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前世,别人一定怀疑许婉韵在开车。
现在嘛。
苏亦相信应该是这姐们的真实想法。
翻看那么多书,有时候,不仅是精力的问题,还需要极大的毅力。
北大图书馆很大,研究生又有特权,可以直接进入书库看书翻书。
然而,一些没有出版的书籍,北大图书馆再大再豪华,也没辙。
这个年代,除了一些个别的学者专着之外,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史料,在北大图书馆都能找到,并且还很多。
一些珍贵的文献,也都可以借阅到,苏亦精力再好也是个人,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啥资料都去翻。
而且也没有必要。
仅仅是陈寅恪、周一良和汤用彤三位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专着就足够他啃了。
更不要说,还有相关文献。
二十史里面这段历史朝代就有十本,唐时,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合称“十史”。
苏亦要是有功夫,继续翻这些史料,都够他看好几年。
不过二十四,他已经拿来当工具书,对照着相关专着,然后翻书。
他学的终究不是历史学,而是考古学,史料翻再多,都是为了这个历史时段考古服务。
宿先生的相关文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还没有出版。
如果出版的话,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从这本书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答。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
不过这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78年以后写的,78年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做相关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
前世,苏亦买了套三联宿白集六种。之所以,购买宿先生这套书,不是因为他前世研究的方向跟宿先生重叠,完全是因为有一次当当网打折,满五百减半,所以花了两百多,苏亦就把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中国石窟寺研究白沙宋墓宿白讲稿上、下册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购买到手。
有时候,买什么书,不在于自己要看什么书,很多时候,买什么书完全取之于网上哪些书做活动。
重回这个年代,苏亦觉得自己之所以会选择成为宿白先生的研究生,这套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感谢自己跟宿白先生的缘分的话,当当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想到这,苏亦都忍不住笑了。
这奇妙的缘分。
所以前世,吃李国庆的锅的时候,苏亦都在感慨。
宿白集中的几本书,光看名字就知道讲述着什么内容。
唯一,让人有些蒙圈的就是宿白讲稿这两册书。
其实这两册数是原文物社“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辑录了宿先生的六种讲稿,分别为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汉文佛籍目录中国古建筑考古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相对于论文而言,这些讲稿虽经宿先生反复修改,但基本用的都是讲课时的语言,更容易领会宿先生考虑问题的思路。
所以,以前苏亦没事干就翻这本书,假装自己可以坐在北大考古系的课堂上聆听大师的教诲。
讲稿上册,收录讲稿三种,均为80年代前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编撰的讲稿,晚年整理成书刊行。
三部讲稿凝聚了他在佛教考古、佛教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中的丰赡成果,内容庞博精深,图文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详实的历史考古知识。
说回宿先生的讲稿,中外文化交流,时空跨度大,学科领域众多,研究资料分散,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和参与交流的主要人群都有高度的概括。并以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深入探讨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响。琇書網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宿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开创者和权威学者。数十年间,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通过勘查测绘,建立起中国佛教石窟寺的时空框架。讲稿与他的名着中国石窟寺研究皆为此领域的经典之作。讲稿以研究简史、遗迹分布以及云冈、敦煌、克孜尔等重点石窟为题,扼要介绍了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考古学的系统知识。
讲稿下册,同样也收录三种讲义,分别是中国古建筑考古汉唐宋元考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古建筑考古是宿白先生最早将古代建筑纳入考古学领域,注重古建筑的断年分期、分区和类型。他明确提出要针对现存地面古建筑,从细部入手,探索个体建筑的年代特征,分析其组织结构。进而提出木结构及其斗栱、梁架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他对木结构重大演化阶段的系统梳理,引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
汉唐宋元考古,讲稿围绕城址、墓葬、农业、手工业、宗教、少数民族、海外交通等遗址遗迹,勾勒并打通从秦汉到宋元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脉络。书中所收作者授课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绘制的草图,更把读者带入北大考古学专业学习的讲堂。
所以读宿先生的书最让人期待的部分就是这些草图,可以说,叫考古专业的老师,像宿先生这样动不动就随堂绘画的老师,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毕竟后世已经ppt满天飞。
古代中国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画史专着历代名画记,出自唐代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本课讲述历代名画记的体例与内容、流传与整理及其续作文献,也讲述了张彦远的家世及其时代。
不过唯一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的讲义收录其中。
根据苏亦的了解,光是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讲义,从上世纪50年代可以一直排到90年代。只不过宿先生觉得这些讲稿都太老了,没意思了,就没有出版。
不然,苏亦再学这门课程,更加的事倍功半。
这些讲稿,对宿先生来说太老,但对于研究学术史方向的学生来说,完全就是珍贵史料。
把不同时期的讲稿目录放在一起比对,就能看出这个学科由简到繁的历史。这些讲义,才是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宿先生增补修订时间最长的文字。
苏亦他们现在使用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讲义,从50年代就开始编写,但,77级的新生入学的时候,又重新编写刊印,对于旧版来说,增加了不少的内容。
前世没有机会收集宿先生的系列讲义,这一次,重回北大读书,苏亦就特意从考古教研室阅览室收罗这些讲义。
所以在课堂上,看着他拎着一叠讲义过来,许婉韵他们都好奇不已。
“你拿这些东西干什么?”许婉韵问。
姚华山说,“估计是拿来对比研究吧。”
马世昌解释,“他啊,是说通过宿先生这些讲义来研究学科发展进程。而且,还说自己没读过北大本科,要收集这些讲义,假装自己当年也在咱们北大读书。”
听到这话,许婉韵娇笑不已,姚华山也哭笑不得。
苏亦笑,“马师兄说的对。”
马世昌说的确实是实话,他收录这些讲义,除了研究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毕竟这些东西,也算数版本学的范畴了。
不过前世,苏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用的工具书,是社科院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这书一共有九卷,都是陆续出版之中,没有一下子出完,所以想要买这套书,都要慢慢等待。
等待的过程,是让人非常揪心的,前世云大的图书馆都没有这套书,主要是这套书真心不便宜,而且,而又不是必需的东西,没有就没有,再说,想要有也不容易,因为九卷本还没出完了。
再说,文博专业在云大历史学院,存在高还真不高,具体到考古学方向,就更没啥存在感了。图书馆大部分书籍没有收录是正常的事情。
图书馆没有,自己又想有,那怎么办?
自己买呗。
于是,苏亦就买了。
就在众人聊天的时候,宿白先生终于到教室了。
跟东语系金克木先生那种背着手,不拿讲义的潇洒姿态不一样,宿先生就算走路,都是一脸严肃,而且还拿着讲义。
但你要说宿先生的水平没有金克木先生高?
那肯定是不对的。
从五十年代开始站在讲台上,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一个大学老师,经历过那么多年的讲台历练,就讲一门课,而且讲义还是对方编写的。
这种情况下,对方怎么可能做不到脱稿讲课?
宿先生依旧带着讲义,那是他的习惯,这种严谨的讲授方式,一直伴随着宿先生的整个教学生涯。
宿先生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的,他并没有踩点到课堂。
跟苏亦他们打招呼以后,他就走到讲台上板书,苏亦想上去帮忙,宿先生也不让。
“我自己来吧。”
如果是吕遵锷先生,说不定就巴不得让苏亦全程帮到下课了。
然而,宿先生却喜欢自己来。
跟古代建筑一样,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这门课,也都是给7778级两个班同时开设的,而且也是同时上课。
至于两个班课堂的进度的差异,则在课堂上慢慢调整。
毕竟两个班也就是47个本科生,拆分来上课,太浪费老师的时间了,而且也没有必要。
宿先生在上面板书,苏亦跟许婉韵在下面闲聊。
“宿先生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开设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这门课程。这是先生的看家课,内容极为丰富。每次上课之前,他会提前在黑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文献,还常常穿插绘图。先生正经学过绘画,寥寥数笔,便是一幅传神的文物画面,可这对下面做笔记的学生们可是压力山大,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将其临摹到笔记薄上,就算手头快的,也跟不上先生的速度。”
许婉韵指着台上板书的宿先生说道,“77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做笔记了,78级的学生还有点蒙圈,没反应过来,估计等一会马师兄把黑板上的笔记擦掉,他们就傻眼了。”
苏亦说,“那婉韵姐,你不提醒一下大家吗?”
许婉韵摇头,“提醒干嘛,他们不抄笔记,课后跟同学们借也行。不过等一会,他们就惨了,如果提问的时候,不知道,下一次他们就知道做笔记了。经过这一出,应该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后,再遇到宿先生的课堂,他们就学乖了。”
苏亦感慨,“过来人的经验啊。”
许婉韵点了点头,“那是。”
说着,许婉韵就笑了,“你小子还不赶紧做笔记,一会,被宿先生提问,不知道,你就惨了。”
苏亦狐疑,“不会吧,咱们是过来旁听的啊。”
许婉韵笑,“你觉得呢?你在那么多先生的课堂上课,有哪一次没有被提问到的?”
说的好有道理。
于是,苏亦也乖乖的埋头做笔记,看着王讯张新两个还傻愣着坐在后排,苏亦也只能替他们默哀了。 蓝星,夏国。
肿瘤科病房,弥漫着医院独有的消毒水味道。病房是单人间,设施俱全,温馨舒适。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可对于孑然一身的路遥来讲,却是无人问津的等死之地。
他是癌症晚期,靠着意志力撑到现在,但也只是多受几天罪罢了。
此刻,路遥躺在病床上,怔怔望着床头柜上的水杯,想喝口水。
可他拼尽全力却无法让身体离开病床。剧痛和衰弱,让这原本无比简单的事情成了奢望。
这时,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响起:“表哥~你真是狼狈呢。连喝口水都得指望别人施舍。”
一位英俊的年轻男子悠闲坐在病床前,翘着二郎腿,眼睛笑成一道缝。
“你求求我,我给你喝口水如何?”
路遥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自从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帮亲戚的嘴脸已经见多了,不差这一个。
男子起身,将水杯拿在手里递过来,“表哥别生气,我开玩笑的,你对我这么好,喂你口水还是能办到的。”
说完话,他将水杯里的水,缓缓倒在路遥苍白消瘦的脸上。
被呛到,路遥无力的咳嗽几声,好在少量的水流过嗓子,让他有了几丝说话的力气: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张鑫,为什么?我从未得罪过你。你去星盟国留学,还是我资助的!”
张鑫将水杯放下,不紧不慢的说:“谁让你这么古板呢,只是运点感冒药罢了,又不犯法,你非得千方百计的拦着。”
路遥脸上闪过一丝了然之色,道:“张鑫你这垃圾,狗改不了吃屎。将感冒药运到国外提炼毒品……咳咳……”
张鑫理了下领带,笑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可是国际知名企业家。这次回国,‘省招商引资局’还打电话欢迎我呢~”
路遥叹了口气,现在的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安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但张鑫却不想让眼前饱受病痛折磨、即将离世的表兄走好。他附身靠近,悄悄说道:琇書蛧
“表哥啊~其实呢,我这次回国主要就是见你一面,告诉你一声——你的癌,是我弄出来的~”
路遥陡然挣开眼,“你说什么!”
张鑫笑眯眯的掏出个铅盒打开,里面是件古怪的三角形饰物,仅有巴掌大小,中间是只眼睛似的图案,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眼熟吧?这是我亲手送你的,货真价实的古董。我在里面掺了点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就会变成你现在这副鬼样子。”
路遥马上认出来,这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古物,天天摆在书桌上,时不时的把玩,没想到却是要人命的东西!
他伸出枯枝似的手臂,死死的抓住眼前人的胳膊!“你……”
“别激动~表哥,我西装很贵的。”张鑫轻松拿掉路遥的手,小心的捏起铅盒,将放射性饰物塞进他怀里。
“我赶飞机,得先走一步。你好好留着这个当做纪念吧,有机会再去你的坟头蹦迪~”
说完话,张鑫从容起身离开。临走前,还回头俏皮的眨眨眼。他原本就男生女相,此时的神态动作居然有些娇媚。
保镖很有眼力劲,赶紧打开病房门。同时用无线耳麦联络同事,提前发动汽车。
~~~~~~~~
路遥只能无力的瘫在床上,浑身皆是钻心剜骨般的剧痛,还有无穷悔恨、不甘。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但很快,剧痛渐渐消失,只剩麻木,路遥隐约听到过世的双亲在喊他。
就在路遥的身体越来越飘,即将失去意识时,胸口突然阵阵发烫,将他惊醒。
从怀中摸出那三角形饰物,发现这玩意变得滚烫无比,还在缓缓发光!
秀书网为你提供最快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更新,第140章:宿白集免费阅读。https://www.xiumb9.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