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事当尽一己之责
《传习录》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陆澄问:“知识不长进,如何?”阳明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陆澄问的问题有些急功近利:“知识不见长进,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遵循循序渐进的道理,循循善诱地教导道:“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循序渐进。仙家用婴儿作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譬如,婴儿在母腹中,纯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脱离母体后,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他的精神日益充足,筋力日益强壮,智慧日益增长,并非从母体娩出后所能推究得到的。所以要有一个本源。圣人能让天地定位、万物化育,也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养得来。后世儒生不明白“格物”的主张,看到圣人无所不晓、无所不会,就想在开始时把一切彻底研究,哪有这番道理?”先生接着说:“立志用功,宛若种树。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没有枝节;有了枝节,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果。刚种植时,只顾栽培浇灌,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何益?只要不忘记栽培、浇灌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太多急功近利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要保持先生所说的种树人的心境,做好眼前自己分内的事情,只是管好栽培、浇灌的工作,不去想将来枝繁叶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做事尽一己之责,不问结局如何封赏多少,便自能育出满园桃李,一路芬芳。
男孩生在英国长在美国,自幼家教极严,成绩优异,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他却选择了一条谁也想不到的路—他要做一位伟大的演员。
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成名之前要经历无尽的辛苦,但是男孩做好了准备。而且,他端正自己的态度,虽然心怀远大的理想,但是从来不怠慢手边的任何工作。
来到好莱坞,他租了一间仅够一个人住的小房子。为了生存,他最初不得不到电影公司做幕后工作。第一年,他整天忙着复印、整理材料和调整灯光,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帮老板喂鱼、上街买午餐,或者给来工作的演员遛狗。
这样的日子,让人绝望,但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分配给他的每一个任务。也正因如此,很多好莱坞工作室的员工,都记住了这个勤勤恳恳、气质不俗的年轻人。
后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兜售自己,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员面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他一边做义工,穿梭于好莱坞几乎所有的工作间,继续做幕后工作,一边参加表演班刻苦学习表演。
这期间,他虽然屡屡被拒,但也得到了在多个剧集表演客座的机会。再后来,他在电影《人性的污点》担当一个重要角色,和影帝联袂表演,并在剧中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他的艺术人生仍然没有起色。
2004年之前的两年间,他几乎找不到任何工作,生活和事业都跌到了低谷。这时,他感到自己的艺术人生前途黯然,心里不免有些无奈和绝望。在苦苦寻找和长久的等待中,他终于接到一个试镜。他马不停蹄地赶过去,试镜那天,因为他在好莱坞各个工作间混迹多年,在场的三十几个总监几乎都对他略有印象。
那天的表演,他从容自然。那次的试镜出奇地顺利,很快他就拿下了这个角色,大家都认为他就是剧中主角的不二人选。
这部电视剧,就是在北美红极一时又在世界各地热播的美剧《越狱》。而他,就是在该剧中扮演男主角迈克尔的演员—温特沃斯·米勒。
后来,当别人夸赞他具有超人的表演天赋时,米勒和别人这样谈及自己的成功:“小时候每天出门去读书前,父亲都会对我说,一个词的积累,每次考试,每一次和老师的对话,这些都会对最后的成绩产生影响,决定你能够考进什么样的大学,你能过怎样的人生。所有的小事加在一起就是大事,就是你的人生。”
米勒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自己分内的事情,学习、兼职、寻找工作机会,不断积累着,直到终于有一天修成正果。他幼时父亲对他的教导可谓是金玉良言,做好每一件分内的工作,做事克尽一己之责,不问前程。因为前程,就是现在手头掌握的每一件事情里面。
做人难免有一己之私,但是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提倡的是做事要尽一己之责。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源自本心的判断就是最符合客观规律的判断,也就会让我们自然地担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内心的判断要心静方才听得真切,但是当下社会浮躁,很难平心静气地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我们过多关注着同事的晋升、邻居的乔迁,攀比着儿女的成绩、穿着的名牌衣物,我们就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沦陷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做好一件小的事情,进而做好下一件小事。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就会慢慢多了几分质量,少了几分浮夸,进而收获到沉甸甸的果实。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心学的观点认为,做人切忌好高骛远,没有做好眼前的事,反而遥想着很远的未来会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这样的人生态度只会让你陷入困境,毫无益处。做事当尽一己之责,眼高手低于事无益。
2.莫从心外下功夫
王阳明对于哲学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知”“行”的哲理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他以为,认识来自于内心,无须从心外寻找,“知”与“行”都是由心中的道德实体发出来的。“知”“行”是一回事,一切功夫皆在心内,莫从心外下功夫。
时下很多人对“官二代”“富二代”羡慕不已。觉得这些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来到这世间便占尽先机,良好的人脉网络、充足的资金储备、优秀的教育环境,都是一般家庭要努力奋斗很久才可能得到的。很多人忙着艳羡他人的各种优越条件,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件事—你自己。
要知道多少的钱财、多大的权势、多好的条件都是外在的因素,决定成事与否关键的,还是你自己,你的品质和能力,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些都是在外界环境中求不来的,需要我们转向内心来寻找,不论我们出身何处、资质几何,只要善于挖掘自己内心的潜力,发挥出自己心灵中掩藏的力量,你便与之前艳羡的那些人一样,先机占尽,不输分毫。
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不过是一个在小部落被人排挤的青头小子;而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事实上刚来到巴黎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为“来自科西嘉岛的异乡人”。这些被后世敬仰的大人物,发迹之初,身份都卑微、低贱,毫无优势可言,更谈不上外界的帮助与提拔。他们后来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都是内心强大的人。
他们不为外界的打击所压倒,也不为旗开得胜的小胜利得意忘形,他们懂得随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清楚心之所向。他们从来不从心外下功夫,治国的时候他们不会把权力都交予权臣,行军的时候也不会让下属擅自行动。因为他们知道,在善变的世间最值得相信的,唯有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
从前有个年轻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成大事,当大官,发大财。但是世事难料,几年过去了,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依然一事无成。他开始痛恨自己没有生在富贵人家,也没有富甲一方的门庭为之撑腰。长此以往,日益消沉。
一天,他从一位长者那里听到一个传说。说是在遥远的一处深谷藏着一样宝藏,发现宝藏的人可以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者说后离开,年轻人便抖擞精神,立刻收拾行囊出发了。
这条寻宝的路艰险无比,年轻人先是在山间遇见猛虎,幸亏他常年习武,身手过人,才免得一死。然后又在渡海的时候遭遇风浪,台风将他的小船掀翻,他仗着在水边长大,自幼泅水,才又逃出生天。
几经挫折苦难,死里逃生,当年轻人来到传说中的那个深谷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年轻,而是一个满面沧桑的中年人。当站在装着宝物的匣子前面的时候,他看着自己一身狼狈、蓬头垢面的样子,突然觉得匣子中的宝物似乎并不像出发的时候那样,在他心里有着无比的诱惑力。那种强烈的感觉,其实已经在冒险的途中,被种种险情和他自己不断成长的阅历慢慢抵消了。
慢慢地,中年人开启了这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心的珍贵的匣子,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面一尘不染的明亮的镜子。在镜子中反射出的影像,不是什么瑰丽的珍宝,而是中年人饱经风霜的面容。
很久没有这么仔细看自己的脸了,中年人一时有些迟疑。因为眼前镜子里面的这个人,和他记忆中的自己是那么的不同,简直可以说找不到当年自己的影子了。记忆中的自己,皮肤白皙,眼神野心勃勃但隐隐有些怕事,发型一丝不苟,身形单薄。
而眼前的这个人是多么的不同—他肤色黝黑泛着光泽,眼神炯炯,目光如炬,一头如钢丝般坚硬的乱发,身体线条明朗,充满了力量。
中年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是在寻宝途中饱经磨难锻炼出来的自己,这是在寻宝的终点的匣子中发现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就是长久以来渴望的珍宝啊!
回首过往,他意识到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强悍顽强,百折不屈,既然路上的种种磨难自己都可以全身而退,还有什么大风大浪是自己经受不起的呢?
自己年少的时候,总是羡慕那些豪门子弟,可是看看现在的自己,那些人当中,又有几人能够达到他现在的成绩?这世间,到底有很多事情,不是权力和钱财可以简简单单换来的。
思量至此,中年人恭敬地将匣子盖好,施礼拜谢,然后毅然转身离去。
多年后,中年人成为一方富甲。据说他家里供奉的,就是一面普通的镜子。
年轻人经历了众多磨难,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面容沧桑的中年人,方才发现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力量来自自己的内心,当年向外寻求的种种,都是无用功。这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虽说有些晚,但是不迟,“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白为人的道理,永远都不迟。但是如果执迷不悟,一味地坚持向心外寻找力量的来源,向心外下功夫,便是不开窍了。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说,其实圣人的道理,天底下事物的对与错,是先天就存在于“我”的心中,根本不用去外界寻找。他还以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他把人心放在了一个高尚、神圣的位置,认为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世界的本源,是万物的造物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所派生出来的,是内心在外界的显露与表现。
《传习录》记录着一个人人皆知的情节:有一天,阳明同友人一起去南镇游玩,忽然看见在远处岩石间有一株高耸入云的大树,树上开满了娇嫩可爱、清香扑鼻的粉花,同来的友人向来对于阳明的“心外无物”之说不解,就问:“你不是说天底下没有不在我心外的事物吗?可这株花树,在少有人烟的深山中自开自落,它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本想难住王阳明,不料阳明沉默不语,思索片刻,开始沉着地侃侃答出为后世称道的一段话:“你还没有看这株花时,花同我的心一样归于静寂,与世无争,这是我心的表现;当你千里走来看花时,花的颜色便如同人的心境一样豁然明亮,这难道跟我的心没有关系吗?”这一番话让友人哑口无言,然后心悦诚服,也开始相信阳明的思想。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人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事物,评价事物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改造事物和完善自我的时候,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莫从心外下功夫,就是要我们重视自己内心的力量。因为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心能包罗万事万物。只有锻炼出足够强大的心灵,才能够有机会胸怀天下。
3.功夫差别定成败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可见功夫的差别决定成败,虽然心学上讲静心也是一种修行,但是一味的静止不动,也不是长久之计。世界是运动的,周围的环境也是变化万端,如何学会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中应对自如,这就要看在磨炼自己方面下多大的功夫了。
人的精力有限,所下的工夫必然要集中发力才有效果,而东一头西一头毫无针对性的奋斗方式,显然注定会导致失败的。所以,是否有一个恒定的志向,决定了我们能否将所有功夫用在一处,也就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成败。王阳明将用功夫比作挖地取水,在他看来,漫无目的地泛泛地挖出一个池塘,远不如专注地挖出一口井来得有用。因为一口深井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涌出,而池塘再大不过是一池浊水,到底是无用的。
因此心学的观点认为,学的第一步不是学,下功夫的第一步也不是盲目发力,而是“立志”。王阳明非常注重孔子、孟子、陆九渊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立大志”,以树立善良的动机和感情。志,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一个人求学的目的与奋斗的目标。而且,王阳明将“志”的重点进一步扩大,将修身养性也囊括进来,“为学成圣”,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人生的自在状态。
发力于一处决定了功夫的力度,功夫大小的差别决定了成功与否,下的功夫有多少,成就就有多大。就像建一座房子,添砖加瓦越多,房屋也就越高大、漂亮、坚固牢靠。要想得到舒泰自在的心境,就要在磨炼自己上多下功夫,吃得苦中苦,才能从苦中品尝出甜的味道;多多寻找磨炼自己的机会,才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想成事的时候多下功夫,才有可能占得先机。xiumb.com
当今叱咤英语培训天下的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原本只是一个英语极度差劲的农村孩子。让他的人生发生重大转变的,全在他的工夫。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俞敏洪还是一个拖拉机手。可惜他只是上过几年学,而且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上的,那时候整天忙着闹革命,根本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他别的科目还有些功底,而英语则是一窍不通,英语成了他高考的拦路虎。
他高考的第一年,英语考了30分,那年的英语线是38分;
第二年高考的时候,他英语考了50分,可是那年的英语录取线提高到了58分。
他想,如果英语再这样继续下去,他考上大学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了。好在有一天,英语老师拿着一页纸走进教室,说是纸上面的300个常用短语,如果有同学能背下来,高考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那位老师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但是俞敏洪却觉得这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为了背下来这些短语,他大大地下了一番功夫。
他先把这300个短语抄下来,但却也没有死记硬背,而是把这些短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尝试着翻译成英语,然后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翻译有什么问题。
这项学习看起来简单,可是要坚持下来却需要些毅力,翻译对十几个很简单,可是要想把300个短语全部翻译得跟原文一模一样,就真的很困难了。
但是,俞敏洪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坚持,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可以将300个短语翻译得一点不错了。
然后他开始把300个短语中的介词去掉,看能不能填对。刚开始错得惨不忍睹,后来渐渐错了几十个、几个。一个月过去了,他练得闭着眼睛也能填对所有的介词了。最后,他终于把这300个短语倒背如流了。
几个月后,英语老师突然让同学们进行一场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就是这300个短语,俞敏洪花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交卷了。让老师吃惊的是,他不仅提前交卷,300个介词更是一个都没有错,考了满分。而让老师更加大跌眼镜的是,在一个月后的高考中,这个学生更是以90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
而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后,他更是努力地学习英语。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留校当了北大的老师。两年后,他创立了新东方学校,为千千万万学英语的学生带去了学习英语的快乐。
现在被誉为“留学教父”的俞敏洪,在各个大学演讲的时候,经常提起这段艰辛的“高六”岁月。他说那时候没有什么参考书,有的只是自己不懈的毅力,花了三个月时间把300个介词背下来,看似很简单,可就是这样每天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功夫,让他考进了北大。
功夫差别决定成败,当初和俞敏洪一起学习、准备高考的同学有很多,今天取得像他这样成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可见俞敏洪为了英语付出的那许多功夫,都没有白费。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的俞敏洪事业蒸蒸日上,人生如意,而心态却是不骄不躁,都得益于当年的那种坚韧的磨炼。
王阳明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工夫,虽然有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努力到极致,到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尽性知天”)的功夫,也不过是尽我心的“良知”,达到了“致良知”的境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他认为,“夭寿不贰”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寿命长短而让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因此而动心。
其实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控制自己的精力集中点,确定在何处下工夫。一个人能否下功夫完善自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下,也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你具有更好的身心素质时,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不管是聪明或愚钝,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过下功夫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要想过得比他人自在些,只不过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一点罢了。即使心性愚鲁的人,别人用一分功夫能做成一件事,而自己不怕吃苦、不怕辛劳,下定决心,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功夫,一样能做成那件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天资一般的人,但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想方设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别人难以企及的事业。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由于贪图安乐不肯下功夫,最后反而变成一事无成。
4.不谋利,做正确事
王阳明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哲学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起到启蒙和促进作用。那么,关于如何做出正确的事情,王阳明到底有些什么建议呢?
心学,其实并不像我们有时想象的那般神秘莫测。王阳明的建议也不像古籍那般深奥难懂,它教会我们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摒弃谋利的贪婪欲望,用理论去认识事物,以达到正确地改造事物。王阳明少时立下大志,就开始思考怎样实现志向,然而现实中的思想领域一团糟,有许多弊端让人怀疑。那么,到底怎样区分一个事物的对与错呢?
王阳明的心学就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思想,他教化人们“鱼肉熊掌不可兼得”“学而时习之”“不学礼无以立”,教导人们怎样克己公正,怎样为人处世。这些精辟、简洁、正确的理论都曾深入人心,也曾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这对于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人,本身有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只不过被事物表面的许多纷扰零乱的现象所麻痹。所以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擦去天理表面的杂质,克制谋利的私心,获得真知灼见。王阳明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要认识“知”,就必须通过“行”。
同时,“行”也不是一匹瞎了眼的宝马,到处乱跑、狂奔,它要有正确的认知作为指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家中买了新的洗衣机、录像机,我们要对着说明书仔细查看,然后再正确操作。这就说明如果要做,一定要做正确的事,而一旦掺杂了谋利的欲望,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容易发生误判,也就不利于我们成事。
马琳是一个失业在家的中年女子,现在靠领取政府的低保过日子。她住在城市的外缘,从市里来的公交车路线路过她的家门口,在她家不远的地方是这个线路的始发终点站。
有了几次坐公交车的经历,马琳发现,车厢里面常常显得拥挤不堪。尤其是一些在中途上车的老年人,他们动作迟缓,为数不多的座位往往被年轻人捷足先登,而且马琳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有着很好的教养。
某一天,她灵机一动,既然时间是空闲的,何不为老人们提供一点帮助?于是,她的做法是,在公交车从她门口始发的时候,她上车占一个座位,等到车厢里有站立着的老人时,她便让座给他们。
一位姓吴的老人是马琳经常帮助的人,这是一位乐观开朗的老人,所到之处,都会带来一片笑声。马琳喜欢这位爱笑的老人,几乎每次所占的座位,她都留给吴老爷子。她渐渐地把老人当成自己早年去世的父亲。
交流的时间一长,她渐渐感觉吴老爷子有些不同寻常。她觉得这个老人应该是一个孤独的富豪,可是他为什么喜欢坐公交车呢?
面对她的问题,老人的笑声像波浪一样舒展:“哦,一个人坐车我觉得太孤单了,没伴儿,不如在公交车里面热闹,我喜欢待在人群里面说笑。”
吴老爷子是个有钱人,这一点很快就得到了证实。不久,他买下了数十条公交线路运营权,其中也包括从马琳家门口经过的这一条。
一年快要过去了,马琳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于是她继续做着自己的“慈善工作”。可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吴老爷子不再出现在公交车上。没有了这位老人的车厢显得冷冷清清很没意思,马琳也觉得很寂寞、无聊。
第二年春天,马琳收到了一份邮件。邮件是吴老爷子寄来的,邮件包里装着厚厚的法律文书、遗嘱和一封信。信是老人写给马琳的,他在信中说,每一颗善心都应该得到奖赏,何况马琳是在想方设法做善事。
同时,老人坦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都没有分一部分财产给马琳的想法,他想把所有的钱都捐给慈善机构。马琳毫不保留地付出,一步一步打动了他,直到最终坚定了想法。
马琳其实明白老人的心愿,她毫不犹豫地把老人给她的财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几天后,马琳接到了老人律师打来的电话,他说老人临终前告诉他,如果慈善机构收到了与他遗产同等数额的捐款,马琳就获得了老人的物流和运输公司以及数十条公交线路运营权的继承权—一块甜得让马琳无法想象的蛋糕。
马琳感动得流着眼泪,说:“老爷子啊,我固然是需要一笔钱,可您教给我的道理比钱更重要。”幸运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偶然和意外,而是毫无保留地一点点付出,不计回报地一点点积累,摒弃私欲地一步步抵达。
故事中的马琳是一个不求谋利、克己助人的典型,而她也得到了与她善行相称的回报。如果没有日复一日毫无保留地帮助老人占座,就不会有机会得到老人的关注;如果不是她彻底放弃为自己谋私利的念头,一心助人,也就不会得到可以持续盈利的老人的公司。这样的境遇看起来很有传奇色彩,其实,说到底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女子在最需要金钱的时候,依然坚守着良心的底线,坚持做着正确的事情。
判断出孰是孰非事实上很容易,但是迎难而上,舍弃为自己谋利的机会而去将正确的事情执行下去,就很考验一个人的品质了。这就回到了王阳明一直强调的—对于心灵的修炼上面。
心学的主题思想“致良知”,就是修心养性,不光是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整情绪、涵养道德的问题,还能提升智慧。对于智慧的提高,没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心神,在事情磨炼中开发智慧、增强能力,给自己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和一种超于常人的执行能力,将正确的想法付诸实践。
当看到摇摇晃晃的老人站着的时候,明知道自己把座位让给他会很被挤得很辛苦,还是义不容辞地站起来;当看到灾区的孩子因严寒缺少冬衣的时候,明知道把自己的生活费捐出去就只好吃一个月的白米饭,还是毫不犹豫地捐了;当看到同事加班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明知道自己一旦留下就会错过精彩的连续剧,还是满面微笑地留下来……
像这些放弃自己为自己谋私利的小事,正是反映出你内心的修行几何。而只有在这些小的事情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有可能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失了分寸,从而顺着思维惯性,也做出正确的决定。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为什么有人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因为你的心灵没有得到他们那样的锻炼,面对大是大非,你还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在学人家也是东施效颦,神韵尽失,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摒弃贪婪而谋利私欲,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5.明辨之,笃行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王阳明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工夫,虽然有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努力到极致,到达彻悟本性、尽性知天、明了宇宙规律的工夫,也不过是尽我心的“良知”罢了。
经过王阳明的阐述,原本儒家针对精英阶层提出的“慎思、明辨、笃行”的要求,普遍到几乎所有有心提高自己的人都可以修行之,这也是心学在明朝之后在海外也迅速发扬光大的原因。只要立志于提高自己的内心修为,不论是身在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还是忙碌于生计的农民工人,都有机会成为圣贤。
虽然每个人的心智高低各有不同,但是一个人不管是聪明或愚钝,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只不过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一点罢了。即使心性愚鲁的人,别人用一分努力能做成一件事,而自己不怕吃苦、不怕辛劳,下定决心,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一样能做成那件事。
在现实生活中,留心的话我们会观察到许多天资并不聪明的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想方设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别人难以企及的事业。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由于放弃了自己的努力,最后反而变得一事无成。
世人都知道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名垂世界文学史,《简·爱》和《呼啸山庄》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三姐妹的一生都在做针线活供她们唯一的弟弟写书,这个弟弟被人看作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但是这位天才弟弟在姐姐们的供养中耗尽一生,未着一笔,而三位姐姐却在忙碌之余,利用一切时间把心中的故事精心描绘了出来。四姐弟的结局殊异,简直是云泥之别。
要知道,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天给予了天分,但个人的素质要靠自己去提高,所有的机会都要靠自己去创造、争取。一个人的努力能将一个普通的人变为天才,一个天资过人的人,也会因为荒于嬉而一事无成。
蔡依林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可谓是青春实力派歌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唯舞独尊”演唱会上,她不仅歌声震撼,而且舞姿也是倾国倾城。
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她一身曼妙的舞衣,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轻盈无比,在鞍马上翩翩起舞。当她轻盈落地的一刹那,台下歌迷的欢呼声、掌声潮水般地向她涌来。
掌声响起来,眼泪落下来。
蔡依林不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很出色。许多人都认为她有这方面的天赋,却不知事实上在进入歌坛之前,她是个跳舞很糟糕的女孩。她的手脚很不协调,韵律感也不是很好,一支舞跳下来,总是直冒汗,甚至洋相百出。
好在她常怀着一颗勤能补拙的心,练功始终都很刻苦。
为了使新专辑注入一些新鲜的艺术元素,她不断学习新的技艺。除了练习常规的舞蹈外,她还学习瑜伽、艺术体操等。在录制专辑《爱情任务》时,她挑战自我,学跳无重彩带舞。这种舞蹈对于表演者专业要求很高。为了使MV效果更好,她每天晚上回家都不立即休息,而是练习倒立,双手支撑起全身的重量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为止。
练习这种舞蹈还需要表演者在空中不停地转动。很多次她从空中下来都感到头昏脑涨、隐隐作呕。
有一次她患感冒仍坚持练习,结果从高空中下来后,突然昏倒了过去,醒来后她不顾众人反对仍继续练习。为此,蔡依林被圈内人称为“拼命三郎”和“歌坛劳模”。
成名后,有一次蔡依林接受新浪网的采访。
主持人说:“你不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很出众,简直是艺术天才啊!”
她连忙说:“天才算不上,只能算是一个‘地才’。”
“‘地才’是什么意思?”
“‘地才’就是先天条件不是很好,但通过加倍努力也可获得成功的人。”
其实,天才和“地才”没有本质的区别和严格界定。有些天才因为觉得先天条件优越,骄傲自满,往往半途而废,而有些“地才”自知先天不足,笨鸟先飞,不懈地努力,往往能迎头赶上、脱颖而出。“地才”,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也可以成为天才。
“明辨之,笃行之”,要我们明辨是非、踏实实践,这句话的精髓全在一个实践上面,与身份、资质全无关系。据说蔡依林的韩国老师教她跳舞的时候,摇头叹气的照片被八卦小报刊登了满满几页纸,但是这个姑娘以过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终于以完美的舞姿惊艳全场。这让我们再次相信,笨鸟先飞不是骗人的空话,而是当我们付出切切实实的行动之后,会得到的应有回报。
心学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人们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心:每个人心中都住着神仙,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只是等待我们去践行。只要我们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面对诱惑摒弃心中的欲望,懂得辨析是非善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何去何从。心学的基础是心灵的明净,而心学的过人之处在于“知行合一”,于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的作用。
凡事分辨得出正确的,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过人的执行力付诸实践。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生的好事难”。因此有了超强的执行能力也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能够坚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不论风霜雨雪、世道凄凉,都能秉承自己的初衷,不改从前,始终如一地做到王阳明所提倡的“人一己百”,才能领悟到心学的要领。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依王阳明之见,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两只手和两条腿,而嘴,只有一张。这样造人大有深意,是自然让人多多分辨颜色、声音、气味,以此达到心中明白,然后以手脚实践自己的认识,至于说辞,大可减省些。
“先明辨,后笃行”是心学之本,“人一己百”是心学的过人之处。自谓天资不如人?那么,人一己百不可,人一己千应可得。
6.分清主次事易成
《传习录》中《志于道》一章,王阳明论述了“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关系,也就是叫我们如何处理好事业与爱好的关系。当时有人向他请教《论语》中“志于道”这一章。王阳明说:“只是‘志于道’这一句话,就包含有下面几句话的功夫,不可只停留在志于道上。比如建造房屋,‘志于道’就是想着选择地方、收集材料,把房子建成;‘据于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于仁’就是长期居住在这房子里,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加些装饰,美化住房。艺,就是理的最恰当处。如咏诗、读书、弹琴、射击等,都是为了调习我的心,使其能够纯熟于道。如果不‘志于道’而去‘游于艺’,就像没头脑的愣小子,不先去建造房屋,只管去买画装点门面,不知他将画挂在哪里?”王阳明强调要首先弄清自己要什么,确立真正的目标,才去做其他的事。而其他的事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而已。
在王阳明看来,“志于道”是首要的目标,所谓的“志于道”,其实就是要在各种事之中去探寻心灵的奥秘与规律,分清事情的主次。而“游于艺”,则是指在做各种事情时放松自己的心情,调控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身心在工作中同时得到磨砺,慢慢达到完善的境界。
“志于道”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理念。因为在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融入其中,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诱惑我们,使我们有限的精力白白地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分不清事情的主次,虚度了光阴,最后一事无成,给人生留下了遗憾。
有一个年轻人,人很聪明,也很能干,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前途无限。
年轻人头脑灵活,对许多东西一学就会。不仅足球、围棋、书法、吉他等玩得很好,甚至还攻读了中医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可谓多才多艺。他也很喜欢听别人夸奖他“是个天才”之类的话。
然而,由于他不能处理好爱好与事业之间的主次关系,将时间与精力过多地投入在各种与事业无关的爱好中,工作自然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老板对他越来越不满。数年过去,他还是在将自己的精力分散在很多方面,但是不见任何一个领域有所建树,所以不仅没有得到提拔,还因此被所在公司辞退了。
由此可知,健康的爱好虽然有助于身心修养,但也要适当而为之,将精力合理分配。如果沉溺于各种爱好而将事业置之度外,这就是玩物丧志,在人生之路上不能有所成就。
与上面那位因爱好广泛而被辞退的年轻人不同,另一位年轻人却凭借自己广泛的爱好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这位年轻人是个剧作家,他博学多才,在爱好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而且创作的剧本获得过许多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朋友们都很惊奇,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获得成功?他的爱好如此广泛,怎么还有精力和时间写出这么多内容深刻、情节感人的优秀剧本?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后来,年轻剧作家当上了导演,朋友们前去祝贺时,剧作家谦逊的一番话道破了天机,他说:“作为导演,我觉得我的修养还不够呢。”
“修养还不够”,看似一句谦逊的话,其实,这正是他能成为一个著名剧作家的奥妙所在。原来,他做事分得清楚主次,全是借助广泛的爱好来提高自己的各种素养,而不是一味沉迷于爱好之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各种爱好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调剂和修养而已。正如陆游所说:“工夫在诗外。”专业外的爱好,运用得当的话,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获得一种与心灵相融为一的能力的。
分不清事情的主次危害极大,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至于事业无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又应该做什么?而是面对各种爱好及外物诱惑时,自己一味地妥协,沉迷于其中,得过且过,结果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落了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将来不后悔,就必须在现在就选择好自己的路。做事要有重点,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应该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才行,只有这样,才知道人生的路要如何走,才能摆正爱好与事业的主次关系。
个人爱好是生活的调剂,但绝不是重点,不能当作主菜来食用,不能任其发展,而要加以引导,使之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如果爱好已经影响到事业的话,就一定要果断地停止,否则长此以往,必将消磨奋斗的意志,致使事业荒废。
古人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实在是很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只有分清主次,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才不会被前方种种诱惑所迷失方向。当朋友招呼我们前去聚会的时候,我们能够全神贯注于未完成的工作;当想看的电影上市的时候,我们能够拒绝诱惑把心思放在手中的方案上;当有异性对你流露出暧昧之意的时候,我们能够为家人坚守住安全的底线……分清主次,才能在面对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主次分明的一生,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主义的体现,他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他一生坎坷,落第、被贬、流放、病痛,晚年得子,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影响他对于成圣成贤的追求。
王阳明的人生主次分明,科举、为官、挂帅都不是他所追求的,所以不管是好是坏,都不能让他改变初衷。成为圣贤,从始至终都是他人生最主要的追求,这样的专注,也是他在哲学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分清事情的主次,会让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不再迷惑,面对诱惑的时候保持冷静,面对挫折的时候百折不挠,面对盛赞的时候不骄不躁。分得清主次的人,是得到心学精髓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会因为突如其来介入的各种插曲偏离了方向,不会被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暴吹离了航向。
7.不做无用功
面对不如意的外界环境,我们通常的表现就是愤愤不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抱怨自己的不幸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殊不知,这样的抱怨不过都是些无用功,这样做的结果,只是白白地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地方,而丝毫无助于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与其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把它们用在挖掘自己的潜力上。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去做最能提升自己、促进人格完善的事,而不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无关的琐事上,不做无用功,才是明智之举。按照心学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人要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万物的规律,从而应用这些规律来做好每一件事。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先改变自己,进而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
不做无用功,便要先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增强自己改造世界的信心与力量。等你内心的力量强大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时再看外面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在你的眼中就不一样了,而你也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
王阳明年少之时也曾犯过枉做无用功的错,幸亏被父亲及时点醒,才不至于荒废光阴太久。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资质极高,高中状元之后,王阳明随父移居绍兴。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阳明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王华虽屡次责备,总不能改,王华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于河中。王守仁因而顿悟,意识到自己在无用的消遣上面消耗了太多时间,当即赋诗一首以明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至此,王阳明决定收起在无用功上面花费的心思,决心以诸葛亮为榜样,干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终于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不做无用功的收获显而易见,但是,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他以文官授兵部主事,怀疑其中有诈,便强令王阳明当众射箭。结果平日做的有用功此时有了用武之地,只见他提起弯弓,连发三箭,结果三发三中。张忠的刁难不但没有难倒王守仁,反而使他在军中的威信倍增。如果王阳明当年沉迷在象棋打打杀杀的世界里面,净做一些无用功,自然也就与这日的威风无缘。
2012的末日传言越来越盛,其中美国大片《2012》中的生动影像,似乎起了很多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的导演说:“我要把地球毁灭给人类看,让人们警醒。”于是他斥资两亿美元,掀起了好莱坞的最高浪。影片上映之后,世界影迷无人不知他的名字—罗兰·艾默里奇。
1955年,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袭击了黑格尔的故乡—德国古城斯图加特。庄稼受害,房屋倒塌,罗兰在这样的大灾难里降生,注定了他对灾难片的情有独钟。那个年代德国很不太平,柏林墙还横亘在东德和西德之间。十来岁的罗兰在西德接受教育,学习雕塑和建筑。
但是罗兰天生想象力奇绝,并不喜欢雕塑这门枯燥的艺术。每天跟死气沉沉的石膏打交道,他觉得了无生趣,只好海阔天空地幻想世界与未来。出于厌恶,他总希望那些雕像和建筑通通都碎掉,然后自己幸灾乐祸地踩上去。当年如果罗兰的这一理想只是在幻想里过一把瘾,那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他不是一个只会空想的人,他认识到自己再在雕塑上面花费多少工夫都是无用功,所以他决定离开学校,放弃雕塑,到广告公司做策划。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一天,公司老板把一摞文件狠狠摔在他的面前:“这就是愚不可及的构思?”老板把腿跷在罗兰的办公桌上,怒气冲冲。罗兰看着老板肮脏的鞋底,无言以对。他心里清楚,自己在这样的地方也是浪费光阴,他立即离开了公司。
那时已经是1977年,22岁的罗兰在慕尼黑电影学院里面闭关修炼,学习制片和导演。在学校的这几年,是罗兰集中精力放在学业的几年,他没有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荣誉,也并没有谈女友,他独自一人在寂寞里刻苦学习。
也许是量的积累催生了质的突变吧,在罗兰毕业之际,他的毕业作品《诺亚方舟法则》一鸣惊人,竟然拔得柏林电影节的头筹。
不再做无用功之后,罗兰可以致力于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好莱坞的橄榄枝也在此时向他伸了过来。在好莱坞登陆之后,1996年6月25日,罗兰的《独立日》破幕而出。他付出了这么多,让人在何时何地都能看到他的汗水。
2009年11月,罗兰的旷世巨作《2012》在三天内席卷全球,震惊了世界。自由女神像、白宫、埃菲尔铁塔在他的科幻巨制里面一次次倒下,而这些作品带来的利润,足够他盖起一座货真价实的白宫。而真正所向披靡的,不仅是炫目的影片,而是他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不在无良琐事上荒废光阴的奋斗历程。
罗兰与灾难片的缘分天生注定,但是人生难免几多不顺。他也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险些迷失,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浪费了几多光阴,幸而罗兰心境清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擅长做什么,自己的天赋在何处。做无用功遭遇挫败之后,罗兰将所有的精力放在电影导演工作上,果然成效显著。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先丰厚自己的心灵,然后再去征服世界。
做事有无用功和有用功之分,做人的境界用心灵来划分,也可以分为心内和心外。在现在的社会里,心外的世界很复杂,而且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压力重重,而只要生活在继续,要想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都有一定的责任,要工作养家,肯定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既然心外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不能改变它,那么费再多力气也是徒劳的无用功,要想让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致被压力压垮,那就只有转向心内改变自己了。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把对抗压力转为顺应压力,才能以平和淡定的心境去对待那些无处不在的烦恼,这样才有更佳的状态去工作,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成绩来。
不做无用功不是教会我们懒惰,对于身边的事情袖手旁观,而是教会我们给心灵减压。其实一个人不一定要按别人的要求,去不切实际地追求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但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心学最重视的就是心灵的力量,不做无用功,是释放心灵力量的第一步。人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做有用功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就像罗兰找到能够表达他心灵的电影一样。只不过这些潜力现在被各种负面因素禁锢住了,一旦发掘出来,一个人就能做出连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成就来。
8.“求是”之路不可移
实事求是这个词今日说来人人尽知,其实“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阳明。事实上,心学对后世的思想变革影响深远,从各家评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求是”之说来自王阳明的“良知”论,意义深远,为人称道,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对其的敬佩之情表现更为直接,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古今中外这么多名流大家都对王阳明的心学赞誉有加,足见心学的确是帮助人们丰富人生智慧、陶冶心性的良方。而“求是”则是这味良方中一剂不可或缺的上好药材。
“是”就是指正确的道理,心学崇尚做人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天性,顺从天地的“良知”,认识到正确道理的同时,践行正确的道理——“知行合一”,这些正直为人的道理,便是一个“是”。做人处事,一定要坚持“求是”。
心学的观点认为,不必为外物所动,其实我们的心知道所有正确的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个“是”。静心想想,事实就是如此:当我们面对高额贿款的时候,心里知道这笔钱来得不干净,不该拿,那么拒不收取便对了;当我们受到色情诱惑的时候,心里知道这对家人是最大的背叛,不能动心,那么冷面相对便对了;当我们遭遇推杯换盏的时候,心里知道这对开车人而言是大忌,不能喝,那么坚决撤杯就对了……
做人要实事求是,促进事情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被私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左右着,很容易做出偏离正道的错事,这些就违背了“求是”的精神。偏离正道最大的危害就是马失前蹄、倾覆在侧,往小里说是将手头的事情搞砸,往大里说,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前程尽毁。所以说,“求是”之路不可移。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团长龙文章说过这样一句台词,堪称经典:“我只是想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可以说这是“求是”这一理念在影视剧中最深邃的解读,也是编剧兰晓龙对于创作最深刻的感悟。
兰晓龙高中毕业之后,苦学三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的戏文班。大学四年,他像个拼命三郎,发了疯似的看书,阅读了各种戏剧方面的理论书籍。
更可贵的是,他特别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图书馆没有的书,他就到外面的书店租。为了减少昂贵的租金,他总是一边看一边抄。他把整本的《西厢记》抄完了,连金圣叹的点评也都一字不落地抄下,连老师都大为吃惊。从那以后,他就养成了抄书的习惯,这大大提高了他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但是兰小龙创作的人物还是略显单薄,难脱书卷气。
1997年毕业,他走进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他的梦想越来越明朗,他想成为军旅剧作家。
刚来到部队,他创作的激情特别高,满脑子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热情。他积极请战,利用自己宣传干事的身份优势,自拟主题,在报纸堆中查阅资料,挖故事、找灵感。很快,他就在部队的报纸上发表了几个小小的豆腐块。
后来,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细心的他给一个朋友看。大家看过之后对他的“大作”并不是很满意,并且直白地说:“你塑造的军人形象完全是商场里面的模特穿军装——假人一个。”
听完朋友们的意见他似有所悟,瞬间,一个好主意在他脑海里面诞生了。
2000年春天,他强烈要求到基层部队去当兵代职。为了不让连队干部和战士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临时换了一身旧的迷彩服,以一名士官的身份来到京郊某装甲团。
3个月军训期间,他和士兵们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训练、吃饭、睡觉,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他们联合起来搞恶作剧对付“惩罚”他们的老兵,他们偷偷地去“喝酒”,他们之间口无遮拦。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拿着那本黑色的笔记本,兴奋地跑到卫生间记录下这些有趣的素材,有时一记就是两小时。记得有一次他在卫生间睡着了,幸亏第二天醒得早,才没有被战友现场抓住。
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之后,士兵的形象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越来越丰满。他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军旅人物,其中最让我们熟悉的一个就是“许三多”。
在《士兵突击》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看到懂得深入军营的兰晓龙成功了。当年那个只懂得在故纸堆中寻找灵感的兰晓龙于今日的差别,让我们看到一个极为直白的道理:还原事情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有时候是成事最直接的方法。
厚厚的文学名著提高了兰晓龙的文学素养,但是无法教给他如何描写生活中真实的人物性格;翻阅报纸可以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但是无法让他了解到真实情节的动人细节。实事求是,到基层去,了解军营中生龙活虎的战士们的生活,看看现实中的他们究竟都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这样“求是”的精神,是成就兰晓龙的最珍贵的品质。
“实事求是”源自心学的“致良知”,“依良知行,信真是真非”,王阳明可谓是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心志。他甘愿做一个“狂者”,只认准自心“良知”本有的是非,不委曲敷衍、不瞻前顾后,也不左右回护。总之一句话,不管他人怎样说,他也知道这便是自己近年来招一些人谗谤的真正原因,可是他清楚坚持实事求是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来未曾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改变。
实事求是,就是保持事情是它本来应有的样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该是什么样的过程,就告诉朋友什么样的经过,不必避重就轻,也没必要邀功讨宠;对待孩子的时候,他做错了就该罚,做得好了就该奖励;最重要的是对待自己,自己的本色是什么样子,在对人时也不必掩饰,该是雷厉风行,还是温婉可人,都不必刻意改变,该是什么样子就保持着自己的自然状态。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无论做什么事,要想走得长远、稳当,就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举世皆睡,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睡梦人不知自己为睡,反以醒者为狂。”王阳明自比醒者,以表达他以心学救世的思想。这世间急需纠正的不正之风,便是是非不分的风气,而实事求是正是叫醒沉睡者的一剂良药。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王阳明心法更新,第九章 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