇员的素质并不高,工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也不比中国同行好,但他们效率很高,很有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善于模仿。日本企业选用的范本都比较标准,雇员照着范本认真做,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很高。以铁路设计为例,每当新的设计规范发行时,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就会发行相应的设计算例。这些设计算例都是由专家做出来的,并且经过了反复检查和审核,覆盖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堪称精品。这些设计算例就是样板。
为了使学员掌握“一简二活”的讲话技巧,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写“一字悟”。我会给学员一个模板,里面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表明观点的一个字,第二个要素是解释观点的一句话,第三个要素是证明观点的一个例子。请看范例:
改(一个字的观点)
精彩的演讲稿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用一句话解释观点)。马云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做演讲,事先已经写好了演讲稿,但是在上台前,他又做了20多处修改。(举例)
我要求学员严格按照这个模板来写“一字悟”作业。如果没有这个模板,学员的“一字悟”就会写得千姿百态,达不到练习“一简二活”的目的。
模仿是一条快速高效的学习途径
模仿是一条捷径,可以让初学者快速入门。
很多人当众讲话干巴枯燥,不精彩,我就教他们“双人舞”练情法,让他们模仿练习。比如,在课堂上,我教学员用“双人舞”的方法朗诵《望庐山瀑布》,我会先给学员做一遍示范,然后让他们模仿我的动作和眼神进行练习。学员一模仿,马上就掌握了“双人舞”的方法,课后再不断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形成肌肉记忆,只要一讲话,就会做手势和表情,这样讲话自然就生动形象了。很多学员感慨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克服了讲话无情的毛病。
从学习当众讲话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进行模仿练习,所以不要瞧不起仿招。要认识到仿招的重要性,这是学习任何技能都必经的阶段。只有经过仿招、练招,最后才能创招。
Lesson7
复盘是快速提高讲话水平的重要方法
学习当众讲话,需要进行复盘
先来看一位学员发给我的微信消息:
殷老师,您好!我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总裁演讲班11班的学员×××。上星期我们班做汇报演讲,主持人本来是×××,但她有事迟到了,您临时安排我代替她做主持人。第一次在你们这些专业人士面前做主持人,我还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上午的时候,我不敢多说话,怕说得多,错得多。下午我就好多了,更放得开了。但是,在介绍同学×××的时候,我还是说错话了,我居然说您拒绝让他演讲。很抱歉,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也说明我的主持经验不足。
后来我琢磨了一下,我应该这么说才对:“刚才×××同学因为没有做好准备,得到了殷老师的特别关照,殷老师让他先下去准备,准备好了再上来。”等×××做好准备再次上场时,我应该说:“×××,加油!希望你的演讲像你的名字一样无敌!”
这位学员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她会进行复盘。
什么是复盘?复盘是一个围棋术语,就是下完一盘棋后,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围棋高手都有复盘的习惯。
学习当众讲话,也需要进行复盘。
怎样复盘?
上面这位学员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复盘过程:
第一步是顾。顾就是回头看,回顾。大多数人做事,做完就完了,而这位学员却不是,主持完一场活动后,她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回顾。
第二步是找。在回顾的过程中,这位学员找出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优点是下午比上午放松了很多,不再那么紧张了,证明多实践一点,胆子就会更大一点;缺点是主持经验不足,说错了话。
孔子说“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才能“不贰过”。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步是改。找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就为“不贰过”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就要进行改进或改正。这位学员事后就想出了一段更好的主持词。
如果这位学员能张口反复练习这段主持词,复盘效果就会更好,下次她在台上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如何应对了,这样她就能成为一个反应机敏的优秀主持人。
我推断这位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复盘的习惯,我并没有布置这项作业,她不但主动做了,还把结果发给我看。没有复盘习惯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复盘是快速提高讲话水平的重要方法,如果大家每次实践后,都能像这位学员一样进行复盘,讲话水平就会提高得更快。
Lesson8
怎样培养悟性?
什么是悟性?
有一次,我给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总裁演讲班的学员上课,有三位学员上台演讲的表现就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悟性。
一位姓何的学员一上台,先说道:“请大家闭上眼,默数三下,再睁开眼。看到什么了?看到我在演讲。好,现在就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我演讲。”
这个互动一做,大家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到这位学员身上了,然后她就开始介绍他们公司的业务情况。
我点评道:“×××的一个优点是会互动。”
在台下当观众的一位姓王的学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到他上台的时候,他也用了互动法。他先说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坐过高铁的请举手。”然后,他就开始介绍他们公司研发的高铁技术。
我在点评时,特别提到他设计的互动非常好,比姓何的学员的互动更加扣题。
他说:“老师,我是现学现卖。”
我马上说:“这就叫有悟性。看到别人的长处,马上学,马上用,聪明!”
在我的鼓励下,后面又有一位学员也临时加上了开场互动。
悟性,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说清楚。但是,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什么是悟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悟性?我们天天说悟性,但我还真没查过“悟性”这个词的解释,后来我查了一下字典,字典中对“悟性”这个词的解释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我觉得还要加上一个能力,即行动能力。
悟性好的人,有两个特点
1.敏感
从字形来看,“悟”字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吾”字,可以理解为“吾心”,也就是内心。
有一个词叫“感悟”,说明先有“感”,才有“悟”。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感受外界事物,内心产生感触,从而明白了一些道理,这就叫感悟。
悟性好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外界事物敏感。敏感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来说,“敏”就是敏锐,“感”就是感知,“敏感”就是敏锐的感知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
不敏感的人,你就是讲十遍八遍,他也还是不理解;前面的人犯了错,他完全意识不到,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举个例子,前一位学员站在投影仪的灯光下演讲,脸是花的,下一位学员还站在那个位置,这就叫不敏感。
敏感的人,你讲一遍,他就听明白了;前面的人做错了,他马上就能意识到,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我前面讲的例子中,台下有20位学员,为什么只有姓王的学员能现学现卖?就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一看就知道互动法好,他也可以拿来用。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对管理人不敏感,但是对演讲教学非常敏感。在生活中,我看到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马上想到是否能和我的教学联系上,如果有借鉴价值,我就会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素材。
有一次,我在手机上看到中央电视台驻美国首席记者王冠谈南海问题的视频,面对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的舆论,王冠有力地回应说,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没有打过仗,也就是说中国40年才打了一仗,而美国多少年打一仗?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例子用来说明“要有说服力,就要举例子”是非常恰当的,可以作为我的教学素材。后来我在课堂上给学员放了这段视频,效果确实很好。这就说明我有较高的职业敏感度。
2.行动
悟性好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后,紧接着就会行动。
领悟的东西再多,不能落实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去改变自己,也还是不能叫有悟性。
比如,有些学员可能也觉得互动法很好,但只是在心里赞叹了一下,而没有去借鉴。而姓王的学员领会到互动开场的好处后,马上就把这种方式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
又比如,我在课堂上讲了耳语练声法,我告诉学员,只要坚持练习,声音就会变得好听,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学员只有20%。事实证明,凡是马上行动并坚持练习的学员,声音真的变好听了,而且讲话再多,嗓子也不会疼。
行动真的非常重要!最可悲的是,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躺在床上。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一直有写博文的习惯,至今已坚持了9年,发布了500多篇博文。可是,现如今,博客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而微博、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把博文转到微博、微信上是很有必要的。把博文转到微博上,我一直都在做,因为每次写完博文发布的时候,都会有发布长微博的提示,我一点击,就发出去了。可是,把博文转到微信上,我却一直想做而没有做。
我的学员建立了十几个微信群,我把博文发到这些微信群里,有很多好处:一来可以继续指导学员进行课后练习,二来可以与学员保持互动联系,三来可以从中获取教学相长的资料。
那么,怎样把博文转到微信上呢?有两个办法:一是可以在博客里寻找解决办法,二是可以开口向行家请教。但我一直是只想不做,三四年来,那些博文一直寂寞地躺在我的博客里。
直到2019年1月,我才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我在博客里寻找把博文转到微信上的办法,结果我发现操作其实很简单,每篇博文的下方都有微博、QQ、豆瓣、微信四个图标,一点击微信的图标,马上就跳出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把博文分享到自己的微信里,然后就可以转发到学员的微信群里了。
记得那天我把一篇博文发到微信群里的时候,学员们的反应非常热烈。有位学员说:“太好了!很细致,一看就会。”还有一位学员说:“感谢殷老师的分享,非常专业详细的指导。”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我为什么拖了三四年都没去做呢?原因就是行动力差!以后再有好的想法,该怎么办?马上就付诸行动!
世上有些事,你以为很难,但真的去做了,就会发现并不难。就算在做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了问题,也不要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办法解决就行了,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古人说,勤于思而敏于行,意思就是勤于思考,行动迅速,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悟性好的人的特点。
悟性是可以培养的
人和人的悟性不一样,有的人悟性强,有的人悟性差。经历同一件事,看同一本书,悟性强的人就会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想得更准,想得更快。
我把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听觉悟,就是听到某些话后有所悟,比如听了父母、老师的教导后,悟出一些道理;二是视觉悟,就是看到某些事情后有所悟,比如看到农村的贫困落后,产生感悟;三是体悟,就是在进行某些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悟,比如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悟出要把身体重心放在腰眼的位置。
悟又分为大悟和小悟。若有所悟,是小悟;大彻大悟,是大悟。我认为听觉悟、视觉悟是小悟,而体悟是大悟,因为听不如看,看不如练,体悟给人的感受最深。
人有悟性,就容易创新。为什么?因为善于悟,就是爱思考;爱思考,就容易产生灵感;有了灵感,就容易创新。由此可见,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悟的结果。
讲话要有新意,就要讲自己的感悟。为什么?一是事情新,因为你讲的是自己的故事;二是观点新,因为你讲的是自己的想法。
悟性并非看不见摸不着,而是可以培养的。
怎么培养呢?就是要多想,多记录,多行动。不管是大悟还是小悟,都要及时记录,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真悟,否则就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仍一无所获。
Lesson9
微行动是意志力不强者的成功秘方
成功始于“最小行动”
想要成功,就要“敏于行”;而要“敏于行”,就要克服惰性。
怎样克服惰性?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微行动,也就是采取很微小、很简单的行动。
刘墉之子、心理学专家刘轩在《幸福的最小行动》一书中举例说,他有一个朋友想养成跑步的习惯,但一想到跑步那么累,就放弃了。后来,他用“最小行动”的概念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简单到如果做不到,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每天到了锻炼时间,只要穿上球鞋,系好鞋带,走到家门口就行了。奇妙的是,他往往穿好鞋,走到门口,也就顺利地走出去了。现在刘轩的这个朋友已经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还挑战了马拉松。
我之所以能出版三本书,也是因为我采取了微行动的办法。一本书要写十几万字,看起来很难完成,但我给自己定的时间是一年写完,分解到每天就是每天写300~500字,然后我就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坐在电脑前写这么多字,这样心理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结果,我常常一坐在电脑前就不想起来了,一写就是一个半小时,一统计字数,一两千字,远远超出预定目标。
由微行动开始,我逐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现在我每天都必须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才觉得舒服。
记得在写《领导干部21天提升当众讲话魅力》一书时,我去台湾旅游,每天仍笔耕不辍。当时我们两个人住一个房间,为了不影响室友,我每天一早就去酒店大堂写作。
想获得成功,可以从“最小行动”开始,克服惰性,坚持到底。
采取微行动的本质是打破惯性
惰性其实是一种惯性,采取微行动的本质就是打破惯性。比如,晚上不想睡觉,是因为白天一天都在活动,形成了动的惯性;早上又不想起床,是因为睡了一夜,形成了静的惯性。
要打破这种惯性,就要马上行动:晚上一到点就立刻上床睡觉,早上一到点就立刻起床。
又比如,我胃口很好,经常会吃撑。为什么会吃撑呢?因为我坐在饭桌前一直不起来,由于惯性,我会一直动筷子,等我感觉到吃饱了,其实已经吃过头了。
怎样改掉吃得太饱的毛病呢?吃到七八分饱的时候,就马上站起来,打破接着吃下去的惯性,只要稍微停一会儿,就不想吃了。
微行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让人在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打破原来的行动惯性,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新的积极的行动惯性。
采取微行动的两个好处
1.容易做到
因为是微小的行动,举手之劳,所以很容易做到,即使是意志力不强的人,也能够坚持下去。
我在网上看到江苏宜兴的一所小学有个感恩教育活动,叫作“感恩情尽孝心,温情微行动”,分为查查看、做做事、捶捶背、洗洗脚、拍拍照、说说话、送送“礼”、写写文等行动,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做到,因此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微行动容易做到,就是现在人人都爱看手机。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呢?为什么有些不爱学习的人现在也爱读文读图了?原因就是在手机上太容易找到有趣的内容了。
以前没有有趣的内容吗?有,但是在书上,在报纸上,在电视里。而现在,我们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一点击,就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内容,再一点击,又跳出一个有趣的内容。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放不下手机,结果就上瘾了。
2.反馈及时,激励人继续行动
反馈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反馈,另一种是负反馈。
什么是正反馈?比如,我在电脑前写作,先写出一两行,然后慢慢地,写出一段话,这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我就会兴致勃勃地写下去,沉浸在写作的快感中,忘记了时间。这就是正反馈。
然后,负反馈就来了。写作时间长了,我就会感觉腰酸背痛。这时候,我就知道我必须活动一下了,我就会站起来拉拉筋,甩甩手。
其实,微行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古人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说的是从微行动开始,一直坚持下去,最终达成目标。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进阶训练版更新,Unit 2 训练场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