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将环境拒之心外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人心与物同体”的观点。他认为人心之所以能感应万物,是因为万物具有统一性,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道德性的联系,这就是“一气流通”,也就是不要将环境拒之心外的意思。这个道理虽然是阳明子在明朝宦官当政、时局混乱的时候体悟出来的,但此理在当今社会的为人处世中依然很适用。
但凡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很清楚,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单单看相关的利益方,而只将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就更是狭隘之举了。懂得将当时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考虑在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当初王阳明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他的学生是有些不理解的。因为心学注重向内求知,而外在环境似乎不应是心学学者关注的范畴,对此他们提问道:人有“良知”,难道草木瓦石也有“良知”?王阳明肯定地回答道:是这样的。
心学要我们不要将环境拒之心外,道理在于人与天地万物是一气相通的。例如五谷禽兽之类可以供养人的生活,药石之类可以治疗人的疾病,这都说明世界上的万物,无论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都是一体相通的。所以王阳明提出,人心灵明,人的“良知”是万物“发窍之最精处”,人可以认识万物、顺应万物,使万物为我所用。由此可见,心学绝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封闭哲学,而是具有整体意识和联系意识的一套讲求科学性的理论。
苏珊是一家服装精品店的店员,来到店里一个多月了,还是个新人。和她一起应聘进来的还有两个姑娘,除了她们之外,还有店长珠珠,老店员艾美。五个女孩一起打理这家小店,生意虽然不算火爆,但是盈利还是很可观的。
服装店的生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新人初来乍到,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比如新上架服装的摆放、仓库的管理、账目的整理等。新人们觉得单单是每天开店之前要求极其严格的清理工作都让她们有些喘不过气来了,更不要说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学习。所以,最初的这段日子,往往是一天的工作下来,苏珊和另外两个姑娘都累得叫苦不迭,艾美见她们这样,也会过来和她们一起抱怨。这样一来,大家几乎都没有心力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
可是虽然工作异常辛苦,苏珊还是一个较为有心的女孩。渐渐熟悉了店里的工作之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又恢复了以往的习惯,开始关注最新的消息和各种大报的新闻,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因为她不想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
苏珊记得大学期间看过的一位德国女作家写的故事《背对世界》,里面的女主人公两次决定关掉一切通讯工具独处。结果,第一次,她错过了古巴危机—她的世界很可能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毁灭;第二次,她错过了柏林墙倒塌。当她回到生活圈子的时候,一切都已为之改变。
苏珊是个聪明人,她绝对不想做那样的人。所以,哪怕是累了一天,腿脚酸痛,说得口干舌燥,她还是会对周围发生的事保持很高的关注度。这天她注意到时政新闻报道说,过几天非洲某国总统会访问本市,并作为期多日的文化交流活动。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政府报道不会想太多,但是苏珊却联想到店里因为换季而积压下来的一批夏装。“有什么办法让这批夏装借助这次活动销售出去呢?”苏珊把这两个毫不沾边的事情联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份详尽的计划书交到了店长珠珠的手中。
经过一天紧锣密鼓的准备,苏珊所在的小店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非洲风情—这里也可以感受”的促销活动。店内的装饰风格也都做成极富非洲风情的土著文化的样子,一律使用纯黑色模特,将夏装巧妙搭配,营造出浓厚的异域情调。
适逢这些天那位非洲总统的来访让“非洲热”瞬间升温,而且几乎每天大小媒体的头条都是围绕非洲的话题展开,所以市民顿时对非洲的关注度陡增。苏珊的小店因为正好迎合了市民的这种兴趣,所以一下子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销量大增。不仅是积压的夏装,连带店里的其他服装也都卖得很不错。
这次成功的促销之后,店长珠珠因为业绩突出被升职调到了总部的市场部。而苏珊因为那份适时而精彩的企划书也受到了上层的关注,在珠珠走后,顺理成章接受了店长的职位。
虽然都是新入职的员工,但是三个女孩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而且这些变化发生的时间不长,换句话说,苏珊的成功,其实和时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像她这样把环境收在心内、对环境很敏感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关注的。
如果说和苏珊一起入职的两个女孩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无心关注外在环境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老店员艾美在这里就是一个标准的反面典型了。艾美作为老员工,处理日常的工作早已不是问题,所以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外界环境,思考服装店的发展问题。但是她显然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而是和新员工一起抱怨现在的工作多么不好,这样她不仅给新人带来了负面影响,更反映出艾美其实关注的只有自己的舒适与否。所以当听到有人抱怨,她立即就像是找到了共鸣。这样的人被苏珊后来居上,也在情理之中。
莫将环境拒之心外,是不要我们诸事只以自己为中心,被劳顿、繁忙、病痛、热恋等各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忘记了将视野放得开阔些。在关注自己的同时,要多多留心身边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看起来和你毫不相关的事情,很可能因为你的有心而成为你的机会;或者,因为你的无心,成为你无形的损失。
王阳明建议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到外在的影响。因为人本身就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环,与人相关的外在环境、各种条件,这些形形色色构成了人所在的巨大关系网。如果只注重自己内心而不关心外在环境的话,注定看不透眼前的沉浮变化,参不透身边的利益纠葛,发现不了潜在机遇,也就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坦、顺利。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心学让我们注重内心的修行,但是同时也要提醒自己莫将环境拒之心外。你只有内外兼修,既让自己的内心丰盈饱满,同时又不忘时刻关注外界的大小变化,做到随着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并运用自己的内在智慧巧妙地让外界环境为自己所用,才能在这个诸事浮沉不定的世道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一双清醒的眼。
2.立功业必先顺应环境
王阳明在一生中建立过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功业,在他看来,这些功业的建立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要顺应环境。“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
王阳明这段话要表述的意思就是,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映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很自然地将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经常会出现办事不利的情况呢?王阳明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长期以来,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做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一旦懂得了让本心顺应外在环境、顺应天地万物的道理,很多烦扰的矛盾顿时变得简单通透。你会发现,孩子最近变得很不听话,其实是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叛逆的缘故,这是孩子长大了,是好事,不必烦恼;先生最近脾气很大,总是冲你发火,其实是因为业务不断扩展,压力太大。他对你有些恨铁不成钢,公司发展壮大而你又备受器重,这也是好事,不必妄自菲薄。你要做的,其实就是顺应周围事物的发展。家庭、事业、孩子、上司,各有各的发展轨迹,你要做的,就是顺应他们的发展轨迹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尽力让他们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得更好。这样一来,你就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一个优秀的员工。
火火是个海归高材生,人如其名,工作起来是风风火火。上任之后立即制定了多项详尽的工作要求,大到公司的考勤制度,小到员工的每日着装,都面面俱到。火火之所以如此严格要求,是因为来到这家民营公司之后,他发现这里的员工实在是过于散漫。而以他在大型跨国公司实习的经验来看,一家公司要想成长为更大规模的公司,内部的严格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火的这三把火可是把基层员工烧得不轻。很多老员工都开始怨声载道,大家都认为新规定过于严格,而且丝毫不讲情面:迟到一次,扣二百;着装不当、制服污损,扣二百;原定计划未完成,部门整体被罚,大有些连坐的味道。大家的月薪本来就是靠严明的加班费才比同行们显得优越些,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优越感丧失殆尽,现在选择这里的同事几乎成为了同行们的反面谈资,这让大家很难接受。
一段时间之后,人力资源部开始反映火火的新政策不仅造成了内部的极度不满,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招聘。很多有意进入公司的人,都在听说该公司的“苛刻制度”之后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这时候,公司老总出面,邀请火火到一间有落地窗的咖啡厅进行了一次详谈。入座良久,老总缓缓地说:“火火,我们公司在业内发展得这么好,能够吸引这么多的人才加入我们,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是因为我们的制度赏罚分明,准确地说,是我们的加班制度和绩效奖金制度很明确,让很多优秀的人才觉得来到这里才尽其用。而我们之所以招聘你这样的高端人才进来,是希望在你加入团队之后,你的高素质能够弥补我们原来制度的一些缺陷,让付出多的同事得到更优厚的报酬,让有能力的人感到更有动力,而不是让他们因为原本不拘小节的习惯而备受损失。”
话到此处,聪明的火火早就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出在哪里。自己来到公司之后,一心想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带入管理之中,却忽视了应当先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现在的工作环境需要的不是死板的惩罚制度来让员工变得规矩—这是那些早已规模化多年的大型公司要关注的问题。这家新生民营公司需要的是员工积极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工作自豪感还有让他们在同行面前引以为傲的高薪。
而恰恰是以上几点,都随着火火的到来而被剥夺了。火火意识到自己忽略了顺应环境的重要性,随即将工作方向做出调整,重新拟定出一份完善的薪酬标准,老总看过后立即批准。不出半年,火火的公司又成为业内炙手可热的企业。
火火最初的失败在于他没有顺应环境,没有关注身处环境的特殊性和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就生搬硬套原来学到的一些经验。结果落得人心尽失,也耽误了企业的发展。火火的老总却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顺应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当公司需要业绩的时候,他制定了最初的让其他公司的人艳羡的薪酬标准;当公司需要更为科学的薪酬标准的时候,他适时引进高端人才火火;当火火的措施偏离公司发展初衷的时候,他适时点拨。而他的点拨也是顺应火火的天性的,所言不多,可是足够点醒火火,并让他拿出合适的方案来。
火火与老总办事方法的区别,我们不能单从年龄和经验方面讨论,但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我们会看到是二人对环境顺应的程度不同。懂得顺应环境的人,会充分考虑到身边环境的各种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的特性,还有面对这种变化这些个体可能会做出的反应。一旦能够明晰地掌握环境中每个个体的特点,就能够很自然地随着个体的反应而做出反应。正像王阳明说的那样: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
王阳明也说过:“复杂的外在影响会让我们渐渐失去心静观人的能力。”这就要我们顺应自然,不能操之过急,慢慢给心灵做减法。尽量不再让荣辱喜悲影响我们的判断,并且尽量保持心境的平和。面对任何抉择,首先保持头脑的冷静,对周围环境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做决定。
俗语说,冲动是魔鬼,这话浅显而有道理。冲动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所在的环境而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会出于愤怒做出伤害他人,或是出于悲伤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如果当时铭记王阳明所说的顺应万物之自然的道理,就会知道,伤害他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受到惩罚。而伤害自己,也就等于伤害了身边爱你的人,这也是一种惩罚。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学习心学的智慧,保持一颗平静如水的心灵来感知外在环境,也许,你能在冥思之中,感受到即将煽起飓风的那只蝴蝶翅膀的颤动。懂得了立功业先要顺应环境的道理,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有机会在谈笑之间信手拈来自有神。而不必再本末倒置,把追求他人的称赞和认可作为办事的初衷,或是因为遭到他人的质疑或是诋毁而感到失落、沮丧。
王阳明的智慧让我们知道,无论耳朵里面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声音,眼睛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脸色,我们的心就像一池平静的秋水,不会随之泛起任何涟漪,而是紧紧关注着周围的脉动。
3.学会迂回做事
王阳明的智慧不是一朝顿悟得来的,而是几经挫折、困苦磨炼而来的。后人认为王阳明的一生经历三次较为重大的思想转折,方才悟出心学的道理,才提出“致良知”等赤金般的哲学道理。这样的悟道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值得珍惜的东西都不是轻易得来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其实都是不太现实的,而迂回的办事方法,往往能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达成目标。就像当交通拥堵的时候,有经验的司机会问乘客:“是要走最快的那条路还是走最短的那条路?”
即使是初入学的孩子也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放到现实中来,选择直线式的办事方式,却不一定能够收到最快的效果。就像在交通堵塞的公路上,有些时候,迂回绕道的方式反而能让你从困境中脱离出来,更为快捷地到达终点。
王阳明在被宦官刘瑾诬陷之后,被廷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在中国的大西南——瘴气弥漫、鼠蛇横行的环境中,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此时,他领悟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次“头脑风暴”史称“龙场悟道”。足见这份道理的得来就是一个极为迂回的过程。而我们在经营人际关系的时候,要想左右逢源,显然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来直去。学会迂回的智慧,就会发现这条路不是在浪费你的宝贵时间,而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白先生创业初始,因为发展需要急需一笔投资。经人点拨,他找到了一位业内资深的投资人陈老板,但是陈同时收到了好几家计划上市的公司的投资申请。白先生以一个创业初期的小公司,要想与这些公司竞争是很占劣势的。为了博得陈老板的关注,白先生尝试了很多办法。
几番周折下来,白先生发现,直接当面向陈老板阐述他们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热点项目的做法很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陈老板是一个终日处理各种企划书和报表的商人,他对于呈现在眼前的任何资料早就有他自己的判断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白先生的公司与其他几家已具一定规模的公司相比,是毫无胜算的。
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之后,白先生想到了一个较为迂回的办法,他要向陈先生间接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不露痕迹。经过调查,白先生发现陈先生一家除了在外读书的儿子,都住在本市。于是,他安排公司的市场部门调整市场布局。一方面,将陈老板一家所在的小区周围的所有门店都提升为一级门店,进行精品管理。同时,店里的商品适当地做出让利促销活动。
另一方面,在陈老板儿子读书的城市特设一家精品门店,并且在开业前后大力宣传,力争将这件事的影响力推至最高点。然后,将这样的力度在两个城市保持一周,白先生才又一次向陈老板递上了投资申请书。
在这一周时间里,陈老板对于白先生公司的认识的确是彻彻底底地发生改变。他不再认为这只是一家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是认为这家公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同时也是上升阶段,很有前途。
让他做出这样改变的原因在于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原来陈老板发现妻子购物归来,从购物袋可以看出,很多物品都是在白先生公司下属的门店中购买的。不仅是爱购物的妻子如此,就连他年岁已高、习惯节俭持家的父母也不时买回一些白先生店里的产品。
在亲自使用之后,陈老板认为白先生公司的产品质量并不比同类产品差,而且在价格方面很有竞争力。在和外地的儿子电话闲谈的时候,儿子还偶然提到了白先生公司在他们那里开分店的事情。这让陈老板觉得白先生是一个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
几经考虑之后,他决定向白先生的公司注入一大笔发展资金,并希望白先生能够保持眼下的市场战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迂回不是绕远,而是一种曲径通幽的智慧。白先生发现直接和其他公司硬碰硬吃不到任何甜头之后,转而采取了一种较为迂回的策略。他通过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方法,让陈老板自己亲身感受到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从而借助这种间接的公关策略为自己赢得投资。这种迂回的方式不仅没有浪费他的时间,反而让他的申请更加有说服力,可以说迂回要比直来直往有效得多。
在人际关系方面如鱼得水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但是,如果直接告诉对方你很希望对方喜欢你,或者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很喜欢对方,这样恐怕直接会将人吓跑。如此一来,不仅不会让你扩大交际圈,还会使你留下“缺心眼”“一根筋”的名号,简直就是适得其反。
恰当地使用迂回的智慧,会让你显得富有内涵,而且很优雅。你可以通过对女主人身上一款别致胸针的欣赏,表达男主人的好品味;你可以通过夸奖孩子的功课优秀,传递出对朋友教子有方的羡慕;你可以尽心尽力帮助邻居的孩子找工作,来表达你是多么感激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照顾;你也可以默默记住身边同事的生日,当他们以为被忘记的那一天送上祝福……这些都是迂回的办事方法,却可以帮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迂回是一种怀柔政策,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不可过分迂回,否则则有迂腐的嫌疑。当你决定说出一件可能会让人不快的事情时,懂得换一种迂回的说法,免得伤大家和气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一味绕来绕去,让人不知所云,就完全丧失自己的初衷了。
迂回的关键是避其锋芒,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将很多权益和利害关系,在嬉笑怒骂间缓缓地掩盖过去,不见硝烟,而把争议默默地化解开。为人最难得的是和善亲人,让每一个遇见你的人都对你心生好感。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难免都会有些利益的冲突。所以,要做到容人的境界,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迂回的办事方法。不伤和气,同谋福利,兜兜转转间,一场冲突就可以化解,或者,一件共赢的好事就可以达成。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王阳明几经周折,在龙场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可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而,成与不成,都在于对自己内心和天性的把握,而迂回的做事方法就是一种顺应自己和他人性情的做法。人心软,性喜柔,过分的直接会容易因凌厉而伤人,迂回平和的方式较为容易让人接受,也能够帮助你避免很多纷扰,较为顺利地达成目标,在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琇書蛧
4.蛮干损己不利事
很多人误把蛮干当作了专注,一心一意投入了某件事情难以自拔,却忘记了静心思考的重要性。王阳明的思想是盛开在儒家经典丰厚养料上的艳丽花朵,他在《知行录》中引用《大学》的话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王阳明认为,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而蛮干是绝对损己不利事的做法。
王阳明的思想吸收了佛、道、儒三家思想的精髓。佛教经文中说,人心有三魔:嗔、痴、贪,而蛮干就恰恰是犯了这三条。所谓嗔者,就是执迷于一件事情难以自拔,所以由专心蛮干而生出痴念,转而又顺延出贪婪的念头,这样不顾左右地蛮干,其实是一种执迷不悟的表现。
不顾周围发生了什么,也不仔细分析身边每一个人的特点,只是知道一门心思地低头蛮干。可能初衷不坏,或是为了他人着想,但是往往因为忽视了事情发展的变化,结果落得的是费力不讨好。这样的结果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对于把事情办好更是没有任何帮助。
蛮干的“蛮”字,体现在缺乏思考上面。如果说蛮干的人有过思考,那也仅仅是局限在关于自己的想法上面,从没有认真想过和自己一起合作交流的人,或是自己为之工作的人是什么样的想法和计划。忽视了他人的想法闭门造车,其结果必然就是出门不合辙。所以,在用心做事的同时,学会分出一些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注意他人的举止言行,分析他人的真实想法,往往会让你受益颇丰。
古代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年纪大了,想找一个最优秀的人来做自己的衣钵传人。经过长期观察,哲学家看到有一个学生很不错,但学生自己却浑然不觉,便想点拨他一下。
一天,他对学生说:“我已到人生的暮年,上天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段日子里,我希望能找到一位最优秀的人来继承我的思想,这个人不仅智慧要高,更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人很少见,你能不能帮我找到他?”
学生很尊敬老师,忙答应说:“好的,老师,我一定帮您找到。”哲学家听了学生的话,点了点头,脸上却闪现过一丝常人难以觉察的失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的学生很快开始了行动,四处物色人选。但令学生困惑的是,他找到许多他认为是很优秀的人,却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有一天,哲学家看着学生那由于到处奔波而显疲惫的神色,再也忍不住了,对他说:“为了帮我找最优秀的衣钵传人,这些天你真是太劳累了。其实,你找来的那些人,我看还不如你。”听到这话,学生十分惭愧,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找来的人,在老师看来连自己都比不上。他言辞恳切地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继续努力,把最优秀的人找给您。”
哲学家本来还想说点什么,听了这话,苦笑了一下,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又过了半年,哲学家得了重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知道自己已到了弥留之际,而助手还没有找到最优秀的人来继承他的思想,他拼尽全身力气,想从病床上坐起来。学生赶快扶住老师,难过得不能自已:“老师,我真的尽力了,还是没找到最优秀的人……”
“我知道你尽力了。”哲学家深情地看着他这位忠诚但是略显愚钝的学生。过了好一会儿,才对学生说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哲言,“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在我眼中,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而你却忙碌于帮我找其他人的工作中,从未发现我的良苦用心。孩子啊,如果你能够在忙碌的工作时停下来稍稍想一想,这些年我对你的指导,你早该明白我的用意了。”
哲学家最后说道:“我的好学生啊,现在我已经没有可能亲身向你传授一生的学识了,为师只希望你记住一个道理,做事的时候切忌从头至尾不抬头地蛮干,要懂得揣摩他人的心意。若是你早些知道,恐怕你现在早就是超越我的哲学新秀了!”
这个学生就错在不会分析他人的真实想法,还未曾领会到哲学家的真正用意,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帮助老师寻找接班人。这样的蛮干做法不仅辜负了老师的嘱托,让哲学家的毕生所学失传,最终没有完成使命,而且更是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将本可用来和老师悉心学习的宝贵时光,浪费在无用的寻找上面。这样的双重损失,都是学生不懂得分析眼前事物的深层原因,只知道一味蛮干的后果。
很多人知道蛮干绝不是什么好事,但还是会不知不觉陷入这个误区中来。现在,请你放下手头让你烦心不已的工作,仔细想想,这份工作是为谁而作,而这些人又有什么样的期待,你的付出是向着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去,还是单单你自己认为这样忙碌让你觉得不空虚,你很享受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或者更糟的,你在忙,因为你知道忙起来就会有报酬,而闲下来则不是?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不巧的,你陷入了一种蛮干的状态,这样的做事状态对你没有好处,对于将事情完满完成也没有好处。你不要抱怨为什么你付出了这么多而没有人感谢你,也不要懊恼为什么你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而没有人同情。因为,你所做的这些,并不一定就是大家需要的,也不一定对推动事情的发展有帮助。所以,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勤于思考,蛮干不得。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蛮干的好处就是不必思考,缺乏思考的恶果就是,你做的都是一些劳神伤身而很难得到人们认可的事情—损己不利事,何苦来着!
许多人之所以陷入蛮干的误区,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自省。没有平心静气地观察自己的心之所向,又怎么会有时间去留心身外事物的走向?所以才忙忙碌碌地到处去做无用功,而忽略了去发掘事情的本来需求,失去了成为更为优秀的自己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生命历程中,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尽力去挖掘内在的潜力与外在的联系,避免愚钝地低头蛮干,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
5.两害相权取其轻
《传习录》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
译文的意思是有人问道:“良知恐怕也存在于声色货利之中。这种观点对吗?”王阳明回答说:“当然。但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声色货利,本来是修心大忌,但是当人问王阳明,他所一心倡导的“良知”是不是可以从中习得的时候,王阳明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从他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王阳明是强调要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声色货利是一害,但是如果硬要让人与之隔离开来,怕也就陷入了与世隔绝的境地,脱离人间烟火,也是修行的大忌。所以,王阳明于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处世观点: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一种具有人生大智慧的表现。
据说很久之前,一家大型高档咖啡厅贴出招聘告示,希望找到最优秀、机智的服务员,一旦成为他们的员工,待遇将会十分优厚。
几番角逐之后,三位应聘者进入最终角逐的环节。而考题只有一道,是一个情景模拟问题:在人头攒动的大厅,你端着满满一托盘热咖啡试图穿过人群,这时候一位顾客无意中碰了你一下,让你失去平衡,托盘即将倾覆,请问你会怎么做?请在三秒内做出回答。
甲说:“我会大喊一声,让周围的人注意到热咖啡就要洒了,免得被烫到。”
乙说:“我会大喊一声,同时尽量让托盘倒向人较少的那一边。”
丙说:“我会让托盘倒在自己身上,然后尽量不打扰周围客人,马上做出处理。”
最终,只有丙被录用了。
丙表现出来的智慧,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一个机智的年轻人。在三秒钟的判断时间内,他立即衡量出咖啡只有洒在自己身上才使损失最小化,否则对于这家百年咖啡厅的声誉,都有很消极的影响。所以,这样头脑清醒、反应迅速的年轻人,最有资格得到这个机会。
追求完满无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有选择地放弃一些东西,不然因小失大的结果会让你更加心痛。当损失的造成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分析眼前的情况,知道怎样做才能将损失降至最小化,然后果断地做出割舍。很可能一刻的犹豫,会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
盛夏,一个大型水坝下面的小村庄,陷入马上就被水淹没的危险。因为这年雨季奇长,库容量早已超标,必须马上放洪缓解水坝压力,不然下游的多个城镇都会被殃及。
上级的水利干部来到村里视察之后,马上做出了即刻总闸放洪的指令。没想到却遭到了老村长的极力反对,老人满含热泪的说:“地里的庄稼马上就要成熟了,这总闸一开,全村一年的收成这可就真是泡了汤了……”
没听老人说完,水利干部厌恶地一挥手,向当地的县长抱怨道:“瞧瞧你们这儿干部的素质!”
县长脸上无光,刚想训斥老村长,只听老人接着说道:“水是一定要放的,可是不能从总闸放水啊!我照看这个水坝也有几十年了,照着多年前的经验,从村东头的那个分闸放水,虽然慢一点,但是也能把这关挺过去啊!”
旁边一个明理的村民马上意识到,老村长的田地都在村东头水坝口那边呢!一旦放水,多少吨的水几天几夜从那边泄下来,老村长今年的收成肯定是没有指望了,甚至连他的田地都会被冲得一干二净啊!
水利干部听完之后很是汗颜,但也立即按照老村长的指示做了。秋后,老村长家颗粒无收,但是各家送来的米粮,却也把粮仓堆得满满的。
老村长是个懂得取舍的人,而且品行高尚,他的牺牲既保住了下游百姓,也保住了本村的庄稼。在权益轻重的取舍中,老人看似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实际上是个赢家。生活中鲜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情况发生,但是,大大小小的困境倒是经常发生,陷入困境之后,我们是否也能够像老村长那样冷静地分析各种损失的大小,然后迅速、明智地做出决断呢?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会产生犹豫。
“两害相权取其轻”并不像字面意思这样的简单,放到现实境况里面,也肯定不会那么巧,只有两方面的利害关系要我们权衡。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像王阳明接受声色货利那样,坦然接受损失即将发生这一事实。王阳明告诉学生,先让自己的内心纯净,然后从声色货利中也能悟出“良知”的道理。
当我们拥有了面对失去的勇气,就说明我们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且,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有能力做出权衡。当发现同事在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时,你就会知道是保住那份友谊重要,还是维护国家的利益重要;当一份待遇诱人的工作需要你离家多年时,就会知道是高薪重要,还是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重要;当你的情人邀你共赴晚餐,而妈妈又身体不适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与爱人把酒言欢重要,还是在母亲的病榻前奉上一杯热水重要……是否在一瞬之间,你找到了很多需要做出选择的答案?
在王阳明看来,艰难的处境并不是使人堕落的心理负担,而是一个磨砺自己、使心灵得到成长的资本。因为在困苦的境地中,你需要做出很多选择,而在做出这些抉择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学会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会慢慢地成长,变得睿智。
因此王阳明不管处于如何难堪的环境,也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豁达心态,始终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心中不着一物,潇潇洒洒,将外界对自己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正是由于他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也不忘向上探索的努力,最后终于彻悟心学“格物致知”的道理,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正是那些让凡人难以承受的磨难,成为他不断进步并借以提高自己的机遇。正所谓“自古英雄出磨难”,一个人的心灵只有经过重重磨难的考验,才会学会选择,才会得到成长。只要你能始终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用冷静的眼光分析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尝试权衡利害关系,所遇到的磨难,就会成为你享用终生的心灵之源。
6.过于疾恶无益于事
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曾与学生陆原静在一起,讨论心性的本能智慧、道德仁义及各种情感与人的关系。他们认为古代许多伟大的人物,如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等,他们功德卓著,在人生中做出了很大的事业。其中,他们的“良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保持“良知”而又适度疾恶,才能在乱世抑或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安身立命,让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
保持“良知”是心学的基本理论。而王阳明也提到了过度疾恶,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祸,而且对于促进事态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是毫无帮助的。当我们在影视作品里面看到疾恶如仇的英雄铲奸除恶的时候,总会觉得大快人心,但是如果不加考虑地把看到的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你让自己陷入了剪不断的团团麻烦之中,难以脱身。
不好的事情让我们心生不快,但是除了立即跳出来横加指责之外,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较为和缓的方式巧妙周旋,使坏事对周围人的伤害降低到最小,而又不会引火上身。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如果见到同事做出有损大家利益的事情,不是气势汹汹地声讨,而是委婉地加以提示,并且在对方有所收敛之后,用一种不为人察觉的方式完善之前的制度缺陷,让人无机可乘。
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但是一定要避免让人对你心生厌恶。而过度疾恶,最容易让我们在与人发生冲突,在争执的时候撕破脸皮,不仅让你和当事人的关系难以修复,还会让周围人对你产生冲动、易怒的印象,对日后人际圈的扩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明迪的邻居和村里人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闹僵的导火索是邻居家的宠物,因为邻居养的不是一般的小猫小狗,而是一只性情暴躁的藏獒。这只大狗不仅常常弄坏其他人家的园子,还很易怒,晚上听到一点动静儿就会狂吠不停,声如洪钟,传出很远,扰得全村人成夜成夜地难以入眠。大家多次明里暗里向这家人提过意见,但是,养狗的老夫妻脾气很倔,根本不听劝。所以,日子长了,他们家和村里人的关系不是很好。
明迪是个上班族,和那些喜欢逛街购物的女孩不一样,她很喜欢养花。经常把静心侍弄的盆栽摆在门口,她说是因为室外的光照好。可是大家都清楚,这么好看的花草,任谁看见了,也得多多赞美几句呀!
邻居家的老夫妇很爱狗,经常带狗出来遛弯儿。一天,老夫妇没看住藏獒,它便在明迪门口撒欢,打碎了花盆,花草也被蹂躏得稀烂。等明迪回家一看这一片狼藉,立即火冒三丈。但是,到底是个沉静聪慧的女孩,明迪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和邻居大吵起来,而是消了气之后接受了邻居的道歉。
明迪选择冷处理的原因有二:一是这只藏獒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作恶太多,即使自己不做什么,总会招人怨恨而得到报应。而且自己一个女儿家,即使有心又能做什么呢?二是这对老夫妻儿女不孝,很久也不回家看望老人,那只藏獒让老人们孤单的日子有些意思。明迪心地善良,实在也不忍心再说什么。错已铸成,如果再闹得和邻居形同陌路,见面连招呼都不打的地步,也是很不合适的。
村里人在藏獒的骚扰下僵持着又过了几年。终于有一天,老夫妻的藏獒似乎是得了急性肠炎,送去医院都来不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抽搐死去了。明迪心里明白,说是肠炎,指不定是哪位邻居忍不住了,下了狠手也未可知。但是看到老夫妻伤心的样子,明迪还是很难过。
没几天,老夫妻嫌没有狗的日子太过无趣,对藏獒的思念愈甚,打算再养一只原来那个品种的藏獒。身为近邻的明迪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开始为了找狗张罗起来。
两天后,明迪抱着一只娇小可爱的泰迪来到老夫妻的门口。两位老人很喜欢这只聪明的小狗,对明迪万分感谢,而且说到当初藏獒弄坏她的花都没有记恨,直夸明迪是个懂事的好姑娘。
在那之后,老夫妻和明迪一家的关系很好。明迪出门在外的时候,家里的事情都是老夫妻帮着照看的,而小泰迪是一种安静、乖巧的小狗,不会再弄坏大家的园子,也从没有在深夜狂吠不止过。大家渐渐对老夫妻都没有那么反感了,村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好了。
保持“良知”、疾恶如仇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凡事有度,过度地疾恶于事无益,就像明迪对于邻居老夫妻的做法,明明知道那只藏獒在村里臭名昭著,她还是用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解决了矛盾。这种怀柔的智慧会避免很多正面冲突,会让人觉得你性情随和,容易相处,既能解决麻烦又很招人喜欢。
当然,不建议我们过度疾恶并不是让我们丧失做人的基本原则,把正直、勇敢这些优秀的品格放在心外,而是要量力而行。当我们看到一幕罪恶即将发生的时候,本能就会让我们设法制止;当我们知道某种阴谋正在运行的时候,自然会想尽办法告知当事人,这些都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任何情况都不能妥协。
那么这个“度”应当如何掌握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大奸大恶的人需要纠正。很多时候,把和人交往的细节处理好,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要太过棱角分明就很好了。原则性太强、过于疾恶如仇的人往往容易话锋犀利,得理不饶人,不将对方逼到死角不肯罢休。这样就是过度疾恶,发力过猛,伤人不利事。
学会茶斟七分满,话拣三分说,《菜根谭》中说:“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其实和王阳明表达的都是一个道理,做人要像古铜钱—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能够明辨是非,处世待人不卑不亢;处理问题有自己的方法,不伤和气,不偏不倚。能够巧妙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将这两点平衡起来,就能不伤自己的原则,而又不丧失人气,可谓两全其美。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疾恶如仇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是如果过分认真而心力交瘁,就会使得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对自己要求严格、诸事追求完美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但是如果过分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僵局了。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指此而言,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发扬了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过分的疾恶对于维持事物发展平衡没有益处,所以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学会权衡取舍和明辨是非一样重要。
7.虚己应物,重事轻己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在这首诗中,王阳明认为放空自己,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物上面,更容易参透天机和事物的运行规律,也就更容易感受到“鱼鸟自流形”的快乐。
这种“虚己应物,重事轻己”的哲学观念,在当今的人际哲学中也很适用。因为在任何时候,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人,就像彼得潘手下天真的孩子们,是永远也长不大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王阳明解释物,总不离一个“事”字。“事”本是事情、行为的意思,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而人的实践活动虽然从实质上讲是客观的,但它却不同于一般“物”的概念,它是在人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王阳明以人为世界的中心,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万物,只有与人的事情行为活动有关的才可称为“物”。因此,一切“物”都是,都要从人心上说,都必须受人的意志,或者意念、动机的支配。也正因为如此,“事”便是人心的客观反映。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定义成什么样子,而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事。通过对这些作为的判断,大家可以了解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给予一个准确的评价。
所以“虚己应物,重事轻己”其实是一种告诫我们避免本末倒置的智慧。首先把手边的事都做好了,我们的为人自然就会得到认可。如果单单热衷于取悦于他人,费尽心思想向他人表现你是如何可爱动人,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你空虚无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更难交到知心的朋友。
善于办事的人,就像是树木,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在暴雨天气供人躲雨,在狂风呼啸的日子供人避风,在酷暑烈日高照的时候供人乘凉,因为重事轻己,这样的人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做事上面,将他人托付的事项做好,在与人合作的时候让人放心。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肯定这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因为这样的人会让人产生踏实的安全感。
而重己轻事的人,就像纤弱的小花,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终日只想着自己如何如何,全然没有心思做好身边的事。这样的人能量有限,因为小花的影子,往往荫蔽不了一只受伤的小蚂蚁,而在人际交流中,这样的人会留给他人不可信的印象。事实正是如此,他们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身上,哪还有精力将身边的事物做好?
静静在学校的时候从来都不是人群里的焦点,大家在一起欢笑胡闹,她常常是独自坐在角落里面被忽视的那个。而对于这样的状况,静静其实是很希望改变的。
静静尝试过很多办法,她从并不充裕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置办了几件名牌衣服和包包、鞋子,想通过让自己看起来时尚些引起大家的注意。
但是,穿着新衣服亮相过几次之后,除了一个密友出于礼貌赞叹了几次之后,几乎没几个人注意到静静的改变,大家还是玩玩闹闹,一如既往。
后来,静静从一本杂志看到,女孩子一定要保持微笑的样子才可爱,于是静静又开始随时随地见人就微笑。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有些朋友的反应怪怪的。直到一位爽直的朋友告诉她说,静静不分场合的笑容有犯傻的感觉,大家都觉得她最近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
后来静静又多次试图改变自己来迎合大家,企图得到朋友们的青睐,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直到毕业之后,静静发现,当自己漂亮地完成了一个项目,会得到大家由衷的赞叹。而一个精心设计的新发型或是一套新装,却只是身边的几个人才注意到。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有智慧的想法沉淀在静静心里。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误区在哪里了,并且,一个将来生活如何规划的图景渐渐清晰起来。
静静先是调整了生活态度,不再像以前一样,诸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要完成的事情上面。当公司安排下来工作的时候,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完成,并且经常一次做出多个方案供领导抉择;当朋友有事拜托她的时候,不管再麻烦,她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力争给朋友们惊喜。
在工作之余,静静还成为了本市流浪动物中心的志愿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余热发挥在这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身上,这给静静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光彩。她越来越觉得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而自己原来的思想空间是多么的狭隘。
办事效率、工作认真、待人和善的静静现在已经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热情开朗、不拘小节的姑娘。不知不觉地,静静已经成为了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而刻意取悦他人的想法,再也没有在她的心里萌生过。因为她早已明白—事对了,人自然也就对了。
“虚己应物,重事轻己”是静静在几经挫折之后悟出的生活道理。我们想在社交圈内成为像她后来那样受人欢迎的人,也可以参考她的经验,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开始,把整理发型、衣服的精神,放在手头工作的完善上面。长此以往,你会大有收获。
当然做事也不能走极端,虚己应物是要通过办好事情彰显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忽视自己的存在,无缘无故地妄自菲薄。毕淑敏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作《我很重要》,要表达的就是不要随便轻视自己,要珍惜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话到此处有些矛盾,但是恰恰相反,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我们做好了手头的每一件事,从事情的完成方式到最终效果,从始至终都会打上我们个人鲜明的标志。而这些标志,会让他人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存在,这种存在感独一无二,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而且当做人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人与物、己与事便早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不能分出哪个是人、哪个是事。人们会很自然地根据你的事情做出对你的判断,也会因为你的为人,而估算出你会把事情完成到什么程度。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虚己应物”是王阳明多年沉淀出的智慧,他到晚年领悟到,意念的所指或意志的所用,必有其物,物就是事。所以他说: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
王阳明认识到,早年他用朱熹“格物”的方法去“格”竹,所以没有“格”通,就是因为那时的竹子是与自己的“身心”不发生关系的不相关之“物”。那个时候,心是心,竹是竹。
后来被贬谪贵州龙场,处“夷狄患难”,虽然并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但只要自己意志坚定,专心做身边的事,就可以忘记当时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的遭遇而有所作为。可见,“虚己应物,重事轻己”也是帮人挺过人生大逆境的良方。
8.在位谋事别逞能
《传习录》中对于“致良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这里王阳明指出了在位谋事莫逞能的要求,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见识、有学养的读书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这里提出的“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在早些时候被人误认为是思想保守、没有进取精神的表现。其实,王阳明所说的意思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对今天的我们也不乏启发意义。通俗地说,王阳明是反对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要求人不思进取。
在位谋事,不在其位,则应该不谋其政。很多时候,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要比知道应该怎么做要难得多。人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所以在适合自己的范畴内做好应该做的事,往往对自己对他人都很有好处。而一时得意忘形,越界做出一些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仅会让原来的责任者感到冒犯,而且很容易陷自己于不义之中。
一个聪明的人,很懂得做好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事,因为这是一个获得大家青睐而又不得罪他人的保险方法。曾经有位部长因为工作优秀受人排挤,被降职到后勤部门,管理大家的办公用具。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工作,这位原部长还是做得很出色,他总是竭尽所能让同事们用上最先进的办公设施,连铅笔、橡皮这样的小东西他都会争取选用最好的牌子,让在外办事的同事觉得在外人面前很有面子。这样工作没多久,这位部长很快又受到上层重视,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可见,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就相当于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试想一栋地基不稳、下层摇晃、迅速崛起的大楼,又有几人有胆量入住呢?做好眼下的本职工作,就相当于为自己的发展夯实好一层基础,有了坚实的地基,不愁盖不起参天大楼。
王锋刚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一心想干“大事”。别人建议他从基层做起,却遭到他不屑一顾的回答,认为那是胸无大志之人干的。结果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从未找到伸展伟大抱负的机会,倍感沮丧。
有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年轻人李迎,他刚开始和王锋一样,毕业后想留在上海发展,觉得自己的抱负只有在这里才能得以伸展。于是刚一开始求职的时候,他的目光都是锁定那些大报社、大杂志社,虽然不断地去投简历应聘职位,可是却极少得到回应。即使某些单位叫他去面试,也因竞争过于激烈而败下阵来。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找了很多家报社、杂志社,都遭到了拒绝,心里郁闷极了,深感怀才不遇。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放下架子,选择了“无编打工”,即先到一家报社跑跑龙套,做些打杂的活,如接些电话,整理资料、稿件什么的,总之是个处于“试用期”的编外人员。
长时间的挫败让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每天都利索地把自己的活儿做得妥妥帖帖的,分内的活儿做完后,又帮同事们买盒饭、打开水、搞卫生等等,与大家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
半年之后,李迎和大家相处得很好,工作能力也得到大家的认可。领导见他不错,社里人手紧时,便派他去完成一些采访任务,李迎很用心地去做,把采访任务完成得很好,慢慢地他有了一些固定的稿源。
后来领导见李迎的能力还可以,有些潜力可挖,便把一个房地产版块交给他做。李迎从未接触过房地产,开始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个栏目,对那些专业性很强、满是房地产术语的稿子更是一头雾水。
但他从不叫苦,而是虚心地向同事们请教,下班后更是一股劲儿地钻研起房地产知识。很快地,他在房地产这方面由一窍不通到渐渐入门,接着成了内行,把这个版块办得有声有色,社里的领导很满意。
终于有一天,领导把他叫去:“李迎,现在你可以到人事部门签聘用合同了。”年轻人的努力和实力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都对他的正式加入感到高兴。
没过几年,李迎又凭着他的能力,顺理成章地坐到了部门主任的位置上。当年他大展宏图的抱负,至此方才有机会正式开场。
其实这就是“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智慧。如果李迎刚到报社,还是“编外人员”时,就存着非分之想,整天妄想着怎样才能弄上一个部门主任来当当,恐怕他早就被报社扫地出门了。但是他很聪明,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让社里的人都离不开自己。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事时的态度和能力他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一旦有了需要,他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你。凭着这种策略和智慧,李迎打败了许多比他更有资历和能力的对手,不仅如愿应聘了报社的工作,还坐上了社里部门主任的宝座。
在位谋事的做人之道,让你有机会谋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而且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经过锻炼、积累的人,是没有能力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的。同样的,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奢望在短时间内就成为某人的密友。但是友谊和交情也是需要积淀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判断的标尺,当你在普通朋友的范围里表现出适当的关心和帮助,自然会让对方感动,并且随着了解的深入,成为要好的朋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凡事不可操之过急,刚学会走路,就试图参加长跑,是很自不量力的做法,自己不会有任何收获,还会让人对你产生负面看法。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记王阳明“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教诲,在位谋事,不要勉强逞能,撑得太大的小气球很容易爆掉。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在内省的时候,旺盛的欲望导致的非分之想还是比较容易意识到的,虽然能意识到,但是想要彻底排除却很难。很多人不以此为诫,根本不思改进,于是习惯成自然,这些习气已牢固地在潜意识中生了根,似乎成了自己的第二天性。很多出格的事情,自己做起来觉得是出于自然而为之,这就难以意识到,更别提去破除它们了。
王阳明指出:“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可见不克制自己心中的越界之想,也就达不到“致良知”的境界,更难取得长远的发展。对于众多好高骛远的人来讲,最需要的就是把心收回来,眼睛低下来,着手做好眼下的事情。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王阳明心法更新,第七章 权变之道做事别钻牛角尖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