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有眼睛所以能看见,有耳朵所以能听见,有舌头所以能品尝……凡此种种,其中变化,也可简单地察觉。但是,如果我们对看、听、闻等知觉世界再稍加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非常多。比如,一样宽的铁轨远处的看起来总比近处短;又如,耳朵能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音色,如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又比如,人在芳香四溢的房间里呆久了也闻不到花的香味。这些都是关系到人类的感知觉原理,本章,我们就来看看人类的感知觉构造与绝妙的功能。
◎什么是感觉?
通常说的感觉,是指一种欲望,一种需要,比如需要吃饭,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通常这种欲望也可分为心理欲和行为欲,比方说你心理想考第一名,那么你就会好好学习这样的行为。心理欲让你产生一种驱动力,行为欲让你专心致志去做。心理学上说的感觉是指感知觉,就是人体的身体和大脑如何对我们周围的刺激,如视觉、声音等如何产生感觉,不同的感觉通道是如何接收和加工信息的,大脑是如何组合不同种类的信息提供给你一个对世界完整认识的经验。
◎感觉是怎样变化的?
对于城市的上班族而言,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上下班的高峰期间是很拥挤的,即便是车内较空时,仍会觉得很拥挤。而对于那些习惯客满的乘车人来说,若车里人少一些就会觉得相当空荡。对于经常搭空车的人,只要车子稍微一拥挤就觉得透不过气来。这是因为周围的情况变化而看法不同。例如下图所示,图中远距离与近距离的卓别林,实际是同样大小的。但当我们从左往右看时,卓别林似乎逐渐变大。这是因为卓别林的背景逐渐深人,而让人感觉大小不同所致。心理常识智告诉我们,由于以往的经验或处于某种状态下,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什么是视觉的配合性?
请看下图。这是由三个字母所组成的三个单字。
从左开始,或许你会读成是“THEHATCAT”。但是仔细一看,三个单词中间的字母都是一样的,而我们却能把它们各看成H、A、A。心理常识告诉我们,知觉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
在认识事物时,你的视觉系统不用很费力地创建一个关于环境的信息的整合图形,也就是说,人并不只是分析特征,也受到其他的信息的影响,在这里表现为视觉的配合性,综合地将此三字母组成一个单字。
◎眼睛是怎样看到颜色的?
眼睛是怎样感觉颜色的呢,因为眼睛的网膜上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红、黄、蓝,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相减而得到的,这是三原色理论,也有其他的说法。尽管我们生活在各种颜色共存的时代,但是大多数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构成的。我们的生活与也与色彩关系密切,出门时,想着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搭配,买什么上衣还得和其他的搭配,甚至在服装行业,每年年初就开始推测这年秋天流行什么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有三种属性:色调、浓度、明度。色调就是什么颜色,各种颜色会因浓度或明度的不同而让人感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时下流行的PS图片,很多时候就会用到的明度或亮度的调节来改变图片的视觉效果。
那么人的眼睛是怎样接收颜色信息和加工处理的呢,请看下图眼睛的视觉构造。
我们用眼睛看事物,由大脑来觉察事物。通过眼睛聚集光线,并聚焦,再传给大脑神经信号。因此,眼睛的关键作用在于将光波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从光波信号到神经信号的基本变化是靠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完成的,这些光的感受器在不同的活动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当你刚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最初好像什么也看不到,过一会,你的视觉能力就恢复了,你经历了暗适应的过程——从光亮处到光暗处。这个过程当中,黑暗中的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变得比较敏感,能够对微弱的光进行反应。反之,当你从电影院出来,又觉得太刺眼,过了一会儿感觉就好了,因为光亮时的锥体细胞比杆体细胞要敏感,能对较强的光进行反应。
◎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种类声音种类不可胜数,有音乐声、自然声、人工声或机械声。虽然是同样的声音,但听者的心理状况不同,听起来也会有不同效果。有些人听起来是美妙声音的风铃声或虫声,而在另一些人听来很可能是极不舒服的噪声。因为声音也有三个属性:音高、响度、音色,音高是指声音的频率来决定的,响度可以通过分贝为单位来测量,而音色则反映声波的成分。如果音高和响度变化混乱、听起来不和谐,基本上就是噪音了,反之,音高、响度与音色都很悦耳,就是乐音啦。那么我们可以听到声音的原理是什么呢,因为空气的振动传至耳里振动鼓膜而引起,振动传至内耳蜗牛,刺激内部的有毛细胞,将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能量并且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如下图耳朵的听觉构造。
◎声音是怎样处理的?
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退休的军人史法兰,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他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好像盲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任何东西时眼睛都不聚焦,但可能比我们更要敏感地认识这个世界,好像用耳朵也能看见世界。当然他们的经验也源自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耳朵不仅可以辨识声音的高低,对声音的左右、前后也都可以通过听到声音前后的时间差异而敏锐地感应,进而判断声音的来源。应用听觉的空间知觉能力,可将文字或影像传达给视觉有障碍的人,所谓“以耳代眼”,就是一般所说的感觉代偿性。
◎鼻子是怎样闻到气味的?
英国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被神秘人蒙住眼睛,带到某处却气定神闲地精确描述出沿途路线和所在地时,不禁感叹他通过途中的所听所闻来判断的奇妙,如果是看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画面,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我们之所以能通过鼻子闻到气味,是因为空气中的有味物质进人鼻内,碰触到位于深处的嗅毛,使嗅细胞兴奋,而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嗅球,进而传递给大脑产生的。
嗅觉因为可用作侦察和定位的功能而进化和发展,当然,嗅觉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像狗啊、老鼠啊和很多以气味为主要生存条件的生物来说具有相当的敏锐嗅觉。一些美食家或者调香师,也具有辨别微小和复杂气味的超常能力,他们主要依靠的也是嗅觉。例如调香师制造香水,香水中要加人许多味道混合而成,因此,这需要由对于气味相当敏感的人来完成。
◎味觉有哪些种类?
有些啤酒广告,也许只有很平凡的对话,却让人觉得或感伤、或温馨、或奇怪、或可笑。特别是有些广告片中并没有明确地为该品牌的啤酒进行具体的宣传,一时却成为人们的话题,真可说是不可思议的广告。这是因为它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放到一个具体的事物上时,将人生的趣味与啤酒的味道相结合起来。
那么人们又是怎么感受味觉的呢?物质碰触舌头,进人舌乳间的味蕾,刺激其中的神经细胞,因而产生味觉。味觉的感受器基本有四种,可分为甜、苦、咸、酸。近些年,也有研究者发现第五种基本味觉,就是对味精的味道的感觉。所以有些食品多半掺人芳香剂,以添加食品的风味。此外还有辣味,但这不是纯粹的味觉。m.xiumb.com
◎什么是触觉和肤觉?
小孩子用手指在妈妈背上写字,或是情侣之间用手指在掌上写字,只要文字不是很复杂,就能猜出来。这种以触觉代替视觉来传达信息的行为,便称为“感觉代行”。人们也不断研究用皮肤代替眼睛的可能性。例如,让视觉有障碍的人用手指来阅读文字的“点字法”,即盲文,通过皮肤的触觉来感知文字。通常肤觉可分为压、触、热、冷、痛五种,这些感觉的接受器散布于皮肤各处。但触觉无法像视觉那样同时掌握全部的刺激,也就是说,不能同时一一加以区别。因此,对触觉来说,接触皮肤的顺序与接触时间的差距是很重要的,此差距约需六万分之一秒。一般而言,触觉是很容易适应的,一旦习惯某种刺激后,这种感觉就完全麻痹了。这种性质也适用于味觉与嗅觉。
◎什么是平衡觉?
为什么有的人坐车乘船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通常说是晕车或晕船,这是由于刺激前庭感受器而产生的不平衡的感觉。前庭器官是根椐重力作用确定方向的,当人们来自视觉系统的刺激与前庭系统的信息相互冲突时,例如,人在移动的车厢内看书,视觉提供的是静止的信号,而前庭觉提供的是移动的信号,这时就容易觉得恶心。
前庭的信息感受器位于人的内耳,与小脑也有密切联系。平衡觉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为了适应航空及宇航飞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学必须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现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什么是痛觉?
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觉,那么他的身体上总是有疤痕的,因为大脑没有警告他们这些危险,他们不会感到痛楚,所以痛觉实在是重要的防御信号,警示你远离伤害。当然痛觉也不能像味觉和嗅觉那样容易适应,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的防御机制,痛觉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在那里确定痛觉产生的地方和痛觉的强度大小,然后产生行动计划。生活中,人们也希望更好地了解疼痛的产生机制,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技术来缓解人们的痛苦。例如,麻醉剂的使用等等。
◎当感觉被剥夺时人类会怎么样?
1954年,加拿大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是一些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可得到20美元报酬,比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挣50美分要多得多,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所有的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每天就是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可能尽量地长,只要他愿意的话。他们有时间吃饭、上厕所,但是他们需要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视觉被限制);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触觉被限制);头枕在泡沫橡胶的枕头上,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听觉被限制)。实验前,大多数被试还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什么的。但后来他们报告说,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很短的时间。实验完7天后,被试者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主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神经症现象等。这个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表明,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隔绝的特殊状态时,人类会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
◎什么是知觉?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光波和声波的信号,但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墙上的海报;你听到的也不是声波,而是广播中的音乐。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例如,你看到苹果的红,闻到苹果的香,吃到苹果的甜,这些都是各自的感官对各种感觉的信息,但是你的知觉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体的组织和加工,告诉你这是苹果。
◎感觉与知觉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首先,知觉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刺激物给感官的刺激,那么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其次,知觉是对所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最后,知觉则要凭借过去的经验,其过程中还包括思维、记忆等的参与,所以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些、也更完整些。
◎知觉有哪些分类?
根据不同感官的知觉也有不同类别,知觉有三种: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主要利用双眼的视差,使得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映象,这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物体作出的大小判断。听觉空间知觉,在距离方面主要以声音强度为线索;而要判定声源的方位则必须依据双耳听觉线索。
2.时间知觉
对时间的客观延续性和顺序性感知。对于时间的知觉,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评定可通过计时工具,或者季节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日落日沉;内部是通过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如女子的例假等等。
3.运动知觉
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感知,估计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交通航行、体育运动及军事射击等等。
◎知觉有哪些组织原则?
1.接近或相邻原则
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觉为整体,这是因为当刺激物之间的辨别性特征不明显时,人的知觉过程中经常会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合乎逻辑或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2.相似性原则
人倾向于把在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进行组织的知觉倾向,符合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知觉的续性原则是指个体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间并无连续关系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具有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在实际图形中它们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线条或轮廓将它们闭合成图形,其实是观察者在心理上将这些线条或轮廓闭合起来,产生了主观轮廓,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体现了知觉组织的闭合原则。
5.同域原则
人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形状,这种知觉组织原则称为知觉的同域原则。
P116。心理学与生活
◎什么是错觉?
因为在知觉的一些组织原则上,通常产生了一些错觉,而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虽然你眼见,但不一定为实,因而,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比如,服装设计师通过知觉的原理来拉长模特的腿,化妆师或造型师通过知觉的原理来修正脸形,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利用知觉原理创造比实际空间更大或更小的空间等等。目前,心理学中研究的比例多的还是几何图形的错觉,如下图:
P107。心理学与生活P130心理学是什么
◎什么是站台错觉?
所谓站台错觉(stationillusion),是指当我们坐在停靠车站的列车上时,观看另一列刚从车站开出的火车时,往往感到站台在移动而那列火车是静止的,这种现象称为站台错觉。这是由于两个对象的空间相对关系的改变,而又缺乏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参考体的情况下而引起的错觉性运动效应。
◎什么是月亮错觉?
月亮错觉是(moonillusion)大小错觉的一种,当月亮接近地平线时显得大,当月亮正当顶空时显得小,差别约为1.5倍。这是因为当月亮接近地平线时,受到地面上熟悉的参考物的影响,所以看起来比较大;当月亮在正当空时,以天空为背景,所以看起来比较小,其实月亮是一样大的。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一个儿童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如车盖,到中午时分小如盘盂,所以早上太阳离我们更近。”另一个儿童说:“太阳刚出来沧沧凉凉,到中午时分热如沸水,所以中午太阳离我们更近。”前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原理就在于此。
◎什么是时间错觉?
爱因斯坦晚年时曾对一群不明就理的青年学生这样解释相对论:“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也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对论,但我们知道他的话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对时间的错觉。
时间有客观的长度,但在人心里,它又有相对的长度,这个相对的长度往往和客观的长度有出入。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不同的情绪和心态,对时间的知觉会表现为过快或过慢,这种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叫做“时间错觉”。和美女聊天当然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感到时间快,什么时候又感到时间慢呢?一般来说,当做的事情内容丰富、让人愉快时,感到时间过得快;相反,则感到时间过得慢。因为前者你希望它慢,就觉得实际的快;后者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实际的慢。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感觉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里,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个假期,过了一半,后面就特快。这个规律也体现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时觉得时间过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太慢”,因为你觉得以后的时间还有的是。等老了,尤其过了三十岁以后,就开始感到时间不那么多了,于是便开始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了。这个定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裕,任何时候,珍惜时间都是必要的。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为什么你总是看到你喜欢的事物
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知道我们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没有渴,有没有饿,或者不渴也不饿;也知道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是舒服还是不舒服;我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达到一定的目标,所有的这些的心理活动,包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觉知,以及对外部事特的觉知,都是意识范围内的事情。
一个人的意识总是具有一定的特点,所以总是会对一类事物或几类事物比较感兴趣。或许你会发现,当你逛街的时候,你总会发现你喜欢的东西,这是因为你的意识让那些你感兴趣的事物引起了你的注意,而你再把注意停留在这些事物上,又强化了你对这事物的认识与喜欢。或许你注意一下便会发现你身边的朋友,他或者她穿衣的风格总体上很类同,或许有的衣服是同样的,只是颜色不一样。或许你就打开自己的衣柜,也会发现,啊!原来格子衬衫真的有好多件,或者原来波西米亚风格的裙子真是太多件了。
◎什么是意识与潜意识?
韩剧《我叫金三顺》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金三顺的前男友闵贤佑在她工作的餐厅里举行订婚宴,订婚宴的前一天,他又突然觉得三顺可爱起来了。第二天,金三顺还是表现得正常工作的样子,可是她无意间在蛋糕上本该写“新婚快乐”而写成了“浑蛋”两个字。这个让观众忍俊不禁的画面,也反映了金三顺的潜意识,更表现了潜意识魅力。那么什么时候出现潜意识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就像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能看到的部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意识,比如自己的爱好喜欢,但是这些我们能意识到的只占整个意识的一小部份,而对我们产生冲突和纠葛影响的往往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一部份冰山,也就是潜意识。而前意识是指从潜意识过渡到意识这部份潜意识常常使得人们流露出冲突的口误或者笔误等等,人称弗洛伊德失误。
◎什么是无意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他的理论对心理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可能你的所作所为通常受无意识的影响,你自己也承认“我肯定是无意识这样做的”。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状态下不能成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而没有意识到的欲望。正如上问中所提到的“冰山理论”,人的无意识就是那些隐藏在水下的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的绝大部份。用一个简单地比喻来说,无意识就像一个很大的客厅,各种冲动的客人都拥挤在此,它们都想进去前意识主管的小接待室,以便引起那位叫意识的先生的注意,从而发挥作用。有一些无意识受到关注,而有一些被拒之门外,被驳回的一些无意识并不死心,也许会瞅准机会再伪装一下混进小接待室,如果总是不能,或许积郁在心就导致了变态心理。
◎什么是个人无意识?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最上面的能被人觉知的一层,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中间那一层被遗忘和被压抑的记忆与经验。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也称情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比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批评情结、权利情结等等。这些情结往往都具有情绪色彩,是一个个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片无意识丛林。当我们说一个具有某种情结时,是说这个人沉溺于某种东西不能自拔,简单地说就是上了瘾;或者说的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情感或纠葛,比如思乡情结、初恋情结、处女情结、完美情结等。很多情结的形成源于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或许是创伤式的,或许是其他形式的。但是他觉得也许还有比情结更深邃的东西式。于是他发现了一个层次的人格,集体无意识。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重要区别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种族先天遗传的,而这种遗传的经验和记忆又是不被遗忘的部份,而且还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却又被全人类共同拥有,人人生而具有,婴儿与老人都不例外。在生活中,人们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有很多,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对黑暗、蛇、死亡、骗子、魔鬼的恐惧等等。
因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与人类的生理结构同样古老,他记录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却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
荣格曾用与“冰山理论”形式差不多的小岛理论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小岛,个人无意识是潮来潮去而露出的水下小岛的部份,那么作为基地的海床岛的最底层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这些原型都封存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当集体无意识被唤醒之后,就会成为个人觉醒的意识。例如,也许从没见过蛇的人,在遇见过也会产生恐惧,就会采取适当的保护和预防措施。
◎什么是弗洛伊德口误?
在生活中,有时会无意中说错话,那些不是原本打算说的话被称为“口误”,喜欢《老友记》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样的故事情节:Ross和Emily在教堂里举行婚礼,Emily跟着牧师宣誓:“我,Emily,愿把Ross当成我的合法丈夫,无论贫穷与富有,健康与疾病,都将厮守一生!”轮到Ross宣誓:“我,Ross,愿把Rachel——”在场亲友顿时大惊失色——Ross居然把Emily的名字错说成原来的恋人Rachel!如果弗洛伊德老人家在场,一定露出会心的微笑:Ross,你的内心深处依然爱着Rachel!
当然在生活中,如果注意力没有高度集中或者紧张或者一些习惯使然等等原因,出现口误也是在所难免。例如,央视国际频道播音员鲁健曾在他的博客上列举了一些播音员的口误,有的把“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有的把“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请发短信至”说成“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短信至”等等。
◎人睡觉的时候有意识吗?
意识的形态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有不同的表现,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种意识形态也可转化为其他的意识形态,睡眠就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人的一生有大约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人们在很早以前在开始关注对睡眠的研究。近些年来,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大脑活动的指标来研究睡眠。发现脑电波有变化,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当大脑在清醒、警觉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比较大,达到14-30赫兹,波幅也较小;当大脑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比较小,多为8-13赫兹,波幅也较大;当大脑在睡眠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人做梦的时候有意识吗?
正如上一问所说,睡眠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梦也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通过用脑电仪提供的脑电波的变化可以观察大脑活动的变化一样,同理用眼动仪测定的眼球运动作为指标,也可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时是否在做梦。
根椐脑电波的变化,可以把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10分钟。
·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高频率、大波幅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20分钟。
·频率降低、波幅更大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40分钟。
·各功能指标变慢,深度睡眠阶段,时长约90分钟。
这四个睡眠阶段结束后,会出现一种特殊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什么是快速眼动睡眠呢,顾名思义就是眼球会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的移动,而梦境也开始出现。这个阶段大约时长5到10分钟左右。然后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到醒来。
◎什么是注意?
当你骑车外出时,骑到路口时,看到交通灯突然由绿色变成红色,就会引起你的注意力,你得停下车来。或者也许你在逛街,有喇叭在喊大减价,你会不会闻声而望,那么是什么原因会使得你注意某物体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把目的指向的选择和被刺激物的抓获,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感觉器官有容量的限制,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对象都感兴趣,只能舍弃一些对象,而选择其中的一些对象。集中,是指心理活动聚精会神地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平时,我们所说的“注意”,实际上省略了很看、听、想这些心理过程,说全了应当是“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这也说明注意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是人进行心理活动的心要条件。
◎什么是无意注意?
假设你正在听课,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一声响,你不由得往门口看了一眼;假设你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广告牌掉了下来,应地一声响,你不由得偱声而望砸到什么东西没有;假设你在图书馆或者书店看书,突然一个美女从身边走过,留下一阵香风,你不由得抬头看了一下美女。这些就是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个人意志上的努力就能维持的一种注意。那么什么事物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呢?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能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强度大的、突然出现的、对比鲜明的、新颖的刺激比较容易引起人注意,另外,变化运动的、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也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什么是有意注意?
如果说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那么,反之,需要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了。例如,你上课要认真听讲,目不转睛;下课复习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些都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结果。相对成人而言,儿童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定,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设定一节课为45分钟也是有心理学根据的。
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有意注意能产生较高的效率,比无意注意更能结出有意义的果实。因而,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抗干扰的能力,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
◎什么是有意后注意?
你或许已经发现,当你刚学自行车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两只手握着轮头还摇摇晃晃,稍没注意脚就踩了个空。而当你学会骑自行车后,你不需要怎么注意,就能顺利地骑下去,甚至两手脱开车把手,很帅很酷地骑着车,还可以看着路边的风景,这时骑自行车就成了有意后的注意。所谓有意后注意,指通过学习熟悉了学习对象,又有了兴趣,这时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将活动维持下去。
试想,如果很多活动或者操作都能变成有意后注意的话,那么我们会节省很多的精力,还可以让更多的精力用在更重要的活动上,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注意的特征有哪些?
小明上小学,在家做作业,没做一会又磨蹭妈妈的衣角,想上网。一边上网,一边吃东西,一边还听着流行歌曲。上了一会网,爸爸回来了,他又开始去做作业了。这一个过程当中呢,小明的注意力有哪些特点呢?然后再看看下面心理学上对注意特征的总结,对照一下小明都经历了哪些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指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什么是注意的集中性?
在激光四耀、音乐震耳欲聋的迪斯科舞厅里,如此嘈杂的场合里,只要大声说话,仍可与他人交谈。这是因为人们对所需要的信息特别加以关注,所以就算在噪音中,对自己想听的说话声,仍旧可以全然入耳。又或者鸡尾酒会上,人们说话彼此之间轻松交谈;又或者在说人的坏话时,为避免当事人听到而轻声细语,但是还是可以听到。因为人们通过声音的方向、说话的嘴唇活动、音质与声调的不同来预测对方所说的话,并以此作为了解谈话内容的线索。所以说心理常识告诉我们说,注意是有集中性的,先从很多信息中挑选必要的,而集中则是对所挑选出来的信息加以专心致志地处理。
◎什么是注意的选择性?
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去三人共同的朋友一位医生家吃晚饭。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医生家以后,医生的小女儿请他们三个人给她讲个故事。艺术家说他沿着街道走,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房产商说他在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淇淋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会处,因为在那里紧挨地铁的入口处,人流攒动。他觉得那个男孩具有成为杰出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医生说他看见有一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盛放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类消化不良,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充足的睡眠。但是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三个人走的是同一条街道,看到的街道却如此不同。这里涉及到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特征。人们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在各处碰到或接触到种种事物,比如大街上的商店悬挂着彩色广告,晚上闪烁的霓虹灯吸引着人们去选购商品;当你走到公共场所时,会看到“严禁攀折花木”的标语;在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时,你会听到广播告诉旅客们开车时间等等。但是每个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却不一样。心理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而各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注意选择。
第六章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
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讲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让他主管一切。后来上帝觉得他一个人生活不好,于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随他们管理,只是一棵分辩善恶树结的果子不能吃。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园里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只是夏娃每每看到那个分辩善恶树的果子又红又大,又得人喜爱的样子,非常想尝一尝,但一想到上帝说的话又忍住了。直到有一天,蛇对夏娃说,其实分辩善恶树的果子非常之好吃,而且吃了还可以增加智慧。夏娃经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还让亚当吃了。吃完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他们来到大地上,开始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祖先,而且需要劳作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如果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类的心理,比如,他们为什么要偷食禁果?因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逆反心理,人们越想做。
◎什么是动机?
马路上出现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围在那里看。有一个人没挤进去,光听见围住的圈里面的人在议论:“真惨,压成这样了都。”“可不是嘛,恐怕活不成了。”他又看不见,只能干着急,一着急就喊:“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弟弟。”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马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一只狗。可见,人们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成了某事。通常一种涉及行为的引起、与维持支配、强度和持续性的心理过程,那种驱动力驱使去做某事时,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了。
◎动机有哪些种类?
如题所示,动机都有哪些种类呢?当然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出来的不一样。按动机的起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行为动机的社会价值分,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来分,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等等。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引发动机有什么条件?
电影《枪王之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香港某基金经理关友博在实战射击比赛中夺冠,并结识了亚军、警员庄子维。后来关友博巧遇抢劫案,他连续开枪击毙4名劫匪,成为市民眼中的英雄。而心思缜密的庄子维认为事情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根据种种线索他对关友博产生了怀疑,将他锁定为嫌疑对象,并且寻找他杀人的动机与目的。看过电影《枪王之王》的观众,一定记得庄子维为了寻找关友博在抢劫案中杀人的动机,他连夜看犯罪心理学书《犯罪心理与动机》的画面。
关友博想利用不些不记名的债券洗钱,联合了好友警员和枪具店老板一起洗钱,但他策划的抢劫案中,不得已有交通警察的出现,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顺利。后来他成功洗钱,别人给的是不能用的连号美元时,他受不了好友枪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杀死了枪具店老板,最后事情一一败露,这个抢劫案的幕后策划人关友博,最终被庄子维设局围捕。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是驱力和诱因,或者简单地说,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需要很强烈时,又有满足的对象存在时,才能引起动机,离开需要的动机也是不存在的。外在条件,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需要时的外在刺激,也叫诱因。对照电影《枪王之王》,聪明的你,有没有分析出关友博的动机了呢?
◎需要与动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虽然动机是由一些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而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因。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比方说,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很想与人交往,但是荒岛上缺乏交往对象,所以这种需要无法转化为动机。后来鲁滨逊遇到“星期五”之后,就开始教他各种事情,因为他需要有人与他交往,最好这个人还能明白他表达的意思。
所以,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说,需要转化成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条件,有了条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与满足需要。其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
◎哪些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
人的一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俗话说,生喝拉撒,这些都是生理需要。我们还需要爱,需要被爱,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那些,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有时间先后的要求吗?答案很明确,是有的。如果你连饭都没吃饱,你怎么有力气好好工作,学习,上班呢?。也许你会说,那革命战士被敌人压迫得没饭吃,他们造样革命。是的,这是因为革命战士的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又怎么讲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于需要,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这样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饮用水、睡眠和氧气中的任一种的极度缺乏都会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极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会毫无兴趣,他的一切感官将会只为水而生存;他梦见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觉到的是水,只对水发生感情,只为水而活。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个山洞,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状态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安全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要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引起恐惧的反应。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孩子会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等的威胁。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要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要,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
◎什么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他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这个需要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那些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带来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作一点区分。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性的需要未必会导致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什么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这种划分在许多时候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因为什么呢?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机与学习效率有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学者对于动机与学习产生的影响做了一项训练老鼠逃生的实验。老鼠在一个装满水的Y型水槽里,通过控制灯的亮度和老鼠沉入水底的时间,来调节实验的难易度和逃生的动机水平高低。结果发现,小老鼠找到亮度出口逃生的成功率和实验要求的难度有关,如果实验要求完成的水平较低时,动机越强,逃生的成功率越高;如果实验要求的目标过高,动机达到一定水平后,正确率不高,反而下降阻碍了成绩的提高,无法完成目标,进而可能丧失信心。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字型的曲线,过强或过弱的动机,会带来低效率,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的目标,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制定可行的目标,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与效率。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的时候,先客观评价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过高,然后实事求是对目标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计划与目标。
◎什么是本能?
可能你最早认识三文鱼,是从肯德基开始的吧。三文鱼又叫鲑鱼,是深海鱼类的一种,其实三文鱼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能从几千里外准确地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点,然后在那里产卵,产后又回到海洋生活。蜜蜂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告诉同伴食物的所在地,蜘蛛天生就能够编织复杂的蜘蛛网等等。那么它们的行为方式又由什么来控制呢,你可能猜出到是由于物种的基因遗传和生存的本能。是的,每种动物的行为都表现出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习得行为的组合。对此,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类感受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本能的选择,对我们生活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人的行为控制力受什么影响?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l)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以4到5岁的孩子,测试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说15分钟后再回教室。并且告诉孩子们说,他们随时可以吃掉那个棉花糖,但是如果谁没有吃掉,将会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这是一项通过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了解行为的自我控制力的实验。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真不小。也许15分钟的时间太长了,没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自控力相对差点的孩子,没坚持到15分钟就把糖吃了。而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要么闭着眼晴想别的事儿,要么做别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当然,他们忍住了15分钟的诱惑,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通过这个棉花糖的实验,测量到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差异的,在几年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控力较强的,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善于控制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控力较弱的,每每只满足于瞬间的满足。通过棉花糖实验的教训,你学到了什么呢?
◎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正如上个故事所说,每个人需要有自控力,或者换句话说,意志力,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呢?可有以下四个品质:
·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协调的行为指标是:一是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另一个则是否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什么是成就动机?
我们常常在书上、杂志上、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人的成功故事,或者报道与采访成功的经历。我们一方面沉浸在这些人的奋斗史,他们给人鼓舞的励志故事里,一方面又在想他为什么能成功。所以前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就曾写过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且不说这个成功能不能真的复制,至少人们都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成功秘诀吧。那么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里说的个人成就动机。
那么,什么是成就动机呢,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追求他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并且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或者说用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人对于成功的需要不一样,每个人在实现个人的目标与计划上也体现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有的遇到困难就退缩,自然各自有不同的结果。
◎什么是行为?
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一个男子爬上一栋大楼,要从6楼纵身跳下去。当时,数百名群众驻足围观,干警们也上楼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放弃轻生的念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还是没有进展,而楼下围观的部份群众却还不时发出欢呼声,还有“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叫喊声。当男子从楼上纵身跌落时,围观人群中竟随之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集体冷漠行为有点社会责任分散,反正事不关心,高高挂起嘛。案例中的冷漠行为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鼓励他人跳下楼的行为。怂恿他人自杀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逃避道德义务、关爱人的责任,对个人与社会来说,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那些麻木冷漠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但同时也愿更多的人彰显正义与爱心。看到他人遇难,有能力救助的一个人一个群体,应当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尽力而为,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富有的正义感与同情心。
◎态度可以改变行为吗?
如果一个儿童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个事物表现出正当的态度时,就容易得到父母的准许,并且得到父母的微笑和赞扬甚至是鼓励他的行为。如果儿童的做法或者态度并不正当,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允许,而且得到的是父母的皱眉和规劝甚至是训斥他的行为。这样一来,父母亲用自己的态度来决定了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评价了孩子的态度。久而久之,父母亲的在态度上的影响力,使得儿童建立起最初的行为风格,一旦风格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决定行为前的思想和想法,但是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态度也可以改变,主要源于个人原来的立场和后来所支持的立场的差距。比方说,你觉得你一直是在为老板打工,好像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他所作的,你的态度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你的行为也是消极的;如果有一天,你忽然觉得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自己所作的,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的时候,你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你的行为也就变得主动而乐观了。
◎如何正确地对失败进行归因?
小张上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情况,但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很有压力。平时晚上看书,做作业经常熬到很晚,电视节目也很少看,文体活动更是很少参加,真的非常用功读书。可是第二个学期,依旧没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与自卑,甚至失眠。
人们对于行为的归因,心理学家也有解释,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前人海德的理论上,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
·能力,也就是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反省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以自己的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自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按照这四个方面,又分出三个维度:
·因素来源,控制因素是来自内在条件还是外在环境;
·稳定性,影响因素是否稳定,在类似情境下是否具有一致性;
·能控制性,影响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小张。
根椐以上三个维度,能力、努力是内控的维度,其他属于外控的维度;能力与工作难度是稳定性的维度,而四个因素中只有努力可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可见,我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附:意志力测试
1.你正努力储钱准备年底去旅行,但你看到了一件价格非常昂贵但很适合与她约会时穿的衣服。你会
A.每次经过那店铺时都蒙住眼睛,直至过了约会日期
B.寻觅其他店铺买一件样式相近的衣服,但价钱便宜很多
C.不顾一切买下它,宁愿哀求父母或朋友借钱给你去旅行
D.放弃它,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你的旅游大计
2.你深信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她只在无聊时才想起你,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她要求与你见面,你会
A.立即冒着雨去找她,纵然路上花数小时也是值得的
B.挂断电话
C.婉言拒绝,虽然你很不情愿,但你需要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
D.先要她答应以后更好地待你才答应去,她照例微笑着应允
3.你对新年所许下的诺言所抱的态度是
A.只能维持几天
B.维持2~3年
C.懒得去想什么诺言
D.到适当的时候就违背它
4.如果你能在早上6点起床温习功课,晚间便有更多时间休闲,并且令你做事更有效率。你会
A.虽然每天早晨6点闹钟准时闹醒你,但你仍然赖在床上直至8时才起来
B.把闹钟调到5点半,以便能准时在6点起床
C.约在6点半起床,然后淋热水浴使自己清醒
D.算了吧,睡眠比温习更重要
5.你要在6周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你会
A.在委派后5分钟即开始进行,以便有充足的时间
B.限期前30分钟才开始进行
C.每次想动手时都有其他事分神,你不断告诉自己还有6周时间
D.立即进行,并确定在限期前两天完成
6.医师建议你多做运动,你会
A.只在头一两天照做
B.按医师的话做,身体变健康后依然坚持
C.每天跑步去稍远处买雪糕,然后乘计程车回家
D.依指示去做,待医师说身体变得健康了即放弃
7.周末朋友想跟你通宵看影碟,但你需要明早7时起床做兼职,你会
A.看到晚上9点半回家睡觉
B.拒绝,好好地睡一觉
C.视情况而定,要是太疲倦就告退
D.看通宵,然后倒头大睡
评分标准
分数为13以下:
你并非缺乏意志力,只不过你只喜欢做那些你有兴趣的事,对于那些能即时获得满足感的工作,你会毫无困难地坚持下去。你很想坚持你的新年大计,可惜很少能坚持到底。
分数为14~21:
你很懂得权衡轻重,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到底,什么时候要轻松一下。你是那种坚守本分的人,但遇到极感兴趣的东西时,你的好玩心会战胜你的决心。
分数为22~28:
你的意志力惊人,不论任何人、任何情形都不会使你改变主意;但有时太执著并非好事,尝试偶尔改变一下,生活将会更充满趣味。
第七章学习与记忆——记忆与遗忘的冤家路窄
人活在世,大事小事,都离不开记忆;没了记忆,就和没了大脑差不多,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记忆,是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问题,可如果问一句“什么是记忆呢?你了解多少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呢?”恐怕能说得像那么回事的人还真不多。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有了记忆,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并形成他的心理特征。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就是记忆发生局部的或一时的障碍,如因脑受伤或精神病患而发生的对某一时间阶段以前的经验或某一类的经验的全部遗忘,心理活动也要发生极大的困难。
◎什么是学习?——见闻模仿、温习练习
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而导致行为和意识、潜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要及时经常地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按照孔子的看法,学是指闻、见与模仿,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指接受感官信息与书本知识等等。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指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实质上,学习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什么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
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叫非条件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乳等等。再比如,吃梅子就让人直流口水,这些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须学习就会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狗进食自然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是无关刺激。但是,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都先听铃声,这样多次结合后,当铃声响时,狗就会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作为信号刺激或者说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巴甫洛夫给狗做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
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这个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是不是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你为了让他停止哭闹,就给他买吃的买玩的?孩子们实在是在学习这样的过程中运用了哭闹来要挟你,实在是你自己惯坏了他。
◎恐惧是怎样学习到的?——华生和小阿尔伯特
华生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他试图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理论,他找来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Albert)作被试。
第一个实验是想让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恐惧反应。实验开始时,他发现孩子一听到大的声音和失去支持时,便产生恐惧反应;另外他发现孩子对十二英寸之内的东西很感兴趣,无论是什么,他都想法得到并摆弄它,这些反应同其它孩子的反应是一样的。华生开始正式做实验,他先让阿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孩子玩得很高兴,几周之内毫无惧怕的迹象。后来当阿尔伯特伸手去摸那只大白鼠时,华生就用锤子猛敲一只钢棍(直径一英寸,长三英尺)发出很强的噪声,阿尔伯特产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觉。以后华生便重复地这样做,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继而哭泣。一周之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这时孩子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看来有点胆怯。在进行本实验之前,阿尔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这种实验重复多次之后,他不但惧怕大白鼠,而且害怕兔子,害怕用海豹皮作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曼谷的大象如此软弱
在泰国曼谷的街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象夫领着大象一路走,一面让大象将象鼻朝路人伸出去,偶尔来点屈膝或摇头摆脑的动作;助手们则在人群中向人们兜售香蕉或甘蔗来喂食大象。旁观的人或出于好心或出于趣味而自掏腰包,因为泰国的古老传统中大象与风调雨顺是有联系的,甚至有的泰国人仍旧在大象肚子底下走三次来祈求好运。午间气温热的时候,不适合上街工作,象夫和助手们就在空地上用野草搭起了防水布,用长长的链子拴着大象,以免它们在象夫等人打瞌睡时乱走。实际上除非有人偷,大象一般都不愿意动弹。因为这些大象从小就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在街上做行艺工作,从小就被链子拴得严严实实,逃到无次数也逃不掉后,就不再主动地逃脱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当人或动物经历某种挫折的体验后,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就是习得性的无助感。再比如,一个学生每次参加考试,每次都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使得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心理常识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天生的,只是后天不好的经历而习得的。我们可以重新改变认识,可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有什么规律?——强化学习的效果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桑代克他曾用小鸡、猫等动物,设计一些迷宫和箱子,来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和逃脱行为。例如,他将小鸡放入迷宫,里面有四条路,三条是死胡同,只有一条路通往有食物、有水和其他鸡的地方。小鸡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慢慢学会了找到出口,他认为导致成功的行为带来的快乐让小鸡记住了这些行为,同时也忘记那些不愉快的行为。这就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强化定律。
当一个行为出现后,伴随着喜欢的事情,就叫阳性强化。比如,你的宠物狗如果在转圈后得到它想到的食物,那么它将学会转圈;如果你的孩子,自己洗好了袜子后得到你的赞许和表扬,那么他将学会继续这样的行为,所以,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一个行为出现后,讨厌的事件就解决了,就叫阴性强化。比如,你不喜欢下雨,但是使用雨伞或雨衣,事情就解决了,那么你将继续带着伞。
当一个行为出现后,伴随着讨厌的事情,就叫阳性惩罚。比如,你吃面的时候太着急而烫了嘴,疼痛惩罚了你的着急,这样下次你可能就不可能再那么着急。当一个行为出现后,喜欢的事情就消失了,就叫阴性惩罚。比如,当一个女孩打了自己的弟弟,父母亲就取消了给她的零花钱,运用负面的惩罚让她知道以后不再打弟弟了。聪明的你,有没有记住以上的心理常识巧妙地运用强化法来改变生活中的行为呢?
◎什么是记忆?——从回忆和认知中搜寻信息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通常是一个反复的感知的过程。例如识记外文单词,常是经过多次诵读,形成它的音、义、拼法间的巩固联系,从而记住它。当然也可能经过一次感知就能记住,正所谓“过目不忘”。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非常重要,因为要形成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
识记过一个事物后,当那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你的头脑中仍然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这叫做记忆的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比如,一说起大象,你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大象的样子,有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近在眼前似的,这就是直观性;你或许见过许多种大象,比如亚洲象、非洲象,又或是成年象、小象、公象、母象等等,各有各的的特点,可事后浮现在眼前的大象无非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就是概括性。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记忆中能够回忆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以及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因而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回忆,就是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而客观事物出现在眼前,人感到熟悉并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则叫做认知。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和认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经过了识记。
◎记忆都有哪些分类?——感知、逻辑、情绪、运动
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等,都是记忆的内容,并据此可将记忆分为感知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四种类型。
·形象记忆。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逻辑记忆。逻辑记忆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情绪记忆。就是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就是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游泳、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举个综合的例子,到过天安门之后,想起宏伟门楼的形象,就是形象记忆;由天安门而想起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逻辑记忆;想起站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的心潮澎湃、兴奋鼓舞,就是情绪记忆;想起升旗时自己笔直站立的动作,现在还能重复,那就是运动记忆了。
◎什么是短时记忆?——你记得住电话号码吗?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那么什么是短时记忆呢?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比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可以马上根据记忆记录下来,但过后要想用那个号码,则只能看记录了。这个记录靠的就是短时记忆。再比如,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个单位。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利用组块法可以增强短时记忆。例如,现在的移动电话号码共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一个个的记很难短时记下来,而如果把它分为三个组块来记,就容易多了。运用组块法,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重要。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一个随机设置的棋局,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而对一个真实的棋局,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一级棋手为34%,业余新手却只有18%。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在真实的棋局中,高水平的大师和棋手可以利用丰富的经验发现和建立棋子之间的关系,形成组块,迅速记忆;如果随机摆放的一般散沙,大家都一样,大师和棋手的经验组块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什么是长时记忆?——从似曾相识到我认识你
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其实,长时记忆大部分来自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主要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据此,你大概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你的记忆力了。比如,来记“transportation”这个单词,如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费劲又容易出错,而如果把这个单词分成“tran”、“sport”、“ation”三个部分就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技巧。你如果想长期的记住这个单词,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并且不断将它和其他词比较、联系,才能奏效。
也许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大街看到一个朋友或同学或以前同事或过去一个熟人,但是你想不起来他或她叫什么,只觉得似曾相识,而且好面熟。也许,擦肩而过之后,你才想起来,那个熟悉的人的名字。也许,对方已经认出来你,叫你的名字,你也不好意思,你只能说:“哎呀,是你呀!”却说不出人家的名字。因为长时记忆,都在头脑里存储,但有时提取会受时间和各种原因的影响。
◎怎样把知识系统化记得更牢?——记忆的系统性
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要充实自己,想学习掌握整部百科全书。于是他从头开始学,可是从“A”开始学到100多条的时候,就再也学不下去了。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即使他继续这样学下去,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他违背了记忆的规律。
记忆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它是有方法可循的。一般来说,死记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那么怎样记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之中。有了相互的关联和比较,知识才容易记忆。而百科全书是一种辞书,它不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所以不好记。甚至因为枯燥,会让人半途而废。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他们的全部知识在记忆里,只是一些死东西,当需要忆起某种东西时,却总是忘记。有些人,知识虽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应手,并且能够随时在记忆里再现所需要的东西。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脑子里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后者却有。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从一开始,就不要随随便便地、泛泛地学习东西,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同时建立起知识体系,在脑子里把知识和用这些知识的场合联系起来。或者说,材料在识记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加以系统化。在这之中,从事物中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苏沃洛夫建议道:“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
◎什么是遗忘?——记忆和遗忘的冤家路窄
记忆和遗忘既像是冤家,又像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人从开始记忆的那一刻,遗忘也就开始了。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一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最早的系统的研究,发现遗忘在识记之后就立即开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用无意义的音节做记忆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一条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很快,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除了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发现还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信息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留数十年。所以儿童时期学过的东西,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也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忘记,但事实上遗忘绝不是完全彻底的。
除了时间因素以外,遗忘的进程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最先遗忘的往往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以及不太熟悉的信息。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便要不断地对记忆材料进行重复,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你的遗忘速度会快于你的记忆速度。
◎人为什么会遗忘呢?——大脑储存的信息丢失了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即消退和干扰。消退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论则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许多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遗忘,自然消退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那么干扰又是如何导致遗忘的呢?研究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是由于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失败。
◎什么是记忆障碍?——事物映象被破坏了
所谓记忆障碍,是指人脑受到损伤或在精神因素影响下不能正常反映过去经验中发生的事物的异常心理现象,即由于记忆过程部分或完全受到破坏,使人不能把脑中反映过的客观事物的映像或经验以痕迹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加以再现。
记忆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
·记忆增强。指人在病态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如患有强迫症、躁狂症和偏执性障碍等,对原来已经遗忘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能十分清晰地记忆起来,甚至许多久远的事件细节。
·记忆减退。指人的“识记”、“保持”、“回忆”和“认知”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本人发病之前的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某一个环节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记忆能力减退。记忆减退可能是短时记忆减退,也可能是长时记忆减退。一般是由短时记忆减退逐渐发展到长时记忆减退,直至产生遗忘症。
·歪曲记忆。又可称为潜隐记忆,指把过去见过、听过、读过甚至梦中体验过的东西与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起来、相互颠倒,确认这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
◎什么是遗忘症?——导致的原因
遗忘症是记忆障碍的一种,通常表现为对过去的经验不能记忆,临床上,通常由心因性和器质性两种原因导致遗忘症。
·心因性遗忘症。所谓心因性,是指因情绪因素而导致遗忘症。如长时间的焦虑、注意力涣散、内心矛盾等,均可引起记忆障碍。情绪既能影响识记,又能干扰回忆过程。心因性遗忘的典型表现是,同过去经历的某一特殊时期有关的或与强烈恐惧、愤怒、羞辱情境有关的特定记忆丧失,即遗忘内容具有高度选择性。心因性遗忘症具有暂时性,较易治疗。
·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是指由器质性脑病引起的遗忘,最初往往表现为最近事件的遗忘。遗忘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脑外伤程度直接相关。通常分为逆行性遗忘症和顺行性遗忘症两种:逆行性遗忘症是指颅脑外伤后患者不能回忆受伤前一段时间经历;顺行性遗忘症是指器质性脑病患者对发病之后一段时间的记忆缺失,常见于高热谵妄、癫痫性朦胧、醉酒、脑外伤、脑炎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记忆牢靠吗?——记忆的歪曲现象
在电影《阳光烂灿的日子》里,主人公在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女主人公的相见相识的故事。记忆里的事情都是很美好,但对于一些细节,很多时候都是事后自己的想象和英雄主义情结。比方说,最后他自己都不记清到底有没有在酒桌上为了女主人公打了人。通常记忆也会发生下列现象。
·错构。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追忆中添加了错误的细节。错构在正常人有时也会见到,但弥漫性脑病变可使错构倾向更为强烈。
·虚构。用以想象的、没有真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缺陷。谈论这些“经历”时仿佛确有其事。但严重的虚构是器质性脑病的特征之一,与病理性谎言不同,后者并无记忆缺陷,而是由于他们富于幻想,喜欢虚假经历以博得别人的注目和同情。
·柯萨可夫综合症。又名遗忘-虚构综合症,表现为近事遗忘、虚构和定向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兴奋情绪,否认患病。柯萨可夫综合症常表明下丘脑尤其是乳头体附近有病变存在,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脑肿瘤等病变。
·旧事如新感和似曾相识感。有旧事如新感的人,在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似曾相识感,指病人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早先经历过的熟悉感。由此体验的多是神经症和癫痫患者,正常人亦可出现这两种体验。
◎不良心理状态有损记忆吗?——谁都免不了压力
为什么说不良心理状态有损记忆呢?下面以压力和紧张为例做出解释:
·压力感削弱记忆力。研究发现,处于压力之下的人体释放出来的一种激素可以使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难以提取,极大地损害记忆力。人处在有压力的场合时,如考场、就业面试、作证人等等,记忆力会削弱。瑞士研究人员以36名记忆能力相当的健康成人为实验对象,给他们服用可的松或安慰剂。可的松能够提高一种压力下才产生的荷尔蒙的水平,服用一小时后,人就相当于承受了严重的身心理压力。此时,要求他们记住60个德语名词,每个词都在电脑屏幕上显示4秒钟,然后,要他们凭记忆写出尽可能多的名词。结果,吃安慰剂的人记住的名词明显多于吃可的松而产生了压力感的人。
·紧张心理损害记忆。据研究,人由畏惧等情绪产生紧张心理,可以释放出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能够损害长时记忆中搜寻信息的能力。皮质醇激素是造成记忆暂时丧失的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做过实验:给一些人服用皮质醇,他们当时并没什么感觉,也没紧张的迹象;但是大约一到四小时后,就很难回想起事情,可见他们的记忆受到了损害。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考试中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人们在考试前已经掌握了素材,但是紧张情绪来临时,激素开始大量释放,导致什么都想不起来;待离开考场不再紧张的时候,激素水平趋于正常,便会后悔莫及:“哎呀,我当时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附:记忆测验
记忆测验
测验一:综合测验
回答下面的要求或问题,记录答案,算出总分。
1、记住以下的单词:橘子,电话,灯。
2、记住这一个名字和地址:玛莉史密斯,纽约雅典区百老汇路650号。
3、过去的五位美国总统是谁?
4、你所在的城市最近的三位县市长是谁?
5、你最近看过的两部电影的名称是什么?芽
6、你最近吃过的两家餐馆的名称是什么?芽
7、当回忆几周前所发生的事情时,你是否觉得比以前更加困难?
8、你是否觉得自己记忆账单的能力有所下降?
9、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心算能力有所下降?
10、你是否越来越容易忘记付账?
11、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人们的名字?
12、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人们的面容?
13、你是否发现想要找到用来表达自己合适的词语越来越难?
14、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如何操作简单的工具,如遥控器、手机等?
15、你的记忆是否会妨碍你在以下场合的正常能力:在工作中、在家中、在社交场合中?
16、你能记起刚才给你的三个单词吗?
17、你能记起刚才给你的名字和住址吗?
评分标准:
问题3到6:答对一个给1分,共12分;
问题7到15:答案为“否”得1分,共11分;
问题16到17:答对一个给1分,共5分。
得分评价:
如果得分在24~28分之间,说明你的记忆力超出常人;
如果得分在18~23分之间,说明你可能需要努力提高记忆力;
如果得分在0~17分之间,那么你可能有必要去咨询医生了。
◎测验二:对数字的记忆
日常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门牌号、房间号等等都是数字,时刻考验着我们对数字的记忆力。那么,你的数字记忆力究竟怎么样呢?下面这个测验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要求:记忆下面20个数字,时间为40秒,然后立即进行默写。
1.24,2.78,3.36,4.5,5.58,6.27,7.30,8.15,9.43,10.56,11.61,12.73,13.33,14.96,15.81,16.44,17.92,18.7,19.12,20.83
数字记忆效率公式(%)=默写正确的数字数/20×100。
◎测验三:对无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
比如各种术语、指示、命令,各种家用物品的特点等,即可算作无直接逻辑联系的材料。
请记住下列10个词,时间为20秒,之后进行默写。在默写时连同顺序号一起正确默写出来,才算答案正确。
①粘土②黄河③神经元④考试⑤弱⑥油⑦衣服⑧剪刀⑨经济学⑩纹身
无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词数/20×100。
◎测验四:对有逻辑联系的材料的记忆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心理学的帮助:人人受益的心理策略更新,感知篇(1)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