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其它小说>FBI微反应>上篇
  微表情——面孔微反应背后的内心变化

  当一个人被别人一语道破其真实内心时,会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出卖你的究竟是谁呢?当你百思不得其解时,对方正在通过你的面部表情变化观察着你的心理活动。这时,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是耳朵的小动作或是呼声的改变,都会让对方把你内心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没错,出卖你的正是这些被称为“面孔微反应”的微表情。

  1.伪装得了表情,伪装不了内心情绪的变化

  人生就像是一场假面舞会,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去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企图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然而FBI特工却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可以伪装自己的表情,但是却伪装不了内心情绪的变化——这些变化终将通过一种我们不易察觉的方式展露出来,让人们的内心情绪想藏也藏不住。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曾经抓到过一名间谍,尽管他表现得十分配合,对自己参与的案件供认不讳,但是却拒绝透露关于同伙的任何信息。由于这名间谍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受过专业训练,对审讯流程及常用方法也十分熟悉,一时还真让FBI特工无法找到突破口。后来,这名间谍被交到了同样经验丰富、成熟老练、在FBI工作时间较长的老特工戴维森手上。

  对于这名间谍,戴维森采取了自己独特的做法:他先准备了一些小卡片,在这些卡片上分别写上了他们从其他渠道得知的曾经和这名间谍一起工作过的人的名字——他打算将这些写有名字的卡片拿给那名间谍看,并让他大致描述下上面的每一个人。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戴维森开始行动了。果然如其他同事所说,这名间谍还算是配合,他对每一个自己看到的名字要么按戴维森的要求进行描述,要么直接干脆地回答“不认识”。然而,戴维森并不在意这名间谍到底描述了些什么,他更关心的是这名间谍在描述这些人时脸上的表情变化,尤其是那些细微的变化。

  显然,经验老到的间谍并不会轻易上戴维森的当,他在描述每一个认

  识的人时,脸上似乎都保持着同样的淡漠表情,他似乎想告诉戴维森:他对这些人并不感兴趣,即使在说出否定的答案时,他也试图让戴维森相信自己说的是真的。但是,认真观察的戴维森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戴维森发现当这名间谍看到其中一个人的名字时,眼睛似乎瞬间睁大了一点,随即瞳孔迅速收缩,并将眼睛轻轻地眯了一下,很快恢复了常态。这些细微的变化持续的时间甚至连半秒钟都不到,但是它们已经被戴维森敏锐地捕捉到了。作为一名研究肢体语言和微反应的专家,戴维森很清楚刚才的那些微表情变化意味着什么,他不动声色地结束了这次审问。

  第二天,戴维森找来了那名间谍昨天做出反应的那个人的照片,并带着照片再次审讯了那名间谍:“和我说说这个人吧。”刚开始,狡猾的间谍还试图狡辩,但是看到戴维森无比坚定的眼神,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伪装下去了。他带着无奈又惊讶的语气问道:“那么长官,您又是如何知道我一定认识他呢?”戴维森“狡猾”地回答道:“你不会天真地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配合我们吧?”戴维森巧妙地将这名间谍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个不知名的“叛徒”身上。果然,听了这句话之后,间谍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他涨红的脸上一点点浮现出愤怒的神色,接着大声骂道:“混蛋!”接下来,尽管无奈但是他开始老实交代了,毫无保留地将与他合作的另一名间谍的情况说了出来。

  和这个间谍一样,很多时候自以为聪明的人们总是认为出卖自己的是所谓的“叛徒”,殊不知真正的叛徒正是他们自己——在戴维森上一次的审讯中,单凭他捕捉到的那些细微的变化,就足以“出卖”这名间谍:眼睛突然睁大,说明他认识卡片上的人,并且为即将面对的危险感到紧张;为了掩饰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他迅速收缩了一下瞳孔;随着瞳孔的收缩,眼睛似乎也眯了起来。而这些正是戴维森想要看到的,根据这些细微的眼神变化,他才知道这名间谍的同伙是谁。

  千万不要觉得戴维森是侥幸取得成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对方面部、肢体,包括语气语调变化在内的各种微反应来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或者是情绪状态已经成为每一个FBI特工所必备的本领,这也是他们在加入FBI后所必须接受的一项培训。当然,现今这样的技能已经不仅限于FBI,而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使不是在执法部门工作,掌握了这样的技能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洞察人心也是大有裨益的。

  微反应之所以能够帮助FBI或者是普通人判断对方的真实心理状态,源自于人类的生物本能。微反应的全称为心理应激微反应,指的是当人受到外界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会产生这样的真实反应,是因为人类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它不仅内部分工明确,结构复杂,还存在着一个给人们留下无尽研究空间的“边缘系统”。人类的许多不受大脑控制的行为反应都源于这个同样神奇并充满奥妙的大脑边缘系统。比如人类受到意外刺激时,第一反应不是跳起来,而是减少身体的动作,保持瞬间静止,在看清突发状况后才作出判断,采取对策;再比如当大脑告诉人们要控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时,那些被压缩到极致的动作或者表情不会以一种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一个极小的微反应。因为每一个人的大脑中都具有这样的边缘系统,因此它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一种遗传本能。

  除了大脑边缘系统外,身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天生就有探索这个世界,包括周围同类的欲望,那么如何去探索呢?我们既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也可以通过观察对方口头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在长期的观察及体会中,人们渐渐发现,比起不可靠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尤其是微反应带给我们的信息更多,更可靠。

  在FBI供职30余年的神探乔?纳瓦罗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身体语言是多么的可靠并且有趣:当他最初从古巴流亡到美国时,因为语言

  不通,而他又急需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这时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不过,前提是他必须对这种他可以理解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当时的乔?纳瓦罗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他看别人的人体就像看一个布告板,通过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判断一个人的想法和表达的意思。慢慢地,他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并且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当他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他发现有些老师或是同学会扬起他们的眉毛,而有些人则会轻轻地斜视他。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判断就会得到验证:前者往往是喜欢他,对他比较友好的人;而后者则不太友好。

  许多年过去后,他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对“身体语言”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成功解决了许多FBI面对的特殊犯罪案件,成为著名的FBI神探。

  换句话说,正因为人类不是机器,也不是电脑,在一个相对静止的身体之内我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欲望,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而这些活动的轨迹当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时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在外的或大或小的表情动作变化不仅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加有活力,同时也给了别人窥探我们内心世界的机会。这是人的本能,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

  无论是军人、特工还是罪犯,又或是普通人,出于求生的本能,都会对自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隐藏”,然而隐藏得最成功的人也一定会有“蛛丝马迹”遗留下来,尤其是当内心的情绪产生了变化的时候。任何人即使伪装得了表情,也伪装不了内心情绪的变化;伪装不了内心情绪的变化,微反应就一定有迹可循。

  2.眉随心变

  眉毛不仅是五官之首,而且还能传递人的心理信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词汇将眉毛和人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眉飞色舞、眉头紧锁、喜上眉梢,等等。这些心情的变化都随着眉毛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等形态的改变展示出来,成为FBI识别人内心变化的一种重要依据。

  某个夏天的晚上,FBI接到了一起案件:报案人是一位名叫赫梅尔的先生,他声称自己是一座公寓的夜间值班人,大约在一刻钟前,他值班的这座公寓突然停电,当他正要出去查看时,一伙人冲了进来。由于对方人数不少,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躲进了储藏室。在储藏室中,他看到这伙人直接冲向了外出不在家的菲利先生的房间,撬开房门后拿走了不少东西……

  接到赫梅尔先生的电话后,FBI立刻赶到了现场。然而,他们在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线索——难道这么短的时间内歹徒就把作案痕迹都消除了吗?FBI特工的内心产生了疑虑。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案发的始末,他们不得不再次向赫梅尔先生询问细节。其中一名负责询问的特工向赫梅尔先生问道:“请问你有没有看清楚这些罪犯的特征?”

  赫梅尔先生回答道:“是的,他们一共三个人,走在最前面的好像是一个印第安人,浅棕色的皮肤,右脸上好像还有一块刀疤。”

  听到赫梅尔的回答,特工反问了一句:“你确定自己看清楚了是吗?

  我记得报案的时候好像听你说到停电了。”

  赫梅尔皱了一下眉头,继续回答道:“是的,我确定。因为他们其中一个人手里拿了个手电筒,手电筒的光有一次正好照在了为首的那个人的脸上,而我透过门缝恰好看到。”在说这些话时,赫梅尔的眉头一直是紧锁的,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东西。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细节已经落入了FBI特工的眼里。

  后来,FBI特工又询问了赫梅尔一些其他问题,在回答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时,赫梅尔一直都是紧锁双眉,FBI特工注意到直到他们的询问结束、笔录做完,准备离开的时候,赫梅尔的眉毛才舒展开来——就像是一件担心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一样。

  事实上,真正令赫梅尔担心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正是因为他在接受询问时始终眉头紧锁,到最后又迅速舒展开,这个细节让FBI对他的陈述和他本人产生了怀疑。后来,FBI特工又对赫梅尔进行了多次询问,而赫梅尔在FBI的“火眼金睛”之下露出了更多的破绽,最后只好乖乖地认罪。

  在这起案件中,FBI正是通过赫梅尔眉毛上的变化看出了他的异样,进而将他确定为嫌疑对象的。据FBI行为心理学家总结,眉毛一向是人脸上一个极具情感表现力的部位,眉毛通过舒展、收拢、扬起、下垂等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也就是说,只要人的心情改变了,眉毛的形状在多数情况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许多时候即使是第一次见面,FBI特工也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眉毛的“一颦一蹙”,把对方的心理活动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在上述那起监守自盗的盗窃案中出现的“皱眉”。

  产生皱眉的原因有很多:当一个人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感到不解或者是不满意时,会情不自禁地皱眉;当一个人受到威胁、心生恐惧时也会皱眉,而且不仅会皱眉,眼睛下面的面颊还会往上挤,以便为自己的眼睛提供最大限度的防护——当然如果是突遇强光,也会出现皱眉的动作;此外,皱

  眉通常还表达不喜欢或是厌恶的情绪。正因为如此,有行为学家将皱眉分为防护性的皱眉和侵略性的皱眉——即使是侵略型的皱眉,其出发点仍然是防御,因为担心自己的侵略性情绪会激起对方的反击,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皱眉。

  眉头深皱的人基本上都是想要逃离目前所处的环境,但是又不能如愿,所以才会选择皱眉。就像上文中的赫梅尔先生一样,其实他非常不愿意接受FBI特工的盘问,但是为了不引人怀疑,所以不得不这么做,在整个询问过程中他才会眉头深皱,而在询问终于结束的时候——摆脱了危险处境后,眉毛马上舒展开了。对于FBI来说,这种普通的问询会让谁感到不安,不想面对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皱眉,眉毛上还有一种变化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挑眉。关于挑眉,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两边的眉毛同时挑起,一般表示欣赏、喜欢或者是惊讶,紧接着挑眉的这个人可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种是挑起左边或右边的其中一条眉毛,通常表示怀疑或者不理解,需要对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对此,FBI特工可谓是“驾轻就熟”。一位名叫乔治的FBI特工在两个小时前接到了一个线人的消息,说是有两名恐怖分子将携带一批重要“物品”于明日抵达纽约机场,他们信心满满,据说乘坐的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航班。接到线报之后,乔治马上对该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航班正是某高官回国所搭乘的那个班次。为了确保这位高官的安全,同时也为了确保机场及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安全,及时抓捕恐怖分子才是上策。乔治迅速制定了行动方案,并将方案汇报给了上级主管,然而主管并不赞同乔治的看法。由于乔治只有线人单方面的信息,并不能提供其他有力证据,所以主管无法批准他的行动方案。不得已之下,乔治只好带着自己的方案约见了局长。

  当乔治经过许可进入局长的办公室之后,坐在大办公桌后面的局长不动声色地将乔治从头到脚打量了个遍。显然,局长尽管已经同意了和乔治见面,但是对于乔治的到访,他还是感到很惊讶的,并且态度不是很友好。

  乔治管不了这么多了,他径直汇报了自己的方案以及需要的帮助。而局长则对这个方案和行动计划提出了一大堆反对意见,最后直接给出了结论:计划不可行,不允许执行此次行动。乔治非常失望,但还是“不死心”地一遍遍强调该计划的重要性——在乔治强调和解释的过程中,他注意到局长在“嗯”一声后,不自觉地挑起了左侧的眉毛,并抽了抽嘴角。

  乔治从局长表情的这个小变化中看出了局长的不信任和疑惑,还有否定的意味,于是他干脆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将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路线向局长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演示,并将不执行此次计划的后果也一条条列了出来。在演示的过程,乔治注意到局长原本挑起的眉毛已经慢慢放了下来,眼睛里也慢慢有了赞许的笑意。乔治知道,局长已经开始接受自己的计划。

  若不是乔治敏锐地捕捉到了局长眉毛变化中所传达的信号,及时用更详细、更生动的表达方式消除了局长的疑虑,此事还会如此顺利吗?可见,读懂眉毛的变化所传达出的信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正如被人们誉为“读脸专家”的杰勒德?尼伦伯格和他的助手们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的那样,眉毛是最能暴露一个人心理秘密的身体部位。所谓的眉随心变就是这个意思。不仅是FBI,作为普通人,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学习,通过眉毛解读心理的“绝技”也是可以掌握的。

  3.会说话的眼睛:眨眼的哲学

  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人的眼睛所说的话和舌头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了解对方内心的世界。爱默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都会通过他的眼睛表露出来。

  即使是眼睛的一种常见动作——眨眼,也可以提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信息。在常人看来,眨眼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然而眨眼其实也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它不仅是眼睛出于自身需要的一个自发性动作,同时和潜意识相联系。比如,人们常常通过一个人的眨眼频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

  在美国的海关,检查员通常会在检查时告知游客:“如果有违禁品没有申报,将会被遣返回国。”许多人觉得这样一句例行公事的警告实在是“多此一举”,毕竟游客在填写申请表时已经被告知过一次了。其实不然,海关检查员当然知道游客已经被告知不得携带违禁品,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重复告知”,而是为了观察游客在听到这句话时的反应。检查员在向游客做出这个警告的同时,会仔细观察游客的眼睛,如果对方的眨眼频率不正常——过高或者过低,过低有可能是刻意的掩饰,那么就会被列为嫌疑对象。他们尤其会对眨眼频率过高的游客提出检查对方行李的要求。

  美国海关检查人员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通常情况下,一

  个人的眼睛无论看起来是湿润的还是干涩的,它们在每分钟都会眨大约6~8次,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睛会闭合约十分之一秒。如果是在非正常情况下,比如压力较大或者撒谎时,眨眼的频率就会有显著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出于某种目的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眨眼的频率,但这种“刻意”控制之后,眼睛自身为了缓解之前的“压制”带来的不适感,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比如使劲或快速地多眨几下眼。

  当然,除了这种非正常情况下的一连串反弹式眨眼动作,这种动作本身也可能是压力的结果,或者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激烈斗争。最著名的案例要数克林顿总统绯闻案——一个关于说谎微反应的经典案例。据心理学家分析,克林顿在否认和莱温斯基有染时,眼睛的眨眼频率是平时的五倍,这完全是压力的结果。

  当时克林顿的辩解是:“我没有和那个女人,莱温斯基小姐发生过性关系。我从没有让别人去撒谎,一次都没有,从来没有。这些指控是假的。”作为现任总统,克林顿还是比较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想要表现出自身的修养,因此他的语气是相对平和的,语速和顿句也正常。然而,细心的观众们还是瞧出了端倪:克林顿在演讲的过程中尽管眼睛一直看着某个方向,似乎是在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睛还是不受控制地出现了高频率的眨眼,同时右手的食指快速、多次向前下方发力指过去——显然,作为总统,他想要极力控制自己情绪,但是却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即使表面上情绪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高频率的眨眼和反常的手部动作还是出卖了他。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内心的情绪是无法隐藏的”。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克林顿是“恼羞成怒”。这个案例验证了一连串眨眼动作对于内心活动的反映,是识别谎言的重要线索。

  FBI特工也经常通过观察或者记录犯罪嫌疑人的眨眼频率,或者是眨

  眼时眼睛闭合的时间,判断对方是否说谎或帮助确认嫌疑人是否有罪。

  多年前,在波多黎各的一家旅馆发生了一起纵火案,97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FBI特工经过多方面的侦查,将一名保安确定为怀疑对象。这场大火的源头正是发生在他所管辖的范围之内。开始时,这名保安以为只是例行的询问。FBI特工询问了他几个非常普通的问题,比如失火前后他在哪里,是否看到嫌疑人等,目的不仅是为了确定案发时他是否在现场,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观察他回答问题时的表情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此时,FBI已经私下将他确定为嫌疑人了。

  FBI特工仔细观察他回答每一个问题时的表情。令他们失望的是,这名保安只在被问到起火时身在何处时,眼睛才眨动了一下。而被问到其他问题时,他的反应都没有什么异常。鉴于那名保安眨眼的时间稍微有些长,这让FBI特工意识到这名保安真正的问题应该在案发时他是否在场的证明上,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与纵火案有关。后来又经过几番审讯,“心虚”的保安终于承认,自己在案发时正在和女友约会,他对自己在工作时间内离岗约会女友的行为感到非常自责,同时的确是因为他的擅离职守给了真正的纵火犯作案的机会,最终酿成了惨案。

  在这个案例中,正是保安的这个眨眼动作为FBI提供了审讯的突破口,及时调整了调查方向,最终使真正的纵火犯落入法网。而那名保安虽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却因为失职造成惨案而一辈子心存愧疚。

  为什么这名保安在被问到自己是否在场时出现了那个反常的“眨眼”动作呢?据FBI行为心理学家分析,眨眼动作也被称为“视觉阻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它通常发生在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威胁,或者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想要逃避时。眨眼时在“闭合”的那一瞬间,眼睛将所有自己不想看到、不想面对的事物都阻隔在外,避免对大脑造成刺激。事实上,这是因为大脑不想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指挥”眼睛所做出的一种

  下意识行为。

  这种视觉阻断行为不仅发生在犯罪调查和审讯中,同时也会发生在两人进行沟通时以及一个人为了表示对另一个人的反感时。如果我们和对方谈话,而对方恰好做出了眨眼的动作,那么很显然他是在说:“你的话太无趣了,我不爱听,赶紧说完就走吧。”这时除了知趣地离开,我们也可以选择改变话题;如果改变了话题仍然对对方没有产生一点吸引力和效果,或者看到对方眨眼时眼睛闭合的时间较长,那么就表示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完全没有我们的存在了。这时我们就该考虑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最好知趣地离开。

  据说,一些自命不凡的人也经常用延长眨眼的时间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会脑袋后仰,给对方一个长时间的凝视。总之,眨眼的哲学还是比较深奥而又有趣的,有待我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的奥妙。

  4.眼波流转中的真实内心

  你知道影视剧中的某些人物,比如侦探或者是黑帮分子为什么出门喜欢戴墨镜吗?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耍酷,更重要的是为了遮住自己的眼睛,甚至是脸。正如刘德华在一部电影中教育他的黑道小弟时说的那样:在大排档里吃饭(出去混的时候),坐的位置很重要,背靠墙,面对门口,这样才能观察每个进来的人;还有,一定要戴副墨镜,不仅酷,而且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你在看什么。事实上,戴一副墨镜还不止刘德华说的这些好处,它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完美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

  或许有人会对此感到不屑,又或者一些自命不凡的人会认为自己有足够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不会让别人轻易看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千万不要忽略自己的眼睛——作为人类心灵的窗户,它非常容易泄露人们内心的情绪,并且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我们上文提到过的眨眼,再比如我们马上要看到的情况:

  在美国有一起十分著名的案件,几乎是家喻户晓。1997年的一天,华盛顿的金融街像往常一样热闹。这里聚集了全世界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运钞车,也极易发生抢劫案,因此该区域是FBI和地方警察的重点巡查、监控区域。这一天,FBI的一名特工像往常一样巡查,来到了一家银行的门口。在这家银行的门口,一位头戴围巾的中年妇女进入了他的视线:她不像大街上其他行色匆匆的人一样忙着赶

  路,而是站在银行的门口左顾右盼,就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一样。当时,这名FBI特工的反应是她应该在找什么人。

  可是就在他这么想的时候,那名中年妇女突然放开了脚步,向一个方向走去,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前往的方向正是这家银行运钞车停靠的位置。天哪,她不会是想抢劫运钞车吧?要知道,这家银行规模不小,每次运送的现金数额也非常巨大,而这里的治安情况一直比较混乱,以前也曾经发生过持枪抢劫的事件。

  一念及此,这名FBI特工马上提高了警惕。他躲进了运钞车附近的一家临街商铺中,密切关注着这位中年妇女,看她究竟想要做什么。通过观察,FBI特工发现,她的眼睛总是盯着那辆运钞车,而且不像其他路人那样只是匆匆一瞥,而是死盯着不放,并且眼神还十分反常,似乎充满了紧张和恐惧,她就像是梦游一样在运钞车前面来回经过。看到她的这种表现,这名FBI特工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名中年妇女扑倒在地,而当这名中年妇女倒地的时候,她的手正从口袋中往外掏枪。

  经FBI调查,原来这名中年妇女是一名恐怖分子,她属于一个恐怖组织。这个恐怖组织经常在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对银行运钞车进行抢劫。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共抢劫了48家银行的运钞车,每次都成功得手。通过调查,FBI还得知这个恐怖组织与美国的一个黑帮组织关系非常密切。最终经过多方的努力,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FBI不仅抓获了这个恐怖组织的其他成员,同时还铲除了美国本土的黑帮组织,为国际和国内安全又消除了一大隐患。

  由此可见,眼睛中的确蕴藏了丰富的非语言信息。对于FBI特工来说,能够从对方的眼珠转动或者是眼神变化中读出其内心的变化,已经成为他们在培训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巧。

  其实不仅是FBI,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就知道了眼睛是可以传达信息

  的,比如中国成语中的“暗送秋波”等词语,就表示人们可以通过眼睛来传递情感。当然,我们除了通过眼波(眼珠转动或者是眼神变化所形成的眼睛变化轨迹)来判断一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外,还可以通过眼睛变化所引起的眼皮运动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FBI还是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眼皮动作有时候比眼波更容易观察到。

  FBI在侦破一起谋杀案时遇到了难题。在对嫌疑人的审讯过程中,情况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乐观:首先他们对于所审讯的嫌疑人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其次,那位嫌疑人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不在场。加上嫌疑人言辞真诚,让FBI几乎就要放弃这条难得的线索了。不过,FBI特工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困难,负责审讯FBI特工依然不知疲倦地讯问嫌疑人。

  审讯结束后披露出来的细节显示,这名特工提出的关于凶器的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便该案的作案工具是碎冰锥这个细节已经是众所周知,但他还是将它和其他常见的作案工具放在一起,对嫌疑人进行了提问:“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枪/刀子/碎冰锥/锤子吗?”如果是凶手本人的话,当然知道本案的作案工具就是碎冰锥,而他之所以这么问,主要是为了观察嫌疑人听到这种凶器时的反应。

  果然,在嫌疑人听到“碎冰锥”这个词时,他的眼皮明显地耷拉了下来——眼珠往下转,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下一种凶器的出现。显然,他此时的眼神动作是为了回避,与其说他不想听到这种凶器的名字,倒不如说他其实是在担心自己听到作案凶器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情绪被FBI特工敏锐地捕捉到。不过,即使是他做了这样的掩饰,还是没有逃过训练有素的FBI特工的“法眼”。从那一刻起,这名嫌疑人立即上升为该案的第一嫌疑人。而后来的进展也证明了FBI特工并没有冤枉他。

  一位微表情研究专家的手记同样能够证明眼波流转对于判断人们内心

  真实情绪变化的可靠性。这位专家在他的一篇手记中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他和一位同事一起出去逛街,正好遇到了同事的一位熟人。他注意到,这位同事在向那位熟人挥手的同时,轻轻地眯了一下眼睛——这种眼神中似乎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厌恶和不屑。他猜想两人之间一定有什么过节。果然过了不久,这位同事就告诉他刚才和自己打招呼的是一位高中同学,她们曾经因为一个男孩而吵过架。

  的确,一个人可能会出于礼貌伪装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内心的消极情绪和厌恶感却无法被完全隐藏起来。它们在内心深处积蓄着,一不小心就会在某个瞬间通过眼波的流转表露出来,出卖主人的真实内心。

  正如科学家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人类眼球后方感官灵敏的角膜中含有1.37亿个细胞,它们在接收外界的信息之后传至人的大脑,而其中的感光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处理150万个信息——也就是说,在转瞬即逝的眼神中能够传达出的信息是极其丰富的。既然如此,通过眼神的变化或者说眼球的运动——我们将之文艺地统称为“眼波流转”——来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也就变得更加有据可依,有迹可循了。因为上面我们所提到的转瞬即逝的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已经足够清楚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回忆过去时,眼球多是向左上方运动的,而想象时眼球则朝右上方运动;眼球转向左下方,表示心里在盘算,而转向右下方表示当事人在感觉自己的身体;眼球向左或者是向右平行运动,则是在专心听对方说话,想要尽力弄明白对方所说的意思。我们不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检验一下以上观点的正确性。

  在对方的眼波流转中看透他/她的真实内心,你学会了吗?

  5.瞳孔的变化出卖了你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瞳孔是生命机能最灵敏的显示器,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事实上,人们很早就懂得了如何透过瞳孔的变化来解读他人的内心世界。您听说过古波斯的珠宝商人吗?据说,古波斯聪明的珠宝商人就是通过观察顾客看到珠宝首饰时瞳孔的变化(放大或是缩小)来要价的。比如当他们注意到顾客看到一枚钻戒的灿烂光泽时瞳孔瞬间扩张,那么他们就会把价格相对抬得高一些。——这种销售技巧也被现代一些精明的商家所继承和应用。

  还有,在青年男女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诸如此类的话语:看到某某的瞬间,他的眼睛都亮了。——什么叫作“眼睛都亮了”呢?其实是因为瞳孔放大所造成的错觉。因为当一位男性遇到自己心仪的女性时,瞳孔在自身产生的强烈追求欲望的刺激下,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扩张,而这种明显的变化让对方能够很容易捕捉和读懂它所传达的信号,进而在男女之间擦出爱情的火花。

  不过,能够促使瞳孔扩张的可不仅是欣赏、爱慕这样正面的情绪,瞳孔在恐惧、紧张、刺激、愤怒等消极情绪下也会发生明显的扩张;反之,如果内心处于厌恶、疲倦、烦恼等情绪状态下时,瞳孔则会收缩得很小,看起来黯然失神;假如瞳孔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变化,则表示它的主人对

  所看到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还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经验丰富的FBI提醒我们,瞳孔的扩张与收缩也极有可能与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无关。当瞳孔受到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如光线变化、自身健康状况等,也会造成瞳孔的扩张或者是收缩。因此我们在通过瞳孔的变化判断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时,还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判断,才能保证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判断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方面,FBI特工可谓是行家里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陷入冷战状态之时,FBI就曾经利用这种技巧捣毁了一个潜伏在国内的重要的苏联地下情报组织。最初,FBI只是抓获了一名长期潜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而那名苏联间谍受过严格的训练,心理素质很强,任凭FBI特工如何严厉审讯,他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静和镇定。然而,他所面对的审讯人员也是FBI的一位极其优秀的特工,这位特工明白,一个人表现得越是冷静,他背后隐藏的情报价值也就越大。

  根据以往的经验,FBI特工明白他们需要另找一个突破口,于是他们找来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艾米斯,艾米斯的特长在于他能够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推测对方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面对罪犯时。艾米斯对这名苏联间谍所采取的方法看似非常普通,他找来了许多照片给这个间谍看,并让他简单地描述一下照片上的人——艾米斯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些人都是曾经和这名间谍有过接触的人。接下来,好戏开场了。

  从那名间谍开始看照片起,艾米斯就就在密切地关注他的眼神变化。显然,那名苏联间谍已经猜到了艾米斯的意图,他表现得非常配合,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着照片上那些他曾经有过接触的人的信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艾米斯没能发现什么破绽。但是,就在艾米斯感到疑惑之时,那名间谍拿起了一张新的照片,当他看到那张照片时,瞳孔瞬间扩张了一下,

  随即很快收缩,保持着像以往一样的冷静。这个细节被艾米斯敏锐地捕捉到了。

  接下来,艾米斯将他的发现报告给了FBI高层,很快照片上的那位男子就被抓到了。经过FBI的审讯,他果然是另一名潜伏的苏联间谍。后来FBI又顺藤摸瓜,一举捣毁了一个重要的苏联地下情报组织。

  不只是在特殊时期,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瞳孔依然会诚实地出卖它的主人。FBI的研究证明:只要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现瞳孔总是出卖那些试图编造谎言的人。

  在一次针对一个大型贩毒网络的行动中,FBI接到线报,来到了当地一户普通居民的家中。当他们敲开房门时,身着休闲装的主人接待了他们——尽管FBI特工全副武装,并且亮出了他们的证件,但是房屋的主人仍然表现得非常从容,就像在配合一次例行检查一样,同时他的脸上还浮现出一种普通人才有的困惑表情,似乎不太明白为什么FBI的工作人员会进入他的家中调查。

  然而,当带队的FBI特工与他发生眼神接触时,还是察觉到了他眼中出现的那丝不易察觉的变化:在他们眼神相接的那一刹那,FBI特工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对方的瞳孔瞬间扩张了一下,随后又迅速收缩,这个细微的变化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恐。——如果是一个没有不可告人秘密的普通人,他为什么会感到惊恐呢?显然,这个人心中有鬼。结果,通过仔细搜查,在他家中的地板下面果然发现了大量高纯度的海洛因,后经过审讯,发现他不仅藏匿毒品,而且还是该贩毒网络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同样,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发现了瞳孔的变化在洞察他人内心变化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瞳孔之所以会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光线的变化,这是人类的一项本能。瞳孔的敏感性是由于它本身的构造非常脆弱

  所决定的,所以在受到外界强光的刺激时,为了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瞳孔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收缩,而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又会不自觉地扩张,以看清周围的环境。我们根据瞳孔的变化来判断对方内心情绪的变化,主要是指在相同的光线条件下。

  除了FBI的经验总结之外,“瞳孔的变化和人的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原理还被心理学家赫斯所做的实验证明。赫斯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现纯属偶然:那是在一个他和妻子即将入睡的晚上,赫斯在翻看着一本精美的画册,卧室的灯光非常柔和。然而,偶然瞥向丈夫的妻子还是发现了赫斯在翻看画册的某一页时,瞳孔突然间放大了许多——后来她将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赫斯。

  赫斯感觉非常奇怪,想了好久还是没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委。他又仔细地翻看画册的每一页,发现其中有几页的画面特别漂亮,甚至可以让他产生丰富的联想,他几乎可以断定:引起自己瞳孔变化的应该就是其中的一页。难道瞳孔的大小和人的情绪之间有某些密切的关联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赫斯兴奋得整晚都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他带着一张漂亮女子的画像和一些美丽的风景画来到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先让一位助手观看这些画,然后密切地关注助手瞳孔的变化。果然,当助手看到那张漂亮女子的画像时,瞳孔明显地扩张到了平时的几倍大。这时,赫斯已经几乎可以确信他之前的那个推断了。

  不过,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他还是接着做了一系列实验,比如让参加实验的人统一观看一组用屏幕放映的画面,然后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瞳孔的变化。结果显示,当屏幕上出现可爱的婴儿时,做母亲的人会大感兴趣,同时瞳孔也明显放大;当屏幕上出现鲨鱼时,人们的瞳孔几乎无一例外地缩小;而看到一些血腥的画面时,他们的瞳孔先是扩张,随后又马上缩小了。

  由此,赫斯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兴奋、激动、悲伤、震惊、恢复平静时,瞳孔会出现明显的扩张或收缩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们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立的状态,不会受到大脑意识的控制。也正是依据赫斯的实验结论,FBI特工认为在审讯的过程中,瞳孔变化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眼神或许可以刻意地进行伪装,但是瞳孔的变化却不会。正是因为瞳孔的这一特点,它成了最容易出卖人们内心的“内鬼”。

  6.不同眼神的含义

  在与人交往的第一时间内,我们是凭什么产生的第一印象?也许有人说是穿衣打扮,有人说是言谈举止,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快速触动我们内心的则是眼神的交汇。当我们第一时间接触到对方的眼神时,是否能够读懂他人的眼神呢?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神奇且重要的沟通方式。

  眼神是一种天然的语言,人类解读眼神的天赋也是从很早就开始显现出来的。不信我们可以观察一个4个月左右大的婴儿:当我们用一种关切的眼神注视着他时,他也会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并因此而感到欣喜;反之,即使是他被我们抱在怀中,但是我们对他的眼神却是匆忙一瞥,充满了游移,这或许会引起他的不安,并因此而哭泣起来。所以,可以说从婴儿时期人们便具备了读懂他人眼神的能力,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天赋可能被人们忽略了而已。

  据FBI非语言行为专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言语、动作、态度都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来进行伪装,但是眼神是无法掩饰的。人的情绪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通过眼睛的某些细微变化表现出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眼神。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神,就可以了解他的大致性格以及心理变化。比如,面对一个眼神清澈的人,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应该是一个心地单纯的人,而眼神浑浊的人则内心充满了欲望。因此,FBI建议人们:当我们与人交流时,要敢于和别人的眼睛进行对视,保持视线接触,这除了是一种基本

  的礼貌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告诉我们隐藏在别人心底的真实想法。

  那么,不同的眼神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心理秘密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不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经常互派间谍去刺探对方的军事机密。当时,苏联的情报部门克格勃为了能够获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军事部署资料,曾经派遣一个名叫约翰的高级间谍潜入到FBI组织中。约翰在潜伏FBI期间虽然获取了大量的军事情报,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却并不多。随着两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约翰有点着急,他必须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使命。为此,他开始尝试着接触在FBI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高级官员史密斯。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史密斯的信任,约翰开始刻意地制造和史密斯的“巧遇”,在日常工作中,也尽量创造机会和史密斯接触,向他示好。很快,他们就熟络了起来,开始一起看球赛、一起打球等。约翰知道,尽管他们现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他并不能贸然出手,因为他知道能够成为FBI的高官,史密斯一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在没有完全取得史密斯的信任之前,即使再着急,也不能露出一丝马脚,否则将前功尽弃。

  然而令约翰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百密也有一疏。由于“北约”和“华约”之间军备竞赛的展开,约翰认为他的机会已经来到。他开始经常和史密斯讨论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从史密斯的谈话中探听到一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正是这样的话题引起了史密斯最初的怀疑。史密斯注意到,约翰和他讨论的许多内容竟然涉及他们从克格勃处得到的一些重要情报——这些情报只有FBI的高官才可能接触,有些甚至史密斯本人都不知道。莫非身为FBI普通职员的约翰有自己的情报渠道?这个念头在史密斯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同时,史密斯在和约翰交谈的过程中也特别留意了约翰的眼神,但他

  发现约翰的眼神清澈,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和他在交往过程中对约翰的印象基本一致。所以史密斯暂时打消了他对约翰的怀疑,他认为也许约翰有自己的情报渠道,也许他是从其他FBI高官口中得知的也未可知。在短暂的怀疑消失之后,他们继续讨论了一些绝密的情报,约翰也由此掌握了许多FBI内部的绝密资料。

  由于此时的约翰几乎已经完全取得了史密斯的信任,所以他的情报收集工作也进行得异常顺利,即将完成自己的任务。约翰打算找一个方便的时机把史密斯干掉,以绝后患。这个机会很快到来了。一次,由于晚上二人有约会,史密斯让约翰先到他的办公室中去——约翰准备趁此时机动手。

  然而两人刚聊没几句,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史密斯的办公室中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FBI的高级间谍布拉德。从见到布拉德的那一瞬间起,约翰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随着他心理的变化,他的眼神中开始呈现出一种慌张的神色。看到布拉德就那样直直地盯着自己,约翰失去了往日的稳重,他有点不敢正视布拉德。于是,约翰谎称自己想要去洗手间,匆忙地离开了。

  在约翰离开之后,并未察觉到异常的史密斯开始当着布拉德的面夸赞他新交的这个朋友——约翰。但是布拉德却并不这样看,他告诉史密斯:从他进门的那一刻起,他就从约翰的眼神中看出他内心的慌张,并且在他直视约翰时,约翰有点躲避,而在约翰夺门而出时,他甚至感觉到了约翰眼神中的杀机。听了布拉德的分析,史密斯倒吸了一口凉气。接着,布拉德又告诉他,最近他们刚刚收到一份重要情报,上面说克格勃派了一名高级间谍潜入到了FBI内部,窃取情报。根据刚才布拉德和约翰的接触,他十分怀疑约翰就是那名间谍。

  听了布拉德的话,史密斯顿时泄了气,一想到自己曾经把那么多的情报告诉了约翰,就十分后悔。但当下应该采取紧急补救措施才是。想到这

  儿,史密斯马上派人去搜捕约翰。当派去的人赶到洗手间时,那里只剩下了一堆约翰换下来的衣服。由于FBI办公大楼有着严密的门禁制度,他们猜测此时的约翰应该还没有离开这座大楼。于是,他们接着又启动了紧急安全措施,终于在大楼后面的通风管中找到了乔装打扮过后的约翰。

  看完这个案例,大家一定会对案例中出现的眼神——不管是布拉德犀利的直视,还是让约翰身份暴露的慌张眼神——有着很深刻的印象。没错,眼神就是这么神奇,能够直接暴露一个人心理的变化。因此,读懂不同眼神的含义,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来说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眼神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常见的也就以下几种:

  首先是直视。直视是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常用的一种眼神,指的是眼睛直接注视对方的眼睛及脸部,这种眼神不仅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同时也表示自己对对方所说的话题感兴趣。研究表明,直视的目光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关注和真诚的倾听。不过,由于直视产生时,双方的眼神有一种直接的交汇,所以如果对方内心藏有什么秘密的话,则很容易因为担心被对方看穿而产生慌乱,甚至是回避的眼神。对于心中有鬼的人来说,直视也可能成为眼神“犀利”的代名词。

  其次是斜视。斜视一般表现为眼神朝一侧上扬或者是下垂(上扬或者是下垂不仅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也由对方所处的高度决定)。和直视相比,斜视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注视方式,表明了对对方的一种冷漠和不屑的态度。如果是发生在谈话中,则极有可能是因为对讲话者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是发生在没有语言交流的场合,又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眼神,则表明他的个人领域或者是空间可能被侵犯,由此引发了内心的一种强烈不满。

  再次是眼神散乱或者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眼神越坚定,表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也越稳定;反之,眼神散乱或者是游移不定,都在一

  定程度上暴露了一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慌张。此时的他或许很烦躁,或许很慌乱,总之就是注意力无法集中。

  还有就是眼神非常温和,眼睛周围没有太多的表情动作。这是心情不错的表现,说明他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或者是某件事情的进展感到很满意,但是又不想过多地表现出来,因此就演变成了这样一种恬静温和、怡然自得的状态。

  此外,眼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流转不停的情况也很常见。它表明这个人此时可能正在思考什么,尤其可能在想什么阴谋诡计,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招惹他,以免陷入他设计的陷阱中。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眼神代表了一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先读懂他不同眼神的含义。

  7.鼻子的玄机(上)

  在传递情绪的器官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眼睛,接着可能也会想到嘴巴,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木讷”的鼻子。然而,从科学家们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实平淡无奇的鼻子也是非常乐于参与到我们的微表情语言中的。

  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数时候其实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当情绪被压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作为一个重要的呼吸器官,鼻子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往往非常明显。正如人们在变得愤怒时,鼻子的呼气声会变粗、变重一样,随着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变化,鼻子所出现的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鼻孔的收缩和扩张。

  有趣的是,曾经有学者研究过人们在相亲过程中遇到不同对象时鼻子的变化:他们通过安排不同的男女相亲,借此观察彼此鼻孔张开的程度,最后惊讶地发现能够成为恋人的竟然都是那些看到对方后鼻孔扩张幅度较大的人。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当人们内心的情绪波动较大,如感到震惊、愤怒时也会出现鼻孔扩张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人们内心情绪变化较为剧烈时,心理状态就会通过鼻孔的扩张展现出来。至于是因为太兴奋还是太愤怒,又或者是太恐惧,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判断了。

  总而言之,通过鼻孔的变化来揣摩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是有

  趣的,而且结论也是非常可靠的。

  一位在FBI工作多年的人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件事情发生在一天他到一家金银首饰店选购首饰时——当然,那天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顾客。但是,工作中形成的职业习惯让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进行细致的观察。就在他随意地看向四周时,一个两手空空,却在收银机周围徘徊的男子无意中引起了他的注意。显然,那个男子并没有购买任何首饰,他为什么要待在收银机附近呢?

  当这位FBI特工继续以探究的眼神观察那个男子时,发现他的表情在瞬间开始发生变化:他的鼻孔扩大,似乎准备采取一个危险的行动。不好!他应该是准备实施抢劫。这位资深的FBI特工在心中发出一声惊呼。就在那个男子采取行动前的一秒钟,这位FBI特工大声地喊了一声“小心!”,由于他所在的位置并不利于采取行动制止抢劫,在发出警告的同时,他快速地移动到了男子所在的位置附近。就在那一刻,三件事情同时发生:柜台上的收银员刚好完成一次结账,收银机的抽屉正好打开;那名在收银台附近转悠的男子正好来到了收银机的侧面,一只手已经伸入其中;恰好在一旁的一名首饰店安保人员冲到收银机前,和FBI特工一起抓住了准备抢劫的那个男子的胳膊,并将其手臂扭转到背后。

  结果,男子原本已经抢到手的钱掉在了地上,被其他工作人员捡了起来,而企图抢劫的男子却怎么也挣脱不开,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

  看完这个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鼻子的变化这一线索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知道,鼻翼的膨胀正好说明抢劫犯在做深呼吸,为身体储备氧气,准备实施下一秒的危险行动。就像我们上文说过的那样,人的鼻孔之所以会发生扩张,是因为心理上处于一种极度兴奋或紧张的状态。而这些细微的变化足以让训练有素、目光如炬的FBI特工看出端倪来。

  换一个角度说,这样的案例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

  说明了通过洞察鼻子的玄机来判断人的内心,是FBI常用的一种解读人心的可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这种透视人心的方法除了靠FBI特工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要有赖于FBI对微表情相关知识的长期研究和经验积累。FBI如此,普通人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准确地捕捉人心变化,也需要如此。

  FBI通过对身体语言的研究发现,鼻子周围的神经组织虽然没有眼睛周围的神经组织发达,但是一样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当它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的时候,会出现非常明显和强烈的反应:比如当一个人因为在和其他人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优越性时,就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下,他的鼻子会不自觉地向上抬高,露出膨胀的鼻孔,呈现在人们眼中的面部表情便是“鼻孔朝天”。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方鼻孔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对方是否对这场对话感到满意。如果对方的鼻孔在慢慢地变大,而我们又没有及时察觉到这种变化,情况就可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只有当人的心理处于一种兴奋或者是恐惧的状态下时,随着呼吸和心跳的加快,鼻孔才会逐渐地扩大。

  一对母子之间的矛盾爆发经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望子成龙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自然期望,但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或许会将这种压力默默地承受下来,但是也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地爆发出来,让父母感到措手不及。

  明明的妈妈一直都希望明明能够成为“人上人”。在已经给明明报了不少兴趣班的情况下,她还是不满足。最近她发现明明的数学成绩下降了,于是在某次接明明放学,二人一起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就向明明建议道:“我最近发现你的数学成绩下降了不少,和爸爸商量过了,准备过几天给你报个数学补习班。”对于妈妈这样强势的建议,明明早就习惯了,于是

  他什么也没说。

  妈妈以为他在闹情绪,就继续开解道:“你明年都要上高中了,妈妈这也是为了你好。像现在这样数学成绩起伏不定的,对你可不是什么好事。你看咱隔壁的莉莉,人家数学成绩多好,你俩同一个老师,这差距也太大了。”听了妈妈这话,明明很不满,妈妈总是这样子,爱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不过,他并不准备反驳,只是抽了下鼻子,回应道:“那就补呗。”

  看明明这副温吞的样子,妈妈越说越来劲,不由得埋怨道:“你以为我们非得给你补啊,关键是你自己不争气。补习班的学费那么贵,要不是怕你将来考不上大学,我费这劲儿干吗呀!”妈妈没有注意到,在她说这些话时,明明的鼻子一直在抽动着。后来,妈妈越说越起劲:“做人得有羞耻心,你看看小舅家的女儿,数学成绩多好,你天天和她玩,也不说向她学习一下,就知道玩,好意思玩儿……”

  伴随着妈妈“神经质”似的唠叨,明明不再“抽鼻子”,鼻孔开始慢慢地扩张,呼吸声也开始变得粗重。在公交车停靠的时候,明明突然站起来说道:“我就是笨,以后我再也不想学习了。”说完,他径自走下了车,留下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妈妈。

  如果明明的妈妈能够早一点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这场冲突是不是就可以幸免呢?看来,即使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洞察鼻子微反应的玄机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鼻子虽然是面部五官中最缺乏灵活性的部位,但也是有着自己的语言和奥妙的,而且还相当丰富呢!

  8.鼻子的玄机(下)

  拿破仑曾经说:“给我这样一个人,他的鼻子应该长得硕大丰满。”据说,每当拿破仑需要物色一个能够从事脑力劳动的助手时,他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鼻子长得长长的家伙。因为他认为这样的人更加健康,也更加好运。他的这种有点“迷信”的理论有什么根据吗?

  在中国的面相学里面,大家似乎也很推崇高鼻梁的人。理由是鼻子位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形状和人的命运紧密相关,鼻子高的人一般身体更加健康,命也更好。而在现代,掌握了遗传学理论的我们都知道,鼻子的高低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至于它是否和健康以及命运相关联,并没有科学的依据。

  不过,就我们的微表情研究来说,对一个人鼻子的观察,与其观察其静态的形状,不如观察其动态的变化。鼻子本身可是会动的,除了上一节我们已经了解到的鼻孔会向我们传递的信号(扩张或者是收缩)之外,鼻子本身(整体)也会在受到刺激之后发生某些变化,比如轻微的颤动,之后可能还会出现“打喷嚏”的现象。

  一位专门研究身体语言的FBI专家在对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如车站、码头、机场等处的人群进行观察之后得出结论:会动的鼻子也是我们身体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鼻部发生的微妙变化都在向外界传递有意义的信息。同时,这位FBI专家也发现,鼻部的形态与性格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规律性联系,比如高鼻梁的人在主观上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优越感——当然,他所说的高鼻梁并不是遗传学上的高鼻梁,而是生活中那些习惯于“挺着鼻梁”的人。因为经过他的观察发现,“挺着的鼻梁”传递的正是内心的一种骄傲情绪。相比较于那些鼻梁较低或者是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的难度也比较大。

  这虽然是FBI专家的发现,但是由于单纯地根据鼻子的形态去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可能会存在不够客观的一面,同时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无论是FBI还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应该将对鼻子的观察集中在鼻子的变化上。

  FBI就曾经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一次,FBI收到情报,一名恐怖分子将乘坐某次航班入境实施恐怖袭击——虽然线人提供了这名恐怖分子乘坐的航班号,但是却无法提供他的照片、姓名、体貌特征等详细信息。这为FBI的抓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在该航班降落后,以罗德里格斯为首的FBI特工登上了飞机,以机场安保人员的身份开始对飞机上的所有乘客进行例行安全检查。罗德里格斯沿着客舱的过道从前往后走着,他锐利的眼神扫过每一位乘客的面孔。在他们的面孔上,罗德里格斯看到了好奇、困惑、不满,甚至是厌恶的表情。当然,这都在他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位靠窗而坐的乘客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这位乘客不像其他乘客一样,几乎都是直面罗德里格斯,而是把脸转向了窗外,只留下一个侧脸给罗德里格斯。

  这让罗德里格斯看出了不寻常。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这样的安全检查尽管心中可能会产生不满,但都是比较配合的,而且出于好奇心,很少有人会表现得这么漠不关心。在进一步的观察下,罗德里格斯发现对方的鼻头上开始渗出汗珠,鼻孔也开始扩张,在安静的机舱中,罗德里格斯听出了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如果他肯给罗德里格斯一个正脸的话,罗德

  里格斯相信此时他的脸色应该也不会太好。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工,罗德里格斯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身体的微反应意味着什么,虽然不能百分之百断定他就是那个恐怖分子,但至少他的嫌疑还是很大的。罗德里格斯准备试探一下这位先生,他开口招呼道:“先生……”没等他把想要说的话说出口,对面的男子就像被针扎了一样,从座位上跳了起来,直扑向罗德里格斯。幸好身为FBI特工,罗德里格斯的身手还算不错,在同事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把那名男子制服了。

  经过事后审讯,这名男子果然就是罗德里格斯和他的同事们寻找的目标人物——准备入境实施恐怖袭击的那名恐怖分子。

  一般而言,关于鼻子常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过FBI行为专家多年的研究与总结,结论大致如下:

  1.鼻头冒汗。鼻头冒汗是一种最易观察到的变化,属于典型的焦躁或者是紧张情绪的反映。在正常温度下,对于鼻头冒汗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内心急于完成某项任务而又一时遇到了阻碍,但因为这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所以在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左右下,鼻头开始自然地发汗。

  2.鼻子胀大。鼻子胀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鼻孔的扩张。这种现象在上一节我们已经结合案例介绍过了,主要是因为人们内心处于一种极度兴奋或者是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呼吸和心跳的加速,导致鼻孔扩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鼻子胀大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在压制内心的某种情感。

  3.皱鼻子。皱鼻子这种表情也相对比较常见。在一般情况下,做出这种表情的人内心肯定是感到厌恶或者是轻蔑的。当一个人遇到了让自己感觉不舒适的人或者事物时,会习惯性地皱起鼻子,同时鼻子两边还会形成比较明显的皱纹。因此,皱鼻子也是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一种鼻子微反应变化。从性格上来看,喜欢皱鼻子的人大都有些孤僻和挑剔,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情绪要更多一些。

  4.抖动鼻子。由于鼻子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器官,尤其表现在人们初到一个陌生环境中的时候,因此抖动鼻子在一般情况下表明了内心的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

  除了这些常见的鼻子动作,鼻子颜色的变化也会表现出人的某些心理状态。比如鼻头泛白表明当事人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因为对当前的情况有所顾忌,也可能是由于踌躇、犹豫的心情所致;此外,在自尊心受损、心中困惑、尴尬不安时,鼻头也会出现泛白的情形;还有鼻头发红。一般而言,鼻头发红多与健康状况有关,就像人们在感冒或者是食用辛辣食物过量时鼻头就会发红。不过,鼻头发红也可能与内心的情绪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者紧张时,鼻头就会出现发红的情况。

  当然,这些情况并不是鼻子变化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极其细微的变化,它们虽然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心理的变化,比如歪鼻子表示当事人的怀疑心理,哼鼻子透露出内心的排斥与不屑,在特殊情况下鼻子发出的“嗤嗤”声,表明当事人内心所受的刺激较大等。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这“平淡无奇”的鼻子,它所透露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眼睛和嘴巴少,是我们微表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嘴巴的无言诉说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那就是可以通过嘴巴发出有意义的声音,也就是用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来和同类交流思想与感情。然而人们或许没有想到的是,嘴巴即使在不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向我们传达很多信息,尤其是对于人们内心情绪的表达方面,嘴巴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要知道,在善于演绎无声语言的五官之中,嘴巴可是仅次于眼睛的第二高手。

  嘴巴对于人们内心情绪的表达,即使感觉再迟钝的人,只要稍微有点生活经验,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比如嘴角上扬表示心情不错,嘴角下垂表示痛苦或者是悲伤,嘴唇紧闭表示生气等。可以这么说,不仅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嘴部动作,哪怕是嘴角弧度变化这样细微的动作,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让我们跟随FBI非语言行为专家来一一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状态下嘴部的状态。所谓正常状态,也就是人们心情平静的时候,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双唇是非常自然的闭合状态,一般表现为轻松地、随意地闭合。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基于这种状态的一些变化: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人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界刺激,在心理上产生了吃惊等情绪变化,嘴唇就会不由自主地张开。张开的具体幅度取决于心理上感受到的吃惊程度。

  一般而言,嘴唇半张开表示有点惊讶、疑问或者是感觉奇怪;而嘴唇全部张开则表示惊骇,就像我们常用的“目瞪口呆”,形容的就是这种状态。

  除了张开,嘴唇也可以朝着反方向变化,也就是紧闭。因为在正常状态下,人们的嘴唇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闭合状态,不可能闭得很紧,所以一旦出现嘴唇紧闭的情况,则意味着行为人的内心一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变化,或许他是感受到了压力,或许他是在思考,也或许是在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传达负面情绪的信号,它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嘴唇周边的肌肉朝内收紧,呈现一种紧缩状态,就仿佛想要把自己的嘴唇隐藏起来一样。做出这种表情的人通常都是处于某种麻烦之中。这种消极的感觉被大脑感受到,于是大脑仿佛下了命令一般,让人们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嘴巴安上了一把锁,以免把内心的不满宣泄出来。

  这样一种隐蔽的信号,如果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及时洞悉的话,某些时候可能会令事情的结果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有一家美国轮船公司,在洽谈一项重要业务的过程中陷入了僵局。为了促成这项合作,双方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进行接洽、商谈,但是最终还是无法达成合作意向。百思不得其解的公司高层为此不得不邀请他的朋友巴图姆出山。巴图姆并非是什么所谓的谈判专家,他只是一个在FBI工作多年,专门研究非语言行为的专家。他此次被邀请出山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为谈判提供协助,以促使此次合作达成协议。

  巴图姆非常尽职,在谈判桌上他不停地细心观察着每一个谈判者的表情变化,希望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在轮船公司的CEO准备介绍他们拟定的合同条款和具体细节时,巴图姆建议他将合同条款中涉及的每一项任务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对方更加细致、具体地了解每一个细节,同时也给巴图姆提供了更多观察对方表情变化的机会。

  果然,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巴图姆发现对方阵营中的一位谈判代表在

  听到了其中一项条款时,尽管身体的姿势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嘴唇却紧紧地闭锁了起来。这让巴图姆意识到也许问题正是出在这里。于是,他迅速地用纸条将自己的这个发现背后所可能隐含的问题写了下来,并递给了还在发言中的CEO。收到巴图姆提供的信息后,本来准备继续发言的CEO建议会议暂时中断,双方休息一会儿。

  在休息过后,这家轮船公司将刚才引起对方不满的那项关键性条款再次提了出来,并询问了对方的意见,之后双方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最终,不仅条款中的相关细节做了补充、修订,同时也让对方感觉到了这家轮船公司的诚意,在双方各有让步的情况下僵持的局面结束了,双方达成了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合作协议。

  在此之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一直持续了很久。

  谁都想不到,一场看似棘手的谈判竟然会因为一个嘴唇紧闭的动作而找到突破口,进而完美收官。

  也许观察嘴部动作,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点困难,但是对于FBI来说,则是他们不得不修炼的一项重要技巧。且不说从口中说出的语言的可靠性有多少,单是他们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宁死也不肯开口”的状况,就足以让他们意识到包括嘴部无声语言在内的微表情的重要性。许多时候,那些被FBI抓获的嫌疑人都试图通过装哑巴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是FBI总能从他们嘴唇的一些细微变化上找出破绽,突破其心理防线。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曾在FBI工作多年的巴图姆能够破解谈判桌上出现的一个不易察觉的嘴部动作,也不足为奇。

  事实上,嘴部看似只有两片薄薄的嘴唇,但是它拥有的表演“特技”可一点都不少。除了我们上面介绍过的自然闭合、张开、紧闭等变化之外,它还能做出更多的动作,比如抿嘴。注意,抿嘴和我们上面介绍过的嘴唇紧闭可不是一个概念,不信我们自己尝试着做一下就会发现。从生理学上

  来讲,抿嘴这个动作主要指人们通过牵扯嘴唇的肌肉,使之向两侧扩张所形成的。由于这种动作幅度并不是很大,所以会给人一种很矜持的感觉——有时也会给人非常不自然的感觉。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的嘴部动作呢?大家有时候会为此摸不着头脑。不过,这个动作显然和克制、内敛存在一定的关系。

  再比如挤压嘴唇。挤压嘴唇和抿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力度要更大一些(有时它和我们上文提到过的紧闭嘴唇非常相似,其象征意义也有一定的重合度)。嘴唇被大力地挤压,甚至向内翻转时,一般还会伴随着嘴角微微下拉的情形,做出这样的嘴部动作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忧虑和压力状态下。他的情绪可能很低落,也可能非常紧张,想要逃避目前所处的状态。而在FBI的研究中,这样的动作从心理层面来看,属于一种抗拒情绪的表达。

  还有一种比较难以辨别的嘴部动作,叫作嘴唇缩拢。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动作就是把嘴唇缩起来,然后拢起来。这个动作虽然听起来比较专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据FBI专家介绍,当他们抓错人的时候,对方就经常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个动作代表的是一般反对、抗议、不能赞同之意——如果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动作的话,下次遇到自己内心产生不同意见时,不妨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巴,这时候你所做出的就是一个标准的嘴唇缩拢动作。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动作之外,常见的还有“噘嘴”、“咧嘴”、“嘟嘴”、“咬嘴”以及用来代替手指方向动作的“努嘴”等。由于它们比较常见,一般人也都理解其含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加以介绍了。

  总之,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对于嘴巴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许是对它最好的形容。

  10.微笑不一定都是善意的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文化风俗可能存在着差异,但是却有着一种共通的语言,那就是微笑。微笑在大多数时候传达的是人们内心的善意和友好,然而在FBI的眼中它的意义却并不仅限于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微笑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一般意义上而言,微笑传达出的首先是一种谦恭、顺从。这也是人们认为微笑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原因。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时,首先都会以微笑示人一样。试想,如果与我们交往的人从一见面开始就不苟言笑,表情严肃,那么我们一定会觉得此人冷冰冰的,不好打交道。不仅是日常生活经验让我明白这一点,FBI非语言行为专家通过对黑猩猩的研究也发现了微笑的重要价值。

  FBI专家在和黑猩猩一起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黑猩猩经常露出它的牙龈——这与它凸显尖牙示威的表情,给人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后来专家将这种表情和人类的微笑联系起来,又进行了相关实验后发现,原来这就是黑猩猩的微笑。黑猩猩是在利用这种类似微笑的表情向实验人员表明自己是恭顺的,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或许对于所有灵长类动物来说,微笑就是它们用来向其他动物和人类示好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接触时,也倾向于用微笑来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善意。

  注意,以上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也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这个理论是不适用的。换言之,微笑也并不都是善意的。因此,FBI专家特意提出了微笑的性别差异问题。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喜欢微笑,然而相对于男性的微笑中包含的肯定和赞许,女性的微笑则包含了更多、更深的含义。比如有些女性在微笑的时候,习惯于用手或者扇子等精巧的饰品半掩住嘴,这是为了凸显自身的魅力。有这种微笑的女性要么是情窦初开的羞涩少女,要么是风情万种、很了解如何吸引异性的熟女。这样的微笑我们可以称之为“优雅的”。

  然而,和这种优雅的微笑类似的还有一种微笑,它们非常相似,极易混淆,但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这种微笑里,手不再是用来半掩住口,而是轻轻地抚摸在嘴角边的脸腮上,露出洁白的牙齿,甜甜地笑着。这样的微笑看起来彬彬有礼,似乎也很有亲和力,其实不然。FBI特工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样的女性往往心机很深,微笑只是她们出于防范心理所戴的假面具而已,她们很难相信别人,更不会轻易地透露自己的信息。

  一位FBI特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他的朋友名字叫杰克,人很风流,喜欢经常去酒吧寻找艳遇,有些时候甚至带着自己的女伴。一次,他和一位女伴来到一家酒吧,刚进门杰克就被坐在吧台角落的一位魅力十足的黑发女子给吸引住了。女子似乎感受到了杰克灼热的目光,她也用微笑回应着杰克。于是,杰克毫不迟疑地走到吧台跟前,找了一个靠近女子的位置,坐下来和女子攀谈起来。女子的话并不多,仍然用微笑的表情注视着杰克,一边微笑还一边用手抚摸着自己的香腮。而杰克却像只“发情”的孔雀一样,不断地用言语讨好着这位女子。

  和杰克一起进来的女伴就坐在不远处,冷冷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终于,她再也受不了杰克像个傻子一样“表演”了,她装作无意中从杰克身边经过,然后迅速地在杰克的耳边说了句:“停止你这愚蠢的行为吧,在她眼里你就像个笨蛋一样。”听了女伴的话,杰克最初还以为女伴是在吃

  醋,但是再看看那位可人的女子,她对他仍然还是那样一副微笑的表情,这时连杰克也觉得这种微笑有点敷衍了。

  其实,并不是杰克太笨,而是他犯了一个大多数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将女性的微笑简单地理解为友好和善意,而忽略了微笑时那两片紧闭的嘴唇——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假笑,它虽然维持了表面上的礼貌,但是却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身为女性,这种微笑常常会出现在她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而又不想让对方知道真相的时候。因此,同为女性的杰克的女伴很容易就从这种微笑中看出了对方拒绝的意思。

  其实不只是女性,有一些男性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也会呈现出这种笑容。只是从范围和概率上来讲,没有女性普遍而已。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辨别这种抗拒式的、不真诚的假笑呢?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脸上其他部位肌肉的变化。因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肌肉组织发现,人们在发自内心地真诚微笑时,不止会牵动嘴角周围的肌肉,同时随着面颊的提升,笑容还会延伸到眼角上,使眼角出现褶皱,眼睛看起来似乎变小了一点;但是假笑就不一样了,假笑是人们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嘴部的肌肉,使之往上提升,呈现出一种类似笑容的表情,而眼睛周围肌肉的收缩则并不在此控制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微笑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只需要看细纹是否只出现在嘴角四周即可。如果只有嘴部的肌肉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微笑十有八九是假笑,至于为什么假笑,就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细究了;而如果嘴眼四周肌肉都出现了变化,则是因为内心真正地感觉到了愉悦。

  除了这种比较典型的假笑之外,还有一些非善意的微笑,比如冷笑。冷笑和微笑一样,也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表达的是轻视之意。当一个人冷笑时,他位于脸两侧的颊肌会一起向耳朵方向拉伸,牵动嘴角也朝着耳朵后方拉伸,出现一种嘲笑的表情。这种神情清晰可辨,一般只要出现,

  即使只有片刻,也很容易让人察觉到其中包含的不屑和嘲弄。FBI特工在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就经常遇到这种笑容。而这种笑容有时会成为刺激他们继续追查真相的一种动力。

  和冷笑表达的含义比较相似的还有歪脸笑——因为笑起来的时候,面部两侧的表情不对称,所以看起来就像脸歪着一样。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一边的嘴角紧绷,并且微微上扬,就会形成这样的笑容。这种笑容里透露出来的除了轻蔑,还有不友善,这种轻蔑和不友善或许是出自对对方的嘲弄,或许是出于对自己的自信。

  如果FBI特工在审讯过程中遇到露出这种笑容的嫌犯,往往意味着他们是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内心藐视法律,没有严格的是非观,行事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心情。在FBI的工作惯例中,对于这样的人他们一般建议重判。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远离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某些不必要的伤害。

  由此可见,微笑表达的并不一定都是友好和善意,在不同形式的微笑中,还是包含着许多复杂而又深刻的含义的。它是人们内心情绪的无意识显现,就像千古之谜“蒙娜丽莎的微笑”带给我们的神秘莫测感一样,值得我们去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11.舔嘴唇的暗示

  当我们看到“舔嘴唇”三个字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或许有人会觉得是因为“馋”——因为小孩子在自己想吃某样食物而又不好意思说时,就会出现这种表情动作,但如果是对于成年男女来说的话,舔嘴唇或许还意味着性暗示。当然,除了以上这两种可能外,FBI告诉我们:舔嘴唇也有可能暗示着对方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情绪。

  当舔嘴唇的现象发生在酒吧中时,它所暗示的含义也会变得扑朔迷离。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在酒吧昏暗的灯光下坐着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妙龄女郎,她一边眼神紧紧地盯着某处,一边舌头不自觉地舔舐着自己的嘴唇。当镜头落在她那性感而又被舌头抚摸的嘴唇上时,作为观众的你是否已经被她吸引住了呢?

  看到影片中这个镜头时,我们一般会觉得她是发现了自己的“猎物”,然而镜头接下来一转,我们又会发现她已经成为别人的“猎物”——尽管她性感冷艳,但是她的微表情却告诉人们,她出现在酒吧里一定有自己的目的。这个桥段的经典性已经被无数的影片证明过,而FBI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一次,一位名叫威廉的FBI特工和同事因为调查案子一起来到了一家酒吧。他们此次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名叫丽萨的女孩,她是前几天发生的一桩枪击案的重要目击证人。FBI早在案件刚刚发生没多久,就已

  经得知了丽萨的一些消息,也曾经上门去找过她,但不知何故,几次去都没有见着人。据最近得到的可靠消息,丽萨的身份可能还不只是目击证人这么简单,她很有可能和嫌犯之间存在着某种其他关系。

  在听说丽萨晚上经常会来这个酒吧的消息之后,威廉就带着他的一位同事来“碰运气”了。到了酒吧之后,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威廉和同事也像一般的顾客一样,各自找了个位置坐下,一边喝酒,一边寻找丽萨。威廉找了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坐下来——这个位置既隐蔽,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威廉观察酒吧里形形色色的人。威廉的同事则选择了和威廉不同的做法,他像一只“花蝴蝶”一样穿梭在酒吧中的那些美女之间,不断地和她们搭讪、调笑着。

  威廉看到同事的这种行为,一点也不觉得纳闷,他知道同事很快就会引起丽萨的注意——由于酒吧的光线并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女子都化了非常浓重的妆,即使他们都曾看过丽萨的照片,但是要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环境中迅速地找出丽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果然,没过多久,一位美女就进入了威廉的视线。她披散着一头棕色的卷发,肤色较暗,还化了很重的妆,威廉甚至有些看不清楚她的面容。显然,美女现在的注意力都在威廉的同事身上,但是很奇怪的是,从她的目光中威廉既看不出赞赏,也看不出热情,这让威廉感到非常困惑不解。很快,威廉的同事已经从“万花丛中”穿梭到了这位美女的跟前,并且和她搭讪起来。

  由于离得并不是很近,加上酒吧的音乐声造成的干扰,威廉并没有听清楚同事和那位女子交谈了什么。但是他注意到,在他们交谈了一会儿之后,女子开始频频地舔舐自己的嘴唇——经验丰富的威廉并不觉得这是女子在对他的同事示爱。估计他的同事也不会这么想。接下来,女子的做法更加验证了他们判断的正确性。

  在女子对威廉的同事做出了那么频繁并且容易引起误会的“舔嘴唇”动作之后,他们并没有像普通人预想的那样制造一段“艳遇”。没过多久,女子就借口上卫生间,起身离开了吧台。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威廉也跟了上去,果然女子并不是去上卫生间,而是悄悄地从侧门离开了酒吧。早有察觉的威廉同事这时也从另一个门出来追了上去。他们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堵住了这个女子,亮明身份后开始对她进行询问。

  女子起初还表现得十分诧异,仿佛在惊讶FBI怎么会找上了她。但是在接下来的询问过程中,她不断地舔嘴唇的动作彻底地出卖了她——如果说在酒吧里面对异性的时候舔嘴唇容易让人误会的话,那么此时面对FBI特工再去舔嘴唇,总不至于还有什么误会吧!威廉和他的同事对视一眼,心中了然。后来在他们的严厉盘问之下,女子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乔装打扮过后的丽萨,而FBI所调查的嫌犯正是其男友,所以她才一直躲避FBI特工,直到避无可避。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觉得威廉和他的同事实在是太侥幸了。但是FBI以及熟悉微表情的人们却一定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舔嘴唇这种行为本身所包含的暗示意义就是十分丰富的。

  从生理上来看,如果一个人前一天晚上喝了大量的酒,那么第二天他就会频频出现舔嘴唇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因为前一天晚上的酒精使得嘴唇发干,促使人不自觉地想伸出舌头,用唾液去滋润一下干燥的嘴唇——这种感觉我们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春秋季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因为嘴唇干燥而自发地出现舔嘴唇的现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启示:许多时候人们舔嘴唇其实是因为嘴唇太干了。嘴唇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酒过量以及气候干燥外,紧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FBI特工在长期的办案经历中发现:当一个人感觉到外界的压力过大

  时,心情就会变得焦虑和紧张,而这时他通常会感到口干舌燥,这是压力传达到面部的表现。这时,人们会下意识地通过舔嘴唇来缓解这种压力。同时,舔嘴唇也是心虚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舔嘴唇是人类常见的安慰行为之一。作为人类,因为每天面临着不同的环境以及人群,要和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所以情绪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正常的平静状态。当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情绪跌落到谷底时,大脑也需要借助某些行为的安抚作用来促使它恢复到“正常状态”。于是,就产生了安慰行为。

  也就是说,安慰行为本身发生的原因是,负面情绪的出现会带给人压力,也会让人烦躁,让人“不正常”,为了恢复正常状态,人们就会利用各种方式寻求安慰。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安慰行为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在微表情中,和安慰相关的动作有很多,比如咬嘴唇、舔嘴唇等——它们就像是我们在本书第二部分中要讲到的抚摸动作一样,只是进行安慰的部位从手换成了嘴唇和舌头。在了解了安慰行为之后,我们再来理解舔嘴唇的暗示就变得容易多了。简而言之,它暗示了人们内心的紧张,是神经系统想要得到安慰,所以促使人们下意识地做出的动作。

  舔嘴唇有时也发生在人们遇到一些消极的刺激,比如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又或者听到、看到什么让人感觉不舒服的事情时。这些心理变化虽然非常微妙,但是人们经常会通过嘴唇上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内心的情绪波动。虽然他们并不情愿,但是微表情就是这么诚实无欺。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男性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形象的要求,不便做出太多的安慰动作,但是就舔嘴唇这个动作而言,却是男女都适用的。因此,在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时,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我们都可以运用这一技巧。

  12.吐舌头含义多

  听到“吐舌头”三个字,我们可能会马上联想到一个调皮的小孩。毕竟作为一个稳重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轻易地暴露自己的舌头的。也正因为如此,舌头能够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可谓是少之又少。然而FBI却认为,正因为成年人一般不会做出此类动作,所以吐舌头对于成年人来说含义可能更多。

  从出现的频率上来看,吐舌头这种表情经常出现在一些幼童身上。比如当一个孩子因为做了某件顽皮的事情,遭到家长或者是老师的批评后,会不自觉地做出“吐舌头”的行为。注意这时“吐舌头”的动作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吐一下很快就会缩回去,它表达的含义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是一种顽皮或者“扮可爱”,而是一种程度轻微的拒绝。就像一位母亲遇到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时,总是感受到他似乎是在说“看我就不怎么样,你能奈何?”一样,在儿童的内心他确实也是这么想的。由于这种拒绝的程度比较轻微,也没有任何侵犯性,所以即使被制止,却还是延续了下来,一直持续到人们的成年时期。

  成年以后的人们,虽然内心的顽皮有所收敛,也不再轻易去“扮可爱”,但是在遭遇某些小紧张、小惊吓或者是小尴尬时(比如正在做某件不太好的事情,结果被当场逮到),还是会做出“吐舌头”的行为——不过此时的吐舌头多是用来缓解尴尬气氛而已。

  那么,假如一个人的舌头长长地吐了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时,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这个动作虽然并不常见,但是因为其确实存在,所以一直很令FBI费解。后来FBI非语言行为专家在对婴儿类似行为的研究中找到了答案:当婴儿遇到自己不想要的食物时,他是不是会选择用舌头去顶开它呢?

  比如苦苦的药——假如我们有过给婴儿喂药的经历的话,就会明白要想把苦苦的药喂进婴儿的口中,是多么的困难,除非亲身经历,否则我们永远也想象不出那小小的舌头竟然是那么灵活和有力量。婴儿的这种行为告诉FBI专家:当一个人的舌头长长地伸出并且持续的时间较久时,他可能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拒绝意愿。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当一个人遇到惊吓时,除了目瞪口呆、双手平举、掌心向外,他还可能会把舌头长长地露出来。所以说,这个曾经很令FBI费解的表情,其实是一种夸大的“拒绝”。这种拒绝可能是外界的惊吓所带来的,也可能是当一个人感受到被侵犯所造成的。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反击,就像我们常说的“吐舌头、扮鬼脸”一样。

  当然,吐舌头这个动作有时候也可能表示人们正在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乔丹在球场上会经常出现这个动作。这种情况下的吐舌头可能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性动作。

  不过,相比较于以上含义,对于成年人来说,吐舌头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侥幸”心理,一种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未被别人发觉而感到庆幸的心理。事实上,究竟有没有被发现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已,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微表情,反而让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在了别人面前。

  安东尼奥是一名FBI特工,最近他想换辆好点的车子,于是趁着空闲,来到了一家汽车经销商的门店。他在这家店里转了没多大一会儿,就相中了一辆车子。接着,他和汽车销售员聊了起来,聊天的结果就是这辆车子

  确实非常适合他,除了价格之外他们可谓是相谈甚欢。由于安东尼奥对销售员给出的销售价格并不满意,销售员只好使出他们的惯用伎俩:“这样吧,先生您可以先坐在这里休息一下,我再去问问经理,看看能不能再优惠一点。”说罢,在征得安东尼奥的同意后,销售员起身去找经理了。

  在销售员走后,安东尼奥并没有像他嘱咐的那样坐在这里休息,他准备起身四处随便逛逛。几分钟后,安东尼奥转到了销售大厅后面的一处玻璃门前,巧的是透过那扇玻璃门,安东尼奥正好看到了刚才接待他的那位汽车销售员和一位可能是经理的男士正在讨论些什么——隔着玻璃门,安东尼奥虽然不能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是却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安东尼奥发现,在那个销售员和经理谈完话后,他情不自禁地做出了一个吐舌头的动作。虽然时间很短,但足以让安东尼奥看清楚了。安东尼奥起了好奇心,他倒是想看看一会儿销售员会怎么和他说。

  安东尼奥迅速地回到了刚才坐的位置上,刚坐下,那位销售员也回到了这里。他在打完招呼坐下后,满脸无奈地对安东尼奥说:“实在不好意思,先生。我们经理也认为我给您的价格已经是最好的了。”安东尼奥没有立刻表态,过了一会儿他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这已经是最低价,没有再商量的余地了吗?”销售员回答:“是的。”安东尼奥笑笑回应道:“好吧,伙计。既然是这样,真的只能遗憾了,谢谢你!”说完,安东尼奥立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往外走去。尽管他真的非常喜欢那辆车,但是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必须起身离开。

  在安东尼奥刚刚起身没多久,甚至都没有走出这家店的大门时,他听到后面有人在喊他:“对不起,先生,请等一下。”听到这话,安东尼奥装作很疑惑的样子回过了头,他知道后面喊他的一定是那位销售员。果然,那位销售员又将安东尼奥请回去,坐了下来。销售员告诉安东尼奥这辆汽车的价格最多只能再降1500元——仅仅比安东尼奥要求的优惠额少了100

  元而已。安东尼奥知道:这次才是所谓的“真正的最低价”。

  最终,安东尼奥心满意足地开着他的新车离开了。准确地说,在看到销售员吐舌头那个动作时,安东尼奥就知道他之前给出的价格一定不会是最低价。这个吐舌头的动作正是销售员以为安东尼奥会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的外在表现。生活中如果我们都可以练就一双FBI特工一样的慧眼,那么就能够随时随地去洞察别人的内心变化了。

  吐舌头除了代表一种侥幸的心理之外,它也属于一种沟通行为。吐舌头是对已经结束的社交活动的一种下意识反应:总算了结了这件事情,吐个舌头松口气吧。

  总而言之,在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今天,千万不要以为吐舌头仅仅是一种扮可爱的表现,若是不懂得它背后的更多含义,对自己可是非常不利的。

  13.被人忽视的下巴

  下巴位于人的面部最下方的位置,是人的五官中最不容易引人注意的部位。正因为如此,它也极易让人们忽视它的存在。然而在微表情研究中,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部位,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它细腻而又微妙地向他人诉说了主人的心思。

  一位在FBI中对人类非语言行为进行了长达八年研究的专家说过:“人类许多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意识改变自己的肢体语言,但是下巴却因为常常被忽视而更加容易露出破绽。”在FBI特工所接受的肢体语言培训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对下巴动作的破解。一段曾经被曝光的培训资料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份资料主要是为了让FBI特工们学会如何通过一个人的下巴所展示出的微表情来判断这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

  FBI选取的是当时美国娱乐界普遍关注的一对明星恋人被狗仔队拍到的一段视频资料。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对明星恋人已经秘密相恋一年之久,两人近期正在打算筹备婚礼。——接受培训的FBI特工的任务是根据两人公开场合的一段录像视频,判断这个消息的可靠性。

  视频中的这对恋人刚刚离开他们最近合演的一部电影的庆功宴现场,资料显示他们正准备赶赴机场。两人并不像普通恋人那样肩并肩亲昵地走在一起,而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期间女方不知对男方说了些什么,而男方不仅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反而下巴略有抬高。再观察女方,则发

  现女方的下巴也开始收紧,有点像绷紧了一样。在他们走到机场入口时,男方终于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因为前方似乎发现有狗仔队在拍照。他伸出手来,尽量遮挡住自己的“女友”,以防对方被狗仔队骚扰,但那高高抬起的下巴依然没有放下去。

  视频最后被定格在这位男星抬高的下巴上,接下来就等待学员们做出解释了。

  由于这些接受培训的FBI特工们并不是第一天接触微表情,所以他们知道那个最后被定格画面里的下巴一定有什么玄机;而有些特工也根据女星紧绷的下巴判断出她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恋情甜蜜,甚至在面对媒体的时候都不像多数时候那么大方自如,从她的表情来看她并不开心,而且非常紧张。由此,多数特工给出的判断是:此二人的婚恋前景并不乐观,至少不会像某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好事将近。

  还有一部分特工指出,那位男星并不是容易妥协的人,他是不会因为媒体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初衷的。因为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喜欢把下巴抬高的人一般都十分傲慢。他们并不介意自己的意见和他人不同,并且还常常对别人取得的成绩不屑一顾。因为自身具有很强的拼搏精神,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中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所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自身的优越感也很强。

  正因为如此,他们一般都比较爱面子,即使是自己做错了,态度也会非常强硬。——视频刚开始时,那位女星很可能是在指责自己的男友在公众面前行为失当,而男星那抬起的下巴已经说明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由此也可以判断出他并不是很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意见,或许这才是导致女方不悦(绷起下巴)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由于下巴的“能动性”有限,所以它能够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就是向前突出、抬高和向后收缩——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

  话,也会发现:向前突出和抬高许多时候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下巴的变化与人的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对下巴的这几个常见变化进行解析。

  首先,下巴向前突出。从生理学角度而言,下巴突出一般发生在一个人身负重压的情况下——看看街头那些背上扛着大包或者是挑着重担的人,我们就了解了。当人的身体承受巨大的重量时,会压迫到脖颈,让呼吸变得不顺畅,而伸直脖颈则可以缓解这种状况,伸直脖颈伴随的一个明显动作就是下巴向前突出。

  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个动作是出于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所以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防御性或攻击性(这个攻击对象并不一定实际存在,也可能是虚拟的,比如自身身体的不适)动作。做出这个动作的人很有可能是在一定的外界刺激或心理刺激下准备侵犯对方的势力范围,属于一种激进的行为表现。

  其次,下巴抬高。虽然它常与下巴突出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但是二者的含义还是有所不同的。下巴抬高除了我们在上文案例分析时所提到的代表傲慢、看不起他人等含义外,有时还被人用来增加威严感。比如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作为女性由于她圆润的下巴很难让人将强势与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每到拍照时,撒切尔夫人就喜欢抬高她的下巴,露出一副坚毅的表情,让人感受到她的强硬与威严,显出她的气场十足。下巴抬高如果与眼睛向下扫视联系在一起,除了表示从心底看不起对方的含义外,还包含“挑衅”的意思。

  再次,下巴向里收缩。和下巴向前突出所表示的含义正好相反,下巴向里收缩则代表一种消极内向的情绪。比如当一个人刚刚遭遇不幸或者处在精神萎靡的状态下,就经常出现这个动作。最常见的还有当一个人因为做错了事情,遭到了批评的时候,严重情况下他甚至会恨不得将自己的下

  巴缩到胸口上。这个动作暗示了当事人懦弱的性格或是消极的情绪,同时这个动作里也包含了祈求对方原谅与理解的意思。这个动作是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理的。此外,下巴向里收缩也表示了一种顺从的心态,比如影视剧中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在面对地位高的人的时候,就会做出这个动作。

  除了这些较为明显的下巴表现出来的变化外,FBI的一位资深特工还总结出下巴在它的主人说话时的变化,对揭示其主人的性格也具有参考价值。他大致总结出了四条:

  第一,说话时下巴和说话者的头部保持一致。这类人一般性格都比较温和,对人谦恭而有礼貌,即使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也不会针锋相对。虽然性格温和,但他们却属于那种有原则的人,并不是“软柿子”,如果别人真的做得太过分的话,他们不怒自威的神情,也会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说话的时候下巴随着说话者话语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里的下巴抬高并不代表傲慢或者看不起别人,而是他们的性格使然。这样的人性格直爽,讨厌弄虚作假,对待身边的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不会溜须拍马,也不会阿谀奉承,有些许的清高。但由于态度过于鲜明,语言也比较尖锐,所以很容易在无形中得罪他人,属于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类型。

  第三,说话时尽量地压低收回下巴。这类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顺从,但其实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最受不了别人看不起自己。简言之,他们心理上有些自卑,一旦被别人轻视,很容易暴跳如雷。不过他们也属于聪明直爽类型的人,对人从来不搞阴谋诡计,但由于脾气比较暴躁,没有良好的情绪自控力,所以极易与人起冲突。

  第四,说话时,下巴跟随说话者视线的变化而转移。这类人沉稳、踏实,处事谨慎,有着极强的原则性与自制力,但是却比较固执,对于自己认定

  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他们虽然多是慢性子,但却是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不过,切记不要随便触碰他们的底线,否则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原来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下巴里竟然隐含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因此我们不妨像FBI特工一样认真总结,尽快掌握破解下巴奥秘的技巧。

  14.能听也会说的耳朵

  我们大家都知道,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因其所在位置并不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其他器官那样醒目,所以人们很少对其投入注意力。不过假如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也常常会做出一些无意识的举动,和我们研究的所有微表情一样,都在揭示着人们真实的心态和情绪。

  说到耳朵的无意识反应,许多人马上会想到“面红耳赤”中的“耳赤”——这大概是耳朵留在人们印象中一个最明显的反应了。面红耳赤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因内心激动或者羞愧,而导致面部和耳朵发红的一种表情状态。由于人们的生理机制不同,有些人的反应可能只会发生在面部,有些人也可能只发生在耳部。发生这种现象的人性格以内向羞涩型居多。不过,即使是出现了这样的状态,也不一定证明对方的内心正处于一种激动的状态,因为有些人出现“面红耳赤”的原因可能是病理性的。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一种关于耳朵的微反应,至于它形成的原因是心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在此我们就不再赘述。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是耳朵另外一些非常重要的微反应,尽管它们是在手的配合下一起完成的,但由于这些动作的发生主要是通过耳朵状态的改变并且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仍然将之归类于面部微反应的范畴。

  让我们先来思考下面的问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一些时候会突然觉

  得耳朵很痒,想去抓挠一下?在听到了某些自己不想听的话的时候,会不会无意识地用手去触碰耳朵?也许我们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意味着什么,但假如对方是一个微表情识别高手,我们这些无意识的小动作已经足以暴露自己的内心了。

  莉莉是一名家具公司的销售员,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自己在工作之余也阅读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销售技巧的书。而最近好学的莉莉正在读一本关于FBI是如何通过微表情识别人们内心变化的书,她一边阅读一边将从书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这天是一个周末,但是商场里却有一点冷清,或许是因为上午的缘故吧。正当莉莉在擦拭家具时,一位先生走进了莉莉工作的这家店。现在已然经验丰富的莉莉明白:在没有搞清楚客人的意图之前,盲目推销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她并没有马上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在打过招呼之后,默默地跟随在客人身后,以便随时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

  客人在莉莉店里转了一圈之后,似乎很满意一套儿童房的组合家具,他问了一些尺寸和材料方面的问题后,并没有接着问价格。莉莉觉得这位先生可能是在想这套家具会不会太贵。于是,莉莉适时地向客人介绍道:“先生,现在我们店里正好有活动,如果您喜欢这套家具的话,是可以享受八折优惠的,这样算下来优惠不少呢。您看这套组合家具原本的价格是一万二千元……”没等莉莉报出优惠过后的价格,这位客人已经打断了她:“我再看看啊。”莉莉注意到,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指轻轻地摩擦了一下耳郭的背后。

  想到自己正在读的那本书中讲过“摩擦耳廓背后,表示听话人不愿意听到讲话人说的话,因为他对于这样的话有异议,而且并不相信”,莉莉马上明白这位先生应该是对这套家具的价格有异议,而且并不相信自己所

  谓的八折优惠。眼看着客人马上就要走出店门了,莉莉立即改变了策略。她忙跟上去,说道:“先生,先生,请您等一下。不知道您对这个家具的尺寸是不是要求特别严格?我们仓库中还有一套以前客户定制的样品,和这套一模一样,就是尺寸方面比这一套稍微小了那么一点点。由于客户后来搬家了,没有要这套家具,而这套家具又和我们店里的标准尺寸有差别,所以一直在仓库里闲置着,老板有心将它低价处理掉呢。”

  果然,一听这个话,这位先生停住了脚步。莉莉不失时机地又建议道:“要不先生您稍坐一下,我把那套家具的尺寸给您拿过来看一下。如果您家里可以用的话,这不也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在莉莉的劝说下,这位先生坐了下来,和莉莉一起看起了那套家具的尺寸,事实果如莉莉所说,款式、配套、材质都和他在店内看到的完全一样,只是尺寸方面差了几厘米,但是价格却足足优惠了三千多元。这位先生感到很满意,他并不介意小了的几厘米,因为这小了几厘米的尺寸对于他的家来说才是最合适的。

  不用说,莉莉成功地卖出了这套家具。然而,假如莉莉没有明白这位客人用手摩擦耳郭背后的含义,她还能这么幸运吗?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人们挠耳朵背后可能暗含的深意。

  再来想象一个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场景:当一个小孩非常厌烦父母的喋喋不休或者是大吵大闹时,多数情况下他会选择将自己反锁在自己的房间内。但是,如果这样仍然不能阻止父母的吵闹声传入时,又该怎么办呢?许多孩子选择用手捂住耳朵,意思是“我不听我不听”——用捂耳朵来拒绝自己不想听的话进入自己的耳朵。换言之,捂耳朵代表的是孩子内心对父母言语的抗拒。

  那么,如果是成年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又该怎么做呢?难道也像个孩子一样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这恐怕是既不礼貌,又略显幼稚,成年人自有自己的表达方法。他们的表达方法可以概括为“挠耳朵”,但是挠的部

  位又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这么说,用手抓挠耳朵的不同部位,所暗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已经了解挠(用手指摩擦)耳郭背后,代表的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不信任以及有异议,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代表性动作,如:用手指将整个耳郭折向前面,堵住耳洞。注意,这个动作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能是时有时无的。但是它却像小孩堵耳朵一样,都代表着想要阻止对方的话语进入自己的耳朵,是所有挠耳朵动作中传达不耐烦信息最直接的标志性动作。

  用指尖掏耳朵。你以为对方是因为耳朵痒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对你说的话非常不感兴趣,觉得掏耳朵更有意思一些。想想生活中我们只有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去掏耳朵,就明白对方对我们的谈话有多么不重视了。

  不停地抓挠耳垂、耳背。看见过小孩烦躁的时候做这个动作吗?这是一种典型的“我很烦躁、我很焦虑”的信息传达方式。如果这种动作一直在持续,则说明对方焦躁不安的状态有增无减。

  了解了这些之后,还等什么呢?假如生活中坐在我们对面的人的耳朵正在发生着这些小动作,是我们该果断采取行动的时候了。该终止谈话,还是改变话题,还是善意地帮助别人解决内心的焦虑,去做就对了。

  最后,请千万记得,在和别人谈话时,即使我们的耳朵真的很痒,但在你并不想要表达以上心理信息时,千万不要随便用手去挠耳朵,否则引起误会,可就麻烦了!

  15.异乎寻常的冷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坎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天平,当天平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心情也会处于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而当天平处于倾斜状态时,情绪就会变得有波动。作为人类,想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天平的平衡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内在的或外在的刺激,这种刺激让人的心理天平失衡,内心出现波动。即使我们极力想要隐瞒这种已经产生的情绪波动,但它总会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显现出来。

  那么,假如一个人在遇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会引起心情波动的情况时,而他却依然可以保持冷静的话,会不会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呢?许多时候,一些犯罪分子之所以会进入FBI的视线,正是因为他们异乎寻常的冷静表现。

  一日,FBI特工鲍勃像往常一样巡视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地铁站。这天的地铁站仍旧像往常一样人潮涌动,站在地铁站台上的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地铁的到来,他们的眼睛也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地铁驶来的方向望去。不过,鲍勃同时注意到在人群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不像其他站立在站台上的人那样看起来很焦急,甚至说非常清闲——只见他一只手放在兜里,一只手摸着下巴,眼睛不是像其他人一样注视着地铁驶来的方向,而是警惕地望向四周。

  鲍勃觉得这个人非常可疑,他顺着那个人插在兜里的手,看到他的裤子兜里似乎装了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为了验证自己心里的怀疑,鲍勃走向了他。在从他身边经过时,鲍勃装作不小心,撞了一下对方,然后马上说了句“抱歉”。对方只是匆匆地瞥了一眼鲍勃,一句话也没有说,然后继续保持着自己之前的样子。这让鲍勃的心里很纳闷,他知道自己刚才撞的那一下并不轻,对方就算是没有被惹怒,但是心里应该感到不满才对。不过这个人并没有,他的神色告诉鲍勃:他丝毫不介意刚才发生的这个小意外。

  难道这个人心中的天平竟然维持得如此平稳吗?他真的不会受到一点外界刺激的影响?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鲍勃知道越是冷静的外表之下往往越是隐藏着极不寻常的内心。他密切地关注着这名男子的动向。

  一分钟后,地铁呼啸着进站了。在地铁停下之后,只见这名男子迅速地跑到地铁车厢跟前,将自己裤兜里的一个缠有黑色胶带的物体贴在车厢上,然后手中拿出一个类似遥控器的东西——然而没等他来得及操作那个东西,他已经被人扑倒了。扑倒他的正是刚才撞到他的那位男子——FBI特工鲍勃。鲍勃将其扑倒在地后,迅速地挟制住了他的双手,并夺下了他手中的东西,那是一个炸弹的引爆器。几分钟后,闻讯赶来的警察和鲍勃一起将那名男子带离了地铁站,并拆下了他粘在地铁车厢上的炸弹,这枚TNT固体炸弹假若被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男子后来被带到了FBI驻地,经审讯他的确是一名恐怖分子,此次他的任务就是炸毁纽约地铁,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可惜计划失败了。他直到被捕都不知道,出卖他的原来正是自己那异乎寻常的冷静。

  特工鲍勃后来在提到这起案件时说道:越是不寻常的举动包括表情背后,越是隐藏着人物内心的不寻常。按照常理,地铁站里的人在等待地铁的时候内心应该都是非常焦急的,所以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望向地铁驶来的

  方向,但是犯罪嫌疑人没有;若是普通人,在别人撞了自己之后,即使嘴上说“没关系”,内心肯定还是有一点介怀的,所以脸上不可能一点表情都没有;就像是人们在乘坐电梯时会一直看着电梯上亮起的数字,心里计算着到达自己要去的楼层需要的时间。这些都是人们的一种潜意识行为,它们的发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而一个人若是连这些常人都会有的潜意识行为都没有了,那么他也就成了可疑分子。继续追究下去,十有八九都是会露出破绽的。

  FBI作为美国最强大的警务系统,他们所面对的犯罪嫌疑人自然也是一些十分狡诈的角色。这些人里不乏一些心理素质较强,且十分懂得伪装或隐藏自己内心情绪的罪犯。他们的冷静让那些即使是十分擅长读心术的FBI特工一时也很难从其身上找出破绽。此时,观察对方的不寻常举动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突破口。xǐυmь.℃òm

  FBI特工爱德华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就有这么一段经历:那是在一次审讯一名向政府工作人员开枪的罪犯时。这名犯罪嫌疑人几乎是他遇到的最冷静的人了,从被捕到两次提审,他的反应一直特别冷漠,并且拒绝讲任何话,情绪看上去也十分平静。直到他被交到爱德华的手中,他依然对所有问题都选择一言不发,对一些敏感的物证也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

  眼看审讯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FBI特工竟然没法取得任何有用的口供。难道就这样让一个反社会分子逍遥法外吗?爱德华实在不甘心,但是如果没法取得口供,犯罪嫌疑人就不能被定罪。一想到这些,爱德华的心情就开始变得焦虑起来。突然,一个好主意浮现在爱德华的脑海中。

  他和同事借口离开了一会儿,回来后再次坐下时,爱德华不再像之前一样对疑犯穷追猛打地发问,而爱德华的同事则在一边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了死者的一些情况,以及死者现在家庭的情况。他甚至还故意问犯罪嫌疑人:“这些你真的一点都不知情吗?”犯罪嫌疑人冷漠地摇了摇头,仍

  然一言不发。爱德华注意到他的外表依然保持着之前的冷静,连普通人所会呈现的怜悯和同情都没有一丝的表露。

  这样的冷静让人感觉到了这位犯罪嫌疑人内心的冷漠和残酷无情。接着,令爱德华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从面前的犯罪嫌疑人脸上看到了一种尖锐的眼神——爱德华明显地感觉到了其中含有的憎恨。这让爱德华意识到这起枪杀案有可能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是一次不存在个人恩怨的恐怖袭击,而是因为两人之间有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说是仇恨。

  后来,沿着这个思路,FBI经过仔细调查,发现两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金钱和感情方面的矛盾。最后在铁证面前,无论犯罪嫌疑人如何的冷静,终究还是认罪服法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天平,而保持天平平衡的正是它两端的砝码。这两端的砝码虽说在许多时候重量都是一样的,但它们却极易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得失衡。这是人之常情。纵然心理素质很强的人懂得心理天平平衡和内心情绪平静之间的关系,也懂得只有保持内心的冷静,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变得理智,但若是这种冷静和理智超出了常人的反应限度,岂不是弄巧成拙?

  因此,不要试图过分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因为在懂得微表情的人眼中,所有的伪装都只是一种面具,最终都会被揭穿,暴露出事实真相。

  16.被惊呆了:冻结反应

  提起“惊呆”这个词语,相信不少人都会感到熟悉。在人们受到惊吓或者是遇到某种什么潜在的、现实的危险,又或者受到的其他负面刺激过大时,经常会出现“被惊呆了”的表情。然而常见归常见,人们是否又思考过“被惊呆了”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说到“被惊呆了”,最常见的就是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惊吓时,比如:一个人晚上正在横穿马路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大的鸣笛声,并感受到一束强光射了过来,这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呆住不动;再比如一个寂静的夜晚,当万家灯火都已经熄灭,而自己的家人也都准备入睡时,突然听到门铃的响声,就在那一刻大家也都被惊呆了,正在做动作的手似乎都悬在了半空中,原有的笑容也都僵在了脸上,直到这种潜在的危险被解除。

  假如我们有机会观察一下这个表情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它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表现在面部的是肌肉僵化、表情僵硬。即使是平时最灵活的眼睛,也会出现刹那的停滞,虽然它由于需要继续观察周围的动静,还会轻微地运动,但是相比较于平时,动作可是要轻微和缓慢得多,若是发现当事人的眼神也停留在了某处,那么视线所及之处一般就是引起他恐惧的地方;其次,我们会发现人们的呼吸也会有所改变。就像我们常说的“大气都不敢喘”一样,呼吸在这个时刻似乎也变得静止了——其实人们是在憋气,为了不让呼吸的声音或者是动作引起他人的注意;最后,与这个表

  情相伴的还有许多肢体动作的“冻结”。事实上,呼吸的减弱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难观察到的,我们更多的还是通过其他肢体动作的僵硬变化,判断一个人被“惊呆了”的心理状态。

  以上这些反应,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被惊呆了”,但其实它们还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作“冻结反应”。虽然我们并不一定经常听说“冻结反应”,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出现得非常频繁,是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据说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他们经常面临着许多生存的危险。就像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动物一样,它们不时地会遭到更大、更凶猛的捕猎者的追赶,一不小心就会丢掉自己的小命。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也是一样的。他们面对比自己跑得快、力气也更大的捕猎者的威胁时,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就会选择通过冻结自己来进行防御。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人,某一天正在外出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附近的丛林中有一头凶猛的老虎,正在虎视眈眈地望着你,这时你一定会被吓得瑟瑟发抖,但是你不会选择马上逃走。因为大脑中的某个系统告诉你“待在那里不要动,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旦你迈开腿准备逃跑,老虎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在奔跑着的你的身影上。以老虎的奔跑速度,用不了多久就会追上你,把你扑倒在地并撕咬成碎片。

  许多大型食肉动物都对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它们的捕猎过程基本上就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完成的。并且事实上还会存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对象移动之前,它的注意力不一定已经锁定在了对象的身上。而且,即使是老虎的注意力真的已经集中到了这个可怜的人类身上,通过瞬间的冻结人们还能积蓄能量,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时间用来观察周围的环境,然后为万不得已情况下的“逃跑”做好准备。

  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求生本领,无数人类度过了可怕的逃命时期,并幸运地存活了下来,繁衍生息,才有了现在的人类。而这种本能也被一代代地保存和流传到了现代。尽管“冻结反应”的表现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它无疑是人类在遭遇危险或者是潜在的危险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事实也证明,这种反应在许多情况下还是十分有效的。美国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大学在临近的一段时间内都曾经发生了可怕的校园枪击案。当丧心病狂的杀手拿着枪支在校园里疯狂扫射时,就有一些聪明的学生通过“冻结自己”逃过了一劫——他们自我冻结的身影让杀手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放了他们一马。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冻结反应几乎可以达到让人们成为“隐形人”的目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冻结反应是如此的真实并发自人的本能,所以某些时候它也会暴露人们受惊吓、内心紧张、惶恐的心理事实,无形中暴露了原本已经伪装得非常成功的犯罪嫌疑人。

  在美国的某校园内发生了一起女教师被谋杀的案件,由于现场被处理得很干净,没有遗留下来一丝痕迹和线索,当地警方也束手无策。后来,这个案子被移交给了FBI,FBI在接手之后迅速派出调查人员赶赴学校,对可能隐藏在学校中的犯罪嫌疑人一一进行排查。

  不过调查的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从作案动机上来看,女教师生前没有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过冲突,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非常融洽的。也就是说,他们都不存在作案动机,没有一个人有理由去杀害这位女教师。加上找不到其他线索,所以FBI特工无奈之下只好打点行囊,准备先离开校园,另想办法。

  在离开校园之前,校长为FBI的调查人员送行,他们握手告别。握手的时候,一位为首的FBI特工发现校长的手是冰凉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当时正值盛夏,校长掌心的温度一定不会是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不过为

  了不“打草惊蛇”,他们还是不动声色地照计划离开了。

  离开之后,经过他们的讨论和分析,FBI特工认为这位校长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恐惧的,因为掌心冰凉也是冻结反应的一种表现。校长为什么会对FBI的到来感到恐惧?他在恐惧着什么?是因为自己任职的校园发生了谋杀案,还是因为他本身和谋杀案有关?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将调查对象放在了这位校长身上。

  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他们发现原来这位校长和那位被害的女教师之间有私情,而女教师又想以此要挟校长,所以校长才会对其痛下杀手。

  一桩原本毫无线索的谋杀案,竟然在不经意的握手间被发现端倪,进而得到侦破,这不得不归功于神奇的冻结反应。

  在上面的这起案件中,FBI工作人员所依据的原理正是反映在人的手部的冻结反应。据FBI非语言行为专家研究,当人们内心感到恐惧时,为了给即将到来的逃跑动作做好准备,脚部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中,因此腿部就会大量充血,从而导致身体的其他部位供血不足,产生掌心发凉的情况。

  这种判断不仅适用于一些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对于普通人也一样适用。比如对于处于面试过程中的人来说,别人很容易通过他屏住呼吸或者浅呼吸的表现判断出其内心的紧张与恐惧,善意地提醒他放松。事实上,有这种反应的人也确实是内心非常紧张的,他们会在面试结束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以释放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积累的紧张情绪。

  以上这些内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冻结反应,不要轻易地“被惊呆了”;而要想看透一个人的内心,除了要注意面部的微表情之外,还要关注他的身上是否发生了某些不寻常的反应,如冻结反应。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FBI微反应更新,上篇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