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书网>穿越小说>赵彦>第484章老道士的转变
  嘉靖十八年,一代名臣、改革家张璁病逝,朱厚熜闻讯悲痛不已,赐祭礼葬,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似乎,张璁的去世也同时带走了朱厚熜的雄心壮志一般,从这一刻起,这个聪明的皇帝开始心慕长生术,转行做起老道士。

  浅谈一下张璁,或称张孚敬,曾经看明朝那些事儿时,一直以为这人就是个幸进之徒,为求功名不择手段,有点了解后发现……冤,太冤了!

  张璁生于成化十一年,浙江温州府……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就那个温州|・ω・`)

  张璁也是神童一个,博学多才,十三岁作《题族兄便面》……这名虽然不咋正经吧,但文章还是挺正经的。

  同时,张璁对历代礼仪制度非常精通,什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不仅能背能默,还能深刻解读。

  嘉靖的大礼议,靠的就是他对于礼仪的深刻认知,最终帮朱厚熜成功认了亲爹叫爹……怪怪的。

  科举六试,童生、秀才、举人张璁都很轻易的中了,奈何会试死活中不了,连考七次,七次都未出人意料……全部落选。

  无奈的张璁返回温州讲学混饭吃,当然,他也没忘了科举,纵然考到40多岁,依旧没放弃。

  正德十五年,张璁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这次会试中了,但殿试……延后,原因是正德十六年朱厚照没了!

  皇帝没了就是头等大事,什么科举,全得往后放,于是张璁同学只能继续等待命运安排。

  同年五月,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给科举士子补了殿试,张璁高中二甲进士,观政礼部(到礼部实习),正式步入仕途,时年47岁。

  张璁很幸运,刚步入仕途就遇上了千年罕见的大礼议,更幸运的是他恰好对历代礼仪非常精通。

  估计杨廷和要知道他这么个奇才,脑瓜子都得嗡嗡响,毕竟谁家正经人天天研究礼仪制度啊!

  一篇文章呈上,从周礼到宋朝的英宗故事,再到皇明祖训的规矩,张璁为朱厚熜找齐了继统不继嗣的正当理由。

  据说,朱厚熜看到张璁的文章后,异常高兴的表示:我终于可以让我爹当爹了!

  两个人都对礼仪制度研究很深,两个人都是初入朝堂,心中尚有雄心壮志……虽然张璁已经47了,但人老心不老不是。

  由于大礼议的出色表现,张璁受到朱厚熜的异常信任,升官跟他喵的坐火箭一样,突突往上升。

  这要是一个无能之辈,人们可能就是骂上一句狗屎运、幸进徒,奈何……人张璁肚子里真有货啊!

  嘉靖初年,边患问题基本让朱厚照掐没了,最大的问题俨然是国内问题,更准确的说是土地问题。

  当时有大臣上奏说,国家的土地,自洪武到弘治,百四十年间,已经锐减一半。

  当时,整个明朝,在籍的百姓六千万,流民占了六百万,比例足足是十分之一,没地的百姓……或者说流民们,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就只有造反了。

  所以,嘉靖初年,除了大礼议这个政治事件外,明朝的主要精力还是在镇压流民起义问题上。

  大礼议结束后,朱厚熜、张璁两人开始就土地问题做出调整,皇庄、官田、勋贵的庄田、外戚站的庄田、太监占的官田,和尚占的僧田,全是他俩的打击目标。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两人其实也没拿回太多田地,应该缴纳赋税的田地从洪武朝到弘治朝差不多丢了400多万顷,两人只拿回了五万多顷田,清理出军户、匠户等十万余人。

  但是,仅仅是清理出两万多顷田地,流民人数也大大削减了,显然,百姓要的是真不多,能活下去就行。

  清查土地,改革科举,反腐倡廉,整顿军队、抑制厂卫……

  几件大事中,唯有清查土地和改革科举影响最大,前者缓解了明朝的内部矛盾,后者为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甚至于可以说,因为张璁的改革,嘉靖朝才能人才济济,张居正的改革运动中,那些中层精英,基本都是因为这次科举改革起势的。

  同时,因为张璁搞改革,又是查土地、又是改科举、整顿军队的,免不了被既得利益者嫉恨,南京一位大臣就公然上书说张璁是朝中三奸之一。

  奈何,张璁行事太过正派,哪怕做了内阁大学士,日子也过得清苦,别人实在是找不到他什么把柄……简单说,别人恨他,偏偏拿他没办法。

  嘉靖十八年二月,张璁于温州家中病逝,终年65岁,赠太师,谥文忠。

  《明世宗实录》赞他: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

  《中国通史》则说: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

  这个明朝名臣,改革家,一直以来都颇受赞誉,除了小说……那是真冤,参与大礼议就成幸进徒了!

  张璁:……

  说回嘉靖帝朱厚熜,这个前半生无比正常的皇帝,从张璁死后就好像脑筋失常,或者说开启了什么奇奇怪怪的封印,居然迷恋起了长生术。

  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大兴斋醮,俨然第二个道君皇帝,甚至于丧心病狂的拿宫女的经血炼丹……

  最后怎么着,十三宫女刺嘉靖,荣登大明新闻热榜……图啥啊?

  他还仿效宋徽宗,为自己爹娘加封道号。

  朱祐杬是——三天金阕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

  他娘蒋太后则是——三天金阕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

  他自己则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

  后面觉得不够高级,又加了一串名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完事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加——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老道士之名可不是网友胡说,完全是朱厚熜实至名归。

  讲真,这玩意有毛用,神仙神仙,神仙在哪里?就庙里那玩意,拿泥巴一和,拿石头、铜铁一铸就成神了?

  那咋滴,拿锤子把那团泥巴一砸,是不是直接达成屠神成就?毛用没有啊!

  再说了,道号这玩意是佐料吗?一次不够加一点,还不够继续加一点,什么中二老道士!

  看着中年嘉靖,难免想到青年李隆基、李纯,话说你们仨是不是有啥封印,年龄一到自动解除,一个扒灰老不羞,一个磕药瘾君子,一个修仙老道士。

  这仨中幸亏唐宪宗李纯发病没多久就死了,不然高低被后人拿出来骂一骂,唐羡三宗,要不是死得早你李纯就成唐朝三疯了!

  还是说回嘉靖,老道士在皇宫疯狂修仙的同时。

  南边,狗日的小日子在肆意抢掠、屠杀百姓。

  北边,蒙古的又一位猛士俺答汗带着蒙古骑兵疯狂劫掠边疆。

  南倭北虏就是这么来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老道士的不作为。

  以前不懂讨厌嘉靖哪点,现在懂了,是怒其不争!

  对比一下嘉靖和崇祯就会发现,还得是嘉靖让人气得肝疼。

  崇祯是本来就不聪明,但是足够勤奋、努力……虽然没啥用!

  嘉靖不同,他非常聪明,在位前期也交出了高分答卷,奈何这货躲懒了,跑后宫猫着修仙。

  就像两个学生,一个本来就是差生,大家本来也没指望他啥,能保持勤奋已经足够让人欣慰。

  一个是优等生,大家对他满怀期待,他一开始的表现也确实不错,但最后……卧槽,混成了黄毛,真是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嘉靖十九年正月,蒙古入寇大同,杀明朝指挥周岐。

  同年六月,瓦剌部袭扰边塞,七月,入寇万全右卫,总兵官白爵在宣平迎击,将其击败。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十几个宫女以杨金英为首,决心要勒死老道士……奈何不会打结,于是没成功。

  史称——壬寅宫变!事后,朱厚熜便搬到西苑的万寿宫,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寝宫里。

  当然,也有人对十三宫女刺嘉靖一事抱有阴谋论,认为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争斗、交锋……不清楚,不发言,ok!

  嘉靖二十二年,蒙古俺答汗率军入寇边疆,不是一次两次,是六七八九次,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来旅游来了。

  也是因为俺答入寇频繁,才让老道士想起自己的大将军堂兄,虽然大将军有点嘻嘻哈哈不着调,但打仗是真的硬啊!

  至于俺答为啥要连连入寇,抢物资呗,还能是啥?草原上从元朝开始,或者说从宋朝南迁,草原民族入住中原后,就迷上了中原的茶叶等物资,已经离不开了。

  也先、达延汗、俺答这些人之所以孜孜不倦的入侵明朝,一个是想中兴蒙古,二是想……跟明朝做生意。m.χIùmЬ.CǒM

  毕竟打仗这种事情危险系数太高,指不定哪天就跟陈友谅一样被冷箭干掉了,相比之下,还是做生意安全。

  奈何,不管是朱祁镇、朱厚照还是朱厚熜,就是不愿意跟他们做生意,于是乎,蒙古骑兵常年跟明朝打得火热。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为了武力逼迫老道士答应互市,俺答率军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相邻的宣大总兵仇鸾惶惧无策,这草包干脆以重金贿赂俺答,让他去其他地方抢掠。

  于是,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老道士急召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蒙古兵在城外肆意抢掠,连着祸祸了京城郊外八天,抢够了东西,又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后,终于从古北口退去,史称——庚戌之变!

  当时明朝的内阁首辅叫严嵩、皇帝叫朱厚熜,别管其他事怎么滴,就一个庚戌之变,他俩的名声就不可能好。

  毕竟操作太坑了,好好的京城让人围了,咋看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也就是明朝没亡在嘉靖手里,他也没被俺答捉去草原放羊。

  不然,继西晋那俩皇帝、宋朝吉祥三宝、土木堡战神外,还得加上他一个皇帝俘虏。

  嘉靖三十四年,来自倭国的53只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芜湖、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

  据说,这些倭狗横行80多天,杀伤官兵四五千人。

  于是东南抗倭战争开始了,张经、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卢镗、徐渭等抗倭名人开始一一登场。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歼入寇台州之敌。

  此后,俞龙戚虎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另外,嘉靖四十四年,老道士颁布实行《宗藩条例》,限制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亲王的禄米,规定了数十条具体条款。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贵族势力的膨胀,略为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毕竟宗室人口发展到嘉靖朝已经有3万多人了。

  明朝宗室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朱厚熜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缓解了一下。

  没错,就是缓解,毕竟宗室只是其一,大头还是土地兼并问题,士大夫、外戚、勋贵、皇室,哪个没有占点土地?

  何乔远《名山藏》: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至于稽古礼典,取次厘毖一切,创必表章,轶往宪来,赫然中兴,多孚敬所翼赞。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赵彦更新,第484章老道士的转变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