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其它小说>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第四章 图穷匕见:世界经济格局又一次大洗牌
  随着中国2001年入世,中国那数以亿计的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加入世界市场,为整个世界生产出巨量的廉价优质的工业消费品,从此世界人民享受到了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商品;与此同时,源自美联储的巨量流动性以新印刷出来的美元的形式涌入世界,它在为美国人换回各国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起到了配置资源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在这巨量流动性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体系,于是,整个世界的“大繁荣”就此到来。

  欧洲人的梦魇

  2005年年底,德国大选的时候,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选情本来很好,他自己也踌躇满志。

  他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的治国方略,大伙儿已经心里明了:

  对国内,加大改革力度,敦促德国人努力干活、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目的是增强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竞争力——这样,就能稳住德国人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既得地位——食物链的“次高级”位子。

  对欧元区以外,其重点在于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在技术上对中国进行一定限度的支持(比如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转让),这样有利于德国代表欧元区联合中国——当然,还有俄罗斯——一起给美国人挖坑,慢慢消耗美国人的实力,好让欧元取美元而代之。这样,就能在食物链上争取更加有利的位子,为德国人乃至整个欧元区夺取全球蛋糕中的更大份额。

  对欧元区以内,其重点在于努力加快欧元区的建设。要点是扩大欧元区,并且加强欧元区内的经济整合。也就是说,要把欧元区建设为德国人的经济自留地——为德国人提供廉价优质的商品,并接受德国出口商品的、由德国人参与掌控的大市场。

  施罗德干得很不错,欧元区从初始的11国扩大到了15国(到了2017年,则有19国,此外尚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单一流通货币),而且未来一定会覆盖整个欧洲。当年欧元区成立时受到的暴打早已痊愈,欧元信誉一路回升,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欧元兑换0.8224美元的低点,也恢复到1欧元兑换1.3美元一线。而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到2005年,欧元区在经济实力上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了。

  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人和美元将会在伊拉克碰个头破血流。这就等于施罗德为欧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施罗德如此尽忠职守,而且做得卓有成效,如果给他机会继续做下去,他一定做得更好。他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为了德国人领衔的欧元区的未来——掀翻了美元,欧元就赢了,那也就是欧元区赢了,也就是领导欧元区的德国人赢了。

  每个德国人都明白这一点,怎么会不努力支持他竞选连任呢?

  施罗德问心无愧,信心满满地加入了竞选。

  然而,事情偏偏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发展。他的政党没有获得选民支持,被迫将总理宝座让给了对手——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的默克尔。

  据说,大选前一天晚上,所有德国人同时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说来并不新鲜,因为著名的杂志《读者文摘》曾经刊登过类似情节:

  森林中正在举行跑步比赛,德国人眼看着跑在前面的美国人步履蹒跚,心里暗暗高兴——若是超越了美国人,拿了第一,奖品自然无比丰盛。

  正得意间,身后一声兽吼,一头狮子追了上来,原本德国人也并不担心,因为在他身后还有个中国人。俗话说,当狮子追赶的时候,你并不需要跑得比狮子快,只需要跑得比最后一个人快就行了:狮子吃了跑在最后的倒霉蛋,自然也就放过了其他人。

  不过耳听得脚步声越来越近,原来中国人已经接近并且要超越德国人了。于是,八千万德国人同时大吼一声,从梦中惊醒。

  梦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再这么玩儿下去,恐怕没等德国人掀翻美元坐上美国人的位子,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次高级”的位子就要被中国人拿去了,到时候,全体八千万德国人就要去喝西北风了。

  我们不能埋怨德国人神经过敏,因为德国人比不得“其他人”:家当少,做事自然也就抠门儿了些。

  这个“其他人”,自然指的是同样以高科技立国,因而同在“次高级”位子上坐着的法国人和日本人了。

  我们知道,90年代日本金融全面战败后全身心投靠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配合美国人的一切战略行动——包括乖乖按照美国人的指示,帮助美国人毁掉日本人自己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雁阵模式”,比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放任日元大幅度贬值,对深渊中的“四小龙”“四小虎”落井下石——当然,美国人没有忘记给日本人甜头。

  这个“甜头”,前文已经提到过:在美国人的默许下,日本人将上万亿美元的全球优质资产揽入名下。日本人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动将脖子上的绳子勒到最紧,保证自己从头到脚,都紧紧依附着美国人。

  这么好的“福气”,德国人可享受不到。日本人都比不了,那法国人自然更加不能比了。

  法国人手里有一笔“私房钱”,这就是我们马上要讲到的西非、北非的法国前殖民地。而德国人呢?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当然没有这么好的压箱底的东西了。

  德国人有什么?除了其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勤劳能干且高素质的劳动力,什么也没有。

  德国人的好日子,也就建立在这唯一的财富基础之上。如果谁告诉德国人,有人要来拿走他们的技术,结束他们的好日子,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

  于是,第二天,施罗德和社民党大选就失败了。

  当然,八千万德国人同时做一个“梦”,如此荒唐的情节,也只出现在我们的文字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然而,这个梦境,以基民盟领导人默克尔为代表的德国右翼分子们却描绘出来了。

  他们描绘的方法,当然不是请龙虎山的张真人作法,他们的手法和思路,要现代化得多。

  这个方法,叫作“MATRIX”。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手法,将这个“梦”的资讯输入到尽可能多的德国人脑子里,让大伙儿逐渐信以为真。在《黑客帝国》中,“输入”的方式是通过插在每个沉睡的人体电池后脑的一根根数据线实现的,但是在现实中,这根“数据线”却是由现代传媒广播、报纸、电视、电影、记者、政客们的各种“表演”来实现的。

  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表演”,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表演所产生的效果,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好的说成坏的,可以把中国的西藏说成一个独立的国家……

  话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施罗德下台,而默克尔上台,之于中国人的意义了:德国人变脸了——也可以说,欧洲人(欧元区)变脸了,中、欧在经济上“亲密无间”合伙发财的日子结束了。

  顺理成章的事情就此发生:默克尔一改施罗德“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口号,反过来向美国人频频示好,号称要“全力支持伊拉克战争”。我们丝毫不感到奇怪,因为默克尔坐在总理府办公室中,脑子里面出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应付赶上来的中国人。

  德国人惊醒了,继而,他的大声疾呼终于惊动了邻居——欧元区双核之二的法国人。

  法国人睁开惺忪的睡眼,脸上惊惶的表情说明这个主儿也是刚刚从噩梦中醒来,惊魂未定。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法国人做了同德国人一样的噩梦,是因为白日里受到了刺激——有人动了法国人的奶酪。

  事情发生在2007年前后,非洲尼日尔的民选总统坦贾阁下忽然跟东方的客户关系热了起来。经过密切而频繁的沟通,坦贾阁下相信,他为本国人民和本国经济找到了一条更好的出路,一条康庄大道。

  很快,商谈的双方对对方提供的要价感到非常满意。于是,按照商业惯例,大伙儿碰一碰酒杯,喝下了香槟,并且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皆大欢喜。

  然而,法国人却气歪了鼻子。

  原来,这个举动看上去只涉及交易双方,但是实际上双方在无意中动了法国人的奶酪。

  书中暗表,尼日尔所在的西部非洲和北部非洲,多数国家属法国前殖民地。而这里,自二战以后,虽然得到了名义上的所谓“政治独立”,然而,其经济命脉、金融主导权(通过所谓非洲法郎体制)乃至于军事力量却一直掌握在法国人手中。此地,是别国不能触碰的禁脔,甚至连美国人和英国人在这里都要看法国人的脸色行事。

  在这里,法国人才是真正的“老大”:

  一、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在法国人手里。

  上好的铀矿,先要请法国阿海珐(Areva)公司独家享用。要是连这么一点点要求也不能满足,阿海珐公司的大爷们生气的后果非常严重——很可能是该国政府忽然发现本国境内出现了叛军,或者原有叛军的实力忽然增强。实际上,这就是尼日尔人2007年之后享受的待遇。

  上好的良田,因为没有足够的农业机械和灌溉设施,不能开垦出来种粮食,只能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尤其要从法国人手里“买”——没钱的话,就进一步将更多本国优质资源交到法国人手上。

  上好的油田,先得请法国道达尔公司开采。这些法国人开采出来的上好原油,所有权当然还是归非洲人所有,只是,按照“合同”,要超低价(比如几美元一桶)“卖”给法国人,交到法国炼油厂去炼成汽油,然后他们再花高价从法国人手中买,因为在法国人为他们提供的菜单上,没有炼油厂这个选项。而且根据“相互尊重势力范围”的默契,其他“列强”是不会为非洲人建设炼油厂的。

  二、政治主导权和军事主导权控制在法国人手里。

  政府的首脑,即使得到选民投票支持,或者即使自己有枪有炮有地盘,也未必能够坐稳位子,因为最后的决定权,在爱丽舍宫主人的手中。否则,就算你上台了,驻在当地的法国特种部队和外籍军团也会将你很快扫地出门。

  2011年4月,科特迪瓦大选,最后得票结果平分秋色,前总统巴博仗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拒不妥协。法国总统萨科齐一声令下,法国特种部队“独角兽”出击,巴博立刻就被生擒活捉。倒霉蛋巴博,就是现成的例子。

  三、金融主权控制在法国人手里。

  出口换回的宝贵外汇,要换成“非洲法郎”这种古怪的货币单位,而那些外汇会送到巴黎去填充法国人的金库。“非洲法郎”的唯一用处,就是可以向法国人购买法国出产的商品——当然是高价!

  他们没有办法用“非洲法郎”去买别国的商品,因为除了法国,没有任何国家会收下这种古怪的货币——法国人用“非洲法郎”体制绑架了他们的金融和国民经济。

  一句话,这块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是法国人的“自留地”,绝对不许别人碰。

  所以,法国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已经比不上德国人了,但日子依然过得比德国人舒服,就是因为法国人有这张王牌——可以低价买东西,继而高价卖东西,日子过得不爽那才怪!

  由此,当尼日尔的坦贾总统将铀开采权授予中国人这件事情传到爱丽舍宫之后,我们可以想象法国人的感受了——高官和议员们在波旁宫(法国议会所在地)开会的时候,淡定的绅士们不再淡定了,他们红着眼睛、敲着桌子、声嘶力竭地大喊。

  然而,坦贾总统打定主意不去理睬法国人的感受,他是尼日尔民选总统,按照国际社会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民主”原则,他只需对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负责,没有向法国人负责的义务。在内心中,他自信同中国人的生意,是这个国家所能获得的最好的选择。

  因为,作为回报,从中国人那里,他为本国争取到了历史上首座炼油厂[1]、炼油项目相关的50亿美元投资、造价7亿美元的水力发电大坝,以及数亿美元的援助——当时尼日尔年出口额总计不到10亿美元。

  坦贾总统的举动,打破了法国国有控股核集团阿海珐在铀矿上长达40年的垄断。很快,恼怒的法国人变得更加恼怒,因为他们发现,这不是他们厄运的全部,坦贾总统告诉他们,尼日尔为了获得新的合同,法国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此后坦贾总统的国家有了“造血”能力,他们可以自己炼油,不必再低价卖原油给法国人,再高价向法国人购买汽油了;他们可以自己发电、灌溉,可以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而不必高价从法国人那里买。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独立养活自己的尼日尔,将会变成西非和北非一切国家的样板,大伙儿争着向它学习,其后果即是法国人不能继续玩下去它的游戏——维持这些国家的落后状态,低价购买其资源,继而高价向其卖出工业品。如果我们翻阅史籍,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在二战后非常流行,施加者为老牌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受害者则是政治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这种做法,有个学名,就叫作“新殖民主义”。

  法国人很生气,他们开动造谣机器,拼命宣传中国人在非洲玩“新殖民主义”——现在知道什么叫作“贼喊捉贼”了吧?

  接着,2007年,法国人抛弃了希拉克“联华抗美”的路线,选了“小拿破仑”萨科齐上台。萨科齐向反政府的图阿雷格(Tuareg)叛军和尼日尔军队中的异议分子伸出了援手——法国人在这里的百年经营名不虚传,很快,他们的努力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子。

  2010年2月,尼日尔政变,坦贾总统被俘。政变上台的新政府放出狠话,推翻同中国签订的协议。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狠话”没有成为现实。

  造谣机器继续工作,直到它得意扬扬地宣布“苏丹将会和平解体”。换言之,中国努力经营的大油桶、原油进口基地破了,法国人及其一起造谣的战友们,如英、德、美的石油公司,现在都有机会进去分一杯羹了。

  法国人丢掉的,在另外一个地方找补回来了,这就是“狠话”没有变成现实的背景。

  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中国投资西非、北非国家,自己获得资源的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却无意中动了法国人的奶酪——这是尼日尔政变的背景,更是政变后尼日尔当局一度对中国变脸的背景,也是法国对华政策改变的背景,是萨科齐上台的背景,更是整个欧元区“联华制美”政策发生巨大调整的背景。

  法国人很得意。

  然而,没多久,法国人就打了一个冷战,脸上得意的笑容忽然僵住,人也呆了。

  因为,他们注意到一个微妙的细节:在整个尼日尔事件中,美国人没有跳出来,如从前一样,陪着法国人一起对中国人的行为大加指责。

  在国际政治中,这只能意味着一件事情:美国人默许乃至于暗中支持中国人做了这件事情。

  欧洲人终于“明白”过来了。原来,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体制变了。

  随着中国2001年入世,中国那数以亿计的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加入世界市场,为整个世界生产出巨量的廉价优质的工业消费品,从此世界人民享受到了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商品;与此同时,源自美联储的巨量流动性以新印刷出来的美元的形式涌入世界,它在为美国人换回各国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起到了配置资源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在这巨量流动性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体系,于是,整个世界的“大繁荣”就此到来。

  然而,细细推究此时世界的经济模式,我们就会发现,只有两个经济体是最重要的,它们合起来,构成了整个世界经济的主体。这两个经济体,就是中国和美国。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世界经济模式总结如下:

  一、中国生产巨量产品,送到美国去,换回巨量美元。

  二、中国将所获得的巨量美元的约2/3还给美国人,换回美国国债、美国准国债(如房地美、房利美“两房”债券)、美元计价的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

  此举的意义,在于美国国债的信用或者美国政府的信用,亦即美元的信用得到支持。假设美联储只管发美元,不管回收美元,则美元迟早在世界上泛滥成灾,而无人接手美元资产的话,那么美元的信用就会变成民国的金圆券乃至于津巴布韦元——废纸一张。

  三、美国人印刷巨量美元,送到中国来,换回巨量产品。

  至此,一个循环结束,下一个循环开始,这样一个一个的循环往复不息下去,则世界经济之主体,亦即“中美经济小循环”就此完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个小循环完美运行的基础之上,所有其他经济体才得以附着其上,一起进行着快乐的循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全球经济大循环”的主干,就是“中美经济小循环”,而“全球经济大循环”的良好运行,就是建立在“中美经济小循环”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的。

  这是小布什的王牌。

  有了这张王牌,小布什政府只管快快乐乐地印刷钞票,而不必去担心美元的信用问题。同时,美国人还能从印钞机上流淌出来的美元中“人为制造”出全球繁荣,并且从这个空前的大繁荣之中获得最大利益,分得最大蛋糕。

  于是,小布什和格林斯潘才能有恃无恐地印刷美元,换回世界各国的优质服务,以支持美国资本家的小战略(美国大小老板个个在这空前的大繁荣中挣大钱、发大财)和美国的国家大战略——“大中东计划”。

  而印刷出来的美元,所配置的资源和产品越多,则美元信用崩盘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美元这种“纸”所能换得的财富也就越多——这就叫作美元“信用上升”。往小里说,这意味着美国各个利益集团捞的钱更多;往大里说,“大中东计划”所能得到的实物财富支持也就越大。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在这个星球上,将美元覆盖范围扩展到最大,扩展到此前美元并未覆盖到的地方,对于小布什和美国来说,才是真正“利国”(大中东计划)又“利民”(各个利益集团)的大好事呢!

  如此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均可得利的事情,为何不去努力支持呢?

  所以,美国人很高兴看到中国人把手伸进西非、北非。这在客观上是在拓展美元的覆盖范围,是“将美元覆盖范围扩展到最大,扩展到此前美元并未覆盖到的地方”,美国人不举双手赞同并且全力支持才怪!

  欧洲人(确切一点说,是法国和德国,也就是欧元区的双核)对此看得很清楚。原来,欧洲人在2006年9月发表的一篇名为《中美“两国集团”正成为全球经济核心》的文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章说:

  ……世界第一和世界第四大金融强国创造了一个非正式的全球经济:两国相互依赖的程度比他们愿意承认的还要深。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和美国消费者的不断消费,美国需要中国来降低包括资金、商品和劳务在内的所有东西的价格。

  欧洲人的话,在酸溜溜的味道中却又透出文雅的气息来,充分表明了自殖民时代以来他们累世养成的修养。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知道其中的利害。

  这个所谓的“中美两国集团”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各取所需。有了这个“两国集团”的支持,美国人的领袖小布什很显然不在乎有多少炮灰倒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场上,也不在乎军费花了有多少,他只在乎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战争打下去,这样,对国家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布什家更有好处。

  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获得了工作机会,全国的企业忽然得到了数不尽做不完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借着经济循环的一次次运行,中国人得到了“产业升级”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得到了在世界经济贸易框架四级结构中从“次低级”向“次高级”飞跃的机会,甚至,在把欧洲(主要是法、德)、日本拉下马而拿到“次高级”的位子后,是不是会再次发力,将稳坐在“最高级”位子上,靠吸全世界膏血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的美利坚拉下马来,也未可知。

  危险是实实在在的,欧洲人尤其是欧元区双核实在不能再坐视不理。

  只要这个“中美经济小循环”在日夜不停轰隆隆地转动,那么美国人就等于是劫持了全球经济来打这场战争,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人的辛苦劳作,在支持美国人一边赚钱一边打仗。只要仗在打,美国人就有胜利的可能,而以法、德为首的欧元区利用伊拉克战争拖垮美元继而取而代之的美梦,若想实现,就遥遥无期。

  更何况,只要这场仗在打,那么,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就不会消失,其脚步也不会停止,那么,其威胁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距离“次低级”一步之遥的“次高级”欧元区双核法、德和日本,而非那个距离中国两步之遥的“最高级”美国——美国人大可以将这个烦恼先抛诸脑后。

  这就是欧元区的烦恼,或者可以说,这就是欧元区的梦魇。要想把美元拉下马,就必须让美国人在伊拉克碰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要想让美国人倒霉,先要废掉美国人支持战争的基础——“中美经济小循环”;要想抽掉美国人支持战争的经济基石,首先就要先搞定中国。

  小布什偶尔看报纸,恰好看到了欧洲人酸溜溜的文章,很明显,他立刻体会到了欧洲人的心情。于是,他咧开嘴笑了。

  小布什的开心之处,恰好就是默克尔和萨科齐的苦恼。对于他们来说,最苦恼的事情是自己能够拿出来威胁、恶心和祸害中国人的手段,实在是少得可怜。

  首先动手的,自然是早于萨科齐上台的默克尔。然而当默克尔硬着头皮准备开始高声叫骂的时候,忽然有人扯了扯她:别急,有人已经上去了。

  默克尔面朝东方,认真看了看,果然有人已经蹑手蹑脚摸上去了,手里明晃晃的刀子闪着慑人的光。默克尔笑了,她分明看到,那明晃晃的刀口对准了那个大个子的软肋。

  【注释】

  [1]2011年11月28日,在尼日尔津德尔炼厂,中国石油隆重举行阿加德姆油田一体化项目竣工暨津德尔炼厂投产庆典,这标志着尼日尔从此步入了石油、成品油生产国的行列,尼日尔实现成品油自给自足,并拥有了本国上中下游一体化、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中国的软肋和美国的选择

  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人;那柄“明晃晃的刀子”,不是别的,正是“人民币升值”;那个“软肋”,不是别的,正是房地产。

  剧本是现成的,甚至不需要怎么修改。

  只需要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改为2005年欧美日“大合唱”;把时间从90年代初改为2005年;把受害的对象,从“日本”改为“中国”——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如同放映一出翻拍的老电影一般乏味:欧美日“大合唱”→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暴涨→资金大规模撤出中国→中国房地产崩盘→恶性的螺旋式下坠开始……

  他们断定这事儿肯定能成,因为1997年在东南亚和东亚,这剧本已经完美地上演一次了。

  说干就干。

  于是,就在2005年前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从西方世界的某个角落渐渐升起,调门越来越高,慢慢成了美国人共同的呼声。很快,欧洲人跟了上来,扯着嗓门一起喊,又过了一阵子,当年的受害者日本畏惧地看了看美国人的眼色,也羞羞答答地跟了上来。

  于是,人民币升值变成了欧美日“三重唱”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合唱”。

  完全用阴谋来解释这一切,也非合适。在美元如潮水般涌出美国国门,而淹没世界各国之时,美元贬值是大势所趋。人民币以1:8.28的比率盯住美元,跟着美元一起,你贬值多少我就贬值多少,让美国人受不了,也让欧洲人、日本人一起受不了。

  70年代,美元信用崩盘,美元大贬值的同时,美国人逼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升值本币为美国人埋单。此后,美国经济停滞十几年,只得在1985年又逼欧洲和日本升值本币,为美元贬值埋单。这十年一次的美元大贬值,是欧洲、日本照惯例给老大上贡。而这一次,中国人加进来一起贬值,那算是哪门子事儿啊?

  如果放任下去,以欧元、日元计价的中国商品必然越来越便宜,然后潮水般涌入的商品必然把欧洲、日本、美国本土的所有实体经济打垮。从欧洲、日本的切身利益来考虑,它们也必然跟着美国人喊“人民币升值”。

  终于,在欧、美、日的联合压力下,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1%,从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提高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就此拉开序幕。

  整个世界都惊呆了,除了华尔街大鳄。

  继而,全球的资金都明白了,90年代初曾经出现在日本的“免费大餐”竟然再次出现在眼前,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毫无意外的是,博取升值红利的国际资金,如苍蝇一般,以当日追逐日元升值红利的精神,如潮水般疯狂地涌入中国。

  以此为背景,中国国内资金和流动性变得更加充裕,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外汇储备非同寻常地迅速增加。2001年年底时,中国外汇储备也不过2121.65亿美元,这还是从1978年起(那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攒了24年的总额——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之首,同年10月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6月底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初又突破3万亿美元。

  刨去“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这两个外汇增加的主要来源后,人们发现,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总是莫名其妙地多出一部分,这部分被叫作“不明原因的外汇增加额”,而私下里,人们另外给它一个称呼,就叫作“国际热钱”。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会想起来,当年快进快出制造金融混乱,进而冲垮东南亚各国的主角,就是“国际热钱”。

  充足的流动性制造了空前的繁荣。当瓜子正蹲在黄浦江支流的支流形成的小河边,静静地看螃蟹的时候,这繁荣已经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

  几年前,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中下岗的数千万工人渐渐找到了新的工作,虽然收入未必丰厚;数以亿计的农民也不会在农闲时节到处闲逛,他们走进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填补了下岗工人遗下来的空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也基本被就业市场完全吸纳……就业,这个从80年代起就缠绕着中国人的难题,变得容易了很多。

  然而,更加惹人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脱颖而出,成为大伙儿最关注的行业。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方官员是中国经济的直接组织者,然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没钱。

  好在现在有了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起到了“第二财政”的作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个最好的消息是土地掌握在他们手里,而且只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意味着在出卖土地的时候,买方根本毫无议价能力。

  不过,买方也不需要议价,因为买方——房地产商——也仅仅是个附属品而已,他们是“第二财政”的附属品。

  于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可以开始了,这是一个正循环,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正循环,一个除非受到外力打断否则绝对不会停止的正循环:

  地方政府将土地“卖给”房地产商,从而获得巨额资金→房地产商将工程转包→建筑商、设计单位、包工头、建筑工人开始忙碌→房屋建好→房地产商卖出房子→获得巨额资金……

  至此,第一轮循环结束,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第二轮循环,然后第三轮、第四轮……

  如此循环下去,简直是皆大欢喜。

  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一个得了面子,一个得了里子:一个获得了一轮一轮的“巨额资金”,在每年一度的“富豪榜”上风光一把;一个稳坐幕后,神不知鬼不觉,什么“富豪榜”也不上,数不尽的钱自动送上门来。

  这种“wintowin”的游戏玩下去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不再缺钱,其典型证据即是各种世界著名建筑的山寨版本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四面开花。只是,它们新的身份,已经换作了办公大楼。至此,“分税制”对于地方财政的副作用迎刃而解!

  只是,当一扇大门被关上的时候,一定有另外一扇大门被打开了。人们很快发现,房价开始翻着跟头往上蹿。

  这一切在索罗斯们的眼中,在白宫主人的眼中,是那么熟悉而亲切,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太简单也太熟悉了,只需按照“日本模式”操作即可:

  持续的资本流入→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暴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并且疯狂膨胀→为冷却经济和挤压泡沫,当局连续加息→泡沫破裂→资本大举外逃→通货紧缩→经济进入持续的萧条状态。

  局势发展到最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名义,美国人扮演“救世主”的时候就到了。其时,同当年东南亚的情形一模一样,苛刻的救助条件将会强加到中国头上,核心的优质资产将会以低廉的价格送到美国人手上,目的只是为了换只有美国人才能拿出来的那张叫作“美元”的纸。一场盛宴的大幕就此拉开。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反过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

  然而,北京方面非常清醒。

  很明显,至少在2004年,北京就已经认识到“日本模式”可能在中国重演的危险。那一年的“江苏铁本事件”实际上就是宏观调控的雷霆一击[1]。作为地方信用机构为无限制扩张产能提供支持的典型,这一案件的处理为当时已经初露锋芒的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野蛮增长泼了一盆冷水,踩下了急刹车。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2005年春节后,“两会”召开的日子里,一个新鲜的话题爆了出来。

  “两会”代表纷纷抱怨房价疯狂上涨。一时间,最高立法机构和最高咨询机构的数百名成员(代表)纷纷发表看法。这期间,人们从电视新闻中,听到最多的说法是:“以我(‘两会’代表)的收入,是买不起房子的。”

  从此,中国的经济就经常性地进入了“宏观调控”中,调控的重点,即是房地产相关行业。

  以房地产价格为例,调控的原则是:

  一、房价必须保持上涨,以维持资本对于这一领域的持续流入,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一直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安全和稳固。

  二、房价上涨的幅度,以不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为上限。

  这就是房地产调控的原则,不过两条,简单明了且高效。

  这还不够,在纷繁芜杂的嘈杂声中,对房价和房地产相关行业,最高当局时而打压,时而鼓励,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措施不一而足,却完美地实现了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既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又保证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对于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直到2008年金融风暴,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事实证明,宏观调控的效果非常明显:金融危机及其之后的今天,世界各国都焦头烂额,只有中国泰然自若。

  【注释】

  [1]新华网2004年5月10日报道:《江苏铁本事件:企业违规上马偏离科学发展观》。

  铁索连舟

  ——中国经济的真相

  2007年前后,全世界西装革履的绅士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投资被美国人炒得炙手可热的“生物柴油”概念,如何从其中分得尽可能大的一块蛋糕,至于由此引发的后果,绅士们却是不会去理会的——除了德国的默克尔总理。总理女士说,全球粮价暴涨,是因为印度人不知道体恤大伙儿,竟然从一天吃一顿饭改成一天吃两顿饭了!

  为了炒高国际粮价,美国人找了最好的突破点——玉米。

  美国得天独厚,作为世界第一的玉米生产国,其玉米收获面积、单产、总产量均是世界第一,出口量当然也是世界第一。具体些讲,十几年来,国际市场上每两吨玉米中,就有一吨以上来自美国——美国掌握了国际市场上对玉米供应量、价格的绝对控制。

  所以,只要美国人小拇指儿轻轻一动,玉米价格便如同断线风筝一般飞上了天。这个“小拇指儿轻轻一动”,其实是美国人将原本出口的玉米拿去造乙醇(酒精),做成燃料喂进汽车的油箱。

  接下来,只要稍加操作,玉米便带着大豆、小麦、稻米,价格一起飞上了天,这就是人家渴望已久的全球粮价暴涨。甚至,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部飞上了天。

  1999年的时候,金价跌到300美元/盎司,甚至在1999年7月20日,一度跌到252.8美元/盎司——这已经低于成本价了。不过,仅仅相隔数年,情况就完全反转了:2005年9月,金价还在450美元/盎司,半年后就冲上了725美元/盎司(2006年5月)。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数字一点儿也不高,两年以内,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再次翻番。

  而石油的价格,也从21世纪初的低点开始上扬,到2006年8月7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79.85美元。1999年,就在瓜子一块钱买六斤黄瓜的时候,油价还在20美元以下。然而,每桶79.85美元的价格远远不是这一轮油价暴涨的尽头,2008年年中,国际油价甚至涨到了147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铜价从2005年年底的4400美元/吨,只用了不到五个月时间,就涨到了88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当然,后面还有11000美元的价格在等着它。

  而房地产,自然是投资者和投机者不能放弃的目标。实际上,全球的房地产价格,从莫斯科到巴黎、伦敦,从上海到香港、澳门,从纽约到洛杉矶,都在暴涨。甚至,连当年受到楼市泡沫重创的日本东京,房地产也走出低谷,开始上涨,不,是暴涨。

  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全球的贵金属(黄金、白银、白金)、石油、有色金属(以铜为代表)、铁矿石,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几乎我们知道的所有其他原材料、矿产资源价格……都在全面暴涨。

  全球大宗商品乃至于一般商品价格的暴涨,迟早会传遍这个世界的每个经济体。然后,只需制造某个经济体内的物价飞涨,然后央行被迫加息,再然后呢?自然是“日本模式”复制成功,其时,美国人就可以打着IMF或者世界银行的幌子来接收该国财富了,如果这个“某国”竟然是中国,那就再好不过啦!

  于是好戏连台上演,从当时的《新闻联播》上就能看得清楚,全球三十余国因为粮食问题闹得鸡犬不宁。

  埃及民众买不起面粉,不能做爱吃的大饼,于是成群结队地在粮店门口大吵大闹。

  海地饥民饿得头昏,于是到处打砸,不过就是为了找东西吃,可是暴乱就此掀起。总理见势不妙,自己宣布下台,然后消失,这一届政府就此垮台。

  中越边境上,一群脑子精明的人低价从中国买米,然后每天扛一点儿,经过免检通道进入越南,在那里高价卖给越南人。实际上,他们是以蚂蚁搬家的精神走私大米,其利润率竟然直逼在国内的炒房客。

  而最可笑的,无过于非洲某国总统义正词严地指责中国,说中国国内粮价只有国际市场的1/4,于是代表本国人民提出严正要求,要到中国分一杯羹——很明显,他脑子进水了。

  中国虽然也受到冲击,却仍然稳如泰山。原因很简单,百姓们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价格都不怎么高。原来早在六十年前立国之初,这一点就在考虑之中。于是百姓的基本消费品价格,比如粮食、猪肉、食用油、民用水电煤气等,就变得极低——活下去总是没有问题了。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模式采取了非常“另类”的组织方式。这个组织方式让美国人、欧洲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于是给中国扣上了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大帽子。这个组织模式,就叫作“官办经济”。

  不过,欧美人倒也没有看走眼,中国的“官办经济”,的确是个非常奇特的组织。

  事实上,由政权力量派生出来的经济组织,按照与政权的亲疏,可以依次论述如下:

  一、中央直属企业,又叫作央企。

  这些企业,均为巨型企业,财雄势大,甚至其中任何一家,拿到世界上就可以与很多发达国家的百年老店抗衡,如中石油、中石化,比起洛克菲勒家族经营了百年的标准石油、美孚石油,或者英国人的英国石油公司来说,至少在规模上毫不逊色。

  但是这个类别的企业不多,只有一百多家,而且,还在进一步缩减中。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是国家高级干部。其经营得到中央财政的无限支持,换言之,其背后的支持力量,是中国的国家信用——只要中国政府还在,这个企业就不用担心融资和信用问题。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利润不是其关心的问题(当然,很多企业的利润均令其他企业瞠目结舌)。这些企业存在的意义,并非单单为国家盈利,而是为保证当局对于国内核心行业(如重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关键行业(军事工业、金融和银行业等)的绝对控制。

  二、地方政府财政直接衍生出的融资平台类企业:

  这类企业,根本就是地方财政部门的直接延伸。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企业。

  这类企业的存在意义和唯一目的,就是为地方财政融资(所以才叫作“融资平台”)。所以,事实上,这些企业的背后,实质就是地方财政。

  这类企业为地方财政融资,而地方财政为这类企业提供无限量信用担保和各种便利。事实上,二者就等于一个人用了两个名字。

  这类企业,有现成的报道可以当作例子。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低利润率畸形四川路桥难享千亿基建蛋糕》指出:“四川铁投……整合了四川铁路集团和四川路桥集团全部股权和部分现金,……计划用5-10年筹集600亿元左右铁路项目资本金,重点完成11条出川铁路四川段及规划城际铁路建设。……未来四川路桥或将成为四川整合铁路资源的唯一平台,其资产注入预期大大增加……而四川铁投的成立正是为推进该省铁路建设,搭建专业性投融资操作平台。”

  三、央企以外的其他国企。虽然规模比不上央企,但是其得到的信用支持,却也可以认为是无限量的。

  四、类国企。这类企业,名义上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得到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无限量”的信用支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经过早期的打拼,成功做大做强,变成了国家在某一行业的龙头,这类企业自然也得到了类似国企的待遇,甚至在信用支持方面完全等同于国企,所以我们给它们起名为“类国企”。

  或者,稍小一点儿的,变成了地方上的利润大户和GDP大户,其兴衰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自然得到地方上的信用支持——它们融资,自然也方便得多。

  大家留心一下,每年春天中央和地方的“两会”代表亮相的时候,大家只要查一下两会代表中的民营企业家,就明白谁是享受国企待遇的“类国企”了。

  一般说来,不同的地位,决定了这类“类国企”的民企所获得的信用支持力度。很简单,全国两会代表中的“类国企”,自然得到国家的支持;省级两会代表中的“类国企”,得到省级金融机构的支持;市县级的呢?还用再重复吗?

  这类企业中,得到国家支持的,最著名的就是海尔。而得到地方支持的,最有名的,自然是那个倒霉蛋“铁本”(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啦。

  90年代中后期,每当瓜子翻开班里按照规定必须订阅的《青岛日报》,在头版一定看到两个光辉夺目的大字——海尔。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之下,孤陋寡闻的大学生瓜子开始无比崇拜这个神话的创造者,超越地球引力,而飞速上升的明星企业。

  然而,当瓜子看多了不该看的书,变成了一根不再纯洁的老油条,就坏事啦:

  每次瓜子看到报道,提及美国最牛的哈佛或者沃顿商学院屡次拜倒在海尔奇迹的光辉之下,并且为海尔未来在全球的扩张蓝图所震撼——这个时候,瓜子不但不为我民族企业如今终于能够力压西方企业而感到自豪,反而常常忍不住心中暗笑:这帮缺心眼儿的洋鬼子,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海尔光环的背后,是中国各级政府的无限量信用支持——它在融资方面不成问题。

  故而,如此背景之下,海尔在全球的迅速扩张自然可以做到。

  “谁下的本钱,谁获利”这个基本的原则,在信用和融资支持的来源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我们会看到报道:某县要求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喝掉一定数量的本县酒厂所产的酒,抽掉一定数量的本县卷烟,否则县政府将会如何如何。

  而更大的例子,体现在90年代末,生产普桑的上海市限制天津生产的夏利汽车进入本市出租车市场,当然,打的幌子是“没有后备厢的车子侵害消费者利益”——当日普桑有后备厢而夏利没有。

  一句话概括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五、其他民营企业。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力弱,规模小。

  六、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比如家门口的百货小店、农民创业、大学生创业等等。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央企、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融资平台企业、其他国企、类国企,这四类是可以无限或者几乎无限获得来自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和支持的,或者我们说,它们可以从中国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中获得最大的融资支持——还是省点事,用“国企和准国企”这个词来概括这四大类企业。

  而剩下的两类企业,包括普通的民营企业、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从金融体系获得支持的机会——我们用数学上的概念来说,是——不是0,但无限趋近于0.

  于是,我们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了,为何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法律不允许的“地下钱庄”也就越多越活跃。

  然而,我们不必为后两者企业担心,它们总能获得机会生长并繁盛起来的——只要它们有这个环境。

  事实上,它们是有这个环境的。以“国企和准国企”为骨架支撑起来的中国经济,依靠这一架构带来的竞争优势,在2001年年底争得了全球化框架WTO中垄断“次低级”产业和为全球提供廉价工业制成品的机会。

  我们此前已经讨论过了,这个机会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入中国,充分释放了一直束缚在中国头上的流动性“紧箍咒”,进而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异常繁荣。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地下钱庄”之类的非正式渠道进行融资,成本虽然高些,但并不是极难的事情,故而我们也看到了并不怎么倒霉、反而看上去很不错很风光的“民营企业和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仅限于2008年年中之前)。

  也就是说,大量的、汪洋大海般的“民营企业和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的繁荣是依附于国家整体经济景气情况之下的。这个持续时间长达6年(2002-2008)的”WTO景气”,是靠中国的竞争力争回来的,而中国的竞争力又是直接建立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之上的,中国的经济体制则又是我们提到的所谓“国企和准国企”来支撑的。

  所以,中国的其他经济成分,是完全依赖于“国企和准国企”生存的,“国企和准国企”就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和主心骨。

  于是,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就可以简化为仅仅讨论“国企和准国企”。

  我们用宏观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的主干部分——“国企和准国企”的共同特点。最重要的几条如下:

  一、行政体系贯穿企业组织和经营活动中。

  二、企业的经营,首先考虑的是行政意志,而非盈利——这使得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服务态度较差,效率较低——很多非理性业务,很明显在挑战经典的经济学法则。比如台湾南部的偏僻乡村,公交系统因为赔钱,逐渐减少甚至取消线路——他们的公交系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做毫不奇怪;而大陆的公交系统尤其是乡村公交,即使某些路线在某些时刻空无一人,还是照常发车——这从盈利方面讲,是白痴行为,但对便利民众尤其是推动各地区均衡发展上,却又不可或缺。

  同理,国家的邮政系统明显是烧钱的行为(不光中国,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很多邮政局开在荒凉的山区,业务很少——但又不能没有。甚至,在“野人”出没、人烟稀少的湖北神农架,也赫然架起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一排大字煞是威武:“中国移动欢迎您!”

  美国人将商业法则贯穿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美国最欣赏的地方。然而,这个安排,并不总是让人满意。比如警察局的经费是由辖区的税收供给,富人区的警察成群结队,而贫民区的警察却成了比大熊猫还少的稀有动物。于是越穷越乱,越乱越穷——这就是商业法则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这个不完全按照商业法则办事的国家,可碰不上这种事情。

  三、国企和准国企通过“一条线”联系在一起。这条线,就是国家或者地方金融体系的无限或者近于无限的信用支持和融资供给。

  换言之,这些国企和准国企,好似一条条的舢板(虽然有些舢板非常巨大),而行政组织原则和金融体系无限的信用与融资支持这两条“铁链”,将它们牢牢绑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经济的骨架。数量更为庞大的民营企业,则附着在这个骨架之上——正如小草、藤萝和苔藓依附于森林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共有7家胶卷厂,数量是全球第一。然而,到了1993年,7家厂共负债100亿人民币,已经到了揭不开锅、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而与此同时,全球技术领先的日本富士,与其在全球市场的卓越表现一样,在中国胶卷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其强大的竞争优势,逼得中国本土7家企业和同样在中国混饭吃的美国柯达走投无路。

  当时,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全力支持乐凯胶卷1家企业发展,而放弃另外6家企业。为何要做出这等决定呢?想一想当时中国最大的难题——缺钱啊!

  1998年3月,中方与美国柯达敲定方案,美国柯达以10亿美元为代价,外加“排他的垄断条款”(除柯达外,不得有其他外资进入中国胶卷市场,也就是当日在国际胶卷市场上把美国柯达逼到破产边缘的日本人)的条件,将中国胶卷行业(除乐凯胶卷之外的6家公司)尽数收入囊中。柯达的做法是,关掉3家,精心做好另外3家。

  2003年10月,柯达又与中国唯一未与外商合资的河北乐凯公司签约,以总值1亿美元的现金、设备和技术,换取乐凯20%的股份。

  至此,中国胶卷工业的7家企业中,6家被柯达吃掉,1家也被渗透。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旦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去国家信用的支持,后进国家(即使如中国这种大国)的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巨头抗衡和竞争——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年设计这一经济体制的那位伟人的思路了,既然单个的企业根本无法对抗国际巨头的百年老店,于是,一个新的思路诞生了:如果无法在竞争力上对抗,那么至少在规模上要能够与之抗衡。

  四、每个国企或者准国企,都通过行政组织原则,牢牢固定在行政体系中。

  以行政体系的思路构建起来的国企,虽然不利于经营盈利,却利于执行国家意志。于是,这种在传统经济学上看起来非常另类的组织模式,成就了那些整合了全国资源的巨型国企。

  作为巨型国企的补充和支持,其他大大小小的国企和准国企也按照类似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

  国外的大企业,基本都是按照商业模式而有机地组织起来,在盈利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在这里,我们将其比作“航空母舰”。www.xiumb.com

  而国内的巨型国企,由于其组织原则和组织模式,在经营方面显然笨手笨脚,所以我们只能将其比作曹操的“铁索连舟”——看上去很大,但仅仅是千万个小舢板连起来的。然而,巨型国企加上千万个小型的国企和准国企拼出了一个巨大的骨架,在这个巨大的骨架基础之上,还依附着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所有这些加起来,终于形成了一个超级巨大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达到每年产出10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航母”——这艘巨型航母的名字,就叫中国。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某个国企、类国企的资产,单凭一纸命令,即可无偿划拨,而归另外一个国企。比如,2008年,亏损累累的国企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合并为山东钢铁,然后吃下巨额盈利的、民营的日照钢铁。这数百亿资产运作的全部成本,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账面上巨额资产转来转去,事实上就是一大帮人按照高层的指示,多开几次会而已。——既然不同部分间的资产可以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而互相划拨,那你能否认这些企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本就同属于一个企业(中国这个超级企业)吗?

  这种方式虽然土,但是这艘航母的个头,完全可以碾压任何发达国家的单个跨国公司。这艘航母支持了中国高铁行业,于是中国中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把全球高铁订单的一半以上都揽入怀中,逼得当日的大佬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商量着合并抱团对抗中国。这艘航母支持了京东方,于是京东方从无到有把中国的显示器做到了“可卷曲”的地步,碾压前霸主韩国三星之势隐隐已现。

  这艘超级航母不仅仅规模大得空前绝后,其背后的支持,更是以超强的国力为基础:不受制于任何外力的独立国家主权、联合国五强之一、无人敢撄其锋芒的常规军力、可以抗衡一切强国的独立核打击能力、独立而先进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中国唯一能够拿来抗衡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保障中国民族工业不被绞杀的“大杀器”,也是中国赖以对抗国际金融危机的护身宝甲。只要这个国力基础还在,那么,这艘“经济航母”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信用支持,亦即得到源源不断的融资支持。甚至,哪怕这艘“航母”上无数大小舢板在大浪中沉没,只要这个国力基础还在,这艘“中国号”经济航母就不会沉没——经济战,就是国力的比拼,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效果我们看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全球企业焦头烂额,挣扎在死亡边缘,而中国国企则忙着四面出击,到处扫货:中亚、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的资源、矿山;欧美中小企业的技术;希腊的港口使用权;俄国的石油合同;巴西的国家电网运营权……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过55亿美元,而2008年猛增到559.1亿美元,晋升为全球第12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565.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2017年1月16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这些钱,正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拿到的东西一样,很多都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优质的资产,比如希腊国有的比雷埃夫斯港口码头日常经营权——从此中国在地中海枢纽获得了一个稳定的中转站。

  正是靠了这个“铁索连舟”,美国人无法在中国复制那个“日本模式”。

  2005年后,人民币汇率虽然被迫升值,却是按照“小幅度、渐进式”的方式升值,这的确给了国际资本和热钱游资渔利的机会,却没有给它们狙击打爆中国金融的机会。同时,被期待可以刺破中国经济泡沫的加息,却是按照本国实际情况渐进地、小幅度地进行,压根儿没有重现日本式——按照华盛顿的指示而非本国实际情况大幅度、快速进行的加息。

  所以,作为这些举措的结果,美国人和国际资本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机会狙击中国经济,美国人日思夜想的所谓“一举冲垮中国金融,进而彻底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美梦,从来没有变成现实。索罗斯老先生2009年在香港开了办公室,图谋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从中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可是,八年过去了,老先生宣布了新的接班人,宣告自己退休,都快要入土了,那“美好”的愿望也没有变成现实。

  白宫主人也是如此,他等啊等啊,一直没有等来机会。就在等待中,他的注意力却被引向了别处。原因很简单,更大的威胁出现了。

  原来正当美国人拿着刀对着中国比划的时候,欧洲人已经把刀顶在了美国人的腰眼上,他们要废了美元霸权的基础——“石油美元”!

  地中海联盟

  ——萨科齐的野心

  欧元区内部,法、德作为欧元区的双核心,是有具体分工的,德国是二战战败国,换言之是当代政治格局中的矮子或者侏儒,因此只能负责经济方面的整合,而二战战胜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自然负责政治层面的建设。

  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举措,也就是他顶在美国人腰眼上的刀子,就叫作“地中海联盟”。欧洲人之所以有胆子挑战美国人,乃是源自其日益强大的实力,其实力的来源,便是仿效中国“航母”建立起来的似像不像的欧洲版的“铁索连舟”了。

  这个“铁索连舟”,其优点显而易见:

  一、规模超级巨大。实际上,当日欧盟(80%的经济体量来自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越美国,GDP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上下,排名世界第一。

  二、涵盖范围广大。仅就作为主体的欧元区而言,便覆盖了17个国家,人口达到3亿以上,若是算上整个欧盟,则国家总数增至27国,人口超过5亿,土地面积超过432万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达,人民收入水平很高(甚至我们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属收入最高之列),因此,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事实上,欧盟在世界贸易进出口中的份额占1/3以上(2009年,总额达到66278.4亿欧元;2010年,总额达到78501.3亿欧元)。

  欧洲人因势利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致力于建立一个欧洲人自成体系的、(在相当程度上)“排他”的经济贸易系统。

  简略将这一经济系统的组织模式做一个总结:

  一、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最高级);

  二、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提供技术和管理人员(次高级);

  三、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提供高级高素质劳动力(次高级);

  四、中东欧国家出廉价劳动力、农产品和原材料,形成一个经济整体,进行生产(次低级和最低级)。

  我们若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这个预期要实现的和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结构,跟整个世界的四级经济结构模式非常相似,只是区别在于:

  一、组成这个体系的成员都是欧洲人;

  二、担任最高级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欧洲人自己(当然,是德、法、英、比、荷为主体的西欧);

  三、担任次低级国家的不是中国,是新近投入西欧怀抱的中东欧国家——当然,担任最低级的国家,也是中东欧国家。

  换言之,欧洲人跑马圈地,画了一个圈圈,在这个圈圈中,他们排斥了美国人的位子,也排斥了中国人的位子。欧盟内部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65%(2010年,为5万亿欧元以上),或者说,这么大的一个蛋糕,中、美和全世界其他国家加在一起,只能争夺35%的份额(不到3万亿欧元)。可以想象,这两家,对于欧洲人的这个“圈圈”有多么眼红、多么愤怒。

  然而,刚刚登上总统宝座的萨科齐根本不怕这一点,因为这两家正在互相较劲儿:美国人连下重手,力图击垮中国金融体系,进而吃掉中国人辛苦劳作近六十年积累的财富;中国全力防御,间或在美国人的软肋上狠戳几下(朝鲜、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戳得美国人直抽冷气。

  两家各有所忌,各有所长,一时间全力相搏,腾不出手来。于是,谁都顾不上萨科齐和欧元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得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新一代的渔翁——萨科齐,要实施他的伟大计划了,这个计划就是“地中海联盟”。

  这是萨科齐打造的一把尖刀,刀锋直指美元霸权的心脏——“石油美元”。

  在欧洲人的计划中,负责提供初级产品的“最低级”成员,也是由中东欧国家扮演的。然而,中东欧国家版图小,资源有限,就算把地皮翻过来,也弄不出多少能源、原料,供给西欧各国。

  因此,西欧各国还得像过去一样,仰赖世界各国提供所需要的初级产品。

  在这些初级产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石油了,而欧洲的石油,又主要依赖于中东产油国。悲剧就此产生:谁都知道,中东产油国,除去已经被美国人吃下但未能消化掉的伊拉克之外,就只有伊朗还未控制在美国人手里了。

  所以,为了欧洲经济能独立自主地运行,为了掀翻“石油美元”体制进而掀翻美元,为了扶欧元占据霸主的位子,萨科齐首先就要虎口夺食,将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抢过来。

  这就是“地中海联盟”的目标所在。

  我们将这一蓝图概括如下:

  第一,西欧各国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最高级;

  第二,西欧各国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管理——次高级;

  第三,中东欧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次低级;

  第四,中东欧国家提供部分原料、资源和能源,北非国家(包括已经答应参加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后来被法国军队拿下的利比亚)担负起提供主要的原料、资源、能源的责任——最低级;

  第五,剩余的国家(包括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马耳他、叙利亚、土耳其),恰好位于欧元区和中东之间,它们将担当跳板的角色。一旦时机成熟,欧洲人就要跨过这些跳板,将势力覆盖到中东产油国,将美国人的势力挤出中东;

  第六,在欧元将美元挤出中东后,中东产油国以其石油为保证,将其作为未来出现的“石油欧元”的基础。

  这就是欧洲人的如意算盘。

  2008年7月13日,亦即法国国庆节的前一日,“地中海联盟”在法国巴黎宣布成立。

  消息传到白宫的时候,小布什没得选择了,他只好把矛头从东方移开,转向地中海和中东方向。

  作为商人,他当然发财发得称心如意。但是作为总统,这几年的事儿,真是够他烦的了:全国的精锐陷在伊拉克,打了多年,也不能实现“把伊拉克的油从地下安安稳稳抽上来独吞”的既定战略目标,祸害中国的努力也做了多年,一样没有效果,现在,竟然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北极熊苏醒:大中东计划破产

  21世纪来临的前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退位,将普京推上国家的最高领导层。

  普京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否则,军工集团也不会推他出来重整俄罗斯。他干净利落地解决掉车臣叛军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拜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折腾所赐,俄罗斯工业彻底垮台,过去规模宏大的工业体系已经崩溃,只剩下了军事工业和资源产业还在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换言之,俄罗斯的经济就靠着卖武器和卖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产品维持了,这对于俄罗斯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然而,自助者天助,一点儿也不错。普京总统的命不是一般的好,他刚刚上台后不久,国际油价竟然一路走出了连续十几年的低谷,再后来便翻着跟头往上蹿,到了2008年,油价竟然涨到了100美元/桶以上,在这一年年中甚至达到了14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这让他有了本钱,可以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

  自然,这种喜剧场面的出现,并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因为昔日打压油价的力量现在需要油价上涨。

  很快,俄罗斯就还清了欠了十几年的债,不仅如此,他们手头上甚至有了巨量外汇储备,达到了数千亿美元之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喜庆日子,每个中国人都记得),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了5981亿美元的峰值,居世界第三位。这意味着,若是有人妄想在俄罗斯重演20世纪90年代的故伎,以金融风暴的手段来洗劫俄罗斯,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然而,普京总统的忧虑并未减轻,他心里很清楚,这些钱都是靠卖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得来的。而俄罗斯之所以能够短期内拿到这么多的钱,是因为能源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高涨。

  一旦油价回落,俄罗斯就会再次陷入困境。为了俄罗斯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普京总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证自己现金流的长期稳定。

  普京的战略选择已经确定,分为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两部分:

  一、短期之内,必须让美国人陷在伊拉克战场,能拖多久拖多久。

  这样的好处,在于逼迫美国人继续将印钞票滥发流动性的游戏玩下去。这意味着国际油价将长期维持在高位,于是,俄罗斯的财政问题便不再是一个问题。

  有了钱,普京总统就可以从容布局,趁着美国人陷在伊拉克无法腾出手来的机会,慢慢收回旧日的利益,继而,在此基础上,反守为攻。

  二、长期的目标,则是将能源定价权,尤其是石油价格定价权夺过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石油定价权在谁手里?在美国人手里。所以,普京总统的长期目标很明确,即掀翻美国人,夺回能源定价权。

  普京总统雄心勃勃,他喊出了响亮的口号:“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他要用二十年时间,重建俄罗斯的强国地位。

  这二十年时间,早就已经计划好了:总统任期八年(两届)+总理任期四年(一届)+总统任期八年(两届)=二十年。唯一需要用心“安排”的就是,在普京四年总理任期上的那个总统人选,须得按照事先的约定,按时自动把位子还给普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而军工集团想出这个办法,使得普京阁下既能有足够的时间推行其国家战略,又能避免违宪,实在是两全其美。

  如此安排,未来二十年,俄罗斯就会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按照既定的战略发展下去。在这个既定的“国家战略”中,核心的问题就是重建俄罗斯的强国地位。而若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而要重建俄罗斯的工业体系,需要资金、市场、技术。双头鹰冷冷看了下他家石油天然气大买主,也就是他的东方邻居中国,摇了摇头。

  他把眼光转向了西方的邻居,眼光变得热切而热烈。如同热恋中的少年,普京敲开了欧元区双核的大门,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要价和筹码。

  普京总统的要价,可以简单概括为“上游换下游”:俄罗斯允许欧洲人参与俄罗斯境内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上游)的经营,同时作为对价,欧洲人也应该允许俄罗斯参与欧洲的石油天然气下游企业的经营。

  欧洲人抽了一口冷气,呆住了。

  见到欧洲人这么胆小,俄国人笑了,示意欧洲人看看东方。

  原来,这“上游换下游”的协议,已经可以在东方看到范本了。

  2006年3月21日,普京总统访华,确认了一项协议,即中石油集团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在年底前分别在两国组建两个合资公司,分别经营上游和下游业务。

  协议确定,双方在俄罗斯共同组建一家公司,称为“东方能源公司”,俄方持股51%,中方持股49%,主要业务是在俄罗斯进行地质勘探及能源项目融资。作为联动措施,2006年7月19日,中石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斥资5亿美元,以每股7.5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俄罗斯石油公司6622.52万股,成为俄石油的战略投资者,其认购条件是进入上游领域,联合开发俄罗斯万科尔油田。

  作为条件,中国开放能源下游市场,在中国建立中俄合资的炼油厂项目。具体做法是,双方出资在中国成立一家公司,名字叫作“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中方占股51%,俄方则占股49%。该炼油厂设计年产能为1000~1500万吨成品油,总投资金额约为40亿美元。此外,作为附带的内容,合同还包括数百家合资加油站。

  这是个典型的双赢项目。

  一旦协议实施,则中方得到了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而俄方也参与到了具体的工业领域(炼油工业以及下游加油站项目),并且圈定了相当规模的中国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借由“石油武器”换取重振俄罗斯工业的第一步。虽然这第一步看起来比较小,但是若能一直走下去,前景一定是光辉无比的——普京总统的“二十年规划”中光明未来的实现,就在向俄国人招手。

  俄国人掉过头来,满怀期待地看着欧洲人,等待欧洲人的回答。

  多么大的馅饼啊!

  欧洲人只要一点头,就可以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而这一点,则是欧洲人最大的软肋之一。谁都知道,欧洲人拼死也想拿下中东控制权,就是因为其主要能源供应来源地——中东握在美国人手里,这就等于欧洲人的脖子掐在美国人手里。所以,什么“石油欧元”计划、“地中海联盟”远期规划,无一不是冲着这一点去的。

  现在,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1]、不受美国人左右的俄国人找上门来,要保证欧洲人此后的石油供应,难道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吗?

  有了这个“保证”,欧洲人在面对美国人打压时,就少了很多忌惮,而那个“美元已死,欧元当立”的战略目标,也就近了很多。

  然而,欧洲人却不敢轻易去接这个馅饼,他们心有余悸。

  实际上,俄罗斯虽然算是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国家(我们每个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其他欧洲人看来,它根本就是个“异类”,所以从来不把它算在欧洲之内:

  一、俄罗斯信仰的不是西罗马帝国一系的天主教,也非基督教新教,而是源自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

  二、俄罗斯自建国以来,就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五百年来无数次与欧洲各国兵戎相见,阴谋阳谋的较量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而其进击和力图控制西欧的势头,五百年来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三、最令人恐惧的,则是前不久才消失的红色帝国的强大军事压力。那滚滚的红色铁流碾过欧洲、踏平一切的威胁,几十年来一直悬在西欧各国头顶,让它们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

  欧洲人好不容易盼到苏联倒下了,更令人放心的是,它的骨架——工业被彻底拆毁了。现在如果有消息说,它要请你帮忙重建工业,恢复它的骨架,你敢吗?

  欧洲人的犹豫不决是在普京总统预料之内的,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普京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摊出,请欧洲人拿主意。

  这底牌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一、在军事层面上,建立“欧洲安全框架”(或者叫作“俄欧安全框架”)。

  通过这个框架具体而精细的安排,一次性解决未来俄国和欧洲各国之间的安全问题,以此彻底解决欧洲人对于俄国的恐惧心理。

  其时,中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就会发现,他们无法再在俄国人和欧洲人之间打入楔子,也无法再利用俄国人对欧洲人的芥蒂而取利,更无法再利用欧洲人对俄国人的恐惧而从中获益。

  二、在政治层面上,确立“欧洲对话机制”(或者叫作“俄欧对话机制”)。

  通过这个架构,俄国人将和欧洲人就一切区内和国际上的事务达成妥协,然后再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对外。

  其时,中国人和美国人就会发现,欧洲人和俄国人在国际上将发出一个声音,他们说话的分量从此大增。

  三、在经济层面上,确立“俄欧经济合作框架”。

  通过这个架构,欧洲人将得到俄罗斯优先而稳定的能源供应,而俄罗斯将得到欧洲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加重要的是,俄国人盯上了欧洲人的那块大蛋糕——占世界1/3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只要得到这些发展的资源和空间,俄罗斯工业体系的重建指日可待。

  要知道,中国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其最大的支持和背景,不过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这些资源而已。

  实际上,2010年,中欧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1%,欧洲市场却吃下了中国出口的20%。而能有这样的成果,欧洲的大门只不过对中国商品开了一条小小缝隙而已。

  俄罗斯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欧洲人的市场若是无条件对俄罗斯开放,中国人能做得到的,俄国人会做得更好——普京总统对此深信不疑。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欧洲人看到这三张牌,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表情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忧愁;一会儿咧开嘴巴大笑,一会儿又闭上嘴巴沉默不语。

  是啊,巨大利益的背后一定是空前的大风险,而巨大风险的背后也一定是巨大的利益。决策时一步走错,或者未来操作之时一步失误,换来的可能就是整个欧洲的万劫不复,面对如此重大的抉择,欧洲人怎么会不慎之又慎?

  然而,普京却并不着急,因为他的职业素养告诉他,着急也没用,欧洲人想通了,自然会来找他的。于是,他安排人专门负责与欧洲人商讨这个问题——这是俄国人希望之所在,而他本人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美国人。

  原因很简单,美国人的情报机构不是吃素的,一旦看到欧洲人在利诱之下产生任何同俄国人妥协的苗头,暴风骤雨般的打击就会如期而至。

  如同欧洲人看到“中美经济小循环”一般,当美国人看到那个已经露出苗头的“俄欧轴心”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

  原来,美国人秉承英国人“光荣孤立”之精神,对于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执行的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其思路是分割欧亚大陆两端的传统大陆强国(大陆西端的法、德、俄和大陆东端的中国),绝对防止这些强国联合。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用尽了一切阴谋阳谋,用尽了一切军事政治经济手段。而在这些手段中,最显眼的无过于正在执行的“大中东计划”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美国人执行“大中东计划”的过程中,胜利并未迅速到来,自己反而陷入了伊拉克这个泥潭中。

  美国人仔细审视才发现,帮助他们成功陷入这个进退不得局面的,就是“大中东计划”所要算计的传统大陆强国——这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谁规定了只许你动手,不许别人还手的?

  为了将已经咬在嘴里的肥肉吞下去,为了“大中东计划”的继续进行,美国人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

  为了弄到这些资源,就必须印钱,向国外换。

  所以,美联储的印钞机日夜不停,越来越忙,同时,与之配合的美联储基准利率也持续维持在低位。

  然而,这些只是配套措施,真正的关键在于美国国内的抵押贷款业务做得越来越大。

  尤其是抵押贷款中最显眼但是绝非唯一的一环——次级贷款业务也越放越大,终于膨胀到了万亿美元的规模。相应地,建立在次级贷款上,按照“杠杆化”原理操作的垃圾债券之类的金融衍生品也随之膨胀到了十倍百倍的规模——数百万亿美元的虚拟金融衍生品像一把利剑一般悬在美国人头顶,随时可能落下。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便是美国人自己说的,至少每日从伊拉克地下抽出400万桶石油,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若是我们回想起美国GDP也不过15万亿美元左右的话,这个膨胀的势头,会让我们立刻想起了“癌细胞”三个字。

  之所以如此操作,是因为抵押贷款业务的背上承载着美国老百姓的购买力。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普通民众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十年以上没有增长过了,甚至一直处于下降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就需要提高美国民众的购买力,这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请美国国内的资本家、企业主们大幅度提高劳动者薪酬。这个法子很和谐,却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违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精神——其精髓,用两个词即可概括,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这个非常好理解:“最高利润”是“最低成本”的结果,而“最低成本”必然导致“最高利润”,两者实际上是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是符合资本“LowRisk,HighReturn”的本性的,或者我们换种说法,“最低成本、最高利润”是资本之本性在当代全球化和WTO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最低成本”,其中之一的要求就是在可能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者的薪酬。在全球化和WTO框架下,一切经济体都要向这个铁律低头。这个铁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换言之,同等条件下,只有将劳动者报酬降到全球最低的经济体才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而任何违反了这个天条的经济体,都将沦为全球化时代的失败者,将会永远陷入萧条和绝望中去,永世不得翻身。

  回过头来看美国,我们就会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是“新自由主义”横扫全球的策源地。因此,若是有人相信,那个用尽了阴谋阳谋,流尽了美国炮灰和他国人民的鲜血,仅仅为了强行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美国人转了性,可以在自己家里搞违反“新自由主义”的政策,难道不是失心疯了吗?

  此路不通。

  第二,请美国的普通民众借贷消费。具体方法,就是抵押贷款业务。实际上,自从二战以后,原本量入为出的美国老百姓就被引上这条“寅吃卯粮”的不归路。现在嘛,只是要引导美国普通百姓在这条不归路上狂奔而已。

  这条路“很通”。

  美国(实际上是美国民众)扮演了“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骨干“中美经济小循环”中“消费者”的角色,与扮演“生产者”角色的中国(实际上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者)配在一起,恰好是完美的一对。

  正是靠了这完美的组合,“中美经济小循环”的运行机制才得以完美实现:

  一、“生产者”制造出来的巨量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里,由后者消化掉;

  二、后者将印钞机上流淌出来的美元送到前者手里,于是“生产者”得到巨额的美元收入;

  三、“生产者”将得到的美元的2/3投入返还“消费者”,以购买国债及其他美元债券的形式支持美元信用;

  四、“消费者”借此放心大胆地继续印刷更多美元,送到前者手里,继续支持“生产者”用于组织生产;

  五、“生产者”获得更多美元,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工业规模扩大了一圈;当然,“消费者”的债务又大了一圈。

  于是,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如此川流不息,“中美经济小循环”日夜不停地运转下去——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机制的推动力量便是以债务为支持的美元扩张。换言之,美国人借债打仗,然后这些债券以美元的形式流入中国人的腰包,然后换成工业品回流美国。

  然而,每一轮循环结束,中国都获得了更多美元用于扩大生产,并且在扩大生产中,推进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它给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机,也给了中国在WTO框架中跨越“次低级”,挤进“次高级”,乃至将“最高级”上的美国人拉下马的机会。

  美国人不会对此感到高兴,但是美国人更在意自己所获得的好处。

  每一轮循环结束,美国人都获得了巨量廉价、高质量的工业制成品。这滚滚财富涌入美国,将会直接支持美国“大中东计划”的运行,而未来即将建成的“新罗马帝国”也将建立在中国劳动者的血汗和脊梁上。

  一旦完成“大中东计划”,那么中国将永远不可能将手越过美国直接伸向“世界岛”的另一端,更无法越过美国直接获得“世界岛”的任何资源,将会彻底受制于美国。而一旦建成“新罗马帝国”,那么,中国将会永远受制于美国,中国人将会永远变成美国人的长工和苦力。

  到底是美国人的算盘打得精,还是中国人的光辉前景得以实现,就要看现实的博弈了。

  现实很残酷,格林斯潘最终确认了这一点。

  他印刷美元、降低利率所释放出来的美元流动性,在其放纵金融衍生品泛滥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全球资产价格自2005年后疯狂飙升就是其中非常显眼但绝非唯一的表现,但是,那个传说中的“大中东计划”还是仅仅停留在“计划”的状态,压根儿没有变成现实的苗头,一点儿也没有。

  相反,在“中美经济小循环”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经济都繁荣起来了,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大循环”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在这世界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大中东计划”最终算计的几大国趁机壮大了起来:

  中国人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升级上最终掀翻美欧,一雪百年耻辱,在重回世界文明之巅的道路上疯狂奔跑;

  俄国人忘记了国家信用破产的日子,手握接近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挨个暴打美国小弟的同时,也没忘了对美国人龇牙咧嘴;

  欧洲人搞出来的欧元区块头越来越大,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美国,甚至,那个剑指石油美元体制的“地中海联盟”已经慢慢成形。

  三大经济体尽管在其他问题上钩心斗角,相互之间落井下石,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大家的动作默契得很。这个让大伙儿都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祸害陷在伊拉克的美国人。

  其结果则是,每次陷入泥潭的美国人抬起头来的时候,都会惊恐地发现自己被恶意围观了,而且情况看上去还会变得更糟:大伙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非常热心地要拿脚后跟帮助美国人在泥潭中陷得更深一点儿。

  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出现在美国人眼前:

  为了实现“大中东计划”→释放流动性→世界经济大繁荣→几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增强→祸害美国人能力增强→“大中东计划”前景变差→加大力度支持“大中东计划”→释放更多流动性→世界经济更加繁荣→几大经济体实力更强→祸害美国人能力更强→“大中东计划”前景更差……

  美国人发现,其为“大中东计划”所做出的努力,只是造成了战略敌手的强大,而这些敌手越强大,美国人离“大中东计划”的实现也就越远。

  换言之,美国人的悲剧在于:越是追求实现“大中东计划”,“大中东计划”就离他们越远。

  既然是恶性循环,那就不能再进行下去,何况,总统两届的任期马上就要到期。

  “这一切,该结束了。”格林斯潘老头子轻轻地对自己说。

  是啊,该结束了,这不仅仅对于美国“大中东计划”失败的尝试来说是成立的,对于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如此。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完成第十四次加息。第二天,他黯然下台,将位子让给以研究大萧条而出名的伯南克。

  同时,他亲手将自己在位时拟定的、马上就要端上台面的”B计划”交给了伯南克,请他面呈小布什,一起决定细节问题,并且予以实施。这个”B计划”说起来很简单——连续加息,刺破美国国内虚假繁荣的泡沫,将全球经济都拉下水,让全球各国为美国人的损失埋单。

  【注释】

  [1]据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1》报告统计,俄罗斯2010年天然气生产量5889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8.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人的金融核战

  2008年3月,对于华尔街的贝尔斯登公司来说,已经到了最后时刻。3月16日这一天,在其苦苦哀求之下,美联储出资300亿美元,作为给摩根大通公司的担保,请它出面救了一本烂账的贝尔斯登。

  这与半年后美联储的行事风格一点儿也不像。9月15日,面对规模更大、一旦倒闭影响也更大的雷曼兄弟公司,美联储却撒手不管,一分钱也不给它,由着它死掉。

  这件事情,已经被大伙儿公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后来,我们看到美国电视台这样宣传:“美联储认识到放弃救援雷曼兄弟所导致的错误(指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因而,连续推出了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可怜的雷曼兄弟,死了还被人利用一把,成了日后美国人疯狂开动印钞机在全世界玩“水漫金山”的理由。甚至,还有小道消息说,当年在网络科技泡沫的时候,雷曼兄弟做事不地道,得罪了其他华尔街大鳄,今天大伙儿落井下石,所以活该它倒霉。

  对于这一点,好莱坞的编剧深信不疑。于是,将这个情节编入了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中。不明真相的群众,若是单单看电影,就会忍不住为电影中倒下的雷曼兄弟公司(当然,电影中改了名字)及其跳下地铁自戕的老总掬一把同情之泪。虽然现实中雷曼兄弟的老总福尔德活得好好的,他所遭遇的最悲惨的事情,也不过就是在健身房里被人认出,并被暴揍一顿而已。

  雷曼兄弟被选为导火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倒掉后,所卖出去的巨额垃圾债券,就一起随风而逝,化为乌有了。更重要的是,那些债券的买主多半来自美国之外,而且以欧洲人为主。

  这就是“祸水东引”(引向大西洋东岸的欧洲)方案。

  所以美国人没有执行“祸水西引”(引向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方案,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没有机会。

  此前数年(2004-2008年)的较量中,中国防御得当,连续挡住了美国人的攻击。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的威胁是远期的,欧洲人的威胁却是迫在眉睫和赤裸裸的:“地中海联盟”计划已经实施,时间就在2008年法国国庆节的前一天(7月13日)。

  美国救下贝尔斯登的3月,形势尚未恶化,而到了7月中旬,“地中海联盟”已经成型,欧元区的尖刀恶狠狠地向着美元的软肋扎了过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小布什犹豫不决之际,普京总统再次露出了胸大肌,请美国人仔细欣赏俄国人的风采。

  普京此次的精妙之举,在于“推动卢布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具体的措施有两条:

  第一,俄罗斯原油出口将会以卢布结算。

  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世界原油出口大户俄罗斯及其占全球16%的原油出口量将脱离美元体系。这个重磅炸弹,对于美元的冲击力,远远强过石油出口能力远逊于俄罗斯的萨达姆的“宣布本国石油以欧元计价”。

  第二,俄罗斯宣布,已经同中国人商妥,此后俄中两国的贸易,将会逐渐推动以卢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最终的目标是彻底抛弃美元结算。[1]而且,俄罗斯将会推动世界其他各国在跟俄罗斯交易时,效仿这个成例。

  俄罗斯在学欧洲人,对美元玩“釜底抽薪”之计。中国全球独步的廉价质优耐用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就是美元信用的支柱。俄罗斯瞄准了,下决心要抽掉这根柱子。

  只是俄国人不像欧洲人那么心急,没有试图一蹴而就,而是给了北京一个无法拒绝的思路:采取渐进的模式,推进与各国间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如此,则可以一点一点退出美元的圈子,既摆脱了美国人(通过美元实现)的盘剥,又能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而且美国人也找不到理由从中阻挠,何乐而不为?

  于是,中国人响应了俄国人的提议,中俄之间的贸易正式启动了以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进程——中俄贸易的份额将会永远脱离美元。

  中俄贸易虽然数额有限,但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地球上的人们个个仿效开来,美元的圈子就会越来越小,美国人还靠什么混饭吃?

  更可怕的提议还在后面。8月8日,普京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美国人听到了如下传闻:“普京秘密向中国人提出建议,希望中国人和俄国人联手,一起同时抛出两房债券。”——俄国人和欧洲人一样,瞅准了美国信用最薄弱的时机,要一举置美元于死地。[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事儿没有发生。至于其原因,有两个说法:俄国人说“压根儿没有这回事”;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则通过写回忆录的形式爆料,中国人没有接受普京的提议。

  到底哪个说法才是事实?全世界不明真相的群众忘记了啃西瓜,一起转过头去看美国人——只见美国人眼含热泪,抬眼望天,竭力阻止泪水流下。

  普京总统之所以如此强力出击,是因为他手里有了足够的本钱,可以让他不再像此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一样顾忌美国人。

  这个本钱,就是总额达到598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笔巨款是美国人“送给”俄国人的。要不是美国人将国际油价推到100美元以上,乃至于达到147美元的天价,俄国人想攒这么多钱,真的要花上好一阵子时间呢!

  1998年曾被迫赖账的俄国人,现在甚至发愁这笔钱该怎么花,于是宣布成立了一笔总额为13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在全球到处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

  金融市场总是较其他一切领域敏感,它们早就做出了反应。实际上,此前两年(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美元对欧元比价降低了19%。换言之,美元遭到了大规模抛售。[3]而反映美元强弱的“美元指数”,最低则接近70一线——美元信用已经危在旦夕,一切已经刻不容缓。

  千钧一发之际,由不得白宫主人犹豫了,他必须抽掉俄罗斯和欧洲人的底牌。

  2008年9月15日,美国人在国内点了一炮,在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以及建筑于房地产泡沫之上的次贷泡沫之后,放手让危机四处蔓延。而且,通过精确的操纵,美国人让危机径直传到了欧洲。

  倒下的虽然是雷曼兄弟,但是损失的却是欧洲人,确切一点儿来说,是欧洲银行业。于是欧洲各家银行均出现巨额坏账,只得紧急召唤资金回援。

  这一“召唤”不要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的银行还未来得及缓上口气,只听得身边“扑通、扑通”已经倒下了一大片,急转头去看,原来那帮中东欧国家已经“不省人事”了。

  这一幕像极了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事情:日本银行业因自身的问题,不得不紧急召唤国外资金回流日本“救火”。于是原本投在东南亚的大批日本资金迅速抽离出走,依赖日本资金的东南亚各国立刻趴下了。

  只是这一次,主角从日本换成了英、法、德、比、荷,受害者从东南亚各国换作了中东欧国家。

  这么多年来,中东欧国家那红红火火的GDP增长速度,就建立在低利息借入的英镑或者欧元的基础上。资金抽走之后,它们自然立刻倒下了。而且,它们同当年的东南亚各国一样,都用借来的钱炒高了本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人想在中国复制的“东南亚模式”(或者“韩国模式”),花了四年时间和无数心血也没有得手,却无意中在中东欧国家的身上见效!我们翻检2008年下半年的新闻就会发现,不久前还风光无限的乌克兰、波兰等国已经出现在了濒临破产的名单上。

  这就是美国人发动的“金融核战”,其要义就在于,美国人吃坏了肚子,拉稀的却是别人——美国人的经济问题,要全球一切国家为它埋单。

  【注释】

  [1]2008年7月底,俄副总理谢钦访华,与中国达成了扩大卢布和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结算的协议。

  [2]美国彭博社2010年1月29日报道,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回忆录《危崖之边》中称,在北京奥运期间,俄罗斯官员建议中方与俄方联手抛售美国“两房”债券。

  [3]凤凰财经网2008年10月22日报道:《美刊:美元意外坚挺令人震惊真正推动力是中国》。原文《美元为什么坚挺》,载美国《时代周刊》10月27日(提前出版)1期。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更新,第四章 图穷匕见:世界经济格局又一次大洗牌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